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阳帝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筑梦莆阳》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694
颗粒名称: 莆阳帝师
分类号: I207
页数: 12
页码: 388-399
摘要: 兴学重教,是中国古代的儒教优良传统。自夏代起,就有正规学校的教、校、庠、序之称谓区别,同时有“师”之称谓。其后,各级官学还设有专职教官,京都设国子监,主署官为“祭酒”,副官称“司业”,太学教师称“博士”“助教”等,府学为“教授”,州学为“学正”,县学曰教谕且均设副职曰训导。三级官学正副长官,统称教官,亦称“教谕”。莆阳号称“海滨邹鲁”,自古名师辈出。帝师或称“国师”,是指皇帝或皇帝未登基之前的老师。自明代正统以后,各朝均开经筵;彤庭侍讲遂成为翰林官的重要职责。
关键词: 陈文龙

内容

兴学重教,是中国古代的儒教优良传统。自夏代起,就有正规学校的教、校、庠、序之称谓区别,同时有“师”之称谓。其后,各级官学还设有专职教官,京都设国子监,主署官为“祭酒”(国立大学校长),副官称“司业”(掌训导之政,相当于副校长),太学教师称“博士”“助教”等,府学为“教授”,州学为“学正”,县学曰教谕且均设副职曰训导(掌生徒管教事务)。三级官学正副长官,统称教官,亦称“教谕”。
  莆阳号称“海滨邹鲁”,自古名师辈出。据莆人古籍《闽通志》《莆阳文献》的粗略统计,莆阳人士在京都以及各地任各级教职的,如祭酒、学正、教授、训导、教谕的有百多人,其誉称“邹鲁”,确是名至而实归。
  限于篇幅,这里主要集中摘要简介一下莆阳的21位著名帝师(国师)。
  帝师或称“国师”,是指皇帝或皇帝未登基之前的老师。初了传统正规的太子教授之外,“经筵”也是皇帝的一个学习形式。为皇帝特设的御前讲座称为“筵”,经筵的讲官几乎都由翰林官担任。自明代正统以后,各朝均开经筵;彤庭侍讲遂成为翰林官的重要职责。
  傅楫(1041~1101),字元通,仙游县人。楫少时从名儒孙觉、陈襄为师,刻苦自学,笃志不渝。陈襄独赞叹他为“金石人也”。
  宋治平四年(1067),楫进士及第,累官太常博士。绍圣二年(1095),徽宗以端王身份就学于资善堂,楫被选荐为端王府侍讲、翊善。
  徽宗即位,召为司封员外郎,历监察御史、国子司业、起居郎,拜中书舍人。帝以旧学的缘故,多次垂访于他。傅楫都以遵祖宗法度、安静自然为言,劝帝清心省事。徽宗帝曰:“近臣中唯傅楫尝道此。”
  建中靖国元年(1101),楫以龙图阁待制出任亳州知州,不久即病逝,年六十一。帝念其蕃邸旧臣,赐绢三百匹,赠少师。
  著有文集35卷。
  蔡卞(1048-1117),字元度,北宋宰相、书法家。仙游县赤湖蕉溪村(今枫亭镇赤湖蕉溪东宅村)人。蔡卞小时聪颖敏悟,就读于枫亭塔斗山青螺草堂(后易会心书院),他读书过目不忘,才思敏捷,能把《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倒背如流,《四书》、《五经》经典也烂熟于心,且史籍方志,百家杂说,国家法典无不浏览殆遍,触类旁通。他学识渊博,满腹经纶,才华出众,名闻乡里。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蔡卞与胞兄蔡京同科举登进士第,翌年,被授任江苏江阴县主簿。蔡卞同情百姓疾苦,极力推行王安石的青苗法,断然开仓借粮,以解百姓燃眉之急,煞住不法富人趁火打劫的嚣张气焰,因而受到王安石器重,招他为婿。
  元丰中,拜中书舍人兼侍讲,进给事中。与京不合,以资政殿大学士出知河南府。旋拜昭庆军节度使。入为侍读,进检校少保、开府仪同三司。
