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仙十音八乐》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927
颗粒名称: 自序
页数: 1

内容

莆仙十音八乐,又称十番八乐,源于汉唐。曲牌来自宫廷、民间,后来又吸收戏曲音乐,经历代艺人精心积累和总结,世代奕袭传承。莆仙十音八乐流行于莆仙各个乡镇村庄,以及兴化方言地域的福清市新厝镇、惠安肖厝镇,永泰、平潭、邵武、建瓯、建阳、将乐的莆仙语系地区,台北莆仙同乡会兴化乐府,新加坡、马来西亚莆仙籍华侨华人集居地。近年,其又传入北京昌平、天津妈祖宫等莆仙同乡会集群。十音八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音乐特色,极具吸引力,深受莆仙百姓和在外乡亲的喜爱,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黄石惠洋十音及涵江文十音,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即使在全国民间音乐的范畴里,也颇具影响力。
  莆仙十音八乐至今仍保留了一批古老的传统乐器、莆仙戏曲牌及民间音乐曲牌,如唐宋大曲【普天乐】【降黄龙】【集贤宾】【鹧鸪天】①等;其中十音曲【荷水子】②【黄和紫】【北台妆】,八乐曲【孔词】【江头金桂】【驻云飞】等;已成为十音八乐演奏的经典曲目。《荀子》乐论曰:音乐可以“移风俗”,使“行列得正”“进退得齐”,中和、庄肃的音乐有“民和”之效,使“兵劲城固”,“敌人不敢婴也”③……
  千年的传统文化,积壶山兰水之灵秀,扎根于兴化广袤大地,溶于兴化人的血液之中,给人们以精神食粮,在休闲娱乐中,陶冶情操,激励斗志,寄丝缕乡愁……原生态的天籁之音,千年绕萦耳畔,千年传承发展,不愧为莆仙大地的璀璨明珠。

附注

①【鹧鸪天】俗称【黄和紫】,因唱词头三字为“黄和紫”,后人讹为【风和子】。 ②【荷水子】俗称【荔枝楼】,为《陈三五娘》剧中益春在楼上所唱,且有“娘仔楼上请吃荔枝”句而得名为【荔枝楼】。 ③《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2月,第1版。

知识出处

莆仙十音八乐

《莆仙十音八乐》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共收集“十音”“文十音”曲目五十多首,“八乐”曲目一百多首。曲牌选自20世纪“文革”以前民间十音八乐所奏,参考莆仙戏音乐底本作为资料依据。

阅读

相关人物

郑清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