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景观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978
颗粒名称: 五 景观文物
分类号: K928.705
页数: 37
页码: 74-110
摘要: 本文描述了莆田市的景观文物以及二十四景、东山晓旭、梅寺晨钟、南山松柏、木兰春涨、等。
关键词: 福建 莆田 景观文物

内容

1 二十四景
  莆田市旅游观光资源丰富,集湖、海、山、泉、瀑之大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明万历时莆田文人林登名撰《莆舆纪胜》十卷,专门考述莆仙山川名胜。而明天顺八年(1464)进士吴希贤则首次概括莆阳四大景区: “壶峤晴岚、乌山霁雪、绶溪待渡、宁海观澜。”至清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林尧英认为 “莆阳四大景 ”标称远不足以说明莆田县多姿多彩的名胜景观,于是他遍览家乡山水,归纳出二十四景以及名称,从此“莆田二十四景"之说流传至今。具体为:东山晓旭、梅寺晨钟、西湖水镜、柳桥春晓、南山松柏、西岩晚眺、木兰春涨、钟潭噌响、石室藏烟、智泉珠瀑、北濑飞泉、绶溪钓艇、九华叠翠、壶山致雨、三紫凌云、紫霄怪石、古囊列巘、白塘秋月、宁海初日、谷城梅雪、夹漈草堂、天马晴岚、锦江春色、湄屿潮音。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莆田市历史上的部分著名景观有的已为陈迹,有的已经湮灭消失。现把尚存的 “莆田二十四景”中的16处景观简介于下。
  东山晓旭
  东山俗称东岩山,古称乌石山,因有山石状如麒麟,故又名麟山,位于莆田市区西北角。明洪武年间,东山一半在城外,一半属城内,嘉靖年间倭乱时,倭寇曾由东山侵入,万历年间把整个东山围入城中。古代在山上建有“三峰亭”以观东海日出,每当凌晨登亭,遥望东海,旭日乍露,海天无际,一轮初日,如鸡子,似金盘,喷薄而出,金光万道,气象万千,故有“东山晓旭”之称。山上现有三一教东山祖祠、东山妈祖行宫、报恩东岩教寺等古迹。还有林龙江纪念馆、陈经邦祖祠、天心阁和书法长廊等。1999年开始,政府将其开辟为东岩山文化公园。半山腰的报恩东岩教寺,建于宋淳化元年(990),历代屡有重修。寺主殿后有座三层八角空心的石塔,传说创建于隋代开皇年间,虚檐危顶,形制奇古。基座浮雕37只狮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东山祖祠又称 “宗孔祠”或“麟山祖祠”,是天下三教祠的祖庭。祠后有一棵千年古樟,高约15米,围13.8米,树分三杈,其中两杈已枯萎,但有一杈仍枝繁叶茂,龙盘虬舞。有人说古樟的三杈预示了“三教”的发展,蕴含着不可泄露的天机。
  梅寺晨钟
  梅峰位于今城厢区胜利路中段。宋代地名梅子冈,因山上遍植梅树而得名。梅峰山上原只有一座观音亭。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梅峰的所有者李泮与妻黄氏求观音喜得贵子,于是喜舍梅子冈山地100多亩,扩建为佛寺。北宋崇宁二年(1103),宋徽宗御书赐匾 “梅林佛国 ”。次年,又赐额 “崇宁禅寺 ”。宋政和元年(1111),改为 ”天宁万寿寺 ”。后惠照法师任万寿寺住持,将寺宇修缮一新。绍兴七年(1137),宋高宗赐名 “报恩光孝寺 ”,绍兴十二年(1142)称“光孝寺”,一直沿袭至今。宋绍兴五年(1135),龟洋二圣僧住持该寺,发愿铸造大钟。经过三次铸造,音色都不理想。直到绍兴二十五年(1155),住持怀琇请名匠蔡通冶铸了一口铜钟,音色清朗,声音洪亮,凌晨时钟声可传到40里以外。所以梅峰寺以晨钟闻名。
  南山松柏
  南山古称“莆山”,别称“凤凰山”,位于莆城西郊,是莆田文化的发祥地和宗教圣地。山麓的千年宝刹广化寺规整庄严、气势恢宏,系全国重点寺院和福建十佳风景区之一,在莆田四大丛林中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为宏大,福建佛学院(男众部)院址设在寺内。寺南的释迦文佛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化寺始建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原是郑露三兄弟结庐讲学的地方,后舍宅为金仙庵,隋开皇九年(589)扩建为寺。唐景云二年(711)睿宗赐名灵岩寺。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太宗改名“广化寺”。宋代广化寺盛极一时,有“二寺、十院、一百二十庵”之说,僧众达1000余人。现存寺院为清光绪初年依旧制重修的。广化寺前原有一片水池,古称南湖,北宋时海水涨潮,还会漫至山下,此时群峰耸峙,老松翠柏,倒影其中。
  山上以多松柏而闻名,传说南山古松的松楸(松针),与一般松楸不同,均长向枝梢,尖而直,绝不旁骖,松荫蔽日,长年郁郁葱葱,故南山景观原以松柏而著名。
  木兰春涨
  木兰陂位于市郊南门外约四千米的木兰山下,是北宋年间修建的一座集引、蓄、灌、排、挡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利工程。九百多年前,木兰溪因受海潮的影响,时常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宋治平元年(1064),长乐女子钱四娘携金来莆在将军岩前筑陂,未成。后经林从世、李宏、冯智日等人前后三次营筑,费时 20年,于元丰六年(1083)竣工。木兰陂畔原有宋建“协应庙”,以纪念李宏、钱四娘等建陂功臣。今庙改为纪念馆,馆内立有明清修陂碑刻和郭沫若的《咏木兰陂诗碑》共12块。木兰陂周遭,黛山碧水,景色绮丽。每当春涨之时,溪水漫陂人海, “波涛接天,如挹洞庭胜景”,蔚为壮观,所以景点以 “春涨 ”命名。
