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防汛抗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14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防汛抗旱
分类号: TV87;S423
页数: 5
页码: 427-4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的防汛抗旱情况,其中包含防汛建设、抗洪救灾、抗旱保苗、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
关键词: 莆田市 水利 防汛抗旱

内容

一、防汛建设
  1991年,莆田市防汛工作正式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的日常工作。制定了“防汛抢险联络图”等“六图表、七制度”,初步走上了正规化、规范化轨道。1992年12月进行县区防汛办初级达标建设验收,莆田、仙游两县达标,城厢区基本达标,涵江区未达标。翌年11月,莆田市、县(区)二级防汛办初级达标建设全部通过验收。
  此间,全市防汛办、大中型水利工程共配备能沟通省、市、县及大中型水利工程、水文报汛站无线电台24部,能沟通县区、乡镇无线电通讯网络的台式和手提式对讲机65部,形成了一个覆盖市、县、乡三级,多功能无线电通讯网络。
  “九五”期间,莆田市建成木兰溪流域洪水预警系统,包括1个中心、6个分中心、7个中继站、18个水位雨量站和22个雨量站,水雨情信息覆盖面积1930平方千米,占全市陆地面积的50.8%。建成市、县区防汛办、市水文分局及东圳水库卫星云图自动接收系统9套;建立了市防汛办、莆仙两县防汛办、市水文分局及东圳水库电话录音系统5套,市防汛办、东圳水库还配备海事卫星电话2部;完成濑溪、仙游水文站、木兰溪陂头站、仙游榜头(水位)站和东甲、秀屿潮位站等6个站点的“双水位”(警戒水位和危险水位)重新核定工作,莆田市、莆田县分别荣获福建省“双水位”重新核定工作地(市)级和县(区)级三等奖。
  1997年,市县(区)开展“三化”(正规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中级达标建设活动。至1999年,市县区防汛办全部完成“三化”中级达标建设。2000年,莆田县防办在全省率先建成县级防汛指挥中心示范县。通过“三化”达标建设,莆田市建成了市防汛调度中心大楼,制定了规章制度19项、莆田市城市防洪等预案6项,绘制了辖区水系图、防洪工程系列图、旱区分布图、水利工程分布图、军民联防抢险图与简表、江河水文特征图与简表、抢险队伍表等九图三表,编制了《莆田市防汛简易手册》,配置了计算机、卫星云图机、大屏显示器、扫描仪等先进设备。
  “十五”期间,在原有“三化”达标的基础上,莆田市继续强化防汛信息化建设。建成新的市防汛指挥中心和新的局域、广域网络;完成4个区的县级洪水预警系统建设,增设13个雨量站和水位雨量站,扩大了水雨情自动监控范围;完成卫星云图接收系统的更新改造,正常接收风云2号气象卫星发送的云图;建成市区、后海2个测站的风情系统;建成市、县区6套台风信息实时自动采集分析系统;建成市、县区防汛视讯会议系统并投入运行;正式启动木兰溪和萩芦溪2条流域洪水预报和调度软件开发。同时根据实际,每年修订防汛预案,并由莆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力求预案规范化和法制化,提高预案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抗洪救灾
  1999年,第14号台风来袭,暴雨酿成特大水灾。莆田市各级党委、政府全力以赴,靠前指挥,各级领导干部走村入户,组织和帮助低洼地及危险区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驻莆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紧急出动官兵1000多人、民兵2500多人,动用冲锋舟和橡皮艇38艘,帮助地方安全转移群众。仙游县盖尾镇后井水库溢洪道严重毁坏,危及工程安全和下游群众,情况十分危急,驻莆部队和武警官兵200多人奋力抢险,保住了水库大坝。10月9日,全市一天内安全转移群众15.34万人。东圳水库自9日傍晚起,上游来水剧加,水库水位骤升;市、县党政领导迅速赶赴现场,组织专家加强会商、科学调度,经调度最大下泄流量800立方米/秒,持续时间仅1小时,削峰率达85%,拦蓄洪水0.8亿立方米,占入库总量1.2亿立方米的66%,最大限度地减轻了下游防洪压力。10月10日凌晨4时,新度镇、城郊乡9万群众被洪水围困,福建省武警总队立即派出50多名官兵和8艘救生船赶赴灾区,支援疏散群众,转移物资。刚投入试运行的木兰溪流域洪水预警报系统及时发挥作用,准确提供各站点降雨量及木兰溪干流的洪峰水位,为领导指挥和各工程洪水调度提供科学依据,最大限度地减少下游淹没损失。
