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跋选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筑梦莆阳》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723
颗粒名称: 序跋选辑
分类号: I207
页数: 46
页码: 499-544
摘要: 本篇内容包括《全国历年高考优秀作文讲评》编者的话、《初中作文知识》后记、《中学美学知识》后记、《名家印象》前言、《莆田诗咏》前言、《红烛青果》后记等。
关键词: 选辑

内容

《全国历年高考优秀作文讲评》编者的话
  作文,是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必考的一个项目。
  为了回顾、了解解放后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作文命题情况(方向和要求),提高学生审题、立意、选材、用词、谋篇布局等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我们精选1952年以来全国高考优秀作文试卷,编成了这本《全国历年高考优秀作文讲评》(其中,1958年、1961年高考作文命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仅保留试题,其余从略:1966年至1977年,由于“文革”的影响,我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工作中断,所以,亦无高考优秀作文可选)。
  本书按年度顺序编排。每个年度在提出作文试题后,先作审题立意指导,然后对选文逐篇进行眉批、段评、总评。评语力求具体、深刻,具有指导意义。
  参加本书讲评的是大学和重点中学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按姓氏笔划为序):马文光、王立根、王忠贤,王蔼群、丘声岚、许更生、刘荣玉、陈瑞洛、李寿基、洪胜生、戴永寿。
  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主席郭风同志,十分关心本书的编写工作,在繁忙的创作和外事活动中热情地为本书作序;著名作家峻青同志热情地为本书题签;本书在编选中,得到国家教委学生司王鸿冰等同志的支持和帮助,此谨表谢优。
  由于编写时间匆促,难免存在一些缺点,望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1988年7月
  《初中作文知识》后记
  多年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切地感到,初中是学写作文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作文训练的成效如何,在相当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未来的文字表达能力。因此,有必要着手为初中生编写一本起点较高、有一定系统性,同时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作文辅导读物。感谢福建人民出版社给了我们这一尝试的机会。
  本书涉及的一些作文知识大多散见于初中各册语文课本。现代教学论的原则告诉我们,要尽快让学生把握一个严密的、完整的、切实有效的知识体系,以便把孤立、零星、片断的“知识碎片”纳入统一的整体系统,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提高教学的效率。以往那种满足于单凭经验感性地扶学生写作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借鉴了文章学的基本理论,学习了作文教学研究的新鲜经验,力图给初中生一个关于作文的知识框架。
  书中的引例是精心挑选的。我们力求做到既发挥课文范例的作用,又有利于引导课外阅读。援引的近几年来各地涌现出的那些优秀学生习作,对中学生来说,定会倍加亲切、更富魅力,我们希望这本书能使同学们学有目标、有榜样,写有兴趣、有范例,从而爱作文,会作文。
  作者
  一九八六年三月
  《中学美学知识》后记
  去年初夏,我们留连于柳丝低垂的大明湖畔,四周不时传来青少年的欢声笑语,置身这美的氛围,竟触动了我们编写这本小册子的初念。此后,一番紧张而愉快的工作在我们三人间协调地进行。腊梅吐芳时节,我们聚首在榨荫如盖的九仙山麓,传阅着一页页稿纸的时候,脑海中仿佛浮现出一张张稚气的笑脸。伴着新春的脚步声,我们为不懈地追求着美的新一代,献上这菲薄的礼品,心间充满愉悦的情感。向中学生普及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知识,以促进他们培养崇高的审美理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具备高度的审美修养,这是造就一代新人的需要。因此,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不少美学界前辈和导师们的热情鼓励和关怀。王朝闻先生在百忙中为这本书挥毫题词;张瑶均、杨咏祁两位老师一再地予以关心勉励,都使我们难以忘怀。福建省美学研究会会长、厦门大学副教授卢善庆老师一直关注着我们这微不足道的成果。他仔细地审阅全稿,给予认真的指导,真使我们感激不已。
  我们的工作同时得到了各地青少年朋友及其教师们的鼓舞和支持。在梅妃故里的美学讲座,座无虚席。当山东的《中学生报》、福建的《中学生语文报》、《女子天地》:《人口与家庭》报、《美与青年》(厦门)、《谈美说艺》(莆田)以及《福建日报》(读书版)简介这本小册子之后,一时间我们竟收到全国数百封男女中学生热情的来信,这更使我们欣慰异常。
  我们的工作始终得到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领导与编辑同志的帮助,诚如卢善庆老师在序言中所指出的,他们有着一种“战略眼光”,为这本书的顺利出版给予了支持。
  为了提高写作质量,此间曾参阅并借鉴了不少知名学者的专著、论述及有关资料,在此谨致谢意,恕不一一指明。限于我们的水平,书中的欠缺难以避免,对此,恳切地希望得到前辈、同行和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作者
  1987年2月
  《名家印象》前言
  福建,是块“无山不秀,无水不奇”的宝地。当年,马可·波罗就曾为它的繁华海港与南国风情所倾倒。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更是三次欣然入闽,饱览八闽山水的旎风光。《名家印象》辑录了18篇名人佳作,记录了现代著名作家、学者和港台及旅居海外的文人对八间大地丰富难忘的印象,对福建人文景观的热情洋溢的礼赞。
  福建这片画山绣水,历来物产富饶,民风淳厚,人才辈出,素有“海滨邹鲁”之称。古往今来,不但吸引了无数他乡异国的人们,而且更孕育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八闽儿女。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文人墨客,不倦地吮吸着名山大川的甘露乳汁,并以他们的生花妙笔讴歌不息。选辑的这些闽籍作家的篇章,足以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他们这种由衷的赞美与深深的眷恋。而那些后来因种种原因而萍踪鸿影、浪迹天涯的游子,心中依然无时无刻不怀念故土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无时无刻不缅怀故园的亲人风物:那梦寐不忘的乡情、最难消受的乡愁、绿荫匝地的榕树、流香溢彩的荔园……,字里行间,一团团灼热的爱乡之情、一颗颗拳拳的爱国之心跃然纸上。
  至于那些过往福建的作家、学者,尽管或长年留居,或行色匆匆,但只要对八闽的山水风情深情地瞥上一眼,便会终生难忘。他们的华彩篇章,既流露出对八闽秀色的酷爱之情,也蕴含了睿智的哲理思辩。集中那些学者的渊博和文人的幽默融于一身者,如郁达夫、茅以升、林语堂诸君,他们足之所至,兴之所至,该古说今,纵横开阖,似是信手描来,却又无不妙趣横生,意韵隽永。既可丰富你的史地知识,又能让你领悟人生的某种真谛。
  美国名作家房龙说过:“历史是地理的第四度,它给它以时间与意义。”是的,山水风物在岁月长河的流淌中,总是不断展示着让人支配却又让人赞美的景象。这本集子中也有几页是记载了这片土地的往昔和苦难。其中有一把辛酸的眼泪,也有几声沉重的叹息。当然,更多的是童年时代珍贵的记忆,以及凄凄淡淡的乡愁。这一切将使我们在审美感受上,更加拓展艺术想象的空间。
  年轻的朋友们,还是请大家自己打开书卷,急切地读下去吧!凭你们年轻的情怀、敏感的心智和明亮的眼光,定然会寻觅到更多,感受得更深。
  本书在选编中曾参阅了多种选本;选编中,王平文同志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1991年10月
  《莆田诗咏》前言
  爱国必先爱乡,爱乡须先知乡。透过文学这面时代的镜子,往往更能凸显出家乡的形神风貌及其文化内涵。为此,本书选编了从唐朝中叶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1200多年间的128首诗歌(含若干散文诗),大致依照作者的生年前后排列,以便从不同层面反映千余年来壶山兰水的沧桑巨变,从中看出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试图为读者提供知我莆田、爱我莆田的较为全面的形象化的材料,使读者抚今忆昔,增进对“文献名邦”的了解,加深其爱国爱乡的情怀。
  所选诗篇,以赞颂莆田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者为主。通过选取各个不同时代咏诵莆田景、事、人的精品诗篇,力求融汇不同的时代风云和历史面貌,反映多姿多彩的山川秀色、民俗风情。由于历史的发展本身就不是风平浪静的,而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不断前进的,因此,诗歌的内容,不仅有风花雪月、小桥流水,也有天灾人祸、硝烟血泪。誉称“文献名邦”的莆田,千余年来的文化积淀无疑是十分丰厚的。面对浩如烟海的诗篇,只能采取“观一斑而知全豹”、“尝一夜以知鼎味”的方法,精选其中典型、有代表性者。期望读者在“取一飘饮”之后,自能品味和体认其中的酸甜苦辣。
