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创建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年莆田》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1084
颗粒名称: 涵江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创建与发展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5
页码: 433-4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2年至1995年涵江综合改革试验区创建与发展的记事。
关键词: 涵江 试验区 改革发展

内容

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发表之后,莆田市的改革开放掀起一个新的高潮。但当时因受“左”的思想影响比较严重,各项改革虽然带有冲破旧计划体制的趋势和市场经济的雏形,但从总体来讲,还没有突破计划经济这个大框框。因此,莆田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打破常规,找准一个突破口,为全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树立一个榜样。
  1992年5月,省委领导在莆田召开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座谈会,莆田市委领导在会上大胆地提出了借鉴石狮市改革开放综合试验的做法和经验,按照“体制更活一点,机构更小一点,经济管理权更大一点,干部素质更高一点”的要求,以深化企业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为重点,进行外贸、金融、社会保障、住房、农村、土地使用和劳动人事、工资分配制度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建立起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把涵江区建成工商贸易发达、第三产业繁荣、综合功能完善的新型城区,使之成为湄洲湾港口城市经济辐射八闽腹地的重要枢纽。莆田市委的这一设想得到省委领导的赞同。1992年6月15日,莆田市人民政府向省政府呈交了《关于批准涵江区作为福建省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请示》。1992年8月13日,闽政[1992]综245号文件作了批复,“省政府决定在涵江区进行改革开放综合试验,赋予涵江区在莆田市领导下相当于地(市)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同意“涵江实行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体制,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除极少数重要商品由国家管理外,绝大多数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在搞活国营企业的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成份的企业,并使之拥有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的自主权。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转为依法管理和间接管理,着力于市场运行规则的建立,并保证其健康运行。”同时,省政府还赋予涵江区在投资审批权限、利用外资、综合补偿政策、外贸出口、设立保税区和土地使用以及金融体制等方面,相当市一级的审批权限和15条优惠政策。省政府还决定由省体改委牵头,对涵江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进行指导和对有关政策进行协调,并要求省直各有关部门对赋予涵江区的各种政策措施予以大力支持落实,以保证涵江综合改革试验顺利进行。
  为了贯彻落实省政府[1992]综245号文件精神,莆田市政府召开了第九次常务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决定下放部分属于市级的经济管理权限,理顺涵江区的部分关系,努力把涵江建成实施“中部开花”战略和“放开一线,搞活二线,辐射三线”的支撑基地。市政府还专门发了莆政[1992]综130号文件,赋予涵江区在财政、税收、人员编制、城区管理、土地使用、外贸出口、外资利用和工商管理等16个方面更灵活的政策和权利。
  1992年9月15日,涵江区委、区政府根据省、市的优惠政策,专门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各项政策措施的工作意见》,确定了涵江改革开放综合试验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奋斗目标、建设重点、主要对策和措施,并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改革措施:一是从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入手,逐步放开商品价格,除部分特殊商品外,其余的一律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实行市场调节。二是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培育,决定再建8个专业市场和10条商业专业街,制定了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30条措施;三是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实行党政分开,将原属于政府行政序列的商业、物资、供销等经济部门改制为经济实体。四是改革了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体制,采取包干递增办法。五是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六是积极推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将企业推向市场。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量化指标来考察衡量改革的成效。
  在发展格局上,涵江区提出了繁荣一条路、带动两个区、开发一大片、辐射三条线的战略设想。繁荣一条路即福厦路涵江段,带动两个区即新旧城区,以一路带两区,把涵江新区建成为政治、文化、金融、科技和信息咨询中心,开发一大片,即一方面扩大城区规划,重点抓好房地产开发,把苍林、卓坡、新坡三个小区建成商住娱乐、度假中心;另一方面开发林炳、洞庭、新坡等工业小区,建成以机械、电子、鞋革、轻工、建材等行业为主的多门类外向型、综合性的工业中心和科技中心,带动三线即涵江、涵黄、涵梧三条公路线。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涵江区打破常规,多方筹集资金2亿元,改造福厦路涵江段和涵三、涵黄、涵梧三条公路干线。建设了三江口500吨级石油码头和300吨级客运码头,筹建千吨级以上集装箱码头,疏浚三江口航道,使港口泊位吨级由1000吨提高到2000吨,年吞吐能力从25万吨提高到100万吨。同时加大供水、供电的设施投入,以保证综合试验改革的顺利进行。