  2005年,第5号台风“海棠”、13号台风“泰利”、19号台风“龙王”正面袭击莆田,出现3次强风、强降雨。为应对频繁来袭的台风暴雨:1.莆田市加大监控力度,提前做好防范,各重点部门全天候值班监控风情、雨情、水情和工情;2.及时除险加固,提前消除隐患,水利部门排查工程险情80多处,提前加固50多处;建设部门排查并加固在建工程200多处,排查危房1672幢,拆迁工地危房20多处;3.通知船只进港,组织人员上岸,全市5072艘渔船、1488位渔排养殖人员每次都按预案提前进港避风、撤离上岸;4.集结抢险队伍,紧急转移群众,全市共安全转移群众24.89万人次;在抗击“龙王”台风中,湄湄洲岛把前往旅游的8000多位游客安全送离海岛,避免了旅游事故;5.坚持科学调度,及时抢险救灾,东圳、东方红等大中型水库提前泄洪15次,预泄洪水4590万立方米;南北洋水闸累计开闸放水1224次、1.03万小时、4.9亿立方米水量,减轻下游工程和低洼地带防洪压力。
  三、抗旱保苗
  1991年,春夏秋连旱。莆田市五套班子领导成员分片包干,组织机关干部和驻村工作队,配合乡镇狠抓抗旱工作。从水电、农机、物资、供销等部门抽调人员,深入农村,认真提供抗旱服务。全市共投入抗旱资金620.98万元,动用机电灌设备3996台4.80万马力、其它抗旱机具14.39万件,抗旱高峰期投入劳力93.8万人。水利管理单位严格用水管理制度,实行统一调度,分片输灌,定额配水。小(一)型以上水库共放水4.74亿立方米,抗旱保灌面积2.87万公顷。莆田市、县由当地驻军配合,在常太和钟山两乡(即东圳库区)进行人工增雨,分三个阶段作业,共发射增雨弹1340枚,增雨35.8毫米—136.1毫米,缓解了夏、秋旱情。
  2002年,春夏连旱。东圳水库2次调水300万立方米补充北洋河道,解决了涵江鳗鱼缺水的燃眉之急。古洋水库连续51天动用23台抽水机,日夜抽取死库容,向城区应急供水,并在城区采取分区隔日轮流供水措施,确保了城区10万居民生活用水。仙游县还在龙华镇2次实施人工降雨,并制定了城区应急供水方案。
  2003年6月下旬至2004年8月中旬,莆田市持续受旱。面对严重旱情,全市上下动员,挖掘潜力,采取各种措施抗旱救灾。1.科学调水。东圳水库2003年8月4日水位61.16米、库容4275万方,从当年8月5日起,至2004年10月9日止,停止农业灌溉用水431天,保证了莆田城区和沿海部分乡镇100多万人的生活、工业用水;东方红水库12月8日水位49.71米、库容291.5万立方米,投资12万元,在37米高程的排沙孔外接管道(Φ600)150米,与华正供水管连接,充分利用低水位库容,保证江口镇和福清部分群众生活用水;木兰溪上中游仙游县境内5座中型水库纳入市里统一调度,除正常生活供水外,发电用水需报市里批准。2.打井取水。两年间共打各类水井4723口,解决1.5万群众和2.82万头大牲畜饮水问题。3.用车送水。秀屿区和荔城区从2003年12月起,每天组织2辆送水车,给饮水困难的东峤镇霞东、霞西两村和西天尾林山村无偿送水,累计送水18506吨,其中秀屿区14120吨、荔城区4386吨。4.泵站抽水。2004年3月22日由政府投资481万元,仅用36天建成木兰溪陂头应急提水工程,安装单台出流量0.72立方米/秒水泵5台,日抽水31万立方米,4月30日投产,累计抽水43.25天、1038小时约1345万立方米,缓解了沿海地区生活、农业用水困难。5.管道引水。利用湄洲湾北岸供水工程后郑山泵站,放水进入东圳干渠进行灌溉,共计放水406万立方米,既解决秀屿区部分农业用水,又有效减少沿途损耗,节约了用水。6.人工降水。两年共实施人工增雨26次,发射火箭弹99发,增加降雨200毫米—250毫米。全市共投入抗旱资金3935万元、抗旱劳力56.13万人、抗旱设备3560台套、泵站623处,抗旱灌溉2.68万公顷,临时解决人饮困难22万人。
  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1991年起,莆田市在全面开展冬春水利建设的同时,突出重点,分批实施初级水利化建设。至2005年底,仙游县和涵江区相继跻身福建省初级水利化县行列。
  (一)冬春水利建设
  莆田市各级人民政府都把冬春水利建设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通过“以奖代补”,以点带面等做法,除抓好水毁工程修复和危险工程隐患处理加固外,莆田市冬春水利建设,沿海一般以发展供水、节水型灌溉为主;山区以小流域治理和发展小水电以及中低产田改造为主;平原以河道及渠道清障、清淤疏竣和发展节水型灌溉为主。一般每年9月就开始编制计划,下达任务和动员部署,10月开始全面组织实施,至次年3月完成。
  1991年起,库、堤、闸除险加固和乡镇供水、电气化建设等成为每年冬春水利建设的重头戏。1999年开始,城区防洪工程建设掀起了冬春水利建设高潮。“十五”期间,解决群众饮水安全问题、维护健康生命,及水库、海堤除险加固成为各地每年冬春水利建设的亮点。
  每年冬春枯水季节,莆田市都广泛发动广大干群修水库、建围垦、搞节水灌溉,改造中低产田,做到年年有重点,季季有项目,村村有工程,户户有任务。在冬春水利建设期间,莆田市五套班子领导几乎年年都参加冬春水利建设义务劳动,掀起冬春水利建设高潮,有力地促进了冬春水利建设。
  据统计,1991—2005年,莆田市冬春水利建设共完成投资126144万元、投劳25002.8万工日、土石方24984万立方米;除险加固水库202座,修复水毁工程5480处,疏浚河道2811.9千米;新建水库塘坝27座,解决人饮困难153.84万人;改善灌溉面积5913.3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615.3公顷,改造中低产田面积2293.3公顷;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10.22万千瓦。