  入编作者尽量顾及在历史上有较高知名度和建树者,但也不搞论资排辈:上至宰相状元,下至工匠布衣,从古稀老曳,到巾幅闺秀,共计89人。从中大致可窥见海滨邹鲁人才济济、俊杰辈出的动人景象。因特定题材的限制,本书所选的虽然未必都是各位作者最高水平的代表作,但也是足以反映其创作成就的佳作名篇。
  入选诗作都具有相当的思想性,以展现先贤的高风亮节和言行风采,尤其是黄田人某些特殊的秉性与风骨。
  入选诗作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尽量顾及不同景点的覆盖面,同时注意对重点对象,如壶公山、木兰波、广化寺、渲洲妈祖等,有意识地通过若干篇诗歌,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反映,以加深读者的印象。
  本着读诗须“知人论世”才较为准确的原则,我们对每篇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都予以简要介绍,并力避重复。
  尽管“诗无达诂”,但为了帮助读者提高阅读兴致和鉴赏能力,我们在释字解词、说明掌故和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还对诗篇的语言艺术、构思技巧,以及美感、哲理等,作了适当的提示。针对个别语句,还作了些“以文解文”的考证。为了尊重读者的自我解读能力,激发创新求异思维,对某些蕴含多义性的语句或典故,我们作了开放性的阐述,以便给读者留下自行破译的灵活空间。
  在编选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诗作由于年代久远,版本各异,字句多有出入甚至错。我们尽量在追根溯源、校雠考辨的基础上,择善而从之——至少在作品文字上,我们力求准确无误,以免以诫传诽。为此,我们查阅了包括《四库全书》、《全唐诗》在内的众多古今典籍、资料、史乘、方志等。
  我们的工作,得到了莆田县、市文史界前辈和许多行家的大力帮助与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谢忧。
  编者
  2000.10
  《红烛青果》后记
  本人属猴,却不好动,白天黑夜埋头于笔舌耕耘。福建师大毕业这30多年来,从小学、中学到大专院校;从电大、党校到形形色色的成人高校,我登上过几十所学校的讲台,开过上百场讲座,几乎“一条龙”地尝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酸甜苦辣。从中,我越发体会到中外教育家关于教师要当“杂家”教诲的中肯,尤其是对语文教师应当善于写作更是深有感受。因此,从“爬格子”到敲键盘,我也品尝了写作的种种艰辛与喜悦。
  “莫问收获,只问耕耘。”尽管浇灌了心血,收获的却只有几颗青果:真情有几分,技巧没多少。因为我几乎是当作教师的“下水文”来写的。也许,这样倒显得浅易明白,更容易为广大学生和青年朋友所品尝,所接受。
  写得勤了,发表多了,难免多少有点招风。1980年前后,先是福建教育出版社,继而是地市文化、新闻部门热情相邀我“跳槽”,但都被婉言谢绝了。因为我深知自己不善于另起炉灶、改弦更张,更不会攀援高枝,所以还是做匹卧槽马吧。这恐怕还有点遗传基因作祟——我身上流淌着教师之家的血脉,而且是“福建省优秀教育世家”。莆田的父老乡亲终究也没有亏待我的执著和辛勤,先后给予我“全国优秀教师”、省特级教师、市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我想,既然是根红烛,那就尽情燃烧吧;但愿能在照亮别人的同时,实现自身应有的一份价值。
  此生的风雨经历还说明,个人的任何业绩都离不开社会的催化和友情的熔铸。回顾自己这几行歪歪扭扭、高低不平的足迹,不能不十分感激郭风、许怀中、李联明老师的提携与教诲;不能不十分感谢陈日亮、欧孟秋、金文亨诸位挚友,以及省市教育界、社科界领导和朋友的厚爱与支持。没有他们的春风化雨,恐怕连这几枚微不足道的青果,也难以采摘上市的了。
  呈献在大家面前的这百篇作品,是从400余篇拙作中选取出来的。由于前后的时间跨度较大,为了便于细心的读者查考本人的探索足迹,分别注明了发表时间;因篇幅所限,若干长文作了适当的删节压缩。集子中某些观点、材料有所重复,有所强调,旨在表明那是自己一以贯之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其中若干十几二十年前的旧作似乎还有点新意,但不敢说是有“先见之明”或“得风气之先”,至多算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吧。此外,还特地收入了几篇莆田市中考、高考优秀作文评点,主要意在“立此存照”,记录下这片热土上的莘莘学子,曾经有过怎样骄人的出色成绩,并且激励后来者奋起直追,后来居上;同时,也为热心者研讨作文改革的嬗变轨迹,留点可贵的历史痕迹。
  一生从教,两袖清风;半壁藏书,满腔热忱,就化作这几颗尚未成熟的青果。希望教育界的同仁,尤其是壶山兰水的广大师生和听过我讲课的朋友们能够喜欢这本书,闲时翻翻它最后,衷心感谢在百忙中欣然为本书作序的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章熊先生!
  《兴教育人》后记
  莆田历来为举世公认的“文献名邦”“海滨邹鲁”。本书力图从兴教育人这一层面,对源远流长的莆田教育进行一番俯瞰式的审视和探究,以利于读者把握莆田教育发展的大致脉络:隋唐发祥,宋、元、明、清发展完备,清末封建教育逐渐衰微、新式教育萌芽,民国时期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壮大、完善和繁荣;明了与之相适应的育人特色——唐才子、宋学者、明官员、清留学生、近现代科学家。力求客观地凸显出千余年来莆田教育的辉煌亮点,展现名人学者的动人风采,以期加深莆田这块热土上年轻一代知乡爱乡的情怀,增进他乡人士对“文献名邦”的了解。然而,本书毕竟不是莆田教育志的简缩本,无法对诸如学制沿革、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一一进行具体的介绍。
  为了增强本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我们基本上采用“藤蔓牵瓜”的方式,以史为纲,以事系人。选取各个时代、不同时期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以叙述“故事”的方式进行陈述。力求在谈古说今的氛围之中,使读者轻松愉快、饶有情趣地读完全书,确有所得。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努力汲取最新的地方史志研究成果,并致力于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探究人物作为的深层动机;对于笼罩在某些历史人物身上的神奇传说迷雾,我们也力求予以科学的阐释。
  为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我们在资料的运用上,力戒人云亦云,而是想方设法广泛搜集、挖掘新的史料,并从崭新的视角予以审视和取舍。
  总之,我们企望通过凡此种种的努力,为后来者在研究莆田教育的必经之路上,铺设一块比较坚实的垫脚石,提供一架比较牢靠的扶梯。不过,由于本书仅是普及性读物,并非学术性专著,无法一一说明考证的依据与过程;有的资料则只能简单以“另一说”予以注明。
  本书的时空跨度大,加上年代久远,记载不一,需要查核订正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实在太多。而我们的时间、精力和能力有限,无法逐一进行追根溯源的校勘考辨,只能尽其所能进行必要的稽考验证,然后择善而从之,其中疏漏和差错在所难免,敬请读者鉴谅。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大量的古今史志,查阅了包括《四库全书》《全唐诗》《莆田市志》《福建兴化文献》在内的众多古今典籍、史乘、方志,包括族谱、校史、县市政协文史委编撰的文史资料等等;凡是涉及重要的教育史现象以及史实的评价问题,我们都尽量采用诸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教育史简编》《福建教育史》等一些较为可靠和权威的说法,以减少争议。
  本书由许更生统稿,并经丛书主编甘玉连、执行主编林金岱总纂送审。本书照片除直接署名摄影者外,其余均选自有关书刊。我们的工作,得到了莆田市文史界前辈和许多行家的真诚指教和帮助,在此一并向他们,以及不齐提供各种珍贵资料的朋友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编著者
  2003年8月
  《霞光菊影》自序
  本人与“猴”特别有缘:60年前的深秋时节,怀胎刚满七个月的我就迫不及待地呱呱落地,为了赶上属猴的生肖;60年后的这个本命年,临近退休的我又在为自己的第二本文集问世多方操劳。
  集子取名《霞光菊影》,乃因其中的所有文章,均为粉碎“四人帮”后所作,恰逢“科学的春天”“文艺的春天”“教育的春天”,举国上下获得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如同朝霞满天,生机勃勃。
  至于“菊影”,则有双重含义。如果把一生岁月比作一年四季,那么五六十岁恐怕相当于秋天或曰菊月吧?春华秋实,那也该是一个有所收获的季节了——虽然还很微不足道。“菊影”含义之二,即暗含“更生”之意。据古籍载,“更生”乃菊花的雅称之一。不期能与傲霜花枝同名,实属庆幸。不过毕竟人非黄花,至多有其一点影子,几分精神罢了。
  集子中的各类文章,都是从发表的百万字作品(包括论文、散文、诗词、古诗鉴赏、作文指导、习题设计等等)中遴选出来的。除了若干特别钟爱的篇什(有的居然成了一些网站长期的“保留节目”)外,不与三年前出版的《工烛·青果》重复。
  这辈子我从小学语文一直教到大学写作,加上从不间断的笔头磨练,我对语文之道似乎悟出了一点秘诀,那便是:语文教学必须以语用训练为核心,尤其是要注重书面语词的交际训练。离开了这一点,就会劳而少功,甚至一事无成——不但会失去语文姓“语”的资格,而且在人文家园也将沦为二等公民。这一信念,愈是到了晚年,就愈加强烈,愈发坚定。为此,文集中的诸多语文论述,都是围绕这个根本问题生发展开的,诸如《百年语文双重错位》《联词组段:语文课堂变革的强力抓手》《文采是高考作文得分的主要“生长点”》等等。
  我以为,教研即科研。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善于得风气之先,甚至敢于标新立异。只要持之有据,即便提出一些今天看来似乎“异端另类”的主张,或许几年、几十年之后,倒会成为教学之主流呢。科学史上,这种现象不是屡见不鲜吗?
