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清前期的双线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梅妃》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57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清前期的双线发展
分类号:
K825.6
页数:
5
页码:
251-25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江梅妃清前期的双线发展研究,其中包括了对《梅妃传》的发展、江舜居始迁巷东村等。
关键词:
江梅妃
双线发展
清代
内容
一、对《梅妃传》的发展
吴志达著《中国文言小说史》,663至664页指出:《梅妃传》是描写唐玄宗腐败的宫廷生活、揭示玄宗后期由治至乱几乎使唐王朝覆灭原因的传奇名篇。梅妃具有高雅脱俗的美,自尊自①载《幔亭集》。
重、善良温柔。作者同情梅妃而贬杨妃。篇末的议论,对以往的女人祸水之论表示异议而批判了明皇的罪恶本质,颇精辟,发前人之未发。明《惊鸿记》据此传改编,清《长生殿》采用了该传的部分情节。
康熙七年(1668),王晫《看花述异记》摹仿牛僧儒《周秦行记》,自记在山阴(今绍兴)沈氏园梦遇古代各妃主:夫人总隶天下草木花卉,其中梅妃司梅,还有司花女袁宝儿、永新、杨贵妃、薛琼琼、红线女、弄玉、绿珠、念奴等人①。该文旨在以爱花之心爱美人、以爱美之心爱花。这是全国小说界首称江梅妃死后成仙。
康熙十年(1671)的《天宝曲史》以《梅妃传》为基础,把江梅妃塑造得更贤:玄宗赞梅妃为“宫中之良友”,梅妃忧虑安禄山大有跳梁之意,杨国忠不是宰相之才,玄宗兵甲无备、信任非人,单为一介肥婢的杨贵妃;国事甚危。梅妃死于安史之乱。该戏对以梅妃为主角的李、杨、梅戏影响很大。
大文人王士禛,康熙十一年(1672)以前有《骊山怀古八首》之三与《减字木兰花·咏梅妃》,均以《梅妃传》为基础吟咏梅妃。由于他是清初的诗坛领袖,梅妃的故事得以在诗词领域扩大了影响。
1674年,朝鲜半岛状元出身的著名作家金万重咏诗《读班婕妤、梅妃故事,感而赋之》。
康熙二十三年(1684),褚人获创作小说《隋唐演义》,共100回,总括了此前的梅妃故事并加以塑造,说蕊珠宫仙女下凡为隋炀帝的侯妃子,自尽后转世为唐玄宗的梅贵妃,安史之乱后与玄宗团圆,此后回归天庭。该书确立了历史小说的独立地位,广为流传。此后的文坛据此增衍。如莆仙戏《秦国祯》,即由此改编。
《隋唐演义》出版后,传入朝鲜①。此后还有韩文写本。《隋唐演义》流传到日本后,村田通信等人编译为《唐玄宗军谈》20卷。康熙五十三年(1714),《唐诗品汇》也传入日本。雍正三年(1725),《兴化府志》传入日本。乾隆七年(1742),《全唐诗》始传日本。二十年,日本大阪书林编辑一本中国《小说字汇》,收录《西湖二集》、《隋唐演义》等。乾隆年间,《唐诗品汇》还传入朝鲜。其中均有收录梅妃的故事。
康熙二十七年(1688)脱稿的《长生殿》,对《梅妃传》作了改动:梅妃在翠华阁与玄宗重续旧情,因被杨贵妃闯阁而“忍气回来,一病而亡”。该剧在以杨贵妃为主角的戏剧中是典范。清人凌廷堪誉为:自明以来400年,是以梅妃为配角的李、杨、梅戏曲的“中流砥柱”。此后也确实流芳千古。
名列乾隆三大家的袁枚、赵翼都有诗咏及江梅妃。乾隆后期,江苏人程枚根据《梅妃传》,创作传奇《一斛珠》,凌廷堪认为:程枚亦如洪升,“不废元人绳墨,诚斯道之功臣”。乾隆六十年(1795)成书的《小豆棚》,收入《十八娘外传》,这是山东人曾衍东所写,他仕宦闽粤20余年,由嗜荔而忆及明万历时闽人所写的《荔枝假梦》小说,遂予抄录。
