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养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14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养殖
分类号: S96
页数: 13
页码: 389-4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渔业的养殖情况,其中包含海水养殖、淡水养殖。
关键词: 莆田市 渔业 养殖

内容

一、海水养殖
  1991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水产工作会议,着重解决如何发展水产业问题,莆田市将发展水产业摆上议事日程。
  境内水产养殖业主要放在开发新的养殖种类,开拓新的生产领域。是年,吊养牡蛎533.3公顷,产量1500吨,海带养殖面积达300公顷,单产达1.25吨,莆田县的江口、忠门等地群众集资围海造塘养虾,对虾养殖面积增加到733.3公顷,比上一年增加166.7公顷。扇贝苗种在总结春季育苗基础上,培育秋季苗种41多万粒。
  至1993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124.135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58877吨。
  1995年,市水产局推广水产科研,发展名优品种。是年,全市鳗鱼养殖233.3公顷,新增33.3公顷;甲鱼300公顷,新增20公顷;吊养牡蛎2266.7公顷,新增733.3公顷;海水网箱1800箱,新增800箱;对虾混养、粗养面积670公顷;此外,贻贝、扇贝、鲍鱼、中华绒毛蟹等也逐渐推广,并形成规模生产。是年,莆田县建立8个名优水产品养殖示范点,包括墨西哥湾扇贝6.7公顷,甲鱼8公顷,青蟹养殖66.7公顷,罗氏沼虾3.3公顷,还有鲍鱼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泰国模式的养虾试验示范,后海垦区的斑节对虾养成示范等。涵江区水技站完成省级科研项目《土池养鳗高产技术》,亩产达2.1吨,超过亩产1.5吨的指标。同时,负责省科委下达的科研课题《缢蛏土池人工育苗技术》在哆头垦区试养20公顷。
  1996年,全市水产总量达17.64万吨,其中海洋捕捞7.99万吨,海水养殖7.97万吨,淡水养殖7.08万吨,渔业总产值12.8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1.2%。渔民人均收入2500元。是年,海带、牡、花蛤、缢蛏面积增加、产量提高。海带613.3公顷,产量21800吨,增加86.7公顷、2239吨,缢蛏养殖达1476.9公顷,牡蛎5059.2公顷,花蛤768.9公顷。是年,海水网箱养石斑鱼、鲈鱼、真鲷2000箱,鲍鱼养殖3000平方米,太平洋牡蛎23.3公顷,甲鱼养殖66.7公顷,河蟹养殖24公顷,梭子蟹养殖166.7公顷。鳗鱼养殖213.1公顷,比增7%,投苗5075万尾,比增25%,吊养牡蛎面积达2500公顷,比增56%,贻贝养殖66.7公顷。缢蛏室内人工育苗取得进展,莆田县育出缢蛏稚贝1.3亿粒。鲍鱼养殖从陆上工厂化养殖向海区鱼排集约化吊养发展;扇贝育苗230万粒暂养;冬季对虾养殖面积266.7公顷;莆田县在黄石和北高虾养殖病害防治进行示范,面积24.7公顷,每666.7平方米产159.7千克,利润2500元。扶持和培育一批渔民经营大户,引导渔业向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带动群众兴渔奔小康。灵川镇下尾村陈星球经营对虾、梭子蟹、花蛤育苗几百亩,带动该村的水产养殖。涵江的警民养鳗场,养殖鳗鱼3.3公顷,成为涵江区的科技示范户。平海村养殖吊养牡蛎266.7公顷,比上一年增加80公顷。城厢区也利用水质好的优势,鼓励兴办新的养鳗场、牛蛙场等,一些渔村在开发水产业中,人均收入达7000元以上。
  1997年,省下达莆田市新增浅海养殖1000公顷,新增淡水网箱500箱。莆田县开始建设吊养牡蛎、藻类养殖、海水网箱养殖、贝类养殖、鲍鱼养殖、淡水特种水产品养殖等八大水产养殖基地;城厢区也把水产品基地列入城市副食品基地进行规划;湄洲湾北岸立足海域的立体开发,浅海养殖出现生态养殖模式。是年,全市新增浅海养殖面积1010.7公顷,其中吊养牡蛎733.3公顷,欧洲鳗吊养200箱,大黄鱼180箱,鲍鱼200箱及贻贝、扇贝、海带等,并在平海、埭头等地建立266.7公顷浅海开发示范片。
  1998年,海洋养殖生产步入名、优、高效、持续的发展路子。全市在名优苗种的引进、培育、试养和推广上,养殖产品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对海水增养殖生物技术中牡蛎三倍体育苗技术进行生产试验,育苗养殖面积达20公顷,牡蛎个体增重20%—30%。是年,冬季对虾养殖266.7公顷,每公顷生产1.5万元—3.0万元;市水产部门新投放大黄鱼鱼苗18万尾,累计35万尾;莆田县、北岸对泥蚶种苗的中间培育、弹涂鱼的人工养殖、裙带菜养殖;涵江区对鲈鱼养殖、河蟹笼养、海水鳗人工养殖及刀额对虾、澳洲对虾、牛蛙、甲鱼养殖等都进行一定规模的生产,其中鲈鱼养殖26.7公顷,海水鳗试养3.3公顷,已有20多吨规格的商品鳗出口日本。南日岛建立鲍鱼、大黄鱼、对虾、真鲷、石斑鱼等示范基地,埭头镇也建立石斑鱼养殖基地和牡蛎附苗基地,其中石斑鱼养殖面积1200平方米,年创利润20万元。
  1999年,全市蛏、蛤、牡砺、海带、紫菜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单产逐渐提高。其中海带养殖面积1000公顷,新增166.7公顷,单产2吨—2.5吨,666.7平方米新增产值2000多元。蛏苗、蛎苗培育良好,为发展生产提供充足的苗种。涵江哆头蛏苗基地收成250多吨。是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1.87万公顷,浅海养殖面积新增约1000公顷,新增产量约5.5万吨。初步形成具有区域特征的藻类养殖、虾蟹类养殖、贝类养殖、网箱养鱼及淡水名特优品种养殖、优质苗种繁育等多个基地,养殖品种也不断增多,从原来的鲈鱼、大黄鱼、石斑鱼、牙鲆鱼、真鲷、鲍鱼、红毛藻、美国红鱼、金鳟鱼等20多个品种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养殖品种;养殖模式也不断改进,混养、套养、轮养等立体模式不断更新。南日岛引进美国白虾60万尾,鱼遮日鱼混养试养成功。是年,全市水产总产量达44.3万吨。