  考试有方,应试有法。莆田市作为教育部确定的中考语文命题改革试点之一,在命题方面做了不少具有前瞻性的探索和创新。我也从十多年来对中考、高考改革的关注和研究中学习了不少东西。希望集子中的这方面文章,能对广大师生把握考试规律、了解命题趋势有所启迪,有所帮助。
  文史不分家。文集中若干史学研究文章,都是我在查阅有关文史资料时有感而发的副产品。正因“有感而发”,所以均为个人心得。我决不蹈袭旧说,搞史料搬家;而是力求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深入,有所发现。因为哪怕一丁半点不成熟的创见,也要胜过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比如,我用文史结合的方法,大致考证出了唐代徐寅、黄璞的生卒时间,廓清了黄巢过黄璞居问题;我对“文献名邦”含义的新解读,得到文史界同行的赞同和认可。
  研读和推介吾莆历史文化名人诗歌,是我多年之兴趣所在与写作重点;而古诗鉴赏又是审美领域的重要方面,更是近年来高考的新亮点和新热点。为此,选入了《莆仙历史名人诗歌赏析》《莆田诗咏》二书的10篇短文。
  收入文集的其他一些诗文,都是我业余的小练笔,充其量称之为叶老所谓的教师“下水文”吧。正是通过这样不断的下水历练,我的脑子和文字才得以再三磨练。作文主张一再转化为写作实践的过程,使我深切体验到写作和创造的酸甜苦辣,作文指导也因此较为言之有物与切合实际。
  文不厌改。即使鲁迅、朱自清那样的语言大师,他们的文章收入文集时多少也要作修改润色。因此,我们小字辈更不敢怠慢琢磨之功:在保持文章原貌的基础上,作些文字上的微调;个别篇章补充了少许新资料,或恢复了若干发表时被删压的文字。文章均注明发表时间和报刊名称。
  有道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本人却有幸得到文学界、教育界诸多师长的关爱和勉励。15年前,我国著名散文大家郭风先生欣然为我的《莆仙历史名人诗歌赏析》作序;3年前,德高望重的语文专家章熊先生俯允为我的《红烛·青果》作序;如今,一生敬仰的于漪老师又抱病为这本小书亲笔题词;大学恩师、李联明教授为我写下热情洋溢的书信体评论;半世纪同窗挚友、福建文史馆副馆长欧孟秋伉俪再次为文集题写书名并设计封面;多家语文报刊编辑一贯的热忱鼓励与支持……。如此之多的厚爱,真是“三生有幸”而毫不为过!谨此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敬意与感谢!
  最后,做为绿叶对大地的一点回报,我想把这本小书分赠给我市各大学、中学图书馆和一些同仁,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莆田教育事业的美好祝愿,以及对老师们的深深谢意!
  第20个教师节于荔城斗室
  《中学生对联入门》前言
  本书融对联教学、写作、欣赏于一体,并直接为新课标语文教学以及中考、高考服务。
  与同类书籍比较,它具有三大显著特色:一是在介绍最必要、最基础的对联知识时,变静态的知识陈述为动态的思维操作过程揭示(编著者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既有长期从事对联教学的经验,又有丰富的对联创作体验);二是提供了大量典型、时鲜的联语素材,以便读者能够“就地取材”,借鉴迁移,更快地入门速成,获得“立竿见影”的成功感;三是荟萃了全国各省市历年来的中考、高考对联试题,并选取其中典型者进行思路点拨和解题示范。
  江泽民同志曾经明确指出:“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教育部领导也提出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校园,让学生学习一点诗词,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2000年6月30日,福建省教育厅给省级达标中学发出的《关于印发三明一中开展诗词选修课工作总结的通知》中,要求“开设一些类似的选修课,以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爱好,让中华诗词走进校园。”
  在此大背景下,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高考试题,其中对联题不仅成为时鲜热点之一,而且大有紧锣密鼓、方兴未艾之势。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中考,全国共有吉林、山西、安徽、武汉、南京、福州、泉州、兰州、沈阳、苏州等24个省市出对联题。与之相应的是,无论初中还是高中新课程语文课本,都把对联作为重要的知识点予以呈现(八年级下册有《联常识》、高一语文必修课也把《奇妙的对联》作为“梳理探究”的内容之一)。
  教育界提出淡化语法教学,高考、中考不考语法知识、词语结构和句子成分分析等等,最简洁有效的取代方法就是对对子。张翼健教授认为:“近几年这种客观题减少了,特别是今年高考考了对对子,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苗头,因为对偶训练才是汉语言训练的最佳形式,它可以融语法训练、语感训练、审美训练、章法训练、思维训练于一炉。”其实,对联作为一种高考题型,最早可以追溯到1932年。当年清华大学的入学试题,就是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命制的对联题。他还特地指出,对联不仅能够体现汉语文的特性,而且具有四条功能:可检测应试者“能否分辨虚实字及其应用”,“能否分辨平仄声”,“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以及“思想条理”(《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所特有瑰宝,是我们的国粹之一。对联这一文学体裁是从独一无二的形音义一体的方块汉字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个汉字不仅是一个音节,而且一般也能表示一个意念。而且,汉语组合简便灵活,便于遣词造句,在表达形式上特别容易构成对称美。这种讲究对称美的理念,更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文化理念之中。2000多年前的《道德经》云:“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种阴阳相生、同中求异、和而不同、对立统一的和谐观,既是一种先进的哲学一社会思想,也构成了中国文化崇尚辨证和谐的审美观,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的:“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对立统一规律遍布汉语全身,融入汉语的灵魂,是汉语的艺术化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汉语的本质特性之一。对立统一的辩证美,使汉语处处表现出灵动,表现出睿智,使汉语产生强烈、鲜明的艺术性。对此,当代的袁行霈先生也有过很好的论述。他说:“对偶是连接意象的一座很好桥梁,有了它,意象之间虽有跳跃,而读者心理上并不感到跳跃,只觉得是自然顺畅的过渡。中国古代的诗人常常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在广阔的背景上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对偶便是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意象连接起来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一千多年来,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不断发展壮大,卓立挺秀于中华文化圈里,历久弥新,愈发显示出勃勃生机。毫不夸张地说,一副上好的对联,就是一首精美的诗歌,甚至可谓“诗中之诗”。从诗教的角度着眼,对联的内容包罗万象,形式精美多样;欣赏和创作对联,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培养美感,磨练文笔。所以,“对课”(对对子)成为我国古代教育中思维建构与语言文字训练的首选方式。
  我国语文教育界公认的“三老”之一张志公先生在《我和传统语文教育研究》中提出:“句的训练——属对。属对是同句读之学密切相关的一种基础课程。人们通常认为,对对子是学做近体诗的一种准备,这实际上是把它的作用看小了。练习属对,方法是所对字数由少而多。先一字对,然后二字对,三字对以至多字对。……这是练什么?是在练字(词)的组合,练组词,练造句。同时,由于组合时有声韵、词性、类别的限制,所以又是在进行音韵、语法、逻辑的综合训练。……由此看来,属对实质上是相当全面、相当严格的句子训练,是学生由识字到作文中间必经的一环。所以清人崔学古把它叫做‘通文理捷径’。”今天,我们应该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无论是借鉴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还是关注当今初学对联者的难点,二者都聚焦于一点,那就是:在起始阶段,除了掌握必要的对联基本知识,还必须拥有充分的对联语料。古代常见的有《笠翁对韵》《声律启蒙》《训蒙骈句》等,还有一类如《诗腋》《词林典腋》《文料触机》《事类统编》《幼学琼林》等。前者是要熟读背诵的;后者只要求抄写以加深对各门类相对的辞藻、典故的记忆。这些分门别类、便于检索的辞藻对偶类书,使用时十分方便,利于按图索骥。这些典型的联语材料,既是一些规范精美的语言范例,也为对联特殊的思维展示了常规性、示范性模式。这些对联习作入门的“抓手”,为初学者提供了切实有效的登堂入室的便捷阶梯。经过“中规中矩”“合格象样”的入门基础训练,在初步掌握了对联写作的门径、方法、套路之后,再求个性化的提高与创新,也就比较容易了。
  为此,本书借鉴《笠翁对韵》《训蒙骈句》等书籍的做法,精选了大量典型、时鲜的联语素材,帮助初学者丰富词汇,熟悉典故,学习范例,提高水平。它们包括:历代对联类书中尚有生命力的词语,自对成语和互对成语,古今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佳对名联(从诗词文赋中的著名对仗直至近年来的获奖佳联)。总之,在追求语料内容覆盖面的基础上,突出体现语料的时代感和实用性;同时,努力把古往今来联坛一批最精彩、最著名的佳作,集中呈献在读者面前,使之既避免搜寻翻检之劳,又能够开阔眼界,取法乎上,学以致用,增强素养。
