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筑梦莆阳》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711
颗粒名称: 朝花夕拾
其他题名: 追忆孩童和求学时期的晓静女儿
分类号: K825.46
页数: 13
页码: 462-474
摘要: 本篇作者以自述的方式回忆了女儿陈晓静的生平。
关键词: 回忆录 晓静 莆田

内容

古人把幼年丧母、中年丧偶、晚年丧子(女)视为人生三大不幸,而其中“白发人送黑发人”,则为最大之不幸!不料,自己这辈子偏偏遇上了两大不幸——我刚进大学就痛失生母,可算“早年丧母”吧;我女儿晓静45岁不满,就撒手人寰离开了我们!
  晓静女儿做为“福建省优秀教育世家”主要成员之一,优秀的小学骨干教师,对教育工作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如习总书记2014年教师节前夕所讲:优秀教师“一生中忘了自己、把全部身心扑在学生身上”,他们的“很多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就是人间大爱。我们要在广大教师中、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
  女儿英年早逝,事业有成,被市委、市府追授为“十佳道德模范”。她生前爱幼尊老,因此有亲友询问我:你是怎样把女儿培养成“道德模范”的?有什么诀窍吗?我想,“诀窍”倒没有,不过可以介绍一些女儿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供大家借鉴参考。
  子女培养事关千家万户,而且,如何教育子女从小好学、孝敬长辈,成了当代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因此也想东鳞西爪地谈些感想。这篇对女儿晓静成长教育的回忆录,如同鲁迅《朝花夕拾·小引》所述,是断断续续“从记忆中抄出来的”,“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它既作为对逝者的怀念,对当前的子女教育问题(如自觉学习、孝心培养等等),可能也有点裨益。
  本以为岁月如流水,可以冲刷思念;不料它却如刻刀,日益深刻。沉痛的教训就是:为父母者不能只顾自己的事儿,对成人的子女关爱不够。那样,一旦他们离世,就会给老人留下无穷无尽的悲伤与怀念……最近,一位痛失女儿的父亲,就沉痛地呼吁所有的家长:“孩子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好好珍惜她、爱护她、保护她,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这是提醒做为长辈的父母亲,要持续不断地关注自己子女的身体健康。他们的过早离世,往往会让人悲痛无比——正如杜甫《石壕吏》诗中所说的“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逝者永远不会再回来,但是活着的人却常常思念,终生缅怀。我也多想这么呼吁天下的父母亲:要不断关爱自己的子女啊!
  不过,“爱幼”也存在另一个极端,就是“溺爱”。报刊有文章揭示:在中国当下的社会中,许多收入并不高的家庭,却把自己的孩子当富二代供养,溺爱走向极端——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味“毒药”。事实证明,孩子小时候,只是读书,而不做任何家务活,结果供养出了白眼狼和啃老族。因为不曾也不能吃苦的孩子,会变得好吃懒做,只顾享乐,没有任何担当和不知感恩。因此,教育孩子务必保持清醒;家境不好,更要让他们多扛责任,自强自立。一味溺爱子女,包办一切,孩子只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子女也把这一切,看成长辈理所当然的付出。他们长大就会把赡养、照料老人,视为额外负担,尽量逃避。
  我以为,爱幼与尊老,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二者相辅相成。因为感情是双方的,彼此投放才会相互促成;从来不存在单向的片面“恩赐”。厚爱方可换来孝心,如果迷信什么“棍棒底下出孝子”,粗暴对待子女,甚至拳脚相向,他们怎不怀恨在心,从小就“敬而远之”,长大一走了之?
