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渔业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13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渔业资源
分类号: S93
页数: 7
页码: 380-3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渔业资源的发展情况,其中包含水域资源、内陆水域资源、海岸带资源等。
关键词: 莆田市 渔业 渔业资源

内容

一、水域资源
  (一)海域分布
  莆田市土地“七海二山一分田”,海域面积分布于1县4区2个管委会之中。
  秀屿区位于莆田市沿海中部突出部,陆域面积390平方千米,海域面积4514.75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471.19千米,其中大陆岸线237千米,海岛岸线233.89千米,拥有岛屿143个。湄洲岛是秀屿区最大岛屿,拥有30千米海岸线,滩涂面积13.34平方千米,1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60.03平方千米。
  涵江区淡水水域面积40.02平方千米,滩涂面积166.75平方千米。
  荔城区水域面积74.73平方千米,浅海面积34.37平方千米,滩涂面积21.50平方千米,围垦海水养殖区水域面积18.86平方千米,海岸线长度51.05千米,大陆岸线45.07千米,岛岸线5.98千米。
  城厢区海洋国土面积34.16平方千米,海岸线长29.78千米,滩涂面积24.54平方千米,浅海面积6.14平方千米,有水产养殖面积1704.85公顷,其中海水养殖面积1490.08公顷,淡水养殖面积214.77公顷。
  仙游县陆域面积1815平方千米,海域滩涂面积4.67平方千米,海岸线长8.8千米,内水域面积44.69平方千米。
  (二)海湾与海岛
  1.海湾 莆田市南部有湄洲湾,东南部和东部有平海湾和兴化湾。
  湄洲湾 是一个深入内陆的半封闭海湾,南北长33千米,东西宽30千米,湾海总长度267.1千米,其中莆田市管辖岸线123.8千米,有深水岸线15千米,主要分布于秀屿、罗屿、东吴等地岸段。湄洲湾面积516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421平方千米,滩涂面积95平方千米,湾内大部分水深在10米以上,中心航道及湾口水深较大,最深达52米。湾顶有枫慈溪等小溪河注入,海水含沙量低,平均海水含沙量只有0.012平方米—0.02平方米。潮汐性质属于正规半日潮,平均潮差5.11米,最大潮差7.59米,最小潮差2.22米。潮流受地形控制,形成较稳定的往复型潮流,落潮流向SE—SSE。湾内从口门至肖厝主航槽附近,落潮流大于涨潮流速,有利于维护主航槽水深。湄洲湾三面为陆地环抱,湾口朝向东南,口宽10千米,湾口有湄洲岛障护,湾内有盘屿、大竹岛等岛屿形成,外海波浪不易传入湾内,湾内波浪以风浪为主,但斗尾(泉州地区)及东吴岸段要受外海波浪(涌浪)影响。湄洲湾东岸常浪向为NE向,实测最大波高1.2米,东吴港区1.53米—3.45米。湄洲湾海水含沙量低,泥沙运动引起的冲淤变化只是因适应新的水动力条件的平衡而带来相应的地形调整,冲淤基本平衡。除石门澳及个别岸段略有淤外,港湾中央主航槽及大部分岸段海域处于涮深状态,具有建设大型深水港及其通航能力的优越自然条件。
  湄洲湾莆田近岸海域海水大部监测指标符合清洁或较清水质标准。海水中的主要污染因子为活性磷酸盐,湄洲湾活性磷盐含量略超过清洁海域水质标准(0.015毫克/升),属较清洁海域。海洋沉积特质量除部分测区海域底的DDT、多氯联苯含量超过一类质量标准外,其它监测指标均符合一类质量标准。海洋生物质量,除部分监测区贝类体内的镉、铅、砷残留量超过一类质量标准外,贝类体内总汞、石油烃、多氯联苯含量符合一类质量标准。