  政和七年(1117),蔡卞告假返乡祭祖,逝于途中,享年70岁,赠太傅,谥文正。
  著有《毛诗名物解》,与蔡京编撰《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各20卷。
  朱绂(?-1108),字君贶,仙游孝仁里(今赖店镇人)。
  朱绂幼诵群书,轻视荣利,性乐施与,人感其惠。宋治平四年(1067)科考为甲科进士,任皇宫大小学教授。在任期间,他针对时政,阐述了“知人、诚意、正心、安民”的主张,得到哲宗皇帝的采纳,并受器重,升为皇宫侍讲、诩善等官(宋时置王府赞读、翊善、直讲各一员)。
  建中靖国元年(1101),徽宗登极初政,虚心纳谏,海内想望,庶几庆历之治。崇宁元年(1102),徽宗思念朱绂忠耿敢言,进宝文阁待制,真定府路安抚使。
  二月乙亥,绂卒于家中,墓葬筑孝仁里香山之麓。
  南宋高宗建炎间(1127-1130),朝廷为朱绂平反,始复旧职,追封绂为左朝请大夫,赠少保。俗云:“贤者不悲其身死,而忧其国之衰。”朱绂一寸丹心图报国,“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百姓)。”
  薛元鼎(?—1178),字叔云,生于南宋仙游连江里(今枫亭镇)霞桥。他“髫龄读书,一览成诵,十二岁能文,尤工于赋。”即自幼聪颖好学,4岁便能日诵《论语》数篇,12岁即以善文闻名乡里。
  同邑名士郑厚观其文后不禁赞叹:“此郎学根于道,后来之俊也。”
  绍兴三十年(1160),薛元鼎赴京应试,高中进士,授惠州教授。不久,相继调任太学正承事郎等职。隆兴元年(1163),薛元鼎升任国子监丞,并代理户部左曹郎官。时值孝宗皇帝当政,他看中薛元鼎才能,赞曰:“卿不惟留意职事,议论亦自疏通。”次日便擢其为秘书丞、军器少监,兼太子侍讲,令其教导泰安太子(即后来的光宗皇帝赵惇)。薛元鼎秉承孝宗旨意,教导太子熟习政务,博古通今,力戒骄傲,关心民政,熟悉民情,勤恳公务,致使泰安在兼任临安府尹任上,多次受到孝宗的称赞和鼓励。薛元鼎讲解卦大象,泰安首肯之,曰:“讲解甚明,深有开发。”
  太子视其为恩师,甚感“讲解甚明,深有开发”。
  淳熙元年(1174),因功兼权国子司业。次年,孝宗“以卿劝讲东宫,劳甚,特畀(交给)道山寓直之宠”。孝宗赏识他冶国安民有方,办事精明能干,擢升他为吏部尚书兼太子左谕德,常征询朝政国事。
  薛元鼎生性孝顺,虽身处京师,却念念不忘家乡老母。后闻老母去世,薛元鼎悲痛欲绝,日夜兼程回乡奔丧。然而未及到家,竟不幸病卒途中。
  著有《薛氏讲义》(《诗文讲义》《薛喻德诗文集》)二十卷存世。
  林光朝(1114~1178),字谦之,号艾轩,莆田县景德里郑庄(今黄石镇郑庄)人。光朝少时力学知书,有声誉。绍兴九、十年间(1139~1140),光朝自钱塘游学返莆,兴办教育,开门讲学。先后于东井义斋(址红泉宫)、蒲弄草堂(址五侯山)、松隐精舍(址谷城宫)、龙山书院(址福清县海口)担任主讲。陈俊卿评语:“自绍兴以来四五十年,士知洛学而行义修兴于乡里者,艾轩实作成出。”因道尊德盛,学生达数百人之多;别人数百言不能道者,他言简意赅,数语道破。光朝“雍容有余,学博识高,义精理到”,“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不少学子因而学有成就。光朝执教30余年,遂成红泉学派。朱熹到莆游学,特地前往黄石听讲。“嘉其精細,退若有得”,觉得“说得精神,极好听,为之踊跃鼓动!退而思之,忘寝与食者数时。
  好之,念念而不忘”。学界誉称其为“南夫子”。
  隆兴元年(1163),光朝进士及第。乾道八年(1172),升任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淳熙四年(1177),为中书舍人兼侍讲,赐金紫。
