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近现代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612
颗粒名称: 第二节近现代人物
分类号: K81
页数: 6
页码: 1238-12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近现代人物的简介介绍内容。
关键词: 莆田市 人物 人物传 古代人物

内容

王万烟(1910—1989)
  王万烟,仙游县功建里后楼顶(今仙游县鲤南镇柳坑社区后楼顶)人。清宣统二年(1910年)生。
  万烟于民国15年(1926年)考入莆田县东山土木工程职业学校(永安水电学校前身),因其身体健壮,在校是篮球队主力队员。民国18年毕业后,受聘加入仙游县篮球代表队,担任主力队员。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万烟激于爱国义愤,于当年冬投笔从戎,在国民革命军第87师服役,因其篮球打得出色,被87师师部聘任为体育教员,随后又被任命为87师所属516团准尉体育指导员。
  民国21年1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驻沪十九路军奋勇抵抗。万烟随部队增援上海,升任少尉护理兼事务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87师与随后到来的孙元良第88师共同防卫上海市区。民国26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87师官兵奋勇杀敌,多次发生白刃格斗。万烟在肉博中身先士卒,因其体壮力大,精于拼刺,单独刺杀日军多名,立下军功。
  同年11月,淞沪会战结束,87师奉命移防南京外围的汤山镇。12月5日,日军以猛烈的炮火轰击雨花台、汤山、龙潭等南京外围阵地,用重兵猛攻汤山镇,87师多次击退日军进攻。12月12日,雨花台失守,日军进逼中华门。万烟随所在部队坚守金陵兵工厂,对进攻的日军发起多次反冲击,战斗十分惨烈。日军久攻不下,以密集炮火猛轰兵工厂。万烟身边战友已阵亡殆尽,阵地眼看就要失守,他单身冲出中华门,从下关码头跃入长江,向西溯游10多千米后登上北岸,随撤退下来的伤病员和逃难群众北行。辗转数月,万烟才回到部队。部队以万烟在南京保卫战中的战功,通令记功嘉奖,破格提升为上尉军衔。次年,万烟随部队开往徐州,参加徐州会战。民国27年秋,万烟由所在部队保送,入黄埔军校三分校军官班深造,并于民国29年5月毕业,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38军独立营少校营长,后因功升任上校团长。
  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万烟见内战危机日益严重,便毅然辞职返乡务农,从此退出军界。
  1989年,万烟在家中病逝,终年79岁。
  林秀栾(1911—1997)
  林秀栾,字大团,莆田县黄石镇(今属荔城区)人。清宣统三年(1911年)生。
  秀栾早年毕业于莆田县第三区公立第二小学,考入省立第十中学(今莆田一中)。中学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厦门大学。民国20年(1931年),秀栾忧愤时局,决心投笔从戎。民国24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六期,回国任南京陆军步兵学校迫击炮教练。民国26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秀栾被派往前线,参加淞沪会战。次年,秀栾被派往北线,参加徐州会战,以其屡立战功,一直受到提拔重用。民国34年,秀栾晋升陆军少将。
  抗战胜利后,秀栾参加以何应钦上将为首的中国战区受降代表团,于9月9日在南京接受日本侵华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投降。
  日本投降后,秀栾奉命参与侦办日本战犯、缉捕惩办汉奸、遣返日军投降官兵和在华日侨等战后处理事务。因卓有成效,被国民政府授予忠勤勋章和奖章。同年,秀栾又奉派参加接受台湾回归祖国事宜。秀栾赴台后,在美军协助下,率先执行逮捕前日本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和其他日本将官、校官11人,遣返日本侨民达30万人。此后,秀栾长住台湾。
  1957年,秀栾提升为陆军中将。此后,秀栾先后在台湾陆军指挥参谋大学、空军指挥参谋大学和“国防部”任职。其间,秀栾曾两度赴美国,考察现代化新兵训练和预备役军官训练等课题。
  1970年,秀栾退出军界,致力于莆仙同乡联谊。此后,台北市莆仙同乡会成立,秀栾被推举为理事会长。
  1997年,秀栾在台北病逝,终年86岁。
  翁祖烈(1909—1992)
  翁祖烈,莆田县城内左所营(今荔城区长寿街)人。清宣统元年(1909年)生。
  民国13年(1924年),祖烈考入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民国20年,祖烈毕业于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被莆田中学(今莆田一中)聘任为体育教师。
  民国22年,祖烈与程天泗、林振新等率领莆田县运动队参加福建省运动会,取得好成绩,莆田女队的表现尤为突出。省运动会闭幕后,有5名莆田运动员入选省运动队,其中4名为女运动员。民国23年,祖烈率领莆田运动队参加在福州举行的省运动会。莆田女子组以绝对优势夺得团体总分第一名。民国24年,在厦门举行的省运动会上,莆田运动队又一举夺得男团冠军、女团冠军和15个单项冠军,轰动全省。是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莆田女运动员首次夺得跳高第一名。
  民国29—35年,祖烈带领的莆田运动队,连续3次夺得福建省运动会的团体冠军。
  民国36年,莆田县各校组成“莆田田径访问团”出访福州、上海、南京三大城市。祖烈被推举为访问团总干事。全团39名田径运动员中,莆田中学就占了17名。在3次比赛中,莆田以一县之旅,三战三捷,打败三大城市的体育劲旅,震动全国体坛。国民政府教育部督学郝更生称其为“中国体育史上破天荒的壮举”。福建省体育界就以莆田田径访问团为主力组成福建省运动队,参加第二年的第七届全国运动会,祖烈被聘请担任第七届全国运动会的技术指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祖烈当选福建省第一届至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福建省第四届委员会委员。1957年,祖烈成为第一批国家级裁判员,为福建省获得这个体育荣誉的第一人。1981年,祖烈获得“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称号,1984年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荣誉裁判员”称号,198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裁判员”。
