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湄洲湾战略决策的形成与实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年莆田》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1083
颗粒名称: 开发湄洲湾战略决策的形成与实施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11
页码: 422-4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开发湄洲湾战略决策形成与实施的记事,其中概括了莆田建市之前湄洲湾开发概况、“开发湄洲湾、振兴莆田市”战略决策的形成与实施、“开发湄洲湾、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发展战略的确立、港口经济的建设与战略目标的修正等。
关键词: 湄洲湾 开发 战略决策

内容

湄洲湾位于福建省中部,北接兴化湾,南邻泉州湾,因湾口有湄洲岛而得名。湄洲湾水深浪小,不冻不淤,乃与大连的大窑湾、宁波的北仑港、深圳的大鹏湾齐名的中国四大深水港湾之一。湄洲湾拥有盘屿西北水道、大竹岛北水道、大竹航门和后屿航门4条航道。湄洲湾港区的地理位置特殊,是国际主航道和国内南北海运的重要运道,地处福州港和厦门港之间,又位于上海港、湛江港、菲律宾马尼拉港和日本东京港的中心点。距台中港72海里,距基隆、高雄约200海里。湄洲湾港不但宽、深,而且航道顺、直,湾内海域面积516平方公里,主航道宽800—1200米,港口风平浪静,风景优美。海湾外有三面大陆山丘掩护,湾内又有湄洲岛等岛屿作为天然屏障,外湾海浪难以涌入。港池内深水海岸线长,可利用的达30公里,相当于中国现有万吨级泊位所占海岸线长度的一半,可开建万吨级以上泊位100个。5万吨级轮船可自由进出,10万吨级轮船可乘潮入港。同时湄洲湾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地势平坦,是发展港口、城市及临海工业的有利地带。
  一、莆田建市之前湄洲湾开发概况
  湄洲湾的开发历史已久,早在16世纪中叶,湄洲湾就有海运业和捕捞业。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为防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官府准许民众筑城自卫,当时秀屿城俯视大海,周围930丈,称为“鳌城”,一度成为莆、仙、惠三县的货物吞吐港口。繁华时期,商船云集,自秀屿直至前潭、东沁沿岸都有船只停泊,长达3000多米。城内亦成为繁华闹市,客商络绎不绝。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为遏制郑成功军队在沿海活动,官府截界迁民,秀屿被截为界外,居民被逼迁往界内,因而荒废。撤界后,秀屿疮痍满目,不但港运、闹市不能恢复,甚至连村庄也重建不起来。1921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也曾设想把湄洲湾建成我国东部六大渔港之一,但因军阀混战,致使开发湄洲湾、建设秀屿港的计划成为泡影。随着莆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海运业的不断兴起,秀屿港的建设倍受莆田一些有识之士所重视。1928年,民族资本家林伯清先生独具慧眼,投资3万银元,在秀屿港建设专用码头,成为近代以来湄洲湾第一座功能较为完善的钢筋水泥码头。该码头于1932年竣工,泊位宽30米、长60米,并修建了3座仓库,配套了饭店、客栈及各式楼房十几幢,还开辟了秀屿至厦门、上海、宁波等港口的航线。1934年,英商万吨巨轮首航秀屿港,开了巨轮进入秀屿港之始。由于秀屿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开发后的秀屿码头吞吐量日益增加,莆田的航运业得以迅速发展。然而,抗战爆发后,日军大肆入侵我东南沿海,为了防止盟军利用秀屿码头控制东南海域,日军18架次飞机连续几天狂轰滥炸秀屿港,致使林伯清的多年心血毁于一旦。但前人的实践却给后人们以极大的启迪。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湄洲湾与台湾一水之隔,在海峡两岸军事对峙的状况下,湄洲湾作为海防前线,自然成为军事要塞和前沿阵地,不可能摆在经济建设的重要位置,更谈不上开发。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建议增建沿海深水泊位码头,国务院有关部门陆续派人前往湄洲湾考察,并将开发湄洲湾列入全国贸易港口建设计划。1976年9月,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普查了全国沿海港口资源之后,将湄洲湾秀屿港选为可兴建停泊5-10万吨级轮船的深水港址。于是,湄洲湾的开发逐步引起中央及有关方面的重视。
  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海峡两岸要求“三通”的呼声日益高涨,与台湾一依带水的湄洲湾自然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1980年2月17日,莆田地区成立秀屿建港领导小组,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讨论建设秀屿港的筹备工作。同月29日,莆田县也成立了“莆田县秀屿港建港指挥部”,成为湄洲湾开发的第一个行政机构。1981年,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理事长、北京经济学院教授孙敬之和研究顾问、北方交通大学校长王见新等考察湄洲湾港后,于次年同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傅德、北方交通大学副教授张国伍等联名提交了《保护福建深水港资源,开发湄洲湾秀屿港肖厝港》论文,高度评价开发湄洲湾的近、远期经济意义,认为既可减轻上海和湛江两港的过重负担,又能建成为一个雄踞我国东南沿海面向世界的综合性大海港,并建议立即着手对湄洲湾开发利用进行可行性研究。