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综合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梅妃》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560
颗粒名称:
综合篇
分类号:
K825.6
页数:
77
页码:
216-292
摘要:
本文概括了北宋时催生与梅花相联的梅妃、南宋起衍化梅妃故事、江梅妃为何是莆田人等。
关键词:
江梅妃
人物
研究
内容
第十一章 北宋时催生与梅花相联的梅妃
第一节 《妆楼记》的唐宫“梅妃”
梅树喜欢温暖与湿度较大的气候,一般不能抗御零下15度的低温。隋唐之际,中国气候进入“第三个温暖期①”。北方颇多植梅,但南方的野生梅远远多于北方。
隋炀帝宫女侯夫人《春日看梅诗二首》之二,赞叹梅花“香清寒艳”,“是天真”本色,略具品格称美;这一意向在中唐以后继续发展。侯夫人的形象,后在《隋唐演义》中得到了塑造。
盛唐时,宋璟宰相写有《梅花赋》;但该赋不见于宋初编成的《文苑英华》、《唐文粹》,南宋周密等人疑为伪托。
开元名相张九龄的《和王司马折梅寄京邑昆弟》诗称梅花为“南国树”;《庭梅咏》写出梅花在雪妒风欺时,“不受岁寒移”;寄托守正不阿的人格气节。
山西人王维的《杂诗》中,梅花成为思乡之情的最难忘的对象。
李峤的《梅》,几乎用了此前发生的有关梅花的重要典故:庾岭、南枝、梅花妆、梅梁、望梅止渴等。
《全唐诗》中有咏梅诗102首,多在中唐以后。
杜甫是唐代第一个对梅花着笔较多的大诗人。在成都时,杜甫写下著名的《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标志着梅花从最初的闺怨意象完全转变为文人表现时序之心、乡国之愁的意象。
中唐闽越诗人朱庆余的《早梅》诗,开了南宋绍兴间开始流行的“岁寒三友”松、竹、梅的先河。
安史之乱以来,士人流寓南方的越来越多,江南文人也渐趋活跃;咏梅之作逐渐增多。尤是通过比较来突显梅花的精神品位。如韩偓《梅花》:“风虽强暴翻添思,雪欲侵凌更助香。应笑暂时桃李树,盗天和气作年芳”。
唐末五代的莆田人徐寅《梅花》诗,有句:“举世更谁怜洁白,痴心皆尽爱繁华。”他把梅花的素洁与穠春的浮华作对比,注入诗人反悖世情、超越世俗的精神,这在唐诗中很少见。
罗邺的《梅花》诗,隐有以吴越甚多的梅花与京洛贵族的富贵花相抗衡的用意。
由五代入宋的陶穀《清异录·花》门“花经九品九命”条对于花的品类,应是代表了唐五代以来的一般观念。其中,兰、牡丹、腊梅等5种为一品九命,茉莉等5种为二品八命,芍药、垂丝海棠、千叶梅等7种为三品七命,梅等9种为四品六命,杨花等6种为五品五命,海棠等6种为六品四命。可知,当时梅花品位不高。
唐人咏梅时以美人拟喻的作品不多。
武则天时王适《江滨梅》有句:“开花汉水滨”,“疑是弄珠人”。此诗用郑交甫汉皋逢神女典故,还出于曹植《洛神赋》:
“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
安史之乱后,始用美人比喻梅之高洁。如杜牧《梅》:“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
中唐王初《春日咏梅花》,有句:“靓妆才罢粉痕新,递晓风回散玉尘。”
晚唐皮日休《行次野梅》,有句:“茑拂萝梢一树梅,玉妃无侣独裴回”;唐彦谦《梅》,有句“玉人下瑶台”;韩偓《梅花》,有句“燕钗初试汉宫妆”。韩偓是唐末五代时入闽的最重要诗人。
晚唐时张泌编《妆楼记》,其中一条记载:除夕,梅妃与宫人戏镕黄金散以卜来年,梅妃一泻得金凤一只。南京师大教授程杰考证认为:虽然此事与《梅妃传》之本事了不相关,但由《妆楼记》所收事类可稽者止于中唐可知,梅妃的生活时间也应在这个范围之内①。程教授还认为:由《妆楼记》,“可见梅妃之事至迟在晚唐已见于著述。这与今本《梅妃传》跋文所记‘大中二年’写本,正为同时。”
木斋著的《宋诗流变》,第207页指出:宋代具有二重性:自安史之乱以来封建社会的衰落、自北宋以来内外交困的政治经济状况等,构成危机;但尽管塞外金戈铁马、狼烟不熄,内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内战频仍,文人地位之高、学术文化研究之讲求、科学文化之繁荣,则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座高峰,以致士大夫仍倚红偎翠、闭门觅句,这是相对的稳定性。
笔者下面要探讨的是:文人的吟咏,多与唐玄宗时的时事相比、相喻。
第二节 北宋前期(960—1022)梅花成为重要的文学意象
一、梅亭、梅花堂等
建隆元年(960)正月宋朝建立,都东京开封,以洛阳为西京;真宗时以宋州(今河南商丘南)为南京应天府;仁宗时以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为北京。
北宋一建立,致力于统一祖国,各地割据政权中的陈洪进最早纳土称臣。陈洪进,仙游人,平海军节度使、泉南等州观察使。太平兴国三年(978)四月,洪进入朝献出2州14县,史称泉、漳(包括莆仙两县)纳土;受到宋廷的优厚礼遇,任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居于首都,奉朝请,后封歧国公,雍熙初(985或986年)病卒。
