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渡西行树新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筑梦莆阳》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661
颗粒名称: 东渡西行树新风
分类号: G649.29
页数: 4
页码: 204-207
摘要: 本篇文章原载200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莆田文化丛书·兴教育人》,文章记述了莆田出国留学的学生情况。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留样教育 教育史

内容

留学教育是洋务派“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期,不仅国内学堂纷纷成立,而且出国留学也成为一种风气。特别是科举停止后,出国留学就成为知识分子寻找政治出路、职业出路的重要途径之一。据统计,当时留学生的人数约在2万人以上。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规定:“出洋考察为办学人员之必要条件,而日本则为必往之地”。自费留日因此也风靡一时。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至清宣统二年(1910),福建女留学生以福州、莆田地区为最早,并且数量最多,所学多为医学和教育。莆仙这个地区的经济文化自宋代以来就比较发达。
  自古以来,有不少民众背井离乡,往海外谋生发展,因而成为华所之乡。进入近代,随着西学东渐,新学堂的创办,不少青年学生纷纷出国留学,寻求出路。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前,莆仙留学生主要是到美国和日本。仅莆田一县留学生就有220多人(哲理中学学生居多),位居全国第一。其中,美国120人以上,始于1903年;日本89人,始于1905年2月;英国9人,始于1902年;法国2人,始于1920年;德国2人,始于1936年。
  据载,第一个官费留学生为莆田人张景棠(字左如),原在全闽学堂肆业,1905年赴日本考入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后入日本大学,第二年返国,任莆田官立高等小学校长;1911年,任福建省参议会议员。他是莆仙地区最早的一位留日学生。在他之后,1905~1906年间先后自费留日的有黄胜白(字雄东,号祖荣,后留美)、林翰(字西园)、涂开渠(字季方)、陈樵(字友渔)、陈乃元(字爱吾)、蔡碹(字心权)、徐煦、黄仲良、黄明儒、黄缃(字子平)、黄缙(字佩南)、许有年等数十人(1904年,福建全省留日学生不过72人)。
  他们大多是莆仙知识界主张维新和较有名望的头面人物或富家子弟,其中有的后来转向革命。如张琴(1876~1952),字治如、知庐,莆田人,晚清莆田最后一位进士(1904年科),授翰林院编修。他目睹国家内外交困的深重灾难,他以爱国知识分子的良知予以深刻的反省,终于在辛亥革命前后思想观念有了相当大的进步和更新。尤其是1913年他担任国会议员和《亚东新闻》主笔期间,“忧然于专制复萌”,毅然以笔代刀(笔名“持儒”),接连发表了24105简社论,愤怒揭露了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的狼子野心,并对反动政府“割弃我土地”的卖国行径大张达伐。张琴曾积极参与创设官立兴郡中学堂,亲自出任首任校长,并积极支持学生投身民主革命事业,改自家祠堂为私立莆阳图书馆。林翰(1878~1925),莆田人。10岁就能作对咏诗,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留学日本。1902年创办莆田第一所讲授新学的私立学校——砺青小学堂,他亲任堂长。1913年出任福建省议会议长。黄胜白(黄田县自费留日第一人)、陈樵、陈乃元等人,1910年参加福建的革命团体“福建学生会”,有的更成为中国同盟会会员。
  这些青年知识分子中的不少人都成了勇敢的革命闯将。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留学生黄绶等人创办了莆田县第一所私立中学——兴郡崇实中学堂,并积极传播反满革命思想,掩护福州革命志士避难,以致学校被迫停办。留学生涂开渠与陈樵、叶华滋、叶如年等在城内创立“醒社”,购买传播革命和科学的新书数百种,供人阅览;出资在上海开设达文社,译著和出版中外新书,如《瓜分惨祸预言记》《福建之存亡》等,大力宣传革命,后被清朝政府所封禁。在光复福州的战斗中,有5位莆田学生参加炸弹队,参与围攻将军府的于山之役。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美国国会通过利用部分庚子赔款来接受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清宣统元年(1909)学部、外务部制订了派遣办法。此后,留日学生渐少,留美学生增多。与此同时,从20世纪初年起,莆仙地区开始有了留美学生。到1912年,有姓名可稽的就有11人,都是莆田籍的。其中黄琼竺(字岚谷),女,莆田石庭人,1880年出生。1902年赴英留学,入伦敦牛津大学医科学习,为莆仙留学国外的第一人。她于1904年8月(提前一年)获该校医学博士学位。
  1904年回国,任福建省政府医务室主任、福建省红十字会会长、兼福州市红十字会主任。最早前往美国留学的是1903年出发的宋国祥与郭玉清。他们都是由美国的美以美教会资助前往美国的。这是莆田第一批留美学生。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仅18岁的莆田女子蔡禄治同学美国,这是莆田第一位女留美学生。这些自费留美学生大多是由美国传教士介绍或经教会资助前往美国的。
  他们学成回国后,为国家作出较大贡献,同时也促进莆仙地区经济文化特别是教育和科学的发展。其中在科技、教育(当时莆田几所较大学校的校长多系留学生)等方面卓有建树和贡献者不乏其人,有的成为国际科技界和学术界的佼佼者。
  除几位学部委员外,在医学方面,外科界有早年留学英国的余文光(1901~1982),他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公共卫生专业外科学学士学位,受聘为爱丁堡皇家科学院院士。新中国成立以前长期担任莆田圣路加医院(莆田医院前身)院长,后又长期担任浙江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他是我国第一个对胰头癌施行Whipple氏手术者,同时在实验外科领域里,他又是国内最早的动脉修补物(即人造血管)研究者之一,被称为“中国现代外科方法的先驱之一”。
  上海大夏大学教授兼校长欧元怀(1893~1978)。他于1920年获美国西南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22年回国出任厦门大学教育主任兼总务长;因反对校方压制学生们的民主行为和应离校学生们的请求而在上海筹建大夏大学,以后长期任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教授兼副校长、校长,该校成为全国重点高等师范学校中之一。
  林景润(1898~1946),福建协和大学教授兼校长。他于519-1927年留学美国,后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929年出任协和大学校长,这是我国教会大学的第一个华人校长。
  余宝笙,女,黄田城内人,1904年出生。1924年留美,1937年获美国约翰斯霍金斯大学生化博士学位,是该校第一个女博士,并获美国科学家学会颁发的一把金钥匙。期间,曾三度赴美。1951年回国,创建私立华南女子职业学院,自任院长。
  宋尚节,今秀屿区勿石镇人,1920年4月留美,入俄亥俄州伟斯里大学,提前一年于1923年毕业。因成绩优异,荣获该校化学系奖金与荣誉奖(是中国学生惟一获此殊荣者)。毕业后,继续进入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院,1924年6月获得化学硕士学位,荣获科学会颁发的金钥匙一支和学校奖金200元。他又用1年零9个月时间完成博士课程,于1926年3月获得化学博士的学位,成为莆仙留学生中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人。
  原载《莆田文化丛书·兴教育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知识出处

筑梦莆阳

《筑梦莆阳》

出版者: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福建莆阳作品集,共收录联诗词赋、教坛拾翠、乡土走笔、师长勉励、序跋选辑、媒体报道几部分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景棠
相关人物
黄胜白
相关人物
林翰
相关人物
涂开渠
相关人物
陈樵
相关人物
陈乃元
相关人物
蔡碹
相关人物
徐煦
相关人物
黄仲良
相关人物
黄明儒
相关人物
黄缃
相关人物
黄缙
相关人物
许有年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