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自然、人文环境简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仙游书法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887
颗粒名称: 仙游自然、人文环境简况
分类号: J292.1-09
页数: 4
页码: 1-4
摘要: 本文是仙游自然、 人文环境的简况。
关键词: 仙游县 书法 汉字

内容

仙游自然、人文环境简况
  仙游县位于东经118°27′—118°56′,北纬25°11′—25°43′之间,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闽中)。东界城厢区、涵江区(二区过去为莆田县),西连永春县、德化县,南与泉港区(过去为惠安县)、南安市(过去为县)、洛江区(过去为泉州)毗邻,北与永泰县接壤,东南濒临湄洲湾(台湾海峡)。南北长63公里,东西宽49公里。陆地面积1814.6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公里。设18个乡镇(其中1个街道办事处、12个镇、5个乡),即鲤城街道办事处、鲤南镇、榜头镇、枫亭镇、郊尾镇、度尾镇、大济镇、龙华镇、赖店镇、盖尾镇、钟山镇、游洋镇、园庄镇、西苑乡、石苍乡、社硎乡、书峰乡、菜溪乡;326个村(居)(其中299个行政村,27个居委会)。总人口109万人(据2012年《年鉴》),汉族占总人口97.4%,其余为畬壮、回、蒙、满、苗等26个少数民族,通行兴化方言。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及旅港、澳、台同胞等16万余人,其中华侨及华裔12万余人。
  仙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境内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唐圣历二年(699),析莆田县西部地设清源县,历属武荣州、泉州。天宝元年(742)改名仙游县,隶属泉州,南唐属清源军。宋代历属清源军、兴化军等,元代属兴化路,明代属兴化府,清代沿用明制(按:宋太平兴国四年,因置兴化县而仙游析出游洋镇,至明正统十三年,兴化县撤消,游洋镇复归仙游)。明清时,仙游县设14里,即功建里、孝仁里、仁德里、善化里、文贤里、兴贤里、万善里、永兴里、折桂里、安贤里、兴泰里、香田里、慈孝里、连江里。民国时期历属福建南路、厦门道、兴泉省和第四行政督察区。解放后历属第五行政督察区、晋江专区、晋江地区、闽侯专区、闽侯地区和莆田地区等,现属莆田市辖。
  仙游地处戴云山脉东坡,资源丰富。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西北多高山峻岭,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246座,其中1000米以上的36座。西苑乡凤山石谷解海拔1803.2米,为境内最高峰。东南部为台地和平原,地势平坦,最低处为枫亭海滨村,海拔仅5米。大蜚山为县城北面屏障。中部为东乡、西乡河谷平原,土地肥沃。河流属山溪型,主要有木兰溪、九鲤湖溪(即延寿溪上游)、枫慈溪、粗溪和九溪等5条溪流,总干流长1712公里,流域面积1669.5平方公里。木兰溪为境内第一大河流,发源于西苑乡仙西村黄坑,流经县境东南部,从莆田三江口注入兴化湾,为潮汐所吞纳。中岳溪、大济溪、溪口溪、龙华溪、松坂溪、柴桥头溪和仙水溪等为木兰溪的七大支流,还有沧溪、苦溪和南溪等10多条小溪流。全县平均地表水年流量18.55亿立方米,人均水量2124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值的86.4%。水力蕴藏量26万千瓦。
  仙游县境属华夏古陆,在东南沿海太平洋火山喷发带内,地质构造属浙闽活动陆台,地壳多由火山岩构成。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主要有高岭土、伊利石、叶腊石、明矾石、钾长石、朱砂陶土以及花岗岩、石英闪长岩、辉绿岩等。地热资源已发现的有鲤南温泉村、榜头南溪、度尾埔尾和石苍粗溪等4处温泉。
  仙游境内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1300—2300毫米,无霜期230—340天。良好的气候环境,使仙游自古以来即为闽中富庶之地。山地多杉、松、竹林,平原盛产水稻、小麦、甘蔗、甘薯、花生等,是闽中粮蔗主产地之一,种植甘蔗已有一千余年历史,为全国闻名的“蔗糖之乡”。水果主要有荔枝、龙眼、柑桔、批杷、蜜抽(文旦柚)、香蕉等。其中名果龙眼以肉厚、质脆、汁多、味甜而称著,焙制成桂元干,古为朝廷贡品,今为馈赠珍品;珍果文旦柚盛产于度尾等地,香气郁馥,无籽无渣,风味特佳。游洋李子、陈燮柿,云庄栗子、蜜枣,金沙薏米,古洋晒菸,枫亭香菇豆,昆仑橄榄,南溪芒果,溪埔西瓜,宝坑番石榴,凤山弥猴桃,赖店槟榔芋,大济松花皮蛋等地方特产,有口皆碑。县境北部多山,森林繁茂,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是天然的博物馆。
