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专家作杂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仙游书法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910
颗粒名称: 不作专家作杂家
其他题名: 林懋忠先生侧记
分类号: I269
页数: 3
页码: 241-2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林懋忠先,先生擅长博弈,先生亦谙古今文辞,先生教育学生有方, 师生情谊笃厚。
关键词: 仙游县 林懋忠 侧记

内容

“不让古人是真有志,不让今人是小器量”,这是我第一次拜访林懋忠先生时受其言教的。林懋忠先生,德可作楷,言可励世,多才多艺而又造诣甚深,是可绍入家乡从古迄今优秀人物行列的。我和林先生相识不久,但多蒙其嘉言懿行,得益匪浅。
  林先生常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在人生途程中,要砥砺心志,不可丢失掉自己。”
  先生擅长博弈。50年代一度为晋江地区的象棋选手,退休后主持全县象棋比赛裁判工作。先生说,弈好棋首先要明白棋理,统揽全局,细处着手,同时复盘对提高棋艺十分重要。技术上着力于棋谱、棋史的学习、探索:“晴窗再析梅花谱,雨夜重温桔戏图”(《七律·象弈》颈句),还著文发表在《象棋》专刊上。
  先生下棋不争而为高人一筹,平时弈博纯从陶冶身心出发,不赌、平等。对违反规则的对局,认为假使得胜,亦不算赢。先生说,在一次大赛中,有位观众暗竖中指——意为走中兵,来提示局中一方,结果受示者转败为胜。这是十分不光彩的战绩。先生还结合本地的一些棋谚来教导为人方法:“不要当被人赶的小卒”;“棋使下局——在劫难逃”;“走着瞧——谁能一步看到头?”等等。所作《七律·象棋》一诗,“..物理细推如象弈,饶人一着未真输”,从对弈悟世事,蕴人生哲理于手谈中。
  先生涉猎书画艺术,颇有心得。值风华正茂少年之时,家乡名画家李耕就赞曰:“棋走得好,字也写得好”。先生读传统的书画法帖多,对古代著名书画家非常熟悉;观千剑后能识剑,所写行书作品为识者所珍重,而晚年的书作,随意点染,笔简意远,充分显现出洒落、雅逸之致。当今画坛上有“李耕人物画派”,有人相应提出“仙游书派”之说,于此先生大不赞同。他说,虽然仙游古代出现过大书家,如宋“四大家”之一的蔡襄,并且历代写好字的人也多,但看不出师承关系,更没有脉络鲜明的谱系,不能成宗成派;另外“地方书派”只能囿限人们的艺术取材范围,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对古代和当代的一些书家作品风格评论中的,独具慧眼。先生说:“元朝鲜于枢书法以‘勇’胜,这是与五代杨凝式的作品和同时代的赵孟頫合书‘千字文’作品比较而言的;若比宋朝岳飞草书‘出师表’就不同了。”还说:“现代新加坡书家潘受先生书法特点是‘闲散’,作品纯粹体现了人间真善美的一面。潘书墨彩丰富,同时诗书并茂,具臻妙境,现代书家中少出其右者。”
  先生亦谙古今文辞,能解吟咏。退休后注重于作诗填词,并以之来弘扬人间正气。诗赞孔繁森“如麻政事必躬操,忧国忧民不惮劳。多少自称公仆者,几人品格似君高。”于中日友好作“八月十四夜望月”诗:“月逢二七最婵娟,有兴何须笔似椽。桂影渐移催斗转,秋波频送把情传。立身无负平生志,见面宜留后日缘。莫怪清光犹未满,来宵促膝话团圆。”对台湾同胞作《唐多令·重游九龙潭寄怀旅台同学》一词:“故里又清明,青山分外青..”,使人诵读之时,仿佛一步一拍恋情难舍。等等。先生的诗词有与乃弟懋义合著《棠棣集》问世。
  先生“幼读千家诗”,青年时“课读中宵”,对于诗词的创作早已烂熟于心,所作诗词语句锤炼,多有警言,既传真情,又存个性;但是不赞成后学作古体诗词,认为作古体诗词,要受词意、音韵、平仄等格律形式制约,不易出新意,好比带手枷、脚镣去跳舞,跳好是很难的。然而有求教先生的,他还是随人指点,谆谆化导。