  祖烈为国家造就了大批优秀体育人才,包括刘天赐、陈碧英、翁康强、刘玉煌等国内外知名的体育教授和国家级运动员。祖烈终生工作的莆田一中,也多次被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及福建省等有关部门授予“体育先进单位”“十佳体育传统校”等荣誉称号。1964年,莆田县首次被评为“田径之乡”,祖烈被公认为“田径之乡”的开创者。
  1992年7月14日,祖烈因病逝世,终年83岁。
  许彧青(1913—1996)
  许彧青,原名许国金(经),仙游县城关(今仙游县鲤城街道)洪桥街人。民国2年(1913年)生。
  民国17年,彧青15岁就参加中共仙游地方党组织领导的革命活动。民国21年,彧青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转为中共党员,任共青团仙游县特别支部书记,开展秘密革命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闽中红军游击队几经周折,改编为新四军特务营2连,开赴皖南抗日前线。彧青随部队北上,被派到新四军第2支队担任随军记者。此后,历任新四军第2支队随军记者、《火线》报主编、新四军政治部《抗敌报》主编、新四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新四军第16旅46团3营教导大队政治委员、抗日军政大学9分校2营政治委员、16旅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溧商警卫团政治处主任等职。抗战胜利后,又历任华中军区随营学校政治处主任、雪枫大学政治部主任、华东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民国38年,彧青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兵团南下福建。9月,任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部长。1950年11月,担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并先后兼任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1960年,彧青担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
  “文化大革命”期间,彧青一度受到冲击。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得到平反,20世纪80年代初,彧青担任中共福建省顾问委员会成员,直至1989年离休。
  1996年,彧青在福州逝世,终年83岁。
  张兆汉(1914—2000)
  张兆汉,化名王贝,仙游县钟山乡(今仙游县钟山镇)人。民国3年(1914年)生。
  兆汉早年求学时,接受革命思想。民国17年,兆汉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民国19年任共青团仙游县委书记。同年11月,莆仙红军改编为福建红军游击队第2支队,兆汉任第2支队宣传干事。民国21年,任共青团莆田县委书记。时红军游击队第2支队在新县外坑的反“围剿”斗争中失利,民国21年5月重建莆田工农红军游击队,兆汉任政治委员。此后,兆汉在一次战斗中与部队失散,为躲避国民党军队的追捕,不得不化装出走南洋。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兆汉见国内抗战局势日益紧张,毅然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厦门接上组织关系后,相继担任中共厦门市工委《战时生活》旬刊总编辑、厦门儿童救亡剧团党支部书记兼总领队等职,率领厦门儿童救亡剧团赴越南各地巡回演出。
  民国3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开始南下进攻东南亚,越南局势紧张,兆汉率队回国。时福州、厦门均已沦陷,兆汉原有的组织关系又告中断。兆汉遂来到广西,与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接上组织关系后,率领救亡剧团到各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民国32年后,相继任《广西日报》驻柳州办事处主任兼记者和长沙《国民日报》经理。
  抗战胜利后,兆汉奉派去新加坡,担任新华社新加坡分社经理兼《新华周报》督印人。次年,全面内战爆发,兆汉奉召回国,担任中共华南分局统战工作委员会委员兼中共福建特别支部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兆汉历任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部长,政协福建省第二届、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20世纪60年代初,任福建省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20世纪80年代离休。
  2000年5月1日,兆汉在福州逝世,终年86岁。
  黄明(1916—1998)
  黄明,民国5年(1916年)8月出生于仙游县东乡平原。民国21年,黄明小学毕业,来到县城现代中学读初中,并于下半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民国22年,黄明因母病故,辍学在家,经常出入于榜头几所小学,和地下党员进步教师保持联系,不断到坝下、昆头等农村开展革命工作。1934年上半年,黄明到莆田常太参加游击队,担任宣传员,还参与枫叶塘战斗、以及北高打土豪分粮等斗争。1934年秋,他和黄国璋等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4年春,莆田中心县委研究决定,黄明任共青团仙游县委书记。
  民国25年夏天,黄明经厦门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投亲靠友。不久,国内发生“西安事变”,黄明和爱国华侨青年一起,参加华侨抗日救国运动。芦沟桥事变后,黄明从海外回国,并于民国27年初到达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民国35年,黄明到南京,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他以《新华日报》驻南京记者的身份进行革命活动。