福建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这个建议,于1982年7月3日至5日,邀请了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国家计委、经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交通部、铁道部和福建省有关部门,包括港口、水利等学科的专家、技术人员共70多人,组成“福建深水港保护暨湄洲湾开发科学考察队”,对湄洲湾和厦门港、泉州港、福州港四个港区的陆域、水域进行实地考察,提出了《福建省深水港保护暨湄洲湾开发的考察报告》,认为湄洲湾是自然条件非常优越的天然良港,可逐步建成为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全国性大型深水海港。在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1982年9月22日,国家计委将秀屿港建港工程列入国家“六五”期间进行建设前期工作的重点项目。1982年11月2日至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书记处书记胡启立、谷牧、候补书记郝建秀,中央办公厅第一副主任杨德中,电子工业部副部长江泽民,水电部副部长李鹏等,又深入秀屿港区视察,并对湄洲湾的开发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1983年6月11日,国家计委发出《关于湄洲港补列入前期工作计划的通知》,决定将“福建省湄洲港补入‘第六个五年基本建设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计划’。”随着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开发湄洲湾的呼声日益高涨。
  二、“开发湄洲湾、振兴莆田市”战略决策的形成与实施。
  莆田建市与湄洲湾开发密切相关。1983年6月,莆田地委、行署向省委、省政府递交的《关于要求成立莆田市的报告》中指出:“建立莆田市作为开发湄洲湾的依托……开发湄洲湾是建立莆田市的首要任务和条件,而建立莆田市又直接为开发湄洲湾服务,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可或缺”。虽然当时设立莆田市的各方面条件还不够成熟,但基于开发湄洲湾的战略决策考虑,国务院还是批准设立莆田市,从而为湄洲湾的开发作了组织准备。同年11月,国务院领导、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国家计委主任宋平等专程视察了湄洲湾,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开发意见。于是,省委、省政府将湄洲湾开发提到议事日程,于12月26日成立“开发湄洲湾领导小组”,由张维兹任组长,王培祥、夏美仲任副组长,孙维庆、任继清、范文瑞、赵清启、方先春为委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计委,全面负责湄洲湾开发的领导和全面规划工作,从而再度拉开了开发湄洲湾的序幕。
  莆田建市初期,莆田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坚决贯彻省委提出的“以干促上”的方针,制定了“开发湄洲湾,振兴莆田市”的战略决策,在基础差、资金缺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争取中央和省有关方面的支持,多方筹资投入秀屿港区的建设,为湄洲湾的全面开发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1984年6月30日,莆田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湄洲湾开发建设委员会”,由市长王文泰兼任主任,全面负责湄洲湾北岸的开发工作。同年底,莆田市委在第一次党代会上提出:到本世纪末,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争取突破百亿元大关。那时,湄洲湾港将成为一座雄踞祖国东南沿海、工商业和运输业发达的综合性现代化港口城市。从而初步构画出开发湄洲湾的宏伟蓝图。
  1985年6月11日,交通部部长钱永昌率队来湄洲湾考察,对湄洲湾近几年来的基础设施建设感到满意,认为“湄洲湾是最有发展前途的港口”,建议根据本地、本省经济发展和资源需要来开发利用,合理规划,可先建杂货码头、煤码头和简易粮食码头。并指出在国家还不很富裕的情况下,湄洲湾港口建设要靠多方支持,要采取一些更优惠的政策,积极引进外资,把港口建设好。于是,莆田市在做好湄洲湾规划的同时,集中资金投入秀屿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投资环境。随着湄洲湾开发的加速,一些重大项目意向书开始签订。如1985年3月27日,首都钢铁公司与莆田市人民政府达成协议,拟在湄洲湾建设年产30万吨钢的湄洲湾钢厂。1988年2月3日,国家计委批准同意莆田市利用外资建设福建湄洲湾钢厂,总投资6亿元,在利用外资方面,将享受国家批准的各项政策。这些项目以后虽然因故没有落实,但对扩大湄洲湾开发却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在招商引资落实大型项目的同时,秀屿港码头的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航运业务蒸蒸日上。1985年3月31日,秀屿港首次接受重载26600吨“西樵号”煤轮进港,在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通力协作下,仅用6天半时间就完成卸煤任务,体现了天然良港的开发潜力。1988年6月20日,湄洲湾开发的重要基础设施——笏石220千伏变电所建成投产,从而大大地改善了湄洲湾的电能质量,提高供电的可能性和运行的灵活性。1990年10月,湄洲湾10万吨级航道挖泥项目开工,经过32天的紧张施工,完成工作量49.2万立方米,成为福建省通航能力最大的一条通海航道。1990年12月27日,国家“七五”重点计划项目——秀屿港万吨杂货码头开工,该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建设规模为10万吨级泊位,计划在1992年建成投产,投产后年增加吞吐能力达35万吨。
