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神宗哲宗(1068—1100)时事与咏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梅妃》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56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神宗哲宗(1068—1100)时事与咏梅
分类号: K825.6
页数: 5
页码: 222-226
摘要: 本节记述了神宗哲宗(1068—1100)时事与咏梅的研究,其中包括了比附唐朝时事的图文与杨妃小说、苏黄时代普遍喻梅为美人等。
关键词: 神宗哲宗 时事 咏梅

内容

一、比附唐朝时事的图文与杨妃小说
  熙宁间,宋神宗拓熙河,对西夏进行抑制。元丰间五路攻西夏,战果不大。
  熙宁二年(1069)二月,宋神宗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变法图治、富国强兵。七年春大旱,守旧势力以“天变”为借口围攻变法,四月王安石被罢相。八年二月,王安石再相,但变法不能推进。九年天上出现慧星,十月,王被再罢相。但神宗朝,新法基本上得以执行。
  福清人郑侠(1040—1119),字介夫,治平四年(1067)进士,熙宁六年(1073)画呈《流民图》,神宗视后夜不能寝,次日下旨免除新法。王安石因此辞宰相,泉州人吕惠卿继宰而打击改革派。七年,郑侠取唐书魏征、姚崇、宋璟及李林甫、杨国忠、卢杞传为两轴,分别题为:正直君子社稷之臣事业图、邪曲小人容悦之臣事业图;迹在位佞臣欺君误国之事,暗合林甫辈而反于姚、宋者,各以类标题,复为书上之事皆画一①。吕大怒,上则谓之忠臣,乃窜英州②。梁桂元《闽画史稿》34页认为:郑侠画作,见于文字记载的只有这两图;未见有其他画迹之记录,故这两图可能出于代笔。但由此可知,北宋人感于时事,而以图画形式评论唐代的忠臣与奸臣。
  熙宁间,无名氏作《玄宗遗录》传奇小说,宋人喜言明皇、杨妃事,该录是其佼佼者。期间,秦醇撰《骊山记》一卷,该小说独有禄山伤杨妃乳、杨妃出浴而明皇、禄山咏乳艳事;新旧《唐书》均未载杨妃秽乱宫闱事,伤乳、咏乳实是宋人的想象。秦醇还撰《温泉记》一卷,写西蜀张俞夜被太真仙妃召去骊山温泉、对浴共饮同眠,但未成其好事。还有岷山叟撰的《杨贵妃遗事》二卷。
  元丰八年(1085),宋哲宋继位,司马光执政后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元祐初,副相刘挚提出调和新旧两党关系但被太皇太后高氏拒绝,新旧党争不断加剧。
  蔡京(1047—1126),字元长,兴化军仙游县枫亭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在任地方官时支持王安石变法,十年起入朝为官。元祐元年(1086)罢除大部分新法,权知开封府蔡京投靠司马光,在二月份五日内率先恢复差役法,一些大臣说蔡京为保官而投机,应罢黜;而且蔡京绚私枉法的事被揭露;蔡京遂调任地方官。八年九月,哲宗亲政,支持变法。蔡京回任京官,支持宰相章淳实行雇役法,有见识的官员从蔡京十年间两次更改此法,看出其奸。元符三年(1100)正月,哲宗病死。哲宗亲政时期,打击守旧派愈演愈烈,而不是集中精力进行改革,导致奸臣蔡京擅权后,北宋逐渐走向灭亡。
  二、苏黄时代普遍喻梅为美人