  民国35-37年,他被派到泰国、马来西亚和香港,再度进行地下斗争。作为一位优秀的新闻先进工作者,黄明先后担任过泰国曼谷《全民报》副总编辑、香港《华商报》编辑。
  民国38年8月,黄明奉中共华南分局之命,率福建文化服务团从香港到闽粤赣根据地,而后转返福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明先后任《福建日报》编辑主任、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兼省新闻出版局局长、福建省教育局局长、省文教办公室副主任、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等职务,1985年任中共福建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1998年11月,黄明去世,享年82岁。
  林兰英(1918—2003)
  林兰英,女,莆田县城内下务巷(今荔城区镇海街道凤山)人。民国7年(1918年)2月生。
  兰英自幼好学不倦,成绩优异。民国19年,她从莆田砺青小学毕业后保送进入砺青中学,始终保持全年段第一。考入省立莆田中学高中部,又成了当时高一年段唯一的一名女生。一年后,转学到咸益女子中学,她又连续四个学期考了全年级第一名。民国25年夏,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协和大学。
  民国29年,毕业于协和大学数学系,并留校工作。8年之后,赴美国留学,进入狄金逊学院数学系深造。民国38年夏,美国荣誉学会狄金逊分会授予她一枚象征荣誉的金钥匙。不久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攻读固体物理学。1955年6月,她在该校获得固体物理学博士学位,成为该大学建校115年来第一个中国博士。同年,兰英应纽约索非尼亚公司之聘,从事半导体研究,成为一位知名的半导体材料专家。
  1957年1月,兰英接到其父家书,信中提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希望她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意愿。兰英深受感动,取道香港回国,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后升任副所长。
  兰英回国半年之后,拉制出中国第一只锗单晶。1961年,她主持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开门式硅单晶炉,由于这种炉的技术先进,还远销多个国家。1962年春,她成功拉制出中国第一根无位错硅单晶,其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年10月,研制出中国第一个砷化镓单晶样品,其电子迁移率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为1964年中国第一只砷化镓二极管激光器的问世准备了条件,为中国微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1973年,兰英首次提出用汽相外延和液相外延法制取砷化镓单晶,这种砷化镓汽相外延电子迁移率,至今还保持国际领先地位。1980年,兰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同时兼任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材料委员会主任。
  1981年,兰英合作完成4千位、16千位大规模集成电路——硅栅MOS随机存储器的研制。1980年、1982年两次获得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8月,兰英提出在太空微重力条件下拉制砷化镓的设想,并在中国第九颗返回式人造卫星上得以实现。以后又相继四次在中国返回式卫星上生长砷化镓单晶。由她倡导和组织领导的这一太空材料的研制成果,无论是试验材料品种及其困难度,生长晶体体积之大,所采用的熔体生长方法等,都居国际领先地位。这项划时代的顶尖科技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1989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得到了美、日、德等国科学家的高度评价。为此,兰英赢得了“太空材料之母”的称誉。
  1990年,兰英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8年,获霍英东成就奖。
  由于兰英在中国半导体材料研究上的突出贡献,2002年,中国首家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企业成立时就以其名字命名为“中国科学院镓英半导体有限公司”,砷化镓研究项目从此实现了产业化。兰英从事半导体材料科学研究40余年,是中国半导体材料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兰英曾当选为第三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二届至第四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2003年3月4日,兰英在北京病逝,终年85岁。
  林华宝(1931—2003)
  林华宝,祖籍莆田南日镇。1931年5月生于上海。民国26年,全家从上海迁至重庆,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华宝的同桌,就是后来著名的杂交水稻泰斗袁隆平。1950年,华宝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土木系。1952年转入苏联列宁格勒建筑工程学院结构专业二年级继续学习。
  1956年毕业后回国,华宝进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在钱学森、程世佑等著名科学家的指导下,步入中国的空间事业。1958—1965年,华宝在七机部八院(后为航天部508所)任室副主任、副所长、返回式卫星回收分系统主任设计师。1963年,林华宝作为中国第一个高空生物试验火箭箭头的负责人,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开展研制工作。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完成了火箭箭头的设计、制造和环境试验。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高空生物试验火箭发射成功。火箭飞行高度70多千米,按预定轨道飞行后安全返回地面。
