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江梅妃是莆田的文化象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梅妃》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57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江梅妃是莆田的文化象征
分类号: K825.6
页数: 8
页码: 262-269
摘要: 本节记述了江梅妃是莆田的文化象征,其中包括了蒲、蘋、藻是莆阳海洋文化的基础、江采蘋是艾轩理学的理想女杰、忠信民风诞生江梅妃、“寒梅”公等。
关键词: 江梅妃 人物研究 文化象征

内容

一、蒲、蘋、藻是莆阳海洋文化的基础
  朱维干《莆田县简志》八章指出:“自吴兴筑海为堤,以开北洋水利,裴次元筑海为堤,以开南洋水利,莆人始得平土而居之。初仅凿塘开壑,以为救济,继而仁者不惜财、智者殚其虑,作陂筑坝,分引溪涧之水,以灌平原之田,于是南北两洋始成乐土。”唐代吴兴、裴次元分别始筑北、南洋海堤后,莆仙地域扩大、人口增加。宋熙宁八年(1075)至元祐元年(1086)木兰陂筑成,唐代莆僧黄妙应(涅槃)的古谶应验:“水绕壶公山,莆阳朱紫半①”。此后,莆阳丰衣足食,科第簪联。该陂的建造与蔡京有关。《出迅录》载:“蔡襄万安桥成,从弟京请陂莆南。襄曰:‘饶汝为之。’襄临终(1067)戒诸子曰:‘阿叔他日必陂莆南,莆遂为乐土。然阿叔必大贵亦大奸,汝辈当徙居于莆,勿近之’”②。
  方天若,字彦稽、仪也、正中子,莆田城关方巷人,绍圣四年(1097)榜眼。初调彰信军节度推官。元符三年(1100)为秘书省正字,蔡京失势,被贬为越州观察推官。蔡京复相后,历任校书郎、泉州通判、福建路转运判官、湖南转运使、知无为军、两浙监司、阁右文殿修撰。方于元丰八年(1082) 撰《木兰水利记》,说蔡公兄弟(京、卞) 感涅槃之灵谶、念梓里之横流,屡请于朝,乃下诏募筑陂者,蔡公以书招福州义士李宏,李宏倾家财七万缗钱,率家丁7人入莆施工,陂未成而力竭,蔡公复奏募,得黄石14大家共施工七十万余缗钱,毁田4千多亩、雇工40余万而成陂,溉田万有余顷,岁输军需三万七千斛。
  就家乡而言,蔡京对木兰陂有功;但就全国而言,他是北宋灭亡的六贼之首。南宋初,莆田理学家林光朝(1114—1178)《木兰即事》诗对比蔡襄与京、卞,评价公正。
  济渡清源颂蔡襄,如京如卞亦同堂。
  兰水果符兴化谶,功比万安差雁行。
  可怜误国翻自误,身窜家流名垂锢。
  顿使行人口里碑,尽付当年诸大户。
  大户捧诏还自猜,莫是太师嫁祸胎?
  谁知财散身随显,何如身剖不藏财。
  昨过惠安探遗迹,今过木兰重叹息。
  莫云忠佞天懵懵,就此亦堪辨黜陟①。
  南宋《莆阳比事》卷四载木兰陂事,一句也未说到蔡京:治平间,有莆田钱氏女始议堰陂,出家资募役。水势冲激,陂成而坏者再。钱不胜愤,赴陂流死。至熙宁间,侯官李长者宏应募而至,陂始成。今陂上有义庙,李长者、钱氏女合祠焉。《宋史·蔡京传》将此事列为罪状之一: “托言灌田而决水以符兴化之谶。”到明弘治《八闽通志》拾遗,引《搜神秘览》附会说是蔡襄兴水利灌民田,引水绕壶公山,而登第者于前为多。可知从宋至明,蔡京家乡的人耻言蔡京,至以从兄蔡襄冒顶募修木兰陂之功。
  《莆阳比事》第七卷“田擢瑞蒲”条载:“县旧以田多生蒲故曰莆田。风物赋云:擢瑞蒲于田亩,记其旧也(旧志按:楚辞《天间》云:莆萍是营。王逸云,萍,蒲之地。宋代洪兴祖补注云:‘莆,疑即蒲字。蒲,水草,可作席。’黄长睿云,莆,古蒲字)。”
  蒲是水草。此地原受海涝而多蒲,遂称蒲田。《陈书》列传十三《虞寄》传载:宝应败走,夜至蒲田。生蒲之地,即蒲田。蒲田与海争地而立县,老百姓视蒲草为瑞蒲,后名莆田。仙游县、兴化军各是在原莆田县的地域内析分、升建的。兴化俗称莆阳。木兰陂建后,莆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置稳定,鱼米丰收,文化发展,科举闻名。郑玄《诗》笺:“蒲,蒲柳”;即水杨,生于水边,叶似青杨,一名蒲杨。莆阳地名似也源出蒲杨物名。
