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人圆了创办大学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筑梦莆阳》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664
颗粒名称: 莆田人圆了创办大学梦
分类号: G529.57
页数: 5
页码: 215-219
摘要: 本篇原载200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莆田文化丛书·兴教育人》,文章记述了莆田市创办大学的历程。
关键词: 教育史 大学 莆田

内容

海疆学校迁离莆阳大地后,莆田人梦断大学将近半个世纪;莆田学院伴随着新世纪的曙光来到之日,莆田人方才旧日梦重圆。
  莆田学院,坐落在莆田市区学园路北段的杨梅山麓。1985年1月,作为莆田学院前身的兴化职业大学(以下简称“职大”)应运而生。起初,校址借附在涵江黄霞坡驻军的几座空余营房内。耸立在黄土高坡上的一棵棵道劲的苍松巨榨,也许正预示着她美好的发展前程。
  1985年6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设立莆田师范大专班,(以下简称“师专”)寄附在兴化职业大学管理。同年10月3日,学校正式开学,开设中文、英语、地理、生物专业,招收166名30学生入学;同时还有职专中文秘书、英语两个专业,招收101名新生,生源来自省内闽南地区10余县。
  1986年,择定城厢区杨梅山为校址。草创初期,步履维艰。40亩的落脚之地,5万元的开办经费,七八幢简易平房就是教工和学生宿舍。7月,造价76万元的第一座教学楼破土动工了一年后,做为新兴高校维形的新校园正式启用。因办学条件简陋而面临“摘牌停办”危险的时候。天时作美,妈祖优势,学校领导决定借1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妈祖羽化一千年祭典这一千载难逢的天赐良机,成立“兴化大学教育基金会”以解决办学经费困难的问题。10月30日,即妈祖羽化升天千年祭大典的前夕,“兴化职业大学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海内外嘉宾贵客欢聚一堂,共襄捐资兴学盛举。浓浓乡情感动了海外侨胞和来宾们,大家纷纷慷慨解囊,当场就捐款10多万元。从此,兴化职业大学逐步迈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并且闯出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职大与师专珠联璧合,一套班子,两样体制,多种规格。1988年,增设了职大财会专业;1989年,又增设了装潢美术专业。学校建设规模也扩大了,先后兴建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图书馆等,还扩充了一些实验室设备。1988年,香港同胞许国雄捐款50万元兴建图书馆一期工程,命名为“许楼光图书馆”。这是侨胞为莆田兴大捐建的首项工程。
  1991年许国雄先生的子女许奇锋四兄妹秉承父志,捐资300万元兴建图书馆扩建工程。1991年,许国雄先生捐资215万元兴建的“雄馨教学楼”竣工。
  1989年2月,宋元模先生在其主编发行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黄田乡讯》上刊登了该报社与职大《吁请各界人士为兴化大学捐献图书》的联合启事,得到了国内外莆仙籍人士广泛而热烈的响应。著名科学家林兰英、闵桂荣,著名作家百余位热心人士,都送来了自己的专著和部分珍贵藏书、杂志……
  办好一所大学的关键在于在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个春节,《兴化大学招贤启事》在《湄洲报》《莆田乡讯》等几家报纸刊登,并且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一批批优秀的人才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杨梅山麓,投进了家乡的怀抱。兴化职业大学,终于从黄牌警告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容光焕发地站立在世人面前。
  1991年6月12日,国家教委正式批准把兴化职业大学、莆田师范大专班、福建省广播电视大学莆田分校、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合并,成立莆田高等专科学校。从此莆田市首次有了自己的普通高等学校。
  1992年9月27日,国家教委专家组认为:“莆田高专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土地、校舍面积等方面都超过了国务院《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的规定标准;尤其是‘一校多制’的路子,是改革创新与实事求是很好的结合,有推广价值,要逐步完善,在全省甚至全国作个榜样。”
  自1993年以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天津财经学院、福建医大等院校先后派出几十位资深教授到郭风、许怀中、俞元桂等。
  自1993年以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天津财经学院、福建医大等院校先后派出几十位资深教授到校担任教学工作,指导学科建设,培养青年教师。并把优良教风、学风传播进了校园。学校每年也选送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名牌大学进修,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同时,聘请外籍教师来校担任教学工作,邀请院士、专家来校讲座,充分利用兄弟院校的师资力量,不但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扩大学校的知名度,逐步使之成为名流学者聚集的“学术乐园”。
  兴化大学——莆田高专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凝聚着爱国侨胞的深情厚望。1991年6月,热心莆田教育事业的市政协主席林文豪(名誉校长)又远渡重洋,专程到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等地,为学校筹集了1500多万港币,从而大大缓解了学校基本设施滞后的状况。历年来,海外乡亲共为之捐资4000多万元。除了许国雄先生一家之外,其胞弟许国华先生也捐资432万元用于兴建“光琼科学楼”和设立许理胜教育基金会。像许氏家族这样捐资助学的爱国侨胞的感人事迹很多,学校的科学楼、体育馆、田径场……也都凝聚着侨胞的深切爱心。
