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创建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年莆田》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1090
颗粒名称: 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创建与发展
分类号: F590.31
页数: 7
页码: 475-4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创建与发展的记事,湄洲岛地处台湾海峡西侧、福建沿海中部,北靠湄洲湾天然深水良港,面对台湾海峡,是海内外闻名的海上女神妈祖的故乡。
关键词: 湄洲岛 旅游度假区 发展建设

内容

湄洲岛地处台湾海峡西侧、福建沿海中部,北靠湄洲湾天然深水良港,面对台湾海峡,是海内外闻名的海上女神妈祖的故乡。全岛面积14.36平方公里,海岸线30.4公里,人口3.5万,因海岛形状呈眉状,故名湄州岛。由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功,使湄洲岛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国际上公认的阳光、沙滩和海水是旅游最佳资源,而湄洲岛恰好“3S”俱备。整个环岛共有13条海滩,沙白浪轻,宛如给岛屿嵌上白玉花边。其中最大的九宝澜海滩,面对烟波浩缈的大海,长3000米,宽300米,浑然是碧树与清波怀抱中一块晶莹诱人的美玉。岛东部的鹅尾山,怪石林立,形状各异,浪拍云崖,海天一色,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长年香火缭绕的妈祖祖庙,吸引着全世界1亿多信奉妈祖的人们,年年岁岁、纷涌而至,给神奇而古老的妈祖庙注入勃勃生机。许多人惊叹地将湄洲岛比喻为“东方麦加”、中国的“夏威夷”。也有人将湄洲湾比为一条腾空欲上的巨龙,而湄洲岛就是巨龙口中所含的那颗明珠。
  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前,湄洲岛被列为海防前线和军事禁区,特别是建国初期,国民党当局曾经多次派兵袭击湄洲岛。因此,岛上始终驻有重兵,成为福建沿海重要的战略防御岛屿,从而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岛上的经济建设。加上岛上人多地少,土地贫脊,民众生活困苦,缺电、缺水、缺粮严重,每年都要从内陆补充百余万担的粗粮,才能解决岛上居民的温饱问题。同时,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80年代初以前的湄洲岛还是一个荒凉的小岛,很少有外来游客上岛观光旅游。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逐步缓和,上岛观光朝拜妈祖的游客、香客逐渐增多。虽然江山依旧,距离国民党台湾当局的占领岛乌丘屿仍只有8海里,但已经不是军事要地和海防前线了,除了国内的游客之外,上岛朝拜妈祖的港、澳、台信徒络绎不断。但因当时水陆交通不便,岛上又没有宾馆,给游客增添不少的麻烦。于是,岛上花了18万元,在妈祖祖庙的半山腰建起了第一座宾馆——湄洲宾馆。尽管当时尚属简陋,却是岛上第一座接待宾馆。正是它,预示着湄洲岛旅游业的发祥起步,长期被遗忘的角落开始勃发生机。
  或许是历史的巧合,或许是湄洲岛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1987年的金秋,恰逢海峡女神妈祖羽化升天1000周年,在莆田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由湄洲妈祖祖庙牵头举办了妈祖千年祭典。1500份请帖引发起强烈的社会效应,台湾民众大胆地冲破“坚冰”台中大甲镇澜宫董事会毅然护送开基妈祖回湄洲谒祖,开创了中断,近40年的海峡两岸直航先例。10万游客从四面八方登上湄洲岛,一条几公里长的车队第一次整列在文甲码头,莆台妈祖文化交流从此掀开新的一页。与此同时,由莆田市社科联牵头组织的纪念妈祖羽化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也隆重举行。10月27日至31日,来自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专家学者欣然与会,60多篇学术论文从史学、哲学、美学、社会心理学、民俗学、古代航海史和闽台关系史等诸多方面,探讨了妈祖文化的形成、传播及其现实意义,从而使海峡女神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进一步树立。
  妈祖的轰动效应引起各方的关注,湄洲岛名闻遐迩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千年大祭之后,莆田市、县领导开始重视湄洲岛的开发与建设。经过多方筹资,一条10000伏安的输变电海底电缆通上湄洲岛,使这个千百年来在碧海中黯然失色的孤岛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春风喜度湄洲湾。1988年初,省委书记陈光毅、副省长苏昌培专程登上湄洲岛。他们认真考察了湄洲岛的历史、现状,预测了前途似锦的将来之后,指出:湄洲岛的开发要加快步伐,要再开放一点,搞成“小海南岛”。此后,中央和省、市有关部门,包括国家旅游总局、全国中旅社的负责人也相继上岛进行实地考察,他们从经济、旅游、海峡两岸关系的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湄洲岛地位特殊,开发势在必行。1988年5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湄洲岛的开发建设计划,并发出《关于湄洲岛对外开放旅游经济区的通知》,赋予湄洲岛比经济开放区更加开放的10条优惠政策。通知指出,必须充分利用湄洲岛妈祖文化的特殊优势,在现有经济开放区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实行更加开放、灵活的政策,广泛地吸收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上信奉妈祖的各界人士,联合开发湄洲岛,建成以妈祖文化为中心的风景秀丽、设施完善、涉外服务业发达,具有旅游、朝圣、度假、娱乐、购物和出口加工等多功能综合性旅游经济区,为促进海峡两岸“三通”,振兴福建经济作出贡献。同时,省政府还批准设立湄洲岛对外开放旅游经济区管理委员会,作为莆田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相当于莆田市的某些管理权限,并允许吸收台湾省或港澳地区的知名人士作为顾问,参与经济区内的有关咨询和经济管理工作。