北宋一直同辽对峙。太平兴国四年(979)攻辽,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大败,宋太宗中箭受伤。随后,宋军击退辽军的三次攻宋战争。
雍熙三年(986),宋军分三路攻辽。东路军在歧沟关(今涿县西南)北大败;西路军的杨业部复没。宋太宗此后对辽改采防御战略。
至道四年(998)辽攻宋,宋辽战争再次进入高潮。
景德元年(1004),辽军攻宋,真宗亲征,十二月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宋真宗称辽承天太后为叔母,岁输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此后,宋辽和平相处至北宋末年。
据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版印的李濂《汴京遗迹志》记载:宋时建琼林苑,在城西郑门外,俗呼为西青城,为宴进士之所,有梅亭、牡丹亭等(卷八)。开封府后衙有蜡梅一株,人以为奇,遂创梅花堂(后因包公而改为公生明堂)(卷三)。大中祥
符七年(1014),皇城内建成玉清昭应宫,共2620楹。天圣七年(1029)六月丁未夜大雷雨,宫内火起,至晓仅存长生、崇寿二小殿,遂改为万寿观(卷八)。
长生殿,与唐玄宗时杨贵妃的故事有关。衍至开封也建。梅亭、梅花堂,则成为此后宋本《梅妃传》的素材。
李剑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记载:北宋前期,史官乐史创作历史人物传奇,今存的《杨太真外传》,“以窒祸源”、“惩祸阶”为动机,“荟萃稗史成文①”。李剑国说《杨太真外传》作者可能未看到长期湮没的《梅妃传》,而未添入杨、江两妃的绝好关目。实际上,当时宋本《梅妃传》还未问世。
二、梅花是高洁人格的象征
宋初,作为政治、文化重心的汴洛地区,梅花尚未引起特别的注意。真宗朝以来,林逋、晏殊、梅尧臣等南方士人写了一些梅作,产生了“疏影横斜”等佳作,但影响未能展开。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人。他隐居江南独爱梅花,成了第一个着意咏梅的诗人。他开创了梅花作为高洁人格象征的新主题,开创了梅花作为重要文学意象的历史。宋人高度评价林逋咏梅的地位。辛弃疾《浣溪沙·种梅菊》有句:“自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即无梅”。吴锡畴《林和靖墓》有句:“清风千载梅花共,说着梅花定说君。”“孤山八梅”中有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发现了梅树的秀枝曲干之美,并始以梅枝、梅香、水、月组合,而凸显梅花幽静疏瘦之美。此后,这种组合逐渐流行。在咏梅中,林逋开始了“水”、“月”渐为梅花“表德”的过程。
北宋前期,喻梅只在色貌。咏江梅多称寿阳粉妆,写红梅多说胭脂香腮。雍熙元年至三年(984—986),王禹偁任苏州长州知县,作《红梅花赋》;吴感有《折红梅》词。这时的红梅花,在吴王旧囿还是稀有之物。
第三节 北宋中期(1023—1067)梅花“独向江南发”
一、范仲淹喻宋仁宗为唐明皇
北宋一直受到辽与西夏两大外敌的侵扰。
宋太宗时,宋军多次攻西夏,均失败。宝元元年(1038),西夏立国,宋与西夏维持30年的和局破裂。康定元年(1040)起,宋军与西夏三战皆败。
庆历二年(1042),辽宋重订和约,宋岁增给辽银10万两、绢10万匹。四年十月,宋与西夏和议,元昊削去帝号对宋称臣,自号西夏国主。宋年赐西夏银7.2万两,绢帛15.3万匹,茶3万斤。
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擢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开始改革。九月,范上《十事疏》,推行庆历新政。五年,范被罢官,改革失败。范仲淹作《西湖绝句》:“长忆西湖胜鉴湖,春波千顷绿如铺。吾皇不让明皇美,可赐疏狂贺老无?①”将宋仁宗比喻为唐明皇。
北宋中期,陈道光的传奇小说《蔡筝娘记》调侃了传说中成仙的杨贵妃,陈道光与杨妃饮款终宵而全无肌肤之亲。
二、文人始喻梅为高品美人
北宋中期,“梅花畏高寒,独向江南发②”。苏颂《本草图经》说:“今襄汉、川蜀、江湖、淮岭皆有之”。文人探春赏梅渐成雅事。“风山亭下赏江梅”成为杭州一景①。
英宗时,杭州人强至在长安任职6年,《立春》诗有句:“六年不见江梅影,长觉归心似旆摇。”
约在仁宗庆历三、四年(1040—1041)间,宰相晏殊(元献)从姑苏移植红梅到开封西冈第中,“北人应作杏花看”,“自尔名园争培接,遍都城矣。”文人宴饮,有《红梅集》传世②。
北宋中期,始喻梅为高品美人。如1057年进士王观的《江城梅花引》,有句:“疑是月宫、仙子下瑶台。”
第四节 神宗哲宗(1068—1100)时事与咏梅
一、比附唐朝时事的图文与杨妃小说
熙宁间,宋神宗拓熙河,对西夏进行抑制。元丰间五路攻西夏,战果不大。
熙宁二年(1069)二月,宋神宗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变法图治、富国强兵。七年春大旱,守旧势力以“天变”为借口围攻变法,四月王安石被罢相。八年二月,王安石再相,但变法不能推进。九年天上出现慧星,十月,王被再罢相。但神宗朝,新法基本上得以执行。