  钟潭噌响钟潭噌响又作 “钟潭噌吰 ”。钟潭位于城厢区霞林村水磨坑,相传古有铜钟飞人此潭,故名。 “噌吰 ”形容钟声洪亮,宋苏轼《石钟山记》有 “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之语。钟潭之水源出龟山,从近 30米高的悬崖上飞流直下,形成瀑布,注入深潭。瀑布或串联或并联,其中主要有三支瀑布最为壮观,三瀑 “如飞练、如瀑布、如曳帛 ”。瀑布下泻的地方又形成三潭,如樽、如盅、如敦,人称 “三酒盅 ”。溪床蜿蜒曲折,崖壁上凸下凹,潭形似钟,瀑布撞击深潭,发出洪钟般的巨响。置身其间,如闻八音齐奏、万籁齐鸣。由于“三注三泻”的水力冲击而又形成三潭。三潭之上,飞瀑交响,其声如冰弦弹拨,似玉磐敲击,非常动听,所以有 “钟潭噌响”之称。
  石室藏烟
  又称“石室松烟”,景点位于市区西郊石室岩,俗称筱塘岩。山上有海蚀洞多处。相传唐代名僧妙应祖师在此坐禅,他出入常跨两只驯虎,因此又名伏虎岩。岩上建有精舍和玉皇殿,殿前有一对透雕盘龙八仙石柱,雕技精湛,形象逼真,为清代石雕艺术珍品。寺后耸立着一座明代留下的七层方形四角空心砖塔,高约20米,斑驳陆离,古朴大方,为国内少有的古砖塔,是石室岩的标志性建筑。岩上有一巨石长10余米,形如长舌,悬空伸展,人称“龙舌石”。石下空阙如室,传为妙应坐禅静修之所。石室岩还有仙迹、虎源、卓锡泉、曲水池、空观台、海印石以及宋、明、清摩崖题刻等景点。每逢春日,云雾缭绕于奇岩怪石、丛林灌木之间,翠峰碧树,忽隐忽现,因此有 “藏烟 ”之说。
  智泉珠瀑
  智泉位于城厢区北磨居委会所辖的距市区约三千米的西山。在石室岩后约两千米的林桥村弥陀岩,其下有泉,流出三溪口后,形成飞瀑,名“梅花漈”。这里山幽树密,鸟语花香。溪涧蜿蜒曲折,因山石嶙峋,泉流受山势约束,溪涧或窄或宽,流速时疾时缓,使泉水流向产生高低、深浅、大小和缓急的不同变化,泉声也随之变换音调,或如鸣琴,或石室藏烟
  如击钹,或如轰雷,或如骤雨..宛若一曲曲优美动听的交响乐。涧流坠崖,水石相激,飞珠溅玉,雾气弥漫,在阳光下形成一道道彩虹,令人赏心悦目。由于水力的冲击,涧底也形成了许多怪石,毕肖石卵、石臼、足桶、面桶、仙船、仙脚、砚台、棋盘以及鸡、龟、象、鳄鱼、骆驼等形象,前人有诗赞曰:“云壑飞泉垂玉箸,松风卷雨下珠帘。”岩壁上刻有“智泉”两个楷体大字,为明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莆人陈伯献所书。传说古时有一鸡峰人在这里放牛,遇到一位白衣老人训斥道:“此仙人菜园,毋饮牛污吾水!”陈伯献辞官隐居于此后,始改梅花漈为“智泉”。明万历年间(1573~1620),莆田县令何南金在智泉左侧修筑“来苏亭”,并写下《智泉来苏亭记》。后人在亭基上建造了智泉寺。
  绶溪钓艇
  绶溪也称寿溪,为延寿溪的别称,系木兰溪五大支流之一。 “绶溪钓艇”景点位于城厢区龙桥街道延寿村。有唐五代文学家、乾宁进士徐寅读书处和南宋文学家刘克庄别墅遗迹等。宋建炎元年(1127),白塘人李富在溪南延寿村带头捐资兴建延寿桥,今石桥畔尚存南宋龙图直学士陈宓书“延寿桥”石碣一方。延寿溪发源于九鲤湖,流经常太莒溪、过“北濑飞泉”,入泗华陂,经延寿陂遗址后,就到了延寿桥。旧志称延寿溪至此“十里无湍激声,一碧如绶带”,所以称绶溪。绶溪下游水势舒缓,宋代开始文人雅士多乘游艇垂钓,赋诗取乐。观黑鳗赤鲤,浮沉于绿水之中;白鹭青鸟,出没于清波之上;望樵夫羊肠径下,牧童牛背暮归;“钓竿自具烟波趣,蓑笠不嫌风雨斜”,别有一番韵味。今已建设成大型综合性的绶溪公园。
  九华叠翠
  九华山坐落于西天尾镇下垞村境内,因此山九峰攒簇如九朵莲花(华),故称。相传汉代时有陈姓仙人居此,所以古称陈岩、陈岩山,又因山形如笔架,故俗称笔架山。九华山以层峦叠嶂、翠峰如簇而闻名,在新生代第三纪地壳上升以前,它还是海中的屿礁。山上留存的粘蚝石、船篙石可以为证。又有一石,面平如削,隐约有象形文字的痕迹,可能是原始社会古人所刻的文字或图画,世称“仙篆石”。山顶有燕子洞,宽数丈,其附近有巨人足迹、茶灶、石棋枰等巨石。又有三处深广各一米多的泉坎,号“丹井”,相传是陈仙淘金井,科技工作者认为应是太古时代留下的火山遗迹。山上还有多处古迹名胜,如紫云岩、桃花坞、罗汉石室以及明代进士周瑛(1430~ 1518)所书的 “上天梯 ”等书法石刻。
  壶山致雨
  壶山为壶公山的简称,坐落于荔城区新度镇与城厢区灵川镇交界处,耸立于兴化平原,雄姿毕肖日本的富士山,成为莆田平原的镇山,“壶山兰水”成为莆田大地的代名词,莆田城内古时建有“壶兰雄邑”牌坊。相传壶公山原名胡公山,因为汉代有个姓胡的道人隐居山上,后来得道成仙,山名因称胡公山,后人谐音称 “壶公山 ”,但也有人认为因山形如壶而得名。壶山八而观看,其形状均不同,所以有 “八壶”之称。壶公山主峰高 710.5米,东为兴化湾,东南为平海湾,南为湄洲湾,由于阳光照射,海面地面的水分蒸发上升,壶山山峰挡住了上升的水蒸气,所以至夜间山周围气温急速下降,就容易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雾,一般早晨日出后逐渐消失,使整个山形清晰可见,这就是晴天的预兆;如果上空有浓厚的云雾,阳光无法透射下来,壶山周围的云雾在白天仍不消散,却越积越多,满山云雾迷茫,小水滴越积越充沛,云雾顶不住它,就变成了雨。因此壶山具有晴雨预报台的功用,是为“致雨”景名之由来。山上名胜古迹众多,古有“十八院三十六岩”之称。现有凌云殿、祥云殿、白云寺、真净寺、名山宫、宝胜寺、香山宫、极高明天后宫等20余处宗教和民间信仰建筑,其中以供奉玉皇大帝的凌云殿最为有名。
  紫霄怪石
