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法运动”时期发生在莆田的“南、北军”大战及其失败原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年莆田》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1012
颗粒名称: “护法运动”时期发生在莆田的“南、北军”大战及其失败原因
分类号: E289.57
页数: 7
页码: 44-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护法运动”时期发生在莆田的“南、北军”大战及其失败原因的记事,莆田的“南北军大战”虽然体现兴化儿女为民主而努力奋斗的革命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基础,但这次战斗的失败却给人们以极大的启示。
关键词: 莆田 护法运动 军事

内容

1915年春,北洋军阀袁世凯精心策划的“洪宪帝制”出笼,引起全国各界的强烈反对,从而爆发了旨在反对袁世凯的“护国运动”。民国开国元勋孙中山先生立即发动中华革命党在南方各省相继举行武装起义,促进了全国革命形势的不断高涨。在全国人民的一片讨伐声中,袁世凯的皇帝梦仅做了83天就一命呜呼了。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的大权被段祺瑞所控制,帝国主义列强为了培养自己的在华势力,纷纷扶植在华代理人,使北洋军阀迅速分裂为几个派系,北京政权更成为各派争夺的焦点,中国开始出现军阀混战的局面。为了挽救中华民族,革命党在广东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时称南方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同北洋军阀针锋相对,从而形成了北、南对峙的两个政府,并爆发了“护法运动”。
  南方军政府成立之后,为了开辟第二战场,于1917年底,派陈炯明为援闽粤军总司令(俗称南军),出兵福建。与此同时,原福建革命党人方声涛也以靖国军总司令的名义回福建召集各地民军,参加“护法运动”。尽管陈炯明与方声涛所打的旗号都是为了“护法”,但各自都怀有扩大势力之目的。而此时的福建北洋军阀(俗称北军)代理人李厚基,早在“护国战争”中,就已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了福建革命党领导的武装起义,使福建的局势牢牢地控制在北洋军阀的手中。由于福建与广东毗邻,对南方政权有直接的威胁,能否攻克福建在战略上至关重要。
  1918年夏,陈炯明率粤军攻克了闽西各县,进军龙岩,直接威胁漳州,有力地打击了北洋军阀在福建的统治。为了保住福建这一前沿阵地,北京政府即调浙军童葆暄部,通过海上运输进驻厦门,威逼粤军。为了粉碎童葆暄部的威胁,孙中山邀请浙江督军吕公望成功地策动了浙军第一支队司令陈肇英倒戈,从而使北军从攻势变为守势。随后,陈炯明又率粤军乘胜出击,全面占领了龙岩、漳州、泉州所属各县,直逼兴化,将莆田推上南北军大战的前沿阵地。