福清人郑侠(1040—1119),字介夫,治平四年(1067)进士,熙宁六年(1073)画呈《流民图》,神宗视后夜不能寝,次日下旨免除新法。王安石因此辞宰相,泉州人吕惠卿继宰而打击改革派。七年,郑侠取唐书魏征、姚崇、宋璟及李林甫、杨国忠、卢杞传为两轴,分别题为:正直君子社稷之臣事业图、邪曲小人容悦之臣事业图;迹在位佞臣欺君误国之事,暗合林甫辈而反于姚、宋者,各以类标题,复为书上之事皆画一①。吕大怒,上则谓之忠臣,乃窜英州②。梁桂元《闽画史稿》34页认为:郑侠画作,见于文字记载的只有这两图;未见有其他画迹之记录,故这两图可能出于代笔。但由此可知,北宋人感于时事,而以图画形式评论唐代的忠臣与奸臣。
熙宁间,无名氏作《玄宗遗录》传奇小说,宋人喜言明皇、杨妃事,该录是其佼佼者。期间,秦醇撰《骊山记》一卷,该小说独有禄山伤杨妃乳、杨妃出浴而明皇、禄山咏乳艳事;新旧《唐书》均未载杨妃秽乱宫闱事,伤乳、咏乳实是宋人的想象。秦醇还撰《温泉记》一卷,写西蜀张俞夜被太真仙妃召去骊山温泉、对浴共饮同眠,但未成其好事。还有岷山叟撰的《杨贵妃遗事》二卷。
元丰八年(1085),宋哲宋继位,司马光执政后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元祐初,副相刘挚提出调和新旧两党关系但被太皇太后高氏拒绝,新旧党争不断加剧。
蔡京(1047—1126),字元长,兴化军仙游县枫亭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在任地方官时支持王安石变法,十年起入朝为官。元祐元年(1086)罢除大部分新法,权知开封府蔡京投靠司马光,在二月份五日内率先恢复差役法,一些大臣说蔡京为保官而投机,应罢黜;而且蔡京绚私枉法的事被揭露;蔡京遂调任地方官。八年九月,哲宗亲政,支持变法。蔡京回任京官,支持宰相章淳实行雇役法,有见识的官员从蔡京十年间两次更改此法,看出其奸。元符三年(1100)正月,哲宗病死。哲宗亲政时期,打击守旧派愈演愈烈,而不是集中精力进行改革,导致奸臣蔡京擅权后,北宋逐渐走向灭亡。
二、苏黄时代普遍喻梅为美人
神宗熙宁尤是哲宗元祐以来,梅花开始出现于京洛的皇家和公卿园林。程杰《宋代咏梅文学研究》一书133页考证指出:京洛两地至少有8种梅,即早梅、单白(江梅)、多叶(百叶缃梅、千叶缃梅、千叶黄香梅)、椒萼、绿萼、红梅、蜡梅、消梅。北宋后期(1068—1126),洛阳富弼园、王直方汴京城南私园均有梅景营置。千叶梅、蜡梅等梅花新品种相继发现,文人赏梅、咏梅渐成风气,开始出现十首以上的咏梅组诗,“梅格”与咏梅成了常见话题。与此同时,画界的“梅画”走向独立。会稽人、衡山华光寺长老释仲仁首开墨梅画法,以水墨替丹彩而用晕染法;与孤山之咏一样是梅花神韵的最好体现。“墨梅”题咏开始成为诗词的重要题材。
王安石(1021—1086)作于熙宁七年(1074)的《独山梅花》诗,以美人、志士比喻梅花,是他被罢官而不屈的精神写照。《枣林杂俎》载:天台县桃源洞,人烟断绝。其间古桃树,年深化为精魅。梅月照轩窗时,王安石夜读易。桃精变为丽姝,与之谈易,发人所未发,安石喜甚。司马光来访,该姝隐身;后对安石云:妾乃梅花月之妖,不敢见正人司马光①。梅月,即十月。此事,是傍梅读易的雏形。
苏轼(1036—1101)于元丰二年(1079)贬授黄州(今属湖北)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后,赋梅渐多。元丰五年苏轼写下著名的《红梅三首》,维护了红梅的高格。后人的描述或是拟人,或是比较。如楼钥《谢潘端叔惠红梅》诗:“自昔梅花雪作团,红梅晚出可人看。江梅不解追时好,只守冰姿度岁寒”。苏轼描写最多的是月下之梅,好以谪妃怨妇作比,寄托其幽洁雅逸、不甘沦弃的志向。如“盈盈解佩临烟浦,脉脉当炉傍酒家①”。“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②”。苏轼以来,梅月相映成了咏梅的热点,“月下赏梅”也成了文人的流行活动。继林逋之后,苏轼在咏梅方面的贡献最大,尤是晚年的岭南松风亭之作。苏轼的《哨遍·春词》,还有句“急趋檀板,霓裳入破惊鸿起③”。后人把霓裳舞、惊鸿舞分别视为杨贵妃、梅妃的代称。
宋元丰八年(1085),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入京任秘书省校书郎,此后二三年间屡咏蜡梅,孔武仲应邀同赋④。元祐六年(1091),苏轼、陈师道在颖州唱和蜡梅。由于苏、黄是文坛巨子,蜡梅因此闻名。北宋末以来,蜡梅在南方渐渐普及。梅花属蔷薇科;而蜡梅属蜡梅科,最主要特征是黄色与浓香。晁补之《谢王立之送蜡梅十首》有句:“恐是凝酥染得黄,月中清露滴来香”。陈师道《次韵苏公蜡梅》诗有句:“羽衣霓裳涴香蜡,从此人间识尤物”。均想像为月宫、天仙化到人间的奇葩。张先《汉宫春·蜡梅》以江梅为背景,托出蜡梅“奇葩异卉,汉家宫额涂黄”,“中央正色”。
从苏黄时代起,普遍以月宫嫦娥、瑶池仙姝、姑射神女、深宫贵妃、林中美人、幽谷佳人等“美人”形象比喻梅花。如:仲殊⑤的《洞仙歌》,有句:“广寒晓驾,姑射寻仙侣”;晁补之(1053—1110)的《生查子·梅》有句:“惟有许飞琼,风味依稀近”;张耒(1052—1112)的《观梅》有句:“天姝星艳下人世,灵真高秀无比方”。
宋人把一种熏香称为返魂梅。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中曾几《返魂梅》诗注与向子諲《浣溪沙》序、周紫芝《汉宫春》等均载。宋代梅词,多用王昭君、绿珠、潘玉儿等古代美人的典故,而且经常言梅花为美人之魂,其民俗基础即在于返魂梅。
第五节 徽宗钦宗(1100—1126)时事与咏梅
一、蔡京似唐时的贤相?
