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颠覆旧知 开创新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筑梦莆阳》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682
颗粒名称:
颠覆旧知 开创新识
其他题名:
俞宗建《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创作时间地点考索及艺术价值述评
分类号:
B244.7
页数:
7
页码:
330-336
摘要:
本文内容为俞宗建对朱熹所作的《观书有感二首》创作时间地点考索及艺术价值进行了述评。
关键词:
朱熹
文学研究
考证
内容
朱熹在文学领域也大有贡献。《观书有感二首》《春日》就是其最脍炙人口的诗歌佳作,数百年来深受好评和传诵;至今还入选多种小学课本,成为中华民族根基性的文化篇章。“为有源头活水来”、“此日中流自在行”、“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名言,均有蓬勃的生命与活力,成为活在世界华人口头的千古警句。
3月20日,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激动人心的讲话,特地引述朱熹的《春日》诗之名言,传递了新时代的春天催人奋进的讯息,加大了结尾的激励和号召力:“‘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近70年奋斗,我们的人民共和国茁壮成长,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我们要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让承载着13亿多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中华巨轮继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胜利驶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朱熹(1130—1200)是中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文化巨匠,举世闻名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和大教育家。宋理宗时,颁诏追赠为太师、信国公,指定列入孔庙从礼,并把他的《四书集注》列入法定教科书。著名的爱国诗人辛弃疾推崇朱熹说:“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二三人。”(《酬朱晦翁》)其挽言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清康熙大帝更称颂朱夫子:“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朱子全书·序》
然而,朱熹的《春日》等几首最著名的为学哲理诗的创作地点,却历来莫衷一是,成为学界争议之谜。
我市青年学者俞宗建经过一年多的研读史料和实地考察,终于一锤定音地加以确认: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等5首为学诗篇,所咏对象就在莆田。他旗帜鲜明地提出:“笔者综合史书史实考证:朱熹1160年11月至1161年3月来莆跟随林光朝学习期间,……游国清塘濯缨池而作《春日》《春日偶作》《观书有感二首》。”其3万多字的长篇论述,发表于今年元月莆田市政协机关报《侨乡时报》。该报破格以7个版面的专版连载,可见其重视程度。因为此文对于学界,无疑犹如一颗威力巨大的震撼弹。凭借朱子的知名度,这势必大大提高莆田作为“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影响力;所作《曾点》一诗,对于宣扬莆田名刹广化寺,也有很大感召力。(宋人《朱子语类所载,朱熹与林光朝“在兴化南寺(广化寺)”关于“曾点言志”的对话,就跟朱熹当时的愉悦心境十分吻合)。
