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书法文化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仙游书法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888
颗粒名称: 仙游书法文化概述
分类号: J292.1-09
页数: 19
页码: 5-23
摘要: 本文是仙游书法文化概述,简要演绎出仙游书法的一些地方特点。亦稍微述及仙游雕刻工艺、 书画关系和裱褙业等情况。
关键词: 仙游 书法 文化

内容

“蜚山壮丽入云天,兰水长流永向前”。在仙游这块土地上,大蜚山是县城北面的靠山,木兰溪是县城南面的水脉;大蜚山和木兰溪代表着良好的地理风水。仙游文化(包括书法文化)就像壮丽的蜚山和长流的兰水一样进入时空的云天而永远不断地向前发展着。
  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了一方文化。千百年来,在其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陶冶下,仙游书法(或书法艺术)经过生发、发展、展进的过程,有了许多特别之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各自所包含的内容都十分丰富,在时间的长河中又交互影响,形成复杂结构。下面就大的方面简要阐述仙游书法文化的一些现象与特征。
  首先,仙游这块土地是古老的。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至前二千五百年的新石器时代,仙游就有人类的生息繁衍。1958年和1987年,省考古专家二次来仙游文物普查和史前考古,在榜头、园庄、钟山、游洋、龙华和大济等地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十多处,拣到新石器时代的石簇、石戈和大量各种花纹的硬陶片、黑砂陶片和原始瓷片,说明在那时候仙游就有人类在从事耕作和捕鱼等活动。西周时(公元前11世纪至前771年),仙游属七闽之地,春秋战国时(公元前770至前221年)属越国地;秦朝时属闽中郡。现在遗留的位于钟山镇麦斜岩山巅的占星石上的“丹崖古篆”和郊尾镇洪山竹仔寨顶峰的摩崖石刻“古篆”(当地人称为“仙篆”)均是原始文字,有人认为这是土著先民“七闽之种”、“闽越之民”的遗迹。可见在中原文化进入仙游之前,境内就有土著文字萌芽。
  仙游在汉武帝时(公元前140至前87年)隶属会稽郡(今浙江绍兴市),东汉光武帝时(公元25至57年)属建安(今建瓯县);三国时(公元220至280年)为吴国所辖,属建安郡(今福州);晋时(公元280至420年)属晋安郡;南北朝时,先后为梁、陈所辖,属南安郡、闽州、丰州;隋开皇九年(589)改丰州为泉州;唐武德五年(622),仙游属莆田县。这是仙游建县前历朝所属情况。民间传说,汉武帝元狩年间(公元前122至前116年),安徽芦江有一个叫何任侠的人,带了九个儿子至江西临川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为其所著,相传豆腐为其所造)家去作客。当天晚上,九兄弟得知父亲和刘安在商议反叛汉朝之事,便劝告父亲要维护汉朝的统一,不要和刘安合谋。可是,其父不肯听从劝告,九兄弟因此出走。他们历尽千难万险,先后到了福州于山、福清石竹山等地,最后来到了仙游九鲤湖。九兄弟在九鲤湖采药炼丹,为民众解除疾苦,最后炼丹成功,乘鲤鱼上天成仙。仙游置县之初原名清源县,与当时隶属的清源郡同名,容易混淆,便因何氏九兄弟乘鲤成仙之传说,改定为延用至今的县名,而县城也因此被称为鲤城。所谓“信是神仙此地游”。