徽宗继位后,蔡京屡被政敌弹劾而贬官,至以正议大夫提举杭州洞霄宫。蔡京勾结出差在杭州数月的供奉官童贯,逐渐取得徽宗的好感。建中靖国元年(1101)二月,徽宗亲政,蔡京屡被提拔。崇宁元年(1102)起,开始了徽宗、蔡京腐朽统治集团的黑暗统治。如:以推行新法为名搜括民脂民膏①,“蔡京既贵而贪益甚”,贿赂公行、卖官鬻爵、增税加赋、强征花石纲;排斥异已打击反对者,刻立元祐党人碑,又列元符党籍,甚至打击改革派陆佃等10多人;倡为“丰、亨、豫、大”之说,大兴土木、挥霍浪费,视官爵财物如粪土,累朝所储扫地矣②。
徽宗登极后,相信方士的话,政和初在京城东北隅培土筑山以求生男,号寿山艮岳。其地的梅岭植梅万本,山根构建萼绿华堂;还有梅岗、梅池、梅渚(金军攻城后废之)③。政和三年(1113)十一月郊祀时,徽宗等君臣见到空中楼阁(当是海市蜃楼),遂说天神降临,而掀起崇道高潮。七年,温州道士林灵素宣说徽宗是上帝长子下凡,奸臣蔡京、王黼、童贯等都是仙吏下凡,徽宗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①”,修建神霄玉清万寿宫②。
政和时“文忌”酷烈,蔡京颛国,士子程文一言一字稍涉疑忌,必暗黜之③。董贞元忤蔡京,携家居乌程梅林里,嗜梅,《梅》诗有句:“三槐九棘浮云外,一树寒梅寄我心。”
宋代蔡寀之《碧湖杂记》“宫禁不严”条载:杜牧之《华清宫》诗云“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许彦周谓如此天下焉得不乱。盖以明皇宠幸妃族,赏赍无极,君臣终日酣宴,所以兆渔阳之变耳。予闻东都宣政间,禁中有保和殿。殿西南庑有玉真轩,轩内有玉华阁,即安妃妆阁也。妃姓刘氏,入宫进位贵妃。林灵素以左道得幸,谓上为长生帝君、妃为九华玉真安妃。是时群臣惟蔡元长最承恩遇,尝赋诗题殿壁,常侍宴于保和殿,上令妃见京。先有诗,命京赓补成篇。须臾命京入轩,但见妃像。京又有咏诗。己而至阁,妃出见京,劝酬至再,日暮而退。且君门九重、睡榻之侧,岂容它人咳唾。至令人臣纵步亵饮于其间,当时恩幸可从而知矣。然极其它日之祸,殆甚于天宝之季。此可以为万世君臣之戒。蔡京《保和殿曲燕记》载此事为宣和元年(1119)九月十二日,“妃素妆,无珠玉饰,若仙子。”
政和五年(1115)正月,金国在中国东北成立,大败辽军。宣和二年(1120)八月,宋与金国签订“海上盟约”,夹攻辽国。二至三年,爆发方腊与宋江起义,后被宋军镇压。
宣和四年(1122),童贯、蔡攸(蔡京儿子)两次领宋军攻打辽国燕京(今北京),均败;十二月,金军攻取燕京,索得宋原给辽的岁币及100万贯代税钱后将燕京归宋。七年,金军擒得天祚帝,辽亡。宋代周煇《清波杂志》载:蔡攸副童贯出师北伐。徽宗与其父亲曰:“攸辞日奏,功成后问朕觅念四、五都,知其英气如此。”京但谢以小子无状。二人乃上宠嫔,念四者阎婕妤也。①世传唐时安禄山对杨贵妃想入非非;宋时的蔡攸也毫不逊色,竟开口向徽宗索两个嫔妃。
《宋史》传记与清代郑祖庚《侯官县乡士志·耆旧录(外编·事功)》均载:张柔直,怀安人,政和五年(1115)进士。性方介,不与世诡随。尝馆于蔡京家,严毅异他师。叫诸子弟学走,因天下被蔡京破坏至此,旦夕贼至而家,惟善走庶可免。蔡京听其言,擢用杨时。建炎间,范汝为陷建州,柔直守南剑,率州兵破贼,让功于统制任士安,未几贼大至,士安与州兵夹攻,大败之。按柔直之让功于士安,犹张巡之让功于贺兰进明也。柔直后进秘阁修撰,卒,邵武人立庙祀之。
宋徽宗在位26年中,七到京第,赏赐无数。蔡京担任宰相的时间达十七、八年,人称为六贼之首,还有王黼(宰相)、童贯与梁师成(大宦官)、朱勔与李彦(主要爪牙)②。钦宗为了维护帝位,相继贬逐、处置王黼、李彦、梁师成、童贯、朱勔(均处死)与蔡京(靖康元年七月病死于贬途的潭州,即今长沙)。
蔡京子蔡攸、蔡翛被杀于贬所,蔡绦赐死,其他子孙20多人(除驸马蔡鞗外)分别贬窜于湖南、福建边郡。
宋代,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八264条载:蔡京卒,“门人吕川卞老醵钱葬之,为作墓志,乃曰‘天宝之末,姚、宋何罪’云(冯于容云)。”意谓:天宝末年发生安禄山叛乱,不能归罪于贤相姚崇和宋璟;金兵入侵,也不能归罪于五次任相的蔡京。事实胜于雄辩,《宋史·蔡京传》指出:蔡京天资凶谲,竭四海九州之力以自奉,为保官无复廉耻,见利忘义,抛弃纪纲法度,至于兄弟之间互不往来,父子之间也成路人,终于导致国家复灭。他病卒后,天下人仍恨不能用国法处死他。
南宋陆游著《老学庵笔记》,卷十载:谢任伯参政在西掖草蔡太师谪散官制,大为士大夫所称。其数京之罪曰:“列圣诒谋之宪度,扫荡无余;一时异议之忠贤,耕锄略尽。”其语出于张文潜(1052—1112)论唐明皇曰:“太宗之法度,废革略尽;贞观之风俗,变坏无余”也。张文潜即张未,号柯山,苏门四学士之一,绍圣中屡受新党打击。
自宋神宗时期激化的新旧党争,首先受到追究的是权相蔡京等人,正是在他们的蒙蔽下,徽宗一朝才政事荒弛、决策失误、自取外侮。而蔡京本是附于新党的,于是荆公新政成为宋亡的攻击目标。自北宋末至南宋初,宋人对王安石变法以至其新学的批评上升到政治层面。《三朝北盟汇编》卷五一载:靖康元年(1126)宰相吴敏“因司业杨时上言,王安石《三经新义》邪说聋瞽学者,致蔡京、王黼因缘为奸,以误上皇,皆安石启之也。又谓安石不当继十哲,宜依郑康成画壁从祀。”《宋史》卷四二八《杨时传》载杨时请求追夺王安石爵位的奏疏。
