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朱熹与莆阳的不解情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筑梦莆阳》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685
颗粒名称:
朱熹与莆阳的不解情缘
分类号:
B244.7
页数:
8
页码:
350-357
摘要:
本文内容包括朱熹南下“文献名邦”莆田游学并从八个方面阐述了朱熹与莆阳的不解之缘。
关键词:
朱熹
理学
莆阳
内容
【小序】2016年5月,福建省颁发了“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专项规划”。其中4次提及“重点挖掘、整理、研究”包括朱子文化在内的福建特色文化资源;要有效推进“朱子文化、妈祖文化品牌,林则徐、严复等名人文化品牌及福建书院文化品牌建设”,“加强朱子文化建设。积极推进朱子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合理利用,开展‘走朱子之路’等活动,打造朱子文化品牌。……争取设立国家级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确实,挖掘、整理、研究朱子文化,不仅得大声疾呼,还得有行政保证。例如,朱熹1160初冬至1161暮春的半年多莆田游学之行,并基本完成了他的理学思想建构。这一重要的朱子文化关节点,再也不能继续被淡漠化,甚至空白化。
1161年冬,朱熹遵照恩师李侗指点,南下“文献名邦”莆田游学。要学习,首先得拜师。朱熹谦诚地以年长自己十六岁的“南夫子”林光朝(1114-1178)为师,并“兄事之”。他在书信中写道:“闻命不早,虽欲奉教而不可得矣。抑熹久欲有请于门下,而未敢以进。
……执事诚有意焉,则熹虽不敏,且将勉策驽顿以佐下风之万一,不识执事亦许之否乎?”这些求师的客气话,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朱熹对林光朝的仰慕与敬意。“执事”是对执掌事务者的敬称,林光朝当时主办红泉书院等,担任山长。
林光朝的教学内容及其方法,给朱熹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吾少年过莆田,见林谦之、方次云(翥)说一种道理,说得精神,极好听,为之踊跃鼓动!退而思之,忘寝与食者数时。好之,念念而不忘。”“他人数百言不能道者,先生直数语,雍容有余。”
此外,朱熹还结识了另一位莆田名儒方翥,同样“吾事之犹吾兄”。曾任除秘书省麟台正字的方翥弃官后,回到白杜村,历时十六年读完“万卷楼”所藏之书。他与林光朝、郑樵友善往来,切磋学问。
朱熹与莆田的不解之缘。至少可列举这几项。
其一,其早年老师刘子翚30岁时担任过兴化军通判。朱子早年的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三先生中,刘子翚对朱熹影响为最大。
其二,朱熹的同安前任,为莆田籍人士方士端,两人“一见倾倒,如旧相识”。
其三,朱熹有幸成为林光朝的“关门弟子”,实在也是一个历史的巧合。林光朝大器晚成。隆兴元年(1163),50岁才进士及第,从此就不再收徒教学了。他此后任任秘书省正字兼实录院检讨,翌年修成《四朝会要》一书,迁著作佐郎,进国子监司业;又任国子监祭酒兼太子左谕德。高才廉洁的林光朝1178年卒,终年64岁,谥文节。宋名相、邑人陈俊卿在《哭林艾轩》诗中云:“百担有书行李重,千金无产橐中贫。”
其四,值得一提的是,朱熹的得意门人和得力助手林用中(择之)。他是古田人,原先也是莆田林光朝的学生。1166年,朱熹称赞他:“其志之高,力之久,所闻之深,而所至之不可量也。”后来,朱熹一些事情,都由其出面代办。连去江西赴鹅湖论辩,都伴随左右。朱熹落难时,也是他收留在古田暂居。