  九仙故事,使仙游这地土地蒙上神奇灵异的色彩。留仙为其游憩之山,枫亭乃其结枫之所;还有仙水、仙潭、仙门等地名。过去有一名联:“仙游仙游,结枫亭,骑石马,饮仙水,飞升九鲤湖,聚首仙门洞;龙腾龙腾,闯杨寨,浴金溪,卧龙板,驻跸三会寺,返归龙山宫”(其中石马、龙腾、杨寨、金溪、龙板、三会、龙山等亦是仙游境内的地名。其他仙游地名趣联如“金井玉井涵井后门井,富洋来洋古洋仙水洋”、“龙宫龙井龙泉龙纪寺,象岭象坂象运象林村”等),可以说是九仙的产物。此外,九鲤湖的仙梦最灵验,闻名于世。仙游不只是仙邑,晚唐以后,“地有佛国之号”(宋·黄岩孙撰《仙溪志》)。境内寺庙林立,龙华寺、九座寺、三会寺和会元寺为四大著名古刹,中、小寺庙(庵、堂)近千。唐宋以降,仙游出现了“山路逢人半是僧”的状况。综上二点,仙游是一个仙苑觉地。明末大学士张瑞图(1570-1641,字长公,号二水、果亭山人、芥子居士等,筑室白毫庵,晋江人。与邢侗、董其昌、米万钟并称“明末四大书家”。《桐荫论画》评其书法:“钟王之外,另辟蹊径。”)所题的“仙苑觉地”匾额今尚保藏在仙游县博物馆,仙游既实至名归,又名至实归了。(按:“仙苑觉地”匾额原藏在龙华寺,“文革”中破“四旧”时幸作为文物上缴而安然无恙。)
  仙游古代人口稀少,但历史上曾有三次人口剧增时期,主要的原因是中原人口的大量流入。第一次是在东汉至东晋之间。西汉初,福建为闽越国,闽越王余善反汉自立。汉武帝派大将朱买臣南征,灭掉越国,“迁其民于江淮之间,地遂墟”,仙游也成为人烟寥落的地方。到了东汉末年,中原纷争,百姓为避战乱多举家南迁。特别是东晋初,中原衣冠入闽,首先入仙游的有来自河南固始等地的林、黄、陈、郑、詹、邱、何、胡等八族。第二次是在唐末至五代期间。黄巢起义军入闽后,因水土不服,将士多病,其部下及随军家属就流入仙游定居。这些人也是来自河南固始、河间、颖水等地,至今仙游许多姓氏的宗祠大门联及大灯还写上“颖水家声大”、“河间世泽长”等字样。第三次是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由于金兵南下,康王渡江,中原不少庶民官宦南迁入仙游定居。北宋宰相李纲的后代也是这时进入仙游的。文革期间,其后人还保存李纲宰相的印章,便是这一事实的佐证。
  中原士庶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仙游经济、文化的发展。换言之,来自中原的华厦文化与蜚山兰水宝地融汇,激活了钟灵之气,从此,仙游俊彩星驰,人文荟萃,或以文韬武略名世,或以文采风流垂范。
  衣冠南渡,南朝陈代中郎将郑庄自河南荥阳入仙游率先办学。郑庄定居浔阳(今石苍、菜溪),建书堂,授徒课子,结果福建第一批进士在仙游诞生了,他们是金鲤、史宾、詹万钟、白金、郑积、郑方迕、郑朗、郑璩等八人(后四人则是郑庄的直系子、孙、曾孙、玄孙)。金鲤官至司徒封吴国公,史宾官至司空楚国公,二人都直接参与了国政;其他都官居侍御史、御史,是接近皇帝、纠察百官的。郑璩还做了太子(唐德宗皇帝)的侍讲(国师)。(按:郑庄的兄弟有郑露、郑淑,郑露在莆田南湖办学,郑淑在巩桥即今赖店镇圣泉村办学。)唐后期,仙游又出现陈峤、陈乘、杨在尧、陈光义、陈淑等五名进士,另有郑良士向唐昭宗献诗五百首,特授国子四门博士,其八个儿子都博学能文高居显官,人称“郑家八虎”。
