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渊源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47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渊源关系
分类号: D618
页数: 4
页码: 938-941
摘要: 该文详细介绍了莆田人在台湾的渊源和定居情况。从唐朝至清朝,莆田人就有从事贸易、移居台湾的记录。他们在台湾的定居主要集中在不同地方,如北港、万丹、兴安等,并且涉及各个行业。此外,清朝至民国时期的许多莆田姓氏也在台湾有后代。
关键词: 唐山 兴化府 移民

内容

台湾《唐山过台湾的故事》中说:“本省人的祖先,都是从唐山渡海而来的。”所谓的“唐山”,指的也主要是闽、粤2地。根据中国台湾省文献会所提供的资料,本省人的祖籍,主要不外前清时期福建省的泉州、漳州、汀州、福州、永春、龙岩、兴化等州府,以及广东省的嘉庆、惠州、潮州等州府。”
  “从兴化府直接入台的莆仙人在数量上虽然不及漳州、泉州、龙岩等地,但是兴化府人民直接迁台有自己的三个特点,一是已知年代较其他地方早得多;二是因军事方面原因去台定居的多;三是入台从事手工业谋生而定居的也多。”
  《台湾通史》中说:“当宋之时,华人已至北港贸易。”这个时期,兴化军与中国台湾的贸易属泉州市舶司管辖。莆田因平原古代为海、东南滨临大海的缘故,人民善于航海,很早就开始与海外贸易。
  莆田籍的北宋名臣蔡襄在其《荔枝谱》中说:“荔枝水浮陆转……其东南舟行新罗、日本、流球、大食之属,莫不爱好……”“流球”即今中国台湾。这说明早在北宋,莆仙人就已入台。只是宋代莆仙人是否在台定居,尚无见到文字记载。
  元时,澎湖有居民1600人,许多人是从莆田湄洲岛渡海而来,其中不乏兴化路(即今莆田市)的移民。
  明朝初年,三保太监郑和率船队7下西洋,多次到湄洲祖庙朝拜妈祖,并在台湾南部“汲水”,从此开通了莆田至台湾的航线,兴化府人民往台湾的因而增加。台湾屏东县万丹的兴全里、兴安里,原名兴化廊,是兴化府人民最早移居的地方。廊即煮糖的工场,明郑时期莆仙移民在这些地方煮甘蔗产糖。莆田县吉了村(今北岸梯吴村)以渔航为主,明代已有很多人到台湾作业和定居。莆田县忠门乡(今北岸山亭乡)铁灶俞氏去台定居四五百年,算是莆仙2县去台较早的人。俞氏家族中人仍会讲莆仙话。
  荷兰史料记载:万历年间(1600—1620年),鹿港地域的汉人已有自己的村落,皆奉祀林默神像。1999年3月,莆田市组织“新闻采访团”赴中国台湾采访时,台湾鹿港有一条兴化街,居住着很多兴化人,他们的祖先明代去台定居。2006年4月初,莆田市妈祖庙赴中国台湾参访团在鹿港朝拜了兴安宫中供奉的“吾乡神女”(即妈祖),并访问了莆仙人的后裔,兴化街居住着一千多莆田陈氏和仙游苏氏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是“最早开发鹿港的人”。
  明确记载莆仙人渡台的要算清乾隆范咸的《重修台湾府志》卷十五中引《番俗采风图》的记述:“南社、猫儿干二社番,其祖兴化人。渡海遭飓风,船破漂流到台,娶番妇为妻。”清乾隆时代的范咸称高山族两个番社的祖先是兴化人,年代应该较早。
  中国台湾的《林氏大家谱》记载:嘉靖至万历年间(1522—1620年),仅福建林氏入台的约1万人,其中台北市重庆路林氏宗祠收藏的全国126种《林氏宗谱》中,最早的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和天启七年(1627年)的,均来自莆田县。除此,还有1872年的《莆田林氏西山本支家谱》等。这就说明明代有很多林氏族人赴台定居。台湾安平县的龙峙,明郑时也是兴化府人民开垦出来的地方。台南县的麦寮乡(原来称兴化寮),台湾古地名中的兴化里、兴化店等地方,台湾基隆市七堵区的数一里,过去叫兴化坑,均是兴化人开拓定居之处。
  清廷收复台澎后颁发渡台禁令,但福建沿海人民仍继续偷渡。如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漳州、泉州、兴化三府的人民在台北府的芝兰二堡(今台北市北投区及台北县芦州乡一部分)合建关渡官,奉祀妈祖。
  清初,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了祖国的宝岛台湾,为了反清复明和开发台湾,他在闽广一带大量招收沿海人民赴台定居,其中不乏兴化府人氏。
  南明富平将军、定西候,莆田人张名振与郑成功指腹联姻,顺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张统率明军廿四镇北上抗清,次年身亡。其族人随郑成功入台。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平阳镇总兵、莆田人朱天贵在澎湖与郑军作战牺牲,不久清廷迫使台湾郑氏政权归降,统一了中国,朱天贵部的莆仙籍兵奉命移防入台,其中一些人定居在台湾。
  中国台湾云林县布屿西堡和海丰堡都有兴化寮,其中布屿堡是兴化府人在清雍正年间开垦的。
  光绪六年(1875年)正月,谕诏大陆人民可往台湾定居。兴化府由于人多地少,土地贫瘠,有许多人就乘机迁居台湾。光绪二十年前,台湾屏东县万丹的兴全里、兴安里有兴化人1547人,云林县布屿西堡的兴化寮、兴化厝西庄有兴化人70户238人,海丰堡兴化寮有兴化人25户112人。距今一百多年,这些兴化人在台湾发展应有可观的数字。
  中国台湾被兴化人开发的地方计有:兴化(高雄),兴化廊(嘉义),兴安(屏东县),兴化店、兴化里(台北县),兴化店(台南县),兴化二坑(基隆市),兴化里(台南),兴化寮(高雄),兴化寮(屏东),兴化寮、兴化村、兴化厝(云林县),兴化、兴化寮(台南县),兴化里(彰化县),兴化街(鹿港)等。
