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不作专家作杂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仙游书法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910
颗粒名称:
不作专家作杂家
其他题名:
林懋忠先生侧记
分类号:
I269
页数:
3
页码:
241-2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林懋忠先,先生擅长博弈,先生亦谙古今文辞,先生教育学生有方, 师生情谊笃厚。
关键词:
仙游县
林懋忠
侧记
内容
“不让古人是真有志,不让今人是小器量”,这是我第一次拜访林懋忠先生时受其言教的。林懋忠先生,德可作楷,言可励世,多才多艺而又造诣甚深,是可绍入家乡从古迄今优秀人物行列的。我和林先生相识不久,但多蒙其嘉言懿行,得益匪浅。
林先生常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在人生途程中,要砥砺心志,不可丢失掉自己。”
先生擅长博弈。50年代一度为晋江地区的象棋选手,退休后主持全县象棋比赛裁判工作。先生说,弈好棋首先要明白棋理,统揽全局,细处着手,同时复盘对提高棋艺十分重要。技术上着力于棋谱、棋史的学习、探索:“晴窗再析梅花谱,雨夜重温桔戏图”(《七律·象弈》颈句),还著文发表在《象棋》专刊上。
先生下棋不争而为高人一筹,平时弈博纯从陶冶身心出发,不赌、平等。对违反规则的对局,认为假使得胜,亦不算赢。先生说,在一次大赛中,有位观众暗竖中指——意为走中兵,来提示局中一方,结果受示者转败为胜。这是十分不光彩的战绩。先生还结合本地的一些棋谚来教导为人方法:“不要当被人赶的小卒”;“棋使下局——在劫难逃”;“走着瞧——谁能一步看到头?”等等。所作《七律·象棋》一诗,“..物理细推如象弈,饶人一着未真输”,从对弈悟世事,蕴人生哲理于手谈中。
先生涉猎书画艺术,颇有心得。值风华正茂少年之时,家乡名画家李耕就赞曰:“棋走得好,字也写得好”。先生读传统的书画法帖多,对古代著名书画家非常熟悉;观千剑后能识剑,所写行书作品为识者所珍重,而晚年的书作,随意点染,笔简意远,充分显现出洒落、雅逸之致。当今画坛上有“李耕人物画派”,有人相应提出“仙游书派”之说,于此先生大不赞同。他说,虽然仙游古代出现过大书家,如宋“四大家”之一的蔡襄,并且历代写好字的人也多,但看不出师承关系,更没有脉络鲜明的谱系,不能成宗成派;另外“地方书派”只能囿限人们的艺术取材范围,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对古代和当代的一些书家作品风格评论中的,独具慧眼。先生说:“元朝鲜于枢书法以‘勇’胜,这是与五代杨凝式的作品和同时代的赵孟頫合书‘千字文’作品比较而言的;若比宋朝岳飞草书‘出师表’就不同了。”还说:“现代新加坡书家潘受先生书法特点是‘闲散’,作品纯粹体现了人间真善美的一面。潘书墨彩丰富,同时诗书并茂,具臻妙境,现代书家中少出其右者。”
先生亦谙古今文辞,能解吟咏。退休后注重于作诗填词,并以之来弘扬人间正气。诗赞孔繁森“如麻政事必躬操,忧国忧民不惮劳。多少自称公仆者,几人品格似君高。”于中日友好作“八月十四夜望月”诗:“月逢二七最婵娟,有兴何须笔似椽。桂影渐移催斗转,秋波频送把情传。立身无负平生志,见面宜留后日缘。莫怪清光犹未满,来宵促膝话团圆。”对台湾同胞作《唐多令·重游九龙潭寄怀旅台同学》一词:“故里又清明,青山分外青..”,使人诵读之时,仿佛一步一拍恋情难舍。等等。先生的诗词有与乃弟懋义合著《棠棣集》问世。
先生“幼读千家诗”,青年时“课读中宵”,对于诗词的创作早已烂熟于心,所作诗词语句锤炼,多有警言,既传真情,又存个性;但是不赞成后学作古体诗词,认为作古体诗词,要受词意、音韵、平仄等格律形式制约,不易出新意,好比带手枷、脚镣去跳舞,跳好是很难的。然而有求教先生的,他还是随人指点,谆谆化导。
