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妈祖“天后”褒封时间考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筑梦莆阳》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671
颗粒名称:
妈祖“天后”褒封时间考证
分类号:
B932
页数:
10
页码:
267-276
摘要:
本篇文章原载2015年7月《炎黄纵横》,文章褒评了妈祖“天后”赐封的渊源及历史考证。
关键词:
妈祖
考证
封号
内容
妈祖的封号,集中、浓缩地彰显出历代封建社会对其功绩的肯定与褒奖,是妈祖文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同时,也应该是整个妈祖信仰史研究的重中之重。如今,天下大多数妈祖宫庙都取名“天后宫”。所以应该说,对于康熙年间对妈祖的最高封号,学界基本上业已形成共识,实际上已有定论。
然而,2007年,徐晓望在海风出版社出版了《妈祖信仰史研究》,并且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重新发表了其中的《赐封妈祖天后问题新探》一文,其“摘要”明确提出:“清朝廷在康熙二十三年前后未曾授封妈祖为天后,清代文献中记载康熙二十三年赐封天后的记载,是后人篡改原始文献的结果。……乾隆皇帝不愿彰显其父的错误,将错就错,正式封赐天妃为天后。其后,在官方政书中,将封赐天后远溯康熙二十三年,编造了施琅请封天后、康熙帝批准的神话。”
其实,这并非什么妈祖研究新成果,而只是拾人牙慧、重弹2004年蒋维锬先生所谓的“康熙二十三年进封天后一事属子虚乌有”,“天妃改封天后,确系至乾隆二年方才落实”的老调罢了。(《天后”、“天上圣母”称号溯源、《天后”称号溯源》),详见蒋先生《妈祖研究文集》第243-245码,海风出版社)
现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祖基早在2010年06期《台湾研究集刊》上,就已经发文予以驳斥。其《乾隆二年妈祖加封天后辨误》“摘要”指出:“妈祖何时由‘天妃’加封为‘天后’,是妈祖信仰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历史文献对此记载互有歧异,主要有康熙二十三年说及乾隆二年说两种。本文根据相关史料,对此问题作了深入、详细的考证,指出乾隆二年并无加封‘天妃’为‘天后’一事,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中所谓“乾隆二年,加封‘天妃’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天后’的记载是错误的,而据此认为乾隆二年正式加封妈祖为‘天后’的观点当然也是站不住脚的。”
李祖基教授是莆田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研究集刊》常务副主编,他的考证应该是认真负责的。李祖基教授在文章中进一步指出:“乾隆《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四所载‘乾隆二年加封天妃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天后’是一个很明显的错误。至于此一错误究竟是礼部清吏司在编纂中出错,还是付梓时手民之误,现在已经难以查考。不过,《清会典》虽是奉敕修纂,为研究清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但毕竟只是一种间接史料,原始档案或资料经过编纂或转抄之后,出现一些讹误差错并不奇怪。”他在详细论证后认为:“加封天妃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天后”与“加封天后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天后”,虽然仅一字之差,但谬之千里,贻误后世,实非鲜浅。其实嘉庆朝重修《大清会典事例》时,编纂人员已经发现了这一错误,将其更正为:“乾隆二年,加封天后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天后”。光绪朝最后一次编纂的《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再次对此一更正予以确认。然而,部分学者或因不察,或者出于其他原因,仍然沿袭乾隆朝《大清会典则例》中的谬误,称乾隆二年正式封赐妈祖为“天后”,以讹传讹,误导读者,故特撰此文,辨明正误,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详见《台湾研究集刊》2010年第6期,或《中华妈祖》2011、4《乾隆二年妈祖加封“天后”辨误》)
可是,徐先生偏偏执迷不悟,无视李祖基教授上述的明确论述,笔者实在难以理解,为什么有一些所谓专家学者硬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把清代就已经发现并且纠正了的差错,继续搬了出来,而且当做科研成果的什么“论据”,挥水摸鱼,蒙骗不知真相的年轻读者和莘莘学子——甚至一再搬进大学教科书?
