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闻逸事授课纲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筑梦莆阳》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701
颗粒名称: 茶闻逸事授课纲目
分类号: G122
页数: 7
页码: 426-432
摘要: 本文以自述的方式记述了福建茶文化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茶文化 云南 历史

内容

重新登上母校讲台,倍感荣幸;况且讲的是我一生关爱的茶事话题。从20年前筹建兴化大学地理系旅游专业开始,我就关注于茶闻逸事。
  云南是世界茶树原生地,全国、全世界各种各样茶叶的根源都在云南的普洱茶产区。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根据最早的文字记载——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四川万源县一块立于大观三年(1109)“得建溪绿茗,于此种植”的石碑,该茶当以武夷茶为渊源。陈椽教授考证:“武夷茶约在1400年前(南北朝齐时)就以晚甘候之名而闻名,武夷茶的起源时期一定更早于此”。唐代最负盛名的茶是出自四川的蒙山茶。北宋诗人孙渐曾在蒙山立碑,说明“昔有汉道人,分来建溪芽”,蜀人可能不太愿意承认从建溪移植茶树至此的实事,但万源的植茶碑中有诗:“筑成小圃疑蒙顶,分得灵根自建溪”,茶起于神农,闻于周公(旦、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神农本草经》注:“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唐代陈藏器在《本药拾遗》中说:“贵在茶也,上通天境,下资人伦,诸药为百药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范仲淹:“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茶之始,其字为荼。茶字是到了唐代才有的。法门寺出土的金质茶具,展现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茶叶经烘干后碾成粉末,和水一起煮茶,喝茶时与茶叶一起喝下,所以又叫“吃茶”。唐代刘贞亮把饮茶概括为“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十德是饮茶健康与修身之道的格言。
  学习茶文化,福建具备得天独厚的居高临下优势。理由有四:
  1、全国十大名茶,冠亚军都属于建茶。十大名茶为:武夷大红袍,安溪铁观音,浙江龙井,江苏碧螺春,祁门红茶,六安瓜片,黄山毛峰,君山银针,信阳毛尖和太平猴魁、武夷大红袍,安溪铁观音。
  福建最早的关于茶的摩崖石刻,见诸南安丰州古镇莲花峰“莲花茶……太元丙子”,即376年东晋陶渊明时代,早于758年中唐问世的《经》300余年。
  2、北苑茶神,斗茶之风,宋代贡茶之乡、茶文化发祥地与中枢区。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王审知闽北山区,办有很多茶厂,官焙有38处,民焙有1336处。闽龙启元年(闽王王审知之子王延钧的年号,933年),建州建安县(建瓯市)茶园业主张廷晖,在凤凰山(东峰镇)经营方圆30里的茶园悉数献给了闽王,列为御茶园,因该园地处闽都之北,故称“北苑”。建茶在制作工艺上做出重要贡献,改蒸青为炒青,实行杀青、捻揉,并进行拼配和精制,向研膏茶演变发展。北宋初,张廷晖去世后,里人以神祠之。宋绍兴中(1131-1162),朝庭赐封他为美应侯,累加效灵润物广佑侯,进封济世公。夫人封协济夫人。在中国茶史上,茶人死后为神,张廷晖是唯一一个。
  自惊蛰前开始采造,不出十日已成。欧阳修《尝新茶面圣谕》诗:“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诗文其数量之多、三十多位名家荟萃,堪称中国文史一绝。宋代有关茶叶研究的专著有二十多种,其中专门研究建茶的就有十四种之多。颂茶诗文和研茶专著于一炉的茶文化发祥地,可谓绝无仅有!