  2001年,莆田市水产名优养殖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海水养殖向优质化方向发展。菱鲆、牙鲆、美国红鱼、金丝鮸、大黄鱼、真鲷、鲍鱼、对虾、龙须菜、泥蚶等养殖规模扩大。全市大黄鱼养殖113.3公顷,牙鲆鱼25公顷,石斑鱼养殖20公顷,鲍鱼1200万粒,南美白对虾养殖50.4公顷,锯缘青蟹53.3公顷,脊背尾白虾养殖33.3公顷,弹涂鱼养殖14公顷。北岸新引进青岛龙须菜养殖66.7公顷,推广泥蚶养殖66.7公顷。是年,莆田市引导养殖模式向多元化发展,推动浅海滩涂开发进程。全市海水网箱已达7200箱,比上一年增加2000多箱;埭头镇石城村在市、县渔业部门的指导下,引进新加坡华侨资金2000万元建设的防浪堤生态养殖和围网养殖工程,面积142.5公顷。生态式围网养殖技术得到推广。北岸灵川镇和东海镇探索出半堤式生态围网养殖新模式,已发展133.3公顷。后海垦区投资400多万元,在淹没区敷设栏网40公顷,进行大黄鱼栏网养殖,投放大黄鱼种55万条。莆田县800公顷池塘混养对虾、欧鳗、缢蛏、梭子蟹、花蛤等,其中,花蛤亩产达1吨,缢蛏亩产达0.5吨。
  2002年,市水产部门调整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实施全国鳗鲡标准化养殖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加大引进外资投资水产业力度,全年新增外商投资水产养殖、加工及饲料加工项目11个,总投资1664.8万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928.02万美元。是年,实施世行贷款项目,资金到位5506.70万元,占贷款总额66%。推动天后食品公司、中茂烤鳗厂等水产企业,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美国FDA水产品HACCP认证,加快水产业与世界接轨。是年,引进新品种,调优养殖结构,龙须菜养殖达万亩,年产值可达4000万元;从中科院海洋所引进的裙裙带菜在秀屿落户,试养13.3公顷;推动海水养殖向深度发展,筹资500万元,引进台湾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在东埔镇海区试养;开展海洋高新技术与传统海水养殖的嫁接,先后实施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合作《快速增长转基因海水鱼研究》项目,《缢蛏高产稳产养殖技术开发研究》项目等。
  2003年,建设国家级僧帽牡原种场项目。在秀屿区建设农业部示范区“龙须菜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在涵江区实施省重点示范区项目“鳗鲡标准化养殖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引进龙须菜养殖发展到万亩规模,年产值达9000万元。涵江区与厦门大学水产学院合作开发缢蛏种质资源保护与健康养殖项目技术研究,把传统养殖产品嫁接上高新技术;与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合作“双斑东方全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项目获得成功,育出鱼苗50万尾,出售20万尾供养殖户养殖,放流20万尾回归自然增殖,10万尾与对虾、花蛤进行土池混养试验;从海南引进异枝麒麟菜在秀屿海区试养成功;海蜇、刺参、鱼师鱼、海马等养殖新品种陆续引进试养。是年,海水养殖达23353.3万吨,比上一年增加1750吨。
  2004年,优化海水养殖品种结构,海带、缢蛏、牡蛎、花蛤等传统品种养殖保持稳定发展,花蛤育苗量居全国首位,紫菜养殖面积规模不断扩大,鲍鱼、龙须菜、麒麟菜、海参等新特优品种养殖快速发展。全市新建鲍鱼育苗场8座,新增网箱养殖鲍投苗量8000万粒;新增龙须菜养殖面积1000公顷;新增麒麟菜养殖面积333.3公顷;新引进试养海参300万只;新引进斜带髭鲷、“包公”、“龙坚”、“大印”等鱼苗10万条;新放流增殖60万尾鱼苗。全年渔业总产值27.0亿元,增长5.5%,占大农业比重的40.0%;水产品总产量65.0万吨,增长3.5%,其中海水养殖总产量48.5万吨,增长1.2%。推广涵江鳗鲡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经验,全市标准养殖场达到29个,养殖面积达到66.7公顷。是年,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有35家水产企业实现产值10.0亿元,同比增长35.0%。
  2005年,组织编制《莆田市浅海滩涂、内陆水域养殖规划》。是年,吊养鲍鱼投苗量2.5亿粒,18座水体4万立方米鲍鱼工厂化育苗场出苗量达1.0亿粒。全市200多公顷养殖场投苗量超过4000万尾。放流日本长毛对虾6000万尾和九孔鲍鱼苗50万粒。是年,新增名特优养殖面积333.3公顷,实现名优品种养殖产量占水产品养殖总产量30%以上的目标。全市水产养殖渔业总产量达67.9万吨,渔业总产值31.3亿。
  附:莆田市主要海产品种类
  1.鱼类
  (1)海鳗
  海鳗(Muraenesoxcinereus),属海鳗科,福建海鳗属东海南部群系,为暖水性近底鱼类。海鳗常栖息于水深50米—80米的泥沙、沙泥或岩礁海区,游泳迅速,性凶猛,肉食性,主要吞食较小底栖动物,也捕食虾、蟹和头足类等。莆田海区是海鳗的重要捕捞海域,产卵期在每年4—7月,仔稚苗在发育生长过程中有显著的变态,且有季节性长距离往复洄游的习性,春夏北上生殖洄游,秋冬南下越冬,一年四季皆可捕捞,盛期在7—11月。成鱼体长1米以上,体重1千克—2千克。鳗鱼延绳钓是南日浮叶的传统作业之一,此外还有拖网、大围增等渔具的作业。
  (2)美国红鱼