  《辞源》载:苹,同“萍”。《礼·月令·季春之月》载:“虹始见,萍始生”。《本草纲目·十九·草》载:蘋,生于浅水中的田字草。《辞海》载:蘋即苹。正如《莆阳比事》所引:莆萍是营;萍,蒲之地。通俗说,萍,就是蒲(莆)田草。《采蘋》有句:“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古人取蘋、藻供祭祀用。明代,莆田人林有年则说:“萍,无根而浮,常与水平,”故名。梅妃江采苹的诞生,寓涵着莆阳士人辅作皇室、调鼎天下的抱负。
  藻,是水草的总称,也指文章、文采。蘋,一云水上浮萍,即藻①。由长乐侨寓福清的陈乐轩,因读书《采蘋》有悟,改名藻,字元洁;继林光朝(艾轩)、林纲山(亦之、字学可、福清人)而在莆田传授红泉东井之学,闻名天下①。乐轩的改名藻,反映了莆阳人家贫子读书、以报宗庙的风气。南宋大文人刘克庄就受教于同乡艾轩、乐轩诸大儒。
  蒲、蘋、藻的含义,就是莆阳海洋文化的基础与象征;而梅妃江采蘋,是这些含义的概括体现。
  二、江采蘋是艾轩理学的理想女杰
  在宋代的儒学复兴进程中,庆历学术是思想启蒙阶段。王安石掀起了北宋政治变革和儒学复兴的第二个浪潮,对儒家以外的诸家学说兼收并蓄,并具体运用于政治变革中;为推行变革、统一思想,力主一道德以同俗。崇宁、大观(1102—1110)以来,蔡京擅权,使王氏新学走向异化,也使宋代的政治与学术进入最黑暗的时期。
  林光朝(1114—1178),字谦之,号艾轩,时称南夫子,莆田北高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谥文节。他早年在家乡曾从深于象数的林霆为师,20岁上庠,两次应试不第,在钱塘“闻吴中陆子正学于尹和靖,因往从之,由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②。不久回乡在黄石创办红泉义学。他学通六经旁贯百氏,深得象数之学,专于精讲不喜著书。其教以身为律、以道德为权与不专习词章为进取计。《莆阳比事》卷三载:林光朝以圣贤践履之学为已任,穷经讨古,浩然自得,四方抠衣从学者岁率数百人。陈俊卿说:“莆虽小垒,儒风特盛,自绍兴(1131—1162)以来四五十年,士知洛学而以行义修饬兴于乡里者,艾轩实作成之也”。《纲山集》序称“艾轩流派当时实自成一家。”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东南者,自光朝始①。林希逸说:“自南渡后,洛学中微,朱(熹)张(栻)未起,以经行倡东南,使诸生函咏体践,知圣贤之心不在训诂者,自莆南夫子始②”。朱熹自述:“某少年过莆,见林谦之、方次云③说得道理极精细,为之踊跃鼓动,退而思之,至忘寝食,后来再过,则二公已没,更无一人能继其学矣④”。即绍兴二十年(1150)夏,朱熹赴同安任主簿,过莆听林光朝等人讲学。林、方二人对中庸九经的理解和对儒释之分的认识,启迪了朱熹⑤。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间,莆中名士多出其门。后,七闽士人喜称艾轩。方奏名南宫,时朋友门弟子宦达已多,往往交贺于朝;以其有所抱负庶因仕以行道也。《莆阳比事》卷二载:林光朝,为国子祭酒时会孝宗幸太学,以礼部侍郎李焘执经,光朝奉命讲中庸: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一章。玉音嘉奖,赐三品服。不寻日,除中书舍人。殁后,莆人于淳熙十年(1183)在兴化军城南立祠,申国公陈俊卿撰《艾轩祠堂记》,福建路安抚使赵汝愚书丹,宣教郎朱熹题额。
  每岁春秋致祭。并榜其居曰师儒坊。光朝的一传、二传弟子,相继是林亦之、陈藻(乐轩)。福清人林希逸(字肃翁)受学于乐轩,端平二年(1235)进士,知兴化军时在谷城山精舍边筑三先生祠,“俯瞰国清塘,水光山色横陈乎前。”淳祐四年(1244)首祭,主管建康府崇禧观刘克庄撰《兴化军城山三先生祠记》。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卷十六《谈艺六·诵诗》还载:“宋,玉融(今福清县)陈叔盥与乐轩陈藻读《国风》于古寺,至《采蘋》,藻掩卷而泣,顿悟中庸之旨。”
  南渡后,由于林光朝的讲学与力行,莆阳士风一变,以蔡京等莆阳裔奸臣为耻;光朝的讲学,还以中庸之旨影响了朱熹、孝宗、陈藻等人。《梅妃传》就是在这种氛围的初期创造出莆田乃至中国理学理想的女杰江梅妃。江梅妃是对杨贵妃的反动,也是对蔡京的反动。日本井上靖所著的《杨贵妃传》也指出:“关于梅妃的结局,曾有个故事流传。——有人认为这是后世编造的故事,以满足读者的目的,可能是把梅妃做为一个悲剧的人物,使她成为杨贵妃的对立面”。