2016年,笔者在《海丝雕龙》文集中,就有一篇文章《史料误讹观点陈旧——徐晓望博导《妈祖信仰史研究》评述》,予以全面、系统的批驳。现专门就妈祖“天后”封号褒封时间问题,再作一些补充论述。
关于妈祖的天后封号时间,这个问题实际上已有定论(见《湄洲妈祖志》、《妈祖文化简明读本》等书籍),但徐书却偏偏特设“清廷赐予天后封后的争论”、“康熙朝涉及天后史料的质疑”等多个章节,予以连篇累牍的“讨论”与“质疑”。在徐先生笔下,清朝闽台官员一点不懂得查询内府存档,而只会马大哈似的误记误传,并且胆敢把将“后人篡改”不实的东西“上奏皇帝”;而皇帝则干脆“将错就错”——甚至戏剧性地演绎起“父债子还”之类的一幕。总之,將相对严格的清宫大内管理,把封神祭祀之类军国大政视同儿戏;对于妈祖封号,封建帝王甚至可以顺乎民意,搞“民办君助”,予以玉成。我以为,诸如此类近乎荒唐可笑的认知,那才是不折不扣的“编造神话”呢!
2011年1月,徐先生还在《福建民间信仰论集》(光明日报出版社)一书,再次将清初赐封妈祖天后问题新探收入其中,可见对其偏爱有加,一再宣扬。
那么,蒋、徐二人前后共同认定的“乾隆二年方才落实”,称天后才名正言顺,有哪些史料佐证?先来看看徐先生断定康熙二十三年妈祖不可能褒封天后的理由。
他主要是引证了《康熙起居录》所载——
最后只是在《康熙起居注》中找到一段简要记载:“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八月二十二日乙卯早,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请封天妃之神,礼部议不准行,但令致祭。上曰:‘此神显有默佑之处,著遣官致祭。此本著还该部另议。’……可见,就清宫原始档案来看,康熙二十三年清廷确实没有封天妃为天后,只是派出使者祭祀天妃一次。
难道仅凭“另议”二字,就能认定“康熙二十三年清廷确实没有封天妃为天后”吗?
《清代妈祖档案史料汇编》第48码也载曰:“加封天后,以壮神威……伏查康熙十九年福建提督万正色在崇武地方征战,叩祈天妃,风转显应,具题到部,臣部议准照依前明永乐七年封号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嗣又奉旨加封天后,并颁敕文,以记功德。”
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另议”和“嗣”的解读。
“另议”并非否定。对于施琅请求加封妈祖之事,康熙皇帝并非断然拒绝,而只是请礼部“另议”一下——难道不存在礼部很快就再议、并且立即照准的可能性吗?