  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说:“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斗茶之兴当与贡茶有关。斗茶,又称为茗战。是将对茶叶质量的评比当作一场战斗,这是古人用来比较茶叶优劣的一个专用名词。最先流行于建州一带。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
  3、记载、赞颂最早。正式的咏茶诗(李白),几乎同时出现于晋、唐时代。武夷山茶的“领唱者”徐寅!科学出版社《武夷茶经》。当地学者萧天喜主编、一百万字学术专著,搜集唐代至今的数百首吟颂武夷山茶的诗词,赫然居首的就是徐寅的七律《尚书惠蜡面茶》。
  4、茶业创新之地。福建许多茗茶属于“歪打正着”的发明:机遇钟情于有准备的头脑。古埃及人开始酿制啤酒也纯属偶然;今天家喻户晓的可口可乐也是如此。
  乌龙茶的产生,还有些传奇的色彩,据《福建之茶》、《福建茶叶民间传说》载,清朝雍正年间,安溪县西坪乡南岩村里有一个茶农,也是打猎能手,姓苏名龙,因他长得黝黑健壮,乡亲们都叫他“乌龙”。一年春天,……没有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鲜叶,已镶上了红边了,并散发出阵阵清香,当茶叶制好时,滋味格外清香浓厚,全无往日的苦涩之味,并经心琢磨与反复试验,经过萎雕、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终于制出了品质优异的茶类新品——乌龙茶。
  正山小种红茶为世界红茶的鼻祖。由于它带有松烟香,桂圆干香甜味,类似可可咖啡,所以备受西方人士喜爱。清末,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一次,一队士兵从江西进入福建,首当其冲就是武夷山桐木关。茶厂遭殃,蹂躏刚刚采摘堆放,尚未加工的茶叶。阴雨天,木炭不足,急中生智,改用漫山遍野的松枝。“伪劣产品”远送星村去卖,立即获得重金订货……
  乌龙茶之乡、铁观音的发源地。置县于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即公元955年),迄今已有1055年。首任知县詹敦仁爱茶。
  安溪铁观音,具有300多年历史。茶苗和工艺都是偶然发现。……乾隆元年(1736)春,王士让见层石荒园间有株茶树异于它种,遂移植南轩之圃,精心培育,压枝繁殖。茶树枝叶茂盛,圆叶红心,采制后乌润肥壮,沉重似“铁”,犹如“观音”,香馥醇厚兰花香。乾隆六年(1741),王士让奉召赴京,在拜谒礼部侍郎方苞时,以此茶馈赠。方苞品其味非凡,转献乾隆,赐名“铁观音”。
  北苑故事多(茶神、斗茶、建窑)
  北苑,建瓯城东16千米东峰后焙村凤凰山一带。建瓯,古称建郡、建州、建溪,为八闽首郡。凤凰山北高南低,后宽前窄,南端直抵东溪,宛如凤凰匍伏饮水;山麓有二泉,曰“龙凤池”。《建宣茶录》载:“凤山高不百丈,上危峰绝崦,而冈阜环抱,气势柔秀,宜乎嘉植灵卉之所发也。”号称茶仙的陆羽(729-780)在其所著的《经》中就提到建州茶“其味极佳”。蔡襄《茶录》也称:“惟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宋代周绛在《补茶经》中赞评道:“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陆游官建州时,也写过“建溪官茶天下绝”的著名诗句。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朝廷派重臣柯适漕闽监制北苑龙凤团茶,茶品不断升级,品质高贵,外形精美。在御品的推动下建茶更精益求精,名冠天下。