把宋末危局落到王安石及荆公新学上,这是当时的偏见;未把王安石变法与此后挂羊头卖狗肉的蔡京集团区别开来。
二、李纲、晁说之笔下的梅妃
李纲(1083—1140),字伯纪,邵武人,政和二年(1112)进士,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因得罪权贵改任比部员
外郎、起居郎。宣和元年(1119),谪监沙县(今属福建)税务。有《用韵赋梅花三首·再赋一首》,谈及“十年不踏江南村”,“我行闽岭喜入眼”;诗咏“粉质不浴骊汤温”,“吹残楼角真可惜”;梅妃的形象呼之欲出。到三年时,又作《梅花赋》以梅妃喻梅花,这是从苏黄时代起普遍喻梅花为美人的文风发展的必然结果,即从喻为美人而升格喻为皇妃。
晁说之(1059—1129),宣和四年(1122)作有《枕上和圆机绝句梅花十有四首》,之五有句:“不同碧玉小家女,宝策皇妃元姓梅。”说之是开封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该诗也喻梅花为梅妃。笔者认为:张泌《妆楼记》中的皇宫“梅妃”在晁说之笔下有了发展,关键是与梅花联在一起。
宣和七年(1125)十月,金军南下攻宋直逼开封。十二月,在太常少卿李纲等大臣坚持下,徽宗传位钦宗。靖康元年(1126)正月初一,礼部尚书蔡翛(蔡京儿子)上疏:太上皇到南方组织力量,少皇帝到四川、陕西组织力量,伺机合攻外敌①。钦宗同意,升蔡翛为资政殿大学士,知永兴军。正月初,徽宗带童贯、蔡攸等人出逃镇江,截留东南各地的报告、物资、军队,企图复辟。蔡京首先出逃,“尽室数百辈,治舟楫,拥宝资,一夕遁去②”杭州,引起群臣的攻击③。晁说之嫉恶如仇,指斥新党小人的蔡京、童贯之辈。《舟子语》诗有句:“冲风如小人,熟风若君子。……京贯黼攸辈,万货他手委。”《实纪二十韵》有句:“董卓灯脐照傕汜,禄山肠流盛安使。京不及刑家自全,黼弗显诛恩尚委④”。两诗皆作于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军二路会师开封,汴京失陷。
靖康元年(1126)正月初徽宗南下,钦宗想放弃开封而去四川、陕西。吴敏、李纲等大臣反对钦宗出走,建议坚守以待勤王之师。钦宗遂留京,并升李纲为尚书右丞(副相)。次日,钦宗又要出逃,李纲鼓动禁卫们死守宗社,钦宗终于留下。李纲主持防务,打退金军多次进攻;但钦宗却派人议和,二月初又背着李纲匆匆派将夜袭金营,因失利而推卸责任,解除李纲职务。首都军民几十万人聚集皇宫抗议,钦宗只得重新起用李纲。李重整军务,勤王之师陆续赶到。但钦宗继续求和,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付给犒师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以肃王赵枢、太宰张邦昌为人质。二月九日,金军从开封退兵。李纲等坚持抗金,三府人民抗拒割地。中旬,钦宗废除割地议和的协议;下诏徽宗不得于预政事,徽宗被迫于四月回到开封,寻被软禁。八月,金军第二次南侵;李纲却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被罢官。十一月,金军再围,开封军民多次击退金军,但钦宗竟听信骗子郭京以所谓“六甲神兵”出战,二十五日郭开城门逃跑,金军攻占开封。十二月初二,钦宗投降。靖康二年二月六日,金废徽、钦二帝。四月初,押着二帝及宗族470多人北归。北宋灭亡。南宋词人刘辰翁《减字木兰花·乙亥上元》词有句:“铜驼故老。说著宣和似天宝。五百年前。曾向杭州看上元①”。
《汴京遗迹志》卷十三载无名氏的《宋史笔断·论汴京难守》,指出:唐玄宗遇安禄山之乱,力不能支,幸蜀,乃留太子募兵讨贼。宋钦宗宜鉴此,而送上皇南幸,已与李纲、宗泽等大召援兵,婴城固守。奈何吴敏、李纲坚意苦留,遂使徽宗父子蒙尘、贻辱千载。靖康元年(1126)正月,钦宗取消西幸计划后,蔡绦与蔡脩在颖桥镇遇到给事中王云,谈到城守事。王云说:“国家不过开元、天宝事尔!今却城守,致大祸者某人①”。徽宗也赞同蔡翛的提议:“我知此虏(金军)不可当也!予既往东南,教皇帝去陕右,起兵图收复②”。实际上,北宋的灭亡,是因为徽宗、蔡京集团的腐朽统治,钦宗忽而袭金、忽而求和的昏庸指挥;把责任全推到李纲身上是极不公平的。刘克庄说了公道话,《汴京遗迹志》载其诗云:“初为御笔行中旨,渐取兵权付左珰。玉带解来颁贵幸,珠袍脱下赐降羌”。“兵来尚恐妨恭谢,事去徒知悔夹攻。丞相自言芝产第,太师频奏鹤翔空。如何直到宣和季,始忆元城与了翁”。盖言徽、钦之失,非止奢侈淫佚之极,亦由罢黜贤臣、任用阉宦,崇尚祥瑞、赏赍无功,以致祸变也。元城刘公、了翁陈公,皆以谏官得罪去。
三、梅是花王,始喻为士人形象
黄大舆编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的《梅苑》是现存仅见的宋人咏梅总集,收录北宋词400余阙。宋徽宗时,多人因咏梅被赏识,获超次擢拔:晁冲之《汉宫春》梅词为蔡京赏识,除大晟府丞③;宋齐愈召对《眼儿媚》梅词,为宋徽宗所喜④;宋徽宗见陈与义所赋《墨梅》诗善,召对后遂登册府、擢掌符玺⑤。