  “护法运动”爆发之后,莆田的革命党人积极响应,原黄濂起义军旧部再度揭竿而起,形成不同归属的地方民军。莆田最早成立护法军的是前清秀才杨持平。杨早在武昌起义前夕就投奔黄兴,继后又辗转上海,参加革命党。辛亥革命后,他在厦门任《民钟报》编辑。“护法运动”开始后,他带领一批莆田的农民骨干在长泰召集民众成立了“闽南护法军”,并通电反对北京政府,拥护孙中山的中华军政府。1918年夏,杨持平率护法军进攻安溪、南安和同安等县。李厚基急令驻厦的浙军童保暄一师2000多兵力进攻驻灌口的闽南护法军。杨持平率部队奋起反击,大败浙军,使闽南护法军军威大振。莆田、仙游两县的民军在杨持平护法军的胜利鼓舞下,纷纷宣布起义,对抗驻守莆田、仙游的北洋军阀政府。有的民军还投靠杨持平部,如原黄濂旧部的陈贻、黄金藻、何标、陈铁等队,以及邹去病部虽驻莆田黄石镇等地,却归属闽南护法军第三路。其他各路民军包括仙游民军,虽然游离于南军与北军之外,但大多数是以反对北洋军阀统治为借口而起义的,并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地方武装力量。因此,粤军的陈炯明和靖国军的方声涛都想方设法拉拢争取各地民军,以壮大自己的势力。由于杨持平与方声涛是故友,自然归入靖国军。而陈炯明也不甘示弱,马上派人拉拢在仙游颇有势力的民军头目张约,委张为援闽粤军左路军司令,下辖三个营。9月1日,张约奉陈炯明之命率民军攻打仙游县城,推翻了北洋军阀仙游县政,委任周湘俊为仙游县长。南军占领仙游后,驻莆田的北军急调两个营的兵力,企图收复仙游城,但因张约受到粤军的支援,武器装备得到改善,加上北军2个营存有矛盾,不能同心协力,故被张约各个击败。
  南军在仙游得手之后,立即向莆田进军。当时莆田驻军有马督彪营和福建陆军第一师江涛营。南军曾派许莫多策动江涛营在莆田举事,后因计划泄露,江立即将许杀掉,以表白自己。因此李厚基对江存有戒心,命马督彪率一个营到莆协防,实为监督江涛。江部屡遭马部威胁,心中不满。在派兵攻打仙游时,马督彪曾借用李厚基的名义,派江涛营打头阵,江营被张约打败后撤时,马部用炮火阻止,使江部损失惨重,导致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回到莆田后,江、马两部开始公开对抗,准备火拼。在南军将要攻打莆城前夕,马、江矛盾恶化,马威逼江涛率部移驻莆城南门外,把江部推向战斗前沿。江涛被迫于1918年9月8日撤出莆田县城,移驻城外,准备进攻马部。时任莆田县县长的刘荫榛亲自出面调解,但难以化解双方的矛盾。在江、马双方剑拔弩张之际,南军完成了战略上的部署,联合莆仙民军准备攻打莆城。而在南军攻莆时,江涛营临战倒戈,率众参战,但在战斗中江部只是观望不前,虽然武器比民军优良,却没有发挥作用,还伺机向李厚基投靠。
  1918年9月11日,莆田、仙游的各路民军在粤军的支持下联合进攻莆城,爆发了“护法运动”中在闽中动用兵力最多且持续时间最长(81天)的一场“南北军大战”。此次大战分二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9月11日至10月底。代表南军的莆田各路民军分三路围攻莆田县城:一路由仙游民军张约部同莆田民军杨雷霆部和潘云部及江涛营作为正面战场,进攻莆城南门;一路由蔡春庭、陈龙、吴牧村等常太民军攻打西门;还有一路由邹鸿俦率民军攻打莆城东门。当时驻在城内的北军有马督彪和一些地方武装,马系北洋军阀的直系部队,装备精良,配有快枪大炮,战斗力强,而莆城又是福建有名的石城,城墙均用大石块垒砌而成,又高又牢固。因此,北军凭借坚固的石头城墙,固守待援。而民军的武器大多是土枪土炮,战斗力低下,又没有统一指挥协同作战,更没有集中兵力,攻其要塞。在攻城的头二天,士气较高涨,少数民军曾一度抢上城墙,却因寡不敌众,被北军一个个击毙,死伤数十人。只有东门外锦墩村一带民军,组织土制大炮配合药统进攻,沿用过去农村械斗时的熟练射击技术,把炮弹射中城内数处,给北军造成一定威胁,其余的子弹均被坚固的城墙所挡住。加上没有切断北军同福州的交通线,在战略上尤为失策。因此,南军打打停停,围困北军10多天,未能攻破莆城。时间一长,民军反而情绪低落,缺乏取胜的信心。而在南军攻打莆城的同时,李厚基急电北京,要求段祺瑞调兵增援。因莆田与福州系唇齿关系,唇亡齿寒,一旦莆田落入南军之手,福州城将岌岌可危。