  庆历七年(1047)春夏之交,蔡襄从福州郡首任上改为福建路转运使,并负责监制北苑贡茶。他从改造北苑茶品质花色入手,求质求形,力求创新,使制作工艺达到了“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欧阳修《归田录》:“庆历中,蔡君谟(即蔡襄)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选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北苑龙凤团茶分为细色五纲和粗色七纲,其中细色五纲有龙焙贡新、龙焙试新、龙团胜雪等十五个品名等诸多品名,更加举世闻名。忠君惠民的蔡襄精制北苑茶的主要目的,正如他在《录》序言中所说的“若处之得地,则能尽其材”,即使得地尽其利,发展经济。仅北宋元丰七年(1084),建茶岁出不下三百万斤(仅指私焙)。南剑州(今南平)亦出二十多万斤。(《宋会要辑稿》)茶叶成为朝廷的重要财源。
  从五代至明代,北苑茶上贡四朝(五代的闽和南唐、两宋、元、明),历时458年,成为中国最璀灿闪亮的茶星。……
  1993年10月,日本东京茶道资料馆茶艺部长、著名茶道专家赤治多佳女士到访北苑“御泉井”、“龙凤池”等遗址。1995年元月,日本前东京博物馆副馆长林物晴三先生,探访日本茶道祖地,并在记述植茶史的北苑摩崖石刻“凿字岩”遗址前声明:“北苑”是中国古代最高制茶工艺的祖地和茶文化的发源地,日本茶道受其影响而演化,并个人捐资200万日元用于遗址建亭保护。现每年有上十批次中外专家学者慕名前往参观考察,国家文物局委托福建博物馆先后于九四、九五年二次对北苑遗址进行考古性挖掘,证实今建瓯焙前村正是声名显赫的宋代北苑御茶园的中心地域,称北苑是宋代中国茶都。2006年,“北苑御焙遗址”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盏茶具天下绝。由于宋代斗茶,茶色尚白,应运而生的便是当年“建窑”所烧制的“建盏”——黑釉瓷茶盏珍品的问世了。当时计有”龙窑”99座,其生产的瓷器被列为中国八大名瓷之一,时称“建盏”。“建盏”问世后,驰名海内外。特别是日本人对它更是珍爱有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把它列为国宝级的文物。“建窑”所烧制的“建盏”——黑釉“兔毫盏”,《茶录》中道:“茶色白,宜黑盏。……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武夷岩茶奇。地质特征为碧水丹山丹霞地貌。1999年12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大会一致通过武夷山以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22个双遗产地之一。
  武夷山有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相当久远的神农氏年代,《茶经》中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唐朝诗人徐夤赞美武夷岩茶时写道:“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徐夤这句诗概括了武夷岩茶品位的特殊性,“岩骨花香”就是“岩韵”。武夷岩茶大红袍的生长环境离不开丹霞地貌的岩石,武夷岩茶赖以生存的是看似“贫瘠”的岩石风化后积淀的砂砾土壤层,富含利于岩茶生长的微量元素。岩茶的“活、甘、清、香”四字内涵。“大红袍”名枞茶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石刻,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大红袍茶树现有6株,叶质较厚,芽头微微泛红,十分显目。大红袍的前名是“奇丹”。大红袍之名,出现的时间是清朝道光年间(1839),著名学者郑光祖撰写的《杂述》卷四里说:“……若闽地产‘红袍’建旗,五十年来盛行于世”。新采茶芽状似旗、枪,指代茶叶),“大红袍”在清初就已经名扬天下了。经过茶叶科学部门检测,现存母树大红袍的树龄在360年以上,正是明末清初。
  据天心永乐禅寺住持泽道法师说,“状元报恩说”原记载于《天心寺志》,“大红袍祖庭”——天心永乐禅寺.1991年,天心永乐禅寺大雄宝殿重建时,工地挖出两个明代的圣旨碑、一对石龙和三尊石雕佛像。从中可以断定天心永乐禅寺受明代朝廷敕封。……
