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地方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33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发展地方经济
分类号: D625
页数: 6
页码: 762-767
摘要: 本段文本主要介绍了莆田市在发展地方经济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实施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等。同时,还介绍了该市在开发扶贫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建立优势产品生产基地和优势产业带、发展规模生产、推进乡镇企业改造提高等。
关键词: 莆田市 政务纪要 地方经济

内容

一、农村经济
  1991年,全市4个县(区)和20个乡(镇)建立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乡(镇)、村两级经济合作组织,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实施粮食工程,种好“指挥田、试验田、高产示范田”,“三田”面积达4000多公顷,实施“吨粮田”工程0.9万公顷,沿海旱地开发2333公顷。全市粮豆总产量达57.9万吨。大旱三年夺得丰收,超历史水平。甘蔗种植面积增加3000公顷。开展山地综合开发,造林1000多公顷。发展龙眼、枇杷、荔枝、蜜抽等名果。鳗鱼产量3000多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年,农业总产值达22.15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37.5亿元。全市涌现19个亿元乡镇,占全省亿元乡镇总数近三分之一。
  1992年,实施“粮食工程”,“保粮兴蔗”,开发挖潜面积与单产、水田与旱地、主粮与杂粮一齐抓,抓“三田”,建设“吨粮田”,开发农业技术,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发展“绿色企业”、“兰色企业”,实施“菜篮子工程”。发展外向型乡镇企业,开发治理木兰溪。1993年,粮食总产量达61.19万吨,水果总产量达8.5万吨,水产品产量达12万吨,食用菌总产量达8.4万吨。同时,调整农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推广良种,发展乡镇企业,建设“菜篮子”工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规划法》,进行村镇建设。
  1996年,继续贯彻“三稳定、三不变”政策,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减轻农民负担。是年,为“种子工程年”,继续实施“种子工程”,保持粮食播种面积11.87万公顷。建设埭里、黄石、龙华三个良种基地。增加农业投入,加固海堤,继续兴建九仙溪水电站和后溪水库,平原河网工程。抓农业综合开发,“科教兴林”、“科教兴海”。是年,莆田县被列入全省“科技兴海示范县”,实施“八七”扶贫攻坚“造福工程”计划。
  1997年,木兰溪治理第一期工程开工。围绕“增粮增收保供给,脱贫致富奔小康”主线,严格执行《福建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坚持科教兴农。抓农田水利建设,仙游县开展创“全国300个节水灌溉示范县”活动。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颁发《关于加强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投资软环境建设的若干规定》。进行第二次创业,扶持1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10个农田旱片改造工程。颁布《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和发展水产支柱产业的若干规定(讨论稿)》。1998年,莆田县被列入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区”之一。
  1999年,加强对农村土地延长承包期跟踪服务工作,允许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抓科教兴农、科教兴海,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培植畜禽、食用菌、蔬菜、花卉、林产5个主导产业。重点扶持16家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10个农业产业化建设示范镇和6个现代化农业示范片。福建省千里海堤(水闸)除险加固一期工程莆田段项目开工建设,木兰溪下游第一期防洪工程开工建设。建设农村市场体系,兴建16个综合性商场。举办枇杷节,组织农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抓海岛建设,推动湄洲岛旅游度假区建设和南日岛海洋资源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至2001年,农业生产形成水产、水果、畜牧、蔬菜、食用菌5个主导产业。水果面积达2.37万公顷,年产10万吨,总产值7亿元。蔬菜2.57多万公顷,年产30多万吨,总产值4亿元以上。食用菌9万吨,总产值4亿元。