  唐代仙游出了13名进士,为科举中硕儒崛起的肇始,随后宋盛明续。宋出进士587名,元出进士6名,明出进士40名,清出进士15名。自唐初至清末的一千二百多年中,仙游共出了662名进士,其中状元5名,榜眼2名,探花1名。可以说,古代仙游人文灿烂,为科甲鼎盛的东南“望县”(一等县)之一。
  古代仙游学事主要形式有县学、学院(书堂)和私塾等,由教谕、塾师传授《四书》、《五经》等,兼习各种律令、御制大诰、名人法帖、九章算法等,离不开“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内容。仙游文庙是县学所在地。著名的书院(书堂)有:浔阳书堂、会心书院、金石山书堂、东山书院、庄山书院(在园庄)、兴山书院(在游洋)等,培养出了许多龙象人物,包括书法大家。
  会心书院在枫亭塔斗山上,造就了许多杰出人物,如宋南岐国公陈洪进及蔡襄、蔡高和蔡京、蔡卞两对兄弟;元代状元林亨(与其前科状元林济孙一起,仙游“三年两度状元来”而名声大震)在此著写《螺江风物赋》;明代出了陈迁、薛大丰、林兰友、徐稚佳等进士。
  金石山书堂在县城东北隅金石山上(今仙游一中)。宋庆历年间(1040-1048),陈襄在此办学,弟子甚众,对傅楫(字元通)特器重,曰:“傅元通,金石人也。”并以其女妻之。傅楫于治平四年登进士第,官至龙图阁,卒于职,赠少师,有文集35卷。米芾题其墓曰“宋傅元通之墓”。金石山上过去有一处“傅少师读书处”古石刻,惜毁于“文革”。
  东山书院在度尾镇砺山村境内的东山之巅,始创于唐朝。宋时朱熹曾来此讲学;史学家郑樵亦曾到过这里,写下一首《东山采药》诗:“一掬金丹向晓风,山前草木尽葱茏;诗书便是神仙味,更笑行冲问药翁。”明时,本书院出了“东山四园”,一时名震朝野。东园即郑纪,官至户部尚书;西园即李鼎,官至监察御史;南园即余赐,理学名儒;北园即郑璞,曾任国学侍讲。
  除县学、书院外,师塾盛行于明、清及民国初,遍布全县,各大姓如郑、蔡、傅、陈、叶、许等均设有私塾,延师执教。
  过去仙游家传诗书,户习礼乐,学风纯正。“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甚至贫苦人家亦克勤克俭、想方设法送孩子入学。“十室九书堂”、“家贫子读书”乃是仙游的兴教重学优良传统。农家“人勤春来早”,而欲考取功名、挤身仕途的学子更因任重而勤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五六月无暑气,二三更有书声”,是仙游古代学子发愤治学、笃志励行之风的写照。
  浓厚的读书气氛造成仙游近古的习俗,而书法习俗斑斓多姿。《仙溪志》载:“生其间者,人性敦朴,嗜好简静”;“多世家宦族,而习俗渐趋于文”。人们之间有一种儒雅斯文风气。以文论才,以书论艺,成为学子们才学的评价标准。老百姓常说:“字是人的眉目,是文章的门面”,所谓“以文示人,字先入目”。大人们还常教导孩子说:“字是一个人的面目与外表。面目可憎,外表邋遢,给人印象能好吗?做事能有条理吗?”因此,读书人从小苦练书法成为“童子功”之一,而平时还必须“大笔与小笔并举”,大字与小字都写得“有姿有态”,在笔墨上下硬功夫。大人、师长督查功课时,亦特别注重检查毛笔字。仙游百姓都明白,“写好字,不容易”,字写得好的人会受人尊敬并待为上宾的。过去仙游各房族,都备有一两块砚台,一两块墨锭,一两支毛笔,以待不时之需。亲戚朋友往来,送不起什么高档入时的礼品时,便写几个字相赠;士子们诗文唱和时,少不了笔墨交流。还有“敬惜字纸”的习俗。有字之纸不可随便乱丢,不用的要送到“字纸炉”里火化。全县各个村落,总有一两位写字能手,婚寿过年,他们笔端豪情满怀,写联写柬忙得不亦乐乎。
