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筑梦莆阳》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656
颗粒名称: 审美教育
分类号: G633.95
页数: 5
页码: 179-183
摘要: 本篇文章摘自1987年5月福建少儿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美学知识》,文章陈述了教育工作中美育的特点、发展变化、美的存在形态、美育的途径。
关键词: 美育 审美 教育 社会

内容

美育又叫“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艺术作品的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变得高尚、积极,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健康地成长。美育已成为我国当代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为什么教育工作中必须包括美育呢?美育的特点、途径是什么?大家知道,青少年风华正茂,特别具有强烈的爱美之心,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能够揭开美的奥秘,探索审美心理,塑造美好形象。美是具体可感的,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的那样:“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当我们漫游于家乡的山林、溪畔,唱一唱《十五的月亮》、《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或是吟诵一遍毛主席的《园春·雪》,在心头总会激荡起一股异样的甜蜜的乡恋。这样获得的爱乡、爱国的情感,不是比正襟危坐地听一些枯燥乏味的说教更深切有效吗?借助于形象(主要是艺术美、自然美),饱含着情感,这正是审美教育的根本特点和魅力所在。
  由于美育是在耳湍目染之间,伴随着情感的激发与交流的,因此会产生出强烈的感情共鸣。这种“动之以情”的教育,能够缩小感情差距,消除隔罔,净化、融洽、升华个人或群体之间的人际关系。这种情理交溶的教育方法不是特别会使新一代的年轻人喜闻乐见吗?
  正因为美育具有融理性于形象和情感之中的奇妙特点,具有“无孔不入”地浸润渗透到心灵深处的微妙作用,所以有助于人生观和高尚人格的最终完成,苏联现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能磨练人性……它能培养细致入微的性格。”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把美育作为人格最后完成的必修课。重视艺术的教育感化作用。他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含有这个意思。
  当前,美育对于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人们树立起新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促进改革与开放,更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郭沫若说过:“人类社会改造的步骤是人的改造,而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美学家蔡仪也认为:“美学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于美育,而美育的发展,定有助于推动五讲四美’运动,定有助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当年,第一个明确提出“美育”这个概念的席勒(1759-1805),就是从改造社会,实现人性的“复归”这样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来倡导美育的。我国近代的蔡元培、鲁迅等一些教育家、思想家也是旨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主义,实现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倡导美育的。蔡元培认为,科学教育能使人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审美教育则可以激励感情,提高改造世界的“兴会”和创造精神。今天,我们若是联系当前的改革、开放潮流,对于美育的广泛作用也就会更为明擦。比如——
  美是发展变化、自由创造的,她垂青于“听唱新翻杨柳枝”、“领异标新二月花”。美是新的伴侣,“当美与那一代一同消逝的时候,再下一代就将会有它自己的美、新的美”(车尔尼雪夫斯基)。因而,审美活动对于破除安于现状、墨守陈规的惰性文化,放下传统因袭的思想包状,培养勇于接触新事物的精神,更新观念,无疑是大有神益的。黑格尔说得好:“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为了赢得精神上的解放,在全社会振奋起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克服惧怕变革的习惯势力,培养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是多么需要美育啊!
  美又是简洁有致的,犹如“删繁就简三秋树”,清水芙蓉去雕饰。那些风靡行时的现代式样的器物、建筑和艺术造型,更加讲究线条的简洁、流畅、形式与功能的高度统一,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等等。这些对于树立现代人的效益和时间观念不是很有启发吗?
  美的存在形态是多姿多彩,不拘一格的,她讲究调和对比,多样统一,追求“寓杂多于整一”,这对于培养容忍异议的度量胸怀,提倡平等意识,发扬民主精神,创造一个和谐、协调、融洽的社会环境不是大有好处吗?这对于养成既各抒已见,又遵守纪律法制的良好习惯,不是大有好处吗?
  美在于独具慧眼的发现。审美感受与审美判断都带有相当鲜明的个性色彩,以至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对于培养各色各样个性的人,造就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的人才,是多么可贵的锻炼啊!
  美育对于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能力,造就一代能够“艺术地掌握世界”,并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全新的人”,更有着得天独厚的重要作用。
