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现代风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985
颗粒名称: 六 现代风貌
分类号: F062.1
页数: 15
页码: 112-125
摘要: 本文描述了现代风貌、以及海湾资源优势、经济跨越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等。
关键词: 福建 莆田 资源

内容

1 海湾资源优势
  莆田市山海资源兼备,既有港、渔、涂、能、岛等海洋资源,又有丰富的陆地矿产、动物、植物等自然资源。但其中以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资源最为重要,海域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是全国少数几个能够建设40万吨以上深水泊位的海港之一。尤其是湄洲湾港阔水深,避风条件好,地理条件优越,水路东距台湾台中港仅88海里,北距福州马尾港132海里、上海港510海里;南距厦门港96海里、香港397海里、广州港540海里,是福州至厦门,上海至广州两条国内航线的中点;秀屿港被誉为“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天然良港,是福建省推进的“两集两散”港口之一,也是近期主要建设的三大亿吨港口之一,具有港口发展的明显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国际海运地理环境。而福厦铁路、向莆铁路和湄洲湾港口铁路支线的贯通,实现了铁路与港口的对接,使莆田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紧紧联系到一起,莆田市已开始成为内陆地区重要的出海口。
  莆田沿海滩涂资源也集中成片分布,浅海面积1032平方公里,潮间滩涂面积281平方公里。三大海湾捕获鉴定的鱼类有257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有20多种、贝类10多种。兴化湾和湄洲湾两大海湾潮差大,海洋能的蕴藏量巨大。潮汐能可开发的装机容量达360万千瓦,占全省海洋潮汐能总容量的36%,年可发电90亿度;海上风能可开发量为 160万千瓦(其中平海湾 120万千瓦、南日岛 40万千瓦),年均有效风功率密度达 338. 2千瓦小时 /平方米,风电发展潜力很大。
  动物资源除分布于海洋及淡水生态系统的水生动物外,还有分布于树林生态系统中的数百种陆生动物,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全市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脊椎动物及无脊椎动物共37个目500多种。其中水生脊椎动物就有 323种,无脊椎动物已鉴定的有 307种。
  境内有植物资源215科1405种。有国家级和省级保护树种黄楠、花榈木、青冈栎、木夹红、豆树、香椿等。药材品种共203科814种,有三尖杉、山杜仲、猕猴桃、金银花、银杏、黄连、肉桂、喜树、金线莲、列当、石花菜等珍贵中药材。全市境内有51个果树品种,其中栽培的32个,野生的半野生的19个。荔枝、龙眼、枇杷、文旦柚被誉为 “兴化四大名果 ”。
  2 经济跨越发展
  建市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莆田市委、市政府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工业化建设步伐,特别是近年来,全市上下积极融入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大局,紧紧围绕市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跨越发展、宜居港城”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 “以港兴市、产业强市”的发展战略,按照 “城市建设一二三四五、产业发展金木水火土 ”的工作思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提高。莆田已从贫穷落后的东南海滨一隅,跃升为海峡西岸一颗璀璨的明珠。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近几年,全市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实现重大跨越,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 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202.79亿元,连续五年平均增幅达14.3%,居全省第一位,总量跃居全省第七位;财政总收入129.03亿元,连续五年平均增幅达23.1%,居全省第二位,总量跃居全省第六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平均增幅达31%,五年累计投资量达2800多亿元,相当于建市以来投资总和2.6倍。2013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9.05亿元,增长 12.5%,总量再次进入全省第六位,财政总收入 84. 18亿元,同比增长 19.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601.63亿元,同比增长 30.4%,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1034.43亿元,同比增长 15.6%,经济迈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坚持抓大项目好项目,以打好“五大战役”(重点项目建设、新增长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小城镇改革发展和民生工程战役)为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全力攻坚重点项目,取得了显著成绩。2012年全市共对接央企、外企和民企“三维”项目246个,总投资约3000亿元。