因此,段祺瑞急调装备优良且战斗力强的耿锡联“模范团”增援莆田。9月14日,“模范团”前头部队在杨团副和程(经邦)营长的率领下,约600多人从南军防守薄弱的北门突破,进入城里,加强了北军的防守力量。9月18日,耿锡联率“模范团”主力进驻莆田涵江。翌日,即派出一个营的兵力从莆田北门援助北军。城内北军见援兵又到,士气大振。20日,北军转守为攻,集中兵力,冲出南门,出击南门的民军。由于民军多日攻城未克,情绪有所松懈。加上江涛营已密电李厚基:“友军挑战,不忍糜烂生灵,迫而处此,求瓦全”,表白自己是被马部所逼而致,并无反叛之意。李厚基马上派遣沈国英携带军饷数千,慰问江部。当江部获悉“模范团”已到涵江时,即率军退出南门阵地,佯装去攻打涵江。队伍行至桥兜时,即令士兵撤掉南军徽号,再度临阵倒戈。所以,南门兵力锐减,北军很快就突破民军的前沿阵地,并焚烧筱塘村。左路军司令张约中弹阵亡,仙游民军群龙无首,各自持枪退回仙游。杨雷霆部见状抵挡一阵后也不敢恋战,急忙撤退。9月21日,南军经过一番兵力调整后,再度攻城,双方激战一个晚上,仍未能攻破莆城。9月24日,北军又集中兵力袭击在东门外围攻莆城的邹鸿俦部。邹部难以抵挡强敌,只好撤回黄石根据地,并派人往同安请杨持平增援。而西门外的蔡春庭部面临强敌,孤掌难鸣,亦不战而退,撤回常太山区。
  9月25日,“模范团”与马督彪部会合,又出击城南,一直追击到南寺口,驱散民军余部。至此,南北军在莆田的第一阶段大战暂告一段落,但零星战斗仍在继续。
  莆城久攻不克,孙中山、陈炯明等甚为担心,如果南军受阻莆田,就很难实现开辟第二战场的战略计划。所以,陈炯明即命粤军第二军军长许崇智率部增援莆田。而在此之前,闽南护法军主帅杨持平也心系家乡民众的安危,于10月8日从同安率两个支队赶回莆田增援。10月13日,北军从涵江、城里分二路向黄石进攻。第一路北军由马督彪部从咸淳桥方向准备抢占塘头。而闽南护法军已在沙坂村伏击,双方展开激战,北军当场被击毙5人,伤多人。北军未能越过咸淳桥一步,便固守桥头。为了歼灭北军,护法军正准备分兵绕道咸淳桥从侧面进行袭击,恰好杨雷霆、潘云率民军及时赶到,截住北军的退路。北军腹背受敌,阵容顿乱,士兵们拼命向城里逃命,护法军乘胜出击,击毙击伤北军百余人。而另一路北军耿锡联“模范团”的二个连也从涵江向黄石进攻,在后尾地区遭邹去病部、翁汉国部的袭击。因马督彪部已被击退,失去犄角,耿部孤立无援,无心恋战,退回涵江。10月21日晚,莆田民军又分二路袭击北军,是夜城涵两地枪声大作,但仍未能攻破莆城。10月下旬,北军又多次袭击各地民军据点,双方均有伤亡,但都是第一次大战的余声。
  11月初,莆田民军杨汉烈部开往莆田北面的梧塘,拟与邹去病部联络,召集其他民军一道袭击驻涵江的北军,忽接到援闽粤军第二军军长许崇智援莆急电。杨持平也率部从南安溪尾返回莆田,并主动到梧塘第二军军部同许崇智协商,商定所有在莆的13支部队统归许指挥。许部负责进攻涵江的北军,由驻黄石的民军邹鸿俦部从南面配合进攻,杨持平率闽南护法军及莆田其他各路民军联合进攻莆城。并约定莆涵两地首尾呼应,协同作战。
  11月中旬,南北军在莆田进行第二次大战。11月15日,许崇智部下朱得才、赵光、武定国等旅在民军的配合下,向北军“模范团”发起总攻,双方一接触就展开激战。北军在涵江黄巷坡构筑工具,凭借阵地的掩护,阻击粤军前进。粤军虽损失惨重,但人多势众,大兵压境,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用大炮摧毁北军的前沿阵地,激战两天,于翌日晚进占了涵江的塘北制高点。随后,粤军架起大炮,向涵江镇区开炮,而涵江的绅士担心商业区毁于炮火,通过红十字会向许崇智请求不要炮轰城区。许自恃兵力优势,北军已成瓮中之鳖,认为不用炮兵也可以推毁“模范团”,便命令步兵进攻。北军利用粤军停止炮轰的机会,调整了兵力布署,并利用粤军地形生疏的弱点,分兵埋伏。粤军不明底细,贸然从涵江东面沿街开进,结果在涵江顶铺遭到北军的伏击。北军在暗处,南军在明处,短兵相接,炮火又发挥不了作用,粤军的前头部队被切成数块,伤亡惨重,急忙退出涵江。
