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仙游文庙碑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仙游书法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909
颗粒名称:
仙游文庙碑廊
分类号:
K877.42
页数:
3
页码:
238-240
摘要:
本文介绍了仙游文庙碑廊,光山色澄泓苍郁”),仙游文庙宋初建于城西(今西门兜城隍庙),宁咸平五年(1002)迁建今址(斯地“溪光山色澄泓苍郁”),分别有“重修太平桥碑记”石刻,“仙游县石城碑”,“反日会”碑等。
关键词:
仙游县
仙游文庙
碑廊
内容
仙游文庙宋初建于城西(今西门兜城隍庙),宁咸平五年(1002)迁建今址(斯地“溪光山色澄泓苍郁”)。古时文庙殿庑既整,图象聿新,“日新”斋、“时习”斋,东廊的“仁、义、礼、智、信”五间号房,西廊的“温、良、恭、俭、让”五间号房,等等,皆寓有象征意义。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文庙饱经沧桑,现保存的古建筑物有大成殿、明伦堂、崇勋祠和棂星门(其二边为名宦祠、乡贤祠)等,屋宇整严,用材硕大;斗拱、藻井、龙柱等艺术造诣极高,与福州文庙、泉州文庙、安溪文庙合称为福建省“四大文庙”。今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并作为县博物馆的馆址。
仙游文庙最近的一次修复始于2007年,历经数年完工。这次修复,在其西侧构筑起碑廊,陈列自唐代起至近现代的碑刻四、五十件。廊庑上覆琉璃瓦,使这些碑刻不再受雨侵日曝,从而得到很好地保护。
碑廊石刻,征集来自全县各个地方,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古为今用,启迪后人。如今碑廊免费开放,供大家游览观看。
这些碑刻,大小不同,形式多样。真草隶篆,诸体皆备;线条结体,仪态万千。“发潜德之幽光”,碑廊满足现代人的观赏心理、考古口味。下面就其二、三方碑刻稍加解读。
一、“重修太平桥碑记”石刻。行书,碑高宽约85×65厘米,字径约6厘米。系著名书画系林肇祺所书写的,为其行书代表作。本碑记载着枫亭太平桥修建的历史沿革。释文:
重修太平桥记
太平桥始于宋庆历,时为洪长者忠所创。汇上流百川之水而并出于桥,盖冲激之巨者,虽前此修理有人,而阅时既久,稍稍积坏矣。曩岁壬寅夏,霪雨暴流,势益将圮,桥南观音亭礅石亦流削过半。晋绅陈君捷春,与枫之绅士刘君绳武姪继善及余兄辅周等出而劝募修葺,始事于是年八月,越明年十月乃竣。桥凡九齿,易其新者二,而又重整扶栏,增补崩陷与亭础,俱极坚致。噫!事虽因也而示固则视前有过矣。是时共事者又有杨荫棠、林斯忻、刘秉漳、杨钟声等,均可嘉也。爰巉诸石,以劝来者。郑屏周记,可竹旧主篆额并书。光绪甲辰年嘉平月榖旦立。
二、“仙游县石城碑”。额字为篆书,正文为楷书,碑高宽约230×77厘米。额首篆字书出郑洛书之手,正文书出郑一鹏之手,二人都为莆田人,均是明正德年间进士,前者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后者官至吏科给事中。本碑文字清晰完整,释文如下:
仙游县石城碑
仙游,兴化属邑地。故无城,环邑皆山焉。唯是盗贼间出没厥僻,民患之。正德丙寅,乡司徒郑公纪白于官,筑土为垣。前守萧山张公顶议包以砖,顾委之者,功简而速敝。嘉靖乙酉,邑令萧弘鲁上之府及当道,乃议易之石,工力方兴而萧令去,事将寝者逾年。丁亥,江都叶子观来守斯郡,谓风教农桑之外,事莫有先于此者。乃请之巡按双江聂公,曰:“然,惟难厥任。”叶子曰:“院司制之于是,任乎何有?”双江遂偕分为守大参平溪侯公定厥议。侯公因按厥地,计厥用。既而分巡宪副万安郭公又核厥实。乃偕檄通判王万年督厥工,新令刘进修日省厥事。于是乎凿石于山,燎灰于海,采木于林,借力于众,集而垣之,五月而工成。围凡一千九十五丈,高一丈二尺,有奇门四,敌台三十有二,楼堞之制,濠梁之设,咸具焉。刘令谓是役也,不可以无纪。乃请叶子曰:“吾尝考仙游之邑,在汉为治县,历数十世而无城。及今城之也,上下疑违,又历数十年而工弗就榖矣哉,聂、侯、郭三公!乃因萧令之所倡制,王判之用财善,刘令之省工而断行之,遂克成于五月之间,不亦难乎!可谓百世之功矣。”因纪而铭之。俾邑之人获金城以捍患者,于是乎知所自焉。铭曰:“粤惟仙游,山环水清,厥风朴野,历代靡城;惟兹嘉靖,石壁斯固,百世不朽,邑人终护。”
嘉靖九年岁次庚寅四月六日
赐进士出身、中顺大夫、兴化府知府、江都省庵叶观撰
赐进士出身前翰林院庶吉士吏科左给事中、侍经筵官乌石散人郑一鹏书
赐同进士出身文林郎河南道监察御史、侍经筵奉敕提督南畿学政郡人桃源郑洛书篆
兴化府同知李翱、通判施继祖、经历江培、知事晏升
仙游县知县刘进修、典史周恢
儒学教谕肖日强、训导何元达同立石
仙游自置县起,历数十世而无城垣,依负山带溪的地理优势为防护。至明嘉靖二年(1523),始建石城,八年落成,同时改四城门为:东曰宾曦,西曰爱晓,南曰迎薰,北曰拱极。本碑为考察古代仙游县城的建造和变迁提供了确凿的依据。
三、“反日会”碑。作为历史实物证件,是一块难得的爱国主义的碑刻。碑文:“我们要雪五三惨案的耻,必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上款:“中华民国十七年八月十日立”,下款:“仙游反日会”。一九二八年五月三日至十一日,日本帝国主义炮轰济南,造成民众死难一万多人,又惨杀我国外交官蔡公时。对此炎黄同胞遭受惨害,仙游人民没齿难忘,坚决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本石碑照片见“题刻篇”。)
文庙碑廊中有多方“宪示”、“禁革”类的碑刻,如“佘民豁免徭役碑”、“分守道禁税石碑”、“奉宪禁革”碑(以及立在度尾镇潭边社区的一块清代“宪示”碑和盖尾镇盖尾村陈光祖府第的“陈安钱粮”宪示碑)等,都是革除弊政、减轻百姓负担的宝贵实物。可以说,碑廊内的每一块碑刻,无不承载着历史,具有一定的艺术和史料价值,是研究仙游地方文化不可或缺的文物资料。
(作者林志斌,系仙游县博物馆干部)
知识出处
《仙游书法志》
出版者:海峡书局
本书分设概述篇、题刻篇、书家篇、文论篇、杂篇和附篇,加上题词、序、参考文献、后记等,系统地记述了仙游书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志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