  神宗熙宁尤是哲宗元祐以来,梅花开始出现于京洛的皇家和公卿园林。程杰《宋代咏梅文学研究》一书133页考证指出:京洛两地至少有8种梅,即早梅、单白(江梅)、多叶(百叶缃梅、千叶缃梅、千叶黄香梅)、椒萼、绿萼、红梅、蜡梅、消梅。北宋后期(1068—1126),洛阳富弼园、王直方汴京城南私园均有梅景营置。千叶梅、蜡梅等梅花新品种相继发现,文人赏梅、咏梅渐成风气,开始出现十首以上的咏梅组诗,“梅格”与咏梅成了常见话题。与此同时,画界的“梅画”走向独立。会稽人、衡山华光寺长老释仲仁首开墨梅画法,以水墨替丹彩而用晕染法;与孤山之咏一样是梅花神韵的最好体现。“墨梅”题咏开始成为诗词的重要题材。
  王安石(1021—1086)作于熙宁七年(1074)的《独山梅花》诗,以美人、志士比喻梅花,是他被罢官而不屈的精神写照。《枣林杂俎》载:天台县桃源洞,人烟断绝。其间古桃树,年深化为精魅。梅月照轩窗时,王安石夜读易。桃精变为丽姝,与之谈易,发人所未发,安石喜甚。司马光来访,该姝隐身;后对安石云:妾乃梅花月之妖,不敢见正人司马光①。梅月,即十月。此事,是傍梅读易的雏形。
  苏轼(1036—1101)于元丰二年(1079)贬授黄州(今属湖北)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后,赋梅渐多。元丰五年苏轼写下著名的《红梅三首》,维护了红梅的高格。后人的描述或是拟人,或是比较。如楼钥《谢潘端叔惠红梅》诗:“自昔梅花雪作团,红梅晚出可人看。江梅不解追时好,只守冰姿度岁寒”。苏轼描写最多的是月下之梅,好以谪妃怨妇作比,寄托其幽洁雅逸、不甘沦弃的志向。如“盈盈解佩临烟浦,脉脉当炉傍酒家①”。“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②”。苏轼以来,梅月相映成了咏梅的热点,“月下赏梅”也成了文人的流行活动。继林逋之后,苏轼在咏梅方面的贡献最大,尤是晚年的岭南松风亭之作。苏轼的《哨遍·春词》,还有句“急趋檀板,霓裳入破惊鸿起③”。后人把霓裳舞、惊鸿舞分别视为杨贵妃、梅妃的代称。
  宋元丰八年(1085),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入京任秘书省校书郎,此后二三年间屡咏蜡梅,孔武仲应邀同赋④。元祐六年(1091),苏轼、陈师道在颖州唱和蜡梅。由于苏、黄是文坛巨子,蜡梅因此闻名。北宋末以来,蜡梅在南方渐渐普及。梅花属蔷薇科;而蜡梅属蜡梅科,最主要特征是黄色与浓香。晁补之《谢王立之送蜡梅十首》有句:“恐是凝酥染得黄,月中清露滴来香”。陈师道《次韵苏公蜡梅》诗有句:“羽衣霓裳涴香蜡,从此人间识尤物”。均想像为月宫、天仙化到人间的奇葩。张先《汉宫春·蜡梅》以江梅为背景,托出蜡梅“奇葩异卉,汉家宫额涂黄”,“中央正色”。
  从苏黄时代起,普遍以月宫嫦娥、瑶池仙姝、姑射神女、深宫贵妃、林中美人、幽谷佳人等“美人”形象比喻梅花。如:仲殊⑤的《洞仙歌》,有句:“广寒晓驾,姑射寻仙侣”;晁补之(1053—1110)的《生查子·梅》有句:“惟有许飞琼,风味依稀近”;张耒(1052—1112)的《观梅》有句:“天姝星艳下人世,灵真高秀无比方”。
  宋人把一种熏香称为返魂梅。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中曾几《返魂梅》诗注与向子諲《浣溪沙》序、周紫芝《汉宫春》等均载。宋代梅词,多用王昭君、绿珠、潘玉儿等古代美人的典故,而且经常言梅花为美人之魂,其民俗基础即在于返魂梅。

知识出处

江梅妃

《江梅妃》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江梅妃的研究成果及资料汇编。有关梅妃的记载散见于史志、诗词歌赋、小说笔记与戏剧中,为了进行系统的研究,笔者收集整理了六年,终成此书。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梅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