  由于地理位置的分隔,全国各地形成了自己的民俗,而有的民俗与书法有关,或者说暗含书法文化的影子。新春佳节,家家户户贴新春联,除旧布新,这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民俗。端午节家家门户上插艾枝、菖蒲(意为“艾叶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剑斩千邪”)、吃粽子、赛龙舟等亦是全国性的民俗,然而,“未吃五日节粽,破棉袄不敢放”,.从端午节起仙游气候才正式进入夏季,可以放心穿单衣了,这是仙游独特的风俗。还有,全国许多地方,住宅的大门若正对着桥梁、巷口、街衢等,受其“直冲”,则常立一小块石碑,上刻“石敢当”三字,以之禁压不祥,仙游亦有此习俗。全国一些地方,正月十五日元宵游灯,“万众游灯颂盛世,普天同乐庆元宵”,仙游境内只有枫亭镇才有此习俗。民间“抓周”习俗亦遍布全国,但各个地方有变异,在仙游是:周岁时,让孩子坐在桌子上,其身旁放置各种东西,有书本、毛笔、砚台、剪刀、尺子、元宝、算盘、花粉等,让孩子抓取,以第一次抓到的东西来判断一生的命运。如抓到书本、毛笔、砚台,说明这孩子一生中注定是读书人,或以文墨名世,或官高爵显;如抓剪子、尺子,说明将来是手艺中人,将成为能工巧匠;如抓元宝、算盘,则是生意中人,会精打细算、善于经商;如抓花粉,则为风月场中人,注定没有出息(贾宝玉便是)。仙游家长总希望孩子第一次抓到的是书本或毛笔或砚台。在仙游,建房择地、奠基、上梁、落成、迁居等,请著名书家或乡里善书者撰写联额,如题“吉星高照”、“福寿呈祥”、“三槐五桂,百子千孙”等,表示新居吉祥,子孙兴旺。又仙游过去男子行冠礼及结婚成人,依照辈行如按“文章华国,诗礼传家”次序而立字建表德,亦请乡里善书者书写。上面二习俗并非仙游专有,而以下二习俗则是外地(邻邑莆田除外)所无了。正月初二不登门拜客风俗。有一首《仙溪竹枝词》(清末朱性田作):“新春朔旦高门开,济济衣冠接踵来。独有古风初二日,杜门谢客自啣杯。”传说明嘉靖四十三年除夕,倭寇入侵仙游,大肆烧杀掳掠。大年初二日人们忙着收殓遇难死者,除了吊丧,不访客,是为忌日,寓民族仇恨和对死者的悼念。正月初三“做十”祝寿风俗。在仙游,年龄逢50、60、70.的人,当年正月初三日,邻居、亲戚、朋友会来拜年祝贺,送上线面、红包、寿联、寿匾等礼品,“做十”人家则办酒席款待。所谓“正月初三‘做十’日,仙游境内最热闹”。
  仙游还有许多特有的风俗,如“三一教”的信仰。“三一教”(亦称“夏午教”)系明代莆田人林兆恩(1517-1598)所创。林兆恩,字懋勋,别号龙江,道号子谷子、心隐子、常明先生、混虚氏,无始氏等,治身心性命之学,主张儒为立本,道为入门,释为极则,倡行儒、道、释三教合一。其著作《三教正宗统论》36卷等,以心为宗,推行古代气功修练法(即九序心法)。“三一教”在莆田、仙游等地盛行,仙游境内各自然村几乎都有“三一教”祠(堂、书院)。“三一教”常见法事如扶乩等,而民国间仙游蜚山书院一次扶乩中得“正气”二字,行书,力气浑漫,迥异常蹊,别有旨趣,可谓“乩批”书法。此外,其他风俗因与书法关系不大,在此就不再赘述了。而仙游自然环境与书法关系又是如何呢?
