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风云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947
颗粒名称: 二 风云人物
分类号: K820
页数: 22
页码: 20-41
摘要: 本文描述了莆田市风云人物、余善身殉越王台、开莆来学三兄弟、一心为民陈知县等人物。
关键词: 福建 莆田 人物

内容

1余善身殉越王台汉代越王台遗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白沙镇马洋古院山。《游洋志·山川志》:“越王山,在(兴化)县南广业里,又名越王台。”史载,西汉建元六年(前135),东越王刘郢“不奉汉廷正朔”,意图自立。刘郢死后,其弟余善继任东越王,据守闽中东越之地。元鼎五年(前112),南越丞相吕嘉反汉,汉武帝命余善带兵八千人,从海路跟从楼船将军杨朴攻打南越。因海上遇大风误期,武帝欲兴师问罪,余善便于次年反汉,自立为帝,封驺力等为“吞汉将军”,攻入白沙、武林、梅岭,杀汉三校尉。汉武帝围攻东越,余善败走闽中,驻扎马洋古院山。汉将朱买臣率军追至莆田,重重围住越王台。余善率部奋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败逃。他把宝剑投入东麓池塘,后此地名为 “剑池 ”。朱买臣捕获余善后将他斩首,头颅悬挂在越王山南麓树上示众。余善大将驺力不肯屈降,跳潭殉难,今东泉村有“将军潭”。1993年,在马洋村(今宝阳)发现一大石槽,刻有 “越”字样,当是东越王余善在莆田的实物见证。
  2开莆来学三兄弟开莆来学三兄弟西晋 “永嘉之乱 ”时,衣冠南渡,中原大批士族纷纷南迁,有“八姓入闽”之说。许多士族进入莆田,使莆田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莆田昌盛文风的开启者,为郑露三兄弟。郑露,字恩叟,梁陈间与族弟郑庄、郑淑由侯官经永泰到莆田。在南山之麓的南湖畔构筑湖山书堂以讲学,教化郡人,人称“南湖三先生”。莆田人历来认为“莆之衣冠文物,实自郑氏兄弟开先之也”,“莆邑之称为‘文献名邦’,实肇于陈代之郑露"。为纪念郑氏之功,后人在后埭街建“开莆来学”坊、在南寺(广化寺)口建 “倡学闽南 ”坊。
  3一心为民陈知县一心为民陈知县莆田置县时间一说始于陈光大二年(568),一说始于隋开皇九年(589),事实是莆田置县经多次反复后于唐时才稳定下来。早期的莆田知县没有留下姓名。史籍记载的第一位莆田著名知县是陈迈。陈迈,字斯伍,号元一,河南颍川人,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陈迈领泉州兵马镇守莆田。唐高祖武德二年(619)自领莆田令。武德五年(622)唐军人闽,平定闽中诸郡,恢复莆田县建置。陈迈被正式任命为莆田县第一任县令,加车骑都尉。因爱莆田山水之美,陈迈任满后,定居于莆城内刺桐巷,成为陈姓入莆始祖。陈迈治理莆田时,一方面建城设署,一方面处理军务与政务。他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发展生产;重视交通,促进商贸,发展经济;设立学堂,教化民众,发展教育;重视文物,修建越王台。在陈迈的治理下,莆田社会安定,人口增多,生产力得到发展,上缴的税收逐年增加,莆田也成为上等县。他去世后,民众在县衙的东边建 “兵马诚应社 ”以奉祀,后来又建 “崇功祠 ”,春秋祭祀。
  4 闽省进士第一人
  唐末五代始,就有人认为福建第一位进士是神龙二年(706)登科的长溪(今福安)人薛令之,也有人认为是贞元八年(792)的进士欧阳詹,但史实是莆田人金鲤才是福建第一位进士。明代《游洋志·人物》载:“金鲤,字伯龙,清源东里白鹤人,登武德二年庚辰进士第。”古兴化清源东里白鹤,就是今天的涵江区新县镇白鹤村。按武德三年才是庚辰年,所以金鲤中进士的时间为公元620年。清徐松《登科记考》则考证认为武德三年进士录中无金鲤之名,所以金鲤应是武德六年(623)的进士。可见,金鲤比长溪进七薛令之早80余年,比闽南第一进士欧阳詹则早160多年。金鲤中进士后,曾担任司徒,封吴国公。贞观十八年(644),金鲤曾劝谏唐太宗不要亲征高丽,金鲤云:“天下甫定,而远人是校,恐百姓闻之而解体也。”唐太宗回答道:“卿言当矣,但今事势固不容以自止矣。”后来金鲤辞职回乡,隐居故里白鹤山。唐太宗曾题赠诗云:“黄龙漈里黄龙戏,白鹤山前白鹤栖。弘景可怜虚宰相,岂将薇蕨问夷齐。”
