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拳石 写我丹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仙游书法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911
颗粒名称: 爱我拳石 写我丹青
其他题名: 郑新儒先生追求篆刻、书法艺术
分类号: J292
页数: 4
页码: 244-2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郑新儒先生追求篆刻、书法艺术郑新儒,又署新如,字希鸿,1926年2月出生于福建仙游农村,1949年春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1982年离休。现为中国华夏印友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莆田市书协理事。
关键词: 仙游县 郑新儒 书法

内容

郑新儒,又署新如,字希鸿,1926年2月出生于福建仙游农村,1949年春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1982年离休。现为中国华夏印友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莆田市书协理事。
  在林玉柱先生为第一位仙游籍的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之后,郑先生又名入省书法家行列。郑先生从事篆刻、书法的活动,是始终怀着对传统艺术赤诚之爱,并认真探索、刻苦钻研和不断创新的渐进过程。
  一
  先生出身在仙游县榜头镇紫洋村的一个穷苦家庭,幼时家道贫寒。
  上小学时,他就对写写刻刻发生兴趣,结下了不解之缘。白天上学、帮忙家务,晚上必以临摹练字为日课。因家庭贫困买不起煤油,就由小弟手持浸晒过的竹蔑片点燃照明,一丝不苟地依照柳公权的《玄秘塔》、欧阳询的《九成宫》等范本逐字临写。一次弄到清朝成亲王的墨本,爱不释手,便将其字双钩填墨,潜心摹习。16岁考入县中,当时正处在抗日战争,学校为防日机轰炸而迁往乡下,他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半工半读,但对练写毛笔字、刻印章仍然怀着浓厚的兴趣。学校的刊物和书画比赛他积极参加,并因书法作品较好而张挂在校园内展览,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这又进一步激励其志趣,使他矢志不移,认定书法、篆刻为生活中的良友。
  历史上仙游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称,曾哺育过大书法家如蔡襄等。邻郡著名文人书家如明朝漳浦黄道周及其夫人蔡玉卿和晋江张瑞图,清朝莆田郭尚先、江春霖、张琴等人的字迹也给本乡增添了光彩,对于这些,先生小时就有所见闻,并烙下深刻的印记。
  二
  先生学习书法、篆刻,注入大量的辛勤汗水。学生阶段所有的书写都没有离开过笔、墨功夫。高中毕业后投笔从戎,军旅生活极其繁忙,只能挤出零星的时间,钻进书法、篆刻的小天地里,为同事镌刻名章、代写书信等。建国后,先生服务于学校、商业等部门,因白天工作忙,就利用晚上休息之余,大量临帖,挥刀凿石,数十年如一日,以求增进技艺。
  先生走传统之路,认识到艺术的奇葩出自严谨苦练,一艺之成非朝夕之功。书法上需要聪颖悟性,对点线运动质感要敏锐,但是书写、刻字过程中,技法的掌握成就不易,勤奋才能得其精髓。于是先生心慕手追,读帖方寸耕耘。还广泛搜集历代名碑拓片和名家手迹,上自甲骨、金文、秦汉篆额,下迄唐宋、明清。先生摹刻秦汉、清代诸家如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等人的印钤千方,根基于牢。
  基本学习中,先生对相近的书风进行归类、比较,辨异同、溯源流,从中吸取精蕴。治印上注重掌握篆书用笔圆转挺拔的基本特点,先打好深厚的篆书功底;凡遇到篆字结体欠佳,就反复推敲,多次组织,直至协调满意为止。
  长期的刻苦学习,还结合思考:怎样形成自己的风格?如何提高书法、篆刻的技艺水平?等等问题。先生说道,从掌握技巧上升到形成风格,从形态相似到把握神韵,这一飞跃不能急于求成,不可能一步登天,只能是不断更新去芜存真的升华。这也是长期临池必然要迈出的一步。
  先生对书法、篆刻的探索,始终不忘转益多师。小有天慧,受先辈朱可大先生的教益。朱老亲授篆法:治印篆法是首要的,只有篆法正,章法、刀法才能迎刃而解;在篆法上下好功夫,才能使所设计的印面饶有天趣,以深入汉人遗意,直探汉印之奥秘。朱老还勉励他广涉彝尊、刀币、镜铭、砖瓦文等。
  同时虚心向大师们学习。向在沪的著名书画篆刻家钱君匋、单晓天、韩天衡先生求教,获得热心点拨。钱师指出,写字、刻印还要学好文章、诗词、韵律,求索字、印外工夫;单晓天和韩天衡二先生更是任劳任怨,每期的书法、篆刻习作都认真批改,并不吝赠送《刻印座谈稿》、《汉印分韵》工具书等。三位大师掏心指点,不取一点报酬,使郑先生受益匪浅,终身难忘。此外,又积极同省垣内书法金石家林健(西冷印社社员)、余一石和刘德明等同志交往,在他们言传身教下,郑先生对印章的章法和边款等细节上,有新的领悟;书法方面,在圆笔入纸、中锋行笔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艺术作品贵在创新,以得笔、得势为前提,须回归到得意、得神的高层次上。书法实践家、评论家林懋义先生就其作品做了分析磋商。
  先辈和大师们的教诲、帮助,使郑先生艺日进而学日坚。
  三