俞先生的论述,大量引证当代著名专家的最新材料,包括台海两岸顶尖级朱熹学者的论述。例如,刘述先(1934-2016)教授所述:朱熹《曾点》《观书有感二首》《春日偶作》《春日》这5首诗创作时间为“辛巳春”(绍兴三十一年,即1161年春)。此外,还以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宋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导束景南的著述加以佐证。束教授曾发表专著《朱熹年谱长编》(上下卷)、《朱子大传——多维文化视野中的朱熹》等。
刘述先教授是世界学界公认的“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台湾、美国几所名大学教授、曾兼职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主任。他2015年的《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获台湾金鼎奖)中认定:朱子《曾点》一诗,是辛巳(1161)春求学时作于莆田广化寺的。可惜,这首诗长期以来,一直为选家所忽略。
此外,俞先生还着力引证更加有力的论据,即朱子本人之所述——此当然乃“铁证如山”了。例如,考证《观书有感二首》,则抬出朱熹当年在莆田黄石手书的“天光云影”石碑实物来;还搬出朱子在世时亲自编辑的诗文集,证明《春口》《春日偶作》《观书有感二首》乃同时所作,等等。
把握和聚焦论述重点,是论说文要务。为了使论述有理有据,为人接受,关键点有二:一是证明朱熹某年确实到过莆田;二是证明“半亩方塘”(古代书院、试院均有泮池、象征性的小“方塘”,但绝无“半亩”之大)等等就在莆田,而非他处。为此,俞先生论证时敏锐地抓住“创作时间、地点”这两大关键因素进行深入、全面考索。文章中不仅引经据典,援引了福建通志、兴化府志、莆田县志等,还深入实地,了解、搜集并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石刻、照片等文献实物或影像资料。
俞先生还从事情的前因后果,事件合理性链条入手,证明其真实可靠,合情合理。例如,为什么1160年前后,异地他乡的朱熹会更换门庭,主动从北部山区到南面的“文献名邦”“海滨邹鲁”呢?这就触及朱熹的思想演化历程。原来,那个阶段正是年轻的朱子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转折时期。从留意佛老之学,到潜心儒学经典,是当时朱熹思想的重要特征。当时已接受近十年的佛学熏陶了,其《读道书作六首其一》曰:“岩居秉贞操,所慕在玄虚。清夜眠斋宇,终朝观道书。”《朱子语类载:“某年十五六时,亦尝留心于此(自注“禅学”)”。
绍兴十八年(1148),19岁的朱熹高中进士;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春,22岁的朱熹再次入都铨试,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绍兴二十三年(1156)仲夏五月,24岁的朱熹辞故里武夷山动身赴任;途中,他顺路始见拜访了父亲生前好友、南剑州延平县(今南平市)的名儒李侗。
那时的朱熹正处于困学之迷茫中。他作《困学恐闻》一文,并作《困学二首》云:“旧喜安心苦觅心,捐书绝学费追寻。困衡此日安无地,始觉从前枉寸阴。”“困学工夫岂易成,斯名独恐是虚称。旁人莫笑标题误,庸行庸言实未能。”为此,李侗指点他南下,到“海滨邹鲁”访师求学。
由于这一重要时期朱子在莆阳的所作所为,刘、束、陈来诸教授在著述中语焉不详,故笔者参照朱子全集和方志文献,予以适当补充,以供各地学人参阅。
绍兴二十三年(1156),朱熹因携身孕八个月的妻子赴任,时间紧迫(七月赶抵同安)。但他沿途探访书院、名儒的兴致未减。
路过莆田涵江时,他得知此地“孔里”有孔子直系后裔,十分惊喜。于是,他拜访并查看了孔家珍藏的唐诰、世谱和家谍等,十分惊异而且叹惋;随即赶往郡城,为孔氏裔孙向郡守、县令诉求,“正其版籍,改立涵江孔宜户为文宣王四十九世孙”,免除其后裔的徭役和税赋。途经仙游枫亭,他登塔斗山,在会心书院设坛讲学,并题写了“敬义堂”的匾额;到度尾与大济接壤的东山栖云窝东山书院,还到过鲤城金石书院。
此后不久,即绍兴三十年(1160)十一月,朱熹应邀在莆田壶山书院作《群仙书社记》,并书写于壶山藏修精舍(壶山书院)。这有朱熹传世作品和亲笔题款时间为证。他跟随林光朝到广化寺,题写了《湖书堂》七绝一首,礼赞郑露三兄弟“开莆来学”“三贤文献俨然在”、“倡学功高泽且宏”;表达了对“文献名邦”振兴儒学的赞赏、崇拜之情。那年冬末初春,朱熹前往莆田郊外二十多华里的黄石红泉义斋听林光朝讲学。