  仙游依山濒海,居民世代垦山驭海,农耕渔猎。新石器时代土著先民已使用石器和陶器等用具从事生产活动。东晋初年,中原居民南迁入境,人口增加,经济得到初步开发。唐至五代中期,中原人口再次迁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商业和手工业兴起。两宋时期,人口继续增加。宋宝祜四年(1256),全县人口72637人(不计女口),占兴化军人口的50%。中原先进农业技术的传入,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建有枫亭太平陂、榜头官杜陂等;水田已行稻麦两熟制和双季稻间作制,平原区广植甘蔗;枫亭开港,成为“灯火万家,荔荫十里”的繁华集镇,船只远航江浙、淮湖、河北以及朝鲜、日本、阿拉伯和东南亚等;又盛行建桥,兴建太平桥、南门桥、石马桥、金凤桥、惠政桥等。明代至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商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木兰溪航运较为兴盛,沿溪有会仙、南门、坝下、石马、杉尾等码头。至清末,城镇街道渐成规模,商店、手工作坊增多,商贸集市活跃,县城工商业迅速发展。解放后,仙游县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仙游山川秀丽,风光旖旎,胜景荟萃。自然景观有九鲤湖、菜溪岩、麦斜岩、天马山等四大景,以及九龙岩、仙门寺、圆通寺等十八小景。九鲤湖以飞瀑稀奇,被列为中国风光名胜之一。名胜古迹众多,遗存古建筑、古墓共有数百处,体现出数千年来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天中万寿塔、风山无尘塔等,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蔡襄陵园、东门石坊、仙游文庙、龙华双塔、三会寺、龙纪寺、圣泉宫等,这些古迹吸引着不少游客。盖尾镇前连村、石苍乡济川村被省政府公布为历史文化名村。
  仙游文化发达,名人辈出。文章诗赋、绘画工艺异彩纷呈;地方戏曲、民间音乐源远流长。素有“海滨邹鲁”、“戏剧之乡”、“国画之乡”、“田径之乡”、“武术之乡”、“梦文化之乡”、“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等称誉。历史上仙游孕育出许多优秀文学家、艺术家。晚唐有诗人郑良士;宋代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襄、陈谠、王迈;明代有名臣郑纪;清代有名画家杨津、陈文,近百年来又有画家林肇祺、李霞、李耕、黄羲等,他们是仙游画派的奠基人,驰名海内外;当代散文家许怀中,儿童文学家黄衣青,剧作家陈仁鉴、郑怀兴等成就卓著(林懋义、吴建华、王顺镇、林丹娅、杨建民等亦是成就斐然的作家)。仙游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山歌、俚歌、童谣、“十音”、“八乐”、“大鼓吹”广泛流传;民间歌舞轻曼柔美,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九莲灯》、《木兰渔舟》曾一度饮誉京城。地方戏曲莆仙戏传承不衰,全国闻名。仙游鲤声剧团曾四度进京,演出《团圆之后》、《春草闯堂》、《新亭泪》、《鸭子丑小传》等优秀剧目。仙游南戏的表演艺术,被中外南戏研究专家誉为“活化石”而倍受推崇。
  仙游人祖祖辈辈,囿守故土,秉性敦朴,嗜好简静,少操商贾。民多勤俭持家,好客多礼,遇事忍让,寡欲易足;士亦能自奋于学,安于淡泊,忠介廉政,重于名节。仙游民风敦淳,生活习俗,生产习俗,岁序节俗以及其他社会风尚均含浓厚地方色彩。
  仙游民性刚直正义,富于抗争精神,不断进行反抗封建官僚地主的压迫剥削和抵御外敌侵略的武装斗争。宋代的林居裔起义,元代的陈君信起义,清代的林尾朗、林熙寰和郭尔隆起义以及清末、民国初期县民的抗捐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当时的封建势力。元代抗击兵乱和明代抗倭的胜利,谱写了反入侵斗争的壮歌。民国19年(1930),在中共仙游县委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08团,属于第12军(军政委为邓子恢),在境内开展革命武装斗争。1949年8月25日仙游解放。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涌现出王于洁、林植、潘涛、郑珍、罗迎祥、郭寿銮、陆集圣、欧成龙等一批为革命英勇捐躯的烈士。1985年确认仙游为福建省第23个革命老区县。1988年经国家主席杨尚昆批准,闽中游击区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15块游击区之一。现在境内保存革命旧址29处,反映了仙游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仙游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艰苦奋斗,努力拼搏,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涌现出大批优秀人物和劳动模范。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改革、开放、搞活之风吹遍了木兰溪两岸,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境内福厦铁路(枫亭货运站、预留客站)、高速公路(沈海、莆永、福永)、G324国道、S306省道等纵横干线和乡村大道相继建成,四通八达;等等,百废俱兴。目前,仙游正处在加快崛起的关键时期,全县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不甘落后的志气、百折不挠的锐气、先行先试的勇气,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奋勇争先、拓展作为,为加快推进临港工贸旅游城市建设而努力奋斗。

知识出处

仙游书法志

《仙游书法志》

出版者:海峡书局

本书分设概述篇、题刻篇、书家篇、文论篇、杂篇和附篇,加上题词、序、参考文献、后记等,系统地记述了仙游书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赵贺民
责任者
陈秀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