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梅妃文化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梅妃》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57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梅妃文化的发展
分类号:
K825.6
页数:
11
页码:
282-29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梅妃文化的发展研究,其中包括了唐王室与部下后裔的寄托、杨花与萍、蘋实出一体、中国古代的又一大传说等。
关键词:
江梅妃
人物研究
文化发展
内容
一、唐王室与部下后裔的寄托
南宋李俊甫《莆阳比事·唐家遗裔》载:唐家遗裔迁居兴化军的,有蔡王尉八代孙李丹,唐时莆田令,遂家;宋时其裔多登科第。江王元祥后裔陇西公楚圭(云麾将军)自南安徙居兴化,为西平李;李富是楚圭次子游击将军尚炅之后,避武氏乱,经南安、游洋入莆。李翔,尉莆田,遂家,子孙多居军城。唐开元名宰相宋广平有著名的《梅花赋》。宋的刚毅秉赋、名臣风范,被视为梅花品格的精髓。广平的玄孙宋骈,以闽观察判官迎大父易就养,寓居兴化军城小西湖等地,为宋氏入莆之始②。宋骈后裔宋增佑(1881—1955),字仁陶,著《宋仁陶日记》,1936年12月25日载:制《广平家乘志略》8章并叙一篇,本日脱稿。
唐王室与部下后裔的情怀,寄托于江梅妃这个形象。
据《梁溪集》行状载:李纲的祖先出自李唐宗室,为建州刺史者卒官因家焉。太平兴国四年析建州置邵武军。因此,李纲的吟咏多与唐开元天宝时事相连。李纲虽为蔡京之流荐引,但一生主战,与叶梦得有诗文酬唱。李纲惜宋璟《梅花赋》失传而予补作,把梅妃形容得栩栩如生,
晁说之(1059—1129)是中眷第五世,晁补之(1053—1100)是东眷第五世,哲宗绍圣党祸起,晁说之、晁补之俱落党籍。补之的外甥叶梦得深得蔡京器重,但补之没有攀亲结贵。政和七年(1117),叶梦得与晁说之、苏过等12人结许昌诗社,唱和甚欢;直到宣和元年(1119)。晁说之在咏梅中继李纲之后也喻为梅妃。
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号石林居士,乌程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徽宗时因蔡京荐举,累官龙图阁学士,知汝州、蔡州,移帅颍昌府。叶梦得尊敬蔡京,但对蔡京的一些作法又敢于“正过”,并不时向一些宦官、贪官“开炮”。他在党争中能保持相对的中立态度;得罪蔡京后被长期弃置不用。靖康之难后,叶梦得发生变化。建炎、绍兴年间,他在建康留守和江东安抚使任上理政有方,为岳飞等人的北伐队伍供给粮饷,对抗金战事作出贡献。文学上也由尊王(安石)抑苏(轼)转向学苏,如《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绍兴十二年至十五年,叶梦得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十六年正月,拜崇信军节度使致仕。叶梦得的藏书有四五万卷,十七年冬毁于火。《莆阳比事·梅妃入侍》跋说:《梅妃传》是“叶石林得之朱遵度家”;《梅妃传》跋则说:“惟叶少蕴与余得之”,“略加修润而曲循旧语”。宋朝官至吏部尚书的韩元吉《叶少保挽词六首》之二称:叶梦得“门生满天下”。这个“略加修润而曲循旧语”的“余”应是叶梦得的门生。叶梦得著述见于历代著录的有55种402卷;但现存著述23种114卷中没有述及梅妃。
宋本《梅妃传》的改定,除了咏梅文学的发展外,还有杨妃小说的发展,这在11、12章中已有阐述。而江梅妃是莆田人,也值得探讨。
二、杨花与萍、蘋实出一体
古人早就把杨花与浮萍(蘋)联在一起。《埤雅》载:“世说杨花入水化为浮萍。”《尔雅·释草》载:“萍、蘋,其大者蘋。”可知,杨花和萍、蘋,虽为三物而实出一体。唐代杜甫《丽人行》有句“杨花雪落复白蘋”,后代有人理解为玄宗时杨妃与梅
妃的故事。
北宋时,苏轼的《水龙吟,又(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咏道: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①。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②。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③。(原注:旧说杨花入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艇斋诗话》注道:①老杜诗“落絮游丝亦有情。”②唐人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③唐人诗“时人有酒送张八,惟我无酒送张八。君有陌上红梅花,尽是离人眼中血。”