  “百善孝为先”。可眼下,孝道淡薄,甚至被相当一部分人所遗忘。他们觉得“爱幼”享受,理所当然;“尊老”却漠然淡然处之。因此,很有必要唤起人们的既“爱幼”又“尊老”的人伦道德之心。孝心,实际上是一种爱心,归根结底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情感与行为。它是“双向交流”的必然产物,而并非某种善良的愿望。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爱”是当事者双方全心全意互动的自然结果。可惜,如今许多年轻父母自己沉迷于玩手机等,而将自己的婴儿、幼儿凉在一边,很少理睬。据说,婴儿在娘胎里就会听音乐,就与母亲有了一点相应的交流,何况出生之后呢。他(她)应该特别想多听听父母的声音,接受父母的抚爱。所以,肌肤接触和言语交流都十分重要,前人称之为“逗孩子”。
  由于我早年长期在外工作,孩子出生后,也只能等学校放寒暑假了回莆田老家“探亲”。因此,婴儿时期的女儿,对我这个“爸爸”完全陌生。记得她刚出生那年春节,我坐车佛晓时分才赶回家。刚进门,小不点的她惊醒来,竟然吓得哭泣起来,面朝母亲呜咽个不停,哄了很久才重新入睡。后来“混”熟了,她睡觉时,都爱拉着我的手臂说“爸爸手手做脑脑(枕头)”。不过,女儿还是跟妈妈的时间多得多,所以一哭泣就大声嚷嚷“妈妈在哪里”?
  女儿的模仿力很强,刚学会走路,牙牙学语,就手扶墙壁跺着脚,口中嚷嚷“吧舞吧舞(跳舞跳舞)”。我看书时,习惯于拿红铅笔在书上画杆杆做记号。她站在一旁看着,居然记住了。一次我进房间,发现她竟然拿着一本我的书(我至今还保留着,是两卷本的《马恩著作选读》),站在床头边用我的红铅笔大画杆杆,口里还不断嚷嚷“读书!读书!”当时,我又急又好笑,可没有责骂,更没有动手打幼小的她。
  晓静性格倔强,上街时我喜欢牵着她的小手;她却不乐意被我紧紧抓住,总是从我的手心中挣脱出小手,然后从我的手指中挑出食指和中指纂在她手里——仿佛是她拉着我走路似的。
  她从小眼明手快,手脚麻利。我经常故意逗她:“爸爸拖鞋不见啦!”她目光四处一扫,很快钻进床铺底下,一把抓了出来,高兴地说:“在这不!”我哈哈大笑,把她搂在了怀里。
  晓静从小就不自私,总会听话地把我从三明买回的一些牛奶饼干,分给几个小伙伴共享(尽管她很爱吃),分完后还拍着小手说:“无(没)了,爸爸麻(三)明阿(再)买!”
  晓静妈妈是回乡知青,那时经常要下田干活。她不知从哪里学来的,居然会向到家里的客人说明:“妈妈田田南夫(工夫)!”
  调回家乡那两年,我在城里工作很少回家;因此一回家,她和几个小伙伴就欢呼雀跃,排着队把我拦在门外,双手举得高高,齐声嚷嚷“扔!扔!”要我逐个把他们“扔得高高”——实际上只是抱住身子向上打个秋千罢了。女孩中,她是几个侄辈中的老大,我又是她爸爸,所以孩子们都知趣地让她当排头兵。每次,当然也是她扔得最高,最久……
  晓静小时候相当调皮好动,常常喜欢故意去招惹大一些的伙伴,待大家“群起而攻之”时,她就笑嘻嘻地一路奔跑着,躲到了我背后——那里当然是她理想的“挡箭牌”、“保护伞”,“太平港湾”啦。
  她四五岁时,就学会了摸母鸡屁股,看看是否有蛋要生。她分管的是一只黑眼圈老母鸡,她会高兴地大声嚷嚷:“乌眼鸡,一个蛋!”还会一直在院子里转圈圈,好像在给小伙伴们炫耀似的。
  晓静从小就爱做些家务,其他孩子(包括比她大的男孩)都忙于玩耍,她却独自挽起衣裤,主动跟随妈妈到水渠旁洗袜子、手帕;还会剥蚕豆,甚至撬海蛎——弄得满脸污泥还乐此不疲。1979年,家里整修房屋,也只有她独自一人像大人那样,挑石子来回奔走。一小担石子连同畚箕,称了足足有15斤!幸好场院距离施工地点只有20米左右,而当时的她不过6虚岁呢!
