第一章 水利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仙游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80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水利建设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13
页码: 261-273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仙游县的引水工程和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方面,介绍了官杜陂、泉山渠、兴山渠和白叶坝等主要引水工程,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建设历史、规模、效益和管理情况。蓄水工程方面,介绍了宋坑水库、古洋水库等水库的建设情况和发展历程,以及全县水库的总体数量、总库容量和有效灌溉面积等数据。
关键词: 仙游县 水利 水利建设

内容

第一节 引水工程
  唐代,仙游民众已在木兰溪沿岸筑陂灌溉农田。宋代是仙游引水工程建设鼎盛时期,全县兴建陂塘627处,灌溉面积6.7万亩。明至清又新建陂塘102处,累计灌溉面积达10.05万亩。据明《八闽通志》载:“有司以时禁戒:春则筑陂蓄水,以备干旱;秋成开陂以通舟楫。”民国时期,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兴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兴修水利,截止1992年,全县共有引水工程467处,有效灌溉面积6.2万亩,其中灌溉万亩以上的工程1处,1000亩以上的38处,600~800亩的10处。
  主要引水工程有官杜陂、泉山渠、兴山渠、白叶坝等。
  官杜陂 位于榜头镇仙水溪上,拦截流域面积180平方公里。它原分为官陂和杜陂两处,杜陂建于宋淳熙三年(1176年),官陂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当时户部尚书郑瑞星回乡主持在杜陂上游另建一陂,俗称“官陂”。后人将两陂合一称“官杜陂”。1978年重建,将原有河卵石临时坝改建为桨砌条石滚水坝,坝长85米,高1.2米,在右岸设进水闸两座,分别进水官渠和杜渠,干渠3条,总长17公里,支渠35条,穿行榜头镇15个村,灌溉面积10500亩,引水流水量1.2立方米/秒,枯水流量为0.8立方米/秒。历年累计国家投资50万元,完成土石方约20万立方米,群众投工日20万工日。
  泉山渠 拦溪坝位于鲤城镇木兰溪干流上,1954年建成通水。干渠长14公里,支渠2条计6公里,设计灌溉面积3000亩,有效灌溉面积1700亩,历年累计国家投资30万元,完成土石方15万立方米,群众投工20万工日。1972年,拦溪坝改建为桨砌石拦溪坝,坝长216米,高1.2米,拦截流域面积522平方公里,引水流量0.5立方米/秒。鲤城、城东、榜头等3镇、7个村(街)受益。渠道建筑物有水闸14座,渡槽1座,倒虹管4座,暗涵10座,电灌站2处,装机4台101千瓦。泉山渠属县水电局管辖,管理妥善,效益显著,不仅适时灌溉农田,更改善鲤城地区环境卫生。但从1980年起,随着城区迅速发展和繁荣,人口增多,城镇“三废”排漏量猛增,殃及通过鲤城3公里干渠,倒泻垃圾、粪便等,已成为污水沟,过水断面缩小变窄,灌溉面积剧减,已濒临报废。
  兴山渠 位于大济镇汾阳村,拦截大济溪水,始建于1954年,用河卵石干砌临时坝。1983年,被洪水冲毁后,改建为桨砌块石定坝。历年累计国家投资15万元,完成土石方10万立方米,群众投工15万工日。拦截流域面积87.8平方公里。1971年,兴建汾阳水电站,在上游兴建拦溪坝,将水引出流域外,为使不影响原有有效灌区,把发电尾水再回引兴山坝内。兴山渠拦河坝高2.8米,长40米,设计流量0.3立方米/秒,干渠长10公里,渠道上建有渡槽2座,倒虹管1座,大济、城东等2镇、9个村共3200亩农田受益。但因渠道沿线渗漏坍塌严重,灌溉面积大减。