  2003—2005年,建立优势产品生产基地和优势产业带,发展规模生产,推进乡镇企业改造提高,进一步开发海洋,培育水产、水果、畜牧、食用菌、蔬菜五大支柱产业。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组织百个农业发展项目建设。同时,进行木兰溪防洪工程二期(郑坂段)建设,组织进行澄峰围垦676.53公顷,其中耕地415.47公顷,及胜利围垦扩建,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扶贫开发
  1991年1月,省人民政府批准确定常太、新县、庄边、平海、社硎、石苍、园庄7个乡为省定贫困乡。市人民政府确定扶贫项目127个,政府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挂钩一个乡镇,抓点指导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组织市、县、区和企事业单位挂钩贫困乡(镇)、村,进行结对子扶贫,抓好科技扶贫、智力扶贫工作。是年7月,市政府在常太乡召开扶贫现场办公会议,听取该乡脱贫致富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该乡扶贫工作。要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多为常太乡脱贫致富出谋献策,提供信息、输送人才。会议确定扶贫项目和措施。同年8月,市政府在平海乡召开扶贫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市、县有关部门从18个方面帮助平海脱贫致富,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同年12月,7个省定贫困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2107万元,比上年增长17.2%,人均纯收入515.5元,比上年增长17.8%
  1992年6月,市政府在常太召开扶贫办公会议,对常太乡扶贫项目作了安排。7月,市政府又在平海乡召开扶贫现场办公会议。充分肯定平海乡脱贫致富工作取得成绩,并在全省引起的关注。会议要求平海乡以交通、通信设施为基础,在改善环境、集镇建设、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是年,全市安排扶贫开发项目144个,筹集资金1293.5万元,支持贫困乡镇发展经济。7个省定贫困乡农民人均收入636元,粮食占有量221.1千克,脱贫面达97%。常太乡扶贫项目——枇杷开发取得突破,“解放钟”枇杷进入香港、深圳、广州市场。
  1994年,市政府抓“点”带“面”,以常太、平海两个乡镇脱贫致富带动、推进全市农村脱贫致富工作。至1997年,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造福工程”计划,组织对口扶贫,结对子扶贫,实行领导责任制,全市解决3万人温饱问题。市政府下发《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年内全面完成扶贫攻坚任务的通知》,要求年内全市实现根除绝对贫困。
  1998年,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延长土地承包期,加大扶贫力度,扶持贫困乡村,增强集体经济实力,降低返贫率。5个省定贫困乡共有29万人脱贫。1999年,重点扶持10个少数民族村、2.3万贫困村民。2000年,市五套班子领导挂钩10个贫困村,重点解决贫困户温饱和低收入群众增收。改善20个贫困受灾村的“五通”,以及186个老区基点村和少数民族村通水、通电问题。至2005年,市领导分别挂钩平海镇、社硎乡、石苍乡、庄边镇等乡镇和村委会。探索扶贫新路子,走市场化、开放化、开发式脱贫,帮助仙游园庄镇、西苑乡岭峰村、莆田县常太镇顶坑村、西天尾象峰村脱贫致富。
  三、工业经济
  1991年,以深化企业改革为重点,搞活国营企业,结合“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调整工业结构。帮助解决大型国营企业仙游糖厂、度峰糖厂、兴南纺织公司、京莆精机公司、无线电厂、闽星公司的实际困难。仙游糖厂顺利筹建1.2万伏热电站工程,决定创建莆田市无线电一厂,使全市工业生产出现新的转机。贯彻《企业法》,对企业承包、嫁接、租赁、破产进行试点。全市开发新产品70项,鞋革、啤酒、电机、建材和化肥等17种主要产品取得较大幅度增长,优质产品增加,获部优产品2个、省优产品14个。成立“莆田市股份制改革领导小组”进行股份制改革。落实《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和《福建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办法》,35家企业试行全员劳动合同制,136家企业进行合理(优化)组合,65家企业实行工效挂钩分配。同时,对仙游糖厂、市印刷厂、市机械总厂、市旅游鞋厂、市联运公司、兴南纺织公司进行“诊断治理”。199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80多亿元。