  孩童时她就懂得节俭,会计算“成本”。她喜欢吃螃蟹、虾、贝壳之类,却几次对母亲发问:“怎么我爱吃的东西都贵贵?”其实,当年这些海产品,都是我们海边人讨小海的产物,一斤不过几毛钱——这在七八十年代农村,可算贵啦。
  六足岁,我带晓静到城里进入“莆田实验幼儿园”——当时比邻我工作的县师训班(教师进修学校)。从小争强好胜的她,有了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幼儿园里给表现好的小朋友,奖励一把小小的三角形红旗。她高高兴兴地拿回家,插在了一个竹篮子的空隙间。不多久,篮框都几乎插满了。期末,在实验小学念书的哥哥的成绩单也分发下来了,很优秀。到底该表扬谁呢?我说,当然是红旗多的!我以为当家长的,应该权衡利弊,讲几句“善意的谎言”。这对于培养小孩“勇争第一”观念有好处,不是吗?小时候“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确实是一个应该好好呵护的好品质啊!
  大约有半年多时间,我一个人又当爹又做妈,照料他们小兄妹的生活、学习。我实在忙不过来,也为了从小培养他们“自力更生”的观念,就给他们分配家务劳动——个负责倒尿盆,一个负责蒸饭罐;衣物则小件的如袜子、内裤自己动手洗。两兄妹都很听话,一直各负其责,照办不误。学校当时对我也很关照,下乡的业务暂时免了。记得我那时出版的几本书,写的一些文章,都是等他们熟睡了,一个人躲在教研室的办公桌完成的。
  晓静可能是秉承我的基因,心直口快,快人快语。她从小就敢于对妈妈提意见。念一二年级时,她母亲在进修学校印刷厂当装订工。她从实小放学回家,一放下书包,就跑到妈妈的装订车间帮助干活。当时只比桌子高一点的她,就会按页码顺序配页啦——把印好的复习材料的纸张,按顺序叠好。她熟练地把木盒子平放在自己的小肩膀上,用一只手扶着,另一只手飞快地拣着纸张叠放。应聘的县印刷厂退休老师傅见了,都多次表扬她干得出色,将来肯定有出息!她边干活,还边对干活时爱跟“婆婆妈妈”讲话的妈妈提意见:“做得又慢,又要讲话做动作(比手势)!”在场的家属工们,无不哈哈大笑。
  我的两个孩子晓星、晓静,唯一就打过女儿一次。那是她念小学三年级吧。一天夜里,我见她做数学作业撕了好几张纸,气呼呼地往地上乱扔。我气上心头,抓住她的手,用力打了几下手背。她哭泣着告诉妈妈:“谁叫老师还没有教呢?”原来她做的是应用题,记得是正反比例题型。我听了深深震撼和自责后悔——我错怪女儿啦!我油然想起家乡的一句俗语:“父不教子”。父亲容易发火,不知情又“恨铁不成钢”,胡乱打骂孩子!从那之后,我更加信任孩子,放手让他们“自力更生,丰衣足食”;而两个孩子也不负重望,始终保持优秀,各有所成。
  晓静从小学习勤奋,成绩优秀。初考时上了一中线,但莆田一中离家较远(当时我们已搬家到了梅山街市进修学院集资房)。于是,我要她就近入学,上就在附近的莆田二中(如今的哲理中学)。那时梅山街一带还比较“荒凉”,特别是校门口附近小桥流水,还有一片龙眼、枇杷树林,晚上更显得有些阴森森的。她到学校晚自修回来时,我不放心,总要去校门口附近等她,陪她一起回家。她学业成绩好,于是后来我建议她晚上在家自习,她答应了。但没几天她气呼呼地说:“晚自修发的一张练习卷不见了!”硬要回学校晚自修。我明白女儿的倔强脾气又来了,只好答应了。
  女儿在莆田二中表现出色,一直到初三年都是年段的佼佼者。那时为了保证尖子能够上大学,特别规定除了师范学校,不许报考其它中专学校。考虑到儿子远在他乡,我们想留她在身边,于是叫她报考仙游师范。这个乖乖女,言听计从,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录取在当时十分热门的仙游师范。1990年,她去仙游师范报到时,正是几个强台风连续登陆福建之后,街道一片狼藉。我与老伴送她到了学校。考虑到冬季即将来临,我们特地进店铺,给她买了一条新毛毯。女儿在学校也很争气,成绩优秀,当了校播音员,还入了党,又以综合总分第一名毕业了;她和学校代表队一起到省里参赛,为母校捧回了一个大奖杯。