  5 水利名人唐宋多
  莆田南北平原历史上曾经是浅海和滩涂地带,到处斥卤,难以耕种。因此早在初唐时,莆田人就兴修了诸泉、沥崎、永丰、横塘、国清、洋六塘,但蓄水泄洪能力有限。唐神龙年间(705~706),莆田人吴兴捐资率众在杜塘(今西天尾镇霞尾村)建筑延寿陂,堵截溪水,开大小60多条新沟,垦造北洋水田万余顷。又在上游辟长生港以分洪,在杜塘开水道通往海埔,利用天然壅河为塍,拦水入洋,使得北洋全部被垦为良田。传说吴兴建延寿陂时。溪中有一条蛟龙时常威胁民众,影响筑陂工程。吴兴毅然手提宝刀跳入溪流,斩杀蛟龙。在与蛟龙的搏斗中,吴兴自己受伤过重丧身溪流。因鲜血染红溪水,因此有 “赤溪”地名。又有吴刀、漏头、吴公潭、吴公等地名,相传都是为纪念这位水利英雄的。
  为莆田南洋平原开发作出了卓越贡献的第一位水利官员是唐代的裴次元。裴次元(?~820),祖籍河东解县洗马川(今山西运城洗马川),贞元初中进士,贞元四年(788)又举贤良方正科,授礼部员外郎。唐元和六年(811),裴次元以太府卿身份出任福建都团练观察处置使(简称“福建观察使”)兼御史中丞。元和八年(813),裴次元莅莆视察,觉得水利对莆田极为重要,于是组织民众在水南红泉界(今黄石镇附近)筑红泉堰,开垦造田322顷,岁获数万斛,以作军粮储备。裴氏倡筑的镇海堤全长3.4公里,人称“闽邦第一堤”。它把饱受海潮侵浸的壶公洋开发成一年三熟的南洋平原,其功至伟,后来民众在红泉界立庙奉祀。镇海堤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木兰溪两岸的兴化平原,频遭上游冲下的洪水和下游漫上的海潮侵害,百姓深受水患之苦。北宋治平元年(1064),长乐县年轻女子钱四娘携巨资来莆资助木兰陂截流筑堰工程。在民众的共同努力下,工程进展顺利,可是因选址问题和洪流突变,初建起来的陂堰很快就被山洪冲垮,功亏一篑。钱四娘悲恨至极,投水以身殉陂。此后,与钱四娘同邑的进士林从世又携金10万缗来莆继续帮助筑陂,但仍未成功。熙宁八年(1075),侯官人李宏又参与捐资筑陂。他总结了前两次失败的教训,在僧人冯智日等人的帮助下,重新勘察选址,经过8年的苦心营建,元丰六年(1083),木兰陂终于筑成。工程分枢纽和配套工程两大部分。堰坝用数万块千斤重的花岗石钩锁叠砌而成,这些石块互相衔接,极为牢固,经受了900多年来无数次山洪的猛烈冲击,至今仍然完好无损,造福莆田百姓。
  6 一门九牧荣后昆
  闽中望族九牧林氏,源远流长。西晋黄门侍郎林颖次子林禄,于东晋明帝太宁三年(325)奉敕守晋安郡,从此定居晋安(今福州),成为入闽林姓始祖。林禄传十世到隋朝的林茂,担任右丞,由晋安迁居莆田北螺村(今西天尾镇林峰村凤林自然村)。又传五世而到林万宠。万宠于开元间担任饶阳太守,生有三子:林韬、林披、林昌。林韬的孙子林攒,唐德宗立双阙以旌表他的孝顺,时称“阙下林家”。林披在唐天宝年间授检校太子詹事兼苏州别驾,赠睦州刺史,又由北螺迁居澄渚乌石(今西天尾镇龙山村)。林披先娶郑氏,生五子:苇、藻、著、荐、晔,后续娶陈氏,生三子:蕴、蒙、迈,又再娶朱氏,生子蔇。这九位同父异母的兄弟,多数擢明经、进士第,分别担任端州、容州、横州、韶州、通州、邵州、循州、雷州和福唐州刺史。因刺史古代也称“州牧”,因此世称“九牧林家”。九牧的子孙播迁海内外,后昆名人众多,如妈祖林默娘、民族英雄林则徐,皆出九牧林氏。
  7 黄家兄弟两高僧
  唐代,莆田延寿里黄巷(今涵江区国欢镇黄巷自然村)人黄文矩和胞弟黄耽章在父母逝世之后,舍家宅为佛寺(即国欢寺)。兄弟二人先后出家,又均成为著名高僧。