目前学界基本公认的康熙二十三年,也即4年之后,在时间上言之成理。蒋维锬先生亦认为“另议”的过程迅速且顺利:“八月二十二日康熙帝將礼部题本批还另议后,礼部当即再议出由翰林院撰祭文,……此事遂于八月二十四日奉旨依议。”(见《清代妈祖档案史料汇编》第418码)可谓环环紧扣,一气呵成;并没有什么延缓拖拉,迟滞怠慢。
再说“嗣”。《尔雅》:“嗣,继也。”《尚书》:“禹乃嗣兴。”传注:“继也。”因此,“嗣”就是通常所谓“接着、随后、继而”之意。时间固然会有些弹性,但“嗣后”总不至于会延长到许多年之后,甚至53年后吧?所以,笔者认为“嗣又奉旨加封天后”之具体时间,应该距离前面所言之时间点不远。
查阅清宫档案,雍正、乾隆朝大臣禅济布、赖都、郝玉麟、三泰等人的奏折,都称“嗣又”、“随又”——
雍正三年(1725)九月初九日,巡视台湾监察御史禅济布等人在《为请赐天后祠匾额事奏折》云:“圣祖仁皇帝敕建天妃神祠于其原籍兴化府莆田县湄洲,勒有敕文,以记功德,随又加封天后。”
雍正四年二月初六日,礼部尚书赖都等人《为天后效灵请御书匾额事题本》的奏折,肯定了“圣祖仁皇帝敕建天妃神祠于其原籍莆田县湄洲,勒有敕文,以记功德,随又加封天后。”雍正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福建总督郝玉麟、福建巡抚赵国麟奏本,又提到康熙帝“敕建神祠于原籍莆田县湄洲地方,并颁敕文以记功德,随又加封天后。”
雍正十一年八月十二日,礼部尚书三泰等在《为闽省南台天后祠颁匾致祭事题本》中亦称:“圣祖仁皇帝……敕建神祠于原籍莆田县湄洲地方,并颁敕文,以记功德,随又加封天后。”
这奏折中一再出现的“随又加封天后”,便是对“嗣”的具体解读吧。这也凸显出康熙朝大内档案之真实性与权威性——大臣们的奏折异口同声地引用之。从内阁抄录的档案中“伏查”二字可知,乾隆当时康熙褒封天后的原始上谕应该还“健在”,查阅得到。这也就解释了众大臣的奏折用语怎么会“不约而同、不谋而合”,高度一致,并且几乎一字不差。大臣们的奏章一般是不会互相“参考借鉴”的,那就只有一种可能:他们都是依据并引证于当时所能见到的褒封文件(当然是抄件之类),然后行文上奏。
由于战乱等原因,中国的改朝换代往往造成前朝宫廷档案的大量散失。不过,还是有一些有力的旁证、佐证遗存的。
其中,最有戏剧性的,是雍正三年五月二十二日(1730.7.6),浙江总督李卫上奏,要將杭州“天主堂改为天后宫”。对此此举,正中下怀的雍正十分高兴,当即批复“甚好”——如果此前康熙朝不曾褒封“天后”,李卫敢如此胆大妄为?
以上大臣们众口一词的引述还表明,“随又加封天后”是“圣祖仁皇帝”康熙所为,而不是乾隆之举。
总之,从雍正、乾隆年间大臣奏章屡称妈祖为天后,可见此封号绝非“民众对妈祖的私谥”;同时,也否定了妈祖褒封天后是延至“乾隆二年之后”的事。
除了朝廷重臣们的一致复述,康熙年间(1730年前后) 郁永河《海上纪田静亦云: “表上其异,奉诏加封天后”。乾隆时《福建续志》也明确记载: “康熙二十三年加号天后。”乾隆年间瞿均廉《海塘录》曰: “二十二年克澎湖……敕建神祠于湄洲,勒文以记功德,随又加封天后。”康熙四十四年,刘有成《天后庙序》: “神又扬灵助(施琅)战,归于朝,敕封天后。”孙元衡《赤嵌集》卷四《子·澎湖》诗下双行小字注云: “大帅施公亲见马(妈) 祖助战,表上其事,敕封天后。” (文本为康熙刻本) 康熙四十四年(1705) 刻本《化府莆田县志》卷三《天后庙》云: “神林姓……国朝勅封护国庇民昭灵显应仁慈天后,遣官致祭。” (修撰者系贵州提学使林麟焻、山东道监察御史朱元春。该书光绪十一年重刊)
光绪十四年(1888),福建著名文史家杨浚在《湄洲屿志略·封号》(清光绪十四年木刻版,福建师大图书馆藏书) 中的明确记载: “康熙二十三年,钦差礼部赍御书香帛祭告,特封‘护国庇民昭灵显应仁慈天后’。”杨浚还特地注明“封天后自此始”。众所周知,清代的文字狱特别严酷,稍有不慎,不仅自己脑袋不保,而且丢了全家性命。据史学家统计,整个清朝文字狱大案一百六十多起,几乎一年半一次! 杨浚不仅白纸黑字地注明“封天后自此始”,而且刊印成书籍,全社会发行。如果当时妈祖尚未褒封天后,杨浚吃了豹子胆不成?