  平海湾 在莆田市东南部,介于兴化湾和湄洲湾之间,北至埭头半岛平海角,南连莆禧半岛莆禧头,东邻南日水道,西接文甲口,以平海卫古城得名。湾口朝东南敞开,东西宽11千米—28千米,南北长13千米,岸线长约57千米,海域面积约240平方千米,是莆田市三大海湾中唯一为莆田独有的海湾。
  平海湾水域开阔,水下浅滩宽阔平坦,多为泥底,自湾顶向湾口倾斜,水深在0—10米之间,坡度1.2∶1000,为开放式海域。湾内无溪流入注,有箭屿、黄屿、鸭屿山等7个岛屿和60个礁。年均水温19.6℃,盐度31.22‰—31.24%。潮流属于正规半日潮流,最大潮差6.33米,最小潮差2.49米,平均潮差4.60米。潮流运动形式以往复流为主,涨潮主方向WNW,落流方向SE。
  平海湾周边陆域以侵蚀剥蚀台地地貌为主,间夹侵蚀剥蚀高丘陵、低丘陵和海积平原地貌,其中台地地貌沿平海湾的西侧、北侧海岸展布,海拔一般在20米—50米以下,台面平坦,宽达数十千米至十几千米,多浅拗沟,台面微波状起伏,其间常有季节性小河溪发育。侵蚀剥蚀高丘陵仅在东峤镇和平海镇的交界处分布,其中鹭峰山海拔312米出现在本区的中部,该区丘体呈凸形陡坡,坡度一般在25。—30°,坡面基石裸露。低丘陵分布在西岸的梁厝、岱前、东潘、山亭、山柄等处,海拔200米以下,山顶浑圆,坡缓,以石山低丘群或残丘出现,常保留古海蚀痕迹。海积平原分布在平海湾顶,平坦宽阔,以粉砂质粘土为主,已辟为盐田。平海湾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盛行东北风,平均风速大,大风日数多,其地理环境、自然气候条件有利于进行海盐生产,湾顶东峤盐场为福建省原盐生产基地。
  平海湾陆地地貌以丘陵和台地为主,鹭峰山海拔最高,台地海拔一般在20米—50米以下,台面平坦,滩涂为本海湾潮间带主要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平海湾内湾的顶部,滩面宽阔平缓,宽度3千米—4千米,坡度小于1°,滩地组成物为粘土质粉砂,滩面有浮泥,质地软,适合在滩涂养殖。海域开阔,海流稳定,风浪较小,水体交换能力较强,陆域工业污染少,水质优良,海底坡度平缓,为全省少有的优质海水养殖海湾,是莆田市传统的水产养殖基地。湾顶以高潮滩为主较浅水位和缓慢淤积的特征,适宜围海造地,为城市综合用地提供拓展空间。外湾沿岸沙滩连绵,滩缓、浪平、沙粒适中脚感好,海滩剖面完整,水质良好,日照充足,是优良天然海滨浴场,适合开展滨海娱乐、休闲度假旅游。
  平海湾海洋环境质量总体优良,海水环境质量大部分监测指标符合清洁(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或较清洁(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海洋沉积物质量各项监测指标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海洋生物质量各项监测指标均符合《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
  兴化湾福建省最大海湾,全湾总面积619平方千米。湾顶有木兰溪及萩芦溪等河流注入,带来大量的有机质和无机盐,海域水质肥沃,湾内滩涂、浅海宽阔,底质类型齐全,岛礁星罗棋布,适宜多种鱼虾、贝、藻等生物繁殖和生长。潮汐为正规半日潮,最大潮差7.51米,最小潮差2.95米,平均潮差5.22米。潮流为正规半日浅海潮流。湾内涨落潮流由湾口处的南日水道和兴化水道两股水流形成,流路稳定,大体呈往复流运动,流向与深槽线基本一致。兴化湾为半封闭的海湾,在其东南部湾口有南日群岛掩护,湾内波浪以风浪为主,波浪较小。强浪向为S,最大波高5.5米,平均波高0.7米,次强波向为SE,最大波高7.5米,平均波高0.6米。常浪向除夏季为SSW外,其余季节多为NE向浪。