  文矩,字崇法,法号涅槃、辟支,谥妙应禅师,于唐大中六年(852)创建石室岩精舍。传说妙应曾在石室岩驯伏两只老虎,因此人称石室岩为伏虎岩,妙应为“伏虎祖师”。中和元年(881)妙应在囊山之麓创建延福院,光启二年(886),闽王王审知闻知妙应的异迹道行,奏请唐廷,升院为寺,禧宗赐匾,称“囊山慈寿禅寺”。妙应“性通九流之门”,精研医术,又善相地脉,著有《博山经》。光化元年(898)圆寂后,宋崇宁三年(1104)加封为 “圆智大师 ”。
  妙应俗家胞弟耽章(840~901),字崇精,法名本寂,幼习儒学,19岁出家福清灵石山,25岁受具足戒。后来主要在江西抚州曹山修禅,与洞山良价禅师同创南禅一派,世称曹洞宗,耽章也被尊称为曹山本寂禅师,著有《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二卷传世。
  8 纳土归宋陈洪进
  陈洪进(914~985),字济川,仙游枫亭人,出身贫寒,少时以才勇闻名乡里,青年时,应募从军,为泉州将领留从效部属。因军功,升任副兵马使、建州马步行军都校。后汉乾祐二年(949),陈洪进升统军使,与统军副使张汉思同掌兵权。宋建隆三年(962),留从效病逝。陈洪进推举张汉思接替留从效,自己担任副使。乾德元年(963),陈洪进夺张汉思之权,正式主政闽南泉、漳地区,改革田赋,兴修水利,推进经济发展。宋朝建立后,陈洪进审时度势,于乾德元年派人赴汴京(开封)向宋太祖奉表称臣,表示纳土归宋的意愿,太祖下诏慰抚。此后,陈洪进向宋廷每岁进贡。乾德二年(964),宋太祖命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以陈洪进为节度使、泉漳观察使、检校太傅,赐号推诚顺化功臣,并以其子陈文显为节度副使、陈文颢为漳州刺史。太平兴国三年(978),陈洪进赴开封上《纳地表》,将泉、漳二州及所辖14县正式纳入宋朝版图。宋太宗赐其白金、绢帛,赠食邑,升陈洪进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留京师奉朝请。雍熙二年(985),陈洪进病逝于开封,谥号 “忠顺”,追封 “颍川会稽东海南康王”。
  9 乐善好施李制干李富(1085~1162),字子诚,号澹轩,涵江白塘洋尾村人。建炎元年(1127),金兵南侵,南京(今河南商丘)、临安相继失陷,国家处于存亡之秋。蕲王韩世忠劝李富举兵勤王,他毅然捐献家财,在莆田招募义兵3000人,从海道扬帆北上,入长江,抵达前线,面见孟太后提出兴宋破金的谋划,太后把义兵划属韩世忠,李富任承信郎。李富随后收复建州,攻克大仪,屡立战功,金兵败回北方。宣抚使张渊赏识李富的才略,荐其任殿前统制司干办公事官(简称“制干”)。李富上书朝廷,陈述抗金策略,但被奸臣秦桧压制,降了职。李富感到奸臣当道,报国雄心难以实现,于是托言母亲年老,辞官归养。李富在家乡乐善好施,捐家财在县内修筑海堤,围垦造田,建筑大小桥梁34座,在城南官道旁建凉亭两座,又捐资修建兴化军学,重修囊山寺、重兴寺和满月院。李母黄氏舍梅峰100多亩地建梅峰寺,李富在寺畔建卧云轩和梅峰书院,聚徒讲学,培养人才。李富还是一位理学家,著有《春秋注解》和《澹轩集》等书。
  10 文章初祖黄文江
  黄滔(840~911),字文江,莆田城内前埭(今荔城区东里巷)人,是黄姓入莆始祖唐桂州刺史黄岸的六世孙。他于唐乾宁二年(895)登进士第,授国子四门博士之闲职。终因唐末国事无望而致仕归闽,被闽王王审知招封为威武军节度推官。黄滔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位能诗、能文、能赋、博学多才的文学家。他生于晚唐,一生颠沛流离,怀才不遇,与中原名儒交往甚笃,这使他的诗文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晚唐多事之秋的凄凉景况,有人评他的作品 “贯穿了我国古代自《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 ”。他在写作过程中,一丝不苟,留下了许多佳篇名句,如“青山寒带雨,古木夜啼猿”,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凄清空明的境界;“一声初触梦,半白已侵头”“寺寒三伏雨,松偃数朝枝”等,均堪称佳句。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评黄诗“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御史公之诗尤奇”。黄滔被誉为“闽中文章初祖”“福建文坛盟主”,当之无愧。