  然而,分配时这位名列第一的优秀毕业生却不能如愿。我为其不能“名正言顺”地就业而打抱不平。经过一番奔走,终于如愿以偿——晓静分配到了百年老校梅峰小学,而且在那里做出了佼佼者应有的成绩。
  晓静教学认真,成绩突出,在家长中也颇有名气。于是有人主动要求她任“家教”——为此她曾买了一张大圆桌。此事被我发觉了,当即予以制止。我说:学生学习好坏主要在于课堂教学,不在课外补习。乖乖女又一次听话地收起那张大圆桌,后来被我送给了邻居。晓静去世后,她教过的班级那些学生家长集资了不少钱送来,这也可见晓静确是把全部身心投在了全体学生身上啦!后来,我做为赞助,也给他们赠送了自费出版的《名师足迹——晓静文选·纪念册》,作为对晓静老师的一种留念。
  晓静第一次上北京,是工作后不久,自费与进修学院培训班的校长们一起去的。当时我负责带队,先后观瞻了天安门、颐和园、长城、故宫等景观,留下了几张稀罕的父女合影。
  第二次与她一起外出旅游,倒是我退休之后,她作为荔城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兼职教研员,外出云南,我跟随她游览了丽江、石林等处。晓静还陪同我们一家大小,去过上海、杭州、苏州等地,开开眼界、散散心。此外,她担心我长期伏案写作,母亲蜗居在家,于是每年都要带我们去莆田当地的公园、寺院游览。从遗留的照片看,女儿带我们去过梅峰寺、广化寺、九龙谷、白沙镇等等。再则就是平时催促我们下楼,在楼下的平台跟她一起兜圈子散步。
  晓静总怕我们太劳累,每天中午回家,如果见到母亲还在厨房忙碌,她就削好苹果或凤梨,要妈妈到一旁坐着休息、吃水果,换她到灶头接着干。
  女儿孝心可嘉。家里不同样式的温度计就有好几根。我们稍有头疼脑热的,她就会来到房间嘘寒问暖,并给测试体温——难怪前不久,她妈妈就梦见女儿拿着根温度计,要给自己测量体温呢。我们房间的空调,也是晓静亲手调试,温度适中恰好一一真是知心莫如亲生女哪!
  母亲上医院看病,也总是她带领的。因为我们两个老人,不会操作各种电脑化的器械,需要她跑上跑下,张罗各种事务。2018年那个寒冷的冬天,流感肆虐。女儿特地给有点咳嗽的妈妈买了贵重的抗病毒药片,而她自己却只喝摆在案头的“止咳糖浆”(母亲整理遗物时才偶然发现)!
  我老伴的眼力不济,过去女儿常常为母亲修剪脚趾甲。她总喜欢把母亲的双脚搂在自己怀里操作——每当见到这一幕,我都以为时光倒流了,定格了:小时候,其母也是这样搂着女儿的双脚修剪指甲啊!双休日,晓静常常挽着目欠明、耳不聪的妈妈的手臂,一起上市场采购。而且,她会换一个大一些的帆布钱包,里面多装一些零钱好支付。难怪老伴会对我说,女儿去世不久,她在家门口附近,突然真真切切听到女儿大声呼唤——“妈妈!”她急忙环顾四周,却一个人也没有。女儿去世后,我出门也挎着晓静那个帆布大钱包——好像女儿陪同老爸一起外出一样。
  2018年冬一2019年春,天气特别寒冷。女儿早早就从储存室找出了她收藏的电热器,放在了我的电脑桌下面。而她自己,却是2019年初北京培训回来后,可能有病在身,倍感寒冷,母亲给她找出另一只电热器,放在她的电脑桌下。
  晓静对我们大人的悉心关怀照顾,借用一句成语,可谓“无微不至”。我和老伴的手机、眼镜,她买的;我们的内外衣服、皮鞋,甚至袜子、手套、帽子,也多是她网购来的;连我电脑的“洁立得”屏幕清洁剂,也是她买的。她采购的盒装干黑木耳、香菇等,我们至今还在食用呢——不过,总是吃在嘴上,苦在心里,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啊!正如2019年3月6日,我在《怀、念诗二首》所写的:“冰箱年货尚余半,盼望女儿早日归。……帽裳渐旧倍珍惜,需待女儿重世购。”
