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识·功底·才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筑梦莆阳》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716
颗粒名称: 胆识·功底·才气
分类号: I207.6
页数: 4
页码: 481-484
摘要: 近年,我接触过一些洋洋大观巨著,写来云遮雾障,玄妙莫测,读之不知所云,空耗心力。打开你这本言之有物、明快犀利而又文情并茂的书,却如沐清风,如啜甘霖,是一种全新的感受。飞雪迎春别榕城之后,你扎根家乡,刻苦耕耘,执著追求,锐气不减,学问精进,事业有成,令我感奋不已。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何况是阔别卅载呢!较之大师,我幸运多多。一举两得,其乐何及。李联明,1935年生于福州,1954年毕业于福建师院。长期执教于母校。后调任省文化厅厅长,兼省文联副主席。退出行政岗位后,先后任省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另发表有300余篇论文、散文、杂文,收入《文旅留踪》。
关键词: 书信 文章 语文

内容

更生同志:
  ……近年,我接触过一些洋洋大观巨著,写来云遮雾障,玄妙莫测,读之不知所云,空耗心力。打开你这本言之有物、明快犀利而又文情并茂的书,却如沐清风,如啜甘霖,是一种全新的感受。飞雪迎春别榕城之后,你扎根家乡,刻苦耕耘,执著追求,锐气不减,学问精进,事业有成,令我感奋不已。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何况是阔别卅载呢!
  书,我是在病榻上通读一遍的。犹忆臧克家曾有一首抒写卧病住院的小诗,中有一句为“天花板是一本看不完的书”。较之大师,我幸运多多。静卧病床,药液点点滴滴流淌在我的脉管,与此同时,美文又句句行行滋润着我的心田。一举两得,其乐何及。
  综述观感,似可三言以蔽之:曰胆识,曰功底,曰才气。
  “百年语文,双重错位”此一石破天惊之语,怎么也想不到竟出于一位儒雅憨厚书生之口。“必也正名乎!”你以甘当出头鸟的傻劲,始则扼腕长叹,继而大声疾呼,甚至以类似“念天地之悠悠”的语调,极而言之,颇显几分悲壮,几分苍凉。虽然具体论述尚有待完善,然而,毕竟是一种可贵的理论勇气,并非故作惊人的炒作之语。比起面面俱到的“温吞水”要好过多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接触过许多粗糙拙劣的文字。遗憾的是,某些受过学历教育者,也只满足于以读得顺,听得懂之“大白话”为基准;动起笔来,更是苍白乏味,俗不可耐。想想老祖宗马克思、列宁的文章是何等的文采飞扬,想想毛泽东“准确、鲜明、生动”的谆谆教诲,深感语文课非改不可。在我参与的聚会或闲聊中,无论领导、专家抑或家长、学生,对语文教学方法、考试题型,啧有烦言;矛头所向,竟不约而同。然而考试“指挥棒”依然我行我素,教师们也只能无奈就范。为此,我完全赞成语文是工具课,也认为应该以书面语用为核心,并且把“用什么写”提到应有的地位。诚然,阅读时的提要钩玄,剖析赏鉴,写作中的创意构思、谋篇布局也是语文课的重要因素,然而只有依托并交融于工具,才不是“高空作业”,从而获得实实在在的功用。
  现买现卖,照本宣科的人可以上讲台;厚积薄发,挥洒自如者也同样是在上讲台,二者相距不可以道里计。我想,这就是教书匠与教育家的根本区别吧。根底盘深方能枝繁叶茂。从你的理念追求、教学风格和文章分量来看,确系诸子百家,广为涉猎,无论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以至于当代系统论、信息论,都下过功夫。正是因为经过长期的铢积寸累,八面来风,才使你这个“特级教师”和“拔尖人才”名至实归。许多从事教研者都各有自己的功底,就单方面说,不乏比你深厚者,而你的特色却在于理论、教课、写作三项功底的有机融合。作为教研人员,不总是呆在书斋里,同时也活跃在讲台上,以教促研,以研带教,避免了坐而论道,而且还提笔创作、编选、注释、考证,以求相得益彰之效,就更显出你的本色。人们曾说,学者是知识的创造者,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此说未免机械,优秀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所传播的固然主要是先知者的智慧,也应当包括自身的领悟、发展与创造,想必这就是你成功的重要诀窍。