  (二)初级水利化县(区)建设
  1.仙游初级水利化县建设
  1998年5月,仙游县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入全省第二批初级水利化试点县建设行列,为期三年。至2000年底,全县拥有各类水利设施固定资产达15962万元,比1998年增长41.4%。全县共有果园种植面积1880公顷,水果年产量3.68万吨,比1998年增长56.2%;工农业总产值比1998年增长1.38倍,其中农业总产值增长36.1%,粮食总产量达23.97万吨;县财政收入比1998年增长22.4%
  至2001年5月,仙游县初级水利化建设各项目标均已超额完成,共完成水利化建设项目102处,占规划数的120%,完成投资4674.1万元、投工62.97万工日、工程量64.04万立方米,分别占规划数的135.1%、131.2%、130.6%。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40公顷、保证灌溉面积3493公顷,分别占规划的105.9%、100.7%;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2.12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91.9%(超过90%目标),保证灌溉面积1.91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82.6%(超过80%目标)。除险加固小(一)型水库5座、小(二)型水库10座、水闸6座,分别占规划的100%、125%、120%;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780公顷(超过6667公顷目标),其中渠道防渗4940公顷、管灌1773公顷、微喷灌106.7公顷;建成乡镇供水7处,日供水规模0.6万吨,解决人饮困难3.9万人,乡镇供水普及率94.7%(超过90%目标);建成城区防洪堤25.37千米,设计防洪标准达二十年一遇;建成乡镇工作站4处400平方米。是年10月,仙游初级水利化建设通过省级达标验收。2002年2月,仙游县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初级水利化县”称号。
  2.涵江区初级水利化建设
  2000年,涵江区列入福建省第三批初级水利化建设计划,开展初级水利化建设。
  从2002年开始,初级水利化建设项目从原由莆田县调整为由涵江区继续组织实施。原属莆田县的江口镇、梧塘镇、萩芦镇、白沙镇、新县镇、庄边镇、大洋乡和赤港开发区管委会等8个乡镇(管委会),于2001年度建设的初级水利化建设项目作为涵江区初级水利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编制《莆田市涵江区初级水利化规划报告》时不予重新列入。因此,涵江区初级水利化建设规划以2001年为基准年,组织实施初级水利化建设时间为2002—2003年。
  2003年,涵江区初级水利化县建设基本完成,共完成投资3176.5万元,占总投资3307万元的96.05%;完成工程量51.34万立方米,占总工程量54.81万立方米的93.67%;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06.7公顷,新增保证灌溉面积1413.3公顷,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240公顷;除险加固险库5座,建设现代化水利园区2435万亩,解决人饮困难3.9万人,围海造地8处,共536.3公顷。2005年,涵江区跻身福建省初级水利化县行列。
  3.城厢区初级水利化建设
  2004年,城厢区列入福建省第四批初级水利化建设计划,进行初级水利化建设。该区严格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方支持”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实现水利经济良性循环”的工作目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狠抓工程质量,有力地促进了初级水利化建设。至2005年底,全区共完成投资3631.5万元,投劳49.2万工日,完成工程量75.7万立方米。

知识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记述1991-2005年莆田市自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状况。内设政区、环境、国土资源、人口、城乡建设、交通、邮政、电信、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城乡贸易、旅游、经济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政法、教育、科技、文化等2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