  淳熙五年(1178),光朝卒,终年64岁,谥文节。著有《艾轩集》九卷、《奏札》二十卷;《易解》一卷及《诗书语录》、《中谢解》、《主子解》等书。
  黄艾 (生卒年未详),莆田人。孝宗乾道八年(1172),黄艾进士及第后,任朝请郎右正言,官至朝奉大夫权尚书工部侍郎兼侍讲。绍熙元年(1190),晚年的朱熹以直宝文阁院学士的头衔接任“知漳州事”,奏行经界,朝议未定,轮到黄艾发表意见,他奏道:“今日以天下之大,公卿百官之众,商量一经界,三年而不成,如有比这更大的事,又该怎么办?”光宗醒悟,当即批准施行。黄艾还任过中书舍人、金国正旦使、刑部待郎等职。封莆田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
  陈俊卿 (1113-1186),字应求,莆田人。南宋名相。他“生而庄重,不妄言笑,七八岁自知为学”;为人磊磊堂堂,知无不为,言无不尽,有仁者之勇。
  绍兴八年,陈俊卿以廷对“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名列第一。他曾在房屋旁建筑“仰止堂”,邀请当时著名学者朱熹等前往讲学。淳熙十年冬,陈俊卿五子陈实与弟陈守、陈定、陈宓、陈宿皆抠衣执弟子礼问学于莆田仰止堂。学馆位于府第东偏,前有壶山,峻拔端重,若正人端士翔拱而立,因取“高山仰止”之义,乃命馆名曰“仰止堂”。
  宋代的白湖村称玉湖村,在仰止堂遗址创建玉湖书院;明代改称阔口村。民国初,玉湖书院成了阔口简易小学。民国29年(1940),改称阔口国民学校。新中国建立后,改称莆田县荔宁乡第一初级小学。
  从这所古老的学校走出了清华、北大的学生,走出了许多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
  据朱熹记载,孝宗为普安郡王时,陈俊卿因端厚、静重,而被高宗选中,作为普安郡王教授。陈俊卿上任后,并没有因为侍奉的是将来的国君而稍带阿谀;相反,陈俊卿出入王府,“未尝私交一谈”。授课时表情严肃,不苟言笑,常含规诫之意。郡王喜好踢球游戏,他就以韩愈的《谏张建封书》规劝之。郡王恭敬地听取了他的劝告。陈俊卿“在邸二年,讲说常传经义以规戒,言简理精。”淳熙九年(1182),以少保、魏国公致仕。十三年(1186),陈俊卿去世,年七十四。获赠太保,谥号“正献”。葬于今东圳水库旁。有遗文二十卷、奏议二十卷;《全宋诗》录其诗九首。
  郑侨(1132—1202),字惠叔,号回溪,兴化县兴泰里龟岭(今仙游县象溪乡菜溪村北溪自然村)人。郑侨幼时聪慧,勤奋好学。年轻就读于云顶岩寺。
  乾道五年(1169)状元。光宗、宁宗两代国师,升任吏部尚书及参知政事(副宰相)。乾道八年(1172)任校书郎,不久转著作郎兼国史院实录院属官,并奉命以《左氏春秋》侍讲东宫。
  淳熙十六年(1189)出使金国,光宗知郑侨不辱使命,亲自接见,大加称赞,又授他为侍讲,修撰实录;不久又升为吏部尚书兼侍读。他常向光宗进谏,要“进德、孝敬、问学,亲君子,远小人,广言路,惜名器,修政重令,爱民节用”。
  郑侨晚年迁居莆田书仓巷。南宋嘉定八年(1215)病逝,封赠太师、分国公,谥号忠惠。
  郑侨一生著述颇丰,有《历官表奏议》一卷,《书衡》3篇,《西垣词稿》10卷、《锦机诗话》、《郑鲁公词草》、《忠惠遗文》等传世。
  刘克庄(1187-1269),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人,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有悲壮的感情,高尚的见解,伟大的才气”。林希逸《村先生刘公行状说当时人“言诗者宗焉,言文者宗焉,言四六者宗焉”,在南宋后期号称一代文宗。
