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建设宜居港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988
颗粒名称: 3 建设宜居港城
分类号: F062.1
页数: 4
页码: 118-121
摘要: 本文描述了莆田市的现代风貌建设宜居港城、城市发展思路清晰、城乡建设统筹发展等。
关键词: 福建 莆田 建设

内容

翻开莆田的历史篇章,城乡面貌的显著改变让人为之赞叹。建市之前,莆田的老城区多为土木结构矮房,最繁华的不过是古谯楼前的“十字街”。20世纪60年代初,莆田县政府前的一座四层楼被人们称作“高楼”,周围的闹市区构成了中心城区,面积不过2平方公里。建市以来,莆田高起点推进城市规划建设,昔日低矮的民房、拥挤的小巷如今已经被林立的高楼、宽阔的大街所取代,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发展思路清晰
  注重城市发展规划,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以“一心三片”构成的主城区和以妈祖城为核心的滨海新区,功能互补、相得益彰,湄洲湾港口城市的发展格局进一步确立。特别是近年来,莆田按照“保护壶山兰水景观、突出荔林水乡特色、建设生态环保家园、打造滨海宜居城市”的思路,积极构建“一二三四五”宜居城市发展格局。“一”指 “一心为源”,把城市中心6万亩的荔枝树作为 “莆田之肺 ”保存下来;“二”指 “二岛添辉”,建设好湄洲岛和南日岛;“三”指“三湾环绕”,开发好湄洲湾和兴化湾,保护好平海湾,留下一个可以晒太阳、睡沙滩、玩帆船的港湾;“四”指“四水相依”,保护好贯穿全市的木兰溪、萩芦溪、延寿溪和南北洋河网水系。“五”指“五山簇拥”,把城市背后的囊山、九华山、天马山、凤凰山、壶公山保留下来的山都发展成森林公园、山体公园,还配有登山的步行道,逐步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林相依”的城市景观,着力建设具有“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的新型城乡,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有田可耕、有水可喝、有业可兴、有海可游 ”的境界。“现代骨 ”就是以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拓展城市规模的思路来构建莆田的现代化框架; “传统魂”就是以保护挖掘属于莆田文化特质的 “ DNA”来传承莆田的传统文化; “自然衣”就是以保护、补偿、延续莆田的生态来融合莆田的自然山水,奋力建设一个内涵丰富、形象丰满的新型城乡。
  城乡建设统筹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莆田市城乡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特别以迎接2010年福建省运动会的召开为契机,莆田的城乡建设得到了快速推进,中心城区建成区由1983年的4.73平方公里拓展到2012年的53平方公里,并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称号,正在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大力完善城市综合配套设施,建设了荔涵大道、东园路、荔园路等多条市政道路;培育建成了万达城市广场、正荣时代广场等一批城市综合体,玉湖新城、联创国际广场、ECO城等一批城市综合体加快建设。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大力实施“四绿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8.66%,建成区绿地率达37.9%,绿化覆盖率达43.1%。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2011年、2012年全市万元 GDP能耗分别下降至 0.538吨、0.519吨标准煤,共完成 “十二五 ”计划省下达目标任务的 42. 1%。加快 “六山”生态休闲公园、土海湿地公园、城市慢行系统等建设,全市空气质量连续两年排名福建省第一。2012年7月27日,莆田被福建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莆田市按照“田园风光、都市生活”的工作思路,全力抓好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让生活在保持乡土气息的乡村群众能享受到和都市一样的生活。开展16个试点村“幸福家园”建设,组织实施项目155个,推进“三通四绿十配套”工程建设,2013年上半年完成投资5.57亿元,73.5%的项目实现开工。坚持“一村一策”“一村一案”,着力在村庄规划、新型社区建设、土地综合整治、确权发证、产权交易流转以及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制定出台《关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等文件,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市范围的医疗养老保障城乡并轨统一。下一步,莆田还将在现有的探索实践上,更加注重制度化创新,努力争取成为全国的试点城市。

知识出处

莆田史话

《莆田史话》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分为:悠悠之莆域——沧桑演变 开莆来学;唐代之莆田——鸿基始奠 望族初兴;清代之莆田——民生多艰 豪杰并起;民国之莆田——革命潮涌 迎接曙光等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