  仙游风景旖旎,山川如画。境内有被誉为“福建三绝”之一的著名风景名胜区九鲤湖(水绝。而山绝、洞绝则分别为武夷山、玉华洞),与菜溪岩、麦斜岩、天马山合称仙游四大景。四大景内草木葱茏,千岩竞秀,怪石嶙峋,都具林、泉、水、石之胜。此外,仙游还有众多小景,如仙门、九龙岩、虞峰等等,皆是自然界钟毓奇气于仙游的杰作。众所周知,骚人墨客、达官贵人、僧人居士、普通百姓都有游山玩水的爱好,而饱学之士、性情中人登临揽胜,触景生情,则往往挥毫泼墨,感慨系之,“登临清兴发,即景写数行”,以助游兴(无知者、无聊者乱刻的“某某到此一游”,只能给观众留下浅薄的印象)。名山多题刻(摩崖题刻更奇崛苍茫),或刻之名山,会增加河山的文藻。九鲤湖景区又以“祈梦文化”著称。元代诗人卢琦的《游九鲤湖》诗中句“愿借一枕通仙灵”,乞梦者来九鲤湖睡上一夜,求个梦,此乃“卧游”。历史上“乞梦无嫌道路长”的外地人来九鲤湖“卧游”者颇多,如宋代史学家郑樵;明代国师陈经邦,状元罗伦,江南才子唐伯虎,著名学者冯梦龙;清代大学士李光地,名臣纪晓岚,著名学者梁章钜等。安溪李光地梦得联句“富贵无心想,功名两不成”、苏州唐伯虎梦墨乃是笔尖开花的好梦。“山空人去后,梦醒客初来。”(唐进士许稷《游九鲤湖》句)九鲤湖胜景加上梦灵验,吸引无数游客,因此题刻也特别多,正如这里九“仙祠内的一对古联“任楷草题镌,几无完石;历沧桑变幻,犹有此湖”。麦斜景区山幽洞异,遍布紫红色的石崖、石峰、石球等,云雾缭绕,宋朝理学家李光朝称之为“小武夷”,是隐居的好地方。这里题刻也不少,明代户部尚书郑纪所作麦斜岩的诗:“石上题诗天近,山头回首云低。攀腾去时露湿,归来着屐日西”,记述了他踏晨雾而上、到日暮方归及题诗观云的一次麦斜岩胜游。
  “山水曾经文字缘”,仙游的四大景和众多小景,甚至深山僻壤地,或多或少留下题刻。题刻丰富了山水内涵,让后人问津、怀古、遐思。青山不墨千秋画,一山一水尽人寻根发微。题刻融入仙游四大景中,而仙游四大景本身也化成了天然的书法创作:麦斜像一管毛笔,九鲤像一方墨池,菜溪铺陈的是一张纸,满纸奔走的是恣情行空的天马!
  仙游以上民俗和景观造成良好的书法生态。自古鼎甲迭出的仙游,境内将相、名宦、士儒蔚起,他们或则躬操政事,或则兴学教化,或则以技艺行世;有以功业为人所称颂,有以德行为人所褒扬,有以著述为人所钦敬。从明代的余立丰和近现代的黄学敏身上可见一斑。
  余立丰(1503-1564年),字仲宇,大济镇奎山村人。幼失父,赖寡母教养成人,家贫,励志向学,不问严寒酷暑,每日翻山越岭至离家五里外的碧云洞书舍读书。十九岁中进士,任广东推官。明世宗时,任琼山知(即今海南省,明代海南岛置琼州府,治琼山县,属广东省)。当时倭寇劫掠我国沿海,海南是被祸的重灾区,加上岛上有许多少数民族聚居,民族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农业渔业都受影响,因而地荒人穷,民不聊生。余氏莅任,即深入了解地方疾苦,订下“治琼十事”:一是向少数民族宣传互不干扰;二是组织人民武装保岛自卫;三是严惩官吏贪污;四是兴修水利,鼓励垦荒;五是减省赋税;六是开辟商贸市场,平抑物价;七是开发三亚、通杂诸港;八是兴办教育;九是恢复海上渔业生产;十是提倡官员亲民。在琼任职十一年,始终贯彻这十项施政纲领,言传身教的结果是:海上倭寇海盗无法登陆劫掠,岛上各民族和睦共处,农业、渔业都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和教育事业也都得到提高。受到地方人民普遍的歌颂,称为“海南仙吏”、“海南卫国县令”。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以劳瘁致疾,卒于任上。人民悲恸不已,护丧由海路送归故里安葬,今墓尚存。
  余立丰事迹使琼山人海瑞深为钦佩,他特撰楹板联“执政进诸氛,邦夷实靖民多福;完真还造化,勋勒吾琼神祀乡”(落款“治生海瑞顿首拜挽”)追悼。此明代木刻(原在大济奎山余氏祠堂)今藏在县博物馆。海瑞居官亦刚正不阿,以敢于弹劾权相张居正而直声震天下;为官清正,关心人民,因此写了此联,纪念余立丰在他家乡治理的政绩,以激励后世到此为官者。(按:海瑞亦曾给盖尾镇琼峰村李少林题写“应宿堂”匾额,藏琼峰宫。)