  11 多才多艺蔡君谟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原籍仙游枫亭东垞村,后迁居莆城蔡垞村,北宋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以及福建路转运使,泉州、福州知州,开封、杭州知府等,卒赠礼部侍郎,谥“忠惠”。蔡襄多才多艺,既是一代名臣,又是著名的诗人、书法家、茶学家。他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学识过人,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 泉州洛阳桥。他督造小龙团茶,撰写了《茶录》;所撰《荔枝谱》是一部对福建荔枝的栽培、服食、加工和品种进行专门论述的科学著作。蔡襄的艺术成就则主要体现在书法方面,其书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 “宋书法四大家 ”。除书法作品外,还有《蔡忠惠文集》等著述传世。
  12理学史学二名家
  宋代的莆田理学家以林光朝为最著名。林光朝(1114 1178),字谦之,号艾轩,莆田县连江里(今荔城区黄石镇定庄)人,南宋时期的理学大家,他专心圣贤之学,动必以礼。早年得理学名儒周敦颐濂溪学派真传,在红泉宫(今黄石镇东井)办 “红泉义学 ”,招收四方学子。每年各地有数百人拜于其门下,其学派被称为 “红泉学派 ”,林光朝则被人尊称为 “南夫子 ”。林光朝在授课中,把平生所学,包括精细之意口授学生,使之心领神会。淳熙四年(1177),宋孝宗曾亲临国子监听林光朝讲解《中庸》,赞不绝口,面赐金紫,并升任他为中书舍人兼侍讲。林光朝著有《艾轩文集》《易解》《中庸解》《庄子解》等著作,其中《艾轩文集》在清代被收入《四库全书》。
  南宋的郑樵则是史学大家。郑樵(1104~1162),字渔仲,号夹漈,南宋兴化县广业里下溪(今涵江区白沙镇霞溪村)人,著名史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他一生不应科举,立志读遍古今之书,刻苦力学 30年,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在经学、礼乐之学、语言学、自然科学、文献学、史学等多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郑樵一生专心著述,共有著作 80多种,他自言 “山林三十年,著书千余卷 ”,但流传下来的仅有《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六经奥论》等。《通志》是郑樵的代表作,该书共 200卷,分传、普、略三部分。
  20略共52卷,是全书的精华。郑樵的学术思想主要是汇通、求是和创新。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多个第一,如第一个以山林穷儒身份依靠自己成为名垂千古的伟大史学家;第一个发出“《诗》《书》为可信,但不必字字都信”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号召;第一个强调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与学习儒家经典一样重要;第一个倡议建立翻译学,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和传播中华文明。郑樵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史学家。
