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明始梅妃的神灵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梅妃》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57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明始梅妃的神灵化
分类号:
K825.6
页数:
5
页码:
247-25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明始梅妃的神灵化研究,其中包括了梅妃形象通过元代剧坛走向民间、明弘治时梅妃落籍东华等。
关键词:
江梅妃
明代
神灵化
内容
一、梅妃形象通过元代剧坛走向民间
北宋元丰元年(1083)莆田县的木兰陂筑成,设立林墩陡门,此后,天华□村地域才露出浦岸,吴姓等逐渐徙居此地,并设立里社浦口宫②。南宋后期,莆田人刘克庄虽是江湖诗派的领袖,但其吟咏江梅妃的6首诗却未在元代诗坛产生影响。主要原因是其后期著作未能立即刻版印刷而流传到社会上,直到清乾隆时编修《四库全书》,也只收录其早期诗作等的《后村集》五十卷(淳祐九年〈1249〉林希逸序)。
南宋嘉定七年(1214)成书的《莆阳比事》,卷一《乌石官职、莆阳朱紫》条载有莆仙两县的著姓,但未有江氏。清道光黄石《江氏族谱》濙公条,载:“宋将迁鼎,梦皇妃示之曰:‘盍居海东,其宁乎’?于是卜居宁海之东。其厅事林环状元题句曰:‘宁海桥横江水聚,城山峰、济阳居,遂为肇迁始祖。’”元元统二年(1334),龟洋寺僧越浦募建宁海桥,并于桥北建吉祥寺。
莆田人林环(1375—1414),字崇璧,号纲斋,明永乐四年(1406)状元,预修《永乐大典》,为《书经》总裁官,两为会试考官。有《纲斋集》十卷。可知,南宋逐渐南迁并灭亡后,莆田的宁海桥于元元统二年(1334)建成,汀州济阳派的江濙随后才迁居宁海桥之东的天华□村地域;为江氏在莆仙的始祖。此后,该地域人口增殖,衍为东华村、垕江村(浦口宫所在地)。
元代的梅妃文坛,主要集中于戏剧与诗词两方面。
元代剧作中,有关汉卿的《月落江梅怨》,题义自明,应是以梅妃为主角,可惜剧本已佚。但在戏剧舞台上,以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最著名,梅妃是配角。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认为该剧是元曲冠冕,此后影响了《长生殿》等作品。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是总集元剧天宝时事诸作的大成者,是白朴《梧桐雨》以后的作品,现存只有辑本,虽然无法窥其全貌,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下册仍推崇为“伟大”的作品。
元初的段克己(1196—1254),有《雪梅》诗咏道:“风流谁似李三郎,不记仙姿委路旁。天上人间无觅处,风流罗幂只闻香”。前句风流即三郎李隆基,后句风流应指翠华西阁事件中的江梅妃。
诗坛上,多把梅妃混为杨贵妃。如马祖常(1279—1338)的
《拟唐宫词十首》之八、之九,各将两人的典故揉在一起:既是梅花“寿阳妆”,又养雪衣女、“偷将玉笛送宁王”;“妾身不怨命如萍”,却又“银河七夕度双星”。马祖常,字伯庸,延祐二年(1315)进士,官至御史中丞。
福建长乐人高棅(1350—1423)编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的《唐诗品汇》,卷五十五录有《谢赐珍珠》,仍把杨贵妃与梅妃混为一人。
莆田人洪希文(1282—1366)《种竹》诗有句:“不妨更了岁寒计,早晚栽松兼种梅”。在梅妃的故乡,没有发见吟咏梅妃的诗作①。
但武安人胡袛遹、平江人胡天游,各有一诗咏及江梅妃。