  随着湄洲湾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湄洲湾开发的战略决策也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和成熟。1988年,湄洲湾区域国土综合规划顺利完成,港口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通过。1989年底,莆田市第二次党代会全面总结了建市后几年间湄洲湾开发的成就与存在问题,并提出“坚持以湄洲湾为战略重点,为振兴莆田市的经济打好基础。努力把湄洲湾建设成为商、航、工、贸并重的港口和重工业基地。”从而初步确定了湄洲湾开发的战略目标。
  三、“开发湄洲湾、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发展战略的确立
  “开发湄洲湾、振兴莆田市”是建市初期提出的发展战略。在以后的10多年中,莆田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丰富其内容,逐步完善其内涵,确立了“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的战略目标。但由于历史和客观原因,湄洲湾的开发几起几落,开发湄洲湾战略决策的形成也有曲折。早在1986年,为了搞好湄洲湾开发,莆田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湄洲湾开发咨询现场会”,邀请中国港口协会的常务理事以及沿海和长江各港口的领导及专家近50人,就湄洲湾开发的重点、步骤以及投融资渠道等问题进行认真探讨。有的人则认为湄洲湾秀屿港应先建成商业港;有的人认为应先建成旅游港;还有一种意见是发展运输港带动工业港。在从何入手方面,有的人认为应将秀屿港建成中转港;有的人则认为应搞到发港;也有的人认为应先中转港后发展成为到发港。莆田市委、市政府综合了专家和领导的意见,决定从实际出发,先行居首,从运输港到工业港,再从工业港到商业港,最后发展为旅游港。即以发展运输起步,带动新工业区和旅游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湄洲湾开发的战略目标。
  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莆田市为福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年6月,省政府又批准开辟湄洲岛为对外开放旅游经济区,并开放了14个重点工业卫星镇,全市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格局。同时,中央还提出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方针。在新的形势下,莆田市抓住机遇,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组织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走国际大循环的道路,并对湄洲湾开发的战略决策进行必要的调整,制定了“开发开放湄洲湾、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决策。1991年,莆田市在制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时,确定了莆田市近期建设重点:选好一个排头兵,即开发建设湄洲岛;抓住一只带头羊,即建设15万吨薄板钢厂;树立一个好形象,即加快城市建设;登上一个新台阶,即引进外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从而使开发湄洲湾的战略目标更加具体化。1992年初,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南北拓展、中部开发、山海协作、共同发展”的战略,从而把坐落在湄洲湾北岸的莆田市摆在全省发展的重点位置。同年3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加快湄洲湾北岸开发步伐,并对湄洲湾北岸的开发提出了五点建设性意见:第一,把湄洲湾的开发建设作为福建省重要战略布局来考虑,思想要更解放一些,步子更大一些,政策更宽一些,当前应当抓住机遇,真抓实干;第二,省直各有关部门对湄洲湾北岸的开发应给予高度的重视,要帮助莆田市做好规划。特别是对外商提出的项目,要根据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提出建设性意见;第三,要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港口等基础设施,要积极创造条件上,特别是供水工程和区域规划,要抓紧搞好;第四,在战略上,大的布局要抓住不放。在策略上,要抓好几个起步项目,好的项目要先行起步,不能坐而论道,失去时机;第五,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湄洲湾南北岸的开发建设。为了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的这一重大决策,莆田市委、市政府制定了“立足市情、发挥优势、加强基础、突出重点”的战略措施。从而把湄洲湾的开发开放推上了全省经济发展的前沿。
