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文化概论》重要缺憾摭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筑梦莆阳》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704
颗粒名称: 《莆仙文化概论》重要缺憾摭谈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5
页码: 443-447
摘要: 本文内容是对《莆仙文化概论》的评论及研究。
关键词: 文化史 研究 莆仙

内容

《莆仙文化概论》面世不久,报端以及陈支平、郑振满、郑国珍等多位知名学者,就发出一片赞扬之声,称其是“字斟句酌、……站在前人研究的肩膀上,旁征博引,于系统、创新、普及三种特性中找到平衡。”对莆仙文化“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探讨”,“以新时代的学术模式下结论”,“吸收了许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博览精收,参考文献繁富,既采纳许多研究新成果,又有自己的意见,能够做到不带偏见”,“论据充分,论证严谨”,“集全面系统性、探索创新性和通俗普及性为一体”,“是莆仙文化研究的权威成果,也将成为人们了解莆仙文化的权威资料库及依据”,是莆仙文化的“奠基之作”、“文化标志”云云。
  笔者以为,这一部83万字的大部头,确有可圈可点之处,金无足赤,如此夸饰,实在有失于应有的科学和严谨态度吧?一味的褒奖赞美,既不客观,也于事无补;还是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比较实事求是吧?
  笔者参与、探究家乡莆仙的教育、文史近半个世纪,发表了相关著述200万字左右,也对《莆仙文化概论》谈点读后感吧。
  我以为,综观历史,莆仙文化有两大最为突出的亮点:一是“第一品牌”妈祖文化,二是“海滨邹鲁”古今重教尚学、教育辉煌。然而,该书不仅在这两大主要方面,而且在框架结构上,均存在明显的失误和不足,甚至是“硬伤”。
  例如,该书“第三节莆仙文化特征”提出:“以下试从六大方面分析和归纳莆仙文化特征。”而实际上,应该是七大方面——第44码白纸黑字载明“七、开放拼搏的海洋精神”(其中“包含海洋精神的妈祖文化”)。
  从成就和整体知名度、影响力看,莆仙的绘画要超过书法。因而,“第十三章莆仙书法篆刻艺术”“第十四章莆仙绘画艺术”的前后次序,恰好应该对调一下为好再则,该书“绪论”第12码,作者提出:“历史上,‘莆阳’一词,绝大多数是用作莆田县的代称,……也有个别文人把‘莆阳’一词指称扩大至包括仙游县甚至古兴化县”。这么认为,实在是太过片面武断了吧!北宋仙游名臣蔡襄在名著《荔枝谱》末尾,不是就署名“莆阳蔡襄述”吗?从南宋李俊甫编撰的《莆阳比事》、明代郑岳的《莆阳文献》,直到清末涂庆澜的《莆阳文辑·国朝莆阳诗辑》等莆仙主要先贤诗文辑,不是都包含了郑良士、蔡襄、王迈、陈镋的作品和传记吗?特别是《莆阳比事》一书,关于仙游名人,如陈洪进、蔡京、蔡襄及其家族,乃至九鲤湖、枫亭、莆阳荔枝的介绍太多太多啦。因此,怎能武断认为“历史上,‘莆阳’一词,绝大多数是用作莆田县的代称”呢?作者认定的“绝大多数”“个别”云云,有什么统计数据佐证吗?其实,莆田、仙游有时可以统称“莆阳”,则是因为它们旧时县城分别地处壶山、兰水(木兰溪)的南面和北面。而最权威的佐证,就是莆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再版的《莆田市志》(方志出版,2011年),明确指出:“本志中的‘莆阳、兴化、兴安’为莆田市的俗称。”
  再则,该书在阐述妈祖文化时,存在若干明显失误。
