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古代建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944
颗粒名称: 2 古代建置
分类号: K289
页数: 6
页码: 11-16
摘要: 本文描述了古代建置沿革的莆仙、莆田置县、仙游置县、五代时的莆仙、等。
关键词: 福建 莆田 建筑

内容

置县前的莆仙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考古发掘,在原莆田县的华亭、江口、梧塘、西天尾、灵川、常太、埭头、南日岛,仙游县的龙华、大济、榜头、圆庄、鲤城等地,先后发现44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54处商周遗迹,采集到1000多件石锛、石斧、石刀、石戈、石箭镞及几何图形纹饰的夹砂陶片、印纹陶片、印模陶缸、陶纺轮、陶拍、彩陶等遗物。这些遗迹遗物属我国 “东南几何印纹陶文化 ”,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莆仙大地上就已有先民繁衍生息。
  在南北朝之前,莆仙大地上尚无县建置。按地域所属,大致是:夏、商时期(前2070~前1046)属传说中的古九州之一的扬州;西周时期(前1046~前770)属“七闽”之地;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属百越;战国时期(前476~前221)为越国领地,东周显王十三年(前356)越国被楚国所灭,一支越国贵族入闽,至战国末,无诸建立闽越国,自称闽越王。
  秦朝时(前221~前206)属闽中郡,西汉前期(前206~前111)属闽越国,汉高祖五年(前202),汉廷加封无诸为闽越王。西汉元封元年(前110)闽越王余善反叛,汉廷将他镇压后,其地划归会稽郡,并把闽越人民迁移到江淮之间。始元二年(前85),鉴于闽越人民潜回原地的情况,故在闽越旧地设冶县以加强管理,仍属会稽郡。东汉建武十年(34),朝廷分会稽郡为东西二都尉,冶县属东部都尉。永和六年(141)又在冶县故地增设南部都尉,改冶县为侯官县,莆仙地区属南部都尉侯官县,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南部都尉撤销,设立建安郡(郡治在今建瓯),莆仙地区属建安郡侯官县。西晋太康三年(282)析建安郡南部置晋安郡(郡治在今福州),属晋安郡侯官县。西晋元康元年(291)从荆、扬二州分出十郡设江州,莆仙地区属江州晋安郡晋安县。
  莆田置县
  南朝梁天监元年(502)析晋安郡南部地置南安郡,莆地区从侯官县划出,属江州南安郡直辖。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升晋安郡为闽州(治所在今福州),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莆仙地区属闽州南安郡。至南朝陈光大二年(568),莆田才开始置县。关于莆田的置县时间,历史上有两种说法,后人判断不一。《隋书 ·地理志》之注及明弘治《兴化府志》等记载,莆田于陈光大二年由南安郡分出置县,属丰州(今福州),不久废,改属南安;唐武德五年(622),析南安地另置丰州(今泉州),重新设立莆田县以属之。但是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和清代康熙、乾隆的两种《莆田县志》则均记载:“隋开皇九年(589)始置莆田县,寻废..唐武德五年,析南安地别置丰州即今泉州,复置莆田县隶丰州。”总之,莆田置县经数次反复后,到唐代才真正稳定下来。
  仙游置县
  仙游地域原本都属于莆田县。至唐武周圣历二年(699),始析莆田县西部部分地区设置清源县。其时莆田、清源二县都属于武荣州,景云二年(711)武荣州改名泉州。唐天宝元年(742),泉州改称为清源郡。这样,清源郡下辖有清源县,容易混淆,清源别驾赵颐正奏改清源县为仙游县。仙游县名沿用至今。
  五代时的莆仙
  后唐长兴四年(933),王审知次子王延钧在福州称帝,国号闽,莆田和仙游并属之。五代闽永隆五年(943),延钧弟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殷,莆田、仙游为其所属。南唐灭闽国后,泉州、漳州被永春人留从效所割据。南唐为争取留氏为附庸,封留氏为晋江王。后汉乾祐二年(949),泉州改称清源军,莆田、仙游属清源军。公元962年,留从效病死。此后,清源军统军使仙游人陈洪进继续割据其地,莆田、仙游遂属陈所割据的清源军。
  北宋建隆元年(960),赵匡胤正式登基称帝,建立宋朝。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遣使奉表称藩于宋。三年(962)三月,留从效病逝。次年,南唐李煜封陈洪进为清源军节度使,十一月,陈洪进遣使奉表称臣于宋,宋太祖下诏慰抚。乾德二年(964),宋廷改清源军为平海军,封仙游陈洪进为节度使,兼漳、泉二州观察使,莆田、仙游隶属平海军。开宝八年(975),宋灭南唐。第二年宋太宗即位,陈洪进再次上表太宗希望纳土归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宋灭吴越国,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以漳、泉二州14县(含莆田)版籍正式献归宋朝。