  编著者
  第22个教师节于莆田
  《莆田二十四景》后记
  二十四景是莆田自然与文化景观的集中体现,承载着莆田地方文化的丰厚而深刻的内涵。为恰当且充分地展示其独特之历史文化内涵,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组织了媒体征集、调研考察等活动,以求对相关的历史背景、人物传说、诗词歌赋、盈联书画、摩崖石刻等史料,有个准确、系统的审视与把握。
  为了促使材料的全面、丰富、翔实,特别是力求能够挖掘一些新的资料,变孤立静态说明为综合动态叙述,本书作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查阅了古今众多的文史、地理书籍,包括《四库全书》、《八闽通志》、《兴化府志》、《莆风清赣》、《兴安风雅》等。为了纠正北误,避免以论传论,尤其是对所引述的诗文,都尽可能地作多种版本的文字甄别考订,进行追根溯源的校对确认。
  我们的工作,得到市旅游局、市图书馆以及许多热心地方文史工作人士的大力支持,不少老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宝贵的史料和线索。在此付梓之际,谨向以上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虽然撰稿和统编人员做出了艰辛努力,但因时间仓促、材料有限,疏漏与不尽如人意之处,恐怕依然在所难免,敬请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编委会
  2011年10月20日
  《莆阳名篇选读》后记
  教了一辈子书,写了半辈子文章,晚年有机会执笔完成《莆阳名篇选读》,可谓一大幸事。
  足足五个月时间,我努力重温了“文献名邦”先贤的诸多名篇,获得了良多新的启迪和教益。连续一百多天炎炎夏日,每天伏案八小时左右:啃书本,敲鼠标,查资料……。虽然令人担优的“鼠标手”没有发生,但却坐出个骨质增生,腰肌疼痛难忍。还好,金秋时节,这本24万字的小书终于按时交稿了。
  关于本书的编纂框架,且做如下说明:
  一、选文内容,力求具有较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皆为精品力作。
  尽管对于浩如烟海的莆阳文献,它们不过以管窥豹,取一瓢饮,但足以浓缩辉映“文献名邦”千年的丰厚积淀,反映莆阳地域独特的风土人情。诸如壶山兰水、鲤湖风光,木兰陂、镇海堤、广化寺、古谯楼、莆仙戏;可以闻到荔枝、龙眼的芬香,品尝蔗糖、海盐的滋味;更能从中知晓莆阳的荣光与痛楚——“一门五学士”、“一家九刺史”、“龙门半天下”;倭患、截界、乌旗白旗纷争……领略蔡襄、郑樵、刘克庄、林兆恩,以及妈祖、梅妃、钱四娘的动人风采;重温父老乡亲耳熟能详的莆阳名言:“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挑钱兰溪去做县”,感受莆阳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文章合为时而著”,选文更必须与时俱进。因此,其内容力求“古为今用”,题材涵盖教育、人才、立志、水利、救灾、倡廉等诸多方面,且能读出新意。本书的过半篇目,突破了前人选辑的藩篱,折射出不少具有时代精神的元素,例如妈祖文化、统一大业、慈善赈灾、勤政倡廉……。
  二、由于选文的时空跨度巨大,从唐代的郑露到清末的张琴;而且文体繁多,因此文本认定与校雠的工夫甚大,几乎花费了三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为搞好这第一道工序,也是完全必须的,否则就会以讹传讹,误导读者。为此,多方翻检和反复筛选是不可或缺的。虽然所选诗文大都是世人比较熟悉的,然而许多篇章的文字、标点却不尽相同——有的甚至颇多差异(一篇诗文往往得经过几次、甚至几十次修改,因此前前后后留下多种版本并不奇怪)。为此,只好“从善择优”,依其最佳。由于本书并非学术性著作,恕不一一注明校勘版本出处等。个别原文脱漏、无从甄别者,用□表示之。原文中的古字、异体字,一般也改为通行的简化字。
  三、本书少数作者,他们虽然并非名臣显宦,有的甚至只是白丁民妇,但其创造性的劳作,却为莆阳文化留下不可磨灭的珍贵一页。
  他们的功劳照样应当记取,值得传承。存在若干“人因篇名”者,这是古今众多选本的“国际惯例”吧。
  对于各位作者的简介,均着眼于有助于文本解读,不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尤其是与文本解读相关者。
  四、考虑到本书的读者群,大多并非专业人士,因此词语注释较为详细,以便具有中等文化程度者,无需再翻阅工具书便可“登堂入室”,心领神会之;即使还有一些疑窦,也不妨来个“好读书不求甚解”。
  由于本书并非长篇小说之类非连续阅读不可,多数读者不可能从头到尾依次读来,而是兴之所至,随手翻翻;所以,个别词语的注释有所重复,以便随机翻阅。
  五、阅读过程表明,造成解读“卡壳”的原因,不仅在于生字难词,更在于不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缺乏“知人论世”的基本条件(外语阅读亦同)。为此,在本书“导读”中,对相应的文化背景,予以简明的介绍。
  “导读”不同于“赏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朱熹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解读,本书不搞“定于一尊”,甚至还提出了一些质疑之处,引领部分热心的读者能够“顺藤摸瓜”,自行生疑解疑,进行深究。这样,既符合接受美学的原则,又能进一步激发阅读的兴味。
  为加快进度,林晓静师帮助承担了部分书稿的“注释”,张伟华师帮助进行了全书校对,谨表谢意!
  编者
  壬辰秋于荔城荷香斋
  主要参考文献与书目
  《四库全书》(影印本光盘)、《全唐文》(网络版)、《全宋文》(网络版)、《荔枝谱》(宋本手迹拓本)、《敕封天后志》(清刻本)、《莆阳水利志》(清刻版影印本)、《莆风清籁集》(清刻本)、《兴安风雅汇编》(莆田市图书馆手抄本)、《江春霖集》(新版)、《八闽通志》(新版,蔡金耀2002年点校)、《兴化府志(新版)、《蔡襄集》(新版,吴以宁1996年点校)、《挥尘录》(网络版)、《莆阳文献》(清刻版影印本,郑岳辑)、《莆阳文辑》(新版,涂庆澜辑,于英丽2009年点校)、《福建文学发展史》(陈庆元主编)、《福建教育妙(刘海峰、庄明水编著)、《莆田市志》、《莆田县志》、《仙游县志》、《莆田市姓氏志》(莆田市方志委)、《莆阳谈丛》(阮其山著)、《莆阳名臣谱》(阮其山著)、《壶山门第》(黄祖绪著)、《紫霞璀璨》(林春铭主编)、《江梅妃》(蔡国耀编著)
  《莆阳名篇选读》后记
  教了一辈子书,写了半辈子文章,晚年有机会执笔完成《莆阳名篇选读》,可谓一大幸事。
  足足五个月时间,我努力重温了“文献名邦”先贤的诸多名篇,获得了良多新的启迪和教益。连续一百多天炎炎夏日,每天伏案八小时左右:啃书本,敲鼠标,查资料……。虽然令人担优的“鼠标手”没有发生,但却坐出个骨质增生,腰肌疼痛难忍。还好,金秋时节,这本24万字的小书终于按时交稿了。
  关于本书的编纂框架,且做如下说明:
  一、选文内容,力求具有较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皆为精品力作。
  尽管对于浩如烟海的莆阳文献,它们不过以管窥豹,取一瓢饮,但足以浓缩辉映“文献名邦”千年的丰厚积淀,反映莆阳地域独特的风土人情。诸如壶山兰水、鲤湖风光,木兰陂、镇海堤、广化寺、古谯楼、莆仙戏;可以闻到荔枝、龙眼的芬香,品尝蔗糖、海盐的滋味;更能从中知晓莆阳的荣光与痛楚——“一门五学士”、“一家九刺史”、“龙门半天下”;倭患、截界、乌旗白旗纷争……领略蔡襄、郑樵、刘克庄、林兆恩,以及妈祖、梅妃、钱四娘的动人风采;重温父老乡亲耳熟能详的莆阳名言:“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挑钱兰溪去做县”,感受莆阳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文章合为时而著”,选文更必须与时俱进。因此,其内容力求“古为今用”,题材涵盖教育、人才、立志、水利、救灾、倡廉等诸多方面,且能读出新意。本书的过半篇目,突破了前人选辑的藩篱,折射出不少具有时代精神的元素,例如妈祖文化、统一大业、慈善赈灾、勤政倡廉……。
  二、由于选文的时空跨度巨大,从唐代的郑露到清末的张琴;而且文体繁多,因此文本认定与校雠的工夫甚大,几乎花费了三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为搞好这第一道工序,也是完全必须的,否则就会以讹传讹,误导读者。为此,多方翻检和反复筛选是不可或缺的。虽然所选诗文大都是世人比较熟悉的,然而许多篇章的文字、标点却不尽相同——有的甚至颇多差异(一篇诗文往往得经过几次、甚至几十次修改,因此前前后后留下多种版本并不奇怪)。为此,只好“从善择优”,依其最佳。由于本书并非学术性著作,恕不一一注明校勘版本出处等。个别原文脱漏、无从甄别者,用□表示之。原文中的古字、异体字,一般也改为通行的简化字。
  三、本书少数作者,他们虽然并非名臣显宦,有的甚至只是白丁民妇,但其创造性的劳作,却为莆阳文化留下不可磨灭的珍贵一页。
  他们的功劳照样应当记取,值得传承。存在若干“人因篇名”者,这是古今众多选本的“国际惯例”吧。
  对于各位作者的简介,均着眼于有助于文本解读,不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尤其是与文本解读相关者。
  四、考虑到本书的读者群,大多并非专业人士,因此词语注释较为详细,以便具有中等文化程度者,无需再翻阅工具书便可“登堂入室”,心领神会之;即使还有一些疑窦,也不妨来个“好读书不求甚解”。
  由于本书并非长篇小说之类非连续阅读不可,多数读者不可能从头到尾依次读来,而是兴之所至,随手翻翻;所以,个别词语的注释有所重复,以便随机翻阅。
  五、阅读过程表明,造成解读“卡壳”的原因,不仅在于生字难词,更在于不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缺乏“知人论世”的基本条件(外语阅读亦同)。为此,在本书“导读”中,对相应的文化背景,予以简明的介绍。
  “导读”不同于“赏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朱熹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解读,本书不搞“定于一尊”,甚至还提出了一些质疑之处,引领部分热心的读者能够“顺藤摸瓜”,自行生疑解疑,进行深究。这样,既符合接受美学的原则,又能进一步激发阅读的兴味。
  为加快进度,林晓静师帮助承担了部分书稿的“注释”,张伟华师帮助进行了全书校对,谨表谢意!