与中海油、国投、国电、中铁、鞍钢等近30家央企,以及金鹰集团、兴隆集团、云顶集团等一批跨国公司开展合作,LNG一体化、鞍钢冷轧、湄洲湾火电厂、差别化纤维、林浆纸一体化、神华煤电一体化、丁基橡胶、中锦石化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地建设、竣工投产,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农业曾一度在莆田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建市以来,在“开发湄洲湾,振兴莆田市”的总体部署下,莆田市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加快调整产业结构,2012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9∶58.2∶32.9。做优做特第一产业,按照 “山区学利农、海上建牧场”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努力形成 “风(电)行海西,鲍(鱼)打天下”的发展格局。2012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8.77亿元,培育形成138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林牧渔及服务业结构比例调整为35.5∶2.0∶19.0∶36.1∶7.3。做大做强第二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初步形成了制鞋、木材浆纸、食品医药、电子信息、化工、能源、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制造、工艺创意、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十大产业集群,2012年全市十大产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550.94亿元。推动工业产业结构不断朝重化工业方向发展,重点培育临港产业“金木水火土”五行基地。“金”是以鞍钢冷轧为龙头,加快建设40万吨级我国南方最大的铁矿石码头,打造海西重要的钢铁基地;“木”是以差别化纤维、福人木业、林浆纸一体化、泰盛浆纸等项目为龙头,做大做强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打造产值千亿、亚洲最大的木材浆纸基地;“水”是以LNG一体化为龙头,延伸丁基橡胶、精细胶粉等LNG产业链,打造产值300亿以上的国家级LNG战略储备基地,加快推进盘屿大型储油基地建设;“火”是以仙游抽水蓄能电站、湄洲湾第二发电厂等为龙头,继续推进神华煤电一体化、中核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等项目,打造产值500亿元的海西重要电力能源基地;“土”是以国投配煤基地、神华储煤基地为龙头,打造湄洲湾大型煤炭中转基地。推动产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大力扶持“科技小巨人企业”,以莆田高新技术园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为契机,积极打造“海西瑞士”,努力用莆田元素创造出更多的“莆田制造”“莆田精品”。建立起一批现代企业集团,2012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01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407家,培育和造就了一批工业名牌产品,目前拥有中国名牌产品个、中国驰名商标20个、福建省品牌171个、福建省著名商标195个。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制定出台总部经济、旅游业、物流业等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重点推进商贸业、金融业、盈利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特别是加快发展新兴商业业态,以打造“电子义乌”为目标,按照“创品牌、搭平台、畅渠道、优服务、建网军”的思路,加快建设安福电子商务城,拓展建立鞋服、食品、农副产品、电子电器等商务平台,努力走出一条“店铺很小、仓库很大、网络很畅、销售很远、附加值很高”的发展路子,力争到 2015年年交易额达 1000亿元以上,培育自主品牌 1000个以上,网络销售从业人员突破 30万人。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莆田市委、市政府深度开发湄洲湾、全面建设兴化湾、有效保护平海湾,加快“三湾”资源整合开发,全面加快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共规划建设万吨级以上泊位 110多个,目前已建成 7个深水泊位,港口生产泊位增加到42个,东吴、莆头、罗屿作业区等20多个深水泊位正在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近100亿元,全市港口吞吐能力将超2亿吨,罗屿40万吨级码头建成后将成为东南沿海最大的铁矿石专用码头。建设“一纵一横一支线”铁路网,福厦铁路莆田段2010年正式通车,向莆铁路莆田段和湄洲湾港口铁路支线2013年全线通车,莆田从“没有铁路”到拥有153公里的铁路;建设“两纵两横”高速公路网,沈海线福泉高速公路莆田段2011年实现主线八车道通车,莆永高速公路莆田段2012年通车,沈海复线莆田段、湄渝高速公路莆田段正在加快建设,莆田境内的高速公路里程增加至263公里。莆田机场正在积极筹建。建设仙港大道、城港大道、荔港大道等疏港道路,推进滨海大道(省道201线)和福厦324线外移,全市公路总里程5566千米。建成大型金钟水库,完成木兰溪防洪一、二期工程,启动三、四期防洪工程,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解决170多万人的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9.6%。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9%和98%。加大城乡环保设施建设,投资12亿多元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7座、污水管网1300公里和垃圾焚烧发电厂,污水处理能力达23.25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成为全省科技创新型城市试点,荣膺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四连冠,正在争创 “五连冠 ”。