其他文人也这样理解。陈偕,号月境,高邮人,《词综补遗》卷五认为即见于《淮海集》之广陵人陈偕。其《满庭芳·送春》词有句:“榆莱抛残,桃英胎子,杨花已送春归。未成萍叶,水面绿纹肥①。徐逸,字无竞,号抱独子,自称汝阳被褐公,天台(今浙江省) 人,少与朱熹为友。其《清平乐》词有句:“争须携手踏青。人生几度清明。待得燕慵莺懒,杨花点点浮萍②。”赵长卿的《小重山·杨花》词有句:“枝上杨花糁玉尘”。“晓来雨过转伤情。铺池绿,遗恨寄浮萍③”。辛弃疾(1140—1207),有词集传世。其《满庭芳·和洪丞相景伯韵呈景卢舍人》有句:“惟有杨花飞絮,依旧是、萍满芳池④”。周晋,字明叔,号啸斋,济南人。绍定四年(1231)宰富阳。其《杨梢青·杨花》词,也有句:“似雾中花,似风前雪,似雨余云。本自无情,点萍成绿,却又多情①”。彭元逊,字巽吾,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二年(1261)解试,与刘辰翁屡有唱和之词。其《平韵满江红·牡丹》词有句:“白日长闲青鸟在,杨家花落白苹中②”。无名氏《西江月》词有句:“春事一溪流水,杨花千点浮萍③”;无名氏《多丽·杨花》词有句:“明朝看,池塘雨过,萍翠应添④”。
杨花与浮萍,对应为杨贵妃与江采萍(梅妃),再因杨贵妃是蒲州人而对应江梅妃为莆田人。是否这样呢?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载:“蒲中逍遥楼楣上有唐人横书,类梵字,相传是《霓裳谱》,字训不通,莫知是非”。
《霓裳谱》因杨贵妃而闻名天下。杨贵妃的祖父,是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父亲杨玄琰,开元初任蜀州司户。蒲州,宋时称蒲中。《全唐诗》423卷有元稹吟《崔徽歌》,序云:裴敬中以兴元幕使蒲州,与河中府娼崔徽相从累月。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高邮人,元丰八年(1085)进士,《调笑令十首并诗》之三有句“蒲中有女号崔徽”。“一见裴郎心似醉⑤”。
宋时,莆田以莆中扬名:王梅溪《谢林虑夺先红》诗有句“莆中荔枝胜闽中”;有咏莆中景云“一日两潮鱼蟹市,万家六月荔支天”。有名士问艾轩曰:莆中子鱼、紫菜最好?艾轩答曰:荔支、蛎房更奇①。据《辞源》,莆,通“蒲”。蒲中就是莆田(莆中)吗?元代,兴化路均未修志。明代,王世懋的《闽部疏》还载:“兴化,古莆中”。直到清乾隆时,《仙游县志》卷五十三·丛谈仍载:“兴化别称莆阳,又曰莆中,原属泉州”。复旦大学历史地理所编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与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8册)均无“蒲中”条。
晋时陆翙《邺中记》载:东晋时后赵石虎建逍遥楼,每猎获珍禽异兽,辄宴于此(在今河北省临漳县)。此地与河南安阳相邻,不在海边。莆田宋代的旧志均佚,绍熙《莆阳志》的永乐大典辑本未记载“逍遥楼”。现存的《仙溪志》是残本,也无逍遥楼。进士、答失蛮人伯笃鲁丁,元至元三年(1337)任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副使,有《逍遥楼》诗②。
身世云霄上,飘然思不穷。
晴山排翠闼,暮霭宓琳宫。
牧笛残云外,渔歌落照中。
蓬莱凝望眼,隐隐海霞红。
可知元时的逍遥楼在海边,而不在内地的蒲州(属今山西省)。伯笃鲁丁应是赴任岭南时途经逍遥楼,而赋该诗的。但宋时的蒲中逍遥楼是否在莆田呢?有待继续考查。
《元秘书监志》卷九载:“伯笃鲁丁,字至道,进士,至正元年(1341)四月由礼部侍郎迁秘书太监。”可知,伯笃鲁丁,即鲁至道。戴良《鹤年集序》举西域诗人鲁至道等12人。杨瑀《山居新话》有鲁至道至正十二年(1352)《挽樊时中参政》、《挽宝哥参政》诗。王逢《梧溪集》有《访鲁至道总管诗》。至道至正时曾任潭州路(属今湖南省)总管①。唐兀氏买住,字从道,广平人,元统元年(1333)进士,保定路安州同知,转松阳县达鲁花赤,有诗《和伯笃鲁丁浮云寺》②。
北宋后期,屡有莆仙人成仙的小说问世。此后,再多一个江梅妃,也就不足为奇了。
北宋后期,崔公度(?一1097)撰《陈明远再生传》一卷,说兴化军人陈明远皇祐四年(1052)病死三日复苏事。三日间,陈进阴府,遵泗洲老僧令而忏悔回生,绝荤信佛、念经为善。同期,无名氏撰《玉华记》,说唐武后时冀州人方氏救疫有功德,上帝召入白玉楼为玉华侍郎,陈与侍女宋道华相恋,皆谪坠人世。方氏托生于莆田,宋政和(1111—1117)初62岁时才为歙州婺源宰,宋氏托生蜀中。一纪后,宋氏先返天,与玉华宫莫真君在方朝散郎病梦中传达上帝召还旨意。方氏醒后遂乞致仕而去。