  编者
  壬辰秋于荔城荷香斋
  主要参考文献与书目
  《四库全书》(影印本光盘)、《全唐文》(网络版)、《全宋文》(网络版)、《荔枝谱》(宋本手迹拓本)、《敕封天后志》(清刻本)、《莆阳水利志》(清刻版影印本)、《莆风清籁集》(清刻本)、《兴安风雅汇编》(莆田市图书馆手抄本)、《江春霖集》(新版)、《八闽通志》(新版,蔡金耀2002年点校)、《兴化府志(新版)、《蔡襄集》(新版,吴以宁1996年点校)、《挥尘录》(网络版)、《莆阳文献》(清刻版影印本,郑岳辑)、《莆阳文辑》(新版,涂庆澜辑,于英丽2009年点校)、《福建文学发展史》(陈庆元主编)、《福建教育妙(刘海峰、庄明水编著)、《莆田市志》、《莆田县志》、《仙游县志》、《莆田市姓氏志》(莆田市方志委)、《莆阳谈丛》(阮其山著)、《莆阳名臣谱》(阮其山著)、《壶山门第》(黄祖绪著)、《紫霞璀璨》(林春铭主编)、《江梅妃》(蔡国耀编著)
  《妈祖研覃考辩》后记
  本书既是我的第四本诗文选集,也是一本独立单纯的关于妈祖的著述。
  由于考辩匡纠内容的关联,本书不少篇章涉及本乡本土妈祖研究学者蒋维锬先生。本来,对于先逝的同仁,理当礼让三分,不宜不留情面。所以曾想姑隐其名,然而,又总不能老是不出现姓名、篇名、书名,让读者猜谜似的,也不是办法。再说,如今网络时代,只要显示片言只语,搜索功能即可使人无可遁形。这真是进退维谷的两难选择。不过,想起蔣先生生前经常言及的一句话“我们指出以上失误,并非苛责于前人,而是防止继续以讹传讹。”(见《妈祖文献史料汇编·著录卷》第312码“校记”)心里也就坦然了许多。
  从研究和传承妈祖文化层面来说,蒋先生的功劳和成绩是明显的:他担纲共同完成了一批妈祖史料的整理、出版,促使藏匿高楼深院的珍贵资料公诸于众,便于查阅,无疑是一件好事;同时,对个别妈祖宫庙史的考察(如台南大天后宫),他也是别具慧眼,颇有见地的。但终其一生,在妈祖文化的一些基本点上(例如妈祖出生地、家世身世),蔣先生始终存在误读、错判和误导,“往住又给历史披上重重叠叠的面纱,令人难识庐山真面。而只有拨开迷雾,正本清源,才能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蒋维锬《妈祖”名称的由来》)
  因此,如果说本书的字里行间有所“得罪”前人,冒犯“权威”,那也实属万不得已。因为我的所作所为,只在于求真务实,纠错订正,还原历史和典籍的本来面目,以求对历史负责,对先贤负责,对当代乃至后代的读者、学者负责。
  再说,对任何书籍和人物的评判,都应当尽量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然而,一些人也许并未通读全部的500多万字书籍,就贸然作出言过其实的评价,赋予了不少过誉之词。诸如认定蒋先生的书“都有独到权威性史料价值”;“蒋维锬所提出的研究报告,却彻底颠覆了上述说法。”他对宋、元、明、清朝代史料“进行系统汇编和认真考订,不仅校正部分讹误……成为迄今收录最广泛,内容最丰富完整的妈祖史料集”;“许多研究生写妈祖论文,就是引用蒋维锬先生这本书史料,从中‘学到了’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可见此书学术含金量之高、影响之大。”“这是蒋维锬研究妈祖文化攀登颠峰的代表作之一。”与此同时,对其存在的许多疏漏和重大错讹,却轻描淡写地说是“某些讹误在所难免”等等。
  同时,对于蔣先生其人的评价,也欠恰如其分。诸如:赞扬他是“妈祖文化研究的拓荒者与导航者”,“他为让湄洲走向世界,让世界朝圣湄洲做出巨大的贡献,堪称‘大陆妈祖研究第一人’、‘妈祖文化之先驱””,“我们失去了一位慈父般的良师,妈祖文化事业失去了一位可敬可歌的文学巨匠”;“我们失去了一位旗手,一座标杆。蒋先生的仙逝无疑是妈祖文化研究领域的重大损失,就像该领域内的超强地震”。“他的学术态度极其严谨”、“他满腹经纶,厚德可风”,“博古通今”、“淡名薄利,堪称一代宗师”,“这种由学养滋润出的‘仙风道骨’般的气质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他的无私奉献,铺就了妈祖研究后学者的未来之路”等等。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笔者不一一点明相关文章的作者,而只想负责地说明一点:上述引文既没有断章取义,更非是无中生有;因其均公开发表于正式报刊,有心人可以依照引号中的语句,自行上网点击搜寻原文,详加核对。
  时至今日,某高校出版的《妈祖学概论》(2013年8月,人民出版社),依然延续了这样夸大其词的评价,认为《妈祖文献资料》经过编者“认真的考订、校勘……是一份难得的学术成果,为妈祖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坚实可靠的基础。”如此不切实际的夸饰,极易造成了另一种误导甚至盲目崇拜。所以,廓清视听,客观评价,显得愈加必要。
  本书“译注指误”部分,还涉及其他一些文友,在此只能说声“对不起”了——拨乱反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谠论尽管有点刺耳,毕竟是铮言实话。重申一句:笔者写作本书的初衷与态度就是:直面实际,正本清源;实事求是,敢于担当。
  对于本书点校勘正之妈祖典籍,如有引述,烦请注明“据许更生校勘”,以表对本人劳作的尊重和在下之勇于担当、“文责自负”。
  因个人能力和资料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欠缺和差错,敬请广大读者、特别是学界方家不吝赐教。
  《灵境文心》自序
  这是我第三本个人文集,大致汇集了2005年以来的各类文字,勾画出一个“退而不休”教师的生命轨迹。
  退休前后,我先后应邀到莆田26中、涵江实验中学、莆田一中(吴智圆校长说是破天荒)种教学试验田,凭借三尺讲台继续完成教研课题——以“联词组段”作为语文课堂变革的强力抓手。
  说真的,2007年开始涉足的对联和辞赋创作,除了自我充实、自我挑战的意味外,还在于想证实一下:“联词组段”的思维模式和行文方法,对于传统文学创作是否灵验?一叠奖状和不菲奖金证明,它同样有效,完全适用。
  近年比较闲暇,偶尔上网冲浪,竟发现全国两大中文教育网站——北京大学“中文论坛”、“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网站,包括“中华语文第一报”《语文报》、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等)推荐共计5位(孙绍振、潘新和、陈日亮、许更生、许序修)+3位(许更生、王立根、陈成龙)福建中学名师。我一点也不知道他们究竟是如何海选出来的,入选的标准如何,但有一条是心知肚明的:它绝对是纯客观的,没有任何人为因素作怪(当事人并未提供“申报表”之类),不含种种行政“平衡”的砝码等等。我知足了,这是全国同行无声无息给予的最高荣誉——哪怕没有一声鼓掌,没有半张奖状,更没有一文的“特殊津贴”。我甚至因此暗暗为自己当年没有凭上级的一纸“调令”,跳槽到出版社、文化厅、日报社而庆幸不已!
  妈祖文化研究,是我晚年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一项工作,也是最为“乐此不疲”的一个奉献。本书卷首五万多字的《妈祖诞生地考辨》,是我此生写得最长、最用心的一篇论文。为了它,我查阅了几百万字的各种资料(纸质的和网络的);我十多次到实地进行田野考察,为的是对历史负责,对现实负责,对后人负责。最近偶然见到《中国青年报》上一篇文章,竟然替我讲出了心里话,姑且引述一段:
  我们不能不承认,在一些时候,一些领域,受官本位文化渗透和影响,唯领导人的意志是从,以已推出的政策方案作为铁定不变的标准,已成为不良的社会风气。当技术不是问题、方法不是问题、学术不是问题的时候,如何让研究的成果积极影响政府的决策,学者的使命感和勇气就成了最大的问题。学者的这种使命感和勇气首先来自他们对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怀有深深的感情,他们不是某个权力机构或利益集团的附庸,而是代表“社会的良心”。这种使命感和勇气还来源于学者所持有的独立人格精神和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以及基于实证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而形成的一种文化自觉。长远发展,特别需要学者有独立和理性的声音,这才是他们体现服务社会和个人价值的最好方式。
  莆田市诗词学会会长、原市政协副主席郑世雄先生为我撰写过一副嵌名联:“更上层楼先得月;生逢盛世敢登峰。”层楼赏月,良宵共度,何其美哉;而盛世登峰,风光无限,实在只是一番美意和鞭策,愿与诸君共勉之!
  小书即将付梓,欣喜之余,也有几分忐忑。如果不是老年白内障困扰作祟,不是《莆阳名家名篇选读》赶工分心,恐怕会修剪、打磨得更好些,而现在只好拜托于诸位读者了。
  最后,得感谢全国政协委员周安达源先生和多届全国人大代表陈日亮先生。二位学长兼挚友拨冗欣然题辞,为小书灿然增色。他们的勉励定会使我更加奋然前行,无怨无悔!