  “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者,终不能尽妙”(东坡语)。先生深明此理。他说过:“一个有造就的书法、篆刻艺术家,无不外师造化,心得渊源。既要有精湛的传统功夫,又要勇于独创,守法求变”。故先生从不囿于字匠、印匠的粗浅视野里,而是努力到字、印外求知养识,学养双修。
  平时先生也赋诗填词,作文章,自学《文字学》。撰文介绍爱乡侨胞和家乡好人好事;撰写先辈书法篆刻家朱可大、林玉柱等人小传;诗赞词颂乡土名胜古迹;钻研“六书”知识,考究文字源流。
  当读到《庄子》“既雕既琢,还归于朴”时,先生恍然有所思:书要厚积薄发,印作书法艺术要“无尘”、“无火气”。
  自学书论。对王羲之《书论》中“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先生认为书法具有深层的严谨性,在一幅作品中,字字意趣必须各不相同。
  注意到建筑、装潢等外观形式美。从中吸收养料,应用于刻印之中。先生认为,在不损害印章的艺术效果前提下,利用文字的可塑性,大胆地省减、挪让、穿插等艺术手段进行处理,可使印面更具形式美。
  先生在书法、篆刻艺术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越来越多地为社会所赏识:
  “集篆法、章法、刀法于一炉”;
  “三十多年来沉醉在方寸的小天地里,追求篆刻艺术,颇具较高的造诣”;
  “有汉印的韵味,既有古法,又能创新。分朱布白,疏密有致,虚实相生。线条秀润隽永,刚柔相济,刀法挺而不滞,逸而不飘”;
  “先生书法高绝,令人钦佩..”
  “先生的楷书,笔力苍劲秀润,气韵雄浑古雅”;
  “百看不厌。..造诣至深,实为难能”。
  先生的篆刻,在其成熟的作品中,一览便知,结体紧凑,章法疏朗。不一味追求坚硬或柔纤美,而是恪守秦汉,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刀法娴熟老辣,连、断、舒、敛极尽有致;有的印面因一刀而奇趣横生。书法上,工于楷书,用笔苍浑、谨严,结体方正、宽博,既沉雄又跌宕疏放。用墨上干湿掌握分寸,气酣墨畅,神采飞扬。先生不刻意尚奇纳怪,作品中决无剑拔弩张之态,力求清新自然,于稳健中流露出一种潇洒俊逸的气息。先生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力作长征印蜕送北京“中国书画艺术大展”参加展出,并为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收藏。自填“清平乐”词楷书作品,集诗、书、印为一体,参加福建省第二届艺术节展出(第五次省展)。篆刻作品还为国内许多刊物和台北《莆仙会刊》采用,书作还为马来西亚兴安会馆珍藏。等等。
  四
  先生遇有求书、印者,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求者接踵而至。除了为乡人、名家治印和作书外,还为华侨治印作书,修结乡谊。热心为侨胞张清泉、陈兰、王贤宝等缮写寿屏和戡刻名钤。为日本片野友美、川烟美津男、山本道雄等国际友人制印。为台湾著名雕塑家李再钤,台胞学界泰斗吴越、刘宗炘先生镌名钤。
  先生还广开“言路”,不守所学。他受聘为“李耕国画培训班”和仙游师范学校的书法篆刻艺术教师。对培养青年更是不遗余力。他告诫年轻人,不管学习书法或篆刻,均要“取法乎上”,要重视基本功训练。有学生问“书当取法自然?”先生答道“先须学尽一切法”,还说“能入能出,首先要重人。尊传统汲精蕴,力排‘巧涉丹青,功亏翰墨’(孙过庭《书谱》)。”有志青年常持新作求教于先生,先生总是谆谆鼓励,帮助少走弯路。学生习闻其所述,获益颇多,方有成效。有的学生获得1990年全国青少年书画篆刻大赛中篆刻“五段奖”;有的学生在新加坡举办个人书画展览,得到好评;有的学生学成后办起“工艺社”,在艺术的天地里大展宏图。等等。
  先生亲身经验表明,从事书法、篆刻的艺术追求,即使生活陷入困境,也不能有任何松懈或停步。当处在为衣食奔忙、罹艰患难之际,仍需恬然处之。
  先生为人性耿介,重气节。诚实、憨厚,同行中呼为三国的“鲁肃”。凡事不与人争,胸中存有道义。《厦门活动月报》主编董福耕先生诗赞“点划透心血,方寸显无边。愚妄讥贱骨,功同金石坚。”
  先生刻印善择主题。逐句精心设计并镌刻完成《毛主席诗词印谱选》一册,拓赠诸友好(其后记极尽谦逊)。还设计刻就《兴化胜景印组》,广为大家喜爱。先生爱写昔贤名篇警语,如《朱子家训》、文天祥《正气歌》、屈原《哀郢》、诸葛亮《诫子书》等,作品中颇有“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的阳刚之气。
  先生年近古稀,对篆刻、书法艺术的追求更加弥笃。他乐此不疲,天天早起,把作息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时而专心篆刻,鼓刀耕石,游刃自如;时而挥毫泼墨,畅抒胸怀。艺术是崇高的,学无止境,须付毕生精力。先生正朝更高的目标,即凝练自己的篆刻、书法艺术作品,臻合温润醇雅的极则。
  泉州著名书画家陈逸亭先生录书《红楼梦》一诗敬赠郑先生曰:“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衷心祝愿郑先生身体健康,在篆刻、书法艺术的征途上再攀高峰。
  王伟奇印
  傅绍良
  天生一个仙人洞

知识出处

仙游书法志

《仙游书法志》

出版者:海峡书局

本书分设概述篇、题刻篇、书家篇、文论篇、杂篇和附篇,加上题词、序、参考文献、后记等,系统地记述了仙游书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秀发
责任者
赵贺民
责任者
郑新儒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