全面实现“双高普九”,农村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平稳发展,现有两所高等院校、28所中等职业学校,正在积极筹建大学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城乡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9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市第一医院、莆田学院附属医院、九五医院三家医院晋升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建成了综合体育馆、游泳健身馆、武术馆、重竞技馆、射击馆、网球馆、羽毛球馆和田径场、网球场、射箭场、飞碟射击场、地掷球场以及皮划赛艇基地等 “七馆六场一基地”体育场馆,成功承办第五届亚洲体操锦标赛、第十四届省运会、福建省第八届老健会、福建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重大节会活动。首次获得“全省文明城市”称号。发挥妈祖文化优势,持续深化对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局势基本平稳。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危旧房改造稳步推进。人口计生工作完成省下达指标,荔城区、城厢区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人民群众收入明显提高,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690元、10311元。扎实推进“平安莆田”建设,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面完成“五五”普法。国防动员和人防建设稳步推进,双拥共建成效显著,连续四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 ”称号。
   3 建设宜居港城
  翻开莆田的历史篇章,城乡面貌的显著改变让人为之赞叹。建市之前,莆田的老城区多为土木结构矮房,最繁华的不过是古谯楼前的“十字街”。20世纪60年代初,莆田县政府前的一座四层楼被人们称作“高楼”,周围的闹市区构成了中心城区,面积不过2平方公里。建市以来,莆田高起点推进城市规划建设,昔日低矮的民房、拥挤的小巷如今已经被林立的高楼、宽阔的大街所取代,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发展思路清晰
  注重城市发展规划,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以“一心三片”构成的主城区和以妈祖城为核心的滨海新区,功能互补、相得益彰,湄洲湾港口城市的发展格局进一步确立。特别是近年来,莆田按照“保护壶山兰水景观、突出荔林水乡特色、建设生态环保家园、打造滨海宜居城市”的思路,积极构建“一二三四五”宜居城市发展格局。“一”指“一心为源”,把城市中心6万亩的荔枝树作为“莆田之肺”保存下来;“二”指“二岛添辉”,建设好湄洲岛和南日岛;“三”指“三湾环绕”,开发好湄洲湾和兴化湾,保护好平海湾,留下一个可以晒太阳、睡沙滩、玩帆船的港湾;“四”指“四水相依”,保护好贯穿全市的木兰溪、萩芦溪、延寿溪和南北洋河网水系。“五”指“五山簇拥”,把城市背后的囊山、九华山、天马山、凤凰山、壶公山保留下来的山都发展成森林公园、山体公园,还配有登山的步行道,逐步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林相依”的城市景观,着力建设具有“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的新型城乡,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有田可耕、有水可喝、有业可兴、有海可游 ”的境界。“现代骨 ”就是以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拓展城市规模的思路来构建莆田的现代化框架; “传统魂”就是以保护挖掘属于莆田文化特质的 “ DNA”来传承莆田的传统文化; “自然衣”就是以保护、补偿、延续莆田的生态来融合莆田的自然山水,奋力建设一个内涵丰富、形象丰满的新型城乡。
  城乡建设统筹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莆田市城乡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特别以迎接2010年福建省运动会的召开为契机,莆田的城乡建设得到了快速推进,中心城区建成区由1983年的4.73平方公里拓展到2012年的53平方公里,并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称号,正在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大力完善城市综合配套设施,建设了荔涵大道、东园路、荔园路等多条市政道路;培育建成了万达城市广场、正荣时代广场等一批城市综合体,玉湖新城、联创国际广场、ECO城等一批城市综合体加快建设。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大力实施“四绿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8.66%,建成区绿地率达37.9%,绿化覆盖率达43.1%。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2011年、2012年全市万元 GDP能耗分别下降至 0.538吨、0.519吨标准煤,共完成 “十二五 ”计划省下达目标任务的 42. 1%。加快 “六山”生态休闲公园、土海湿地公园、城市慢行系统等建设,全市空气质量连续两年排名福建省第一。2012年7月27日,莆田被福建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莆田市按照“田园风光、都市生活”的工作思路,全力抓好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让生活在保持乡土气息的乡村群众能享受到和都市一样的生活。开展16个试点村“幸福家园”建设,组织实施项目155个,推进“三通四绿十配套”工程建设,2013年上半年完成投资5.57亿元,73.5%的项目实现开工。坚持“一村一策”“一村一案”,着力在村庄规划、新型社区建设、土地综合整治、确权发证、产权交易流转以及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制定出台《关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等文件,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市范围的医疗养老保障城乡并轨统一。下一步,莆田还将在现有的探索实践上,更加注重制度化创新,努力争取成为全国的试点城市。