  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后,莆田市为了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贯彻省委“中部开花”和闽东南发展战略的任务要求,提出“推进湄洲湾,加快建新区,实现战略重点大突破”的口号,决定由市、县和湄洲湾工委共同组成一个强有力的班子,进驻湄洲湾,以湄洲岛旅游度假区为先导,以秀屿、东吴两个新型工业港区建设为重点,促进秀屿、忠门的开发建设,带动周边乡镇的发展,形成以岛带湾、以湾促岛的新区开发新格局,从而逐步将湄洲湾北岸新区建成以重工业、出口加工业、国际中转、贸易和旅游为主体的综合性、外向型、多功能的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1992年12月31日,莆田市委、市政府为了加速湄洲湾开发进程,决定设立“莆田市湄洲湾开发区指挥部”,由郑庆国副市长任总指挥,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市政府的某些行政职能,以协调湄洲湾开发过程中的有关事宜。1993年初,莆田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湄洲湾、加快建设新区”的战略内容。提出“湄洲湾的开发区包括湄洲岛、忠门、秀屿和笏石的一部分。随后,根据形势的发展,再扩大到灵川、枫亭等地。”明确了湄洲湾开发区指挥部主要行使对该地区的规划、开发建设的指挥协调,抓好重点项目的建设,如湄洲岛旅游度假区、辉开工业城、塔林火电厂、北岸供水工程等,以保证重点项目的开发,实现湄洲湾开发的大突破。1994年,莆田市委进一步强调,新区开发要注重高起点、高要求,引进项目以“大”为主,技术层次以“高”为先,产品销路要以“外”为好,投资环境要以“优”取胜。同年底,中共莆田市委第三次党代会全面分析了莆田的发展历史、区域等状况,提出了“面向新世纪,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的战略目标:指出“今后五年以湄洲湾开发区为重点,以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科工贸走廊、海上经济走廊为骨干,以城涵两区及莆田、仙游两县中心城镇为依托,以内陆省、地(市)为腹地,全面加快现代化港口城市建设步伐,城市体量要在现有基础上扩大一倍,达到中等城市水平。至下世纪初,把莆田市建成以国际中转、重工业、出口加工业、旅游业为先导的开放型、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港口城市”。至此,“开发开放湄洲湾,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发展战略正式确立。
  四、港口经济的建设与战略目标的修正
  湄洲湾的开发开放与莆田市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莆田建市初期,市委、市政府就把湄洲湾的开发与开放摆在重要位置,在资金非常缺乏的情况下,增收节支、多方筹资,以有限的财力投入到湄洲湾北岸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去。至1986年,秀屿港区初步实现了“三通一平”,莆田至秀屿港区长35公里、宽12米的二级公路建成通车,日供水1万吨的红山至秀屿港区的通水管道铺设完成,3.5万千伏变电站建成通电,港区自动电话开通,配套码头开工建设,码头专用公路、供电和通讯工程也相继建设完成。在港区生活配套方面,专门划出3000平方米的生活区,建成初具规模的新兴集镇,从而为湄洲湾的开发打下了良好基础。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发表之后,开发湄洲湾的热潮再度掀起,辉开工业城动工,塔林火电厂完成前期工作。1995年初,湄洲湾新区又拉开了大规模开发序幕,湄洲湾北岸供水一期应急工程竣工,万吨码头投入使用,塔林火电厂正式动工,港里大地工业城完成投资1亿多元,佳通轮胎系列项目前期工作顺利进展。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也紧锣密鼓,3000吨对台客运码头、环岛公路等一批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相继竣工。特别是市委第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奋斗目标后,全市上下形成了同心协力,大干湄洲湾的强烈共识。至1995年底,湄洲湾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6亿多元,已建成万吨级、3000吨级杂货码头、3000吨盐业码头、1000吨级浮舟码头各一座,3.5万吨级煤码头完成前期工程,开通秀屿至香港集装箱定期班轮,组建了相当规模的拖驳船队和港区作业船队,秀屿港被辟为对外开放港口和台轮停靠点。