为什么要特别提起杨浚呢? 至少有这么两条理由。
1、杨浚是清咸丰至光绪年间福建省第一流的硕儒、考据家、藏书家、出版家。他乃清咸丰二年(1852) 举人,毕生肆力于学,才气超迈,博闻广识。凡诗文史籍无不涉猎,且勤于笔墨,留下了等身著述。
更先后掌教漳州丹霞、霞文及厦门紫阳、金门浯江各书院,育人无数。
杨浚尤精于考据,作风严谨,“惟纪事非隶典则不文”;特别是对闽人、闽神之考据、整理,清代无出其右。其钱塘好友张景祁称: “杨雪沧先生天才卓砾,博极群书,著述等身,雄视海内,主东南坛坫者垂四十年。鸿笔钜儒、辍学门徒奔走门下,仰之若岱宗斗极。” “又为一切考据之学,凡朝章国故、士习民风无不探摭綦详,舄然成帙,藉以启迪后学”。同治间,他在省城塔巷办正谊书局,主持重刻其家藏的《正谊堂全书》;书成,奏保补用道员。又设“群玉斋”书肆,广搜善本,聚出7万卷,建“冠悔堂”藏之。
2、同治四年(1865),杨浚援例为内阁中书,充国史、方略两馆校对官。这期间,他饱览清宫档案,查究史册,应该易如反掌。
其实,我们以上引经据典说了半天,还不如乾隆帝自己一句话。
《钦定平定台湾记略》是清朝十分重要的一本史册,其中开卷伊始便有乾隆帝的几十首御诗。乾隆五十三年(1782)所写的《命晋增天后徽称,诗以昭灵志谢》,开头第一句就是“尊封天后自先朝”。其后,乾隆帝亲笔详加长长的自注,明确说是“天后灵应垂庥,佑民福国。康熙十九年,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后”” (应为收到请封奏本) 云云。《妈祖信仰史研究》第225-226码,也引述了上述诗歌和乾隆自注。乾隆帝的此诗及其自注,应该足以证明所谓“乾隆皇帝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另议”和“嗣”的解读。
“另议”并非否定。对于施琅请求加封妈祖之事,康熙皇帝并非断然拒绝,而只是请礼部“另议”一下——难道不存在礼部很快就再议、并且立即照准的可能性吗?
目前学界基本公认的康熙二十三年,也即4年之后,在时间上言之成理。蒋维锬先生亦认为“另议”的过程迅速且顺利:“八月二十二日康熙帝將礼部题本批还另议后,礼部当即再议出由翰林院撰祭文,……此事遂于八月二十四日奉旨依议。”(见《清代妈祖档案史料汇编》第418码)可谓环环紧扣,一气呵成;并没有什么延缓拖拉,迟滞怠慢。
再说“嗣”。《尔雅》:“嗣,继也。”《尚书》:“禹乃嗣兴。”传注:“继也。”因此,“嗣”就是通常所谓“接着、随后、继而”之意。
时间固然会有些弹性,但“嗣后”总不至于会延长到许多年之后,甚至53年后吧?所以,笔者认为“嗣又奉旨加封天后”之具体时间,应该距离前面所言之时间点不远。
查阅清宫档案,雍正、乾隆朝大臣禅济布、赖都、郝玉麟、三泰等人的奏折,都称“嗣又”、“随又”——雍正三年(1725)九月初九日,巡视台湾监察御史禅济布等人在《为请赐天后祠匾额事奏折》云:“圣祖仁皇帝敕建天妃神祠于其原籍兴化府莆田县湄洲,勒有敕文,以记功德,随又加封天后。”雍正四年二月初六日,礼部尚书赖都等人《为天后效灵请御书匾额事题本》的奏折,肯定了“圣祖仁皇帝敕建天妃神祠于其原籍莆田县湄洲,勒有敕文,以记功德,随又加封天后。”雍正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福建总督郝玉麟、福建巡抚赵国麟奏本,又提到康熙帝“敕建神祠于原籍莆田县湄洲地方,并颁敕文以记功德,随又加封天后。”