二、江舜居始迁巷东村
顺治时,河南人周亮工的《闽小记》以画作的神品、能品、逸品喻闽中海鲜及全国美女:江瑶柱逸品,以冷逸胜并梅,“江瑶柱产涵江,癖梅妃子亦生其地,其妃子之玉骨乎!”其《竹枝词为胡彦远纳姬赋》有句:“莫羡江蘋黄石好(江蘋,莆之黄石人)”。黄石,与涵江相邻;清初截界,因此《闽小记》泛说黄石人江采蘋是涵江人。与此同时,莆田诗人纷纷揽胜,林尧英的《杂忆二首》之二称:黄石东华有“江妃堤”。陈延彬的《江妃村》称东华江梅妃“故宅只荒苔”。东华大村包含华东、华中、华堤三片,均在木兰江(溪)之东,游谦征的《江妃村》遂称东华为“江东梅媛村”。诗人“踏遍前村又后村”,寄兴而赋诗。
乾隆二十二年(1757)成书的《莆田县志》,卷二说:东华“沟中有田如鹅脰,田中有石一片,至今相传为江梅妃祖坟”。实际上,这是江瑫与妻子吴氏的“合葬鹅脰”坟①,江瑫的母亲林淑贞载入明弘治《八闽通志·列女》、清乾隆《莆田县志·列女》。可知江瑫是明弘治时人。这个鹅脰坟,到乾隆《莆田县志》时传为江梅妃祖坟。乾隆三十七年(1772)刊本的《莆风清籁集》载有郑王臣的诗和《兰陔诗话》,则衍为江梅妃骨葬墓。建宁人朱仕玠《过江妃故里》四首之一有句:“青冢魂归同寄恨,莆阳端不让荆门。”
《莆风清籁集》卷五十一载郑王臣的《过江妃村》诗五首及《兰陔诗话》,说江梅妃故居在江东村(不是14年前乾隆《莆田县志》说的东华村)。
道光黄石《江氏族谱》说江冬(江国舅之子)由东华始迁江东。此说有误;而是同谱所载,是明弘治前江舜居迁巷东(江东),娶林淑贞,舜居年20(遗腹子瑫未逾月)而卒,淑贞养孤鞠子,有司奏立孝节坊在垕江(巷东),周方伯书,皇清特旨崇祀节孝祠,春秋致祭。子瑫,以孝而官族其家,娶东华吴氏,合葬鹅脰,生两男。
垕江村,是元始的地名,明初又称巷东村,到清代乾隆时,巷东因在木兰溪入海口,而又成为海港,遂称为港东村、江丹村。周方伯,尊称周瑛(1430—1518),莆田连江里(今黄石镇)清江村人,官至四川右布政使。弘治初,周瑛因母丧回乡守制,此后不再出仕,弘治十四年(1501),与黄仲昭同修《兴化府志》,黄负责人物志部分,其余部分均由自称“莆阳拗史”的周瑛写。由于周瑛是地方史志专家,又与江舜居同是黄石人,遂题垕江村的林淑贞孝节坊。弘治三年(1490)《八闽通志·列女》说:江舜居20岁卒(遗腹子瑫未逾月),林淑贞寡居抚子攻举子业,养舅,舅卒时81岁。清乾隆《莆田县志》载:弘治三年以后,有司奏旌其门,并请旨崇祀节孝祠。以此推断,江舜居约是宣德至天顺年间(1426—1464)从东华迁至巷东,为江氏在巷东的始祖。因此,林淑贞的贞节坊立在巷东。舜居以后第七代的孟淮,号梅谷,始修族谱。到清乾隆时,就衍说江梅妃的故居在港东村。
元元统二年(1334)宁海桥建后,江氏迁宁海东岸的江濙与明弘治三年(1490)《八闽通志·列女》所载的江舜居及妻林淑贞,相距155年,约7代(每代20年左右),代系传衍可靠。
知识出处
《江梅妃》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江梅妃的研究成果及资料汇编。有关梅妃的记载散见于史志、诗词歌赋、小说笔记与戏剧中,为了进行系统的研究,笔者收集整理了六年,终成此书。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梅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