  兴化湾海水的泥沙主要由木兰溪和萩芦溪两条河流带入海。涨潮平均含沙量为0.013千克/立方米—0.066千克/立方米,落潮平均为0.011千克/立方米—0.078千克/立方米,含沙量场在平面分布上呈现自湾口的兴化水道和南日水道向湾顶的调查区海域逐渐增大的趋势。湾顶河口区三江口海水平均含沙量高达0.03千克/立方米。海域呈明显淤积趋势。兴化湾水深较浅,大部分水深在10米以内,水深20米以上海区在湾口区的南日岛周围以及窄长的水道区内,最大水深30多米以上。兴化湾海水质量大部监测指标符合清洁或较清洁海域水质标准。但活性磷酸盐含量为0.034毫克/升,略超过轻度污染海域水质标准(0.03毫克/升),属轻度至中度污染海域,且有潜在富营养化的因素。
  2.海岛 莆田市海域中拥有大小岛屿157个,面积69.56平方千米,岛岸线总长262.86平方千米。面积1平方千米以上的海岛3个,有人居住12个,无人居住145个,其中最大的是兴化湾外的南日岛,是福建省第二大岛,总面积52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66.4千米。
  南日岛四周岛屿:小日岛、大鳌屿、不鳌屿、鸡母屿、东罗盘岛、西罗盘岛、赤山岛、赤山仔、大繁屿、小、繁屿、横沙屿、小横沙屿、小月屿、东山屿、东沙屿、尾沙屿。鸡屿、横屿、岛屿、鲎屿、东头屿、眉屿、处屿仔、内屿仔、落浔屿、大麦屿、海卒仔岛、浮屿、尾山、虎仔屿、燕山岛、大钟屿、小钟屿、里表屿、外表屿、羊屿。
  兴化湾内有草屿、鸡公山、菜屿、赛屿、网具头岛、屿具顶岛、乌屿、大乌屿、小岛屿、东杯岛、西杯岛、后鹅屿、前鹅屿、白西屿、黑大屿、黑小屿、黄瓜岛、后青屿、鸡笼屿、汀港青屿、牛屿、石城大屿、三帆屿、青屿、鸡甲屿、赤屿。
  湄洲岛,是莆田市的第二大岛,陆域面积14.35平方千米,全岛海岸线总长30.4千米,包括大小岛、屿、礁30多个。其中较大岛屿有狮虎列岛、公鲎屿、中屿、洋山屿、猴屿、大碇屿、小碇屿、采屿、文甲大屿、小屿。湄洲湾内有屿、石岛、塔林青屿、盘屿。湾外有采屿猴、大碇屿。
  二、内陆水域资源
  莆田市内陆水域面积13460.06公顷,其中供养殖的水面3835.25公顷,可供养鱼的水稻田44615.63公顷,其中适宜养鱼的单季稻田面积4468.9公顷。陆地水域包括:
  溪涧水面 溪涧水面的面积最大,但水面不稳定,水质污染,利用效益低。全市溪涧面积8877.77公顷,占内陆水域65.97%。主要溪涧有木兰溪、延寿溪、萩芦溪、枫慈溪、沧溪、粗溪及其主要支流九溪、仙水溪等10多条。这类水流波降大,水面的面积不稳定,洪峰期水涨水面大,枯水期溪水降落变成细流;水质清瘦,污染严重。市环办测定木兰溪资料,水质含酚0.051毫升/升,汞0.0017毫升/升,分别超过卫生标准要求的2.4倍、17倍,达到重污染四级。因此,除木兰溪下游河段已列入河沟统计面积外,绝大部份溪涧水面不能用于养鱼生产,主要是淡水捕捞的作业区。有一部分可以发展网箱养鱼。
  水库水面资源 境内水库库面的面积大,水源污染轻、水质适中,是淡水渔业养殖的好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市共兴建大、中、小型水库159座,总库容量59103立方米,总水面2936.6公顷,可供养殖水面2012.9公顷,占可养内陆总水面的53%,已养水面1536公顷,占全市可养水面52.8%,水质良好,营养料含量适中,每升浮游生物量0.23万—5.8万个。由于建库时没有清理库底,库低凹凸不平,只能采取粗放利用养鱼。其中库容量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30多座。
  三、海岸带资源
  莆田市海岸线总长271千米,曲折绵延,构成三大海湾,有大小岛150多个,海岛岸线总长119.7千米,在海岸线近滩有面积大小不一的浅海水域与滩涂资源,是发展海业生产的良好场所。
  (一)浅海滩涂资源
  1.浅海水域资源
  浅海水域面积大,自然条件优越,是东海大陆架上台湾海峡的一部分,水域等深线与海岸延伸方向一致,水下浅滩地形平坦,平均坡度约1‰,是多种渔业生产发展区;按与岸线0—10米等深线内之海勘查,面积54346.7公顷。水域按用途划分为三类:近期可开发利用养殖的面积2704.7公顷;资源增殖保护区面积5333.3公顷;航道和流钓等作业的面积21970公顷。在资源利用率中,滩涂利用率高,浅海利用率低,浅海水面已利用290公顷,只占总面积0.5%。由于海岸线曲折,海底平坦,生产条件较好,近期内可利用养殖的面积3333.33公顷—4666.7公顷。