  紫霄指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渭阳村的紫霄岩。此山海拔550米,山上有唐代高僧妙应祖师创建的精舍迎福院以及后来道教建筑祥云殿等。但紫霄千姿百态的嶙峋奇石最为著名。绝顶的“万岁石”,尤为峻拔。此外,还有仙人冢、暖日台、三清石、太府厝、仙巾帽、观音石、石镜屏等石景,各具风姿。涉紫云溪,沿蜿蜒小道盘山而上,有巨石对峙如门,上刻“紫霄岩”。穿过石门,两棵连成“人”字形的连理榕,盘根踞石,古干凌云。不远处的琉璃峡上,飞架一座小巧玲珑的 “天台桥 ”,相传为宋代蔡襄所建。桥旁有一石,敲击时其声如鼓,人称 “石鼓 ”。附近的古榕盘石而生,浓荫蔽日,被称为“石上松”。再上去左后侧有一天然石洞,洞中有罗汉石像,称罗汉洞,内有清泉一泓,不溢不涸,雅称“玉壶池”。洞前有一条溪涧,涧上横着一石,其形如舟,流水激石,声如鸣雷,名“雷轰石”。溪涧中产有一种珍稀的小虾,浑身赤色,就像煮熟的一样;还有一种似已剪尾的小螺,这些实际都是冰川前古生物的遗种,但民间却衍生出许多传说。
  古囊列■ “古囊”即囊山的雅称,位于涵江区江口镇囊山村,以主峰形如古代的悬囊而得名,另一说法是因唐代开山祖师妙应行化“使虎负囊而归”而得名(《莆舆纪胜·囊山》)。囊山上山峦累叠,所以景点名“列■”。“■”是多义词,这里是小山峦的意思。“列■”就是累列众多的小山。宋魏了翁诗云:“断潢卷夕潦,列■浮帝青。”元代范德机也有诗云:“高霞映列■,宁不眷名都。”“古囊列■”常被类化写作“古囊峢■”,这是错误的,因为古代并无“峢■”一词。囊山海拔639米,山上多为裸露的花岗岩,山峦重叠,奇形怪状。半山天元岩后有一巨型石洞,洞中分为无数小洞,人称“百廿间”。半山腰卧一巨石,面积超过一亩,形如海里的巨鲎,人称“鲎石”,受日月光照射后会发出闪闪白光,远近可见,天气转变将要下雨时则变为灰黑色,此石能随气候变化而改变其颜色,被北洋民众视为天然的 “晴雨表”。囊山寺创建于唐代中和元年(881),名延福院。光启二年(886),闽王王审知改名为“慈寿禅寺”,沿用至今。明宣德八年(1433)寺内增建斋房300间。嘉靖年间,寺被倭寇焚毁,后代又屡有重修。现有建筑物为清康熙至近年陆续所建,该寺被列为福建省 14座全国重点保护寺庙之一。
  白塘秋月
  白塘位于涵江区白塘镇,塘面跨洋尾、镇前、上梧三村,面积达300多亩,为莆田南北洋平原上最大的一个水塘。白塘宋代称为注月池,民间俗称白塘沟。古代这里原来是一片海荡地,后来围垦改造成良田,并以此塘汇聚泗华、木兰、石盘、五公诸水,注入此塘以利灌溉、养殖和百姓生活。白塘湖面宽广,放眼望去,茫茫一片,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八月秋游和赏月的胜地,所以取名“白塘秋月”。每年中秋,沿塘各村,张灯结彩,车鼓队、莆仙戏,还有十音八乐,轮番上演,到处都洋溢着祥和欢乐的气氛。尤其引人入胜的是在子夜时分更深人静、风轻波平、月朗星稀之际,远处的大小山峰,倒映水中,塘中有山,山中有月,水月交辉,仿佛人间仙境。塘畔的洋尾村是莆田市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宁海初日
  宁海位于木兰溪下游的人海口,俗名桥兜,古代未建桥时,只有渡口,称宁海渡。此渡口是莆田南北洋交通的咽喉,地位十分重要。元代元统二年(1334),华亭龟山寺越浦禅师开始募建宁海桥,经过多次勘查、两次选址、两次动工兴建的艰苦努力,几年后终于告竣。宁海桥横跨涵江镇前村和黄石桥兜村,极大地方便了民众往来。在元元统二年(1334)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的300多年间,该桥六圮六建。现存的桥是清雍正十年(1732)开始耗费 15年修建的。桥为石梁式,全长 225米,面宽 5.8米,两墩之间的净跨径在 8. 8~11. 8米,桥面用 75块长13米、厚1.2米的巨石铺设而成。两旁有扶栏,望柱头雕刻着姿态不一、线条简练的石狮子。桥的两端,各立了两尊高约3米、形象威武的护桥“桥头将军”石像。大桥凌空飞架于宁海之上,势如晴虹卧波,雄伟壮丽。每当拂晓之时,伫立于桥上,远观海上初升旭日,恰如一轮圆镜,跃出海平面,放射出万道金光;转瞬间,桥下波光粼粼,万条金蛇,随波飞舞,顷刻海波尽赤,一轮红日仿佛浮悬于桥墩之间,极为壮观,所以自古有 “宁海初日”的雅誉。该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夹漈草堂夹漈草堂在今涵江区新县镇夹漈山上,为纪念宋代著名历史学家郑樵而建。草堂原为郑樵生前所住的名副其实的草屋。宋乾道五年(1169),兴化知军钟离松把草屋改建为瓦房,题额 “夹漈草堂 ”,供后人瞻仰。郑樵 17岁开始,在家乡的夹漈山上“为堂三间,覆茅以居”,从此“三十年力学不下山”,著述达80多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通志》200卷,莆田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夹漈公的传说故事。草堂附近,尚保存着不少与郑樵有关的遗迹,如瞻星台、曝书石、洗砚池、下马石、书亭寨等。民国十年(1921),涵江商人陈志阳和广业群众集资,在草堂后山东边新建了一座石屋,题额曰“草堂胜迹”。1997年,莆田市人民政府又拨款修葺草堂,修建了郑樵纪念馆,还开辟了上山公路。
  湄屿潮音
  湄屿即湄洲岛,以有湄洲妈祖祖庙而闻名于世,同时,“湄屿潮音”也是著名的海岛景观。在祖庙前面,海岸岩石错列,分布着大片的辉绿岩,因长年受海上风涛冲蚀,形成了天然凹槽,宽1~2米,长数百米。凹槽随着潮汐吞吐,产生共振,不断发出奇妙而有节奏的音响。或如管弦细奏,或如钟鼓齐鸣,或如龙吟虎啸,或如巨雷震天、骤雨泻地,各种神妙的声音,组成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自然交响乐。古人描绘潮音是“如撞万石钟,经沧海者,叹观止焉 ”。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湄屿潮音的诗作也十分丰赡。
  2 仙邑风光
  九鲤飞瀑