  众人拾柴火焰高。全市各县区、乡镇政府、厂矿企业、三资企业和社会各界也对莆田高专的建设与发展予以极大的关爱和支持。正如莆田市人民政府在校园中高耸的“芳名塔”的铭文中所赞扬的那样:“海外赤子及三胞至亲,情系桑梓,惟千秋伟业是举;国内有识之士,同心同德,以百年大计为念,慷慨解囊,兴教助学。其功无量,其德有馨……”他们的办学义举为世人敬仰和传颂,他们的兴教芳名将永载史册!
  经过15年的艰苦创业,莆田高专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设施不断完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专业设置日趋合理,学校具有了一定规模。至2000年,校园面积已达692亩,建筑面积94868平方米,在建面积近8万平方米;教师员工439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86人,占专任教师的34%;讲师80人,占专任教师的32%;普通大专在校生3867人。学校集师范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于一体,拥有文、理、工、艺、体等门类20个大专专业,成为培养莆田市经济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不过,大专毕竟还不是大学。
  随着莆田市经济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促使莆田高专更上一层楼,申办本科大学迫切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1999年10月14日,中共莆田市委三届十五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莆田市委、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决定》,把创办一所多学科性的本科大学作为“十五”期间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2000年3月31日,中共莆田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整合莆田高专、福建医科大学黄田分校、莆田华侨体育师范、仙游师范学校为莆田学院,并于4月3日成立了以市长陈XX为主任的“莆田学院筹备委员会”,制定了各项优惠政策,提出“举全市之力,申办莆田学院”的口号。
  创办莆田学院也得到了各级领导、院士、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各界人士纷纷出谋献策。
  2001年春节前后,全国人大代表福建视察团科教组一行、国家教育部张保庆副部长等领导先后光临学校,并对申办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01年7月28日~29日,教育部组织专家组对莆田学院的申办情况进行考察评估。学校良好的软硬环境,给专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获悉家乡申办本科大学,期盼已久的海外侨胞奔走相告,并先后致函祝贺,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莆田学院发展。爱国侨胞、力宝集团董事长李文正先生致信国务院有关领导,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心声:“家乡莆田市有300万人口,与台湾一水之隔,自古以来基础教育比较发达,但至今没有一所本科大学,是福建省沿海五个地级市中唯一没有本科大学的城市,导致家乡教育方面实际上是“东部的西部”;由于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了莆田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也影响了海峡两岸科技文化的交流。我们海外侨胞翘首等待家乡申办“学院”早日实现……”李先生曾捐资360万元用于兴化大学——莆田高专的师资队伍建设,并捐赠价值近200万的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
  天时、地利、人和,使得申办工作一帆风顺,水到渠成。2002年元月,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全体会议在风景如画的桂林召开,评委们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了莆田学院申办本科大学的资格,也给莆田的历史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笔。
  2002年3月21日,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莆田学院,认定她是一所拥有理、工、文、管、医、农等多种学科的本科院校。学校立足莆田、面向全省,以培养应用型的高级科技和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莆田学院将继续秉承“厚德、博学、弘毅、卓越”的办学精神,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努力办成有特色、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
  2002年5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以部长和乡亲的双重身份,给莆田学院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勉励把学校办成一所有特色、有水平的大学,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优秀人才。
  莆田学院批准成立的喜讯不胫而走,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纷纷致电致函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表示继续鼎力支持学校的各项建设。
  2002年6月11日,一个令莆田300万人民欢欣鼓舞的136日子——莆田学院正式挂牌成立了!
  以上几篇原载《莆田文化丛书·兴教育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知识出处

筑梦莆阳

《筑梦莆阳》

出版者: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福建莆阳作品集,共收录联诗词赋、教坛拾翠、乡土走笔、师长勉励、序跋选辑、媒体报道几部分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