  明清时期直接入台的,远远不止这些人。彼时,几项较大的招募福建沿海居民入台开垦、随郑成功军收复台湾以及随施琅统一台湾并定居的人很多,只是一时难以查清。
  民国时期,莆仙人去台的也很多。据1926年台湾户口调查的情况得知,在台莆仙人占台湾总人口的1.4%,共有0.93万人。其中聚居达千人以上的有屏东县交树乡、淡水镇、台南龙崎乡入苗栗通霄镇。
  1945年台湾光复后,被派驻台湾做接收工作的莆仙人有100多人,他们都是国民党方面的人员,其中有林秀栾、唐守谦、张兆焕及张承璜等人,林秀栾、张承璜等后来成为台北莆仙同乡会的发起者或主要负责人,为莆台之间的交往、为家乡建设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还有几百个莆仙人入台接管警政,如莆田黄石镇郑文杰,后来也是台北莆仙同乡会的副理事长兼《莆仙会刊》社社长。除此,莆田涵江的盐警45人也于1947年6月被调入台。这些人及其后代遂在台定居至今。
  台湾光复后,莆仙民众入台谋生者众多。如1947年9月26日,忠门镇梯吴村有44人租船渡台定居。截止1949年,忠门人去台的有300多人,主要聚居在台北市,从事个体营业,如拉人力车、骑三轮车、做蒸笼、开豆腐店等。莆仙其他地方去台的人还有从事教书、理发、汽车教练、邮递员等工作的。
  1949年随国民党去台的莆仙人有6000多人,他们入台后从事台湾社会各方面的工作。光阴荏苒,短短50多年,这些人在台已繁衍至5万多人。倘若加上1949年前入台谋生的人群,20世纪前半叶入台的莆仙人在台繁衍已逾10万之众。
  20世纪末,中国台湾莆仙乡亲频频组团回乡参加恳亲和谒祖活动。1998年12月9日,莆田市举行第二届兴安同乡恳亲会,中国台北、基隆、花莲县莆仙同乡会理事长率59位台胞来莆田参加活动。2000年4月1日,中国台湾17名蔡氏宗亲组团来莆田参加仙游蔡氏陵园落成典礼。2001年9月26日,中国台北市莆仙同乡会122位在益寿会长许友恭先生的带领下,手捧同乡会天后宫妈祖像回莆田,展开为期4天谒祖进香活动,他们到湄洲妈祖祖庙、贤良港天后祖祠、文峰天后宫、秀屿区山亭乡金鸡庙、江口镇东岳观、涵江城隍庙等宫庙进香,游览了莆田风景名胜。2002年10月20日,第三届世界兴安同乡恳亲会期间,中国台北、高雄、彰化等地莆仙同乡会组织30多位台胞回乡参加。2005年7月19日,中国台湾黄氏宗亲联合会总会在台湾黄氏宗亲联合会会长黄永雄率272人来莆田恳亲访问。
  附:莆田、仙游2县直接渡海定居台湾的姓氏,已知明代的有:
  郑姓 城厢区灵川东汾村郑露第29世裔郑爱溪,第33世郑演于明洪武时相继迁台定居。第34世的嚇香“接番子”,第36世郑玉新出嗣仙游,改名蔡加荣,亦迁居台湾。东汾郑氏自第29世始立昭穆,即“溪肇禹启,志高圣荣,华庆堂春,名立传千,秋开俊业,训道德世,代振家声”。
  陈姓 明万历年间陈氏赴台定居,今住在鹿港兴化街,人口四五百。
  俞姓 明末,湄洲湾北岸山亭乡铁灶村的俞氏移居台湾桃园县观音乡,已自成村落,人口众多。
  傅姓 明末,仙游县罗峰村傅氏第26世至第34世共8人迁台,聚居在台北大加蚋堡、舺划割草尾13番户、台南、淡水等地。
  康姓 明末,莆田塔山康廷经、廷正、廷锡3人迁台定居。
  已知清代的有:
  陈姓 康熙时,莆田陈氏女嫁郑斌升后移家台湾,18岁寡居,抚子孙游郡养,雍正五年(1727年)入节烈祠;莆田人陈斌,参与平台戍台,子陈王捷、孙陈铣,曾孙、陈家溥相继在台任职,后裔居台;康熙六十年(1721年),莆田籍人陈林每随清军入台镇压朱一贵起义,后升任台湾镇总兵官,居家于今台南市北区。
  王姓 顺治初年,仙游王士玉聚众起义,率部配合鲁王、同安伯杨耿部攻占兴化府城,后随郑成功军队入台;康熙复台后,兴化府太学生王之敬入台定居。
  叶姓 清初,仙游富商徐万宝在仙游、涵江、泉州、台湾等地开设徐宁盛郊行,后裔定居台湾。
  吕姓 清雍正六年(1723年),吕瑞麟任台湾镇标中营游击,后升官历任于闽、台两地,后裔分居台、莆两地。
  卢姓 康熙中叶,兴化府的卢云广入垦今台湾之淡水。
  游姓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莆田人游崇功调任台湾北路营守备,遂家于台湾,有一台湾女婿叫蔡章琦。清康熙六十年,游学功在镇压台湾朱一贵起义时阵亡。其子、侄6人后又随军入台。
  唐姓 明末清初,南明尚书、仙游人唐显悦之孙女嫁给郑成功长子郑经为妻。后入台。
  俞姓 清雍正二年(1725年),莆田人俞荔主持台南海东书院,其后裔居于今台南西区。
  关姓 清道光时,莆田县江口蒲坂关氏第15世关九冬入台定居。16世忠成随兵备道渡台为幕宾,殁于鹿港。关氏17世、18世、21世各有1人出嗣台湾。18世3人、19世1人入台娶妻妾。至20世纪末,关氏已在台繁衍100多人
  林姓 清初,郑成功军中的莆田人林应定居台湾;雍正八年(1730年),洲岛人林永兴奉妈祖神像、携眷定居台中县大甲镇;仙游香田里旧下寨林占房、林杯(字毓宿)全家迁移台湾;仙游县乌石岭房林氏第15世有人徙居台湾;总兵府房13世林傅之子林汇,清康熙时举家迁居莆田,林汇本人以平台计策和功绩升任郑军左都督,后兵败金门。总兵府房17世、23世各有1人定居台湾。
  梁姓 清康熙、乾隆年间,莆田梁氏迁居台湾的淡水、新竹等地。
  蔡姓 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莆田蔡氏入台,定居今台湾屏东县东港镇、新竹县朱栏河等地。
  道光年间,莆田县下墩乡白沙保墩仔脚林氏迁台,其后裔李寿林现为中国台湾东海大学教授。
  郑姓 明末清初,莆田人郑效、郑尚随郑成功入台。
  洪姓 清初,莆田洪应兴随莆田县延寿村徐阿华等人迁居台湾高雄。
  郭姓 清道光年间,莆田人郭幼安在台湾任教谕,定居台湾。
  黄姓 康熙二十年(1681年),莆田黄滔后裔、仙游人黄前渡台定居。清同治年间,莆田县石庭村黄氏第21世的文熙、文雄移居台湾。
  另外,台北县还有许多莆田汪氏,是莆田翁氏六桂堂的长房翁处厚(分姓汪)的后裔。