  黄学敏(1866-1943),字逊儒,功建里西街(今鲤城街道十字社区会仙巷)人。清末贡生,又毕业于上海函授师范。曾任同兰书院及金石书院董事。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县城西门外创办孟晋公立高、初两等小学堂;翌年,创办孟晓公立高、初两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县城西门龙兴宫同兰书院创办蚕桑学堂。民国十年(1921),在县城郭岭创办县立乙种农业学堂及乙种商业学堂、工艺传习所等,还倡建教育会,任会长多年。教育会前后附办简易师范班、自治讲习所、国语讲习班,分别兼任校长、所长、董事等。还协助教会兴办道德、模范学校,男女中小学校,兼任教师。倡办县立中学,兼任监学、教员。
  民国初,学敏争回金石书院田租、社仓租谷,每年用于贴补各所学校经费几百元。民国八年,省教育厅传令嘉奖,又报请总统徐世昌颁授“至性过人”匾额。民国十年,任县立民众图书馆馆长,捐书200多册。民国十三年,南北军阀战争,县长周宝选逃走,各界推举学敏任县长而力辞不就。民国十四年,众弟子为学敏庆祝60大寿,他将全部寿仪收入施赠贫民。民国二十四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颁给他“硕德高年”匾额。
  (民国元年,银匠魏贤善在县城龙井街开设第一家理发店,正值辫发革命即盘头长辫去掉时期,黄学敏为其题写门联:“满洲推倒奚留尾,汉种瓞罗易出头”,遂使理发店名声大噪,生意变得景气。)
  外地名人对仙游亦情有独钟,题诗题额,给仙游留下许多翰墨丹青。凝聚着无数先人(包括邑人和外地人)的心力,汇聚起绵亘古今的仙游书法“长廊”来,可谓洋洋大观。这里展示其各类的吉光片羽,图文并释。令人惋惜的是,长廊中的许多小件,由于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等原因而毁灭或失落了。如米芾(宋四大书家之一)给仙游文庙所题“大成殿”匾题、蔡襄所题枫亭霞桥“溪海会流”石刻等都已消失了;蔡襄作为檀主所建的西明寺早成废址,其所撰书的对联“日出长空渡,人由大道行”随之名存实亡了;唐昭宗给九鲤湖附近的龙纪寺御赐“龙纪院”题额,宋高宗给盖尾仙水灵惠庙(祈雨屡应)赐庙额“灵惠”,如今亦仅见于文字记载中,等等。尽管如此,如今仙游书法长廊藏品仍是丰饶的,毕竟“仙游实壮哉”(宋之问《邑登封途中作》句)。
  题刻(包括摩崖石刻、匾额、楹板联等)的制作是离不开雕刻的。仙游雕刻(石雕、木雕)工艺精湛,历史悠久,与书法结合而融入到古建筑和家具的装饰中。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仙游诞生了“雕龙始祖”,即大石匠郭怀。据《郭氏族谱》载,郭怀系度尾镇砺山村人,其父郭力是著名的“石师傅”。郭怀雕龙施艺时,先卧雕(石柱平放),后竖雕(石柱竖立),再将平面粗体改为全身悬飞立体,粗雕、轻琢、细磨等等。度尾南潮宫的龙柱由郭怀及其徒弟雕刻,自乾隆九年(甲子)仲秋吉旦动工直至嘉庆甲子才完成,历时六十年,其精雕细磨,有“石粉兑金”之说。度尾杨泗宫的龙柱和仙游文庙的龙柱亦出自郭怀师徒之手,雕得形象生动,气势非凡,至今观摩仿效者不断。东门石坊为郭怀的徒子徒孙所作,其工艺亦精美绝伦。郭怀弟子中,一大部份来自惠安、南安、同安等地。