《梅妃传》成书于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以前,最早摘录于叶廷圭的《海录碎事》一书中,这是叶廷圭(翠岩)知泉州时于绍兴十九年成书的。南宋莆田人郑樵(1104—1162)看过《海录碎事》,在《通志》中评曰:“叶翠岩《海录碎事》葸求典雅,为南渡艺林之冠③”。郑樵既然看到《海录碎事》,也就了解书中所录的《梅妃传》六个条目,他是否见到《梅妃传》原文,不知。《通志》艺文略第三《传记》未收录宋人著作。朱维干《莆田县简志》第一章载:旧志的缺点之一是缺漏,如叶庭珪、陈振孙、戚继光等名人,弘治、乾隆两志均缺如。这三个外地人都对莆田有贡献,叶廷圭在《海录碎事》中自序时署名叶庭珪,他在莆田的史实有待查考;笔者推测他从莆田得到《梅妃传》,而摘录入《海录碎事》一书。
稍后的莆田贡士李俊甫也是唐朝李氏的后裔,他“上考史记、旁摭纪录,下至诸家文集、行实、碑碣、书尺,悉从采掇,询于耆儒、参之故老,积十余年心目之勤,厘为〔《莆阳比事》〕七卷①”。书成于嘉定七年(1214),该书所录《梅妃入侍》条,是对《梅妃传》的摘录。
《梅妃传》、《莆阳比事》最初的阅读面很窄。其中有多种原因。或是手抄本藏之名山、未流传到社会上;或是版印后印数少价钱贵,一般人无缘拜读;或是文人们不重视小说,仍醉心于功名事业。
赵师侠,一名师使,字介之,宋宗室,新淦人,淳熙二年(1175)进士,十五年为江华郡丞。有坦庵长短句。在莆期间,有《满江红·壬子(1192)秋社莆中赋桃花》、《柳梢青·壬子莆阳壶山阁》、《汉宫春·壬子莆中鹿鸣宴》词,后词下阕有句:“先春占早争开。是人间第一,唯有江梅。莆中旧传盛事,六亚三魁②”。他以江梅先春时开花第一,喻赞莆中在绍熙三年(1192)前已出徐铎、黄公度、郑侨三名状元等。师侠还有《诉衷情·莆中酌献白湖灵惠妃三首》、《一剪梅·莆中赏梅》、《朝中措·莆中共乐台》,其中未谈到梅妃。赵的非莆地咏梅词数首,也未赋到梅妃③。
莆田人、南宋大文学家刘克庄(1187—1269),从淳祐十年(1250)起,笔下才屡咏江梅妃。按常理,他以梅花诗而遭贬,对梅花是情之所锺,最关心梅花的一切;他的岳父林景良嘉定七年(1214)知兴化军时为《莆阳比事》写跋;他开禧元年(1205)19岁时在临安补国子监生,到淳祐十年共45年间,因仕途坎坷而乡居26年,最有机会看到《梅妃传》或《莆阳比事》,却未谈到。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他晚年自述所说:余少嗜章句,格调卑下,故不能高。既老,遂废不为。然江湖社友犹以畴昔虚名相推让,虽屏居田里,载贽而来者,常堆案盈几,不能遍阅①。《后村先生大全集》中还屡有记载:他拖欠文债(作序等)甚多,退官一二十年后才还清。
刘克庄是江湖诗派的领袖,由于他淳祐十年(1250)起屡咏江梅妃,梅妃的故事才渐为人知。
值得深思的是,刘克庄的笔下也未说到诸杂砌《梅妃》。笔者在12章2节中推断,诸杂砌《梅妃》约诞生于1147至1206年。由此产生的另一个可能是:刘克庄20岁前,诸杂砌《梅妃》已诞生,只在局部地区演出过,未在南宋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刘克庄这个嗜戏的大文人一直未看到和提及。
三、中国古代的又一大传说
唐至德元年(756)六月十四,将杨贵妃缢死于马嵬驿佛堂。此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就开始流传了。事隔半个世纪后的元和元年(806),白居易、陈鸿根据民间传说,各作《长恨歌》、《长恨歌传》。《长恨歌》的影响最大,因它首次把李、杨的爱情故事从人间升华到灵界。五代时的《旧唐书·杨贵妃传》,在序中始把“邦家丧败”归罪于杨贵妃。宋人对此前的李、杨故事一是予以辩证。如明正统五年(1441)朝鲜刻本《樊川文集》卷二《华清宫三十韵》“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句下,注文引用宋代刘斧撰的《翰府名谈》中《玄宗遗录》1000余字。这段资料他书未见,详述:玄宗赐杨贵妃死,杨据理辨驳,用毛巾蒙脸痛哭,第一次被缢未死,又缢第二次才死。即否认《长恨歌》塑造的杨贵妃成仙的故事。二是事隔390年后,而于绍兴年间改定宋本《梅妃传》,在李、杨故事的基础上增添了江梅妃,形成了李、杨、梅三角爱情故事,并定型为:杨妒妃祸国、梅贤妃忧国的形象。后世,又据宋本《梅妃传》进行艺术加工,衍及小说、笔记、书画、诗词、歌赋、戏剧、音乐、歌舞、史志、民俗、电影、电视等许多领域,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南中国具有幅射力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艺术之一,形成了梅妃文化。改革开放以后的莆田,梅妃文化是继妈祖文化之后的又一个热点。