  13 文坛宗主刘克庄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城内贲,授镇东节度判官。文龙生当大厦将倾的宋末,咸淳九年(1273),元兵直逼临安。时任监察御史的陈文龙力主抗元。德祐元年(1275),张世杰、文天祥兵败,元兵长驱至临安北关,陈文龙主张“收拾残兵,出关一战 ”,但朝议不一。德祐二年(1276),元军攻陷临安,恭帝投降。同年五月,益王赵是在福州即位,即端宗,改元景炎。文龙被任为参知政事。景炎元年(1276)十一月,福州陷落,端宗乘船逃往广东。陈文龙回到兴化,尽散家财招募义军。他不但严词拒绝元军的劝降,还在囊山寺设伏,以不足三千的兵力连挫元军。十二月,因部将林华叛变,通判曹澄孙开城投降,陈文龙寡不敌众,力尽被擒。文龙被擒后押解经福州至临安,在绝食多日拜谒岳庙后吞香灰自尽。陈文龙之母被元军关押在福州尼姑庵里,也不屈而死。叔父陈瓒在莆继续抗元,发誓道: “侄不负国,我不负侄!”兵败后被车裂殉国。陈氏一门忠烈,百代流芳。在福州,陈文龙被封为水神 “水部尚书 ”,在莆田,民众在城隍庙左建二忠祠,合祠致祭陈文龙、陈瓒。
   15 江南豪士林济孙
  林济孙(1315~1365),字石友,号凤梧,仙游孝仁里傅围(,今赖店镇罗峰)人。元朝于皇庆二年(1313)恢复科举,传说林济孙于至元元年(1335)状元及第。返乡时,见香田里(今郊尾镇)芹林风景优美,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遂栽下两株樟树,作为子孙繁衍的标记,后人称为“状元樟”(今尚在),还亲笔题“芹林家庙”(后其次子林天相迁居芹林,将其手书制为匾额,挂在宗祠)。林济孙状元及第后,被授翰林院修撰,不久升侍讲。当时,全国各地饥荒不断,社会动荡,济孙向元廷上《治安十策》,元顺帝赞赏济孙的才能,称之为“江南豪士”。至正三年(1343),济孙奉命与欧阳元、吕思同修编宋、辽、金三史。至正十一年(1351),上《治河十策》,受命主持疏通黄河南出海口,恢复旧河道,一举消除北岸水患。大功告成后,升任河北六府通议官。至正十四年(1354),其母去世,他回家守孝三年。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攻下金陵(今南京),各地反元势力蜂起,济孙见元朝大势已去,遂绝意仕进,终老故乡。明成化十年(1474),仙游知县黄灿特立 “状元坊”以为纪念。
  16 俞良甫版传日本
  莆田人最早东渡日本的是仁德里俞里(今西天尾镇俞里村)人俞良甫,俞良甫是一位优秀的雕版刻书家。元末,闽中地区屡发兵乱,民不聊生,而当时日本却大力发展汉学“五山文化”,盛行翻刻汉籍。至正二十七年(1367)俞良甫同福建籍刻工20多人(其中也有能诗的陈孟荣)东渡日本。他们由九州岛北部的博多湾上岸,寓居日本京都附近的嵯峨,从事版刻事业。良甫先后刻印有《春秋经传集解》《李善注文选》《昌黎文集》《唐柳先生文集》《陆放翁诗集》以及佛经、小学及讲本等几十种汉籍。俞刻之书,选本精良,刻工娴熟,字体隽秀,版面整洁,世称“俞良甫版”或“博多版”,深受日本各界的赞赏和喜爱。俞良甫还是一位爱国爱乡的华侨,所刻书均自署“中华大唐俞良甫学士”或“大明国俞良甫",在《唐柳先生文集》刻本后自记:“祖在唐山福州境界福建行省兴化路莆田仁德里台谏坊住人俞良甫。”俞良甫在日本 20多年,教授了不少日本徒弟,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17 誓死抗清留气节