  仙游自古有 “四大景 ”之说,九鲤湖被列为首景。九鲤湖简称鲤湖,位于钟山镇。相传汉武帝时,有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济世,丹成跨鲤升仙,九鲤湖因之得名。景区主要以湖、瀑、洞、石、梦五奇著称,有“九鲤飞瀑天下奇”之誉,九漈瀑布,各擅其胜1但其中最有名的则为瀑布、珠帘、玉柱三漈。每漈瀑布相隔距离远近不一,蜿蜒曲折,直达常太莒溪。九鲤湖还以祈梦文化扬名天下,四时香客不绝,被称为“研究中华梦文化的活化石”。景区湖山间则“任楷草题镌,几无完石”,古今石刻有“天子万年”“第一蓬莱”“碧水丹山”“九天珠玉”“观瀑”“飞瀑”“九鲤腾云”“飞雨奔雷”等。还有九仙观、水晶宫、玉皇楼、天后宫、何仙宫、更衣亭、湖光亭、迎仙公馆等新旧名胜建筑。九鲤湖景区现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旅游开发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仙游九鲤湖石刻
  菜溪幽景
  菜溪岩在象溪乡境内,相传唐朝时,凤山九座寺智广禅师云游到此,见这里是风水宝地,便在此结庐修炼。智广不食人间烟火,唯以野菜为粮,因常在溪边洗菜,菜叶随波而下,山麓村民不知,见溪上菜叶漂流,因而称该溪为菜溪,山名菜溪岩。北宋年间,龙华镇士子陈易,字体常,号聘君,曾任监察使,在京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弃官返乡,后与蔡襄的曾孙西京提学司蔡枢同游菜溪岩,当晚梦见观音菩萨,金光灿灿,陈易便在此隐居,研究《易》学,筑草堂曰“巽堂”,室名“艮轩”,他独身茹素,居山读书50年。菜溪山麓曾建有蔡枢祠,后代改建为香山寺,蔡枢祠古迹保存于该寺后座,所以菜溪在史书中亦被称为蔡溪,但民众仍叫菜溪。今山上的主要寺院也称菜溪寺。菜溪岩系花岗岩地质地貌,以山清水秀、石奇岩峻、谷深洞幽、瀑布成群而著称,据说有120景,且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一处天然幽静、风景秀丽的旅游避暑胜地。
  麦斜奇岩
  麦斜岩位于钟山镇境内。景区面积6平方公里,现属九鲤湖省级旅游区的重要组成景区,主峰海拔1006.5米,峰顶常有云雾缭绕,因而麦斜岩也称云居山。该山峻拔巍峨,怪洞玄幽,山上遍布紫红色的石崖、石峰、石球,又有卵石、枣石、梅石、超世石和玉泉岩、印真洞、梅花洞、环竹洞诸景,各呈奇趣,宋代著名理学家林光朝誉之为“小武夷”。岩下有座山门亭,右侧是巍然耸立的铁衣峰,左侧是平地崛起的百仞巨石,上刻元世祖忽必烈手书的“樵谷山”三个大字。据县志载,当时有林璧卿者,号樵谷,精研《易经》之理,不愿仕元,隐居于此,炼真修化。世祖嘉其节义,乃手书赐之,后人建樵谷祠以纪念。樵谷山石刻对面,有一奇石凌空兀立,上书 “祝圣道场,朝天福地”八个大字,遒劲有力。背倚巨大石崖而建的麦斜寺,前身是南宋史学家郑樵著书处“夹漈书院”,经历代重修,现存寺宇为清代建筑。麦斜岩还是中国工农红军一0八团的诞生地,先后被共青团福建省委授予 “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和莆田市 “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天马奥区天马山位于榜头镇上昆村境内的木兰溪北畔,因其主峰巍峨雄峻,状如天马行空而得名。景区以“五峰七漈”为代表景观。“五峰”即天马、鳌柱、双兔、海日和天梯等五座山峰,“七漈”即鼎湖、丹室、龙首、药槽、云门、天津和松关等七层瀑布。此外,还有各具风姿的聚仙桥、小玉桥、水云乡、童子岩、观音冈、笔架山和蝙蝠洞等景观。山上有古建筑天马寺,为榜头云庄书生王家录(字剑洲)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所创建,历代屡有重修。天马寺上殿正中有“秘诀延年”悬匾,据说是清代仙游知县杨卓廉的手迹。另有一副“入天出天游行自在,是马非马色相皆空”的楹联,为清末拔贡刘锦龙撰写,这些文物至今仍保存完好。山上尚有清音阁、通明殿、五帝庙等古建筑。
  蜚山竞秀
  大蜚山森林公园位于仙游县城北5公里处,是鲤城盆地的屏障,南北长6.8公里,西面宽5.5公里,总面积1430多公顷。《仙溪志》卷一载:大蜚山“来自九座山,蜿蜒百里,矗为大蜚、小蜚二峰。”大蜚山逶迤连绵,是一个大山系,由将军山、瀑布山、蜈蚣山、蛇峰、狮子峰、象峰等组成。园内群峰竞秀,林木葱茏,旅游资源丰富,有九龙岩、附凤岩、清水岩、蜚山岩等“十八胜景”之说,具有珍奇险野、雄秀旷幽等特点。2004年大蜚山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
  除了自然景观外,山上还遗留有庙宇十多座和众多的摩崖石刻,其中著名的有儿龙岩寺、海霖寺、附凤寺等。近年,大蜚山省级森林公园管委会根据地理、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特点,将公园按功能划分为“三区两园”,即大蜚山景区、九龙岩景区、体育休闲娱乐区和生态农业园、蜚山植物园,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开展生态旅游为主导,以自然景观为主打、人文景观为背景、宗教文化为主题,构建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健身探险、朝圣观光、科考研究、采风写生于一体的高品位城区型森林公园。
  塔斗风姿
  枫亭镇的塔斗山,三向环山,一向面海。相传汉元狩年间,来自安徽庐江的何氏九子往九鲤湖修道,曾留驻于此,结枫为亭,枫亭因此而得名。史载北宋端明学士蔡襄、宰相蔡京、元朝状元林亨、明朝布政司右参议陈迁等名人,都曾在此读书;南宋理学家朱熹,也在塔斗山设坛讲学,并题诗留字。明代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时,曾两度在枫亭太平港避风。景区以塔斗山、蔡襄陵园、蔡京墓为主景点,连带 30多处景观。山顶始建于五代的 “天中万寿塔”,造型独特,四角五层、石构实心、高7.4米,四面各长5.1米,以山峰为基,精心构筑,塔身留下许多精美的古代石雕,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塔的东向有仿古建筑的“天中玉皇殿”,塔的西向有始建于宋代的会心书院、文昌阁,山腰则有始建于唐代的会元寺。山麓的蔡襄陵园由石仪门、蔡襄墓、端明楼、四垂亭、石望柱和碑林等组成。碑林全长134米,是迄今为止福建全省规模最大的。塔斗山景区可观瞻溪海汇流、海上潮汐等自然景象,是一处集自然景观、生态园林和历史文化胜迹于一体的游览胜地。