  首先,基于形象与情感,凭借直接而具体的审美观照的美育,能极大地促进左右脑的平衡协调发展,尤其是增强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空间想象、自由联想等思维能力,并且还在潜移默化、感染熏陶之中造就能够感知和欣赏美的眼睛与耳朵。
  其次,美育有助于人们充分发挥才华横溢的创造性。因为美是自由创造的形象生动体现,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智慧和才能力量。
  马克思指出:“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人的本质力量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作用的一种乐趣。”因此审美教育就很能帮助人们克服思维定势,冲破传统的封闭式的学习方法,开拓创造才能,造就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思维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想象力,而“审美意象是一种想象力所形成的形象显现”(康德)。因此,美育与创造力成了形影不离的伙伴。
  1986年,《少年智力开发报》以治理沙漠、开发大西北为题,发起了《未完成的沙漠畅想》科技征文,全国二千多所中小学的十万名青少年蹦跃参加。许多立足科学而又想象丰富的巧妙设计,体现了改造自然的崇高理想,闪耀着爱国主义的H缭光芒,受到了大家的喷喷称道。例如,有的同学由绵豆东西的万里长城奇观,进行相似联想,提出就地取材,利用漫漫黄沙和充足阳光构筑泥沙合成材料的万里防沙墙,并精心设计了“太阳能熔沙筑墙机”。1983年,13岁的北京小学生王忠群荣获了当年“国际少年书信写作比赛”第一名。
  他凭借地理、文学方面的知识,驰骋想象,写到梦见自己坐在邮政纽带上来到千里冰封的北极,与爱斯基摩小朋友快活地玩耍,写到了北极熊和冰屋子……难怪国际评委会的专家们也认为这篇书信写得“富有想象力”、“诗情洋溢”。联合国“外空探索”作文比赛亚洲第一名、武汉的初中生傅洁说过,她读书“读到精彩处,就反复读,直到脑子里出现书中描写的人物或景致为止。”瞧,这不也说明是得益于审美意象吗?
  音乐是实施美育的利器之一,它对于创造性思维也有着奇妙的催化作用。爱因斯坦划时代的相对论竟是伴随着他自己弹奏的钢琴声诞生的。1921年,爱因斯坦在一次学术报告的末尾,拿出心爱的小提琴演奏了一曲,用以表达他报告中难以用语言表述的一些内容。当代人们迷恋的电子音乐、激光音乐等,更是音乐与科技的直接融合,显示出现代化的强大活力。也许真如贝多芬所言:“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爱因斯坦也坦率地承认:“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因而人们赞美他是个科学家,更是个艺术家。
  翻开科学史,古今中外,精通艺术的科学家、思想家多得不可胜数。当代美国学者库恩根据大量的科学史实,论证了审美考虑在科学创造中的重要性,认为“美的考虑的重要性有时可以是决定性的”。
  美育对于促进体育也有很大的作用,而体育对于美的创造也有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不是吗,具备“健、力、美”的身体素质和体型离不开美的启迪;自由体操、器械体操、花样滑冰、高台跳水、水中芭蕾等,哪一样少得了美的造型?哪一样不是美的创造?同样,美育与劳育的关系也相当密切。高尔基说:“劳动形成了这世界上的一切有价值的、美丽的和伟大的东西”。劳育要培养起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具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赋予劳动创造一切的高超才能,这正是与美育中所强调的行为美、心灵美,塑造一代新人相吻合,何况美就是从劳动中创造而来。在我们的社会里,不劳而获可耻,辛勤劳动光荣,这不仅是识别恶与善的界限,也是区分美与丑的标志。劳动中智慧与才能的表现恰恰是美的象征。
  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和掌握美学基础知识,积极参与欣赏、评价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审美活动,培养起自己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学校里除了认真听取老师有关美学知识讲座的讲解之外,还可以选读一些美学家的专著,在比较中加深对美学基本问题的了解。要提高学习哲学课程的兴趣,因为从学科分类来说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连一般的哲学原理都理不清头绪的人,对美学知识的掌握往往会感到困难重重。在我们学习的许多课程中,与审美有直接关联的如音乐、美术、体育和文学都涉及到艺术美。自觉地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对树立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意义极大。比如在古今中外名曲的欣赏中,陶冶性情,会帮助我们敏感地去抵御靡靡之音的影响和毒害。在对名画的临摹与鉴赏中,提高了对形神兼备的美的形象的感受能力,便会丰富自己的审美情趣。诵读唐诗宋词、中国文学名著,体验民族文化独特的美感,也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充溢爱国主义的豪情。
  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课余的日常活动中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去感受美好的社会风尚,领悟可贵的人生价值。可以借节假日或者课外活动的机会,利用大自然来扩大视野,开拓胸襟,增进才智情思。
  总之,审美教育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在一切创造性的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塑造自身,实现自身的完美。
  摘自《中学美学知识》
  福建少儿出版社,1987.5

知识出处

筑梦莆阳

《筑梦莆阳》

出版者: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福建莆阳作品集,共收录联诗词赋、教坛拾翠、乡土走笔、师长勉励、序跋选辑、媒体报道几部分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