  1996年8月,省政府批准成立了“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明确了开发区的行政区域和职能,理顺了隶属关系,从而将湄洲湾北岸的开发建设纳入正常轨道。湄洲湾北岸管委会成立之后,开始了湄洲湾开发的新一轮创业,莆田市委、市政府为湄洲湾北岸的发展制定了新的目标:即第一步目标,用五年时间再造一个莆田,即2002年GDP达100亿元;第二步目标,到2010年建成一个新兴的港口城市,成为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第三步目标,到2020年,建成海峡两岸的一颗明珠。党的十五大之后,湄洲湾北岸掀起一个新的开发热潮。北岸管委会制定了“坚持以工业为主,以外向型为主,以经济效益为主的方针”,建设大型临海工业基地,全面推动港口城市迅速崛起,大力招商引资。同时,努力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1997年11月21日,北岸经贸局仅用1个上午时间就审批了达福、利邦鞋业、星辰鞋业等3个项目,其办事效率之高,受到外商的好评。1998年春节,北岸管委会所辖7个乡镇利用在外的私营主回家过年的大好时机,分别召开了外出老板座谈会。7个乡镇共推出200多个项目,达成意向数十个之多。在1998年春季招商会暨工商联年会上,北岸又有北江万亩海水养殖基地、文甲一级渔港、湄洲湾厨房设备厂、北岸水泥厂等8大项目正式签约,总投资额达1.396亿元。同年9月8日,在第二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北岸又进行了中煤(福建)钢铁工业、光华建材工业公司、2万吨集装箱码头、侨雄塑胶剂化工等8个项目签约,总投资8260美元。1999年5月,总投资10亿美元的佳通轮胎厂第一期工程竣工。同年6月,占地230.85亩,总投资1.088亿元、库容量1亿公斤的国家粮食储备库投入使用。同年10月1日,投资7.55亿美元的湄洲湾火电厂第一台3.5万KW发电机组并网发电,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庆献上一份厚礼。同时,3.5万吨码头也竣工落成,使北岸港口吞吐量提高到千万吨。20世纪末,总投资额达1400万美元的金发泡有限公司、利电电器有限公司、大安电池有限公司等4个项目也相继建成投产。经过多年的努力,北岸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日趋完善。从新厝店到天然良港的15.3公里水泥道,总长22.3公里的新文公路扩张,15公里高速路落成,43条总长54.2公里村道的延伸,连接了城笏、坂秀、忠东
  疏港路等大道,使北岸交通网络畅通。至2000年底,湄洲湾北岸共引进了佳通轮胎厂、湄洲湾火电厂、国家储备粮库等大小项目57项,总投资76亿元,利用外资67·8亿元,其中外资项目20项,总投资72亿元,使湄洲湾北岸的开发初具规模。
  实践证明,莆田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开发湄洲湾、振兴莆田市”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不但使湄洲湾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而且促进了整个莆田市的经济发展。但在开发湄洲湾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对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的战略目标定位太高。湄洲湾北岸以致整个莆田市的经济基础都很薄弱,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状况,建成现代化的港口城市。二是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制约了港口的发展。虽然改革开放以后莆田市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但由于原有基础较差,加上缺乏铁路枢纽,不利于湄洲湾港口向腹地拓展,从而制约了整个湄洲湾的开发进程。三是对项目的引进要求过高,贪大求全,反而欲速则不达。如一些外商圈走湄洲岛和忠门半岛的绝大多数地区,又迟迟没有投入资金全面开发,使其他外商难以进入,甚至国内的一些部门开发项目时还得从外商手里卖地,从而使湄洲岛和湄洲湾北岸的许多地区长期开而不发,失去了大好良机。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开发湄洲湾过程中一味追求大项目、高科技、缺乏综合平衡和三个产业同步发展,使产业结构畸形发展,也制约了湄洲湾的开发开放进程;五是受国内、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从1995年起国家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经济形势转向市场疲软。1997年下半年起又恰逢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如资金不到位、外商违约等,同时制约着湄洲湾北岸的开发,导致一些重大项目中途流产,如5.8万吨的腈纶厂、华泰钢铁厂等。这些制约因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同时制约着湄洲湾北岸以至整个湄洲湾的开发开放进程。因此,莆田市委、市政府于1997年全面认真地总结了10多年来湄洲湾开发开放的经验教训,调整了开发湄洲湾的战略目标,将“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改为“建设新兴的港口城市”,从而使开发湄洲湾的战略目标定位更准确,更切实可行。

知识出处

百年莆田

《百年莆田》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莆田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充满苦难与抗争、坎坷与顺境、失败与成败、挫折与辉煌的交响乐。在漫长的历史征程中,兴化儿女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迈进,终于摆脱了贫困,实现了小康生活。

阅读

相关地名

湄洲湾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