  3 荔城风物
  美术新城
  美术新城指近年新建的莆田工艺美术城,它位于黄石镇高速公路出口,占地总面积 460多亩,建筑面积 47万平方米,由展示中心、展销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组成。展销区内分为木雕区、玉雕区、石雕区、金银珠宝中心,入驻企业上千家,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配套最齐全的全国性工艺品专业市场,同时也是举办“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艺鼎杯”中国木雕现场创作大赛等系列重大工艺美术盛会的主会场。美术城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福建省版权产业基地、福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诚信示范市场。全城建筑古色古香,总体风格传承莆田老民居红砖文化,主体建筑物镶嵌有2000多平方米内容丰富、造型逼真的立体浮雕,有“中国最大的浮雕群”的美誉。美术城汇聚了来自全国的工艺大师、名家名品,也聚集了巨大的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已成为一个立足莆田、辐射“海西”、面向全国的大型工艺品市场、旅游观光胜地和休闲购物中心。
  梅妃故里
  梅妃故里位于黄石镇江东村。传说梅妃原名江采,江东人,唐玄宗开元年间,高力士出使闽粤选秀女,采被选入宫。她自幼聪明灵巧,九岁即通诗书,擅长文学。被选入宫后,深得玄宗宠幸,被封为妃子。她酷爱梅花,在所居四周遍植梅树,并建一亭,号“梅亭”。玄宗因其爱梅,昵称她为梅妃。杨玉环入宫后,献媚取宠,对梅妃深怀妒忌之心,想方设法陷害她。梅妃终于被迫迁于上阳东宫,苦熬日子不得宠幸。有一次唐明皇尝荔枝时,忆起梅妃,就派人送去一串珍珠,梅妃见珍珠,触景生情,无限伤感,当即写了一首《一斛珠》诗,夹在珍珠里退还玄宗。诗云:“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安禄山造反时,玄宗出奔巴蜀。平乱后,玄宗回到长安,才又忆起梅妃,于是派人前去查访,方知她已投井尽节,玄宗便以妃礼葬之。梅妃去世后,家乡人民尊称她为“祖姑皇妃”,并修建浦口宫以纪念。清道光年间兴化知府王广业题兴化府署楹联云: “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以梅妃是兴化子民为荣耀,对联今移刻于该宫。浦口宫占地 300多平方米,雄伟壮丽,尚存清嘉庆《重修浦口宫记》等文物。宫内的柱础、垂莲、雀替、驼峰、护栏等众多木、石构件,皆为雕刻精品。故里还包括现在的梅妃塑像、梅妃亭以及宫右侧专祀戏神雷海青的飞云庙等景观。
  三清古殿
  位于今市区梅园路东段北河边的三清殿,有 “古建之花 ” 的美誉,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殿为唐贞观二年(628)创建的道教玄妙观建筑群中遗存的主体建筑。玄妙观宋代名天庆观,元代复名玄妙观,清代因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改称元妙观。该观原建筑群包括山门、三清殿、通明殿、九御殿、四官殿、文昌殿,还有五帝庙、东岳殿、西岳殿、五显庙等。现存古建筑群除三清殿主体建筑外,还包括山门及重修的东岳殿、西岳殿。主殿为重檐歇山顶,原面宽五间,明代扩为七间,进深六间,殿内竖有20根木石连接大柱,仍保存着宋代建筑风格。该殿与福州华林寺、宁波保国寺都是南方最古老的木质建筑,堪称江南古建筑的三朵奇葩。三清殿东厢还保存有一块中国唯一的宋徽宗赵佶瘦金书《神霄玉清万寿宫碑》碑刻,亦殊为难得。
  南少林寺
  “南少林”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林山村。1986~1988年,原莆田县在文物普查中,发现湮灭了三百多年的林山林泉院遗址。1990年12月至1991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福建省考古队对林泉院的3万平方米遗址,进行了第一期的重点发掘,出土了 “真觉大师难提之塔、林泉院、天佑”的唐代石刻和留有 “长兴四年岁次癸巳正月 ”的南唐陶质鸱尾以及古代石槽等文物,专家认为林泉院遗址就是清代以来天地会传说的九莲山南少林寺遗址。河南嵩山少林寺第二十九代方丈德禅大师,确定莆田县林泉院即南少林寺,并赠送了“南少林就在福建莆田九莲山下”的题词。1992年4月25日,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莆田市人民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向外界宣布发现南少林寺遗址。1998年12月8日,南少林寺工程竣工,并向海内外开放。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额的 “南少林寺 ”牌坊,矗立于原福厦路洞湖口,巍峨壮观。
   “宋家香 ”古荔