  美国红鱼(Sciaenopsocellatus),学名为眼斑拟石首鱼,俗称红鼓鱼、红鱼,隶属于鲈形目,石首鱼科、拟石首鱼属。美国红鱼为莆田优质海产品,它的外形与黄姑鱼相似,体背两侧体色微红,下侧面和腹面白色,尾柄基部上方两侧有黑色班块,身体方锤形,背部略微隆起。美国红鱼为溯河性鱼类,其为广温性鱼类,适应水温范围2℃—34℃,最适水温为22℃—30℃,对水环境的溶解氧含量要求高。属于盐性鱼类,成鱼可在5—35的盐度中正常生长发育,经淡化后可在纯淡水中养殖,养殖的最佳盐度范围为12—22。美国红鱼生长速度快,人工养殖的当年苗经180天网箱养殖,个体重量可达1200克左右,养殖三年个体重达到6千克—8千克时,性腺成熟。美国红鱼系鱼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自然水域中主要摄食甲壳类、头足类、小杂鱼等。人工饲养中也摄食人工配合饵类,美国红鱼游泳迅速,喜集群,具明显的洄游习性。美国红鱼原产于美国,1991年由国家海洋局一所引进养殖,1995年繁育成功,由于其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成为莆田重要的养殖鱼类之一。主要养殖方式有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养殖面广、量大,主要分布在后海、南日等地。
  (3)石斑鱼
  莆田名贵海产鱼类,石斑鱼属鲈形目,脂和、石斑鱼亚科、石斑鱼属,俗称石斑、鲙鱼。石斑鱼品种较多,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域。莆田海区捕捞的石斑鱼,主要为青石斑鱼(Epinephelusawoara)和鲑点石斑(E.fario),养殖的石斑鱼主要为青石斑鱼和赤点石斑(E.akaara)。石斑鱼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产于南海及东海南部,常年均可捕捞,以春、夏季为渔获旺季,石斑鱼肉质细嫩鲜美,炖成鱼汤,其汤乳白色,营养丰富,被誉为美味高级食品,石斑鱼个体大。主要摄食小型虾蟹类等,为肉食性鱼类,平时常在岩礁附近觅食,一遇见浪就躲入岩礁洞缝中,石斑鱼一般洄游和移动范围较小。
  石斑鱼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常栖息于珊瑚丛岩礁处,喜水流缓慢,水域较暗,水质清澈的海区,生活习性为白天上游,夜间下沉,性凶猛。石斑鱼的最适水温22℃—28℃,适应盐度范围为11—4莆田石斑鱼开始仅用于暂养,将天然钓获得石斑鱼活鱼放在网箱或水泥池中暂养一段时间,作为活鱼出口或上市销售。养殖方式主要有土池养殖、网箱养殖和筑堤养殖。养殖区主要分布在南日、忠门、后海等海区。
  (4)真鲷
  真鲷(Pagroslmusmajor),俗称赤板、过腊,属脊椎动物门,鱼纲、鲈形目,鲷科,真鲷属。真鲷分布于亚洲东部沿海,为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深30米—100米且水质清新、盐度较高的海区,底质以礁石、沙砾或海藻丛生的海区为多见。为杂食性鱼类、喜集群。真鲷生活的最适水温为20℃—28℃,而低氧(1.5毫克/升),莆田沿海真鲷冬季进入较深海区越冬,主要作东西向的深浅移动。产卵期到沿海生殖。产卵期为2—4月,性腺分批成熟,分批产卵,真鲷肉味鲜美,并有清热消炎之功效,可治腮腺炎。明代《闽中海错疏》记载:“以腊来春,故名过腊”,说明真鲷每年冬季入港,翌年洄游出海。其食料“头类鲫、身类鳜、又类鲢鱼、肉微红、味美。尾端有肉。口中有牙如锯,好食蚶蚌”。20世纪80年代,莆田渔民开始捕捞海区5厘米—8厘米的真苗进行养殖,随着真鲷全人工育苗试验成功,对日益紧缺的天然苗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以海区网箱养殖为主,土池养殖、室内工厂化养殖也应运而生。真鲷养殖主要在南日岛、后海、埭头等地。
  (5)大弹涂鱼
  大弹涂鱼(Periophthalmuscantonensis),俗称跳条、跳跳鱼、泥猴等。属鲈形目、弹涂鱼科、大弹涂鱼属,大弹涂鱼主要分布在江、浙、闽、粤及台湾沿海,是沿岸暖水、广温、广盐的两栖小型经济鱼类。《闽中海错疏》记载:弹涂鱼“生泥穴中”,“登物捷若猴然,故名泥猴”,大弹涂鱼肉质鲜美,且有滋补强身的功效,含有常见的16种氨基酸,营养价值高,和酒炖服可治耳鸣、头晕、盗汗、阳痿等,清炖、烧烤、鲜焖皆宜,为人们所喜爱。莆田先民有在滩涂采捕大弹涂鱼的习惯,20世纪80年代涵江三江口渔民利用野生苗在滩涂筑堤养殖大弹涂鱼,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在涵江哆头盐场利用盐场蒸发池养殖大弹涂鱼,大弹涂鱼土池育苗技术取得突破,打破大弹涂鱼养殖长期依赖天然苗的局面。
  2.虾蟹类
  (1)三疣梭子蟹
  三疣梭子蟹(Portumustrituberculatus),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梭子蟹科、梭子蟹属,是莆田传统名优海产品。三疣子蟹是三种有较高经济价值梭子蟹中的主要养殖对象,三疣梭子蟹头胸甲略呈梭形,头胸甲的背面有3个明显的疣状突起,故名。三疣梭子蟹肉味鲜美,是酒家的上等佳肴,历年来深受人们喜爱。三疣梭子蟹具清热、散血,有滋阴功效,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蟹壳可提取甲壳素,在医药、化工和饲料工业上有广泛用途。三疣梭子蟹属温热带浅海生活的蟹类,喜栖息在潮间逞较广阔的内湾水域。以闽中渔场数量最多,用流刺网、拖网和延绳钓捕捞,海底底质为沙泥或细沙,白天多潜入泥沙中,夜间游动较为频繁。适宜的生长水温为15℃—32℃,在水温20℃—27℃时摄食和生长较旺盛。三疣梭子蟹适宜的盐度范围30—35。养殖条件下可在盐度10—35中正常生长。三疣梭子蟹的食性以动物饵料为主。繁殖季节为4—7月,产出的受精卵抱子腹部孵化。商品规格为体重150克以上,收获季节主要在11—12月。
  (2)锯缘青蟹