  淳祐十一年(1231)五月四日,65岁的刘克庄以秘书监“兼崇政殿说书,讲《论语》”;十月,“兼侍讲,当讲《周礼》”;“侍经筵时,理宗曾赐鞍马”。景定三年(1262)授权工部尚书兼侍读。一生“前后四立朝”,曾仗义执言,抨击时弊,弹劾权臣,仕途几上几下。
  刘克庄是最早的普及读物《千家诗》的编选者。《四部丛刊》收《后村先生大全集》196卷,系影印抄本;词集有《宋六十名家词》本《村别调》1卷;当代钱仲联有《后村词笺注》4卷。
  吴源(生卒年未详),字性传,莆田人。孤儿,自学成才,“力学通经,尤深于《易》,悖礼好义”,举为泉州路训导。洪武三年(1370),又以明经授兴化教谕,迁府学教授。
  十三年(1380),以“学精德迈,智志过人”。因户部尚书范敏推荐,奉诏征调至京,任命为四辅(京畿辅郡)官兼太子宾客(太子首席属官,正三品,职位仅次于公侯都府)。吴源每次讲道时,总是强调,治政清明必以得贤才、敦教化、养黎元为图治之本,甚为明太祖所嘉纳。
  吴源请老归里后,朝廷选公侯子弟进国子监学习,司业缺员,生徒无所取法,太祖念吴源其贤,特诏请其速来讲道授经。吴源再次赴京,授国子监司业,未几卒于官。一名教官,两度奉诏赴京执教,为皇上所敬重,实不多见,足证其贤能之至。明代朱元璋,这个游方僧出身的开国皇帝,建国初期迫于对人才的渴求,重视教育,重用学官。前举两度诏令莆臣吴源进京执教。
  著有《至正近记》、《托素斋集》。
  林长懋(生卒年未详),字景时,明代莆田人。唐九牧林蕴后裔,其父林献中曾任泉州府训导。于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举乡试,任南昌教谕、青州府(今山东益都)教授。
  永乐十八年(1420)任翰林编修,为皇太孙(即后来的明宣宗)侍读。由于皇太孙喜好狩猎,长懋劝他不要玩物丧志,遂为皇太孙所嫉恨。林长懋因为刚正不阿得罪当权者,被锦衣卫逮捕入狱,被关押达十年之久。虽然身陷囹圄,但他未尝忘记学习。
  明英宗即位,大赦天下,林长懋出狱,并任平乐通判,知泸州。在任期间,长懋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并大力发展教育,政绩很显著,得到了百姓的爱戴和拥护。林长懋居官自奉清俭,非常节俭,相传他早晚餐只吃盐菜,人称“林盐菜”。
  无嗣,60岁时卒于家。后人立庙祀之。
  林环(1375~1415)字崇璧,号絅斋,莆田城内赤柱(今城厢区英龙街)人。明永乐四年(1406)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升侍讲。预修《永乐大典》,为《书经》部分总裁官。《永乐大典》是一部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百科全书,它集经、史、子、集,百家之书分类汇为一编。
  所采书籍自先秦迄明初,达七八千种,里面有很多宋元以前的孤本秘籍。全书包含文学、艺术、史地、哲学、宗教和应用科学等方面内容。全书22877卷,约3.7亿字;比法国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和著名的大英百科全书要早300余年。人员虽多,但福建仅只有4人参与编纂,除林环任命为总裁之外,另外三位均是副总裁,分别是长乐的王恭、永福(永泰)的王称和侯官(今闽侯)的王褒。
  林环曾两次出任会试考官,所取多为真才。林环识略过人,通晓世务,深得成祖器重;他还善诗文,工书法,擅长狂草。著有《絅斋集》。