  你的才气表现为兼擅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并使之相互为用。记得朱光潜曾对他只擅长理论,而不通创作,引为憾事;朱自清为他只精于散文,而写不成小说,感到懊恼。而你是多才多艺的。评论创作,新体旧体全都拿得起来。我欣赏你中规中矩的的律联,也喜好你善于铺陈的散文。对蔡襄、郑樵诗歌作全景述评,而不流于泛泛之谈;给影片《菊豆》以焦点透视,而决不局限于就事论事。为不同作者的文集作序,突显个性,分寸适宜,不落俗套。各种教学评论中,使用的诸如“显影剂”、“催化剂”、“驱动力”、“打火机”等等,都用得确切而形象。你曾系统涉猎过美学,对美感与美育的见解,时有闪光的亮点。例如从美育转化为德育的心理流程,环境美对构建心灵美的特殊功能,欣赏朦胧美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机制等等美学课题,都讲得入情入理,有滋有味。而这一切都不是撇弃本业另起炉灶,而是为了开掘教育的潜质,以满足向语文教学深度与广度进军的需要。可贵的是,你释放了自己的才气,而不是为了炫耀才气。“离开,为了更准确的命中!”(列宁:《哲学笔记》。)
  书中引录了辛词“问何人能解连环”,挺有意思。语文课就是一串串的连环,听一说一读一写,字一词一句一篇,语一修一逻,赏一析一评,讲一议一作,可说一环扣一环,大环套小环。你突出词语积累,固然独树一帜,足以振聋发聩,但它在整个语文教学大连环中,究竟是基础抑或轴心,它的准确坐标在哪里,又如何渗透、辐射、附丽于每一个环节,颇值得用系统论的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否则,单刀赴会,难免顾此失彼。与此相关,你对雅语、俗语给以极大的注视,但对二者关系的研究似有待于深入跟进。愚以为,雅俗之间本无绝对界限。苏轼的《答谢民师书》认为孔子所说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和“辞达而已矣”并无矛盾。关键在于“达”,而“达”是不容易的。愚以为,精深丰富的内涵确实只有用雅语才能表达透彻,但也不排斥“俗语”承载这一功能的可能。况且雅俗边缘有相当的模糊性,并且还与时俱进地不断变迁。黄遵宪倡导“我手写我口”,在《杂感》诗中“幽”了一“默”:“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足下不也在提倡“时鲜词语美,愿君多采撷”么?“口语化”也不可简单目之为“大白话”。少陵把“爷娘”人诗,东坡将“牛矢”入词,在你的文章里,也用了诸如“爪哇国”之类的俗语(或熟语),均恰到好处,便是证明。另外,《红楼梦》中那个薛呆子偶尔也口吐“女儿喜,洞房花烛朝慵起”,使人惊诧何其雅也,诸如此类俗的雅化,雅的俗化,都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可见,雅俗互用,只要熨贴自然,镶嵌得法,转化适度,可以使文章妙趣横生。当然,此说的意思只是希望你把这个问题阐释得更洒脱些,绝不至动摇在语文教学中以书面语用为核心的基本准则,无论如何雅语的积累多多益善,只是用起来要得其所。进而言之,为更加扎实牢靠计,是否可多作做一点辩证的分析研究,例如就一两个经典的中篇文本(作品或论著),进行统计学的定量定性分析,探寻其中规律,以求立于不败之地。你正值盛年,有了长期的积累,而且将来在时间上可能会有更多的余裕,完全可以致力于逐层解开连环,将你的见解精致化,体系化,成为语文教学的理论家。此外,你的散文风格,可说是你的教学观的艺术体现,在我看来,访港的几篇游记,可列于司空图《诗品》中的“纤禾农”一格,而我也期望你有多几付笔墨,写出若干“清水芙蓉”的佳作来。这可不是强人所难,因为从一些律诗、对联(例如送十七妹诗、赠师范校友诗)来看,你并不乏这方面的才气。……
  顺问暑安!
  李联明
  2004.6.7
  李联明,1935年生于福州,1954年毕业于福建师院。长期执教于母校。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后调任省文化厅厅长,兼省文联副主席。退出行政岗位后,先后任省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出版有《文学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跋涉与求索——文艺美学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另发表有300余篇论文、散文、杂文,收入《文旅留踪》。

知识出处

筑梦莆阳

《筑梦莆阳》

出版者: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福建莆阳作品集,共收录联诗词赋、教坛拾翠、乡土走笔、师长勉励、序跋选辑、媒体报道几部分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李联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