  锯缘青蟹(Scyllaserrata),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蝤科,青蟹属。简称青蟹、蟳。广泛分布于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海域,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省均有分布,尤为广东、福建沿海为多。喜栖息在港湾、岛屿周围有岩礁缝隙的浅海或海涂、沼泽地、围垦区及河口区的泥沙质地,觅小鱼虾、贝类以及藻类腐肉等为食。白天多潜伏洞中,夜晚外出觅食。锯缘青蟹属杂食性,个体越大越趋于肉食性,多在夜间摄食,易发生相互残杀现象。锯缘青蟹属广温、广盐性蟹类,最适宜生长水温为18℃—32℃,最适宜盐度范围为15—26。繁殖季节为3—4月和9—10月。青蟹个体大,离水后不易死亡,可食比例高,肉味鲜、营养丰富,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是传统的出口产品,经济价值高,是莆田传统的优质海产品。青蟹有活血化瘀之功效,可治水肿、病后虚弱及产后宫缩、恶露多、过敏等症。将未怀卵和体瘦小的青解,经短时间的人工饲养,促进雌蟹怀卵成熟的叫做“红膏蟳”,雄蟹增肉,叫“肉蟹”,尤以木兰溪入海口的“穴蟳”为闻名。20世纪80年代,莆田渔民集资建池养殖青蟹。90年代初,由于流行性虾病,不少养虾池改养青蟹。莆田沿海青蟹苗种甚多,可以直接捕捞来养殖,且省了小苗阶段培育。仅少数养殖单位采用人工培育的苗种来养殖。主要为池塘养青蟹,数量不多。
  (3)日本对虾
  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属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俗称九节虾。广泛分布于中国江苏以南的东海和南海,它是中国南方的重要养殖种类,日本对虾活力强、耐低温、耐干力强、生长快、适应性高,适于活虾上市,是莆田对虾养殖主要品种之一。适温范围14℃—30℃,适宜盐度范围15—34。日本对虾属广温、广盐性,喜栖息于砂砾、贝壳或泥沙构成的底质,喜夜间活动。以摄食底栖生物为主,兼食底层浮游生物,自残性强,人工养殖主要以小型低值贝类、杂鱼和人工配合饲料为主。20世纪70年代起,以池塘粗养形式进行对虾养殖。80年代初,对虾养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莆田先后建成对虾育苗室10多座,年育苗能力达到3.5亿尾至4亿尾。虾类养殖品种先后有斑节对虾、长毛对虾、东方对虾、日本对虾和凡纳对虾。1992年引进东方对虾进行养殖。1996年,莆田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开展《对虾生态养殖技术研究》项目,进行对虾与蟹、鱼、贝混养模式,对虾养殖逐渐走出困境。莆田市主要是以日本对虾与菲律宾蛤仔、缢蛏进行虾、贝混养,开展多品种综合养殖。
  (4)斑节对虾
  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俗称草虾、角虾、属甲壳钢、十足目、对虾科。它是对虾属中个体最大的一种,其体表有粽色和暗绿色相间的条纹,附肢基部外侧有鲜明的黄色。分布于广东、福建和台湾三省和浙江南部沿海。斑节对虾喜栖于水草或藻丛中,栖息的底质为沙泥或泥质。食性较广,不但摄食动物性食物,也摄食植物性食物。斑节对虾对盐度的最适范围为10—25,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生长速度快,分布广,是世界三大养殖虾类之一。过去人们主要是采捕海区自然斑节对虾。1985年,引进新加坡养殖技术和种苗在忠门镇乌垞村试养成功。20世纪90年代中期,莆田县水技站余丕和肖顺洪在黄石镇东甲开展草虾兑淡养殖,使草虾养殖逐渐向低盐度的水域扩展。
  (5)凡纳对虾
  凡纳对虾(Penaeusvannamei),也称南美白对虾,原产于南美洲的沿岸水域,是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之一,凡纳对虾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广温、广盐),人工条件下一年四季均可繁殖,加工出肉率高,肉质细嫩、营养丰富以及抗病毒能力强等特点,是一种适合于人工高密度养殖,品质优良的养殖虾类。凡纳对虾与长毛对虾极为相似。体色为淡青蓝色,甲壳较薄,全身不具斑纹。凡纳对虾自然栖息区为泥质海底,水深0—72米。适应能力强,能在盐度0.5—3.5的水域中生长,能在水温8℃—40℃的水域中生存,最适生长水温为22℃—35℃。对低温适应能力较差,10℃以下则不能生存。能忍受的最低溶解氧为1.2毫克/升,适应的PH为7—8.5。人工养殖条件下,白天一般都静伏池底,入暮后则活动频繁。凡纳对虾为杂食性,该虾具有互相残杀的习性。凡纳对虾成体最大体长可达24厘米,自然海域可捕到100克的个体。在其生长过程中要不断地蜕壳,蜕壳一般在晚上进行。1988年,首次从美洲引进凡纳对虾,20世纪90年代末,漳州在凡纳对虾的人工育苗和养殖上有突破,莆田开始试养。兑淡养殖、虾贝混养,二茬养殖等养殖模式应运而生,莆田成为凡纳对虾养殖区之一。
  3.贝类产品
  (1)南日鲍
  莆田市名海产贝类,南日鲍是以皱纹盘鲍(Haliotisdiscushannai)为母本,以日本盘鲍(Hatiotisdiscasdiscus)为父本杂交的后代。南日鲍壳形完整,呈稍扁卵圆形,壳顶较为突起,壳面有不规划的环状皱褶,呼吸孔3至5个。壳色呈墨绿色、绿色、褐色、或几种颜色相间,肉质呈淡黄色。附着物少,活力强。软体部肥满,不能完全被壳体所包盖。南日海域岩礁多,藻类品种多,适合鲍的生长与繁殖。当地渔民有下海采集鲍的习惯,他们把鲍叫做“牛眼睛”。据陈子英撰写的《福建渔业调查报告》记载,境内5月、6月、7月均有鲍鱼鱼场。1998年4月,水产科技人员在“兴南鲍鱼育苗试验场”培育出第一批南日鲍苗,当地渔民称之为“铁鲍”。人工育苗成功后,南日鲍的育苗和养殖面积不断增加,成为莆田市贝类养殖的拳头产品。南日岛是中国鲍筏架式养殖的重要基地。养殖范围从娘屿养殖基地扩大到浮屿、娘屿、东山屿、西罗盘、沃仔里、线屿等地,并向岛外的砾屿、东埔、埭头、平海等地扩展。南日鲍具有优良的品质、独特的风味、丰富的营养。东禹(福建)水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将杂交鲍苗种以“东禹牌”活体贝类进行注册。并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城市设立“南日鲍联络处”经销点。
  (2)皱纹盘鲍