  白叶坝 位于龙华镇磨头村,拦截龙华溪水。始建于明代,原为干砌石坝,上游控制流域面积70平方公里。1983年,被洪水冲毁后,坝址上移改建为半自动翻板闸门,坝长36米,高3米,洪水超过设计水位时,闸门自动翻倒排洪,它是县内首创的一座新型闸。这对平原地带地势低平易受淹地区,可以降低上游淹没区范围,并减轻下游的冲刷,便于管理。白叶坝灌溉红星、灯塔、新峰、团结等4个村1900亩农田。干渠长2.5公里,支渠4条计2.5公里,排洪闸3座,暗涵1座,电灌站1座,装机1台17千瓦。
  仙游县引水工程从1985年开始,利用一年一度的冬春修水利,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造,将原有的干砌坝改造为浆砌坝,使原有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被改造的有:榜头南溪坝、北港坝,下昆尾斜坝,龙华宫洋坝,赖店溪埔坝,大济布袋坝、白湖坝、荷叶坝,度尾磨塘坝、平口坝,游洋石丁坝、进贤坝等。新建的引水工程有龙华的林峰渠活动闸门引水坝。
  第二节 蓄水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内各村落都有水井、池塘水利设施,仅依靠地下水和天然降雨积蓄少量水流就地解决几亩或几十亩农田灌溉,抗旱能力低下。截至1949年,全县有池塘1100个,水井1315眼,有效灌溉面积15350亩。
  1955年冬,在郊尾沙溪附近动工兴建仙游县第一座小(一)型水库——宋坑水库,坝高.4米,蓄水14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000亩。1956年在园庄的泗洋、东石,盖尾的后井,钟山的西林等地兴建4座小(二)型水库。1959年10月,兴建仙游县最大的中型水库——古洋水库。经过43年不断发展,迄1992年,共建成小(二)型以上水库工程97处,总库容量10955.4万立方米,工程的有效灌溉面积17.43万亩,旱涝保收灌溉面积13.95万亩。其中中型水库3座,灌溉面积4.87万亩(见表7-2);小(一)型水库17座,灌溉面积7.69万亩(见表7-3);小(二)型水库77座,灌溉面积4.87万亩,山塘227处,灌溉面积1.48万亩(见表7-4)。
  仙游县骨干蓄水工程有以下几处:
  一、古洋水库
  位于赖店镇乌墩古洋。库区集雨面积26.81平方公里,年平均来水量2700万立方米,总库容240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821万立方米,属中型水库。库区淹没耕地800亩,迁移人口150户,750人。由晋江地区水电局贾钦然、郑恬等人设计,由郑恬和仙游县水电局李斌先后担任施工技术主管。
  工程于1959年10月动工,上场劳力主要由赖店、盖尾、郊尾、龙华、城关等5个受益公社负责。上场劳力以公社为单位组成民工团,大队为民工营,生产队为民工连,上场劳力平时日保持5000~6000人,高峰期达1万多人。受益区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劳动报酬以各生产队评工记分为主,国家少量补贴为辅。只用1年2个月时间大坝建成。包括渠道、电站完成工程量158.5万立方米,其中石方20万立方米,总投工347万工日,其中技工25万工日。工程总造价1100万元,国家拨款710万元。
  水库大坝为粘土心墙土石混合坝,坝高37米,坝顶长240米,坝顶宽6米。溢洪道净宽19.5米,进口设钢筋混凝土滚轮平面闸门4扇,最大泄洪流量431立方米/秒。输水涵洞为圬5工砌石拱涵,后改用钢板套管,直径1米,最大输水流量5立方米/秒。渠道总长35.5公里,支渠7条计13公里,渠道建筑物有倒虹管3座,渡槽5座。现有灌溉面积1.83万亩。坝后电站装机4台共655千瓦。1984年起供鲤城地区生活及工业用水。二、东溪水库
  位于赖店镇溪埔村。库区集雨面积35.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来水量3500万立方米,总库容2282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957万立方米,属中型水库。库区淹没耕地950亩,迁移人口189户,945人。由福建省水电勘测设计院林美珠、蔡明富等人设计,县水电局李斌、李春坤先后任施工技术主管。