其五,笔者纵横时空,尤其是查阅了许多莆阳地方文史资料,确认朱熹出入莆田,绝对不止许多学者误测的三五次而已,而是有十次以上。如游江口囊山慈寿寺并题诗题字。登临仙游塔斗山,“招诸生讲学”,并倡建“会元书院”。乾道五年(1169)朱子再度枫亭,再次广招员生聚于塔斗山,亲书“敬义堂”木匾。
其六,朱熹为莆田《朱氏族谱》作序称:“蒲阳有佳士,慕风亦熙熙。……钟壶兰以征祥兮,乃居然而生子。挺天姿之忠孝兮,探濂洛之奥旨。吐胸中之虹霓兮,扫云霞于满纸。掇巍科而步玉兮,著勋猷于青史。宏先哲之旧烈兮,动斯文之仰止。”字里行间,洋溢着感人的对莆田“佳士”和“著勋猷于青史”的文化的由衷赞美之情。
其七,绍兴二十五年(1155)七八月间,朱熹自泉州同安奉檄福州而路过莆田,听到莆田有孔子直系后裔,十分惊喜,于是,到涵江造访孔氏后裔,查看了孔家珍藏的唐诰、世谱和家谍,全为真品。他随即赶往郡城,为孔氏裔孙向郡守、县令诉求”正其版籍,改立涵江孔宜户为文宣王四十九世孙”,并免除孔子后裔的徭役和税赋。
其八,1158年,朱熹离开同安归返故里。过莆田时,为仙游榜头紫阳书院题“澜斋”,落款为“绍兴戊寅”(1158)。
朱子的莆阳缘,最重要的当数1160年冬至1161年春。
1160年11月,朱熹慕名来莆访黄石红泉义斋。他欣悉附近的黄石井埔族人朱德所营造的“群仙书社”,培育出42位俊彦,特前往访谒,并在栖宿地莆田壶山书院(与红泉书院相隔约九华里),为其赋《群仙书社记》长诗:“莆阳山水冠四方,气毓水南龟屿庄。储才挺秀不易得,今昔往往皆流芳。射策金门明主惜,谈经玉寨觅侯村。通籍曾为金马客,裁诗多伴玉堂郎。纷纷冠盖续前代,翩翩彩笔鸣于唐。
风流儒雅建书社,紫芝奕叶分诸房。玉轴牙签悬满架,图书金壁贮盈囊。圣宋御极罗俊入,朱门造士更贤良。题名虎榜韩柳并,载笔鸾掖班马当。孔孟读书号此博,董卓诸史犹精详。诸翁歙气冲牛斗,伯氏文彩摩穹苍。桥梓祠源倒万斛,埙篪笔阵扫三扬。诗成解使鬼神泣,赋就感发侪辈惶。朝趋青琐收封事,日草黄麻宿未央。枫陛奏名依日月,柏台持节凛秋霜。世掌丝纶垂宇宙,家传诗礼著莆阳。由来积善多余庆,谁谓天道空渺茫?莆人说此小瀛洲,群仙跨鹤来倘佯。壶山巍峨兰水沧,先生之风同其长。绍兴三十年十一月,熹书于壶山藏修精舍(莆田壶山书院)”。(见于《井埔村志》,该村志由福建莆田黄石井埔村志编写委员会编,2008年3月内刊出版)。
“莆阳山水冠四方,气毓水南龟屿庄。……莆人说此小瀛洲,群仙跨鹤来倘佯。壶山巍峨兰水沧,先生之风同其长。绍兴三十年十一月,熹书于壶山藏修精舍(莆田壶山书院)”。诗中对莆田的赞誉之情溢于言表。
12月11日,朱熹又为曾在泉州任同安县丞的朱彦实(朱元飞,字彦实,又字希实,仙游赖店乌墩村人)在其家乡仙游所构建的“归乐之堂”作《归乐堂记》:“予尝为吏于泉之同安,而与仙游朱侯彦实同僚相好也。其后予罢归且五六年,病卧田间,浸与当世不相闻知,独朱侯时时书来,访问缱绻,道语旧故,如平生驩。一日,书抵予曰:“吾方筑室先庐之侧,命之曰‘归乐之堂’。盖四方之志倦矣,将托于是而自休焉。子为我记之。”予惟幼而学,强而仕,老而归,归而乐,此常物之大情而士君子之所同也。而或者怵迫势利,睠睠轩冕印韨之间,老而不能归,或归矣,而酣豢之余,厌苦淡泊,愿慕畴昔,不能忘情。方且咨嗟戚促,自以为不得其所,而岂知归之为乐哉?或知之矣,而愿其前日从官之所为有不能无愧悔于心者,则于其所乐虽欲暂而安之,其心固不能也。然则仕而能归,归而能乐,斯亦岂不难哉!朱侯名卿子,少有美材,学问慷慨。入官三十年,以疆直自遂,独行所志,不为势屈。以故浮湛选调,行年五十,乃登王官。然予视其簿书期会之余日,盖无一日不命宾友、从子姪,登山临水,弦歌赋诗,放浪于尘埃之外,而无几微留落不偶之意见于言面,则其于势利如何哉!其仕而能归,归而能乐,不待斯堂之作而可信无疑矣。顾予未获一登斯堂而览其胜概,然其林壑之美、泉石之饶足以供徒倚,馆宇之邃、启处之适足以宁燕休,图史之富足以娱心目,而幽人逸士往来于东阡北陌者,足以析名理而商古今,又不待接于耳目而知侯之乐有在乎是也。是以承命不辞而记其意如此。如天之福,异时获从游于堂上,尚能为侯赋之。