  皱纹盘鲍(Hsliotisdiscushannai),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原始腹足类、鲍科、鲍属,为莆田市主要养殖品种。主要分布在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分布水层在0—15米水深,以2米—6米水深为多。它的最大个体约14厘米。皱纹盘鲍栖息的自然海区条件为海水盐度高、透明度大、水流畅通与海藻丛生的岩礁地带。营附着生活,属于“夜行性”动物,以褐藻和红藻等大型藻类为食。鲍是海产“八珍”之一,它是历代封建王朝的贡品。鲍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鲍肉有利肠、滋阴、壮肾之疗效。壳又称“石决明”,具平肝、潜阳、清热明目、止血、通淋之功效,主治头目弦晕、青盲内障、胃酸过多、淋病吐血、失眠等症,皱纹盘鲍和南日鲍是莆田市鲍类中最重要的二种经济养殖品种,约占全市鲍鱼养殖数量的95%。20世纪90年代初,欧俊新等人从北方引进皱纹盘鲍在忠门开展工厂化养殖。1997年10月,南日万峰村魏珍宝等人从大连引进皱纹盘鲍5万粒,在万峰村娘屿海区进行试养。经过养殖技术改进,将底播养殖改为“浅海浮筏式吊挂养”,投用南日岛丰富的新鲜海带、紫菜等进行养殖。鲍养殖主要在石城、南日、东埔等地。
  (3)菲律宾蛤仔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属瓣鳃纲、真瓣鳃目、异齿亚目、帘蛤科、蛤仔属。目前国内养殖的蛤类有菲律宾蛤仔和杂色蛤仔等,这两种蛤仔生活在潮间带沙滩中,以前者分布广、数量多。俗称花蛤、蛤仔、蚬仔、沙蚬子,是福建省“四大贝类”之一。菲律宾蛤仔的贝壳为卵园形,壳质坚硬而膨胀,壳顶稍凸出,先端尖,稍向前方弯曲。位于背缘靠前方。贝壳表面灰黄色或灰白色,有的具带状花纹或褐色斑点。蛤仔分布在美国、日本、菲律宾和中国等。蛤仔属广温性的贝类,为滤食性贝类。蛤仔为雌雄异体,体外受精。花蛤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并可清热解毒。莆田渔民有采蛤和食用蛤类的习惯。20世纪50年代,莆田人民利用采集的野生苗进行花蛤的养殖,在生产实践中对花蛤养殖的滩涂清滩、整蛤埕、清除敌害和收成等养殖管理积累丰富的经验。1975年,福建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谢开恩、周荣胜、莆田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和灵川镇下尾村三家联合,在灵川下尾花蛤场进行“花蛤人工育苗及半人工增养殖”试验。建造2.6公顷的土池育苗池,利用阴干和流水刺激在土池中催产、孵化和幼体培育,成功地培育出蛤仔苗种,填补福建省花蛤育苗史上的空白。1982年该项目获国家农委、国家科委农业科技推广奖。1983年莆田县水技站负责《花蛤土池人工育苗技术改造》项目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奖。花蛤苗不仅供应全省各地,还远销山东、辽宁等省。莆田市是全国最早、最大的花蛤苗种繁育和养殖基地之一,花蛤育苗养殖业已成为莆田市的特色产业。莆田市海源实业有限公司为花蛤育苗和养殖的龙头企业。该公司“西海岸”花蛤苗被评为福建省名牌产品,花蛤也以“西海岸”牌注册。花蛤养殖方式为滩涂养殖和成虾池混养,主要养殖区为灵川镇、后海垦区、南日镇、东庄镇、忠门镇等。
  (4)缢蛏
  莆田传统海水养殖贝类品种,缢蛏(Sinonvaculaconstricta)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帘蛤目、蛏科。缢蛏壳薄而脆,体呈长园柱形,两壳相连,自壳顶起斜向腹缘,中央部有一道凹沟,为该种的主要特征,故名缢蛏。缢蛏生活在广温低盐的湾口附近内湾的滩涂中,软泥或泥沙混合底质适合缢蛏生活。缢蛏是穴居动物,其食性以底栖硅藻为主。缢蛏为雌雄异体,莆田缢蛏繁殖期为9—11月,莆田沿海广有分布,以江口镇所产的缢蛏最闻名。1990年,涵江蛏农对蓄水养蛏的池塘进行施肥,增加浮游植物来提高蛏产量。通过“平畦预报”和“蓄水养蛏”二大技术措施,使蛏苗和成蛏养殖得以迅猛发展。主要养殖方式有滩涂养蛏、蓄水养蛏和池塘混养等。涵江哆头盛产蛏苗,是福建省四大蛏苗基地之一、所产蛏苗除供给本省外,还销往浙江等地。
  (5)僧帽牡蛎
  僧帽牡蛎(Ostreaplicatula),属瓣鳃纲、翼形亚纲、珍珠目、牡蛎科。僧帽牡蛎具有左右两个贝壳,贝壳小而薄,呈三角形,似僧帽,故名僧帽牡蛎。蛎肉鲜美,营养丰富,含有较多的锌和钙。具有滋阴潜阳、镇惊安神、涩精敛汗、软坚化痰之功效,主治虎痨烦热、遗精盗汗、淋巴结核、崩漏带下等症。僧帽牡蛎自然生活在潮间带,适温能力强,分布极广、它终生营固着生活,以左壳固着在岩石或其他物体上生长,饵料种类主要是单细胞浮游动物。福建养殖牡蛎的历史长远,泉州洛阳桥的桥基就采用蔡襄“植蛎固基”的方法。僧帽牡蛎是莆田最主要的牡蛎养殖品种,它占莆田牡蛎产量的95%以上。1990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曾志南等在后海进行太平洋牡蛎三倍体育苗技术开发。僧帽牡蛎养殖又有很大的改进,由棚架式发展到浮筏式吊养和延绳式吊养等深水吊养牡蛎技术,把牡蛎养殖由平面向立体利用发展,由滩涂养殖推向浅海,使僧帽牡蛎的养殖面积和产量有大幅度的提高,平均单产提高4倍多。成为莆田市养殖规模和产量最大的品种。牡蛎产量约占全省五分之一,单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约50%左右。1993年,莆田市水产局吴天明等人承担农业部《牡蛎大面积养殖高产高效技术》丰收计划项目,推广高产高效牡蛎养殖2万多亩。1995年获得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
  (6)泥蚶
  泥蚶(Tegillarcagranosa),属于软土动物门、瓣鳃纲、翼形亚纲、蚶目、蚶科。泥蚶是亚热带温带种,分布范围广,北起山东南部,南至海南岛沿海都有分布。泥蚶是一种广温、广盐的贝类,莆田海区分布有泥蚶。据明弘治兴化府记载:“蚶也蛏皆以海荡为田种之。”“多取蚶苗养与海廛,谓之蚶田。”最适水温15℃—30℃。泥蚶营滤食性摄食,主要饵料为园筛藻、小、环藻及脆杆藻等。泥蚶为卵生型贝类,一年可达性成熟,繁殖盛期为9月,属多次产卵类型,泥蚶为雌雄异体。1997年莆田县水产科技部门开展“泥蚶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开发”,建立2500平方米育苗室,育出稚贝12.8粒,移入海区培育。20世纪90年代末,浙江蚶农来莆田合作或租赁池塘,泥蚶养殖有突破性进展。