  2.近海水域资源
  近海捕捞水域面积广,是莆田市主要经济鱼、虾水产品的生产作业区。这类水域分布在10米等深线外的海区,即北邻牛山,南靠崇武,总面积729.26平方千米。区域内有乌丘渔场,地处台湾海峡,是台湾暖流的交汇区。海底平坦,底质为泥质或泥沙质。水域中饵料生物丰富,气候潮流适宜,是多种经济鱼、虾类索饵和产卵的栖息场所,也是本市重要的捕捞作业区。
  3.滩涂资源
  境内滩涂面积大、底质好,集中成片延伸长。适宜鱼、虾、贝类养殖。
  从岸边至10米等深线,适宜建立商品基地的8200公顷,属于港湾淤泥堆积型,可利用面积6266.7公顷。南日岛529.3公顷,可利用面积407.3公顷;湄洲岛532.67公顷,可利用面积404.7公顷。兴化湾面积6533.3公顷,属港湾淤泥堆积型,可利用面积5000公顷;平海湾较小,面积2600公顷,属砂岸泥沙堆积型,可利用2000公顷。全市滩涂面积281.18平方千米,其中兴化湾滩涂面积250.18平方千米,滩涂面积延伸长,淹没时间久,地势平缓,受风面小,适宜水产养殖面积1.4万平方千米。0—20米浅海面积1031.56平方千米。
  莆田市滩涂地势平缓,受风面小,可利用面积大,利用率高。全市滩涂海积地貌以泥质为主,占总滩地的51%。除平海湾、南日、湄洲两岛少量滩地外,其余的受风面较小,滩涂延伸长度长,泥质滩涂的中潮区长度1120米—1920米之间,长度比低潮区大1倍,比高潮区大10倍,坡度在1∶400或1∶500之间,可利用面积14000公顷,其利用率77%,已利用面积8764公顷,利用率48%,是利用率较高的地区。2005年已利用面积5333.3公顷,总产量2.29万吨。
  四、水产资源
  (一)海洋水产资源
  莆田市有围垦水产养殖水域面积2.78平方千米,滩涂养殖面积1.47万千米,浅海养殖区面积441.08平方千米。海域面积大,滩涂宽阔,底质类型齐全,岛礁众多,适宜于多种鱼、虾、藻等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渔业资源是莆田市优势。
  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有769种海洋生物,其中浮游生物225种,底栖生物(包括潮间带)544种,经济种200多种,可供增养殖的有数十种之多。
  1.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莆田市海区叶绿素a含量在0.38毫克/立方米—44.30毫克/立方米之间,年平均在2.71毫克/立方米—6.68毫克/立方米,初级生产力在110.23毫克/立方米—809.78克/平方米之间,年平均在161毫克/立方米—204.19毫克/平方米。莆田市海区的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在全省海域中均居较高水平。叶绿素a与初级生产力成正比关系。整年中的变化,夏天最高,春季次之,冬季则明显下降,冬季为最低。
  2.浮游生物
  浮游植物 莆田市海域浮游植物有189种,总细胞数的平均密集量为599.4×104个/立方米之间。其中主要海岛和港湾的浮游植物分别是:南日岛附近硅藻门、甲藻门、蓝藻门、金藻门、裸藻门等合计64属186种9变种5变型,其中硅藻种类最多;湄洲岛附近水域有硅藻门、甲藻门、蓝藻门、金藻门等合计62属189种,其中也以硅藻最多。
  浮游动物 莆田市海域浮游动物约有63属105种。南日岛附近海域浮游动物初步鉴定有98种和12类浮游幼虫,四个季节平均生物量为132.47毫米/立方米;湄洲岛附近水域的浮游动物共鉴定有63属105种,四个季节平均总生物量为94.92毫米/立方米。
  底栖生物 莆田市海域的底栖生物有269种。其中南日岛附近水域初步鉴定底栖生物有253种,隶属116种188属,底栖生物年平均生物量13.61毫米/平方米,年平均栖息密度136个;洲岛附近水域经初步鉴定底栖生物有269种,已鉴定到的212种,隶属116种196属,底栖生物年平均量为9.37毫米/平方米,年平均栖息密度100个。