陈俊卿听说朱熹欲到莆田讲学,极为欣喜,特意提供方便。于是,他特地在自己旧府第东侧建了一座学馆,作为朱熹的栖身之处与讲学之所。他的儿孙们称学馆为“仰止堂”,以示对朱熹的崇敬与纪念。《闽通志》载:“仰止堂在白湖陈俊卿旧第之东偏,朱文公尝馆焉。堂之前有山曰壶公,峻拔端重,若正人端士翔拱而耸立。俊卿之子宓实从文公讲学于此”。淳熙十三年七月二十二日,陈俊卿逝世。朱熹即刻从数百里外的武夷山,风尘仆仆地赶到莆田阔口陈俊卿家中吊唁,并亲自为其撰写传略。
朱熹第二次来莆期间,依然四处访师拜友,尤其是拜访了林光朝、方翥。朱熹称赞光朝“乐其道而忘人之势,不远千里而勤”(黄干《陈师复仰止堂记》)。《朱子语类载:“某少年(朱子自称年轻时)过莆田,见林谦之(林光朝),方次云说一种道理,说得精神,极好听,为之踊跃鼓动!退而思之,忘寝与食者数时。好之,念念而不忘。”
他到过木兰陂畔的木兰书堂(郑耕老创办)、黄石红泉书院(林回年创办)、城山松隐精舍(林回年创办)、国清塘林回年宅濯缨亭。在西天尾汀渚题写了“耕云”、“钓月”二匾。朱子还特地到仙游锦岭,观瞻史学家、文学家欧阳修为蔡襄墓碑书写的墓志铭,特地撰写了《忠惠像赞》:“嗟公之忠兮,三谏有诗。诵公之功兮,万安有碑。楷法草书,独步当世。文章青史,见重外夷。丹荔经其品藻,诸果让其奇。郑重于欧阳,清纯而粹美。……前无贬词,后无异议,芳名不朽,万古受知。英雄不偶,呜呼几希。”并到兴化城外南郊的蔡宅忠惠祠祭拜。朱熹还拜访于夹漈草堂,撰联对史学大儒郑樵热情表示谢意:“云礽会悟竹,山斗盛文章”。
总之,这两次朱熹在莆阳日,足迹踏遍于涵江、西天尾、黄石、枫亭、鲤城、度尾及白沙、新县等,一路探访了锦江书院、广业书院、擢英书院、正音书院、闽阳书院、琼林书院等,有的还题留墨宝。
尤其是第二次来莆,收获颇丰的朱熹喜逐颜开,他心情愉悦,乐而忘返,一呆长达半年。他在给恩师李侗的书信中称“学履甚适”,“见儒者路脉”,“渐能融释”,云云。1161年阳春三月,朱熹在《曾点》《春日偶作》《春日》5诗用形象化语言称赞:“春服初成丽景迟,步随流水玩晴漪。微吟缓节归来晚,一任轻风拂面吹。”“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葩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1161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侗复函,为之宽慰、赞许,“甚善、甚善”。从史学角度审视完全可说,正是莆田求学之行,使得朱熹如坐春风,困途知返,“逃禅归儒”,归依正道。
由于《春日》《观书有感二首》等几首为学诗歌,均是在此大背景下创作的,故其表情达意也大致相同。朱熹由释入儒后,学术思想也别开生面,豁然开朗,渐入佳境,步入新境界,故心胸日亦开阔通彻。诗作中也屡屡比喻生动,语言优美,寓理于景,深刻动人。
那么,对于关键的“半亩方塘”真实地点,俞先生又是如何考证的呢?
首先,他从地理和人文推认:“半亩方塘”指福建莆田黄石国清塘之“濯缨池”。国清,唐时所建,宋林氏,乃林国钧(1081~1175年),字回年,慈善家,系南宋著名理学家林光朝族叔,宅濯缨池。是水与木兰陂相灌注,澄碧百顷。壶公、谷城倒影其中。(详见明代何乔远《闽书》卷二十三)
其二,俞先生还引述了本邑先贤的类似诗文佐证之。例如南宋诗人李丑父《城山国清塘》:“平田一水自滢洄,汇入方塘亦壮哉。”南宋诗人陈宓游《城山松隐岩》:“谷城岩穴似飞来,十里水光镜面开。”李丑父此“汇入方塘”与朱熹“半亩方塘”之方塘为同一地点——国清塘之濯缨亭;“十里水光镜面开”也确实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有异曲同工之妙。闽中莆阳两位诗人以上诗句乃步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诗韵,来概括描绘其所见情景,创作时间仅比朱熹晚几十年,但两者皆在描绘莆田黄石谷城山下国清塘之同一个地点“濯缨池——半亩方塘”。
第三,其撒手锏“秘密武器”,包括田野考察发现的当年朱熹亲笔题写的“天光云影”石碑;还有朱熹亲自为“濯缨池”上“濯缨亭”命名、书写的书匾。有关史料记载此事:“‘新安朱熹为承奉郎回年林先生书’。盖林谦之光朝为文公所敬仰之人,少尝造红泉听其讲学,因而稔知回年公之为人,自亦非常敬佩。况文公夙谙堪舆术,其为之造墓也理固有然。”