  在荔城英龙街原宋氏大宗祠内,现存一株最古的荔枝,树龄将近1300年,称“宋家香”,其株高6米多,基十周长 7.1米,树冠覆盖面积达65平方米,郁郁葱葱,硕果累累。宋家香荔枝流传下来不少传奇故事。据《宋氏族谱》载,最早记述该树的是唐末徐寅,他在为宋骈所撰的墓志铭中提到唐代时此树原属王氏,乾符六年(879)黄巢起义时兵过莆田,驻扎在附近,有士兵要把这株荔枝树砍掉当柴烧,王氏老妇紧抱荔枝树,要与树同归于尽。黄巢士兵看到老妇如此爱护这株荔枝,心生怜悯,于是只砍了一斧便不再砍了。据说宋家香果核的腰间有一条“玉带围”凹痕,就是被黄巢兵砍了一刀的印记。后来这棵树归宋家所有,因此称“宋家香”,简称“宋香”。宋至和三年(1056),宋家香主人宋请蔡襄品尝宋家香名果。蔡襄尝了荔枝之后即席题诗酬谢,并以“宋公荔枝”之名载人《荔枝谱》。《蔡襄诗帖》中写道:“今(荔树)老矣,实益繁滋,味益香滑,真佳树也。”20世纪初,在莆田的美国传教士蒲鲁七,两次把宋家香后裔 “陈紫”移种美国佛罗里达州,结果获得成功,现已推广至美国南部各州及古巴、巴西等国,人称 “莆裔外国荔 ”。
  4 城厢景致
  九龙幽谷
  坐落于常太镇莒溪的九龙谷,原名虎堀山,与仙游省级风景名胜区九鲤湖相接壤,九鲤湖有九漈瀑布,其中的 “石门、五星、飞凤、棋盘、将军”五漈,均在莒溪境内,因此历史上被称为“下九鲤”。明代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夏游历九鲤湖和莒溪,并载入《徐霞客游记》。九龙谷森林公园创建于2002年,园内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总面积约109平方公里,森林资源丰富。园内峰峦起伏,林木苍郁,遮阴蔽日,古藤交错。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福建柏、金毛狗蕨及福建省政府地方保护树种江南油杉等珍稀植物。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松雀鹰、红隼等鸟类。景区内瀑布喷珠落玉,上游溪流清澈湍急。现经整治,游客可由上游顺溪漂流至情人潭,然后于连心湖中荡舟,周览湖光山色,养性怡情。也可参与攀岩运动,体验探险;或者静观鹿苑,游憩山野。九龙谷森林公园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身运动于一体的自然生态风景区,还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省级“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和国家级 “ 4A级景区 ”。
  东圳水库
  东圳水库位于常太镇东圳尾村境内, 1958年6月开建, 1960年4月竣工。拦溪大坝长 367米、高80多米、顶宽 8米,屹立于延寿溪峡谷中,宛似长虹卧波。水库库区达300多平方公里,远望山水相绕,湖水平如镜面。库区内,湖心中的一座座小岛,犹如一盆盆精巧的盆景,有“小千岛湖”之誉。1962年9月下旬,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来莆田参观东圳水库后,作《题东圳水库》诗云: “北濑飞泉今化龙,木兰横跨起长虹。”东圳水库建成后,原 “莆田二十四景”的 “北濑飞泉”之景没入水中。
  东圳水库的建成十分不易。如1958年秋至 1959年秋是施工的高潮时期,而此时也是莆田天灾频发的一年。1958年7月至8月,连续的三次台风和暴雨,严重地影响了水库大坝的施工。冬季,又遇到零下2度的罕见严寒。此时担任莆田县长的原鲁山,亲自参加工地劳动,极大地鼓舞了民工的斗志。如今东圳水库依然是莆田平原灌溉的重要水源,也是城区人民的大水缸,而东圳水库建设精神,更是一笔可贵的无形资产。
  天马新景
  “莆田二十四景”中原有“天马晴岚”景观,指的是位于黄石、北高、笏石三镇交界处的天马山,惜原景观已破坏殆尽。新开发的天马山森林公园,则位于龙桥街道与常太镇的交界处。该森林公园于2006年6月经福建省林业厅批准建立,规划面积215.2公顷。登临天马山,东可望远处涵江的万家楼台,西可瞰凤凰山满眼秀色,南可眺兴化平原无限美景,北可览东圳水库万顷碧波。公园内森林植被丰富,四季茂盛葱茏。主要景点有虎啸岩、石尾柱、玉兔拜月、石烛尾、三棵树等。园内还有古寺、古遗址、摩崖石刻及近代西洋人别墅遗址及洋人墓等,是一处近城且适合市民登山锻炼的好去处。
  烈士陵园
  龙脊山烈士陵园位于城厢区龙脊山,又称“闽中革命烈士陵园”,占地约6公顷,是中共莆田县委和莆田县人民委员会为纪念1926年2月在莆田建立党组织以来,为革命牺牲的千百位烈士于1959年兴建的,被列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和莆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陵园以莆田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为主体,包括闽中革命史纪念馆及凉亭、假山等附属建筑物。烈士纪念碑耸立于山顶,用“华亭青”花岗石砌成,分碑身和底座两部分,底座正方形,碑身高16米。碑身仿刻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毛泽东手书“人民英雄纪念碑”字样,纪念碑东、西、北三面分别刻着邓子恢、张鼎丞、叶飞的题词:“英名不朽,浩气长存”;“烈士忠魂,万古长存”“献身于人民革命事业的烈士们永垂不朽”。碑座正面镌刻的楷书碑文记述了莆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程,赞颂先烈们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其他三面镶嵌着五块浮雕,生动传神地再现了莆田革命的典型事件。闽中革命史纪念馆坐落在陵园内,建筑面积达 1100平方米,包括前言大厅、资料片放映厅、五四运动馆、建立苏维埃馆、三年游击战争馆、抗日战争馆和解放战争馆。
  5 涵江山水
  永兴胜地