  兴化县与兴化府
  太平兴国元年(976),游洋人林居裔发动农民起义,自号西平王,数年内队伍发展至10多万,一度兵临泉州城下。宋廷调遣大军镇压,太平兴国四年(979)林居裔兵败被杀。宋太宗下诏割析莆田、仙游、永福(永泰)、福清4县所辖的14个里,设置兴化县,县治设在游洋,并同时设置太平军,直属两浙西南路。第二年,太平军改称兴化军,划出原属平海军(今泉州)的莆田、仙游两县归兴化军管辖,仍直属两浙西南路。福建始有建州、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州、邵武军、兴化军“八闽”之称。太平兴国八年(983),兴化军治所从兴化县迁至莆田县城,仍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并在莆田筑军城,从此,兴化治所不再迁移。雍熙二年(985),福建从两浙西南路分出,置福建路,兴化军隶属福建路。
  南宋德祐二年(1276),恭帝赵?在临安(今杭州)降元。同年五月,益王赵是在福州登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景炎二年(1277),兴化军城失而复得,端宗下诏改兴化军为兴安州,莆田、仙游、兴化隶属兴安州。
  景炎二年即元至元十四年(1277)十月,陈文龙、陈瓒抗元失败,元军攻陷兴安州城,占领莆仙地区。次年改兴安州为兴化路,莆田、仙游、兴化三县属福建行中书省兴化路。皇庆二年(1313),兴化县治由游洋镇迁到广业里湘溪(今涵江区新县镇)。
  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派汤和、廖永忠等攻福建,捕获元朝福州平章陈友定。元福州参政文殊海牙打开城门出城投降。明将胡廷瑞等进兵攻克兴化,兴化路亦纳款归明。
  明洪武二年(1369),兴化路改称兴化府,隶属福建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福建行中书省改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兴化府属之,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明正统十三年(1448),地处山区的兴化县,虎患严重,疫病流行,人丁渐少,百姓不堪重负,明廷因而撤销了兴化县。兴化县的武化、长乐两乡并为广业里,划归莆田县,兴泰、福兴、来苏三里并为兴泰里,划归仙游县。兴化县历史至此结束。
  明代,日本倭寇频繁侵扰中国东南沿海,明廷为防御倭寇,在兴化东南部筑平海、莆禧两卫城,又在各要冲地带建立迎仙、青山、嵌头、吉了、枫亭等军寨。明代中期,政治腐败,海防废弛,倭寇疯狂入侵,大肆抢掠兴化平原沿海地带,给兴化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民众奋起自卫,伤亡惨重。嘉靖四十一年(1562),名将戚继光率军自浙江入闽,歼灭了盘踞在林墩多时的倭寇,但倭寇乘戚家军回师浙江之机,又纠集几万人于同年十一月底攻陷兴化府城,全城自知府奚世亮以下3万人,几乎全部遇难。兴化是当时东南沿海唯一被倭寇攻陷的府城,八闽为之震动。明廷急调戚继光自浙江率军援闽。次年三月,明军歼灭了盘踞在平海卫的倭寇。之后,倭寇又纠集万余人围攻仙游县城。仙游军民在戚继光部队的援助下进行英勇的县城保卫战,坚守50多天。至年底,戚家军大破倭寇于仙游城下,倭寇残部流窜惠安,兴化倭患才告平息。戚家军英勇抗倭的许多传说至今还在莆田民间流传着。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至次年五月,莆仙隶属南明弘光帝政权。南明弘光元年(1645)闰六月至次年九月,莆仙隶属南明隆武帝政权。
  顺治三年(1646)十月,清军攻占兴化府城,统治至顺治五年(1648)三月。顺治五年三月,明大学士朱继祚响应浙江鲁监国起兵,收复兴化府。七月,兴化府再度被清兵攻陷。然自此时至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截界,兴化府沿海大片地区仍处于奉南明永历为正朔的郑成功军队和清军两属的统治之中。顺治十二年(1655)正月,郑成功部将曾攻占仙游县城十多天,移兵攻打兴化府城不克后退兵。清朝地方建置分省、道、府、县四级制,兴化府仍辖莆田、仙游两县,隶属福建省闽海道。

知识出处

莆田史话

《莆田史话》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分为:悠悠之莆域——沧桑演变 开莆来学;唐代之莆田——鸿基始奠 望族初兴;清代之莆田——民生多艰 豪杰并起;民国之莆田——革命潮涌 迎接曙光等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