  许更生
  2012年教师节于荔城荷香斋
  《旧影新光话莆田》序
  这是一册光影编织的历史画卷:千载积淀,定格于一瞬;卅年腾飞,寄情于光圈。
  莆田,中华妈祖文化的发祥地,千年积淀的文化底蕴,世界少有的深水海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快速提升的临港工业,将这座滨海港城衬托得绚丽多姿,魅力四射,聚焦成海峡西岸一颗璀璨的明珠。
  莆田古称“兴化”、“兴安”、“莆阳”,历史悠久,人文璀璨,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称,自古是闽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省辖市,现辖仙游县、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和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总人口约320万,陆域面积4200平方公里。
  这里自古以来教育兴盛,人才辈出,先后出了12名状元,14名宰相,2345名进士,在二十四史立传的有98人。全国各地现有近万名教授以上高职称的莆籍人才,其中“两院”院士15名。莆田建市以来,荣获全国“田径之乡”、“篮球城市”、“戏曲之乡”、“绘画之乡”、“摄影之乡”、“武术之乡”、“银饰之乡”、“中国木雕之城”、“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中国鞋类出口基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等称号。近年来,莆田荣膺台商投资值得推荐城市,入围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价值中国城市”,登上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入选第四届华商大会“2008年中国投资吸引力百强城市”。2009年至2011年连续三年,莆田市GDP增幅名列全省前茅,有力地推进了莆田“产业集聚强劲、配套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湄洲湾宜居港城的步伐,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日益提高。
  衷心感谢不同时期的各位摄影者,他们以敏锐的慧眼,恰当的光圈,新颖的角度,捕捉到莆田地域瞬息万变的景象,留下了诸多黑白分明或色彩斑斓的景象,反映出一幅幅日新月异的画面,呈现出一个个历史的侧面与背影。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镜头,我们可以直面时代风云,最直观、最清晰地感受到时代的巨大变迁。
  尤其可贵的是,这些汇聚的照片,以真实的写照,鲜明的对比,浓缩反映了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的新旧交替,使得壶山兰水、涵江湄岛,旧貌新颜,尽收眼底,呈现眼前:宽敞的大路,林立的高楼,浓郁的绿荫……它们真实记录下莆田市委、市政府率领全市人民与时俱进、造福一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拼搏历程。回顾这些发展变化的轨迹,蝶变腾飞的身影,足以振奋精神,倍增斗志。
  然而,任何成绩,哪怕是再大的成就,也只能说明过去;它绝对不是骄傲自满、固步自封的理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始终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我们走在阳光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继续以科学发展观和实干拼搏精神,不断去开拓富裕之路,文明之路。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福祉,求真务实,奋勇前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还将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以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标准,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忧百姓所忧,把百姓幸福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努力为建设一个更加美丽的新莆田而殚精竭力。
  摄影是一门科技含量很高的神奇艺术,它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面对新的、更加豪迈的征途,让我们进一步振奋精神,把握机遇,审时度势,抢占先机,继续以新视野、多角度、全方位地按动快门,去捕捉更多、更加精彩的景象吧。莆田的未来不是梦。莆田,这个百姓宜居的美好家园,必将越发流光溢彩于美丽中华、海西港城!
  让我们打开《旧影新光话莆田》,穿越时空隧道,去追寻领略岁月的斑驳年轮,去回眸感受莆田的沧桑巨变吧!
  编委会
  2011年10月20日
  《海丝雕龙》后记
  “海丝”所指,如今几乎人人皆知,即简称海上丝绸之路。而海上和平女神、龙女之妈祖文化,乃中国海洋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最近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它也是本书“考论纵谈”的最主要内容。从某种程度而言,本书可谓是《妈祖研覃考辩》的续集。
  “雕龙”之含意较为广泛。本人取其基本意思“精心刻意雕琢文字”。汉·刘向《别录》云:“驺奭修衍之文,饰若雕镂龙文,故曰‘雕龙’。”唐代邑士黄滔《汉宫人诵洞箫赋》曰:“如燕人人,却以词锋而励吻;雕龙字字,爰于禁署而飞声。”文集中诸多文章,涉及文字的考证订正,亦需借助“雕龙”之“词锋”吧。
  “雕龙”之新含义,在于中国古籍的翻检查询。“中国古籍全文数据库网络版”使用方法,就取名为“雕龙”。因本书涉及诸多妈祖典籍的查勘,所以不妨也赶赶潮流,“雕龙”一番。
  “雕龙”还作为成语“雕虫篆刻”“雕虫小技”之近义词,指“秦书”八体中的虫书、刻符二体,为童子初学雕章琢句所习课目,故扬雄称为“童子业”;后人也用以表示自谦,如李白《与韩荆州书》中云“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语。文集中不少篇章,委实诚惶诚恐,其中“不合大人”语者,恐怕不在少数。但既是一家之言,在百家争鸣时代,也不妨大胆献丑了。再则,文集中还有一些真正涉及“童子业”者,乃本人一辈子从事语文教学“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点心得;人微言轻,姑且称为“丝语微言”吧。愿那些篇什,对于语文学习和教学者多少有所裨益。
  半个世纪的教师生涯和书案工作,使我领悟出一个道理:对权威专家要敬重,但不要迷信。任何人多多少少都要犯点错,博导、教授也不例外。因为专家毕竟是“专”家——在其涉及的某个业务领域是佼佼者,但他们未必面面俱到,样样精通;而地方文史学人,也不妨扬其“地利”之便,在史料占有和田野考察方面可能略胜一筹。
  常言道,“真金不怕火炼”,真实的东西经得起从方方面面的反复考察,而且越考察越真——支持的相关材料越发现越多;反之,臆说和伪证往往经不起推敲,只要稍加留神,就不难发现其欠缺与失误。
  这两年应邀陆续参与了一些妈祖文化研讨会,也拜读了一些新的妈祖书籍,诸如《妈祖学概论》、《妈祖文化简明读本》、《妈祖信仰史研究》等等,发现不少专家学者还在引述多年前误讹的“史料汇编”,令人纠结不堪,痛心疾首!几十年光阴过去了,依然如故,于心何忍,于情何堪?难道已经发现的许多问题,还要留给子孙后代解决?做为妈祖故乡的文化工作者,理应更有一份守护妈祖典籍纯洁性的社会职责和学术担当啊!至于我书中涉及的一些博导、研究员级别的专家、学者,读者寄以更高、更严格的标准,也在情理之中吧?
  随着妈祖文化研究的发展与深入,我愈发感到研究工作尚需一个更加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予以审视和思考,这样才会有新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妈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要有所开拓,有所创新,提出一些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更要以大量实际为研究起点,以史料和实践为中心,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才能永葆学术研究的生机活力。
  学术研究需要大胆探索,尤其需要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因此,我期待着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以及风清气正、百花齐放的学术生态。目标和期望值很高,意在祈待妈祖故乡莆阳人士不懈努力,共攀妈祖文化研究新的高峰。
  《礼记》讲明读书与治学相互关联的五个层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本人涉足妈祖文化整整30年了,虽年过“而立”,但深感自己至多不过在沧海边“取一瓢饮”而已,个中滋味,冷暖自知。妈祖文化确实博大精深,横无际涯;我隐约感悟到:妈祖文化研究似乎也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妈祖精神、品格(封号)为中心,以出生地、家世身世为基点。而要完全解决所有问题,还有待后来诸君继续努力,多多耕耘。
  多少个日日夜夜涉足所谓学术殿堂,但“学术”究竟是什么?撇开形形色色、高深莫测的定义、界说,我特别赞赏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周国平在其《人生哲思录》中所说的——
  真正的学术研究应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系统研究,……要完成这样的研究工作,必须兼具思想的洞见和学术的功底,二者不可缺一。
  我所理解的学术:
  1.学术性:新材料,即发现某种被忽视和遗忘的有价值的实物或文献的证据,足以证明一个假说或推翻一个定论。
  2.思想性:新观点,即提出某种看问题的全新的角度,以之对已有的材料重新作出解释,这种解释胜于原有的解释,至少是富于启发性的。
  当今大多数的所谓学术,两者皆无,材料和观点都是旧的,只是在笨拙地或机敏地重复前人。
  确实,此论对于当今多少因急功近利而显得浮躁、任性的学术界,不啻一帖清凉剂。周先生此书至今能够第11次印刷达21万册,学术界对其“点赞”与厚爱可见一斑。故特地录此,以与天下同感者分享、共勉之。
  春节期间,此起彼伏的辞旧迎新鞭炮声似乎在不断提醒我:此生第六个本命年正阔步前来。是啊,人生有时限,探索无尽期。“路漫漫其修远兮”,每个人只能尽力而为,利用短暂的人生办成一两件事,交一份问心无愧的答卷,就已经非常值得欣慰的了,即所谓“圆梦”吧。至于优劣好歹、得分多寡,就留待世人、乃至于后人评判吧。
  由于《海丝雕龙》收入少量自认为较为重要的论述重现之,以及部分获奖作品;再则,因是近期之内论述同样一些问题,所以使用的有的史料论据等难免有些重复,论述有所交叉,虽然作了压缩、删节等技术性处理,但尚遗留一点“马脚”,敬请读者包涵体谅。
  在写作过程中,承蒙福建师大陈庆元教授、黄仁贤教授,莆田学院图书馆陈春阳馆长、孟建煌教授提供诸多宝贵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承蒙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香港福建社团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香港周安达源先生作序,为小书增色不少,深表谢意!为感谢几十年来我市教育界、文化界同仁对我的关爱与支持,特向全市大学和主要中小学、图书馆捐赠本书800册,以表感恩回报之情。
  许更生
  于荔城天妃楼荷香斋
  附录:罗宗强教授“追求历史真实”访谈录
  其实,连篇累牍的纠错订正,其目的只有两个字:求真。近日,拜读罗宗强先生与记者关于“追求历史真实”的访谈对话(凤凰网,2016年04月12日),深有感触,为之愈发佩服、敬仰。罗先生构建了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学科体系,并系统性地提出相应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向来为学界所推重。
  现将罗先生谈话要点恭录如下——
  其实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求真,研究古代文学、古代文论,抱着平常心去求真,原本是学术研究的正常现象,在其他国家这似乎并不成其为问题,在我们这里却成了经久不衰的问题,反反复复讨论了几十年。
  从文化承传的角度说,弄清古代文论的本来面目,就是一种文化承传、文化积累,也可以说是研究目的。
  “历史还原”就是要弄清楚种种因素在当时的实际情况,所以必须重视史料的整理。认真、严谨、广泛地清理史料,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对历史的活生生的认识。
  我说的“历史还原”是尽可能地依据史料描述历史的真实面貌,这是我们应该去做的。1989年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古代文论研究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历史还原。1991年我在另一篇文章中也谈到这个问题,提出历史还原的最基本工作,是原著的解读。只是更加应该强调史料的清理,做到存世资料网罗殆尽,然后辨伪、解读。
  《解语说文》跋
  感谢母校文学院的深情厚意,使我有机会回顾整理一番一生所作,并从中摘取一束,奉献在各位面前。
  由于工作和兴趣的关系,我读书和写作面较为广泛驳杂,除了涉及语文本行之外,还旁及地方文史的探究,诸如妈祖信俗传播、莆田地理人文等等,出版过二十多本各类书籍,共计二百多万字。正如孙教授在总序中所言:“许更生先生,可能是我省中学语文界发表文章最多的名师了。从他书中的材料看,有400多篇;他还出版过多部著述,甚至富有余力,著作广及莆田地方文化。”本书“附录”所收的三篇书评、报道,可见其一斑。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的名著《思想录》说得好:“人因思想而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作为教师,职业特点决定了更应该成为“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更要有学习的思想、反思的思想,善于思想创新,不断在守正中变革。
  就个人语文教研“创新”而言,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联词组段”理念与教法了。孙教授因此点赞道:“许先生从自己的实践和研究中上升出的理念就是‘以词汇为核心、以联词组段作为课堂改革的强力抓手’。这无疑是富有特色、别具格的。”其中最为全面的篇目,应该要数《迎难而上 改革创新》。
  小书取名《解语说文》,即解说语文之意。作为“福建省优秀教育世家”的主要成员,我一家三代八人都是人民教师,而且多数跟语文终身结缘,具有语文方面的专业高级职称。父亲陈文贵系福州师范高级讲师,出版过多本著述,退休后又被省教育厅聘为《福建中师》主编;母亲许欧英在学校图书馆工作,这为我从小就在书堆中沉迷翻滚创造了一个绝佳条件。本人从教半个世纪,曾任全国中语会教学改革研究中心常务理事等;女儿晓静,最近英年早逝,被追授为莆田市“最美教师”荣誉称号,教育局号召“全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以林晓静同志为榜样”,学习她严谨治学、锐意进取的至诚情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其一生之未了情,也全在于语文教学啊!