雍正十一年八月十二日,礼部尚书三泰等在《为闽省南台天后祠颁匾致祭事题本》中亦称:“圣祖仁皇帝……敕建神祠于原籍莆田县湄洲地方,并颁敕文,以记功德,随又加封天后。”这奏折中一再出现的“随又加封天后”,便是对“嗣”的具体解读瀛壖赤子,获登衽席,用纾南顾之忧,惟尔丕绩。即解是日所御之衣驰赐,载褒以诗。”诗中写道,“岛屿全军入,沧溟一战收。……上将能宣力,奇功本伐谋。伏波名共羡,南纪尽安流。”据史料载:康熙第一次接到施琅《飞报大捷疏》,获知澎湖决战胜利,非常高兴,说“实为可嘉”,其“功甚大”。当接到施琅《报入台湾疏》时,康熙连说,“筹画周详,剿抚兼用,克奏肤功”;并《御制褒章》,赋诗嘉奖。康熙又颁布《封侯制诰》,授施琅为“靖海将军,靖海侯,世袭罔替”;还立即脱下是日御衣龙袍,派人快马加鞭送到前线,赏赐给战将施琅,赞扬他“其功甚大”、“深为町嘉”,“矢心报国,大展壮献,筹画周详,布置允当”;委任他兼管台澎陆海事务。
康熙极力称赞施琅爱将的有:“将军施琅,谙熟海岛,凡事必与之共议!”“如施琅者,立如此奇勋,必令永秉节钺,荣华以终其身!”等等。因此,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清廷准施琅奏章,褒封妈祖“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也是顺理成章之事。随后,改台南宁靖王府为大天后宫,派满族大臣礼部侍郎(三品)雅虎致祭,并御制祭文,褒奖“神之所凭,礼宜昭报”云云。
有人言必称清宫档案云云,却只死死抓住前头误讹的记载不放,而对后面的订正视而不见,这科学合理吗?再则,清宫档案经过两次历史性劫难,早已谈不上齐全:一是清末战乱,“八千麻袋的档案随意丢弃在一旁,任由它日晒雨淋,久而久之,很多档案也就被损毁了;直到八年以后,中央研究院辗转购回这些档案时,已经损失了几十万件。”二是蒋介石退居台湾时,带走了许多明清内阁大库档案。包括了史书、诏书、表章等等。
文物是另一种文献。“大台南天后宫”为台湾第一座官方妈祖庙,开台首尊妈祖金身(现供于台南大天后宫)就是来自于莆田平海天后宫(平海澳为施琅平台舟师驻军、演兵场)。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康熙准靖海侯施琅奏,加封妈祖为“天后”,庙宇随即称为“大天后宫”。
正殿天后塑像左侧宫娥手中所捧宝玺,其上刻着“镇驻台郡大天后宫护国庇民天后之玺”——据说就是当年的原物。
无独有偶。经查阅《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碑记卷》,就有13篇康熙时期题额为《天后宫重建记》《天后庙序》等等的碑文,时间集中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至康熙五十六年(1717);地域包括福建、江西、江苏、海南多地;撰文者有知府、国子祭酒、刑部侍郎等等。这起始的时间节点康熙二十九年就很值得我们琢磨——它距离妈祖敕封天后仅迟7年。以历史的尺度衡量,只有瞬间而已。
另外,查阅《妈祖文献史料汇编·方志卷》,记载妈祖康熙二十三年褒封天后的,也比比皆是。
众所周知,在大一统的封建社会,敕封封号是皇帝独享的权力,岂容旁落?清朝文网密织,又以康熙、雍正、乾隆为甚,笔杆紧紧连着撰文者自己及其九族的脑袋。对待封号这等极其慎重之大事,朝廷没有政令,哪个敢于自行其是?徐先生如今轻轻松松一句“天后是民众对妈祖的私溢”——换做清代,你胆敢取代“皇上天子”进行什么“私谥”,你斗胆试试看!