知识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下册

《莆田市志(1991-2005)下册》

本志客观地记述1991-2005年莆田市自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状况。内设政区、环境、国土资源、人口、城乡建设、交通、邮政、电信、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城乡贸易、旅游、经济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政法、教育、科技、文化等28篇。

阅读

相关人物

蔡襄
相关人物
郑和
相关人物
林默
相关人物
范咸
相关人物
郑成功
相关人物
张名振
相关人物
朱天贵
相关人物
施琅
相关人物
林秀栾
相关人物
唐守谦
相关人物
张兆焕
相关人物
张承璜
相关人物
郑文杰
相关人物
莆仙
相关人物
许友恭
相关人物
黄永雄
相关人物
郑露
相关人物
郑爱溪
相关人物
郑演
相关人物
于明
相关人物
郑玉新
相关人物
蔡加荣
相关人物
华庆堂春
相关人物
康廷经
相关人物
郑斌升
相关人物
陈斌
相关人物
陈王捷
相关人物
孙陈铣
相关人物
溥相继
相关人物
陈林每
相关人物
王士玉
相关人物
同安伯
相关人物
杨耿
相关人物
王之敬
相关人物
徐万宝
相关人物
徐宁
相关人物
吕瑞麟
相关人物
卢云
相关人物
游崇功
相关人物
蔡章琦
相关人物
唐显悦
相关人物
郑经
相关人物
俞荔
相关人物
清道光
相关人物
关九冬
相关人物
李寿林
相关人物
郑效
相关人物
郑尚
相关人物
徐阿华
相关人物
郭幼安
相关人物
黄滔
相关人物
文雄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