  1994—1999年,全面推进企业改革,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以及《福建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办法》。开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试行股份合作制,通过租赁、拍卖、出售、改制、转让、合资、合作等形式,加快转换企业生产、经营机制,加快企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产业结构。批准市汽车运输总公司吸收式合并莆田市运输公司和市交通服务公司。一批民营企业,非国有工业迅速发展。同时,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抓大、放小、扶优、解困”抓试点。对市机械总厂实行依法破产。对市拆船厂、市医药公司等8家国有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在1992家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77家企业实行“工效”挂钩,347家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坚持“四改”(改组、改造、改善、改制)并举方针,加大企业技改力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雪津啤酒集团改制和实施第五期技改扩建,规划年产60万吨啤酒。扶持仙游糖厂、莆田糖厂综合开发。加快九仙溪水电站、佳通轮胎厂、湄洲湾北岸火电厂建设步伐。大力扶持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组建“雪津”啤酒、“三路”鞋革、“闽中”电机企业集团,建立江口电子基地。颁发《关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规定》。对22家重点企业调查摸底,部署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鼓励国有和非国有企业之间通过联合、兼并、参股或控股等多种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鞋革、服装、电机等企业集团。安置市机械总厂破产职工。发展以电力、轮胎为龙头的基础产业。重点培育服装、电子、航运、制药等新兴产业。重点抓国有企业和年产销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组建福泉高速公路莆田公司、市污水处理厂等。动工兴建湄洲湾火电厂和佳通轮胎厂、年产5万吨的玻璃厂、秀屿3.5万吨码头、仙游九仙溪水库电站和中央直属储备粮库。
  2000—2005年,市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扶持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鼓励企业改制的若干规定》。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壮大个体私营经济。突出抓通信设备,现代生物与医药技术产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扶持重点产业,提高效益,实施重点工业技改工程。贯彻实施《关于加快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努力扶持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外资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重点扶持佳通轮胎厂子午线轮胎生产线改造、新威电子公司技改项目。动工兴建城市管道燃气工程。兴安药业、新威电子“SIN生产线”投产。制定实施《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兴建赤港高新技术园区和东吴临港化工园区等。福建液化天然气(LNG)在秀屿落户。同时,动工兴建莆田燃气电厂、材料加工区。
  四、内贸经济
  1991年,市政府批转市财委《关于深化改革搞活内贸流通企业的若干意见》,公布11条优惠措施。内贸企业进行第二轮承包,市直商业企业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在国营商业中试行100家“特店特柜”改革试点。实施“菜蓝子”工程,繁荣市场。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1.3亿元。粮食经营体制继续从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双轨”制向市场调节过渡。国营商业继续推行经营、价格、用工分配放开。同时,抓好鞋革、电子、玩具三大专业市场建设。
  1993年,市商业局转换为经济实体,成立商业发展总公司,国营合作商业实行“国有民营”试点。优化企业结构,实行兼并、关停或改制。全市内贸系统1049家独立核算的单位,实行“国有民营”、“社有私营”的改革。是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0亿元。
  1994年,印发《莆田市1994年“菜篮子”工程建设意见》,实施“11238”工程,即创建常年性副食品基地,年产蛋品5万千克,年供肉禽100万只,上市水产品2000吨,常年性菜地200公顷,上市生猪8万头。市、县(区)共融资170万元,支持副食品生产。在涵江、枫亭、城厢建设3个旱涝保收蔬菜基地。全市建成46个生猪基地,5个万头猪场。