  1971年3月动工,上场劳力以赖店公社溪埔大队民兵营为骨干砌筑大坝,榜头、盖尾、城关、灵川(莆田)等公社民工技工负责条块石、砂石料、开采运输,共有民技工1000多人投入。赖店、盖尾、郊尾公社负责开凿渠道。大坝为细骨料混凝土浆砌条块石双曲拱坝,最大坝高57米,坝顶宽3米,坝顶弧长158.8米,其中坝顶溢流段净长50米,中心角102度,完成总工程量77.63万立方米,其中大坝砌体5.24万立方米,工程总造价800万元,国家财政补贴436万元,总投工283万工日,使用水泥11327吨,钢材445吨,木材1585立方米。
  东溪水库大坝是省内第一座采用不设防渗面板(墙)的砌石拱坝。经过多年的运行和多次最高水位的考验,坝后始终保持干燥光洁,没有湿润与白色分泌物出现。干渠总长27.37公里,其中总干渠6.8公里。灌溉赖店、郊尾、盖尾等3个镇耕地2.04万亩。干渠建筑物有倒虹管4座,渡槽8座,隧道10座,坝后电站一座,装机2台共800千瓦。
  三、蒋隔水库
  位于度尾镇后埔村。库区集雨面积50.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来水量6000万立方米,总库容1464万立方米,防洪库容228万立方米,属中型水库。库区淹没耕地198亩,迁移人口26户,126人,由仙游县水电局林庆洪等人设计,李斌和林庆洪先后负责施工技术主管。
  蒋隔水库由于集雨面积大,填筑大坝须在一个冬春完成拦洪关高度,经过精心组织,采取先进施工管理办法和大量使用各种施工机械,每天3000人上场,日夜3班进行突击抢建,从1980年9月中旬至1981年1月中旬,只用4个月时间,赶在汛期前2个多月把大坝填筑到拦洪关高度,这在福建省中型水库筑坝历史上是少有的。蒋隔水库总工程量130万立方米,其中大坝填方48.72万立方米(其中堆砌石25.42万立方米)。坝高43.6米,坝顶长160米,坝顶宽6米,防浪墙高0.8米。干渠长4.64公里,渠道建筑物有渡槽7座,其中后埔渡槽最大跨度60米,全长139米,最高处14.22米,为县内最大渡槽。
  坝后电站装机2台共640千瓦,渠道上二级电站装机2台共375千瓦,下二级电站装机2台共650千瓦,3座电站总装机1665千瓦,年发电量400~500万千瓦时,可满足度尾镇现有用电需要。
  第三节 提水工程
  1949年前,农民普遍使用戽桶、吊桶、水车等工具提水灌溉农作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境内建成的提水工程有机械提水(机灌站)、电动提水(电灌站)、水轮泵提水(水轮泵站)和机电井,以电动提水最为普遍。截止1992年,全县提水工程灌溉面积5.08万亩。
  一、机械抽水灌溉
  1954年,盖尾石马建第一座抽水机站,安装36马力柴油机组8台共288马力。由省农业厅水利局负责设计、施工,投资13万多元,灌溉农田1.2万亩。1957~1967年,全县机械抽水发展至装机211台计2296马力,灌溉面积达2.5万亩。1980年以后,由于农业用电供电速增,被电力抽水机取代。至1992年,全县仅存机械抽水机27台计295马力,灌溉面积3900亩。
  二、电力抽水灌溉
  1970年起,采用电力抽水灌溉,一批电灌站相继建成,原有机灌站陆续改建为电灌站。1981~1983年,是电灌站发展高峰期,赖店玉塔塔坑电灌站兴建,装机3台计365千瓦,灌溉面积1600亩。榜头昆仑一级站装机2台计150千瓦,灌溉面积650亩。榜头镇电灌站发展最快,全镇拥有电灌站35处,装机45台计811千瓦,灌溉面积1.07万亩。其次是盖尾,拥有电灌站30处,装机37台计429千瓦,灌溉面积0.68万亩。截止1992年,全县共有电灌站165处,装机202台计3433千瓦,灌溉面积4.64万亩。
  三、水轮泵抽水灌溉