  女儿跟我一样,除了坐在电脑前打字写作外,业余就喜欢侍弄花花草草。她还曾特地开小车到郊外,运了一大包泥土回家种花。阳台上,还有她购买的喷水壶、花肥料、除虫剂等,可惜她再也用不上了!2018年兰花开放季节,她特地欣欣然跑来告诉我:“爸,咱们家兰花开一柱了!”可惜,这是她所见的最后的兰花啦!2018年11月27日,晓静赴京培训之前,她最后一次带我们到广化寺前面的南湖公园。我们彼此在广化寺门前广场,留下最后一次合影!在花树林木互疏的公园,不少花草我们不知其名。女儿说,只要用手机拍摄一下,影像上传到某网站,就会显示其学名、性状等等,她还当场做了演示。唉,从她喜爱花草的程度,我想她应该成为一名植物学家、园艺师呢!
  最后一次上京培训期间,时间紧迫,她只去了新华书店,甚至冒着零下9℃的凛冽寒风,夜游清华、北大门口。她发回的微信说:“没上大学,蹭蹭名大学的味儿。”她对花草精心照料,自己却相当简朴,从来不见涂脂抹粉、“花枝招展”。女儿给妈妈网购了成打的袜子,而她自己穿的袜子,却是有几个小破洞的(也是母亲整理遗物时才发现的)。一次梦中,她回家告诉母亲,晚上吃干饭,配花蛤、西红柿汤。这都是晓静平素喜欢吃的呀!末了,晓静说是要回去了;母亲知道她要去哪里,哭着死命搂住她不让走……
  晓静对独生子的关照,也严格而低调。儿子的书房书橱边上,粘贴着她书写的勉励性字条——其实也是她自己的阅读感想与体会吧——
  每块石头都要经过山水冲洗、江河打磨,才能来到我们身边。其实人也一样,也要经过无数次的修炼和洗涤,才能有真正的光泽。(我查阅过,原来那是演员段奕宏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勉励)
  只要做出了选择就要努力做到最好,不辜负自己的选择,要通过自己的坚持不懈证明自己。(我查阅过,是陈安之《意林》中的文章)一个脚跟踩扁了紫罗兰,而它还是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容。
  一一安德鲁·马修斯
  以往每天清早,我开始在电脑旁工作,就会听到楼梯响动的声音,那肯定是晓静从卧室下楼,要进厨房为儿子准备上学吃的早餐;而自从她去世后,我再也没有听见楼梯响动之声,只能孤身一人独坐在电脑桌旁……
  儿子卢子越也争气,在她去世后日子,通过努力拼搏,终于考上了“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也算可以告慰母亲悬着的一个期望之心。
  晓静长大了似乎比较内向,除了业务上继续保持“风发激扬”的品格之外,其它都很低调。她的自取网名“悄悄”,应该是与名字“晓静”呼应的,更是其内向个性的反映。她总喜欢一个人一声不吭地忙这忙那,如果见到妈妈在楼下拖地板,她就不声不响地到楼上也拖地板,减轻母亲的工作。我这辈子替别人修改过数不清的文稿,却极少为女儿服务——她总是自我完成啦。她却还曾帮我查找资料,完成两本书稿呢。
  即使自己的病情,她也是老不吭声。北京回来后,恰逢期末,教务工作又特别繁忙,晓静身体不适,难以支撑,也只告诉一两个最要好的女伴,连我们都蒙在鼓里。那时临近除夕,家家户户照例要“扫尘”,干干净净过年。夜里,晓静才有一些空余时间,她独自一人楼上楼下收拾这整理那。还在储存室用小楼梯爬上爬下,堆叠东西。离家住院的前一个夜晚,她还收拾了一批旧衣物,准备投放到大门口的省“慈善捐物箱”——这竟然是女儿的最后一项工作了!