  经过几天的激战,南、北军都消耗了不少的弹药和兵力,北军几乎弹尽粮绝,便通过中间人向南军建议,因当时正处农忙季节,要求双方停战10日,让农民收割粮食。此时,粤军也已乏弹,便顺水推舟,同意停战。北军得到喘气的机会,立即向李厚基呼援。李马上通过海上向“模范团”补充武器弹药。北军弹药得到补充后,士气复振。而许崇智也向陈炯明急电要求补充供养。
  在涵江激战期间,杨持平也按计划率闽南护法军和各路民军包围了驻莆田城郊的北军两个营,北军损失惨重,阵亡数十人,急忙退回城里,据城抵抗。由于城墙坚固,南军围攻数日,难以破城,也暂时休战,准备待农民收割之后,再行攻城。
  然而,此时战局出现了意外的变化,陈炯明并没有及时向许崇智补充弹药,令许等不解其意。11月下旬,粤军第二支队司令蒋介石奉陈炯明之命从长泰前往永泰,途经仙游时电召许崇智到仙会晤。蒋传达了陈炯明的授意,令许暂缓攻打莆城,准备退兵。原来陈炯明正背着孙中山与李厚基谈判,双方初步商定以莆田为界,莆田以北的地盘归北军管辖,仙游以南划归南方军政府。于是,许崇智便将粤军撤回仙游。对此,杨持平等民军对陈炯明的行为极为不满,公开表示反对,并准备继续进攻莆田的北军。而陈炯明又担心计划被杨持平破坏,即派亲信诱杀了闽军护法军驻安溪的第二路军司令林敬根,袭击了护法军第二路军。随后,陈又派兵进攻驻安溪、南安境内的闽南护法军。杨持平为了解救部属,被逼放弃攻打莆城的计划,率部返回闽南,先后击退陈炯明的多次进攻,并乘胜追击,进军长泰,威胁漳州。陈炯明见势不妙,深怕自己陷入闽南护法军的包围之中,急电请孙中山出面解围。孙中山从大局出发,亲自给杨持平写信,并派黄展云去闽南劝解。杨持平为了顾全大局,接受孙中山的劝告,停止对陈炯明的进攻。尽管如此,陈炯明仍对杨持平记恨在心。1920年,陈从闽撤退时,暗约李厚基夹攻闽南护法军,又把漳州所属各县和龙岩等地,全部移交给李厚基接防,并逮捕杀害了杨持平。由于陈炯明的叛变,使福建“护法运动”以失败而告终,莆田人民饱受战火之苦,却又重新陷入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中。
  莆田的“南北军大战”虽然体现兴化儿女为民主而努力奋斗的革命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基础,但这次战斗的失败却给人们以极大的启示。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的革命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难以取得最后的成功;另一方面也证明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必然导致中国革命半途而废。

知识出处

百年莆田

《百年莆田》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莆田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充满苦难与抗争、坎坷与顺境、失败与成败、挫折与辉煌的交响乐。在漫长的历史征程中,兴化儿女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迈进,终于摆脱了贫困,实现了小康生活。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