仙游古民居,其墙壁、门顶所嵌的石额、石联,无论阴刻、阳刻,大体字口清晰,结体明朗,石面光滑,与各种玲珑剔透的图案相匹配,显得自然、协调。仙游木雕于明、清时代就已驰誉八闽,以龙眼木、黄杨木为主要材料,平雕、圆雕结合,刻制人物、花鸟等图案、雕像以及木匾、围屏等,艺术性颇高。应用于家具上,则产生出高档次的“仙作”工艺家具来。如今榜头镇紫泽村陈志颖所办的“新颖工作室”、坝下村黄容新所办的“知音工作室”等应用名贵红木(花梨、紫檀、酸枝、鸡翅木等)制作联匾围屏招牌等,继承了利落沉稳的传统刻字工艺,刀法能细致地反映出笔法,故畅销于书香门第、富贵人家和一些高级商店、宾馆等。
  书画同源。仙游古代书家而善画者,如蔡襄、蔡京、蔡卞等亦名入画史。仙游画家中,有宋一代,载入史册的画家有余日华,他工于翰墨丹青。清代有释一静、杨津、陈文、李万山、朱官登、李泰、李墀、陈绩、余英、江大琼等。近现代及当代有林肇祺、朱学田、李璧、李霞、李耕、黄羲、张霞、胡钿、郑碧、陈善修、陈薰、陈汝瑚、傅琪、林兰英(林肇祺女)、郑舫、张英、陈奋亚、杨起烟、陈毓和、李朴、郑秉雄、薛鸣莺(女)、杨夏林、邵世霖、李再钤、张清岩、黄金苍、李再樵、徐靖沂、陈嘉聚、吴李玉哥(女)、孙仁英、蒋金读、陈原校、黄金德、陈炳灿、李清达、徐鸿海、郑少群、吴东奋、尹庆发、陈剑生、林佐敏、吴国才、陈志雄、黄国培、陈良敏、郑再涛、陈志明、郑永庚、黄叶、黄玉坤、童国清、陈剑、朱政才、傅义聪、陈肇宇、吴文儒、林元琰、郑德龙、李柱、黄玉涌、李频、林仁中、杨清堃、连向红、朱慧萍(女)、张静美(女)、李晋、张锦洪、林仲祖、史朝晖、邱鉴、王丽华(女)、徐晓村、朱剑辉、孙煜、林松青、陈秋林、戴国东、方志忠、王福凌、张响、詹黎明、林哲理、陈文龙、李朝晖、林强、陈燕翔、郑频、游文好、邱世芳、傅振文、林鹏飞、郑慧强、吴孔庭、余展业、李志鸿、叶启荣、陈初敏、傅国新、萧金添等(其中不少为夫妇、父子、父女的,所谓“打战亲夫妻,上阵父子兵”)。还有许多不知名者,共同描绘仙游古今画廊长卷。
  仙游近现代及当代画家队伍特别强大,艺术成就颇高,形成了“仙游画派”。其中以李耕、李霞、黄羲的古典人物画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另辟出名震全国画坛的“李耕画派”。同样,仙游的许多画家,在书法上亦卓然有成,如林肇祺堪称书法大家;而朱官登善于长款;李耕、李霞、黄羲的书法亦为人称道,其画作中构图与落款融合为一体,款识起到锦上添花作用。当今仙游画家,普遍重视书法修养,平时勤奋临书习字,并与仙游书家联袂努力,促使仙游以“书画之乡”的一道亮丽文化景观呈现于世。
  仙游的书法(更准确地说是书画)与仙游的裱褙工艺亦密切相关,前者促进后者的兴起,后者又作用于前者,使前者得到美化,并充分实现其欣赏价值(如悬挂于厅堂)。仙游裱褙工艺起步较晚,最早的可追溯“文雅堂”文化铺,这是由朱性田于清末咸丰、同治年间开办的私人商店,会文友雅士,切磋诗文书画;经营文房四宝、书画篆刻及裱褙业务。文雅堂收藏的历代名人如蔡襄、朱熹、柯九思、唐伯虎、郑板桥等字画真迹数以千计,有的制成雕板拓印,如蔡襄法书《荔枝谱》拓本上有“仙溪朱性田珍藏”字样,而其裔孙朱可大曾将家藏的明代12名臣(史可法、黄道周、金声、杨庭鳞、黄淳耀、卢象升、铁铉、杨继盛、唐顺元、罗洪先、孙慎行、倪元璐)雕板朱拓面世。朱家所收藏的历代名人字画真迹几乎全毁于“文革”中。朱性田与林则徐交厚,林则徐称赞他“博学好古善书画,多才艺,生平于经史诗词之外,唯与古人翰墨结缘..”性田子官登,官登孙少显,少显乃可大之父,真是“文雅流芳”。然而,朱家裱褙工艺传承不广,至今尚有朱可大的外侄孙李伯儒、李伯雄等继承。