  千年等一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给湄洲岛的开发提供了良好机遇。为了用好用活省政府赋予湄洲岛的10条优惠政策,莆田市委、市政府于1988年6月7日至11日在湄洲岛召开现场办公会议。会议认为,当前台湾同胞上岛朝圣、旅游参观的人员逐渐增多,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增进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促进“三通”,必须进一步弘扬妈祖文化,做好接待台胞工作。会议对湄洲岛旅游经济区的开发建设作了初步的规划和布置,要求市直机关各部门帮助湄洲岛解决好39项当务之急的工作。莆田市委、市政府还根据改革、开放、精干、高效的原则、研究确定湄洲岛对外开放旅游经济区管理委员会的体制、机构、人员配备等问题,并决定从6月15日起,管委会筹备小组人员进岛,正式开始办公,从而掀开了湄洲岛对外开放旅游经济区的开发序幕。
  湄洲岛对外开放旅游经济区管委会成立之后,湄洲岛的开发建设立即掀起高潮。由于岛上基础设施薄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湄洲岛管委会全力以赴,多方融资,将有限的资金投入急需的项目。首期投资400多万元,开发建设了自动电话、自来水工程和新建供电线路,初步解决了岛上的用水、用电和通讯联络等。
  1988年,省有关部门下拨海建经费1000万元,为湄洲岛解决了燃眉之急,管委会将所拨资金全部投入码头、公路和海上交通工具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去。1990年,文甲、湄洲二个300吨客车码头相继竣工并交付使用,从而大大改善了水上交通。与此同时,2个日供应量250吨的北部区高位水池和日供量1900吨的中部自来水厂及库容近100万立方米的地下水库也相继竣工了,从而解决了岛上用水问题。1991年,500门的程控电话和1800平方米的邮电大楼投入使用,使海岛同世界各地缩短了距离。同时,文教卫生和公益事业也迅速发展;旅游设施逐步改善,一批宾馆、饭店、购物中心等相继竣工。至1992年底,湄洲岛共投入开发资金1亿多元,促进了全岛经济的迅速发展,昔日贫困落后的海岛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湄洲岛对外开放和开发,不但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游客,而且还招来了东南亚各国的巨商投资。1989年,中外合资的“天宫大酒店”建成投产,成为岛上第一个合资企业。随后,国内有关部门和外商蜂拥而至。1991年10月,香港华阳机构股份公司在湄洲岛举行成片土地开发动工仪式,省委领导陈光毅、贾庆林、海峡两岸商务协会正、副会长张平沼、黄绵绵,香港华阳机构股份公司董事会丁楷恩以及莆田市领导万余人参加庆典活动,计划第一期在岛上北部建立1.2平方公里开发区,建设海滨主干道、旅游商品加工区、娱乐风景区及部分旅游、朝拜配套设施等。湄洲岛成片土地开发,标志着湄洲岛对外开放旅游经济区的开发进入一个实质性阶段。
  在开发建设湄洲岛的同时,湄洲岛的旅游业也得到迅速发展。1989年5月6日,台湾宜兰县南天宫进香团一行225人,分乘20余艘渔船,直航湄洲岛进香,在海峡两岸引起巨大反响。同年,国家旅游局决定将湄洲岛列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重要旅游点之一。于是,外商和省内外一些部门纷纷来岛考察,洽谈投资开发旅游项目,对台小额贸易也出现良好势头。因此,省外经委批准成立了“兴发贸易公司湄洲分公司”,专门为台轮小额贸易服务以及为台商经贸投资咨询提供服务。同时,为了适应湄洲岛旅游业的发展需要,经莆田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湄洲岛旅游公司”,专门负责旅游商品的经销、代办、委托办理旅游等事宜,从而使湄洲岛的旅游经济不断发展。随着湄洲岛旅游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旅游接待能力的逐步提高,进岛的海内外游客也以30%的速度逐年递增,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丁关根在厦门听取莆田市领导汇报湄洲岛的工作时,曾动情地说:“像湄洲岛这么小的地方,能吸引这么多台胞,在全国还没有第二个”。
  随着湄洲岛对外开放旅游经济区的开发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报批工作也紧锣密鼓。从1989年开始,湄洲岛管委会就根据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经过三年的努力,湄洲岛的基础设施大有改善,岛上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湄洲岛管委会于1992年5月向福建省政府及国家旅游总局递交了“关于请求批准建立湄洲岛国家度假区的报告”。但由于湄洲岛基础设施薄弱,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一时仍难以达到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标准,根据当时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作为国家旅游度假区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一座500个床位以上的滨海中心酒店;二是有一组别墅群;三是配有高尔夫球场。这些条件湄洲岛都不具备,但鉴于湄洲岛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广阔前景,国家旅游局最后还是同意将湄洲岛列入国家旅游度假区,报请国务院批准,并要求在1996年以前完成上述基本条件。