  林文(1390-1476)字恒简,号澹轩,莆田城内后塘赤柱巷(今城厢区英龙街)人。林文是状元林环的表弟。宣德元年(1426)乡试中举。宣德五年(1430)会试第十六名,殿试高中探花后,授翰林院编修。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参与修撰《宣宗实录》,书成,任翰林修撰,升春坊谕德,兼翰林侍讲。正统四年(1439)修成《历代君鉴》。正统七年(1442),修成《天下郡志》。明宪宗即位,升任太常少卿,兼翰林侍读学士。林文曾两次出任会试考官。景泰三年(1452),升左春坊左谕德兼修撰。第二年修《历代君鉴》,书成,升左庶子兼侍讲。景泰七年(1456)修《寰宇通志》成,升庶子仍兼侍讲。天顺初年,因他在景泰时期曾为东宫讲官,遂改尚宝卿兼职如旧。当年皇上在东宫时,林文为讲读官,英宗很是器重。天顺八年(1464),宪宗即位,林文又以旧讲读官升太常少卿兼翰林侍读学士。
  林文87岁时卒于家。赠礼部左侍郎。谥襄敏。
  著有《澹轩文稿》等。他的书法也很有特色,所以经常有人向他索取书法作品,他也有求必应。
  柯潜(1423-1473),字孟时,号竹岩,莆田人。柯潜气质独特,颖异过人。他七岁能写诗,15岁会作八股文,誉满乡里。民间相传他窥见壶公山神而“聪明花”大开。正统九年(1444)以乡试第一中举。
  景泰二年(1451),他考中状元,先后做了翰林学士,国子祭酒。凭借“高才远韵,清标粹学”而闻名于世。
  代宗景泰三年(1452),柯潜为东宫太子朱见深之师。教读太子,多为内阁宰辅担任,并称东宫三师。成化六年(1470),诏为国子监祭酒,修撰典籍,主持科举考试、执管皇帝印章,做东宫皇太子的老师,天顺四年(1460)十二月,英宗命潜充东宫讲读官。成化四年(1468)戊子二月,上特命柯潜日侍经筵讲读。
  景泰七年(1456)丙子主考应天乡试。英宗天顺四年(1460)庚辰主考礼部会试。天顺七年(1463)二月,英宗命礼部侍郎兼学士陈文与柯潜共同主考会试。成化元年(1465)乙酉八月秋闱,柯潜又奉命主考应天乡试。宪宗成化二年(1466)丙戌殿试读卷官。柯潜一生多次出任乡试、会试考官,拒受请托,拔擢公允,秉公办事,不事权贵,声望日隆,饮誉朝野。可谓“录成称得人,为天下先。”
  著有《竹岩诗集》、《竹岩文集》等。集凡十八卷,诗四卷,文十四卷。
  郑纪(1433—1508),字廷纲,号东园。仙游县文贤里上郑村(今仙游县度尾镇埔尾村)人。天顺四年(1460)二甲进士,历任国子祭酒、输林庶吉士,经廷同考官、浙江按察副史、南京左通政、户部侍郎、大司徒等职。一生厉经英宗、宪宗、孝宗等三朝,人称“三朝元老”。明中叶,国家出现经济危机,郑纪提出《备荒六事》,建议朝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度,以丰补歉,从而根本解决了明中叶的朝廷经济危机。因此,郑纪在史上被誉为“经济民臣”。
  乡居期间,纪兴学耕,植树造林,并倡建鹿鸣、步云、登瀛、朝天、卧龙等5座桥梁。还革除里役私弊,做了没少好事。明孝宗即位,郑纪受旨复出,任经筵同考官。礼部会试,有位同考官授意郑纪共同偏袒一位国戚子弟,郑纪断然拒绝。后升任浙江按察司副史。任职间,郑纪“提学奖,拨幽滞,杜绝请谒”,还采取“禁浮屠、毁淫祠,役学地”等措施,端正世风。他还疏劝孝宗“御经筵、近儒臣,论圣学以正心为妥”,得以采纳。纪一生清廉,常教诲儿子“富贵非可求”。在任国子祭酒时,司礼监陈宽想拉拢他,被他挋绝。学馆里膳费千多两,典簿按照旧规将余银送给郑纪,也被挋绝。
  弘治元年(1488)孝宗即位,奉旨复出,入侍经筵。适逢礼部会试,受命为考官,严正考风。任浙江按察副使提督学校。
  目睹宪宗宠信奸臣,朝政腐败,不顾杀身之祸,上(太子十策)奏章,建议宪宗“远奸邪,任忠良,兴礼教”,不被采纳,愤然辞官。
  弘治十七年(1504)八月,再乞致仕,命升南京户部尚书给驿还乡。
  郑纪归隐故里20余年,享年76岁,卒后赠户部尚书。
  郑纪工文辞,尤长于诗,著有《归田录》、《东园文集》。