  (7)贻贝
  贻贝,俗称淡菜,属瓣鳃鳃纲、异柱目、贻贝科。人工养殖的主要品种有紫贻贝(Mytilusedulis)和翡翠贻贝(Pernaviridis),前者为内湾性,北方种,个体大;后者为南方种,个体较小。贻贝广泛分布于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翡翠贻贝分布于中国的南海、台湾海峡以及菲律宾等地,紫贻贝分布甚广,中国主要分布于北部沿海。贻贝为滤食性贝类,用鳃过滤食物,主要摄食哇藻等浮游植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强,可作污染水域的指标种。贻贝多栖息与潮流急速、水质清澈的海区。紫贻贝最适宜的温度范围20℃—30℃,适宜盐度范围17.6—24.2,翡翠贻贝最适温度范围20℃—30℃,盐度最适范围19—31.4。贻贝产卵盛期大都在春、夏两季,一年中可数次产卵。贻贝为莆田传统海洋贝类产品,其肉干制品称“淡菜”,是驰名内外的海产珍品,贻贝干肉中含有蛋白质53.5%,脂肪6.9%,无机盐8.6%,以及各种维生素和碘、铁、钙等物质,易于人体吸收利用,贻贝具有药用价值,可治疗虚劳伤惫,精血裹少,吐血久痢,腹泻腰痛等疾病。
  4.藻类产品
  (1)海带
  海带(Lsminariajaponiea),属褐藻门、褐子纲、海带目、海带科、海带属,为莆田市传统海藻养殖品种。海带也是一种健康食品。海带呈暗褐色,为亚寒带种类。在中国北方可自然生长,在莆田海上的养殖季节为每年的12月至翌年5月。中国的海带是从日本移植来的。后来,莆田海带育苗几经技术改造,其育苗技术日趋成熟。90年代育苗规模为2万—2.5万片(1.3亿株),2004年,三沙渔业有限公司等在莆田平海上店进行海带新品系“荣福”试验。20世纪90年代初,福建省农科院刘德盛研究员和莆田市水技站合作开展三十烷醇(TA)乳粉在海带上的应用研究,海带苗经TA乳粉浸泡后海带的产量和质量上有较显著的提高。该项目被评为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海带养殖技术经水产科技人员和藻农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由近岸向深水(20米—40米)拓展,由单一养殖向轮养、套养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莆田县水产局在南日进行海带套养贻贝试验成功。
  (2)坛紫菜
  紫菜是目前世界上养殖面积较大,产量较高的海藻之一。紫菜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干品中粗蛋白含量达30%左右,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C,以及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无机盐类,经常食用有软化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明代《本草纲目》有较详细的记载,指出紫菜主治“热气烦塞咽喉”,“凡瘿结积块,宜常食紫菜”。它对防治动脉硬化、甲状腺肿大、水肿、慢性气管炎、湿性脚气、肺结核等方面有一定的疗效。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研究从紫菜中提取降血压肽,用以降低人体高血压。
  坛紫菜(Porphyrahaitanensis),在分类学上属红藻门、原红藻纲、红毛菜科、紫菜属。莆田是坛紫菜的原产地,也是最主要的紫菜养殖品种。它具有生长快、产量高等特点。在自然海区、坛紫菜多生长在营养盐丰富、潮流畅通的岩礁上,生长期为9月至翌年3月。莆田南日岛、湄洲岛出产的“紫菜索”,它是用手直接将野生紫菜搓成麻绳似的。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由于苗种来源所限,适养岩礁不多,只能是自然的、粗放的养殖,且面积少,其产品甚为稀缺。平潭、福清、莆田、惠安为最多。“三十烷醇乳粉在海带、紫菜上的应用研究”1996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黄春恺等人还利用野生坛紫菜为藻种,对坛紫菜进行提纯复壮。开展紫菜苗冷藏法,以应对高温等原因的紫菜苗死亡引起的苗种缺乏。此外,还开展坛紫菜游离丝状体人工育苗,但未形成生产规模。莆田坛紫菜养殖的主产区分布在湄洲岛、南日岛、埭头半岛、忠门半岛等地。
  (3)红毛菜
  红毛菜是莆田的特有品种,莆田是全国养殖的主产区。它属红藻门、原红藻纲、红毛菜目、红毛藻科、红毛藻属。红毛菜质嫩味美、营养丰富,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珍贵食品。红毛菜具有补血降压、软化血管、滋阴去火和防治血管疾病的药用价值。红毛菜叶状体呈现牛毛状,直立不分枝,紫红色,一般长3厘米—15厘米,最长可达20厘米,生长于中、高潮区的岩礁、竹枝或木头上,生长季节比紫菜略早,生长期与坛紫菜大致相同。红毛菜养殖主要分布埭头镇和南日岛。
  (4)细基江蓠繁枝变型
  细基江蓠繁枝变型(Gracilariasp),俗称龙须菜、细江蓠。20世纪50—80年代,中国生产的江蓠都是用于制造琼胶,后来人们也把它当食品,沿海群众用其胶煮凉胶,也直接炒食,具清凉、解肠热、养胃滋阴的功效。90年代起,随着莆田养鲍业的迅猛兴起,龙须菜除用于制作琼胶外更多的是用作鲍鱼的饲料,是鲍鱼工厂化养殖中最理想的鲜饲料。龙须菜藻体园柱状,比较纤细,分枝多,偏生或互生,分枝基部有缢缩,分枝尖端细、无固着器。以营养体繁殖为主,具有生长快、产量高,适合于莆田市养殖。2000年,湄洲湾北岸水产局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引进,在东埔镇海区试养,由于生长周期短、生长速度高,产量高,受到沿海人民的欢迎。但龙须菜种质退化快,每一、二年都需从中科院海洋所引种回莆田扩繁。龙须菜养殖的主产区在平海镇、埭头镇、忠门镇和南日岛等乡(镇)。
  (5)长心麒麟菜