  1964年,推广水轮泵工程,各公社都建成水轮泵样板站。1965年,全县大力兴建。到当年底,建成36台,受益3200亩。县水电局派人赴外地学习,并组织10多人的技术服务队,下乡帮助社队整修。不少地方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水源条件和灌溉现状,但因水量不足而无法正常运转,或因选型不当,工程质量差,被水冲跨,不能发挥作用,设备锈蚀腐烂报废。至1992年,仅有盖尾仙潭、连井,榜头南溪、上昆,钟山湖亭等5站仍在运行,灌溉面积450亩。
  四、电力喷水
  1983年3月,在郊尾染厝210亩柑桔园搞电力喷灌试点,投资2.1万元(其中无偿拨款0.84万元)。接着,在度尾云水果场及剑山茶场兴建电力喷灌站,采取喷灌果茶可增产20%以上。1984年以后,在全县茶果园全面推行。截止1992年,共建喷灌34站,装机612.5千瓦,受益面积7155亩。共投资249.35万元,其中无偿支持款66.75万元,周转金55.38万元。
  第四节 木兰溪防洪堤工程
  木兰溪防洪堤工程主要是起防冲、防塌作用的堤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局部地段已有用卵石砌成高2米的溪堤,但经常被洪水冲塌,淹没农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组织群众有计划按标准在木兰溪两岸修筑堤岸。1966年,成立木兰溪治理工程指挥部,晋江地区和县财政拨款100万元,沿溪流所在公社、大队也自筹资金数百万元,从度尾后埔至盖尾仙潭全线50余公里的木兰溪两岸开展全民筑堤活动。由度尾、大济、龙华、城关、赖店、榜头、盖尾等7个公社和城关镇,共48个大队(街),每天上场1万多民工,经过一年多奋战,投工170万工日,完成土石方250万立方米,使木兰溪两岸60~70%都筑上一道1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石堤,堤线顺直,河槽宽度按流量段布置,拆除阻碍溪水畅通的和影响对岸堤防安全的斜堤、丁坝、乌龟(水下石砌体),对个别过于弯曲的河道截弯取直。此后,每年都从农业水利经费及防汛保险经费中拨出部分款项,维修和修复水域堤岸,并新建少量堤岸。
  第五节 饮水工程
  1949年前,城乡人民饮用井水、溪水、坑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部分机关单位和村庄利用井水或溪水,自建小型自来水塔供水。
  1980年,兴建枫亭后肖降氟工程;解决该自然村氟区1900人饮水问题。
  1981年起,榜头、龙华、大济、度尾、赖店、盖尾等集镇先后建起自来水站,向机关、学校及居民供水。截止1992年,全县有大中型自来水厂4处,小型自来水供应站16处,人饮站705个,饮水井1600多眼,手压井900个,饮用自来水总人口达47万人,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并解决15万头牲畜饮水。工程总投资1727万元,其中群众自筹资金1518万元,水电部门拨款78万元,县财政及有关部门拨款89万元,华侨捐资42万元。
  仙游县自来水厂 1984年,古洋水库在上级主管部门支持下,总投资54万元,建成干渠倒虹管,后县自来水公司利用倒虹管出口有利条件,在赖店东山村半山修建一座日供水8000吨的水站,后扩建为日供水15000吨。经过滤处理后,由直径40厘米的水管铺设3750米管道引水进入鲤城地区,初步解决城区机关单位及居民用水。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及工业迅速发展,用水紧缺。1992年进行扩建,总投资432万元,日供水量增至4万吨,满足鲤城及城东部分农村用水。
  枫亭自来水厂 1986年,投资71万元,建主管道19公里,引用文子、狮球水库水,日供水1500吨,解决枫亭镇及附近农村4万多人的用水。
  郊尾自来水厂 1988年,投资44.8万元,建主管道10公里,引用红旗水库水,日供水600吨,解决郊尾镇及附近农村用水。
  第六节 防汛抗旱