  古人是孝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并称的,确实有道理。晓静也是依恋亲情的性情中人。她去世后,母亲整理遗物时,发现她天天使用的电脑桌抽屉里,存放着她与奶奶、爸妈和哥哥几人的合影、兄妹两人的合影、儿子的照片等。
  2018年圣诞节前夕,她哥哥带着一家人回家探亲。23日夜,她在酒楼为哥哥一家接风洗尘(想不到这也是最后一次了)。24日早,她就坐飞机到北京,参加骨干教师培训。
  请看她跟我、哥哥,以及我给她所发的一些微信吧——我至今还保存在手机里,转载到电脑上——
  “我24—29日在北京培训。蓓蓓想体验,可以到我们学校上几天课。姑姑不在家,爸爸带蓓蓓去学校上课好了。”“央央,听出是你的声音!”“蓓蓓认得吗,这几个是什么字?家里有没有WiFi?”“莆田新闻2018-12-23,室外温度17摄氏度左右。紧急提醒!明天上午8点要上班的莆田人注意啦!带好这两样东西……”唉,女儿身在异地他乡,竟然还在看莆田的天气预报,还把我们二老和哥哥一家的冷暖挂在心上!每每读到这些吩咐,我都不禁潸然泪下……
  “到长乐机场了,报个平安。”“一路平安,小心谨慎。”“飞机着陆了。下机了。中转的飞机,大机通常是长途的。九列的飞机第一次坐。”“在机场外等接的车。培训在北师大,集体住青年政治学院。”“在等行李。在候机厅了。还在等房间安排。北方人不如南方灵活。”因为外出,这是女儿给我发的微信较多的一次。最后一次只有一行:“急性心肌炎,正办住院。”
  后来,晓静转院到福州,住进协和医院新区住院部12楼24区15床。我回复她丈夫的微信是:“我大妹陈幼楓微信号……,你可与之联系。今天附属医院抽了她三支血送去化验,你要医院告诉化验结果,协和医院千万别再抽血了,她受不了。”
  可能遗传我的基因吧,晓静从小喜欢运动,很少生病,偶尔也是小感冒之类。这也是造成我们麻痹大意的重要原因。除了上仙游师范的几年,40年来,她一直与我们共同生活——即使婚后忙于工作,为了小孩有人照料也是如此。这漫长的岁月里,我记得只带她看病求医3次:
  第一次是1978年4月,正当农忙时节,晓静兄妹都得了重感冒,连续咳嗽发烧。我正好刚调回家乡,在莆田六中培训教师。她妈妈带俩个孩子上涵江医院,一连一周打青霉素退烧;还按照中医土方,抓麻雀炖冰糖吃——所幸那时候乡下麻雀甚多,容易捕捉。
  第二次是晓静眼皮红肿,我找了城里有名的“草药玉”给她治疗,幸好痊愈后脸上没留下什么伤疤。
  第三次是住在梅山街时,有天下午,晓静突然又拉又吐,可能是急性胃肠炎吧。那时附近叫不到三轮车,我赶紧跑到东桥头,好歹才叫到一辆三轮车,立即把她送进了九五医院。那天病人特别多,她先是住在走廊,晚上才移入病房。所幸第二天也就出院了。
  女儿走得匆忙,在福州协和医院特护病房,身旁一个亲人都没有,所以一句话都没有交代就匆匆走了;而在莆田医院期间,她又常常昏睡,所以我们没有交谈的机会;而且彼此都没有意识到很快就将诀别,所以都没开口。我听到女儿最后一句话,是她打完针,我为她按揉针眼时;她虽然双眼紧闭,还用微弱的声音说道:“爸爸,按重一点。”当天下午,她就被医院救护车送往福州医院。我在担架旁护送她上了车,最后一次摸摸她的双脚,冰冷冰冷的。我才知道大势不妙!果然,当晚11点多电话就传来她的噩耗;我颤抖的手竟然连话筒都拿不住……
  女儿火化的那一天,我特地郑重其事地向殡仪化妆师,要求剪取留下她的一绺青丝。如今,这缕头发是她唯一没有火化的原物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把它跟她的相片一起,端放在我的书桌旁,与我朝夕相处,让她看着老爸辛勤写作,始终陪伴着我们……
  1993年6月,福建省教育委员会颁发给晓静的“福建省中师生首届教学基本功比赛个人十项总成绩二等奖”的一只花瓶式脱胎漆器奖杯,如今端放在我的案头,日夜陪伴我读书、写作。端详着这只黑中透红的脱胎漆器精致花瓶,我油然想起当年听过初出茅庐的晓静课的师大教育学院博导余文森,在《名师足迹》序言中的一段话:“我大为震惊,当时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位姑娘似乎就是为小学语文而生!她的课不仅‘指导一自主学习’的教改理念体现到位,而且显示出很高的语文功底和素养。”