诗人们认为梅与水、月,是“清净”品性上的比德齐贤。如谢逸(1068—1112)《月中观梅花怀月上人》:“梅清不受尘,月净本无垢。……但想月中梅,作诗清如昼”(指皎然)。王从叔《浣溪沙·梅》有句:“水月精神玉雪胎,乾坤清气化生来。”《梅苑》中无名氏的《选冠子》有句:“傲冰霜,雅态清香,花里自称三绝”。
南宋初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九《东坡罢扬州万花会》条载:西京牡丹闻名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扬州名产芍药。“蔡元长知维扬日,亦效洛阳,亦作万花会,其后岁岁循习而为,人颇病之。”元祐七年(1092)东坡知扬州,罢之,“人皆鼓舞欣悦”。
北宋后期,陆佃《依韵和查许国梅花六首》,其六有句:“论功纵在姚黄下,果子花中合是王”,尊梅花为花王,已夺牡丹之席。王洋的《以前韵再继五绝》,其四有句:“洛阳花谱今有否,借问谁居第一流”。无名氏,《南乡子》之二有句:“把酒对江梅。个是花中第一枝①”。《好事近·咏梅》词下阕咏道:“天生潇洒谢夫人,绝世有谁识。何必嫣然一笑,已倾城倾国②”。卢炳《汉宫春》说:梅花“搀占花魁”。陈允平《木兰花慢·丙辰寿叶制相》说:梅花是“百花魁”。1154年进士甄龙友《南乡子·寿木状元(十月二十二)》有句:“放榜梅花作状元③”。王质(1127—1189)的《一斛珠·十一月十日知郡宴吴府判坐中赋海棠》有句:“梅花原是群花首④”。南北宋之交的洛阳人陈与义、朱敦儒分别以诗词称雄文坛,他们的作品中梅花在数量上和价值意义上都超过牡丹。陈与义以《墨梅》诗得宠。朱敦儒的《鹧鸪天·西都作》有句:“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奸臣蔡京嗜牡丹、芍药,文人们则开始推崇梅花为花王。南宋初,《梅妃传》中的梅妃形象,则成为杨贵妃、蔡京的对立面。
古代常用玉笛、《梅花落》曲及梅花的飘零来写迁客之悲与故国之思。如宋徽宗被俘后赋词《眼儿媚》,下片有句“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①”。
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梅花由“花品”走向“人品”,始明确以士人形象喻品梅花。如刘敞《忆梅》有句:“譬彼君子质,幽沉道逾彰”。刘一止《道中杂兴五首》其二有句:“我尝品江梅,真是花御史”。南宋以来,人们的认识更明确。如,刘克庄《梅花十绝》,三叠有句:“高标端可配先贤”。苏炯《和赵宫管看梅三首》,其一有句:“唯有梅花是丈夫”。方岳《即事》有句:“世间所谓奇男子,除却梅花更是谁”。南宋末期,又喻梅为民族贞士。由此可知,文学史上与梅花相联的梅妃,只能诞生于北宋后期,即李纲、晁说之所咏的梅妃;而不可能诞生于以后。
第十二章 南宋起衍化梅妃故事
第一节 南宋前期(1127—1162)改写《梅妃传》
一、以小说批判时事
靖康二年(1127)五月,南宋高宗在南京起用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苦心经营,逐渐稳定了政局。但李纲八月就被罢相;太学生陈东因上书留用李纲、迁都东京而被杀。此后,李纲在实行投降路线的高宗朝难于施展才能,绍兴十年(1140)正月病逝福州,终年58岁。朱熹指出:李纲“知有君父而不知有其身,知天下之有安危而不知其身之有祸福”,是爱君忧国之一世“伟人”①。
建炎元年(1127),金军第一次大举南攻,进抵扬州,占同(今陕西大荔)、华(今华县)二州。三年,金军第二次大举南攻,败于黄天荡(今南京东北)、建康,陷延安、鄱州(今富县)。自建炎四年至绍兴四年(1134),宋军在川陕两败(渭水北富平、凤翔府西南和尚原)一胜(甘肃徽县南仙人关),保全了巴蜀。
面对金军的一再攻击,宋朝官员也与唐开元天宝时事相比。如向宗厚(履方),建炎末为枢密院计议官,美髯而滑稽,裹华阳巾,缠足极弯,长于钩距。同舍王侑(公为)曾戏之曰“君似唐明皇时的四人合一:状类黄繙绰、头巾类叶法善、脚类杨贵妃、心肠似安禄山②”。
宋高宗放弃中原,偷安一隅,十几年东躲西藏,不断派使臣向金求和。由于前方的奋战,绍兴二年(1132)以后,逐步形成南宋东起淮水、西至秦岭的战线;八年,高宗正式在临安(今杭州)建行都。宋行宫(钱王旧宫)后苑植梅花千树,有梅冈亭③。宋高宗重用奸佞,八年放弃胜利成果与金屈辱议和:向金称臣,每岁贡银50万两、绢50万匹,金把河南、陕西赐予南宋。十年,金撕毁和议,再次南攻,占领陕西。宋军收复郑州、洛阳等地,但被高宗迫令退兵。十一年初,金军渡淮攻宋,在木石皋(今巢湖市西北)大败。高宗收回三大帅兵权,杀害岳飞等人,奸相秦桧于十一月降金和议,划淮为界,割去河南、陕西半数土地,每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史称绍兴和议。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南宋三大帅(韩世忠、张俊、岳飞)之一,金军以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绍兴十一年(1141),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赐死,年仅39岁,子岳云、部将张宪也处死,家产籍没,家属发配广南、福建。三十二年平反昭雪,后追封鄂王、追赠太师,追谥武穆、忠武。岳飞死难后,仍与兴化军有关。