  从1992年10月起,一个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综合改革在涵江区正式起动。由于综合改革全面展开,各行各业的改革同步进行,加上各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涵江区的综合改革一开始就出现了喜人的形势。至1993年底,涵江的综合试验区改革取得明显的成效。第一,工业企业改革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涵江区政府对区属21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全部实行以全员合同管理为重点的劳动人事、工资分配、社会保险等三项劳动制度改革,初步打破了长期以来实行的“大锅饭”体制,增强了企业的活力。第二,进行了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政府对城镇土地实行“五统一”,成立了区房地产公司,统一经营一级土地市场,放开搞活二、三级土地市场,从而既加速了房地产市场的开发,又为城市建设积累了大量资金。第三,金融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至1993年底,全区共成立合作基金会14个,将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从而有力地推动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第四,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新的突破。形成了粮食、淡水养殖、畜牧等主导产业,尤其是养殖业,如鳗鱼、甲鱼、牛蛙、菜鸽和滩涂养殖等发展迅速,成为全国的主要鳗鱼产区和出口基地,而且蔬菜、食用菌等种植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第五,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至1993年底,全区共有房地产公司25家,交通运输企业和运输个体户1122个,大小车辆3000多部,酒家、宾馆、饭店多达286家,公证、信息等中介行业也异常活跃,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上年的25%提高到32%。第六,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进展。全区以“十大系列”工程为龙头,当年度安排重点项目69个,竣工59个,旧城改造竣工24.41万平方米,保尾商住小区、苍林小区、涵华小区及滨海路、卓坡路等新区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共开发商品房21万平方米,从而使城市的体量迅速扩大。第七,对外开放有了新的进展。1993年,全区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1家,合同投资总额1.3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额占1.256亿美元,全年出口交货总值6.5亿元,比1992年增长54.6%。同年底,全区93个外商项目,已投产62个。还组建了中福公司涵江分公司、莆田市外贸公司涵江分公司等,并积极筹建莆田海关、莆田商检局涵江办事处。第八,精神文明工作成效明显。在综合改革之中,涵江区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至1993年底,市区建成了老年人活动中心、城市雕塑、芳名碑、人行天桥、大型电脑宣传屏幕、区府路门楼、福厦路涵江段主车道全封闭等一批精神文明基础设施,既优化了城市环境,又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涵江综合试验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各方面的指标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有了新突破。1993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达10.3亿元,比上年增长94%;国
  民收入达8.25亿元,比增86.7%;工农业总产值达11亿元,比增76.1%;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3.1亿元,比增86%。涵江综合改革的第一年,是涵江建区以后经济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一个年头。
  随着全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涵江的综合改革步伐越来越快,成效越来越大,至1995年底,全区国民生产总值已达2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32.74亿元;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达1.14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
  1.3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540元;全区有7个村产值超亿元,45%的农户进入小康水平。三资企业产值已达1.4亿美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外经贸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全区共有乡镇企业10267家,总产值43亿元,实现出口交货值13.7亿元,3个民营企业城和12个民营工业小区共有132个大项目,其中投产项目84个,民营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基本设施建设有了较大进展。
  总之,涵江区的综合改革试验遵循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符合了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顺应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从总体上看,涵江区综合改革初期发展是顺利的,经济运行总体态势是好的,综合试验改革取得了初步成功,经济发展两年翻两番,一度被誉为“涵江速度”。但是由于在综合改革中急于求成,缺乏综合平衡,也出现一些不良的效应。如初期不够注意经济结构比例,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盲目发展养殖业,大量占用耕地;金融改革监管不力,留下一些后遗症;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条块分割局势一时难以打破,省、市赋予的一些优惠政策没有很好落实等,致使涵江的综合改革难以持久深入,经济发展领先一定距离之后,因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而缺乏后劲,不能持续快速发展。

知识出处

百年莆田

《百年莆田》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莆田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充满苦难与抗争、坎坷与顺境、失败与成败、挫折与辉煌的交响乐。在漫长的历史征程中,兴化儿女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迈进,终于摆脱了贫困,实现了小康生活。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