  199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38.5亿元。整顿农资流通市场。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实施《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粮食部门实行两条线运行的实施意见》,下发《关于进一步搞好“菜篮子”工程建设意见》,坚持“大基地加大市场格局”的总体思路,扩大副食品生产,建成56个养猪场,1000公顷蔬菜生产基地。至1998年,组建完成涵江闽中蔬菜批发市场、市粮油批发市场、仙游工贸批发市场,以及城厢“八大市场”、涵江“十大市场”,在全国重点城市开设服装、鞋革、电子、啤酒“窗口”市场。
  2000—2005年,实施国家《大豆行动计划》。市政府批转《关于进一步加强莆田市粮食市场管理意见的通知》。培育完善市场体系,制订莆田市“菜篮子”工程建设计划。抓扩大消费需求,重点开拓农村市场,创办重点集镇商品批发市场,建设莆田名优特产品一条街。拓展省内外市场,举办订货会、展销会、贸洽会。在四川成都举办莆田市名特优产品展销会,建设仙游瘦肉型猪商品基地。组织粮食采购,加强粮食市场调控。兴建涵江省级粮食储备库、中央直属粮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制订和实施《关于理顺粮食管理体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食盐市场管理的工作意见》。启动“三绿工程”,加快副食品“绿色通道”建设,培育和发展“绿色市场”,提倡绿色消费。制定《莆田市人民政府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推动农工贸一体化。
  五、外向型经济
  1991年,市政府充分利用境内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等有利条件,巩固提高原有鞋革、罐头、鳗鱼、对虾、工艺品、矿产和石板材等大宗产品的出口外,还开拓机械、电子、化工、电机、服装等产品出口。发挥侨乡和对台优势,大力引进外资。是年,全市新签利用外资合同65项,合同总投资额7亿美元。湄洲岛成片土地开发1.2平方千米、鸬鹚屿0.65平方千米。沟头13.3公顷高科技园区开工。并以成片土地开发为突破口,划出林炳、瑶台、红埔、马厂、东吴、湄洲岛、霞林、沧溪等8块土地共35平方千米为成片土地开发区,制订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成立莆田市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和市外贸公司、市投资企业公司、兴发贸易公司等。组建外向型企业,吸收利用外资嫁接、改造老企业。兴办仙游县郊尾化学结晶项目。做好劳务出口,立足澳门,发展新加坡、香港,放眼台湾省和东南亚、欧美地区。拓展利用外资领域,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创汇型农业,创办乡镇“三资”企业,引进外资开发房地产,鼓励外商投资开发成片土地。至1992年6月,全市成片土地开发已签订协议(合约)15个,总面积58.47平方千米,总投资人民币21.4亿元、港币2亿元、日元26亿元。
  1992年,市政府提出《贯彻湄洲岛十条优惠政策的实施意见》,上报《关于要求湄洲岛列入国家级旅游开发区的请示》《请求赋予秀屿、忠门、红埔、瑶台和鹭鹚屿享受湄洲岛旅游经济开发区优惠政策的请示》和《关于香港力宝集团投资开发忠门半岛兴办火电厂有关问题的请示》。市长许开瑞、副市长郑庆国等五人赴印尼、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香港等地区开展招商引资。至1993年,全市共审批合同257项,总投资额达12.24亿美元,比增89%,外资额11.62亿美元,比增104%,实际到资1.72亿美元,比增63.4%,审批“三资”项目36个,外资额达2.35亿美元。对外贸易全年完成出口供货总值29.5亿元,出口创汇5.43亿美元,在外劳工6429人。
  1994年,改革招商办法,抓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加快市联检机构建设。秀屿口岸对外开放,并设置联检机构。扩大对台贸易,拓宽对外劳务。是年,市外贸公司全年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名列全省地市级前茅。
  1995年,全年出口创汇8.48亿美元,出口供货总值51.01亿元,自营出口7879万美元。新批外资合同152项,合同外资额2.7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3亿美元。在外劳务人员突破1.5万人,占全省三分之一。组团参加第十届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暨1996海峡西岸商品博览会。
  1997年,市政府制定《关于贯彻福建省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的若干规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环境的决定》。举办第二届妈祖文化旅游节暨首届经贸洽谈会。活跃对外贸易,开拓非洲、中东新市场,拓展海外劳务,外派劳工赴以色列、俄罗斯、马来西亚、阿联酋、韩国等国。突出招商重点领域,加强行业招商,提高项目履约率、到资率、投产率。
  1998年,市政府制定并贯彻《关于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环境的决定》《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的若干决定》,举办世界乡亲恳亲会。开展二次“招商引资”,支持“三资”企业产品出口,巩固和深度开发欧美、日本市场,开拓独联体、东欧、非洲、拉美、中东等新兴市场。推动港台经贸交流。贯彻“以质取胜”战略,重点扶持出口产品,培育一批“四高”(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高附加值)大型企业。