  我本来有一个习惯:边电脑打字边听音乐,但自从女儿去世后,却极少打开音乐了。因为别说听《二泉映月》《流浪者之歌》《真的好想你》那样悲情的乐曲,即使听《橄榄树》《冰山上的来客》《洪湖赤卫队》的一些歌曲,我都要潸然泪下。
  思念至极,当然就想梦中相见。然而,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的良好臆想罢了。从小到老,我几乎每天晚上都做梦,而且不止一个梦,算是“多梦年华”吧。但梦境中却极少能跟去世或健在的亲人、朋友、熟人相逢——梦见的往往是莫名其妙、素不相识者。再则,我的梦境,往往模模糊糊,转迅即失,犹如云雾山中,镜花水月,一醒来就忘记了人物和情节。我和老伴朝思慕想女儿,但晓静在梦境中却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我们都是百日左右各自才梦见一次呢!有一次,我居然梦见勤奋好学的女儿,在雪山之巅看书呢。
  然而,非常突然,农历九月廿三,也即我76岁生日那天中午,竟然梦见女儿回来用手机给我照相,而且彼此只隔着一张双人课桌,因此十分清晰真切,历历在目啊!这极其罕见的“白日梦”,真是可遇不可求,我此生七十多岁还没遇见几次呢。当晚,居然还再次梦见女儿孩童时的调皮模样——她对着我笑,也是“栩栩如生”啊!我老泪纵横,夜不能寐……莫非爱女在另一个世界,依然知晓老爸的生日,还特地回家看望?那真是“虽死犹生”哪!我想,如果人真有灵魂,而且即使在另一个世界还记得老爸生日,那实在不枉在世时父女一场啊!
  媒体载:物理学家罗恩·梅里特教授正在研究时间机器,利用高能激光来扭曲时空,让时间产生环路,从而打开时间倒流的大门,去见一见早已去世的父亲。其实,有这种再见亡故亲人愿望者,又岂止他一个!
  有道是人生是一种机缘,父母子女也是如此。当代量子理论的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的灵魂不死,只是到了另一个“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当我们进入梦境时,这个平行世界会与我们的梦境重叠,他们就会出现在我们的梦里。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人死后会“托梦”给亲人的说法。因此说不定,在某个机缘之下,健在与亡故的亲人又会重新汇聚在一起。但愿如此,我们与逝去的亲人或许还有相会的一天!
  2020、11、25——12、31日,边忆边写,泪洒键盘
  附记
  2020年10月5日,因房屋拆迁缘故,我们搬回了原先居住的梅山街进修学院集资房。这里正是当年求学和工作初期,我们与晓静女儿共同生活的地方啊。此景此情,十分熟悉,它又勾起我们多少回忆的镜头哪;然而,晓静女儿却再也不会回来了!她确实是一去不复还啊!
  至今,虽然时间过去了近两年,母亲天天还在女儿的相片前摆放各种时鲜果品,以及她喜爱的饭菜,而且开头总要招呼一声“静啊,我是妈妈!”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她就搂抱着女儿的遗像哭泣——母女情深,可见一斑;也真叫人泪奔啊!

知识出处

筑梦莆阳

《筑梦莆阳》

出版者: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福建莆阳作品集,共收录联诗词赋、教坛拾翠、乡土走笔、师长勉励、序跋选辑、媒体报道几部分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晓静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