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寺庙:呵护文教之花的神圣殿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筑梦莆阳》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699
颗粒名称:
寺庙:呵护文教之花的神圣殿堂
分类号:
K878.6
页数:
4
页码:
420-423
摘要:
本文记录了莆田文教之花的神圣殿堂寺庙的文化。
关键词:
寺庙
文化遗址
莆田
内容
莆阳乃至福建的许多古代书院,都是由寺庙嬗变而来,其前身为寺、庵。因禅林、庙宇大多环境清幽、地盘宽敞,故常有书生寄读攻书,或集徒施教;于是有地方长老、士绅于寺、庵内设书堂、书斋,或就其遗址另建书院、讲堂,作为士儒游学讲经授徒述作之所,等等。明代史学大家黄仲昭在《八闽通志》中就记载:“莆田县学在府治前,……元至顺二年徙建今所。东为庙,西为学。”也就是庙学一家,合二为一。
广化寺就是其中的典型者。其演化轨迹大致为:湖山书堂——金仙院——金仙庵——金仙寺——灵岩寺——广化寺;当年“开莆来学”的儒生郑露三兄弟在莆田南山(风凰山)兴办“湖山书堂”,“生严乎一堂,架以诗书”,倡诗书,修儒业。郑露《书堂》诗对此有生动描述:“附凤凰翼,与木石居。和乐兄弟,游玩诗书。”这是省内志乘记载最早的学校教育,即私学。这情况大家耳熟能详,不再细述。
唐大历年间,晋江学子欧阳詹,少有文名,因羡慕林藻、林蕴两兄弟的学识为人,北上莆田,与林氏两兄弟在南山“灵岩精舍”(学堂)结伴读书。后来,林蕴在贞元四年明经及第。贞元八年(792),欧阳詹与韩愈、李观、崔群、冯宿等人同科联第,时称天下之选。其中,欧阳詹第二名,韩愈第三名。欧阳詹进士及第后,被授予国子监“四门助教”,是闽人任馆职之第一人,后世称为“欧阳四门”。林披因欧阳詹之贤才,以女儿林萍妻之。欧阳詹这位莆田女婿之墓,还在咱们莆田。张琴《广化寺志》曰:“初,蕴与兄藻自北螺村来此买地作书堂,誓志业文凡十年,举进士擢明经,时有‘欧阳独步,蕴藻横行’之谚云。”
860年,年已弱冠的黄滔只身离开家乡涵江黄巷,与陈蔚、黄楷、欧阳碣三人,因慕三位先贤,特地“葺斋于东峰十年”,在南山创建“东峰书堂”(位于广化寺旁的普门庵),奋然攻书苦读。唐咸通十二年(871),黄滔单身一人背负行囊,奔赴长安求取功名。黄滔的第十八世裔孙黄仲昭在《闽通志》中,作了以下说明:“唐以通榜取人,末流滋敝,咸通、乾符之际,公卿贵游相为汲引,而怀才抱艺者遐遗草泽,是以三子率不西迈,惟滔独随计吏奋迹举场。”黄滔自己也说:当时“豪贵塞龙门之路,平人艺士,十攻九败”。乾宁二年(895),“凡二十四年,于举场幸忝甲第”,即24年历经20场考试(中间因故停考4年),黄滔终于登第,官国子四门博士。
黄滔(840-911)字文江。他是晚唐著名诗人,《全唐诗》收录其诗作一百多首。他还辑录唐代福建人诗作刊行《泉山秀句集》30卷,是第一部闽人诗歌总集,人称“闽中文章初祖”,其著作《黄御史集》被收集于清代《四库全书》和《丛书集成》。高中登第之后,黄滔心怀感恩之情,撰《南山灵岩寺碑铭》赞美道:“灵岩寺,乃莆山之灵秀焉,神授焉”。
宋朝时,凤凰山佛教寺庙盛极一时,在地方官僚的支持下,共兴建了2寺、10院、120庵,后人诗云:“灵岩一百二十寺,多少楼台锁夕曛。”僧尼达千余人之多。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宋光宗赐额广化寺,并修缮庙宇,使之“檐楹相摩,轩宇层出”。
宋代广化寺东峰书堂,一度还成为兴化军初试考场(即所谓“棘扉”),以及考官的阅卷处。1150年,邑人黄公度(1109—1156)绍兴二十年(1150)在此参加进士初试,并有《庚午秋观进士入试诗》题留于普门庵壁上:“棘扉晓辟万袍趋,邹鲁虽微士所都。……”兴化军曾在这里举行过数十次郡进士考试,邑人郑侨就是在这里一试身手,然后成为乾道五年(1169)状元的。
福厦路边的福莆仙东岳观,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香火鼎盛。它坐落于蒜溪入海处的桥尾村上洋埔,是福清、莆田、仙游三市(县)三一教门人及海外善男信女崇奉的“三一教祠”。祠大门匾额“尚阳书院”四个大字,系莆田县清朝进士张琴所书;两侧还有一幅含义深刻的楹联:“尚阳传经传道经,书院真经真文章。”道出了道院与书院的亲密关系。
江口大岭村靠东源一侧的汀兰洋南陲,同样还有一座纪念三一教主林龙江的“三教祠”,又称“积善堂”。有诗云:“林子开宗五百年,分祠山邑有机缘。甲辰进士书迹在,积善堂堂前花树鲜。”是啊,办学真乃积善啊!