  其一,该书“绪论”重复了几十年前个别人的误讹,继续认为妈祖“本是一介渔家女子”,即由“九牧林”官家女莫名其妙地摇身一变,成了一介渔家女。在叙述时,编者还进一步提出这是后人“渐将其并入莆田‘九牧林’家族谱系”,“直接导致了对她身世身份的提升”,“渐失真矣!”(详见48码、226码)
  试问,倘若一千多年前,林默妈祖真是目不识丁的“一介渔家女子”,她有资格、能胜任神人沟通、治病救人重责的“里中巫”(请务必不要跟现代骗人的“巫婆”混为一谈)吗?
  再则,所谓“一介渔家女子”的主观贸然判断,与该书第249码的引证也相互矛盾:“在史料描述中,妈祖‘幼而聪颖,不类诸女。甫八岁,从塾师训读,悉解文义’”。千年之。
  其实,所谓“一介渔家女子”的主观贸然判断,也不符合文献史实记载。早在宋元时期,就有名人典籍明确记载妈祖的身世:如宋·李丑父的“妃龙种也”、宋·丁伯桂的“龙女也”,元·程端学的“都巡君之季女”、元·倪中“都巡检之第六女也”,而从宋元直至明清,没有一则史料记载妈祖是什么“渔家女”、“民女”之类。
  编者自诩自己善于从“孤本中找佐证,一点点突破”;评议者肯定其“博览精收,参考文献繁富”“论据充分,论证严谨”云云,能否提供一些史实史料佐证呢——哪怕一条孤证也好!
  其三,书中引述廖鹏飞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是依照本身就存在文字舛误的版本,例如第229码引述的“鼓坎坎兮罗杯觞,奠桂酿兮与琼(应为“椒”)浆”“礼终献兮撤(应为“彻”)其俎”。引述李俊甫的《莆阳比事》,也把“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神灵”,舛误成“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神异”。
  该书第230码,编者郑重其事地全文引述元·洪希文的《降香祭湄洲林天妃祝文》,然而经笔者查核了包括《四库全书》、《续轩渠集》在内的多种权威版本,发现文字差错竟有两处(且不论标点符号是否确切),即“湄洲之岛神所宫”、“徽加懿号神欣逢”,其实是“湄江之岛神所宫”、“徽加懿号神次崇”。编者的所谓引文,只是从网络下载的某些人制作网文罢了(据笔者经验,网文常常误讹多多,非亲自查勘不可)。
  照常理说,所谓具有“文化标志”性的“奠基之作”,至少典籍引文应该准确无误吧?为什么编者不顺手查勘一下原著原文,而贪图方便,一味迷信那些第二手的“汇编”资料或者网文呢?结果当然难免以讹传讹,一错再错!这怎能称誉为“用心之作”呢?
  编者还武断地坚称:“现存宋元时期文献均记载妈祖的出生地为湄洲屿或湄洲”。这究竟有哪些史料依据呢?据笔者30多年来参与妈祖文化史料研究,恰恰相反——宋元时期文献记载的妈祖出生地均为湄洲,没有什么湄洲屿的!(请注意:湄洲与湄洲屿,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详见笔者的有关论述)
  其实,现存宋元时期记载妈祖出生地的文献极少,据《妈祖文献史料汇编》所载,也仅有宋·廖鹏飞的“生于湄洲”、宋·李丑父的“生于莆之海上湄洲(古代“海上”常指海边、沿海,而不全指海面上。
  详见笔者《海丝雕龙》p108—p120)”,元代则一无所见。书中既然认定“现存宋元时期文献均记载妈祖的出生地为湄洲屿或湄洲”,能否摘录三五条给读者、学者开开眼界呢?
  应当指出的是,编者在谈及妈祖出生地时,又混淆了籍贯地与出生地的差别(诸如“我是莆田人,生于北京”、“他是涵江人,生于江口”等等)。作者引述廖鹏飞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时,偏偏凉了文中现成的“生于湄洲”四个字视而不见,却引用了其先祖的籍贯地“湄洲屿人”——混淆了两个不同概念。