  经过一番努力,湄洲岛旅游度假区的报批工作终见成效。1992年9月10日,省旅游局在厦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国家旅游局同意湄洲岛列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消息,享受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度假区起步阶段的规划面积为8.87平方公里,划分为妈祖祖庙群、度假中心、高尔夫球场、海上乐园、商业贸易区5个功能小区。同年10月4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建立福建武夷山、湄洲岛两个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批复》。至此,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正式成立,成为全国1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
  然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湄洲岛由于先天不足、资金欠缺和基础设施滞后等原因,与国家旅游度假区的要求确实相差甚远,要在短时间内改变岛上设施滞后和具备完善的旅游环境条件、达到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标准,其任务是艰巨的。于是,度假区管委会迎难而上,提出发挥妈祖文化优势、对台工作、优惠政策三大优势,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建设好旅游度假区,迎接国家有关部门的验收。
  妈祖文化是湄洲岛的旅游之魂,度假区管委会始终抓住妈祖文化这个旅游支柱,打好妈祖这张牌。几年间,在省、市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度假区管委会和湄洲妈祖庙先后成功地举办了妈祖国画佳作展、海峡两岸集邮展、妈祖国际文化旅游节、'95妈祖民俗风情旅游节工艺美术画展、'96妈祖文化工程洽谈暨揭碑仪式、'97妈祖金身巡游台湾和第五届妈祖文化旅游节暨首届旅游经济贸易洽谈会、’98《妈祖传奇》电视剧开机式、’99妈祖金卡发行仪式、2000年福建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活动。还成立了湄洲妈祖文化研究中心,举办了世界妈祖分灵庙联系座谈会,并积极参加了澳门妈祖雕像开光活动。同时,为了规范旅游景点,度假区管委会加强了祖庙的管理和建设,进行了祖庙的新一轮规划建设,修建扩建了妈祖殿堂楼阁36幢,形成比较完善的祖庙建筑群,为建成世界妈祖信众朝圣中心奠定了基础。这一系列活动,加强了湄洲妈祖同世界各地妈祖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湄洲岛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在发展对台朝圣旅游的同时,湄洲岛还积极进行对外经济交流。由于妈祖在台湾有着重大影响,台湾地区信仰妈祖的民众拥有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台湾的民间船队曾多次冲破台湾当局的种种阻挠,浩浩荡荡直航湄洲拜谒妈祖,形成事实上的通航。因此,国务院于1992年4月批准湄洲岛为台胞落地办证点,为莆台交流创造了条件。1994年初,湄洲岛3000吨对台客运码头工程正式动工,1995年12月,国务院又批准该码头对外国籍船舶开放。与此同时,湄洲岛还积极开展以海产品为主的小额贸易和对台渔工劳务输出业务,在“九五”期间湄洲岛对外贸易创汇累计达4000多万美元,成为度假区的一个经济支柱。2000年7月,湄洲岛又成功地接待了台湾大甲镇澜宫2000多名信众进香团,使湄台交流与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为开通“海上直航”、促进两岸“三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做好妈祖文化和对台经济交流的同时,湄洲岛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不断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10多年来全岛在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方面共投8亿多元,建成了跨海供水工程、对台客运码头、环岛公路等旅游基础设施50多项;建设了酒店、宾馆、商场、娱乐等旅游服务设施30多项,可提供接待床位1000多个;初步开发了九宝澜黄金沙滩浴场和莲池湾海上活动中心等10多处景点;投资了1000多万元用于绿化工程,重点加强了湄洲大道、祖庙山、宫下码头、黄金沙滩等“三点一线”的绿化,形成园林式、公园式、花园式的海岛雏形。在完善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加大了招商和开发建设力度,仅“九五”期间,全岛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221万元,签订内外投资协议、合同40多项,总投资18亿元人民币。完成旧村拆迁近12万平方米,新建住房近15万平方米,形成后巷小区、宫下沙小区、前范小区等新农村。以旅游为经济的国民经济持续增长,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5800多万元,全社会年旅游收入达9590万元,年均增长19.9%,全区财政年收入达34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3493元;全区11个村全部实现小康,正向富裕型小康目标迈进。
  东风鼓浪送轻舟,直挂云帆济沧海。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一个荒凉的小岛变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军事防区成为中外游客留连忘返的旅游胜地。在新的世纪中,湄洲湾畔这颗璀璨的明珠将更加光彩夺目。

知识出处

百年莆田

《百年莆田》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莆田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充满苦难与抗争、坎坷与顺境、失败与成败、挫折与辉煌的交响乐。在漫长的历史征程中,兴化儿女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迈进,终于摆脱了贫困,实现了小康生活。

阅读

相关地名

湄洲岛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