  长心麒麟菜(Eucheumaalvarezii),属红藻门、真红藻纲、杉藻目、红翎菜科、麒麟菜属。它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多年生热带大型海藻,1985年5月,从菲律宾引进长心麒麟菜在海南琼海和澄迈沿海进行人工栽培试验,取得成功。2003年3月,莆田从海南引进长心麒麟菜,在灵川镇等地进行栽培,为福建省最早引进的藻类品种。是年,秀屿区海珍品养殖有限公司负责莆田市科技局的“长心麒麟菜移植福建养殖开发”项目。长心麒麟菜养殖方式有潮间带围网养殖、浅海筏式养殖和池塘养殖。因养殖长心麒麟菜受到敌害(兰子鱼等)、台风和冬季低温等因素影响,还不能大规模养殖。
  二、淡水养殖
  1991年,全市淡水养殖面积3307公顷,产量9450吨,主要有河鳗2981吨、罗非鱼995吨、鲢鱼498吨、草鱼316吨、河蟹11吨、青鱼4吨、淡水珍珠0.025吨等。是年,涵江水技站、莆田县水技站发展河沟网箱养鱼4000多个,产鱼2000多吨。山区淡水养鱼亩产达8吨。泥鳅育苗和养成技术通过省市水产部门验收,为鳗鱼池综合利用提供新的途径,在全国“七五”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上,莆田市鳗鱼养殖技术开发项目获得银奖。是年,池塘试养加洲卢鱼、牛蛙、罗氏沼虾、台湾花鲷、甲鱼、桂花鱼、七星卢以及绒毛蟹等也获得成功。至1993年,全市淡水养殖产量达9016吨,淡水产品产量达13464吨。
  1995年,白塘镇推广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全镇鳗鱼养殖面积70.8公顷,占全市的1/3;甲鱼从4个场2.7公顷发展到9个场8公顷,罗氏沼虾养殖8.7公顷,七星鲈鱼淡水养殖发展了6个场4公顷,还有中华绒毛蟹、牛蛙、中华石斑鱼、乌鲡等养殖新品种也得到试验推广。
  1996年,仙游县养鳗面积33.3公顷,其中欧洲鳗面积30.7公顷,放养鳗鱼2100万尾。是年,全市淡水养殖面积175.8公顷,其中池塘面积60.4公顷,水库面积73.9公顷。全市淡水养殖产量达2.58万吨。淡水产品产量达2.92吨。
  1997年,全市投放淡水网箱500箱。在东峤、北高、仙游等地利用荒滩盐咸地成片养殖欧鳗,面积166.7公顷以上,投入鳗苗7000多万尾,其中非日本鳗苗6930万尾。
  2000年,淡水网箱扩大1000箱,全市淡水养殖面积达4146.6公顷,其中池塘面积888.3公顷,水库面积2713.3公顷,淡水养殖产量达2.18万吨,增产100吨,淡水产品产量达3.33万吨。
  2001年,淡水养殖主要品种有鳗鲡266.7公顷,投苗2亿尾,其中日本鳗苗7000万尾,全市淡水养殖面积4173.3公顷,其中池塘面积906公顷,水库面积2237公顷,鲟鱼20.7公顷,加洲鲈52公顷,彩虹鲷22公顷,棘胸蛙1000平方米。是年,全市淡水养殖产品产量2.34万吨,淡水产品产量达3.41万吨。
  2002年,全市养殖面积624公顷,其中池塘894公顷,水库1053.3公顷,养殖产品产量达2.45万吨,淡水产品产量达3.29万亩。
  2003年,涵江区与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合作“双斑东方鲀全人工育技术研究”项目获得成功,育出鱼苗50万尾,出售20万尾供养殖户养殖,放流20万尾自然增殖。是年,全市淡水养殖面积达2706.7公顷,淡水养殖产品产量达2.43万吨,淡水产品产量达3.55万吨。
  2004年,养殖面积2686.7公顷,其中池塘953.3公顷,水库1073.3公顷。养殖产量2.58万吨,
  2005年,养殖面积175.8公顷,产量2.58万吨产值。
  附:名优珍稀淡水产品
  1.日本鳗鲡(Angnillajaponyca)俗称河鳗、淡水鳗、日本鳗鲡属鳗目、鳗鲡等。有重要的食疗功效,享有“水中人参”之称誉,鳗鲡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鲜食、薰烤、制罐均佳,有滋补强壮、解毒之功效。日本鳗鲡体细长,前部为园筒形,后部侧扁,背部暗褐色,腹部白色,无斑点,体表光滑多粘液,鳞片呈席状排列,埋入皮下,河鳗为降海性洄游鱼类,生于海水,长于淡水。它喜穴居生活,喜流水、微光,昼伏夜出,河鳗可用皮肤呼吸,耐干露。河鳗溯河期为12月至翌年3月,此时为莆田市鳗苗捕捞季节。莆田沿海盛产河鳗苗,年产白仔鳗1吨左右。
  2.欧洲鳗鲡
  欧洲鳗鲡(Anguillaanguilla),又称欧洲鳗、欧鳗。隶属于鳗鲡目、鳗鲡科。欧洲鳗鲡分布于欧洲大陆沿海、北非及地中海一带,为降河性洄游鱼类,可生活于海水、咸淡水、淡水水域。天然苗种较为丰富。欧洲鳗与河鳗相比,体表粘液少、皮肤薄,操作时而受伤,适温较低,喜暗避光,最适生长水温20℃—26℃,摄食不旺,生长参差不齐,易附着寄生虫,感染病害而造成大量死亡。
  3.中华绒毛蟹
  中华绒毛蟹(EriocheirSnensis),俗称河蟹、毛蟹等,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方蟹科、绒鳌蟹属。河蟹穴居于江河、湖荡的泥岸,生活在河流中,常见于河口半咸淡水底层。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和台湾省。属杂食性,偏爱动物性食物,个体较大,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总热量比大部分鱼虾都高,河蟹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蟹肉能清热散血,养筋益气,可治骨损伤,疥癣、烫伤;蟹爪可治产后淤积腹痛;蟹壳攻毒清淤,可治淤血积滞、乳痛、冻疮等症,蟹壳可提取可溶性甲壳质。河蟹是一种洄游性动物,在淡水中生长,在河口淡咸水交界处繁衍后代。《福建省志·水产志》记载涵江三江口为福建省中华绒鳌蟹自然繁殖场。
  4.鲟鱼
  鲟鱼在分类上属鲟形目、鲟科。鲟鱼是目前地球上最古老、最原始的辐鳍亚纲软骨硬鳞鱼,为淡水中的大型鱼类之一。鲟鱼是经济价值极高的名贵鱼类,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特别是鲟鱼子制成印子酱后,每千克售价可达500美元—700美元。适宜于人工养殖的鲟鱼品种有史氏鲟、俄罗斯鲟、中华鲟、史氏鲟等8种,鲟鱼体呈梭形,体表有五行骨板、吻长、口腹位、口前有两吻须。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为国家水生动物一类保护品种,其它的鲟类为国家二类水生动物保护品种。中华鲟分布于中国近海、繁殖期溯河进入长江,闽江干流作产卵洄游。生殖期在每年10—11月上旬,是大型经济鱼类。1997年10月,莆田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从长江水产研究所引进中华鲟受精卵,在仙游县建立繁育保护基地,为国家在南方试养中华鲟,获得成功,农业部渔业局批准建立了“莆田市中华鲟繁育保护基地”。1998年12月,提供体长80厘米—125厘米,体重2千克—5千克的中华鲟400尾,由省水产厅在闽候县白沙镇闽江段,实施全国首次大规模人工放流,取得了中华鲟异地养殖的成功。市水科所“中华鲟移地人工养殖技术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该所从黑龙江佳木斯引进史氏鲟进行规模化养殖技术开发。养殖数量约20万尾。在江口东方红水库开展史氏鲟后备亲鱼培育研究,为史氏鲟的人工育苗打下基础。
