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郑照与“金锁铁铃”及赞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仙游联册》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776
颗粒名称: 廉吏郑照与“金锁铁铃”及赞联
分类号: I269
页数: 2
页码: 13-14
摘要: 本篇记述了郑照的生平事迹。
关键词: 郑照 生平 事迹

内容

郑照(1401—1471),字孔昭,号菊庄,大济镇洋坑村人。从小精勤好学,操守耿介,后入国子监,学业优异。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知江西安远县,连续三任(每任三年),成绩卓著;改知同省德安县,又是三任。仙游古志载其传略,称他“无失政,无冤民,操守甚峻”。
  在任上,他深入民间,了解民众疾苦,与老百姓拉家常,谈生产。群众有什么要求或建议,可以直接到县衙里找他解决。他说:“我是地方父母官,老百姓就是我的子女。”要实施项目时,他必和地方百姓商量。按惯例,手下吏胥每月都要奉送额定的礼金给县宰,这在当时是合法的,也算县宰的特别办公费,但郑照把这一笔收入全部缴公。其邻县匪盗相约不去扰乱郑管辖县,就是因为被他的廉洁所感动。
  都御史兼江西巡抚韩雍在考查江西工作时,裁汰了一批不称职的官吏,而对郑照为政赞赏有加。当时江西七十三县政绩考评中,郑照名排第一。英宗皇帝要他上京觐见,准备赏赐,但郑照上奏婉辞:“卑职官小,病多,若然晋京见文武百官必须下跪参拜,体弱不支。”英宗便赐他佩带“金锁铁铃”,入朝可免参(凡百官听到金锁铁铃声音,就要低首立正,不得举头正视)。郑照得到这一异常的礼品,于当年中秋佳节之日朝帝。英宗听他汇报后,大为满意,当殿赐他“廉官”的荣誉,还把西蕃进贡的十只白鹤再赐给他,喻他情操如鹤高洁。后人在郑照的每一幅画像上都画他佩带“金锁铁铃”,并题词“青松比操,秋水同清”。
  郑照得到“廉官”封号后,朝中一些奸佞很不服气,便造谣说:“郑照,为政徒有虚名,未必那么清廉公正。”要求派员复查,英宗只得准奏。但复查结果是郑照居官多年,家贫如洗,其夫人还抽柠麻纱织布以维持家计;因无力抚养五子,竟把四个儿子分别送与乡里的章家、方家、杨家和翁家。英宗听了非常感动,下诏在“廉官”荣誉封号之后再添“第一”,合为“廉官第一”,并赐“贤令尹”石坊,立在县城为志。
  后来,江西新接任的巡抚姓邬,是一个纨绔子弟。他一上任便大排官架子,各州县令去参拜他时都要先送一份厚礼,否则必遭严厉的痛斥或莫须有罪名。郑照没有送礼,便被指责说:“你不懂礼法,不配当官。”郑照很不服气,当面顶撞了几句,他就大发雷霆,叫手下去掉郑的官带,听候发落。那些手下便动起手来,搅动得郑照内衣里御赐的“金锁铁铃”响出叮当叮当的声音。邬巡抚一时不懂此声音意思,就问其身边的师爷。师爷说,那是御赐的宝贝儿。圣威莫犯,邬巡抚早已吓得面如土色,不敢举头正视。从此,邬巡抚再也不敢作威作福了。
  光阴荏苒,郑照已近花甲之年,又值任期满了,便疏请致仕。英宗皇帝准许,并循例给他一份养老俸禄,且下诏对郑照过去送出的四个儿子一律复姓归宗,又赏给长、次两子登仕郎(九品)头衔。他退休回乡后跟耆老们一起制订乡规民约,戒绝游惰,勤力耕读等。后来他迁家至县城南门后嵩巷。
  郑照于71岁时因病逝世,其墓在东门外宝坑村境内。他生前虽是一个七品官,却因廉洁的情操和爱民的政绩,赢得了芳名。尚书郑纪和状元柯潜各自撰联(郑作前联)赞曰:
  廉政起风波,敕封清官扬正气
  忠贞报社稷,钦赐贤令传佳声
  拜命治华封,百里苍生沾雨露
  乞骸辞枫陛,一瓢清水付儿孙

知识出处

仙游联册

《仙游联册》

出版者:海峡书局

本文记述了仙游地区的对联及其文化内涵,反映了民间的特别景象和生活状态,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其一,作者在资料收集上费尽心机,上访宿耆,下探坊间,不但广搜,而且细校,完成了本书的地方对联文化掠影和境内名联选萃二大部份。其次,对联展示靠书法来传达,本书重点关照了当代仙游书家对联书法创作的情况。最后,根据仙游古邑民居的特色,其厅堂、大小房等联句内容遵循一定的规矩,又结合现代新居的情况,简明地分门别类地归纳出可资参照的实用联句。书中汇集了许多难能可贵的民间对联素材,是认识仙游乡土人文文化的一座桥梁。

阅读

相关人物

郑照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