  又如,谈到清代的妈祖文化,编者始终回避“天后”这一妈祖最高、最神圣之封号(神号),对其讳莫如深,故意避而不谈。例如,“天后”封号究竟是何时、何人、何故而封?即把最重要的“天后”封号的由来整个放空,使人一头雾水。实际上,谈妈祖文化问题,怎能绕过“天后”封号呢?相反,对此必须说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为它不但是个重要的历史问题,更对当今“一带一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般轻重主次不分的著述,怎好赞美其“阐述真实到位”,“总之,本书的众多专题研究,都很到位”呢?
  对此我们不禁要问:是否因该书的执行副主编之一刘某的缘故(他一再固执己见,对诸如妈祖出生地、封号字数,“天后”是否妈祖封号等关键性问题,“别出心裁”,存有异议),而故意回避之?
  下面谈谈该书所阐述的“莆仙文化第一特征”、莆仙文化的主要精神特征重教尚学这一重点内容。
  当代五六十年代的“高考红旗”,是“海滨邹鲁”“文献名邦”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的重要标志性历史事迹,也是文革后得以重新认识与肯定的历史事件;中国社科院的王震中主任也曾在序言中提及“直到‘文革’前莆田还是高考红旗县”。然而,书中却没有一处再现“高考红旗”四个字。
  作为“莆仙历史上第一部通论体著作《莆仙文化概论》”,“高考红旗”的历史地位理应得到充分的肯定与表述,并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翻遍全书,竟连一个字也不见;整个“第二章莆仙教育文化”对此也一片空白!是时间超过下限所致吗?非也!“绪论”及其他章节的文字表述中,不是屡屡有所突破吗?诸如它对于妈祖文化、木兰陂、莆仙戏、工艺品等等的阐述,时间延续到了2000前后——甚至到了2020年(吴彬画作的高价拍卖)!为什么偏偏要遗忘历史,厚此薄彼呢?
  莆仙乃中国著名的教育中心之一,然而,孔孟之后的理学大师朱熹遵循师训前来莆仙游学,应是莆田做为教育“文化硬核”的闪光点之一吧?可惜,书中却无所反映。
  朱熹的一生经历比较复杂,其有籍贯地、出生地、居住地、游学地几处之分。莆仙作为其重要的游学之地,是其思想的最终融合之地。朱子几首最重要、最广为流传的为学哲理诗,就诞生于莆田,例如“为有源头活水来”、“万紫千红春满园”等等。朱子有其恳请成为林光朝门生的亲笔书信;还有他到红泉书院听完“南夫子”讲学之后激动难忘的心情,等等为证。
  但是,书中却只有什么“城山三先生”之一(不提“南夫子”)呀,“宋隆兴年间,南方士子多师艾轩先生,座下常数百人”呀,“林光朝三传弟子林希逸曾说:“艾轩先生道最高,名最盛,说的精神极好,听者为之踊跃鼓动,退而思之,忘寝与食者,数时好之,念念而不忘”云云。这是否有舍重就轻、捡芝麻丢西瓜之嫌?
  对于朱熹与莆仙的最新考证,当代莆仙学人的相关论述曾刊登《人民日报》客户端,以及《莆田学院学报》等媒体;包括人民大学知名教授也曾亲临木兰陂、濯纓池考察。莆田市有关主要领导,都曾亲临“半亩方塘”视察,并作过重要批示。今年,还将在莆田召开相关的学术会议。为什么编者对此却置若罔闻,视而不见呢?
  同样,明代经济名臣的传奇人物郑纪,人称“三朝元老”。其生卒年,仙游县志等误载了,订正的应为1433—1508年,但编者书中并没有与时俱进,“采纳许多研究新成果”,其294码依然照抄为“郑纪(1438—1513)”,实属不该。正如仙游学者所言:“郑纪的生卒年代,《四库全书》《屏山郑氏族谱》等明明记载的都是生于宣德八年癸丑(1433),卒于正德三年戊辰(1508年),享年76岁,但《仙游县志》(1995年12月版)却误作1438—1513年,以讹传讹,以至一些作者也照此抄录。见怪不怪,率以为常。”
  牛年正月初二

知识出处

筑梦莆阳

《筑梦莆阳》

出版者: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福建莆阳作品集,共收录联诗词赋、教坛拾翠、乡土走笔、师长勉励、序跋选辑、媒体报道几部分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