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古港话沧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筑梦莆阳》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698
颗粒名称: 莆田古港话沧桑
分类号: I207.22
页数: 3
页码: 417-419
摘要: 本文描述了莆田古港的沧桑文化。
关键词: 木兰溪 诗意 莆田

内容

莆田作为海神妈祖的故乡,绝非偶然。清代廖必琦等《莆田县志》曰:“莆昔溪海相通,平畴斥卤,稻苗不长,惟蒲生焉,以蒲名邑,明艰食也;去水为莆,因水患也。”因而莆田人历来精于与海抗争,以求立足之地。至今,莆田从沿海到平原、山区,许多地名都带有“水”的痕迹,如塘、埭、坝、堤等等。连巍峨的壶公山、九华山上,也常见“蠓带石”。史学教授朱维干认定:“莆口当为今莆城所在,盖古代海潮犹至今附郭一带也。”莆田最早取名“蒲田”,就因遍地多生蒲草。同样,史册中也常用“湄洲”称呼莆田临水的大片地域。《说文》曰“水草交为湄。”解说为:湄是水岸,凡属水草丛生的水岸,“水中的陆地”,甚至“大陆及其附属岛屿”,皆可总称为“湄洲”。所以,众多古籍称位于涵江的圣墩顺济庙为“滨海湄洲地”、“湄洲墩”;有时也可单独简称湄洲屿为“湄洲”。传说“沉七洲,浮莆田”,从古到今,莆田留名于世的好“父母官”,无不致力于治水,无不善于兴修水利。靠海吃海。莆田人又善于以海兴业,发明了晒盐,开拓海上养殖业。莆田处于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的怀抱之中,海岸线曲折漫长,良港众多。造船、航海为八闽领先翘楚者。同时,域内港口如珍珠项链,光彩夺目,为海上丝路的闽中重要节点。据载,旧时莆田府署内地下,就曾挖出一支大铁锚,说明此地冥冥之中似乎就与航海结下不解之缘。据考,唐以前木兰溪下游还是一片海湾,今城厢广化寺一带便是海域。梁陈时期,今城南便有莆田最早的港口“莆口”;唐代,港口稍微南移到阔口村,造就当时兴化最大的港口白湖港;同时,开发了江口港和秀屿港;宋代,增加了宁海港、枫亭港、吉了港等。妈祖庙宇也随之星罗棋布,香火旺盛。
  沧海桑田,原先不少岛屿,也因地壳抬升或围海造田而与大陆相连。例如,著名的秀屿港位于莆头村,兴起于梁陈年间,宋代称“黎屿”、明清谓“小屿”,后称秀屿。秀屿原为一个小岛,宋代筑有几百米的石步连通大陆;明代贤太守岳正修建了一座有99个石墩的石桥。
  清·吴德昭《小屿长桥》赞曰:“巍巍孤屿水中央,卧海桥横鳌背长。”“石耸千寻驾作梁、几回屐齿著沧浪”云云。1969年东庄围海造田,秀屿便与醴泉半岛进一步连为一体了。
  无独有偶,贤良港也是由岛而陆的。它位于湄洲湾北岸,莆禧半岛南端的忠门山亭乡。唐代因地形地貌称其黄螺港;“九牧林”家族迁居后,为纪念林蕴,改称贤良港。由于它跟湄洲屿一前一后,隔着浅浅的海峡,故分别称“港头”、“港里”。港里村古时就是重要海港,现遗存宋代石航标塔、600多米古码头、水井等。村内的敕封天后祖祠仪门有联:“千年香火犹存港里祖姑瑞生地;百世功勋鼎立湄洲天后净化宫。”如今是莆田市重要的妈祖文化景点。
  明弘治著名史学家周瑛的《兴化府志·山川考》(1503)具体而明确记载:“湄洲屿海上岛屿,若湄洲,若上黄竿、下黄竿,与夫南日山,宋元以来居民甚多。……湄洲在大海中,与极了相望;林氏灵女、今号天妃者生于其上。……贤良港在莆禧千户所前。有山如象形,横亘港上,居民数百家。俗但呼为‘黄螺港’云。”他是在编撰完《八闽通志》后编纂此书的,其学术性和权威性,都是不容置疑的。由于“自宋迨明,凡三百年”,莆田没有修撰地方志书。编纂者又是受兴化知府陈效的重托完成使命的这部府志,因而是现存最规范、最权威,最带有明显官方色彩的地方志。
  周瑛解说要点有二。一是说明湄洲(特指贤良港一带)跟莆田其它岛屿,诸如湄洲屿、上黄竿(黄瓜岛)、下黄竿、南日山(南日岛)一样,同为“在大海中”的“海上岛屿”。直至六十年代港里大规模围垦造地,古代的“港潭里”又减少海域4800亩,著名的“螺港秋潮”才失去往日“黄螺港曲海潮流”的胜景。
  其二,为了避免跟湄洲屿混淆,细心的史学大家特地指明,此地之“湄洲”,是能够“与极了相望”的,且“林氏灵女、今号天妃者生于其上。”为此,前不久福建省第二批非遗保护项目妈祖信俗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的林自东先生,特地带领一批省市专家教授实地考察。他说:站在明代建立的吉蓼七层宝塔往东望去,可以非常清楚地远望到湄头村五里亭的太子嶺、贤良港钱楼宮后的剑塘山等景色。从吉了港东看贤良港如此历历在目;反之,从贤良港西望近在咫尺的吉了,应该同样清晰吧?而隔海遥望的湄洲屿,可能是在云霞渺茫中吧?
  2017、11、22

知识出处

筑梦莆阳

《筑梦莆阳》

出版者: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福建莆阳作品集,共收录联诗词赋、教坛拾翠、乡土走笔、师长勉励、序跋选辑、媒体报道几部分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