  仙游县水、旱灾频繁。据《仙游县千年灾害》载,每年遭热带风暴或台风袭击、影响有1~4次,干旱少雨平均每年出现3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政府官吏视灾害为天命,没有组织民众抗灾。1949~1992年,发生较大洪水灾害15次,大旱14次,人民政府带领群众,破除迷信,兴修水利,防汛抗旱,深得人心。从50年代以来所修建的蓄水、引水、抽水工程,在防汛抗洪、抗旱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防汛
  领导机构 1951年,成立仙游县防汛总队部,后更名为仙游县防汛指挥部。1967年,改为仙游县防汛水利指挥部。1972年,改称为仙游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并定为常设机构,由副县长兼任指挥,人武部、农委、水电局领导兼任副指挥,下设办公室,由水电局副局长兼任主任。1987年7月,县编委正式下达编制,配备专职干部4人,使防汛走上正规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防汛工作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每年汛前都召开会议,布置防汛工作。古洋、东溪、蒋隔等3个中型水库由县长、副县长包库,汛期蓄水量须报省、市防汛指挥部审批。
  分工负责 各乡(镇)、水库管理单位相应成立防汛抗旱组织。小(一)型水库、沿海围垦海堤、引水工程防汛工作由所在乡(镇)主要领导亲自抓,平时着重工程的加固维修、涵道疏通。汛期到来前,县、乡(镇)防汛机构和各水库管理单位联合深入查险情,找隐患,研究渡汛方案和应急措施。小(二)型水库由所在村领导负责,在汛期根据有关规定限制蓄水。县、乡(镇)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在汛期组织人员日夜值班及时处理各种问题。40多年来,虽几次出现险情,均未发生过重大事故。
  措施 气象部门根据气象预测,每年按季度、年度作风情、雨情预报,遇到台风、暴雨每天作3次气象预报。各乡镇安装电讯传报网络,及时传递气象预报。1988年以后,县防汛办配置防汛电台、对话机、备用电源等先进通讯设施和专用小汽车。粮食、物资等有关部门备好抢险工具器材,每当台风暴雨来临之际,各中小型水库、海堤都有专人日夜轮流值班和巡逻检查,注视水位、雨情。各地干部、民兵、党团员组成抢险队伍,出现险情,及时抢险。
  二、抗旱
  1949年前,县内农村抗旱设施简陋,抗旱能力差,抗旱保苗主要靠疏浚引水工程节水分流,扩大抗旱保苗面积。受旱地区农民在旱期日以继夜疏通渠道,堵塞渗漏,分流保灌。水源缺乏的南部地区多在田头挖塘蓄水,以水车、戽桶等工具提水灌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在旱期除继续采用上述办法进行抗旱外,还动员广大群众、干部参加抗旱,组成抗旱大军投入抗旱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减轻旱灾威胁。50年代后期起,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兴修水利,建设山塘、引水工程、水轮泵站、小(一)型、小(二)型、中型水库工程,并运用柴油抽水机、人力提水工具等抗旱。70年代后,又相继建成许多水利工程,并普遍安装电动抽水机,增加抗旱工程投资,从根本上加以防范。
  附:抗灾记略
  1963年抗旱 从1962年10月起至翌年6月上旬,县内250多天没下过透雨,田园龟裂,溪水断流。全县26座中小型水库只剩下196万立方米的水,占总库容3503万立方米的5.6%,所有的山塘、水池干涸,全县受旱面积达215800亩,占全县总耕地的60%,其中严重受旱达60707亩。在这大旱发生时,县、社党委和政府全力以赴,积极发动、领导全县人民投入抗旱斗争。全县出动抗旱人数高达17.4万人。县、社干部1000多人奔赴抗旱第一线。全县动用机械抽水机115台计1625千瓦,水车598架,吊桶4637个,戽桶19047个,新挖水井2547眼,加深修理水井3218眼,拦溪筑临时水坝1084处,新开辟各种水源1634处,山区社员运用竹简引水2294处,发挥了很大作用。