  4 文化快速发展
  莆田市素以文化发达著称,历代名人辈出,文化积淀深厚,一直位居福建前列,并以“海滨邹鲁、文献名邦”闻名海内外。改革开放后,莆田市充分发挥优势,大力推进“文化莆田”建设,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先后获得“中国戏曲之乡”“中国绘画之乡“中国摄影之乡”“中国木雕之城”“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中国银饰之乡”“中国政务商务礼品特色产业基地”“中国梦文化之乡”等称号,并连续两年获得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荣誉。
  文化资源全面保护
  经过1500多年的变迁发展,莆田市已经形成了种类繁多、风格独特的民间工艺和民俗文化,构成了妈祖文化、南少林禅武文化、九鲤湖道教文化、闽中红土地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莆仙戏文化、古建筑文化和古代名人的文化遗产遗著等重要文化脉络。全市现保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世界级1项、国家级7项、省级19项,其中2009年申报成功的“妈祖信俗”是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全国水利风景区1个、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1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1个。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完善,全市现有一座群众文化艺术馆、两座县区文化馆,莆仙大剧院于2011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报业大厦、艺术学校将于2015年前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先后新建、改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万多平方米,建成农家书屋465家、示范点184家,并于2009年全面实现20户以上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从1996年起开展常年性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从2007年起全面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全市120多个莆仙剧团常年活跃在农村,莆仙戏现代文明小戏加演活动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百个案例选编》,先后在湄洲岛承办、举办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两次、 “心连心 ”大型文艺演出两次、 “欢乐中国行”和 “唱响中国·两岸一家 ”活动各一次,先后举办8届中国·海峡工艺品博览会、14届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和5届海峡论坛妈祖文化活动周活动。文学艺术创作成绩突出,以《官司》(电影《集结号》)、《突围》等为代表的莆田文学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莆仙戏《江上行》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春草闯堂》获国家首批18台优秀传统剧目奖,并于2010年9月起在法国,以及香港、北京、天津、上海等国家和地区巡回演出,歌曲《两岸一家亲》入选《唱响中国》歌曲征集活动全国”十大优秀歌曲”,先后举办全国摄影艺术节(展)、第十四届福建省运动会、第八届福建省老健会开闭幕式等大型文艺活动和莆田文学节、百花文艺奖、文艺突出贡献奖、云里风文学奖、林学霖摄影展、真好书法奖等多项评奖活动。
  、文化产业快速壮大
  加快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演艺娱乐业、节庆会展业、体育休闲、印刷发行、数字传媒等八大文化产业发展,构架了具有莆田特色的文化发展格局:依托湄洲岛世界妈祖文化中心地位,带动了妈祖新城的建设和妈祖文化的弘扬,推动了妈祖文化品牌的做大做强;依托荔城区木雕、青石雕、玉雕产业基础,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工艺交易市场;依托秀屿区银饰、草竹编产业基础,建成了继深圳、义乌之后全国第三大银饰交易市场和国内最重要的金银珠宝首饰产业基地;依托仙游坝下木雕产业基础,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古典工艺家具“十里长安街”;依托涵江集友油画产业基础,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油画出口基地。大力推进海西文化创意产业城、仙游古典工艺博览城、油画城、石雕城、古玩城、永鸿文化城和九鲤湖梦文化园、南少林禅武文化基地等文化产业园建设,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快速扩大,至2013年上半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8.6%,从2011年起连续位居福建省第一位,特别是全市形成了以古典工艺家具、油画、金银珠宝“三驾马车”为主的工艺美术产业,从业人员近 35万人,总产值达 400亿元, 334家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 183亿元。
  
  
  
  
  
  
  翻开莆田的历史篇章,城乡面貌的显著改变让人为之赞叹。建市之前,莆田的老城区多为土木结构矮房,最繁华的不翻开莆田的历史篇章,城乡面貌的显著改变让人为之赞叹。建市之前,莆田的老城区多为土木结构矮房,最繁华的不
  翻开莆田的历史篇章,城乡面貌的显著改变让人为之赞叹。建市之前,莆田的老城区多为土木结构矮房,最繁华的不

知识出处

莆田史话

《莆田史话》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分为:悠悠之莆域——沧桑演变 开莆来学;唐代之莆田——鸿基始奠 望族初兴;清代之莆田——民生多艰 豪杰并起;民国之莆田——革命潮涌 迎接曙光等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