宋代曾三异《同话录》记:岳飞狱案,今在莆阳陈鲁公家,本无狱辞,但大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字罪案乃是细书,与前笔迹不同,不知后来如何粘成卷也①。
秦桧妾曾孕,其妻逐之,生子为仙游林氏子,曰一飞,仕至侍郎。曹泳曾劝桧迎一飞,未果而绍兴二十五年(1155)桧死。宋代周密《齐东野语》、无名氏《樵书》云:秦桧卒后,(秦嬉生母)王氏自陈林一飞非秦桧子,遂贬②。秦嬉为秦桧养子。南宋黄岩孙的《仙溪志》卷四载:林一飞,字陛卿。官至朝请郎,权给事中。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绍兴二十二(1152)至二十五年,林一飞相继任枢密院编修官、屯田员外郎、右司员外郎。
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金军全面攻宋,十一月金世宗继位于东京(今辽阳),金帝完颜亮所率金军败于东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南)后被金将杀于扬州,南攻金军遂渡淮北返。对此事,文人记载又与唐开元天宝事相联。宋代王明清《摭青杂说》记:绍兴辛已(1161)年冬,北人南侵,朝廷遣大军屯准东。何兼资领五六十人在六合县西,遇见唐张巡、许远、雷万春、南霁云奉天府而领一队鬼兵来助。不半月,有皂角林之捷。未几,虏主有龟山之祸①。
南宋前期的传奇小说,写宋徽宗信道士林灵素等人,梦林灵素游广寒宫;吸收并略当于唐明皇信道土张果、叶法善、罗公远等人的故事。还有耿延禧(?—1136)撰的《林灵素传》一卷,赵鼎(1085—1147)的《林灵素传》一卷。后书包含政治批判,写林灵素对徽宗指斥说:“蔡京鬼之首”、“童贯国之贼”。
南渡后,张安国诗云:“锦绷儿啼思塞酥,重床燎香驱群胡。黄裙锦袜无寻处,一夜惊眠摇帐柱。朔方天子神为谋,三郎归来长庆楼。楼前拜舞作奇祟,中兴之功不赎罪。日光玉洁十丈碑,蛟龙蟠拿与天齐。北望神京双泪落,太息何人老文学?②”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简州(今属四川)人,后移居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绍兴二十四年(1154)状元,官至安抚使,有《于湖集》。
南宋人将时事写入小说,与宋高宗的嗜好有关。余嘉锡《宋江36人考实》载③:宋高宗偏安江左,居尝以欣赏诸色伎艺自娱,尤喜小说。《系年要录》卷一百六(绍兴六年)注引赵甡之《中兴遗史》曰:“睿思殿祗候李絪者,能讴词、善小说”。《武林旧事》卷六记:“小说人朱修、孙奇隶德寿宫”。《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九云:“绍兴元年(1131)十二月,邵青受招安。
……乃依于内侍纲。纲善小说,上喜听之。”余嘉锡《杨家将故事考信录》载:“余以为杨业父子之名,在北宋本不甚著,今流俗之所传说,必起于南渡之后。时经丧败,民不聊生,恨金人之侵扰,痛国耻之不复,追惟靖康之祸,始于徽宗之约金攻辽、开门揖盗。因念当太宗之时,国家强盛,傥能重用杨无敌以取燕云,则女真蕞尔小夷,远隔塞外,何敢侵陵上国。由是讴歌思慕,播在人口,而令公六郎父子之名,遂盛传于民间。吾意当时必有评话小说之流,敷演杨家将故事,如讲史家之所谓话本者。
盖凡一事之传,其初尚不甚失实。传之既久,经无数人之增改演变,始愈传而愈失其真。使南宋之时,无此类话本,则元明人之词曲小说,不应失真如此也①”。
宋本《梅妃传》的问世,与《宋江36人》故事、《杨家将故事》的诞生相类似。一是由于宋高宗尤喜小说,二是老百姓“恨金人之侵扰,痛国耻之不复”。《梅妃传》即依据张泌、李纲、晁说之的梅妃素材,综合唐宋关于杨贵妃与唐玄宗故事的史志、小说、笔记等记载,由无名氏对唐本《梅妃传》予以修改,成书于绍兴十九年(1149)之前。因为:叶廷圭的《海录碎事》首载《梅妃传》的六个条目,而《海录碎事》成书于绍兴十九年。
萧相恺著《宋元小说史》,浙江古籍社1997年6月出版,第九章一节二目《北宋中后期的传奇小说》中列入《骊山记》、《温泉记》与《梅妃传》,认为是历史题材传奇小说逐渐成熟的体现。
相恺赞同鲁迅关于《梅妃传》的观点,并指出:“估计作者也为北宋末、南宋初人”。与《杨太真外传》相比:《梅妃传》只表现宫妃间的争宠。从梅妃来说体现“宫怨”,从杨贵妃来说至多说明她嫉妒。在艺术方面较《杨太真外传》有明显的发展。传奇性明显增强,事虽无稽,却为下层人尤其是市民所喜闻乐道,娱乐性增强而劝戒性相对减弱;小说围绕着中心人物展开故事,不像《杨太真外传》那样芜杂。
二、梅入列“岁寒三友”与四君子