  位于大洋乡院埔村境内的永兴岩,毗连永泰县岭路乡,属于瑞云山森林公园中心地段,总面积21平方公里。明代《闽书·方域志》载:“永兴岩,一名鬼岩,削壁三十丈,上有飞瀑,霏霏承霤,旧有洞,可炬行。宋绍兴中,山鬼为厉,永福人张真君与萧、朱二真君,封鬼其中..”永兴岩峰高景丽,岩左有石狮、香炉、玉女诸峰;岩前有将军、石门二峰,皆极神似。岩上还有奉祀张公的石室型建筑 “张公祖殿 ”等名胜古迹。景区冬暖夏凉,是一处四季皆宜的观光旅游和避暑胜地。
  雁阵风姿
  雁阵古代也写作岩沁、岩崎,位于三江口镇鳌山村,相传古时山下的沙岸和滩涂上,每年有候鸟大雁栖聚成阵,故名雁阵。雁阵山海拔仅45米,然兀立于海岸,形如探海巨鳌,故又名鳌山。山上遗存有雁阵宫、登瀛阁、黄公度读书处等遗迹。雁阵宫正式宫名为“昭灵祖庙”,始建于唐代,历代多有重修,主祀三殿真君,配祀盐神宋代涵江人陈应功等。宫中还有一块拜石,上有几道天然裂痕,裂痕交错处有一小孔,习习生风,用水注入,不见溢满,也不知流往何处,人称“龙眼风”拜石,传说是先有此石,再依石盖庙。山上还有南宋状元黄公度读书处遗址。黄公度少时寄居雁阵村姑母家,苦读于山上,绍兴八年(1138)高中状元,宋高宗为其读书处御书 “登瀛阁”三字,石刻保存至今。另有黄公度晒书台、护雁顶等古迹。在护雁顶山崖巨石下,有一处涌泉,久旱不竭,清澈甘洌,宋进士林光朝名之曰“葆光泉”。雁阵山上明代建有一座七层石塔,为船只夜航的标志,与兴化湾海上的塔仔塔遥遥相对。雁阵山山奇、海美、塔壮、庙雅,民间流传有不少优美的传说故事,近年涵江区把此地辟为游览区,增建了牌楼式山门、怀庆亭、思贤阁等,楼台亭阁,海光山色,更增加了景区的绰约风姿。
  望江云海
  望江山位于庄边镇上院村东向,毗邻仙游、永泰,海拔1083.4米,为莆田第一高峰。因天气晴朗时,山上可望见木兰溪和萩芦溪交汇处的涵江望江片,所以得名望江山。主峰周围共有八座独立山峰,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望江山也是永泰县著名峡谷溪门溪的发源地。山上有大片原始森林、竹林,单上院村就有林地2万多亩,其中竹林6000亩。因山高气候多变,不时云雾突涌,形成云山雾海,一望无涯;云海之中,又不时露出高峰,似大海之岛礁,随云雾翻腾,变幻莫测,形态各异,因此有“望江山云海”之称。山上尚存一处古建筑遗址,就是曾经名扬莆、仙、永三县的“望江书院”。书院大约建于清代末期,倡学者为道光年间秀才邱立德,本地秀才邱秉中、郑济幹、邱则山及武秀才邱鸿恩等人均曾就学于此。
  白沙镇澳东村保存有红军207团旧址。当大革命失败后的1928年3月,莆田中共组织在澳东村澳柄宫建立起第一支革命武装莆田游击队,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30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23军207团在澳柄宣告成立,随即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澳炳遂成为闽中山区革命斗争的根据地。1937年8月,闽中国共两党经过多轮谈判,达成合作抗日协议。闽中地下党和红军游击队经过艰难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创建了闽中游击区,使之成为南方八省十五块游击区之一。1938年5月,闽中红军游击队约200人,由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介绍,开赴皖南军部报到,编入军部直属特务营第二连。抗战时期,闽中地下党坚持领导闽中抗日游击武装在敌占区和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斗争,打击日本侵略军。1949年2月,经闽浙赣省委批准,在莆田大洋成立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为配合南下大军解放闽中,积极筹粮支前,开展策反工作,为闽中地区的解放做了大量工作。红军207团旧址是莆田重要的红色旧址,澳柄宫已修建“中国工~农红军207团遗址纪念碑”;2009年,红军207团陈列馆正式开馆,成为省市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莆田市中共党史研究教育基地。 2009年11月,该旧址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6 三湾揽胜
  “三湾”指莆田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包括今秀屿区、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和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三湾景点皆属滨海和海岛区域景观,举要如下。
  天云怪石
  天云洞位于埭头镇温李村境内的大蚶山上。相传远古时代,蚶山原为海底一巨礁,后因地壳变迁,升出海面,历经千年浪淘潮蚀后,成为今天岩阵群立、怪石杂陈、洞穴奇多的海蚀地貌。天云洞以峰奇石怪、洞幽林秀称奇,有九仙洞、观音亭、罗隐庙、恒山草堂、三十六碟、风动石、骆驼石、覆船石、一线天等50多处景点。景区内青松翠柏,风景清幽,是莆田沿海一处难得的自然景观,被列为省级水利风景区。
  白云洞景
  白云洞景区在东峤镇九龙山主峰之巅,这里山虽不高,但在其方圆五六十亩的辖区内,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普济庵、林氏大宗祠(追远祠)以及林氏大墓等三大宋代建筑,坐落于九龙山南麓。山上则有十多座飞檐翘角的宫殿式建筑,如白云洞、昭明殿、昭灵宫、文成殿、乾日亭、坤月亭、大雄宝殿等,这些宫庙供奉着儒、道、释三教祖师和妈祖、卓真人等民间俗神,形成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奇观。这里也是三一教重要人物明代卓晚春的“卓氏祖祠”所在地,如今山上竖有卓晚春诗碑53块,形成了壮观的诗刻碑林,也增加了其文化底蕴。从远处仰望九龙山,宫殿亭台,依山构筑,错落有致,蔚为壮观,该景区已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后祖祠