  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末代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而死,明朝灭亡。但在东南,仍有一大批忠臣义士,继续抗清复明事业,南安郑成功、莆田朱继祚等人就是其代表人物。朱继祚(1593~1648),字立望,号胤岗。莆田黄石横塘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当唐王在福州即位后,改元隆武,召朱继祚为东阁大学士。朱继祚临危受命,毅然赴任。隆武二年(1646),他与黄鸣俊等朝臣护卫唐王率众北进江西。至汀州时,被清兵追杀,唐王遇害。朱继祚突出重围,同黄鸣俊一道奔返莆田,又与同乡余飏、林嵋、周沾、林兰友、林尊宾、王忠孝等谋划救国大事。十一月,桂王即位,朱继祚被授为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永历元年(1647),监国鲁王入闽,朱继祚起兵响应,率众抗清。次年正月,他协同郑成功部将杨耿浴血奋战,收复了兴化城。同年三月,清兵大举反攻,兴化府城陷落,朱继祚兵败被捕。面对清兵,朱继祚视死如归,坚决不降,写下《绝命词》,与林嵋等人一起慷慨赴死。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清廷追谥其 “忠节 ”。
  林兰友(1594~1659),字翰荃,号自芳,祖籍莆田,迁居仙游枫亭。明崇祯四年(1631)登进士第,历官知县、监察御史、右副佥都御史、兵部尚书等。崇祯十七年(1644),林兰友被李自成农民军所执,他矢志不渝,虽受严刑酷拷,仍忠贞不贰,视死如归。清兵入关,农民军撤离北京,林兰友逃脱后离开北京,经由天津乘舟南下,漂泊在海上。清顺治二年(1645),南明唐王即位于福州,改元“隆武”。顺治三年(1646),清兵大举南下,明祚不继,但林兰友却与明朝旧臣王忠孝、唐显悦、林性深、黄骧陛、黄寅陛等人,组织义军在陆地与海岛继续与清军周旋。自清顺治五年(1648)秋林兰友携家眷先后寓居于厦门、南日、湄洲及平潭等地,至顺治十六年(1659)逝世,林兰友在海上抗清达 12年之久,人称 “海上孤忠 ”,其民族气节令人景仰。
  18 清代廉直两清官
  清代的彭鹏和江春霖是两位著名的廉直清官。彭鹏(1635~1704),字奋斯,又字古愚,号九峰,原籍莆田黄石横塘,后迁城内金桥巷。彭鹏为清顺治十七年(1660)举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选授河北三河知县。一上任,他就整饬吏治,改革陋规;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还修葺义学和学宫,振兴地方教育。彭鹏为官忠廉,为人耿直,疾恶如仇,当时有“彭鹏郭琇,劾人无救”的说法。他屡次开罪当朝权贵,被排斥出京,却忠直不改。康熙三十六年(1697)起,他连续三年被朝廷升用:先回京补刑科给事中,再任贵州按察使,后升佥都御史,巡抚广西。在广西任上,省刑减税,弹劾贪官,积弊为之一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任广东巡抚时,他开仓赈灾,治吏恤民。直至去世前一年,还禁收私派银捐数十万两,并致力昭雪冤狱,开释无辜受诬者三百余人,备受当地民众拥戴,其政绩虽非轰轰烈烈,却是件件为民做实事。清代流传的著名公案小说《彭公案》,其主人公原型就是彭鹏。
  江春霖(1855~1918),字仲默,号杏村,晚号梅阳山人,莆田萩芦梅洋村人,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官至新疆道兼署辽沈、河南、四川、江南道监察御史。江春霖不畏权贵的监察御史生涯,最为世人所称道,人称 “直声动天下 ”,林纾所作墓志铭中称江春霖为晚清 “谏官第一人 ”。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江春霖先后弹劾的对象有亲王、贝勒、军机大臣、尚书、侍郎、总督、巡抚,还有自己的顶头上司都御使。他刚正无私,所上奏折犀利敏锐,证据翔实、确凿。如当时庆亲王奕劻及其子农工商部尚书载振威权日甚,江春霖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三月上《劾庆亲王父子疏》,弹劾奕劻父子以为奕劻祝寿为由大收礼物、结党植私。又如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月,江春霖在《劾军机大臣袁世凯权势太重疏》中,直言袁世凯权奸窃国,列其罪状12条。当庆亲王与袁世凯朋比为奸、贪赃枉法、排斥异己之时,他上《劾庆亲王老奸窃位,多引非人疏》。江春霖也因此于1910年遭报复被贬官。归里平居的江春霖则热心公益事业,兴修水利、修桥铺路,泽惠乡梓。