  1999年,实施市场多元战略,建立国际营销网络,营造投资环境。引进台资、外资,拓展基金、证券、租赁等多种利用外资形式。扩大出口,扶持出口500万美元以上的重点和企业出口超1亿美元的重点商品。制定《莆田市关于加快和深化市县(区)国有外贸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组织参加2001年中国国际果蔬产业博览会。组团参加香港“'99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组织“'99莆田招商会”,组员参加澳门’99贸洽会及福州招商月等活动。办好第二届莆田市招商会,参加第四届中国招商贸易洽谈会,继续招商引资。设立市级外贸发展专项基金,加强优化出口商品和市场结构。加强对港澳招商力度,构筑“莆港合作八大平台”(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贸易合作、中小企业发展、旅游发展、物流业合作、人才合作等)。构筑莆澳四项合作(商务、中小企业、旅游业、服务业),开展对外绿色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做好“入世”准备工作,扶持鞋革、电子、鳗鱼、无铅松花皮蛋等产品出口,扩大国外市场。
  2003年,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抓八个重大对外引资项目。扩大对外出口,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组团参加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詹毅市长等市政府领导先后赴南非、西班牙、法国、德国、美国、巴西、乌拉圭、日本进行经贸考察洽谈。截至2005年,全市招商引资项目710个项目,总投资376.18亿元,累计到资额10.22亿元。投产项目353个,动工兴建269个。举办莆田首届国际鞋展。制定和实施民资回归工程。兴建国家级木材加工区等。
  六、湄洲湾开发与建设
  1991年4月,根据中共福建省委、中共莆田市委开发建设湄洲湾总体战略构想,市政府提出以妈祖文化带动湄洲岛开发建设,以湄洲岛的建设促进湄洲湾的开发建设思路。1992年,市政府制订湄洲岛对外开放旅游经济区总体规划,湄洲岛12平方千米划为土地成片开发区。举办妈祖朝圣联谊恳谈会,洽谈项目。国家批准将湄洲岛列为国家级旅游开发区。用活优惠政策,着手对忠门半岛进行总体规划,与李文正洽谈兴建湄洲湾火电厂及忠门半岛开发。协调新秀疏港公路建设,开通湄洲湾10万吨航道,抓紧秀屿3.5万吨码头前期工作,洽谈15万吨冷轧板钢厂建设。北岸日供水26万吨的供水工程开工,兴建输变电站。
  1993年,成立莆田市湄洲湾开发区建设指挥部,负责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15.3平方千米、东吴分区62平方千米、月埔分区21平方千米、秀屿分区26平方千米、红埔公区36平方千米共160平方千米的开发事宜。兴建湄洲岛3000吨客运码头、湄洲岛环岛公路、跨海供水工程。忠门港里工业区,忠门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始前期工作。秀屿辉开工业城奠基兴建,秀屿万吨码头投产,续建北岸供水工程,秀屿110千伏输变电站投入运行。
  1996年,市政府要求树立“一切想着湄洲湾北岸、一切围绕湄洲湾北岸、一切着眼湄洲湾北岸、一切服从湄洲湾北岸”观念,突出湄洲湾北岸建设,大力协调,跟踪服务,推动、加快建设步伐。举办妈祖文化工程洽谈暨揭碑仪式。是年6月,占地80.2公顷的佳通轮胎厂动工。1997年,举办妈祖文化旅游节,举行妈祖金身巡游台湾,进行新秀疏港路二期建设。
  1998年,湄洲湾火电厂正式开工兴建,并续建忠门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北岸供水工程和九仙溪水电梯级工程,建成秀屿3.5万吨码头投入试产,年吞吐量110万吨。是年12月,动工兴建中央储备粮莆田直属库。至1999年9月,佳通轮胎厂第一期工程竣工,次年1月,正式投产,日产斜交轮胎4000条、子午轮胎11000条。至2000年9月,湄洲湾火电厂第一台机组开始并网发电。
  2001年,抓港口体制改制,编制湄洲湾临海工业区规划,建设湄洲湾北岸供水二期工程。福建液化天然气站落户秀屿(LNG)。兴建湄洲岛南中轴线祖庙建筑群(36座),至2002年,举办妈祖祭典活动、兴建妈祖城,接待台胞120万人次。2003年起,修编《莆田市港口总体布局》和《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湄洲湾10万吨航道疏竣工程和妈祖城围垦工程。

知识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下册

《莆田市志(1991-2005)下册》

本志客观地记述1991-2005年莆田市自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状况。内设政区、环境、国土资源、人口、城乡建设、交通、邮政、电信、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城乡贸易、旅游、经济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政法、教育、科技、文化等28篇。

阅读

相关人物

郑庆国
相关人物
詹毅
相关人物
李文正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