可知整个元代的诗坛,多数诗人认为梅妃即是杨妃。这里的原因值得探讨。笔者初步认为:南宋前期宋本《梅妃传》问世后,一些文人据以改编为诸杂砌《梅妃》、杂剧《月落江梅怨》与《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大受观众欢迎。而正统文人仍质疑梅妃的存在,因此在元诗中多把梅妃混为杨贵妃。换言之,宋本《梅妃传》中的梅妃,是依靠戏剧的力量而走向民间的,而且得到了老百姓的赞赏。此后,梅妃的形象才明确与杨贵妃区别开来。
二、明弘治时梅妃落籍东华
明初,东华至遮浪间有海堤,东华村内含华堤(海堤所在地)、华中、华东三片;由于海堤外延,在东华村西的垕江村又称巷东村②。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兴化知府岳正有诗《无题四首追和元马伯庸韵》,其三有句:“宫婢貌难当万乘,玉环心不在三郎”。感叹宫婢江采蘋的容貌留不住三郎唐玄宗,而三郎专宠的杨贵妃却心不在三郎。
莆田人黄仲昭(1435—1508)纂的《八闽通志》刊于弘治三年(1490),卷八十六《拾遗》载:江梅妃是莆田人,这是沿袭《梅妃传》的说法。13年后,同是黄仲昭纂的弘治十六年刊《兴化府志》,卷四十七则说:江梅妃是莆田东华人。同书卷十三有《浮萍》条,这是莆田人周瑛(1430—1518)纂的。该条引唐朝高供奉的《(本草)采萍(时日)歌》,一说江东人呼萍为藻;二说不同时间所采之萍有不同的治病功效;三说萍可加工为食物;四说,采蘋以供祭祀。
此后,郑岳(1468—1539)的《莆阳文献》卷六沿袭江梅妃是东华人的说法,该书撰于嘉靖四年(1525)。
嘉靖元年(1522)以后,收录《梅妃传》的《顾氏文房小说》传入日本。1597年以后,朝鲜半岛的诗人柳潚、南龙翼均咏及梅妃。
早在南宋,刘克庄的《贺新郎·端午》词就认为莆田的端午节赛龙舟是“争旗鼓”的游戏,不是讨好谗蛟怒龙。明弘治《兴化府志》载:端午竞渡达五天,民众乐为之,官府禁不了。万历四十六年(1618),《莆舆纪胜》卷七载有隆庆五年(1571)余一鹏的记事:七月二十日当午大雨,双龙从东角外海拥至大孤屿前,其一飞升;另一涌至大孤、小孤之间的华江潭中,所历禾树、草藻皆无损。九五(皇帝)在天,是飞龙;九二在田,是见龙。以后老百姓传为唐玄宗送江梅妃归乡,东华江潭是“神龙窟穴也”。余一鹏,字朝举,莆田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广西按察佥事。此后,何乔远的《闽书》卷二十四也引用这条记载,传播得以扩大。明万历年间,“神龙”两次显灵,东华民众
祈龙护乡,端午竞渡越加热闹,遂成兴化府有名的龙舟村。乾隆十六年(1751)“神龙”再次显灵。因此东华村拥有“专利”,共有4艘龙舟,赛会时间长达3个月,为闽地乃至南中国之最。
隆庆五年(1571)余一鹏的这条记载,为江梅妃的神灵化奠定了基础。万历十年(1582)左右创作的《惊鸿记》传奇,说江妃美于杨妃,守正俟死而无误国之罪,是天下女子的姣姣者,因此歌词品题以寄哀。唐玄宗、江贵妃的前身各是孔升真人、西王母侍女许飞琼。江梅妃既然是仙女下凡,六年后的万历十六年,福州举人徐熥就创作《荔支假梦》小说①;说江梅妃推荐的侍女福州十八娘也因得幸于唐玄宗,而在福州城东报国院成仙。《惊鸿记》还首说太上皇返京后接梅妃入宫,升为贵妃。此后,康熙时的《隋唐演义》、乾隆时的杂剧《梅妃作赋》,也衍说梅妃是贵妃。
唐玄宗幸过的贵妃、妃、侍女等都可以成仙,民间基本上接受了这种说法。如明代莆仙戏《江梅妃》后段说:安史之乱时梅妃欲自尽,得仙人张瓜老夫妇救居仙境,后与太上皇团圆。张瓜老即八仙之一的张果。张果在唐朝武则天时已数百岁,而宋《高道传》一书,才有张果乘纸白驴的记载;此后,张瓜老的情节得到扩充,形成清初莆仙戏小折戏《张瓜老》,演绎张瓜老八十成婚携妻骑白驴仙去的故事。
知识出处
《江梅妃》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江梅妃的研究成果及资料汇编。有关梅妃的记载散见于史志、诗词歌赋、小说笔记与戏剧中,为了进行系统的研究,笔者收集整理了六年,终成此书。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梅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