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仙十音八乐》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933
颗粒名称: 后记
页数: 2

内容

《莆仙十音八乐》一书终于定稿付梓了,望着叠置案头的书稿,如释重负,两年多时间里,虽深夜伏案,也不觉疲倦。少时,参加村社八乐班的情境,无时不在脑海里浮现,似是朦胧却又活生生……
  我是从学练八乐开始,接受莆仙戏曲熏陶而后步入戏剧界。几十年戏曲生涯,让我有机会更广泛接触莆仙各地的十音八乐:诸如仙游东西乡、莆田南北洋、山区、沿海、庙会、游行、搭彩楼、水楼、游船、筵架等各种场合的十音八乐。本人认为:莆仙十音八乐是以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为基础,融合戏曲音乐传承发展,而后广泛扎根于民间的乡土文化。戏曲形成以后,八乐为追求流行,凡戏台上唱了什么曲调,明日八乐就立马传唱。如台上演《访友》,八乐就唱【步步娇】“登山涉水……”;台上演《仙姑探病》,八乐就唱【梁州序】“莫的是寒露相侵……”;台上演《高文举》,八乐就唱【催拍】“夜色深沉……高文举夫……”诸如此类,不数胜举。可见,十音八乐与莆仙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荀子认为,音乐是“人情之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十音八乐具有宣传道德伦理、社会和谐的积极功能。它不分富贵贫贱、荣辱尊卑,使人们在其演奏演唱的美丽旋律之中,品味人生。
  本书收集的十音八乐曲牌资料截止年,这些乐曲较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莆仙音乐传统元素。“文革”以后特别是“粉碎四人帮”后,恢复传统戏演出的许多曲牌,大都已在八乐中流传,恕不收录。本书旨在为帮助大家认识传统、继承传统,并予发扬光大。关于十音部分则尽量将世纪萧祖植等先生改编的及未改编的传统十音曲牌一并收录,故书中出现同一曲有两种以上版本,系原传统曲目与改编曲目,特予说明。另外,黄文狄先生编辑的《莆仙戏音乐》一书中,凡标注有“可作十音八乐演奏”的曲目也予收录。
  本书编纂期间,承蒙莆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领导关心指导,并请杨美煊先生代为作序。杨先生是莆仙戏著名剧作家、国家二级编剧,他创作和改编的莆仙戏传统剧作有五十多部,其作品深受莆仙戏观众喜爱。杨先生对莆仙戏剧史和民间文化、宗教文化都有深入的研究,诸多论文在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得到专家学者一致肯定;在报刊上发表的诗词、文章等不计其数。他对于莆仙十音八乐“源流”的研究与考证,将莆仙十音与八乐的历史起源前推数百年,且对于其演变的分析推论有凭有据,其观点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于十音八乐源流的认识,也让今人后人对莆仙传统文化有更深认知,更感自信。他的序言令拙作大大增光。杨老先生在序言中称我为“老弟”,实感愧赧。他是以行业惯例称呼于我,因为古时“十音班”“戏班”皆以班兄弟相称,对剧作者更以“先生”相称,何况杨先生是我们这一代戏曲工作者当之无愧的老师,在戏曲文学方面,更是我的终身老师。在此,我对杨美煊老先生谨致衷心感谢,并向支持帮助本书编纂出版的所有单位和个人统致衷心谢忱。由于本人水平所限,编纂与注译之中,差错难免,望同仁们指教,是为记。

知识出处

莆仙十音八乐

《莆仙十音八乐》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共收集“十音”“文十音”曲目五十多首,“八乐”曲目一百多首。曲牌选自20世纪“文革”以前民间十音八乐所奏,参考莆仙戏音乐底本作为资料依据。

阅读

相关人物

郑清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