  1965年开始,华宝作为结构分系统技术负责人投入返回式卫星专项火箭技术试验的研究。1970年起从事返回式卫星回收系统的研制,1983年6月后任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常委,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院士。1988年后,华宝主持新型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任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返回式卫星系列首席专家。他是中国返回式卫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参加了中国全部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和飞行试验,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作出重要贡献。
  1985年,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华宝为第六完成人。1990年,返回式摄影定位卫星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华宝为第一完成人。华宝还获航天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航天部一等功1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一等功2次。1990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宝平生发表译作、学术论文50多篇,还编著《返回式卫星》《卫星和飞船的返回》等书。
  李庆霖(1929—2004)
  李庆霖,1929年2月生于莆田县镇海门内的居仁巷。1952年12月,安排在莆田县北高竹庄小学任教。1970年9月,调到莆田县霞林小学。
  1972年12月20日,他趁学校放假,在家里写信给毛泽东主席“告御状”,反映儿子李良模当知识青年口粮不够吃,日常生活用品的购物及看病没钱支付,住房难以解决等“一连串的困难问题”。而一部分知青却倚仗他们的亲友在社会上的权力,拉关系,走后门,都先后优先被招工、招生、招干去了,完成了货真价实的下乡镀金的历史过程。大胆抨击“我们这里当今社会走后门成风,任人唯亲的现实”,为全国1700万上山下乡知青“无米之炊”的艰难困苦请命。
  1973年4月25日,毛泽东主席亲笔复信:“李庆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毛泽东主席让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汪东兴,从自己的稿费中取出300元寄给李庆霖。随即,中共中央以中发[1973]21号文件,公布了毛泽东主席的复信。文件附上李庆霖给毛泽东主席去信的全文。文件印发至全国基层公社一级。不久,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形成了《关于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报告》。这份报告经毛泽东主席圈阅,以中共中央30号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全国的公社和城镇街道。随后,国务院成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并要求各省、地、市、县也成立相应的办事机构。中共中央文件下发后,全国各地严惩摧残、迫害知青的行动雷厉风行地展开。
  在改变广大知青命运的同时,李庆霖的命运也随之改变——从小学的老师到中心小学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再到县知青办副主任和县革委会教育组副组长,1974年任福建省高考招生办公室副组长。1975年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6年6月成为国务院知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1973年11月,李庆霖在《红旗》杂志上发表了《谈反潮流》一文,以“反潮流”英雄自居。
  1976年11月,李庆霖被隔离审查。次年11月14日,被正式宣布逮捕。1979年6月18日,莆田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以“现行反革命罪”判处他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1986年9月27日,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决,准予由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减为有期徒刑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1990年12月24日,福建南平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对李庆霖又准予减刑二年。1994年3月,李庆霖提前获释回到莆田老家。2004年2月19日,李庆霖病逝于荔城居仁巷的百年老屋。

知识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下册

《莆田市志(1991-2005)下册》

本志客观地记述1991-2005年莆田市自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状况。内设政区、环境、国土资源、人口、城乡建设、交通、邮政、电信、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城乡贸易、旅游、经济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政法、教育、科技、文化等28篇。

阅读

相关人物

王万烟
相关人物
林秀栾
相关人物
翁祖烈
相关人物
许彧青
相关人物
张兆汉
相关人物
黄明
相关人物
林兰英
相关人物
林华宝
相关人物
李庆霖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