  潮间带生物 莆田市沿海潮间带生物生态类型多样,有岩相、沙相、泥沙相、泥相、红树林区。已鉴定的南日岛岩相潮间带生物共97种,年平均生物量为432.79克,年均栖息密度为822个;泥沙滩潮间带生物127种,年均生物量为76.61克,年均栖息密度为120个;沙滩潮间带生物共82种,年均生物量23.83个,年均栖息密度25个。已鉴定的湄洲岛岩相潮间带生物有121种,年平均生物量为366.67克,年平均栖息密度为190个;泥滩潮间带生物90种,年均生物量14.21克,年均栖息密度为64个;泥沙滩潮间带生物70种,年均生物量12.48克,年均栖息密度为30个。
  游泳生物 沿海游泳生物平均总生物量415.4千克,平均密度220.2尾/网,平均生物量为20.7千克/网。
  野生滤食性动物 现存量兴化湾潮下带底栖软体动物量为5.30克,潮间带软体动物量为1014克,吊养区非养殖滤食性动物生物量为8.05克。以上三项野生滤食性动物现存量为20424克。
  湄洲湾潮下带底栖软体动物量为1.08克,潮间带底栖软体生物量为10.15克,吊养区非养殖滤食性附着生物量为8.86克。以上三项滤食性动物自然量为20225克。
  3.鱼类
  境内海洋鱼类共257种,其中洄游河口性鱼类21种。海洋捕捞大宗的鱼类有带鱼、马鲛鱼、大黄鱼、小黄鱼、鲅鱼、鳓鱼、鲷鱼、鲈鱼、石斑鱼、鲳鱼、鳗鱼、大弹涂鱼、梅童鱼、鲻鱼、鳗鱼、鲨鱼、鲂鱼、丁香鱼、三角鱼等。石斑鱼、真鲷、黄鳍鲷、鲈鱼、鲻鱼等可供养殖。
  带鱼境内带鱼属东海—粤东群系,秋、冬季自北而南进行越冬洄游,每年11月中旬至翌年1月由浙江渔场分批进入闽中渔场,形成冬季带鱼汛,为境内主要捕捞鱼类之一。春季由南而北进行产卵—索饵洄游,带鱼有生命周期短、世代更新快、产卵期长、生长快等特点。
  大黄鱼俗称黄瓜鱼,属闽—粤东族,暖水性集群洄游鱼类,能发声,春季鱼群从浙南、闽东、闽中越冬场分批进入沿岸渔场产卵,夏、秋季分散于岛屿、河口及产卵场外围海区索饵,秋末至冬季分别进入越冬场。因境内大黄鱼在冬季形成渔汛,20世纪80年代之前为海洋捕捞大宗鱼类。由于捕捞过度,大黄鱼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后,需较长时间才能恢复。
  鲻鱼又称子鱼。宋代称“通应子鱼”。产于江口镇迎仙港子鱼潭中,宋代闻名于朝廷。宋庄绰《鸡肋编》云:“江口迎仙镇,有通应侯庙,江水在其下,也叫通应,水极深缓;海潮来时,也至庙所。故其水咸淡得中,子鱼出其间者,味最珍美。以子鱼名者,取子鱼多为贵也。”
  蓝点马鲛俗称马加。冬季分布子浙江中部至闽中近、外海水深80米左右的渔场,春季分批向港湾、近岸水深15米—30米海区作繁殖洄游,产卵期在3—6月,春季主捕产卵群体,秋、冬季主捕越冬洄游群体。至今,蓝点马鲛产量较稳定。
  乌鲳系暖水性、集群性的中上层鱼类,常栖于高温、高盐水域,有趋光习性。春季从越冬场向近海作索饵、繁殖洄游,4—5月在闽中渔场形成渔汛。至今,产量稳定且有上升趋势。
  石斑鱼暖水性大中型海洋鱼类,体中长、侧扁,色彩变异甚多,常呈现褐色或红色,并有条纹和斑点,口大、牙细,背鳍和臀鳍棘发达,多栖于热带、温带海洋,为境内海鱼人工养殖的品种之一。
  鳓鱼俗名历扁。为中上层鱼类,黄氏、夜间、黎明和阴天栖息于中上层,白天多活动于中下层。春季由外海游向近岸产卵,产卵期在4—6月,秋季由近海游向乌丘东南海区(水深50米—90米)越冬,在闽中渔场春汛期间,鳓鱼与大黄鱼经常混栖旺发。20世纪60年代,产量高且稳定;70年代后,资源衰退。
  4.贝、藻、虾、蟹等类
  境内贝、藻、虾、蟹资源丰富,已鉴定的有172种。其中,腔肠动物6科8种,拟软体动物1科2种,环节动物2科3种,软体动物44科88种,节肢动物15科33种,棘皮动物14科18种,藻类9属20种。
  (1)贝类
  分瓣鳃类和腹足类:
  瓣鳃类常见的有泥蚶、缢蛏、牡蛎、花蛤、胎贝、扇贝、鲍鱼、西施舌、鸭嘴蛤、海蚬、文蛤等。
  腹足类常见的有单齿螺、锈凹螺、锦蜒螺、棒锥螺、织纹螺。
  (2)藻类