古洋水库安装21台计28马力柴油机抽取死库容,坚持1个月半日夜抽水,抽水流量1立方米/1~1.2秒,总抽水量195万立方米,群众发扬互让精神,把水轮灌到赖店、盖尾、郊尾等受旱最严重地区。抗旱斗争中,国家财政拨款34万元,补助抗旱新开干、支渠32条,建筑物107座,整修新建池塘662处,新增抽水机91台计1220千瓦,完成土石方35万立方米。经过抗旱,抢种面积达6.4万亩,保苗面积达2.5万亩。在持续4个月的抗旱斗争中,没有出现因用水斗殴的事件。1963年,虽然发生这样少有的旱灾,但社会秩序安宁,人民生活安定,全县干部和群众打成一片,把旱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程度。
  1973年抗洪 当年7月3日中午12时,1号台风正面袭击仙游,枫亭沿海最大风力达11~12级,城关地区风力达8~9级,特大暴雨接踵而来,城关地区雨量达309毫米,木兰溪南门水位为5.74米,超过警戒水位2.24米,枫亭下街水深达1.5米。在县、社党委领导下,组织了1000多名干部,与受灾群众一起投入抗洪斗争。枫亭公社领导人立即组织全社干部通霄达旦,冒雨救人,转移国家资财。兰友大队基干民兵冒着齐胸深的洪水,把围困在旅社里的50多位旅客护送到安全地方。城关宝峰大队会计等3人在枫亭买地瓜苗,突然遇到洪水滚来,奋不顾身救出5个小孩,自身携带的300元钱失落在洪水中也毫无怨言。赖店锦田大队干部、民兵抢救国家粮食300多担。大济大队民兵冒生命危险打捞起国家木材10余立方米。全县以党员、团员、民兵为骨干的抗洪抢险队伍10多万人参加抗灾。不少山区公社、大队遭灾后,通讯联络中断,各公社党委、各大队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民兵的作用,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抢救。西苑公社半岭大队后窑生产队100多人被洪水围困,大队党支部立即组织以党员、团员、民兵为骨干的40多人的突击队,抢救群众财产,帮助群众转移到山上安全地带。各级干部、群众,捐资、献衣给灾区群众。省、地政府拨款12万元,木材1000立方米,水泥150吨,化肥230吨,棉布7.5万市尺,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洪水退后,受灾群众及时进行排水、挖泥沙、洗苗、补插、改种、防治病虫害,抢修水毁工程,大力恢复生产。据统计全县补播晚稻种子2万公斤,防治病虫害2万亩,修复水毁工程500处,安置灾民14106人。
  1991年抗旱 1991年发生历史上少见的大旱,1~8月份全县总降雨量只有854.1毫米,仅为前年同期(1613.2毫米)的53%。从5月下旬起,持续高温少雨,至8月17日,全县97座水库干涸90座,有效库容量仅437万立方米,占总有效库容(9401.4万立方米)的5%。木兰溪南门段流量仅1立方米/秒。全县早稻、早薯、甘蔗等受旱面积达23.4万亩,山区8个乡的中稻80%缺水不能插下。中共仙游县委、县人民政府全力以赴,积极发动、领导全县人民抗旱。全县出动抗旱人数达13.8万人,县、乡(镇)干部1200余人。群众动用水车、戽桶、吊桶、水桶等抗旱工具2.5万件,修筑溪坝1203处,清淤、整修渠道741,新开水渠182条,清恢复旧井2161眼、新挖水井886眼,挥了很大作用。抗旱斗争中,投入贷金计413万元,其中乡财82万元,村财113力元,群众目筹218力元,购柴油349吨、水泥388吨、钢材20吨、麻袋3万余只。投入柴油机1234台计9211马力;电灌机329台计2475千瓦。6月7~8日,副县长陈秋荣带领高炮转业军人在钟山采用高射炮发射入工降雨,效果很好,使钟山、游洋、石苍等地2万多亩中稻抢插。经过努力抗旱,全县抢插中稻3.2万亩,保早稻苗8.51万亩,改种地瓜2.82万亩,受旱面积由23.4万亩降至2.5万亩,使大灾之年不减产。

知识出处

仙游县志

《仙游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下限止于1992年,记述了仙游县自然与社会的历史现状。分为自然、社会、经济、交通、工业、人物、风俗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