  19 壶山起义话黄濂
  在19世纪中期至辛亥革命前后的半个多世纪中,福建沿海多个县均发生过群众捣毁教堂、打击传教士的事件,其中莆田黄濂领导的农民暴动影响最为深远。黄濂是莆田沿海三十六乡洋面村人,热心为乡人排解纠纷,因排行十六,人称“十六叔”。黄濂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02年,黄濂组织沿海三十六乡农民抗捐,教会造谣说黄濂煽动农民造反,自称“十六皇帝”等,黄濂被通缉,1905年冬被捕入狱。官府欲以造反罪名置黄濂于死地,黄濂服麻药假装暴卒,待移 “尸”监外候检时,连夜潜逃。
  辛亥革命后,当时黄濂在莆田所面对的现实是“名民国,权实拥于官厅;号共和,祸更惨于专制;且百姓仍怕官厅,官厅又怕洋势;教堂遍布乡曲,美会尤为嚣张”。这时,又恰好发生北洋政府秉承洋人旨意派兵下乡强铲烟苗一事。黄濂抓住农民与北洋政府矛盾激化的时机,于1912年端午节在壶公山上聚众起义,发布《临时大元帅黄濂布告》昭示天下。同时,在莆田沿海几个主要山头,如青山、五侯山等燃起烽火响应。黄濂宣告起义后, 8月29日,兴化府知事佘文藻,率队进攻壶公山,被打退。福建都督孙道仁派新军孙葆蓉团赴莆镇压,但先后两次进攻壶公山均无功而返。12月18日,黄濂义军突袭仙游县城东门,入城安抚百姓,开仓济贫。次日,为避开官军反扑,黄濂主动退出仙游县城。回师莆田后,黄濂在沿海一带与官军周旋作战达三个多月。1913年5月4日,黄濓率部再次攻入仙游县城。进城后他着手受理诉讼,在文庙宣传起义宗旨,为民排解纷争。不料,黄濂却于此时一病不起,义军遂于5月16日率部撤回莆田。黄病逝后,群龙无首,起义失败。但他在闽中南地区影响很大。黄濂部众后来在“护法运动”中重组成民军,积极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
   20 小教上书毛主席
  李庆霖(1929~2004),原是莆田县城郊公社(今城厢区)下林小学教师。1972年12月,李庆霖向毛泽东主席寄去一封长达2000多字的信。信中陈述了儿子和其他上山下乡知青的生活困境以及上山下乡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1973年4月25日,毛泽东主席读了由王海容转交的李庆霖的来信后,深受触动,当即让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汪东兴,从自己的稿费中取出300元寄给李庆霖,并附上复信:“李庆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1973年6月10日,中共中央下发《转发李庆霖来信和毛主席的复信》的21号文件, 6月22日至8月7日,国务院又召开了几场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全面调整知青上山下乡政策。不久李庆霖被誉为“反潮流英雄”,并提任莆田县革委会教育组副组长、莆田县“知青办”副主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国务院知识青年领导小组成员。1976年11月李庆霖被隔离审查,1977年11月正式被捕入狱,1979年被判处无期徒刑,1994年8月提前出狱,2004年病逝。

知识出处

莆田史话

《莆田史话》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分为:悠悠之莆域——沧桑演变 开莆来学;唐代之莆田——鸿基始奠 望族初兴;清代之莆田——民生多艰 豪杰并起;民国之莆田——革命潮涌 迎接曙光等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