  境内海藻种类繁多,主要有紫菜、海带、江篱、浒苔、石花菜等。
  (二)淡水水产资源
  1.浮游生物
  淡水浮游植物:境内淡水浮游植物14种。其中,绿藻门9种,硅藻门2种,甲藻门、裸藻门、蓝藻门各1种。冬季浮游植物量:池溏15万个/升—66万个/升,河沟1万个/升—1.15万个/升,水库0.234万个/升—5.83万个/升。
  淡水浮游动物:浮游动物20种,其中原生动物5种、节足动物6种、轮虫类9种。
  2.鱼类
  境内淡水鱼类有66种,其中供养殖的淡水鱼类有链鱼、鳙鱼、草鱼、青鱼、鲤鱼、鳊鱼、鲫鱼、鲮鱼、鳗鲡、埃及塘虱、罗非鱼等。
  鲢鱼俗名白鲢。生活于水体上层,性活跃,摄食浮游生物为主,3—4龄,体重3.5千克—4千克时性成熟,产卵期在4—6月,产漂浮性卵,生长快,为境内主要的养殖品种。
  鳙鱼俗名红鲢、花鲢、大头鲢。生活在水体上层,喜栖于有流水或水面较宽的水体,具溯河游动习性,性温和。4—5龄,体重约7.5千克—20千克性腺开始成熟,产卵期在4月下旬至6月。以浮游生物为主食,生长速度快,是境内主要养殖品种。
  鲤鱼俗名草鲤。喜栖于水域的底层或水草丛生区域,食性杂。性成熟龄,雌鲤为2龄,雄鲤为1龄,2—8月产卵,3—4月为盛期,生长迅速,体重约1千克—1.5千克,最重的达15千克,是境内重要的经济鱼类。
  鲫鱼俗名田池仁,鲫母。喜栖于水草丛生的浅水区,适应能力强,能在低氧、低碱性的水体环境中生长繁殖。1龄性成熟,2—66月产卵,分布在江河、沟渠、池塘、水库等。
  鳗鲡俗称鳗鱼。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的穴洞中,喜暗怕光,昼伏夜出,有时从水中游上陆地,经潮湿草地移居其他水域。5—8龄开始成熟。秋末冬初,亲鳗向江河口移动,随流出海进行降河产卵洄游,仔鳗成透明柳叶状,随流漂至近海海区及河口,再经变态成白仔鳗至幼鳗。每年1—4月,幼鳗成群进入江河,在河流中生长鳗体重约1千克,最重可达5千克。
  斑鳢栖息于沿岸水草多和淤泥底质的浅水区,冬季游到深水区钻入泥中越冬,适应性强,在浑浊或缺氧的水体中能生存甚至短时间离水亦不会死亡,产卵期在4—6月,产卵后亲鱼护卵,直到仔鱼体色变黑时才离去。生长快,可养殖。
  草鱼栖息于水体中,下层和近岸水草区域,是草食性鱼类。4—5龄性成熟,4—6月产卵,是人工养殖的主要品种。
  3.稀有鱼种
  娃娃鱼1990年4月25日,常太乡1居民在东圳水库上游溪段捕到三尾娃娃鱼,体重分别为0.65千克、0.75千克、2.15千克。这三尾娃娃鱼系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市渔政站放生的稀有鱼类。
  4.软体与爬行动物
  无龄蚌、河蚬、田螺、螺蛳、两栖动物黑斑蛙、棘胸蛙、爬行动物鳖、龟等。

知识出处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莆田市志(1991-2005)上册》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记述1991-2005年莆田市自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状况。内设政区、环境、国土资源、人口、城乡建设、交通、邮政、电信、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城乡贸易、旅游、经济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政法、教育、科技、文化等2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带鱼
相关专题
大黄鱼
相关专题
鲻鱼
相关专题
蓝点马鲛
相关专题
乌鲳
相关专题
石斑鱼
相关专题
鳓鱼
相关专题
鲢鱼
相关专题
鳙鱼
相关专题
鲤鱼
相关专题
鲫鱼
相关专题
鳗鲡
相关专题
斑鳢
相关专题
草鱼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