  语文学习的核心是阅读和写作。为此,本书凸显这两大内容,希望能给读者与教师一点切实可行的帮助。
  其实,说千道万,都不如读者自己翻阅作品知晓得多。
  拙作难免有挂一漏万之憾,不足与疏漏之处,恳望诸位不吝批评指教。
  2019年3月29日
  《名师足迹——晓静教学文选》后记
  此生从教、撰文五十余载,读书不少,却极少见到白发人为黑发人遣作写感言的。这人生的第一大不幸——却偏偏被自己撞上了!
  2018年12月24日,在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的组织下,晓静带病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主办的、莆田市中小学领衔名师高级研修班的培训,与福建省第二届小学名师培养人选同班学习。
  赴京培训回来之后,她又以感冒未愈之身,抱病撰写了生平最后一份培训体会——《铭记专家教导追寻名师之路》。其中,她若有预感似的引述了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思想录》中的一段名言:‘人因思想而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作为教师,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更应该成为‘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真没料到,写作的当月,她就当真成了“折断的芦苇”,乘鹤而去。我以为,她的北京培训
  体会,是她此生写得最好的一篇——可惜竟成了绝笔和遗言!
  晓静是坚持工作直到最后一天的。元月21日中午12点半,她才从学校回到家里,只喝了两口汤,米饭一粒未进;当天下午,即梅峰小学宣布放假那天下午,女儿才去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就医。她在医院给我回复的最后一条微信是:“病毒性心肌炎,正办理住院。”23日中午在病床上,我摸摸她的额头,冰冷的。打完针,我为她按摩针眼,她低声说道:“爸爸,按重一点。”没想到,这竟是女儿此生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了!23日傍晚,她病危紧急转院到福州协和医院。我在救护车旁摸摸她的脚,也是冰冷的——种不详的预感袭上心头——不料这竟是无言的诀别!
  爱女英年早近,45岁未满(尚差2个月)就离开我们匆匆而去!她犹如一株盛开的桃李、樱花,骤然飘逝,缤纷于风华正茂之际;又如一根拼命燃烧的红烛,在她最粲然明亮的时候,却油尽陨灭——前后三天不到!我与老伴两个白发人,确实是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啊!
  追悼会的灵堂里,摆满了单位和个人的90多只花圈;其后,问讯者陆续发来微信表示致哀和慰问的,那就更多了。字里行间,无不充满关爱与慰籍。其中,有省厅级、市局级领导,更多的则是她与我的亲友、同仁和学生家长。书中摘选了部分内容,既表谢意,更示珍重。能有这么多领导和亲朋好友为之缅怀和悼念,不仅是她本人的哀荣,对我也不啻一个安慰。在此,我再次谨表衷心的感激与谢意!
  晓静的十多篇教学论文和培训心得,最能反映她的奋进步伐。从其中间隔时间的短促,可以窥见她的不懈努力与探索。诚然,正如陈日亮老师和欧孟秋先生的《题识》所言,“晓静之所以如此成熟,就缘于她早早就是一个学习型进而又成为研究型的优秀教师。甫自大专毕业,就开始有教研的文章发表,二十年间之一步步成长,俱有其论文、课题和优质课留下的印记,这是难能而罕有的。尤其是,能够注重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这一点,可见她又是站在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前沿,成为她较快成熟的主要标志。讵料成熟之季,竟遽然履落,令人倍感痛惜;但其长留人间的足迹,将使后人得以追踪前行,则又是不幸之幸而让人感到慰藉的。”“晓静老师的一生虽然短暂,但生命的意义永恒。这里一个重要的启示是,做一名进取的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怎样的文化敬畏感和事业责任心。”这些真乃情真意切之行家评语也!
  晓静从小学开始,学习就非常自觉勤奋,一直名列前茅;长大后,其动笔比我还要勤快。不过,女儿为人做事却相当低调,从不张扬。其网名自谓“悄悄”,恰好与名字构成了词语“静悄悄”。她在家素来沉默寡言,尤其从不诉苦言愁。即使是她的那些著述,我也是只能阅读其遗作——女儿在世时,我这个出过二十多本书籍的语文教师,却几乎无缘见到;绝大多数文章,我都是第一次过目的呢!
  女儿的性格倔强,从小独立性就很强。她勤奋好学,我们父母也“放任自流”,任其自由发展。1987年,她从市实验小学毕业,考试成绩达莆田一中录取线。不过为了能够就近入学,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家近的莆田二中。在校期间,其成绩为年段佼佼者。1990年报考仙游师范,以当届招生200人第一的成绩504分(当时中考总分为540分)被面试录取。1993年7月,她总评为仙游师范“优秀毕业生”,并在校入了党。1999年,她又成了福建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大专自考“优秀毕业生”;2008年取得了本科文凭。
  当然,一个人的成才,绝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晓静出生于“福建省优秀教育世家”、“福建省书香之家”,应该是其不断进步的重要外因吧。我家三代9人从教,其中,我和父亲、弟妹,绝大多是全国优秀教师、省特级教师、省骨干教师、高级讲师、《福建中师》主编等等。长辈的言传身教、感染熏陶,长期的书香耳濡目染,使之迅速成长为省优秀青年教师、省学科带头人、省骨干教师、市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等。
  回顾往事,我作为家长这辈子的最大遗憾和内疚,就是没有让学习尖子的女儿迈进正规大学的殿堂;而女儿也始终对名牌大学念念不忘,心向往之一一她到南京培训,不忘在南京师大门口留影;她最后一次进京培训,正如其在微信中所说,为了“没上大学蹭蹭名大学的味儿”,竟然“冒着零下9℃的寒风,夜游清华、北大”,并摄影留念,想以此聊补此生缺憾。
  她对植物充满好奇与兴趣,节假日总喜欢帮我侍弄室内和阳台的花花草草。楼下公共花坛上那株她亲手栽种的七里香,今年格外枝繁叶茂,幽香四溢。我每次下楼经过,总要在扶疏的花木前驻足片刻,喃喃低语或默默祷告……
  有好友曾问我:你是如何教育开导,使得女儿既事业有成又礼貌孝顺呢?其实,这些主要都源于她的先天禀赋和后天勤奋。晓静从小就很爱动手做事。四五岁时,其他孩子(包括比她大的男孩)都忙于玩耍,她却独自挽起衣裤,主动帮妈妈到水渠洗袜子、衣服;还会剥蚕豆,甚至撬海蛎——弄得满脸污泥还乐此不疲。1979年,家里整修房屋,也只有她独自一人像大人那样,挑石子东奔西走。好事好奇的姨姨特地拿来秤杆称一称:连畚箕足足15斤!幸好场院距离施工的厅廊只有20米左右,而当时她才6虚岁呢!
  最令我最欣赏和吃惊的有这样一件事。我每年寒暑假从三明地区师范学校回乡时,总会带一些上海师傅生产的牛奶饼干(当时算是稀有的“奢侈品”吧)。刚学说话晓静,总是听话地把好吃的牛奶饼干,均分给小伙伴们共享——每人两块;分完之后,她还会拍拍小手说:“无(没)了,爸爸麻(三)明阿(再)买!”