  当代仙游裱褙业十分兴旺,裱褙工艺大体分为四路。一路肇始于黄庆程。黄庆程(1913-1991),度尾镇中峰村人,十几岁去福州“菜云轩”裱褙坊学艺,学业有成。抗战期间去台湾裱褙,解放前夕回家乡。一度因无业务而贫困潦倒。改革开放后重操旧业,并收徒授艺;得其真传者有黄步英、吴世霞、黄成添、吴天亮、黄玉龙、黄文强(已故)等,再传弟子有李碧国、黄建平、黄秋芳、吴永肖、李德权、朱玉兴、李建明、吴清华、吴志伟、黄建华、黄荔芳等;二路肇始于陈秀松。陈秀松,园庄镇东石村人,青年时去省博物馆学习裱褙工艺,其弟子有郑金勇、张新亮、余磊、陈金姐、郑崇荣等;三路肇始于吴义焰,他边自学边向黄庆程、福州东方书画社取经,其弟子、再传弟子有陈金廉(已故)、魏秋碧、黄庆盛、徐明福、赖龙云、郑丽钦、林政强等;四路肇始于邱世芳,完全自学,其弟子有黄爱珍、王文廉、李志鸿、陈初敏、翁志鹏、黄丽芳等。以上各路都技艺精湛,讲究托、裱、装工序手法,保证操作规程完整,做到托纸(与画心)搭配得当,浆糊(加防腐避虫药)浓度适中,达到无化墨、无走色、无夹绉、无破损、无空隙,平整挺括,接口、镶边干净利落的效果,使书画作品神彩墨韵跃然生辉;又能修复古字画,使破损的古字画焕然一新。今在本县或县外如莆田、涵江、惠安、厦门等从事书画裱褙作业,大显身手。
  同样使书画作品跃然生辉于厅堂的另一方法是配框。配框很适合于现代水泥结构的建筑(住宅、商店)环境,既简洁明亮又雅致华丽。以上裱褙者大都兼营配框业务,如黄步英所营的“步英书画裱褙”店、郑丽钦的“随心居”裱褙店等,还有林庆丰所营的“书画之友服务部”、俞碧玉的“仙游县艺祥装饰有限公司”、林元伟的“墨客乡”(兼营文房四宝,已经商标注册)、林金美的“金美工艺美术”商店、薛玉环的“古佳工艺”店、陈国强的“伯盛工作室”、曾庆叶的“十字绣画框”、王林辉的“如意框业”、范志边的“水墨斋”等,亦从事书画配框,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还根据顾客需要,定做高档次的红木仿古框。赖店镇赖店村人傅荣专研红木框,其起线、云纹、比例、精度和铜饰等协调舒眼,深受书画家、消费者青睐。仙游的裱褙、配框工艺精良,已经融入书画文化产业中。顺便一提,几家多年经营文房四宝的商店,如“延凌书画店”(吴建忠、陈春玉夫妇所营)、“育人文化用品店”(陈锦添、傅丽丹夫妇所营)、“二石斋”(张玉容、张彪姐弟所营)、“四宝斋”美术用品店(四川省夹江县石大金、刘翠兰夫妇所营)等,为仙游书家、画家提供优质的笔、墨、纸、砚用品,某种意义上促进仙游书画文化事业的发展。
  以上简单论述仙游自然、人文环境下的书法状况,简要演绎出仙游书法的一些地方特点,亦稍微述及仙游雕刻工艺、书画关系和裱褙业等情况。事实上,中华大地上的书法艺术早已深入到人们生活每个细节中,只是在仙游较为强烈、较为突出罢了。大蜚山上、木兰溪边,无论富贵贫贱,显达穷通,这里的百姓品茶论书,家家户户悬挂字画,男女老少欣赏字画,祝寿贺喜等的最佳礼物是赠送字画;殷实之家、普通家庭都收藏字画,都尊重古今名人、名家墨迹,视为至宝。这大概就是仙游书法文化,要完全说清是艰难的,或许尽在仙游二句俚语中:“不挂字画,缺乏文化”;“家无字画,何以说话?”

知识出处

仙游书法志

《仙游书法志》

出版者:海峡书局

本书分设概述篇、题刻篇、书家篇、文论篇、杂篇和附篇,加上题词、序、参考文献、后记等,系统地记述了仙游书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赵贺民
责任者
陈秀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