百岁自逆旅,微官更周流。应知归来乐,不减万户侯。渊明二县尹,折腰憎督邮。松菊绕东篱,田园事西畴。素琴酌樽酒,稚子相献酬。朱侯青云士,颇复有此不?方为功名驱,乃与贤达侔。筑堂寄闲暇,笑谈指林丘。蕉黄问荔丹,蚝山荐新篘。嗟我实何人?市朝亦淹留。因君动佳兴,拟作汗漫游。安得二顷田,可卧百尺楼。
绍兴三十年十二月乙卯(农历十一日)。”(《朱熹年谱长编》第263-264码)
这篇《堂记》充满喜悦与祝贺之情。其中,有诗句借用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于粲荔丹学蕉黄”,饱含荔乡风味。它还表明,当时朱熹对于莆田的认知已经比较全面深入,对其代表性物产如数家珍。
朱文公途中栖息于壶山书院(与红泉书院相隔约九华里),他抬头仰望壶公山,感慨道:“莆人物之盛,皆兹山(指壶公山)之秀所钟也!”(见《八闽通志》卷之十一·地理)。明清多版本《兴化府志》也均有记载。壶公山:莆田标志性名山,主峰高711.5米。人们世代以壶公山和木兰溪指代莆田市,故有“壶兰雄邑”之雅称。
在莆期间,朱熹跟随新拜之师“南夫子”林光朝到莆田广化寺,瞻仰郑露、郑淑、郑庄三兄弟“开莆来学”的“南湖书堂”,并题写《南湖书堂》七绝:“倡学功高泽且宏,庄流奕叶盛云礽。三贤文献俨然在,云案薪传夜夜灯。”(张琴编《莆田广化寺志》收录此诗标题为《倡学祠堂题壁》。可见清代张琴所见,很可能还是题壁之诗。但两者皆确证,朱熹当年确实来过莆田广化寺)。表明他对儒学崇敬有加,心向往之。
朱熹还游览了木兰溪上木兰陂、黄石谷城山松隐岩精舍、国清塘濯缨池,写下《曾点》《春日》《春日偶作》《观书有感二首》五诗。当代刘述先(1934-2016)大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由诗文中看朱子思想转变的痕迹》认定,这几首诗创作时间均为绍兴三十一年(1161)春,而且见诸朱熹亲手编辑的集子。这一组春天诗咏,非同小可。它们不仅形象地表露出朱熹如坐春风、豁然开然的心态,而且,可以为思想转变画一个完美的诗的句号。当代朱熹研究大家束景南教授《朱熹年谱长编》曰:“始悟‘主敬’思想,有源头活水诗自咏其思想飞跃。”不是吗,半亩方塘,一鉴粲然;天光云影,活水奔流。此景此情,不就是朱子所称道的“人能存得敬,则吾心湛然,天理粲然”吗?
从莆阳各种方志中可以寻得,1153年6月至1190年4月,朱熹在兴化游学、考察期间,不是浅尝辄止的走马观花,也不是简单着眼于一两处的流连观赏。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莆仙的涵江、西天尾、黄石、江口、枫亭、鲤城、度尾,以及山区的白沙、新县等;探访了白湖珠坝书院、鲤城金石书院、度尾东山书院、涵江书院、锦江书院、广业书院、擢英书院、正音书院、闽阳书院、琼林书院等,并留下众多墨宝。古代福建第一批官学澄渚村“梯云斋”,至今还遗存朱熹墨宝“耕云”、“钓月”石碣。
淳熙十三年(1186)十一月,陈俊卿七十三岁那年离开了人世。
1187年正月,朱熹南下莆田吊唁,并撰写《祭陈福公文》。他还到莆田华亭山牌村凭吊龚茂良墓;拜访兴化南郊的蔡宅忠惠祠,为蔡襄像题写赞语:“前无贬词,后无异议,芳名不朽,万古受知。”
此外,还有一些挚友间的往来,如朱熹自曰:“予后数以徼书往来莆中,君(莆田方君德明)必为予置酒,流连款曲。”总之,朱子屡次来往莆田,他与莆阳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
乾道五年(1169)朱子再度枫亭,再次广招员生聚于塔斗山,设“隐晦台”讲学;朱熹亲书“敬义堂”木匾。
1183年10月,朱熹南下福州、莆田、泉州,访赵汝愚、陈俊卿、陈知柔、吊傅自得。
淳熙十年(1183)朱熹应陈俊卿聘,讲学于白湖村珠坝书院(今莆田县盾柄小学址)。