唐玄宗与杨贵妃、江梅妃的故事流传了800多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因此,既使旧、新《唐书》与《资治通鉴》等史籍明确记载杨贵妃死于马嵬驿,由于杨妃事实上不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人们就一直幻想其死而复生,连学者也推波助澜。如俞平伯1927年11月15日撰写《“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传疑》①,推断杨贵妃可能没有死,但声明“佐证缺少,难成定论,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亦以不废乎?”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中考证认为:杨贵妃被人带往美洲。日本民间和学术界却认为:杨贵妃从上海附近出海,飘至日本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久津,终其天年②。这都是姑妄听之的例子。江梅妃的情况也是这样,她的形象寄托了南宋时兴化军士人的信念、品格、情操等,成为全国人民作为与杨贵妃相对照而喜爱的人物。
此后,约定俗成,影响扩大。人们也就不想去考辨正史中为何没有梅妃。1928年,连鲁迅这样的大人物予以质疑,也无济于事。其他的人也就不愿去干否定梅妃这种大煞风景的事了。梅妃成了约定俗成的闻名海内外的人物。鲁迅等人的怀疑没有影响她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既然如此,笔者初揭梅妃之谜,也就达到了认识这种文化现象的目的。
梅妃的故事流传了800多年,体现了人类对于明君的期待与才女佐助君王治国并有真挚爱情的理想。莆田市文联主席许培元2000年6月22日在《梅妃生里传犹在》一文中认为:历史上是否有梅妃的争论没有意义,“梅妃是老百姓认可的人格高尚的伟大女性,如此足矣”。笔者认为:梅妃故事,堪列为中国古代的又一大传说。
中国古代的四大传说,是《梁山泊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牛郎与织女》。2004年,宁波、杭州、上虞及宜兴、济宁、驻马店4省6市商定梁祝传说(流传1600年)联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四大传说,各在传说过程中增添了许多优美的情节与故事。以《孟姜女》为例,顾颉刚于1924年11月撰写《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一文①;考证孟姜女故事流传2500年的演变过程。该故事始载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9)的《传》,先锋杞梁在打莒国时死了,齐侯在郊外向其妻吊唁,其妻不以为然,齐侯遂到杞梁家吊唁。到南宋时郑樵《通志·乐略》论及:“杞梁之妻,于经传所言者不过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稍后的《孟子疏》才说杞梁之妻称孟姜。至此,孟姜女怀征夫哭倒长城的故事才定型。
江梅妃的象征是梅花。1903年,慈禧皇太后确定牡丹为国花。1929年,民国政府确定梅花为国花。1994年,全国人大八届二次会议第440号议案“关于尽快评定我国国花的建议”批转农业部办理,中国花卉协会组织成立国花评选领导小组,开始评选。
南京师大教授程杰相继出版《宋代咏梅文学研究》与《梅文化论丛》两书,研究梅花,指出:“生气”与“清气”、“骨气”,是宋人确立的梅花三大象征意义;如今融入中华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之中,成了精神财富(后书16—17页)。
21世纪初,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确定了国花。2005年两会期间,中国著名花卉专家陈俊愉教授等62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联合签名提案(到2007年3月有102名两院院士签名支持),建议尽快把牡丹和梅花确定为中国的双国花。同年9月,中国园艺学会在北京召开全国国花评选研讨会,与会的50多名专家展开讨论,以求缩小分歧选出国花。笔者认为:梅花理应列为中国的国花。拙著即是注解之一。
知识出处
《江梅妃》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江梅妃的研究成果及资料汇编。有关梅妃的记载散见于史志、诗词歌赋、小说笔记与戏剧中,为了进行系统的研究,笔者收集整理了六年,终成此书。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梅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