先生感叹道,光阴易过,岁月不留人。记得小时拿书请教老师,老师接过书来往前一推——年老的人要把书拿远一点才能够看清楚。这事仿佛在眼前刚刚发生。做学问,趁年轻,“年轻人要多亲近书一点”;并要脚踏实地,言行并重,才为真实智慧。他说,自己也是“家贫子读书”的,自己的聪明是从小跟母亲在煤油灯下熬出来的。还恳恳谆劝后学至少要背诵《古文观止》百篇,古诗词千首,这样对写文章,阅读文学作品有莫大助益。又说,见识广博须靠平时留心积累。对退休教师郑亮怀(榜头镇灵山村人)用一种名为“一粒珠”的小草制作毛笔,先生非常赞赏这种有依据的做法,即依据清朝仙游县令朱彝尊的诗句“囊有真珠添不聿,装无薏米畏人言”来的。朱彝尊,秀水人,清官,书家,在仙游首先以真珠草制毛笔。这里“真珠”是一种草,亦名“真国珠”、“一粒珠”;“不聿”在浙江一带指毛笔。朱彝尊离开仙游时不敢带地方特产薏米,免得人说刮走了地皮,而只带制作毛笔用的草罢了。先生说,如此考据并加以应用,是令人钦佩的。
先生教育学生有方,师生情谊笃厚。他说:“无心想,不失落。有一得之见,便得到鼓舞。”认为“师不必贤于弟子”,赞同“只开风气不为师”,不喜欢“好为人师者”。持此师生关系观念来自励励人。学生林玉柱,是仙游籍第一位省书家,先生说常将之作替手,以替手来奖掖其进步的。先生说,玉柱为人老实,肯下苦功学帖,是难得人才,书法好,叫人满意;其他大多数自称“书家”因不师古法,闻见寡陋,不事苦学,才力不足,急功近利,只能成为“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者,作品也难免流入低级平庸。书家林玉柱,仙游城东人,不幸英才早逝。悲痛之余,先生作诗《悼林玉柱君》:“书艺精深有定评,喜君头角早峥嵘。方期后浪推前浪,讵料先生哭后生。笔冢风凄秋九月,墨池水冷夜三更。黄炉寂寂音容杳,从此城东路怕行。”
教子成绩更大。在其内人五十大寿时大儿亚南培养考入大学,先生作《沁园春·五十寿内》一词,“..关情处,有冲寒梅蕊,又放南枝”。经过十年,支持亚南留学德国,后获数学博士学位,先生重读此词,自得心开,觉有“新意”。
在接触林先生过程中,我不时地读到其弟懋义寄来的新、佳作品。懋义是名作家,著有《林荫路上》、《鹭岛情思》、《乡情》等书。先生自称兄弟俩为“难兄难弟”。在《寿懋义弟六十》一诗中写着“大宋曾传缘弟显,元方直觉作兄难”,先生认为自己不如小弟,感到“因弟而显”、“作兄难”。这对人称为“双星座”的兄弟,还相互推让说对方比自己强呢。(因弟而显,决不同于“子因父显”。)
上面是我认识林先生的点滴记述。事实上,林先生主要成绩在科普(人呼他为“科普忠”;曾参加全国科协“一大”)、文学文史、民俗等方面上,且著述颇多,贡献也大,更需要高明来写。最后一提,当我读到林先生所作词《诉衷情·送引夫之华侨大学》中句“君证专家,我附杂家”时,我问“是大杂家?还是小杂家?”先生说“大杂家和小杂家,区别在所杂的广度和深度上。自己只是小小的杂家。”并反问道“平凡人不用写,你偏偏要写。既然写了,总算费了笔墨,准备往哪里发表?”我熟读过先生的引句“老眼平生空四海”(先生所作《纪念刘克庄八百诞辰》律诗中颔句)和常听先生说“下士闻道”的话,故答道:“小地方容纳不下,应该向海外发表”。先生板着脸说道:“最好不要发表。当今好多人‘称名称家’,‘衔头’大得很,甚至‘国际声誉’,写文章往海外吹,其实多为半桶水。这些人国内骗人不足道,还再去欺骗海外人!”
知识出处
《仙游书法志》
出版者:海峡书局
本书分设概述篇、题刻篇、书家篇、文论篇、杂篇和附篇,加上题词、序、参考文献、后记等,系统地记述了仙游书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秀发
责任者
赵贺民
责任者
林懋忠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XYX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