  5.罗非鱼
  罗非鱼(Tilapiasp),热带鱼类,具有生长快,耐低氧,广盐性、食性杂、病害少、肉质好,产量高等特点。罗非鱼系列养殖品种经过不断选育和优化、颇多更迭,从莫桑比克罗非鱼、福寿鱼、尼罗罗非鱼到奥利亚蜀非鱼等。
  6.鲈鱼
  花鲈Lateolabratjaponicus),属鲈形目、鲈形亚目、鳍科、花鲈属,俗称鲈鱼、七星鲈等。鲈鱼肉嫩味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鲈鱼体延长,侧面,略呈纺锤形,体银白色,背部灰色,背侧与背鳍膜具黑色斑点。《本草纲目》记有“……色白,有黑点,巨口细鳞,有四鳃……”其中有“黑点”“四鳃”均是鲈的特征,为分类学上的依据,在中国南北沿海及淡水水域均有分布。花鲈为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多生活在近岸沿海,喜栖息于河口半咸淡水的中下层,也可以进入淡水生活,鲈鱼性好动,游泳迅速,适应性很强。对盐度和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宽,幼时多群集,成年后则分散活动。喜食鱼、虾、蟹、乌贼等。幼鲈在莆田养殖当年可以长到500克—800克,第二年可长到1500克—2000克。花鲈最大的个体体重可达10千克,它具有生长迅速,易驯化,价值高等特点。花鲈雄鱼2龄性成熟,雌鱼3龄性成熟,花鲈属分批产卵型鱼类。产卵季节为12月至翌年1—2月。幼鲈有成群溯河的习性。
  7.中华鳖
  中华鳖(Trionyxsinensis),俗称团鱼,甲鱼。在分类上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爬行纲,龟鳖亚纲、龟鳖目、鳖科、鳖属。鳖是一种变温动物,广泛分布在中国各地,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以南。它是偏食动物食物的杂食性动物。鳖是雌雄异体,体内受精,5—8月为鳖产卵季节,6月下旬至7月底为产卵盛季。鳖喜静怕惊,喜洁怕脏,喜阳怕风,鳖主要用肺呼吸。养鳖最早产地是中国。范蠡早在养鱼经中,称鳖为“神宁”,战国时,已有龟鳖混养。日本人知道鳖可食还是从中国传过去,鳖是美味佳肴已为人所共知。鳖的药用价值更广,它是上等的中药材,几乎各部分都可入药,《本草纲目》第45卷对鳖甲、鳖肉、鳖脂、鳖头、鳖血、鳖卵、鳖胆、鳖爪的主治作用作了详细记载。由于鳖的保健作用和药用价值广泛而有效,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并开发中华鳖精、鳖粉、鳖宝等产品。
  8.刺参
  刺参(Stichopusjaponicus),属棘皮动物门、海参纲、手目、刺参科,是名贵的“海味八参”之一。以不含胆固醇的高蛋白著称,同时因刺参含有多种酸性粘多糖,具有抗癌作用,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本草纲目》中海参被列为补益药物,刺参体壁可治疗肾虚阳萎,肠燥便秘,肺结核,再生障碍性贫血,糖尿病等。内脏可用于治疗癫痫等病,海参肠可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及小儿麻痹症。现代药物研究证明:刺参体内含有大量的黏多糖对人体的生长、伤口愈合、消炎、成骨及防组织衰老、动肪硬化等有特殊的功效。刺参在中国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及江苏北部沿海。多栖息于水深为3米—15米的浅海水域中。其生存水温为﹣3℃—2℃,最适生长温度12℃—18℃,超过20℃则进入夏眠状态,低于5℃,则停止生长。适宜盐度为28—33,而低氧能力强,喜栖息于岩礁乱石底质或有海草丛生的泥沙底或沙砾底。海参的饵料主要是泥砂中的底栖单胞藻类、有机碎屑、海藻碎片、细菌和腐殖质等,刺参在受到强烈刺激时,可将其内脏(包括消化管和呼吸树)全部排出体外,称为排脏现象,刺参的再生能力也很强。刺参自2002年从辽宁和山东引进莆田进行试养,初期在养鲍筏架中挂养,2004年扩大养殖规模,有海上网箱挂养、池塘养殖和室内工厂化养殖等模式。

知识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记述1991-2005年莆田市自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状况。内设政区、环境、国土资源、人口、城乡建设、交通、邮政、电信、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城乡贸易、旅游、经济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政法、教育、科技、文化等2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海鳗
相关专题
美国红鱼
相关专题
石斑鱼
相关专题
真鲷
相关专题
大弹涂鱼
相关专题
三疣梭子蟹
相关专题
锯缘青蟹
相关专题
日本对虾
相关专题
斑节对虾
相关专题
凡纳对虾
相关专题
南日鲍
相关专题
皱纹盘鲍
相关专题
菲律宾蛤仔
相关专题
缢蛏
相关专题
僧帽牡蛎
相关专题
泥蚶
相关专题
贻贝
相关专题
海带
相关专题
坛紫菜
相关专题
红毛菜
相关专题
长心麒麟菜
相关专题
日本鳗鲡
相关专题
欧洲鳗鲡
相关专题
中华绒毛蟹
相关专题
鲟鱼
相关专题
罗非鱼
相关专题
鲈鱼
相关专题
中华鳖
相关专题
刺参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