  宋代理学,到南宋才繁盛起来,其重要内容之一是忠节观与贞节观;这在《梅妃传》中均得到体现。《莆阳比事》卷二列有《歧公归朝、梅妃入侍》条,歧公陈洪进是北宋初第一个纳土归宋的封建割据者,促进祖国的统一;梅妃故事与之合条,实际上表明莆阳人陈洪进有功于北宋,而不能单说蔡京有罪于北宋。何况说,莆阳人有个江梅妃,在唐时已有功于社稷。
  三、忠信民风诞生江梅妃、“寒梅”公
  南宋嘉定七年(1214)的《莆阳比事》视乡人蔡京为奸臣。卷四载:崇宁三年(1104)六月,籍元祐党人。莆预是籍者六人:陈次升、朱绂、王回、黄隐、林豫、方适。《耻附秦党、弗诣蔡门》条载:朱宗,字成德,累迁大府卿。是时,徽宗尊宠潜邸之旧、并录其子。宗父绂,旧学之臣;宗不自言,亦无有为宗言者,蔡京同州里,持国柄逾二纪,凡附已者辄跻显仕,而宗终不诣其门。方价,字子严,擢熙宁第,大观(1107—1110)初宰寿之安丰,用翰苑。特荐召审。既至,蔡京以价不肯私谒报罢,寻卒侯官,已而挂冠里居20年,终朝奉郎。陈骥,宣和(1119—1125)间为国子博士,不肯见蔡京而耻为之屈,遂就部再授通判,年62挂冠而归。方轸(慎言曾孙),宏放有文采,以
  父通任太庙斋郎时蔡京当国。轸抗章列其过:天下自古为臣之奸未有如京今日之甚,坐是削籍编置海外。
  南宋宝祐五年(1257),陈尧道《仙溪志》序:该志“于人物为尤重”,“用则入徂徕圣德之颁,不用则入文德党籍之碑”。刘克庄序:“地以人重,瞻言耆旧,有列于庆历谏官者,有危言谠论、相望于元祐党籍者”。《仙溪志》也把蔡京视为奸臣,不入人物传。而彰传元祐党籍人物:陈次升、朱绂、王回、林豫等人。还有叶确,元丰八年(1085)进士,与朱宗皆蔡京里姻,知京必败,未尝一诣京门。后欲以苏州守与公,令人约一见,然后报行,公翛然挂冠(终河北提举),后京果败。
  宋朝外患频仍,兴化军仕人英勇抗敌,不乏英豪。兴化县人,有武状元、凤翔府正将薛奕在永东城(今陕西米脂县东)抵御西夏,于元丰五年(1082)牺牲。靖康元年(1126)金军南下,仙游县人、京畿部队正将林师豫在封丘牺牲;承节郎叶顗在汴京东北牺牲;湖南茶陵县令林子立募兵2000人勤王,在湖北荆门奋战牺牲。莆田县人,有河南少尹兼西京留守阮骏抗金,建炎元年(1127)冬牺牲。真定府路马步军副总管陈淬拒金,妻孥8人遇害,知恩州后,陈淬与长子、从子于建炎初牺牲。副中书侍郎林冲之靖康使金,不屈而被拘十六年至死。建炎元年,李富筹资募兵3千人隶于韩世忠部,迎立宋高宗,任殿前制干,因上恢复长策而忤秦桧,左迁承信郎,连三疏,不待报而归。
  南宋《仙溪志》记有仙游的不少梅景。卷一《官廨》载:县治厅之东曰东圃,旧名梅圃。花木青葱、亭台爽垲,皆公余游息之所。尉厅西有轩,植双梅于前,曰梅林。其北思贤堂之前有熙春台的旧址,向北有古松数十株,夹以梅、竹,气象幽雅。刘克庄于端平元年(1234)赋词《又,陈尚书生日》,称赞莆田人陈卓尚书“公似寒梅,向层冰积雪,越样清奇”;“仙溪前辈相望”
  中,又似蔡襄、陈次升、叶颙等人。陈卓,字立道,绍熙元年(1190)进士,端平二年(1235)书枢密院事。未几辞,乡居16年,卒时86岁,平生不营产业,葬事不能具,谥请敏。蔡襄(1012—1067),宋代名臣,曾任三司使,朱熹评为“芳名不朽,万古受知”。陈次升(1044—1119),曾列入元祐党籍,卒赠太中大夫。叶颙(1100—1167),孝宗时任相,清廉公正,卒赠少师。
  当然,刘克庄本人也是爱国忠臣。《后村先生大全集》中,他多次批判权奸蔡确、秦桧、丁大全、史弥远、史嵩之等人。甚至10多次驳回皇帝对史嵩之奖誉的“成命”,尽管皇上再三调解,刘仍抗旨到底而遭贬斥。
  总之,南渡以来,莆阳士风大变,视蔡京为耻辱,而彰扬正人君子。此后形成了民风:“十室之中,必有忠信①”。在这样的风气中,先是推崇江梅妃,此后又彰扬“寒梅公”陈卓尚书与仙溪前辈蔡襄等人。

知识出处

江梅妃

《江梅妃》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江梅妃的研究成果及资料汇编。有关梅妃的记载散见于史志、诗词歌赋、小说笔记与戏剧中,为了进行系统的研究,笔者收集整理了六年,终成此书。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梅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