  彭韶(1430-1495),字凤仪,号从吾,莆田涵口(今渠桥乡港利村)人,后移居于城内朱紫巷(坊巷)。天顺元年(1457)成进士。授刑部山西司主事。他议论时事,不避权费。成化二十年(1484)四月,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苏、松、嘉、湖等府,为政清廉,持大体。吏民畏之,不敢犯法。弘治元年(1488),孝宗即位,召为刑部右侍郎,命他兼任金都御史,整理盐法。他疏陈利病六事,悉允行。弘治二年(1489)秋,还京,转吏部左侍郎。五年(1492)升任刑部尚书,侍经筵。
  弘治六年(1493)三月,廷试进士,命韶充读卷官(官名。科举考试中殿试阅卷官员之称。由皇帝钦点大臣充任。始称于宋,明清沿置。古代殿试进士,由皇帝钦点大臣为读卷官阅卷。“用翰林及朝臣文学之优者,为读卷官”(明代设十七人,以内阁、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正官及詹事府、翰林院堂上官充任)。
  不久,因病乞求致仕,连上三疏,始得允。弘治八年(1495)卒,终年65岁。
  赠太子少保,谥惠安。有《名臣录赞》、文集等行世。
  吴大田(生卒年不详),字绍曾,莆田县人。他自幼工于诗书,与天下学子一样,想走考举求取功名之路。至正德戌辰(1508),吴大田正要启程去会试,却传来官府补他为河南扶沟县学教谕。他隐约感到命运在捉弄人。至此,吴大田才悟出“有教无类”并非一定要走会试出仕之路的深意,他只好认命了。
  吴大田自己是个勤奋好学之人,他教育学生亦十分认真、严谨,从教三年,所教学生大多得中举人,他因此声名大振,县尹也对他另眼相看,并上报礼部使之受到表彰。这时,恰好明皇族兴献王(正德皇帝的叔叔),正为幼儿朱厚熜选伴读犯愁,礼部遂将施教有方的吴大田举荐到兴献王府。朱厚熜是个十分顽皮的孩子,以前请了几个老师都因无法管束而丢了饭碗。也许是一物降一物,在吴大田谆谆诱导下,短短数年间,朱厚熜学业上颇有长进,兴献王极为满意。吴大田调入翰林院,任编修。
  其后,朱厚熜捷足登上了皇帝宝座,成为明朝第十一代天子,是为世宗,赐号嘉靖,乃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吴大田以世子伴读扈从入官,晋升为太常寺少卿。
  康大和(1507-1577),字原中,号励峰,莆田人。他少年聪颖,笃志好学,被人誉为“神童”。七岁丧父,靠母亲的针线活赖以维持一家四口人的生活。他在赤岐山狮子洞发奋读书,名列前茅,颇受老师器重。明嘉靖十四年(1535)高中二甲进士第九名,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康大和知识渊博,治学严谨,授翰林院编修;后升迁南京工部尚书。嘉靖二十年,康大和补任同考试官。嘉靖二十八年,迁任右春坊右谕德(太子的老师兼秘书)。嘉靖三十二年,主持会考试举,是年迁升侍讲学士,视院篆。
  他为官清正,勤政爱民,为人朴素憨厚,秉性耿直,绝迹权门。
  其道德文章为世人所推崇,被誉为一代宗师,明神宗御赐对联:“勋业敢华夙负三朝重望,文章道德允为一代宗师”。
  他致仕后应邀续修郡志《兴化府志》,著有《砺峰集》。
  陈经邦(1537-1616),字公望,号肃庵,莆田县城厢庙前(今长寿街大宗伯第——陈经邦官拜礼部尚书时,以“宗伯”作为尊称。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人。
  经邦少年中秀才,遂于仙游竹庄主家开馆教塾,以广学识。嘉靖四十四年(1565),经邦进士及第,选庶吉士。隆庆初年,授编修,选任东宫讲读官。神宗即位,经邦进讲经义,明白恳切,音吐洪亮,仪度庄雅,进退雍容,深为经帏儒臣所瞩目。神宗亲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他,称他为“白面书生”。