再从实际关联地形看,国清塘要比濯缨池大得多,而国清塘又跟木兰陂相衔接,吞吐并贮存清清之木兰溪水。旧址在今福建省莆田市东南。其水与木兰陂相灌注。《新唐书·地理志》载:莆田“东南二十里有国清塘,溉田总千二百顷,并贞观中置。”北宋熙宁中,木兰陂成,附近诸塘遂废为民田,惟国清塘仍留以备大旱。木兰陂是全国五大古陂之一,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木兰春涨”是莆田廿四景之一。明代状元柯潜《木兰陂赋》曰:“八面水光射斗牛。华岳临流,仰睹龙腾虎跃;壶峰倒影,俯视水动山摇。……”木兰陂灌溉工程至今仍灌溉着9个乡镇、178个村一万多公顷的农田,养育着50多万人。
由此可见,多地那些因种种目地附庸风雅者,尽管可以因诗造景,弄出一些亭台楼阁、方塘细水来,却“捉襟见肘”,怎么也不可能展示跟都江堰齐名、撼人心魄的木兰陂这货真价实的“源头活水”来,更无论什么“江边春水生”“中流自在行”等等景观。是啊,假的岂能轻易就“弄假成真”呢?古诗文中试院、书院的“方塘”不胜枚举。仅几乎同时朱熹同安所作的《试院杂诗五首》和《晓步》中,就有“长廊一游步,爱此方塘净。”“初日丽高阁,广步爱修廊。垂门掩秋气,高柳荫方塘”云云,但它们岂有“木兰春涨”那般流量和气派?
难怪2017年秋,俞先生陪同著名艺术评论家、中国人大教授陈传席前往木兰陂实地参观时,见多识广的陈教授触景生情,当即感慨道:“朱文公《观书有感二首》之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诗句,系其游览时而触景生情赋之。今日来此深信不移!”真是行家一锤定音,一言九鼎!
从深处讲,朱熹在诗中突出成功的主因“源头活水”一一需要储备,厚积薄发,从量变到质变,水到渠成,自由驰骋,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宋儒进一步发挥儒家生生不已的精神,其本质在于强调万物的蓬勃活力和可贵张力;人的思想观念和各种知识等,也要不断地接受和充实新鲜的东西和内容,才能保持其思想观念的突破与飞跃,与时俱进。朱熹论为学的原则和方法,特别强调循序渐进——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他在注解《论语》“譬如为山”时特地指出:“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小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福建通志·朱熹传》评价朱子曰:“自号紫阳,箪瓢屡空,然天机活泼,常寄情于山水文字,诗中并没有直接说这些道理,而是运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通过对日常现象的简易描画传达出这种深层次的领悟,真正做到融情、景、理于一炉,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种诗依托自然景物写哲理诗,“寓说理而不腐”,“惟有理趣而无理障”。这尤其符合理学家“格物致知”的理念。在他们看来,花开鱼跃,目击道存。所以朱熹大声疾呼:“川原红绿一时新,暮雨朝晴更可人。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出山道中口占》)
切莫忘记,朱文公的《观书有感二首》等多首春日组诗,从表面看,似乎句句写山水花草,实则字字入理。“此日中流自在行”表明思想已提升至大彻大悟、豁然贯通的境界。为学的学理与自然景色描述巧妙地融为一体,难分彼此。总之,这一时期朱熹写得最好的说理诗,化理学思想入诗,诗致与理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因此数百年来为学界所珍爱、推崇。
知识出处
《筑梦莆阳》
出版者: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福建莆阳作品集,共收录联诗词赋、教坛拾翠、乡土走笔、师长勉励、序跋选辑、媒体报道几部分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俞宗建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