  先生感叹道,光阴易过,岁月不留人。记得小时拿书请教老师,老师接过书来往前一推——年老的人要把书拿远一点才能够看清楚。这事仿佛在眼前刚刚发生。做学问,趁年轻,“年轻人要多亲近书一点”;并要脚踏实地,言行并重,才为真实智慧。他说,自己也是“家贫子读书”的,自己的聪明是从小跟母亲在煤油灯下熬出来的。还恳恳谆劝后学至少要背诵《古文观止》百篇,古诗词千首,这样对写文章,阅读文学作品有莫大助益。又说,见识广博须靠平时留心积累。对退休教师郑亮怀(榜头镇灵山村人)用一种名为“一粒珠”的小草制作毛笔,先生非常赞赏这种有依据的做法,即依据清朝仙游县令朱彝尊的诗句“囊有真珠添不聿,装无薏米畏人言”来的。朱彝尊,秀水人,清官,书家,在仙游首先以真珠草制毛笔。这里“真珠”是一种草,亦名“真国珠”、“一粒珠”;“不聿”在浙江一带指毛笔。朱彝尊离开仙游时不敢带地方特产薏米,免得人说刮走了地皮,而只带制作毛笔用的草罢了。先生说,如此考据并加以应用,是令人钦佩的。
  先生教育学生有方,师生情谊笃厚。他说:“无心想,不失落。有一得之见,便得到鼓舞。”认为“师不必贤于弟子”,赞同“只开风气不为师”,不喜欢“好为人师者”。持此师生关系观念来自励励人。学生林玉柱,是仙游籍第一位省书家,先生说常将之作替手,以替手来奖掖其进步的。先生说,玉柱为人老实,肯下苦功学帖,是难得人才,书法好,叫人满意;其他大多数自称“书家”因不师古法,闻见寡陋,不事苦学,才力不足,急功近利,只能成为“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者,作品也难免流入低级平庸。书家林玉柱,仙游城东人,不幸英才早逝。悲痛之余,先生作诗《悼林玉柱君》:“书艺精深有定评,喜君头角早峥嵘。方期后浪推前浪,讵料先生哭后生。笔冢风凄秋九月,墨池水冷夜三更。黄炉寂寂音容杳,从此城东路怕行。”
  教子成绩更大。在其内人五十大寿时大儿亚南培养考入大学,先生作《沁园春·五十寿内》一词,“..关情处,有冲寒梅蕊,又放南枝”。经过十年,支持亚南留学德国,后获数学博士学位,先生重读此词,自得心开,觉有“新意”。
  在接触林先生过程中,我不时地读到其弟懋义寄来的新、佳作品。懋义是名作家,著有《林荫路上》、《鹭岛情思》、《乡情》等书。先生自称兄弟俩为“难兄难弟”。在《寿懋义弟六十》一诗中写着“大宋曾传缘弟显,元方直觉作兄难”,先生认为自己不如小弟,感到“因弟而显”、“作兄难”。这对人称为“双星座”的兄弟,还相互推让说对方比自己强呢。(因弟而显,决不同于“子因父显”。)
  上面是我认识林先生的点滴记述。事实上,林先生主要成绩在科普(人呼他为“科普忠”;曾参加全国科协“一大”)、文学文史、民俗等方面上,且著述颇多,贡献也大,更需要高明来写。最后一提,当我读到林先生所作词《诉衷情·送引夫之华侨大学》中句“君证专家,我附杂家”时,我问“是大杂家?还是小杂家?”先生说“大杂家和小杂家,区别在所杂的广度和深度上。自己只是小小的杂家。”并反问道“平凡人不用写,你偏偏要写。既然写了,总算费了笔墨,准备往哪里发表?”我熟读过先生的引句“老眼平生空四海”(先生所作《纪念刘克庄八百诞辰》律诗中颔句)和常听先生说“下士闻道”的话,故答道:“小地方容纳不下,应该向海外发表”。先生板着脸说道:“最好不要发表。当今好多人‘称名称家’,‘衔头’大得很,甚至‘国际声誉’,写文章往海外吹,其实多为半桶水。这些人国内骗人不足道,还再去欺骗海外人!”

知识出处

仙游书法志

《仙游书法志》

出版者:海峡书局

本书分设概述篇、题刻篇、书家篇、文论篇、杂篇和附篇,加上题词、序、参考文献、后记等,系统地记述了仙游书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秀发
责任者
赵贺民
责任者
林懋忠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XYX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