  中日茶事。斗茶大玩家佐佐木道誉。十二世纪末期,中国宋朝和日本在交通频繁之下,输出的茶种和制陶技术为日本带来了新的产业。到了鐮仓后期(1289—1333)茶园面积急速增加,从寺院的茶园渐渐往四周拓展;茶从寺院的自给自足进而被当作商品广泛地栽培,农民除了纳贡、自用,仍有剩余可以转售图利,成为农家的副业,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甚至很多人将田地转作茶园。农村的经济型态有了很大的转变,中外茶事。从18世纪起,武夷红茶(正山小种)成为英国皇家饮品,王公贵族竞相追逐品尝。武夷山还是与晋商共同经营茶票号的万里茶路的起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下梅至今还留有清代茶市遗址和与晋商进行茶贸易的实物。茶马驿道,十七世纪,武夷岩茶开始远销欧美,受到上层社会的宠爱。……在我国的三大茶类中,不发酵的绿茶(含花茶)历史最为悠久,而全发酵的红茶和半发酵的乌龙茶的历史才数百年。但红茶却后来居上,占有全球茶叶总量的80%-85%,其次才是绿茶,乌龙茶等。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咖啡和可可)闽台茶事。嘉庆间(179~1820),商人柯朝者,从闽归台,武夷茶苗植于台北文山,成为台湾主要茶品“文山色种”的发祥地。清咸丰年间(1855),台湾鹿谷乡林凤池移植36武夷茶苗,后来当了朝廷命官,将茶叶进献给光绪皇帝,以山名赐名“冻顶茶”。
  究竟北苑茶、武夷茶、台湾茶之间有什么渊源关系呢?解开百年茶史谜团。
  1989年起,洪木联等多批台商茶人专程到福建查源寻祖,他们先到武夷考察,后追根溯源来到建瓯反复查证。1990年9月,台湾大学教授、茶业界泰斗吴振铎,率领台湾茶叶界专家学者考察团一行14人,在参加“闽台茶叶科学技术和茶文化学术讨论会”之际,再次来到建瓯东峰实地考察,发现北苑茶园遗址内的桂林村亭仔边,仍存有一片15亩,树龄达160多年的矮脚乌龙茶园。茶树主干围20厘米、树高1.2米,与台湾“青心乌龙”的叶长、叶宽、叶脉、齿缘、锯齿对数、叶色形态、叶基角度等非常吻合。它就是台湾当家品种“青心乌龙”茶的亲缘茶树,桂林村是台湾青心乌龙茶树的故乡。建瓯县人民政府,福建省茶叶学会联合决定:对建瓯县东峰镇桂林村亭仔边的台湾青心乌龙茶始祖园的矮脚乌龙茶加以保护,加强管理,并立碑纪念。碑文如下:经考察证实桂林的百年矮脚乌龙老树,正是台湾的青心乌龙品种。台湾茶叶的根,也是民族的根。至此,可以认定:无论“青心乌龙”,还是“冻顶乌龙”,它们的母本都是北苑故地保留下来,并且流传到武夷山的“矮脚乌龙”(小叶乌龙)。为此,省市有关部门特地立碑纪念。2006年,“北苑御焙遗址”还被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茶道四规”。儒道释三教合一中国人文精神。“茶意禅味”,和谐、敬意、清净修心、宁静淡泊,天人合一、无我的心灵境界追求。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武夷岩茶广结茶缘的另一途径,是通过国际无我茶会这座桥梁得以实现的。中华茶文化的精神理念是“友情、亲善、吉祥、和谐”。武夷岩茶一千多年来熔铸成了以大红袍为人文资源的传统精神,正好与它们相融。
  不论是道家、儒家或者是佛家都有主张清静的理论。因此,茶文化融合了这三家思想,很快的就以“清静”作为饮茶的主体思想。于是,佛家中以打坐静修、禅定悟道的禅宗便与茶结合。……
  名寺出名茶,武夷天心永乐禅寺大红袍、四川蒙顶石花、黄山毛峰、闽东资国寺茶、龟山寺明代月中禅师与月中茶。寺僧创制、宣传出来的珍品。
  而精神境界上,禅是讲求清净、修心、静虑,以求得智能,开悟生命的道理:茶是被药用特用作物,有别于一般的农作物,饮茶即是禅的一部份。名寺大庙里,不但设有专门招待上客的茶寮或茶室,东北角的,叫“法鼓”,设在西北角的,就称“茶鼓”。

知识出处

筑梦莆阳

《筑梦莆阳》

出版者: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福建莆阳作品集,共收录联诗词赋、教坛拾翠、乡土走笔、师长勉励、序跋选辑、媒体报道几部分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