  女儿对我们二老十分孝敬。我们父母从帽子、眼镜到内外衣裤、鞋子,都是她带到店铺挑选或网购来的;她还有预感似的,年前买了满满两个冰箱年货,我们一家直到四月份还没有吃完呢!2018年那个寒冷的冬天,流感肆虐。女儿特地给有点咳嗽的妈妈买了贵重的抗病毒药片,而她自己却只喝摆在案头的“止咳糖浆”(母亲整理遗物时才偶然发现)!女儿给妈妈网购了成打的袜子,而她自己穿的袜子,却是有几个小破洞的(也是母亲整理遗物时才发现的)。
  她的第一个月工资,加上平时积攒的一点零用钱,给在福州师范学校任教的爷爷,送了一个春节大红包;而爷爷也给孝顺的孙女,买了一只手风琴……
  俱往矣,如今过电影似地回忆起这些往事,总让我泪流满面,唏嘘不已!收入本书的,除了课题报告、论文著述、教学课录等大块文章之外,还有一些杂感随笔之类,姑且取名“杂花生树”吧。因其篇什内容较为驳杂多样,难以细细分类,姑且按时序排列,更像是“足迹”之先后错落;之所以“不忍舍弃”,意在较为全面地反映晓静一生作为的方方面面,踪迹概貌。相信广大读者能够理解和体谅一个老父的恻隐与缅怀之心。再则,杂感短文,虽然不像论文、课堂实录那样,能够反映其教学理论思辩,及其匠心创意,但唯其短小,具有鲜明的实用色彩,也许更能简洁明快地披露其心扉,展现她在日常的事务性工作中的所为所思:如教务工作的认真细致,班主任职责的苦口婆心,家长会上的殷切期望,党员发言的火热衷肠,等等。为了节省篇幅,课题报告一般采用摘要形式,不予逐项照录,全面展现。有的文章,只录其标题,不予全文收录——兴趣者可按图索骥,根据标题自行查询相关的期刊。
  晓静的几节获奖课录像,最可窥斑以见豹,展示其教学特色与风采。它们均由原“林晓静名师工作室”的张燕萍老师,依照教学实录予以文字转述。
  小女承蒙全国政协常委、香港福建社团联会顾问周安达源先生拔冗题辞,予以中肯的点赞;他还一直关注着小书的编辑出版,在微信中交代:“整本书做得雅一点,天地要留足,插图要精美,风格要统一。”香港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出版社“新青年”董事长兼社长、慈善家冯女士,也对《名师足迹》的面世鼎力相助,并慷慨赠予书号。
  我还特地从先父陈文贵的《彩糊图案》一书中,选择一幅取名《山魂》的作品作为封底。它黑白相间,迷离空灵,恰好用以告慰孙女的在天之灵,权作最后的留念。
  2019年7月16日
  于天妃公寓楼荷花和七里香气中
  《莆田凤凰山广化寺古今诗文选辑》前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是国家软实力的根基。莆田广化寺同样以她的悠久历史、宏伟规模、优美景观而名闻遐迩。1460余年前,郑露三兄弟“献其居为金仙庵”,为境内佛寺之始。因当时兴化湾的海水涨潮时一直流到南山之麓,故把这片浅浅的海湾称为南湖。这一带山水绝佳:“群峰苍翠,郄诜停骖,老松争天,虬龙留影,涛风送晚,倒映幽波,真神仙世界。”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帝赐匾改灵岩寺为“广化寺”——“广弘法化,普度众生”;其兴盛时期,有十院百廿庵,僧尼千人,寺内“檐楹相摩,轩宇层出”。
  广化寺位居福州涌泉寺、厦门南普陀寺、泉州开元寺等福建四大丛林之首。1979年以来,广化寺依旧制重修并扩建;1983年,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1990年,被中国佛教协会列为三大模范丛林榜首;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开放寺庙。山门照壁上,中国佛教会已故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个大字,足见其在中国佛教界的显著地位。
  广化寺还是“文献名邦”莆田文化、教育的发祥地,寺内文物诸多。俗称“未有兴化,先有广化”。风凰山之湖山书堂“开莆来学”,开创了莆田文化教育之先河。从此,兴化人文蔚起,“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赢得了“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美称。南山松柏根深叶茂。历代学士在此苦读,日后高中“龙虎榜”,留下了许多美谈佳话。因而,南山成为了莆田文教之源头。凤凰山广化寺还孕育出莆田一些名著。例如,明弘治年间的那部《兴化府志》,黄仲昭、周瑛就是在寺内僧舍完成的。明代礼部尚书林尧俞回乡后,于万历四十年(1612)应兴化知府马梦吉之请,于凤凰山的南溪草堂,编修成新的《化府志》,并撰写了第一本妈祖典籍《天妃显圣录》,名扬天下,永垂史册。
  “翰林珠玉今犹在,读罢令人思不穷。”古往今来,咏诵广化寺的诗文灿若繁星,其数量之多,居莆田24景之冠;且名流荟萃,莆阳几乎历代的达官显宦、硕儒名士、文人墨客,如黄滔、徐寅、洪希文、蔡襄、刘克庄、黄公度、林文、林俊、王迈、郑纪、林兆恩、林麟焻、陈池养、郭尚先、张琴等,都慕名而至,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华章。
  本书从中挑选出二百多篇章,编成此《莆田凤凰山广化寺古今诗文选辑》,希望能够为扩大莆田及凤凰山广化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香客,也让更多的年轻人知我莆田、爱我家乡,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出点微薄之力。
  本书顺利出版,可谓深得“天时地利人和”: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要“加强中华文化典籍整理编纂出版工作”,“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本书不泥古复古,而是极力求全责备,择善而从,扬弃求新。本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了莆田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林天耀局长的大力支持;莆田的佛门大德、师傅师姑,也积极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史料。
  为了帮助更多读者了解莆田凤凰山一带的旅游景观,书中将视野适当扩大、延伸,涉及广化寺周边的其它主要景点(张琴、何少川先生等已经这么做了)。其依据还有手头一份《关于莆田凤凰山旅游资源调查分析》。它指出,“凤凰山南麓的广化寺是福建著名古刹之一,景区内还有景观十多处。”“凤凰山松柏苍翠,山泉鸣涧,清幽宁静。……故有‘南山松柏’佳景之称。”“凤凰山中部是著名的‘石室藏烟’景观,山上有古人穴居的海蚀洞多处,故称‘石室岩’。唐代名僧妙应禅师在此坐禅,出入常跨两只驯虎,故又名伏虎岩。”“石室岩西北1公里许,为凤凰山另一著名景点‘智泉珠瀑’。智泉溪从弥勒岩而来,溪床上怪石错落,名梅花祭。……明正德年间,莆田书画家陈伯献在此隐居,称之为智泉,明万历中莆田知县何南金建来苏亭。现在溪里存有大小石刻群数十处,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3月
  《妈祖典籍选编》前言
  2009年金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妈祖信俗》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中国首个信俗类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妈祖文化因此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妈祖也大大提升了在世界的知名度,成为亿万民众共同认同的精神瑰宝。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莆田,作为妈祖文化的发祥地,以及中心核心区,妈祖文化以其独特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莆田百姓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她是激励国民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之一。作为妈祖故乡的后人,更有责任与担当,传承、保护好这一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让这一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品,这一“世界名片”、第一品牌进一步大放异彩!
  “原真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威尼斯宪章》审定世界文化遗产的首要原则,也是国际间定义、评估和监控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要素。所以,任何文化遗产,要传承并发扬光大。首先就得做足“内功”,打好坚实的基础,即确保其文献史料“原点”的原真性和纯洁性,丝毫不走样,不变形。这也就是笔者编著这本《妈祖典籍书影选辑》的初衷:请历代典籍文献和相关碑文自身直接亮相,“现身说法”,展现其真容原貌;同时,这也可省却许多有心人翻检查阅原始资料的时间、精力。我想,要广泛地传播妈祖文化的正能量,资料本身的正确无误,应当是最起码的前提吧?
  从1987年妈祖千年祭,笔者应邀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提供论文至今,不知不觉过去了33年。期间,因多年担任《湄洲论坛》编辑、《妈祖学刊》副主编,审阅过成百上千妈祖研究的论文。前几年,自己又撰写并出版了《妈祖研覃考辩》(40万字,西安出版社,2014年),以及《海丝雕龙》(58万字,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研读过大量纸质与网络的妈祖典籍。其中,最感揪心与痛心的,就是现有的妈祖文献史料(包括引述的),舛误颇多——由于种种原因,连一些知名的教授、学者也不例外。
  我国文史巨匠郭沫若先生早在《十批判书》中就曾经说过:“无论做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要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
  纵观历来的妈祖文献典籍,其中不少还是出自帝王将相、硕儒名流之手。这些名篇佳作,既体现了他们对妈祖的高度崇敬与尊奉,也促使我们后辈要以一片真诚、细致之心,认认真真、完完全全地还原它们的“真容”原貌,这样才对得起历代先贤学士,才无愧于妈祖故乡之人!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号召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加强中华文化典籍整理编纂出版工作”。
  笔者从教50年,从小学教到大学,还长期从事教研工作;如今七老八十啦,不妨再当一次“人梯”吧!而教师的首要信条和职责即求真务实、纠错订正。
  如今,在莆田市政协领导,以及文史委的大力支持下,这本小书终于奉献在各位面前了。愿广大读者,特别是妈祖敬奉者、文化学人,能够喜欢此书。但愿此书对于推动妈祖文献资料的研究与普及,能够发挥一点正能量作用。
  为了提高本书的信度和效度,尤其是保证其原真和纯洁,笔者尽量直接采用有关的石刻碑文,以及《四库全书》影印本;而且,还力求查考两种以上的不同版本,以便保证校勘的客观周全。
  文中“误为x”或“遗漏x,乃是查阅了多种读物、报刊的结果,恕不一一指明。为了便于阅读理解,对一些背景资料、生僻字词,也作了一点相应的解释笺注。
  莆田第十三中学资深教师张伟华承担了本书的部分校对工作,特此致谢!
  有的篇目,书中只出现差错文句的相关的书影,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寻找书籍参阅比较。个别误讹较多的篇目,笔者也引述较多的版本加以佐证。
  本书是传播、光大妈祖文化的一次善行,也是学习、践行妈祖大爱行善精神的一个结果。
  许更生
  2020年春于荔城天妃公寓楼荷香斋

知识出处

筑梦莆阳

《筑梦莆阳》

出版者: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福建莆阳作品集,共收录联诗词赋、教坛拾翠、乡土走笔、师长勉励、序跋选辑、媒体报道几部分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