  万历四年(1576),经邦迁任左谕德,掌坊事。旋即,奔父丧,归里守孝。期满返京,升任侍读学士,掌院事,又升礼部侍郎,加太子宾客,转吏部左侍郎,改掌詹事府,教习庶吉士。
  万历十一年(1583),经邦升任礼部尚书兼学士。是年,礼部试进士,他校阅试卷,所取多知名之士。万历十三年(1585),兴建寿宫,因意见和宰辅不合,被刑部主事俞显经所诬陷,于是,经邦上疏乞休归里。
  经邦在家30年,常应聘于明宗书院、石室岩讲经传学,世称国师陈经邦。万历四十四年(1616),经邦卒于家,享年79岁。
  赠太子少保。著有《群玉山房诗集》、《陈尚书疏议》二卷、《东宫讲章》及《经筵讲章》各十五卷行世。
  黄起有,字应似,号改庵,大约生于万历十六年(1588)前后,卒于康熙七年(1668)之后。莆田城关东厢东里巷人,为“闽中文章初祖”黄滔后裔。
  思宗崇祯元年(1628),莆阳举子黄起有等五人赴京应省试,俱中进士,起有为二甲十三名;授为翰林院编修,故直修起居注。继而升国子司业,署祭酒事,训课规程。明代国子监只有祭酒、司业以翰林官为之;以官而兼师,总国子、太学、广门、四门、律、书、算七学。其后,起有又历任詹事府左中允、左谕德(太子教读官),侍经筵日讲,掌制请。
  起有尝回莆省亲,并应邀撰写《天后显圣录序》,盛赞妈祖:“故至诚感神,理有必然。响应之灵,实不可度、不可射之妙。”
  起有著有《慵山诗集》。《兰陔诗话》云:“改庵善草书,得古人笔法,晚与诸遗民唱和,镂本流传,亦玉山雅集之流也。”《莆田历代书画选集》载其:“善草书,苍秀轩翔,绝得古人笔法,世人争珍之。”
  1668年以疾卒,享年八十二岁。
  周如磐(1567-1626),字圣倍,号镇庵,莆田连江里清浦(今莆田黄石镇)村人。幼年丧父,由寡母养育。同胞弟如砥,字圣坦,家居与寡母相依为命,兄弟俩性喜孤独,极少结交,一心于翰墨,好学不倦,寂寂寥寥清江居,年年岁岁一床书。家境窘迫,为了糊口,由族长举荐,如磐离家到福清蒜岭,在一户仕宦之家当塾师。他外表秀伟潇洒,为人不喜夸饰,教书学问贯通,议论风生,言谈所及,出入经传,出口即为妙文。
  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进士。以文章秀美,切中时弊,选翰林庶吉士,授检讨。
  由于学识渊博,奉命为太子(光宗)常洛与选侍王氏所生的第一个儿子由校(熹宗)讲经;协修朱氏王朝皇家家谱,受到神宗称赞。不久,升任少詹事兼侍读学士。以后.又提拔为南京国子监祭酒。万历三十五年(1607),礼部会试,与丁绍轼同授首席阅卷官,注重提拔直陈治国利弊的忠信可贵之士。
  万历四十年(1612),诏令为江西乡试主考官,转右庶子。任上应对机敏,言辞得体、尽职尽责,为政有声名。升南京国子监祭酒,训导士子,堪称师表,得到神宗宠爱,升少詹事兼侍读学士。万历四十年(1612),如磐为政有声名,升南京国子监祭酒,再升少詹事兼侍读学士。
  熹宗天启元年(1621),周如磐升礼部右侍郎,纂修玉牒,任经筵日讲官,为《神宗实录》、《光宗实录》总裁。随后调任太子宾客,吏部左侍郎,主持部务。
  天启六年(1626),熹宗晋升如磐为太子太保,文渊阁学士,入阁为首辅。终因操劳过度,心力交瘁,乞归。未出京城大门而卒,未出京师大门,忽卒,年六十,赠少保,谥文懿。邑人在莆城南门内建“燮理元臣”牌坊,予以纪念。
  著有《澹志斋集》。

知识出处

筑梦莆阳

《筑梦莆阳》

出版者: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福建莆阳作品集,共收录联诗词赋、教坛拾翠、乡土走笔、师长勉励、序跋选辑、媒体报道几部分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