11月,朱熹北上至莆田,小住白湖陈俊卿宅。到福州,与陈俊卿、莆田守林元仲、纲山林亦之交游唱酬;与知福州赵汝愚同登乌石山,并在桃石上刻石纪游:“赵子直、朱仲晦,淳熙癸卯仲冬丙子同登”。
并访龚茂良旧居莆田城关义井和美巷(今莆田市实验小学所在地),龚茂良(1121-1178),字实之。莆田华亭人。宋淳熙元年(1174)拜参知政事,叶衡罢相,茂良以首参代行宰相职,赏识朱熹其才多次向孝宗力荐启用,龚茂良卒于1178年。龚茂良、蔡襄、陈俊卿、方信孺称为“莆田四贤”。朱熹还曾到华亭双牌(现山牌)村凭吊龚茂良墓。
同年,朱熹游莆田东坡小石山,题刻“苍埜(同“野”)”二字纪游,并有“淳熙癸卯(1183)中冬朱仲晦登”。【54岁朱子书分书莆田。】当代石刻艺术家评论“字径尺余,凝厚蕴籍,无一懈笔,贤者固无所不用心也”。
淳熙十三年(1186)十一月,陈俊卿七十三岁那年离开了人世。1187年正月,朱熹南下莆田吊唁(见《朱文公文集·祭陈福公文》:“惟公德在生民,功书信史。大节昭然,善终善始……我从公游,出人三纪。晚途间,遂讬知已。千里讣至,一觞荐诚”)。
1190年4月13日,朱熹往莆田华亭山牌村凭吊龚茂良墓(见《朱文公文集·答刘子澄书九:“莆中过龚实之(龚茂良,字实之)墓下,并见其子弟,令人感叹”)。1190年4月13日,至莆阳。再访龚茂良家,《再跋龚茂良陛辞奏稿。(见《朱文公文集》》;朱子过莆时还往兴化城外南郊的蔡宅忠惠祠祭拜,观瞻史学家、文学家欧阳修为蔡襄墓碑书写的墓志铭。同卷有《跋蔡端明献寿仪》云:“蔡忠惠公书亦遍天下,而此帖独未布。今天岁南来,始得见于其来孙谊之家……遂请其真,摹而刻之。”知是帖乃在莆阳蔡襄家,特地为蔡襄像题写赞语:“前无贬词,后无异议,芳名不朽,万古受知。”
还有一些挚友间的往来,如朱熹自曰:“予后数以徼书往来莆中,君(莆田方君德明)必为予置酒,流连款曲。”(《朱熹年谱长编》第223码)史籍没有记载者多矣。总之,朱子来往莆田,绝对在十次以上;他与莆阳有深厚的不解之缘。
例如,朱熹为西天尾访挚友林大鼐、并为陈俞(现澄渚村)题写了“耕云”、“钓月”二碣【石刻至今健在】,以及“溪山第一”亭匾。时间未详。林大鼐系唐九牧六房林蕴九世孙,西天尾溪白村人。绍兴二十五年(1155),大鼐知泉州,丁外艰,回莆治丧。大鼐与林光朝为知交。绍兴年间(1131-1162),莆阳久旱无雨,大鼐奏请朝廷把西天尾梯云斋易名宁昌庙。《八闽通志》载其事。故此推测,朱熹很可能此时通过林光朝而认识大鼐,并应邀游览文教名胜澄渚。
绍熙二年(1191),朱熹倡建仙游会元书院于枫亭塔斗山。
又如,1192年,朱熹任满漳州知事返回建阳时,再度停留枫亭讲学。朱熹在塔斗山讲学时,多次登塔斗山,并在塔斗山会元书院收徒讲学。他看到会心书院圮废,倡议重建会心书院。此后,里人集资盖起书院,邀请朱熹写下手书“敬义堂”。
朱熹与莆田的不解之缘,其中很令人回味的是:朱子的溢号“文”,也与莆田名人紧紧关联。据载,朱熹去世后,朝廷热议朱子的溢号问题。一时见仁见智,莫衷一是。23岁的刘克庄挺身而出,代父起草了一篇著名奏章《侍讲朱公覆谥议》。文中,他力排众议,以理服人,认为朱熹“以圣人之格言,自近而入微,由博而归约。原心于杪忽,析理于锱铢,采众说之精而遗其粗,集诸儒之粹而去其驳。”“讲学之功深也”,“有功于斯文而谓之‘文’,简矣而实也。”由于刘克庄据理力争,言辞中肯,终于为宁宗皇帝所采纳。嘉定二年(1209),赐朱熹溢号为“文”。世称朱熹为“朱文公”的称号即由此而来。
《莆田通讯》2018.8
知识出处
《筑梦莆阳》
出版者: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福建莆阳作品集,共收录联诗词赋、教坛拾翠、乡土走笔、师长勉励、序跋选辑、媒体报道几部分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林光朝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