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水利名人唐宋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953
颗粒名称: 5 水利名人唐宋多
分类号: K820.7
页数: 3
页码: 23-25
摘要: 本文描述了莆田市的风云人物水利名人唐宋的人物。
关键词: 福建 莆田 人物

内容

莆田南北平原历史上曾经是浅海和滩涂地带,到处斥卤,难以耕种。因此早在初唐时,莆田人就兴修了诸泉、沥崎、永丰、横塘、国清、■洋六塘,但蓄水泄洪能力有限。唐神龙年间(705~706),莆田人吴兴捐资率众在杜塘(今西天尾镇霞尾村)建筑延寿陂,堵截溪水,开大小60多条新沟,垦造北洋水田万余顷。又在上游辟长生港以分洪,在杜塘开水道通往海埔,利用天然壅河为塍,拦水入洋,使得北洋全部被垦为良田。传说吴兴建延寿陂时。溪中有一条蛟龙时常威胁民众,影响筑陂工程。吴兴毅然手提宝刀跳入溪流,斩杀蛟龙。在与蛟龙的搏斗中,吴兴自己受伤过重丧身溪流。因鲜血染红溪水,因此有“赤溪”地名。又有吴刀、漏头、吴公潭、吴公等地名,相传都是为纪念这位水利英雄的。
  为莆田南洋平原开发作出了卓越贡献的第一位水利官员是唐代的裴次元。裴次元(?~820),祖籍河东解县洗马川(今山西运城洗马川),贞元初中进士,贞元四年(788)又举贤良方正科,授礼部员外郎。唐元和六年(811),裴次元以太府卿身份出任福建都团练观察处置使(简称“福建观察使”)兼御史中丞。元和八年(813),裴次元莅莆视察,觉得水利对莆田极为重要,于是组织民众在水南红泉界(今黄石镇附近)筑红泉堰,开垦造田322顷,岁获数万斛,以作军粮储备。裴氏倡筑的镇海堤全长3.4公里,人称“闽邦第一堤”。它把饱受海潮侵浸的壶公洋开发成一年三熟的南洋平原,其功至伟,后来民众在红泉界立庙奉祀。镇海堤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木兰溪两岸的兴化平原,频遭上游冲下的洪水和下游漫上的海潮侵害,百姓深受水患之苦。北宋治平元年(1064),长乐县年轻女子钱四娘携巨资来莆资助木兰陂截流筑堰工程。在民众的共同努力下,工程进展顺利,可是因选址问题和洪流突变,初建起来的陂堰很快就被山洪冲垮,功亏一篑。钱四娘悲恨至极,投水以身殉陂。此后,与钱四娘同邑的进士林从世又携金10万缗来莆继续帮助筑陂,但仍未成功。熙宁八年(1075),侯官人李宏又参与捐资筑陂。他总结了前两次失败的教训,在僧人冯智日等人的帮助下,重新勘察选址,经过8年的苦心营建,元丰六年(1083),木兰陂终于筑成。工程分枢纽和配套工程两大部分。堰坝用数万块千斤重的花岗石钩锁叠砌而成,这些石块互相衔接,极为牢固,经受了900多年来无数次山洪的猛烈冲击,至今仍然完好无损,造福莆田百姓。

知识出处

莆田史话

《莆田史话》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分为:悠悠之莆域——沧桑演变 开莆来学;唐代之莆田——鸿基始奠 望族初兴;清代之莆田——民生多艰 豪杰并起;民国之莆田——革命潮涌 迎接曙光等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