  天后祖祠位于山亭镇港里村,港里又称贤良港,古称黄螺港,与湄洲岛妈祖祖庙隔海相望。祖祠始建于明代永乐朝之前,清初沿海实行“截界”,林氏族人将祖祠历代祖宗灵牌和妈祖神像迁往涵江镇,祠遂荒废。康熙二十三年(1684)复界后迁回,由被册封为琉球副使的林麟焻倡议重修,恢复祠祀。乾隆四十四年(1779)族人林清标 4属时任台湾凤山县教谕的长子林霈募缘再次重修。建筑总体格局包括照壁、山门、拜亭、中殿和后殿等,占地面积612平方米。中殿奉祀妈祖的神像后殿供奉自七世祖林蕴至妈祖父母的灵牌。原建筑毁于 “文化大革命 ”, 1984年,信众收集部分原建筑构件依旧样重建, 1988年2月竣工。 1989年辟为 “莆田县贤良港天后祖祠旅游区”,199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增建有三门牌坊、钟鼓楼、迎宾阁,祖祠后侧山上又增建手举“定风神珠”的青年妈祖石雕像,祖祠右侧正修建“天后圣殿”及梳妆楼、观音阁等,已形成以天后祖祠为主体的建筑群,雄丽壮观,成为莆田市代表性妈祖宫庙之一。
  妈祖杰阁
  妈祖阁位于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山亭镇山柄村的麒山之巅, 2008年4月底建成开阁。阁共四层,高32. 3米,寓意妈祖诞生于农历三月廿三,阁区总面积 227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 10000多平方米,基座面积 1200多平方米。妈祖阁主朝向正对着隔海的湄洲妈祖祖庙,阁内供奉妈祖神像,设大厅、陈列室、展览馆等,作为焚香朝拜、观光游览、接待休憩、五色土展示及妈祖文化精品展览之用。妈祖阁的总体造型端庄古朴,轻盈而富动感,兼容传统风格和现代气息,阁平面为方形,四角减缺,成海棠状。妈祖阁与港里妈祖祖祠及新建的妈祖城连成一体,与湄洲妈祖山妈祖石雕像隔海相望。登阁远望,美景尽收眼底,为海内外来莆妈祖信众增添了一处朝拜妈祖和登阁眺望茫茫海峡的新景观。
  莆禧古城
  莆禧古城位于北岸经济开发区莆禧(忠门)半岛南端,与湄洲岛隔海相望。莆禧古名“浮曦"。明洪武元年(1368),为加强海防,防御倭寇侵扰,设置莆禧守御千户所,隶平海卫管辖。明洪武二十年(1387),福建沿海开始建筑防倭军事城堡,当年拆了莆田镇海堤东角、遮浪段两处石料,构筑了平海城和莆禧城。莆禧城周围城墙总长590丈,城墙高1丈3尺,墙基厚1丈2尺,建城垛1049个,警铺24个,城门4座;城门上还建有城楼。城内建有千户所衙门和粮仓等。莆禧古城虽经清代截界20多年的荒废,但复界后得到重修,一直保存较为完整,到抗战时的1939年该城才被毁,现在尚残存东、北两座城门和月城,以及120多丈的古城墙。城内青石铺设的十字街和城隍庙保存尚完好,透现出古城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古城也是福建省现存的三大明代抗倭英雄城之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湄洲祖庙
  湄洲妈祖祖庙坐落在“妈祖信俗”发祥地湄洲岛。湄洲祖庙是创建年代最早的妈祖庙,在世界妈祖宫庙和信众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祖庙为长323米、宽99米的五进仿古建筑群,有牌楼、宫门、钟鼓楼、顺济殿、天后殿、灵慈殿等主体建筑和东西廊庑、祈福殿、天后广场、观礼台、大戏楼、妈祖文化展览馆等配套建筑。庙的后山尚存“升天古迹”“观澜”等古代摩崖石刻。位于山顶的妈祖石雕像,头戴冕旒,身着霞帔,手持如意,遥望大海,威仪端肃,栩栩如生。
  祖庙新殿建筑群依山就势,远望酷似西藏布达拉宫,被人誉为“海上布达拉宫”。从妈祖石雕像至大戏楼,总长450米,上下落差达65米。新殿牌坊高22米,宽35米,飞檐凌空,坊前平台为大型祭典之祭坛。钟楼所悬祈福巨钟重2.5吨,鼓楼所悬祈安大鼓直径达1.6米。每逢盛大庆典,钟鼓齐鸣,气势非凡。顺济殿为祖庙新殿之前殿,内祀四海龙王,中间置有《妈祖巡海图》巨屏,屏的背面录刻历代皇帝对妈祖的36次褒封。主殿天后殿,建筑面积999平方米,额题“敕封天后宫”,主祀敕封天后之金身神像,两边配祀8位有功于国家与民族且对弘扬妈祖精神有独特贡献的历史人物。后殿灵慈殿,主祀便装妈祖。祈福殿为祖庙之偏殿,内祀987尊祈福妈祖圣像,像前987盏祈福神灯,长明不熄,供祈赐五福的妈祖信众虔请圣像或诚点神灯用。妈祖祖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鹅尾石园
  鹅尾山位于湄洲岛最南端,因其形似鹅尾而得名。它三面临海,与北部的妈祖祖庙景区遥相呼应。景区以自然景观为主,奇山、怪石、碧海、沙滩、森林,互为映衬。鹅尾山景区可分为三大部分:鹅尾神石园、四季花园、海滨广场。鹅尾神石园占地32公顷,海拔65米,宛如一座天然的大型石盆景,包括金山坳、洞里洞外、海门、狮子山及神石冈五部分。鹅尾山由于长年受风蚀、海蚀的双重作用,形成众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自然象形石。这些岩石形神俱肖,生动有趣,今人结合美丽动人的妈祖传说和丰富的地质科普知识,使之成为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一处代表性的自然景观。

知识出处

莆田史话

《莆田史话》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分为:悠悠之莆域——沧桑演变 开莆来学;唐代之莆田——鸿基始奠 望族初兴;清代之莆田——民生多艰 豪杰并起;民国之莆田——革命潮涌 迎接曙光等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