明代末年,依傍锦江祖庙(真君殿),儒生在罗星顶聚徒讲学,又兴建起文昌书院;清代易名为“锦江书院”。1945年,经国民政府福建省教育厅批准,正式定名为“私立莆田锦江初级中学”,其校名由最后一位进士张琴所题。
宏观审视,作为莆田北大门,江口的文脉教风可谓源远流长,直可追溯到唐代。福清新厝村,古称“光贤”,唐代属于莆田县文秀乡,宋代属于莆田县唐安乡。简单点讲,如今的新厝镇漆林,自古隶属于莆田县。荣王府咨议参军、累迁少府监翁巨隅,特建办起“漆林书堂”课子。翁承赞的《斋漫兴二首》,就传达出小时候在江口漆林读书时的情景与感受:“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
闽王王审知获悉翁承赞归闽定居,大喜过望。他赏识承赞相才,恳邀其出山辅政,拜他为同平章事,擢居相位;并赐其乡“文秀”、“光贤”里,漆林庄曰“昼锦”,以示恩宠。为此,黄滔作《奉和翁文尧员外“文秀”“光贤”“昼锦”之什》三首相贺,赞其“珍重朱栏兼翠拱,来来皆自读书堂。”返梓辅佐闽王的翁承赞,不负众望。他悉心辅佐闽政,极力建言整饬吏治,轻徭薄赋,倡议创设“四门学”,“以教闽中秀士”,为闽省教育先驱;并在各府县建学,做到府有府学,县有县学,乡村有私塾,并派人四出访书,缮写刊印,海隅闭塞之民智为之一开,故人们称他为“办学兴闽第一人”。
仙游县同样寺庙、学堂不分家。
仙游一中的前身为“私立金石中学”,而县志中的金石山“中为紫阳祠,祠之左为吕祖仙宫。”它一度还在“万寿观”办过学。
夹漈书院在今钟山麦斜岩寺近处,唐初建僧庵,唐中期就已有文人住寺读书,后另辟“文昌书堂”。宋绍兴间(1131—1162),郑樵在此讲学著书,于是改文昌书堂为渔仲书院,又以其号称为“夹漈书院”。南宋名士黄钟、谢洪、林壁卿等,都曾在此讲学。
东山书院在度尾与大济接壤的东山栖云窝。唐会昌年间,正觉禅师扩建栖云窝寺,渐有文人集此读书,称为东山院。唐末杨在尧在此讲学,扩建为“东山书院”。宋时,朱熹曾游学于此,史学家郑樵曾游学于此。明中叶,“东学四园”(东园郑纪,西园李鼐,南园余赐,北园郑璞)都曾在此攻学,名重一时。
会心书院在枫亭塔斗山。隋代建寺,唐初设讲堂。唐中和年间,改为枫江书堂。宋南唐王陈洪进少时尝于此修文习武,宋代大名人蔡襄、蔡京、蔡卞都在此攻读过。南宋朱熹曾在此讲学,并书赠“敬义堂”为匾。元代传说中的状元林亨,也曾就学于此。明嘉靖四年(1525),知县肖宏鲁改称曰“会心书院”。明代陈迁、薛大丰、林兰友等名士,均在此修学。
紫阳书院在县城北东岳庙。明嘉靖十年(1531),知县刘进修建于东岳庙旧址,中为正堂、祀朱子。兴化郡节度推官章蘖曾聚士讲习《易经》。
朝天书院在度尾中岳街北,原为朝天寺。明正德五年(1510),郑纪奏请拆旧寺,建朝天书院,中为学宫、祀至圣先师。又奏拨院田产为赡学田,以造就后学。
所以,以历史的宏观视角审视,寺院、道观对于文教事业起过重要作用,其历史价值不容忽视。
莆田文化网2018.11.9
知识出处
《筑梦莆阳》
出版者: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福建莆阳作品集,共收录联诗词赋、教坛拾翠、乡土走笔、师长勉励、序跋选辑、媒体报道几部分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