所幸,妈祖得封“天后”的正确时间,如今得到包括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的认可。请看,2011年,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编印、方志出版社出版的《湄洲妈祖志》载明:妈祖是康熙二十三年褒封天后的(见第217码、219码)。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林国良先生主编、出版的《妈祖文化简明读本》(海风出版社,2014年),同样这样予以认定(见第该书第31码、36码)。
从新近出版的学术著述看,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施琅与妈祖》(鹭江出版社,2016、4),学界的专家学者也一直认定康熙是妈祖“天后”封号的褒封者,时间为康熙二十三年。
总而言之,妈祖文化的主流看法均是:妈祖褒封天后的时间为康熙二十三年,而不是其后半个多世纪的乾隆二年。
附录说明
徐晓望先生,作为现任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妈祖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福建方志学会副会长等,发表专著(含合著)15部、论文200多篇,论著共计520多万字;但其《妈祖信仰史研究》一书,实在不敢恭维。从该书《前言》《后记》看来,作者对该书有很高的期许,为此提出了一个美好且宏大的愿景:“我最终下决心写一部科学性的妈祖信仰史”、“一部妈祖信仰史的专论,简明扼要地描述妈祖信仰发展的历程,并且回答有关妈祖历史研究的基本争议。有这样一本书作为基础,后来者就可以避免初进妈祖研究领域的迷惑,早日掌握妈祖研究的基本情况,并向较深的领域进军。”“一部可信的妈祖信仰发展史,以使妈祖信仰者及外界对妈祖文化有兴趣的学人,通过这本持论公允的书较快掌握妈祖信仰的基本内容。”“本书希望通过新史料的发掘、新方法的使用,以新的视角观察以往纠缠不清的问题,或能得出比较妥贴的结论。”
可惜,如同徐先生评价李献璋的《妈祖信仰研究》那样,由于“这本书犯了一些基本性的错误”,存在“许多记载似是而非”;不少推论简单草率,而且没有“回答有关妈祖历史研究的基本争议”。读者不但无法从中看到所谓的“新史料的发掘、新方法的使用”,更无从“以新的视角观察以往纠缠不清的问题”,进而“得出比较妥贴的结论”;不但美好的初衷落空了,相反,却犹如鲁迅《文学和出汗》一文所云:“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
纵观徐先生全书及附录的《主要参考文献》看,总共引述了450多种数以千计的古今著述,占据了全书过半的篇幅。如此接二连三、接连不断的的引述,对于史书研究类著述,虽然未尝不可,但引述过多、过繁,势必影响和削弱论述部分。更加糟糕的是,由于作者的引述粗疏,以致舛误甚多。特别是其中关键的、可谓妈祖文化典籍核心史料(因其重要,徐先生往往整篇照抄照引),多有缺衍歧讹。试问,如果起点和依据就已经误讹的“研究”,还指望能够得出什么正确、新颖的结论吗?
笔者曾经怀疑过自己所读的是徐书为盗版书,但几经核对,确是正版的。所以在此特地提醒读者:多多留心,细细查勘,不要迷信!
原载《炎黄纵横》2015.7
知识出处
《筑梦莆阳》
出版者: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福建莆阳作品集,共收录联诗词赋、教坛拾翠、乡土走笔、师长勉励、序跋选辑、媒体报道几部分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祖基
相关人物
徐书
相关人物
蒋维锬
相关人物
瞿均廉
相关人物
孙元衡
相关人物
杨浚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