南渡初期(1127—1162),咏梅时普遍以君子仕人、高人骚客取代神女仙姝、嫦娥玉妃。如周紫芝《双梅阁》、郑刚中《梅花三绝》序、冯时行《题墨梅花》、李处权《梅花赋》。南渡后,杨无咎的墨梅擅名。宁海方元善(岳),尝著诗集《梅史》行于世;周煇辑《梅赋》三十卷;惜均失传。宋人多有论述咏梅创作的。杨万里《洮湖和梅诗序》:“盖梅之有遭未有盛于(此)时者也”。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四载:“至本朝,则诗与歌词,连篇累牍,推为群芳之首,至恨《离骚》集众香草而不应遗梅”。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梅花类序,对梅花文学的历史也有细致的勾勒。认为“美人”形象“终恨有儿女子态①”,遂改“以神仙、隐逸、古贤士君子比之,不然则以自况②”。
张元干(1091—绍兴末)《豆叶黄》二首有句:“雪里精神淡伫人”,“风韵情知似玉人”。则又喻梅为雪中美人。
绍兴(1131—1161)始,“岁寒三友”屡为咏梅诗词所称。梅花获得了与松、竹鼎足而立的道德和人格象征地位。岁寒三友与四君子(梅、兰、竹、菊)成了宋元以来文学艺术中最普遍的题材之一。
南宋派往金国的使臣洪皓,在被拘的十余年间,咏梅而表达自己的气节与对祖国的怀念。洪皓(1088—1155),字光弼,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建炎三年(1129),任大金通问使,屡遭软禁、威逼、利诱,历尽艰辛,向南宋传递情报。绍兴十一年(1141)和议成,宋向金称臣岁贡。金送回宋徽宗棺木及高宗母韦后。次年,洪写《江城梅花引》四首咏梅词和《江梅引》词。
可见,梅花作为传统民族文化意象,在表达气节品格的同时,又渐凝聚着故国之思的情感①。
第二节 南宋中期(1163—1224)衍出诸杂砌《梅妃》与方志《莆阳比事》
一、孝宗、宁宗相继比附唐玄宗
建炎三年(1129),金军奔袭扬州,宋高宗独子病死。南宋朝野认为应选太祖后裔为嗣子继承帝位,才能稳固南宋②。高宗遂于绍兴二年(1132)选了宋太祖后裔赵伯琮(瑗)养于宫中,三十年赐名玮,进封建王,确立为皇子,三十二年即位为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宋、金符离之战均伤亡重大。二年,在高宗压迫下,宋金和议,为叔侄之国,易岁贡为岁币,减十万之数,地界如绍兴之时,史称隆兴和约。
宋孝宗是南宋的中兴之主。他尤爱古梅③。淳熙十二年(1185)上半年,孝宗和洪迈侍制诗,与唐明皇时相比,有句“不似华清当日事,五家车骑烂如花④”。
淳熙十六年(1189)光宗继位,次年就受制于李皇后,南宋逐渐衰弱。绍熙五年(1194)宫廷政变,光宗被迫退位,宁宗继位。
开禧二年(1206)五月,宋军北伐失败,金军进抵长江北岸。次年四月,宋金议和;十一月,奸臣史弥远诛韩侘胄,治其党。嘉定元年(1208)宋金嘉定和议成,改叔侄为伯侄之国,增岁币为银30万两、绢30万匹,一次性犒军费300万贯钱,给南宋人民带来最沉重的经济负担;函侘胄首以赎淮南地。此后史弥远擅权25年,南宋一蹶不振。五年十二月,蒙古破金东京。七年七月,金迁都南京(开封),南宋停止对金的岁币。八年五月,蒙古攻下金中都;与金军争夺潼关等地。十年五月,宋伐金(此后连年征战,但规模不大)。十三年八月,宋与西夏定议攻金。
十四年六月,宋蒙遣使通好。十七年闰八月,宁宗卒,理宗继位,宋金停战。宋代张义端《贵耳集》载:唐天宝间,杨妃宠盛,安史乱作,遂有杨安史之谣。宁宗嘉定(1208—1224)间,杨太后、史丞相、安枢密亦有杨安史之谣①。
南宋中期,在《梅妃传》的基础上,衍出诸杂砌《梅妃》和《莆阳比事》“梅妃入侍”条。前者,约在《东京梦华录》成书的1147年至《云麓漫钞》成书的1206年间诞生。后者,莆田人李俊甫成书于嘉定七年(1214)。
东武人侯置南渡后居长沙,卒于乾道、淳熙间(约1173—1174),其《水龙吟·老人寿》词有句:“正梅妃月姊,雪肌粉面,争妆点、潇湘好。”可证,此时湖南一带已知梅妃故事。
二、“花中气节最高坚”
宋隆兴、乾道、淳熙、绍熙及前后间30多年(1163—1224),是南宋的中兴时期。范成大的《梅谱·序》说:“梅,天下尤物,无问智贤愚不肖,莫敢有异议。学圃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轻重”。范成大最赏红梅、倡导老梅。萧德藻有《古梅二绝》,此后江湖诗人咏古梅的明显增多。
陆游(1125—1210)的咏梅贡献,尤是提高了梅花的气节品格。其《梅花绝句》之二对比梅与牡丹,指出“一丘一壑过姚黄(牡丹)”。他屡咏梅为高士、仙人(少用佳人)。黄珅《陆游〈梅花绝句〉欣赏》指出:梅花,林逋重其韵;放翁重其格①。陆游爱梅甚至爱到自己想化作梅花:“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其《卜算子·咏梅》可看作他一生爱国的艺术概括。
杨万里咏梅,多喻为月姐玉妃。其《瓶中梅花长句》注:予独倚一株老梅,摘花嚼之。人笑谓予曰:“韵胜如许,谓非摘仙可乎?”稍后,林洪的《山家清供》推衍出“蜜渍梅花”、“梅粥”两道菜肴。
绍熙二年(1191)冬,姜白石在苏州范成大家共赏梅花,自度新腔新词《暗香》、《疏影》。前者抒写今昔盛衰之感。后者感徽、钦二帝被掳而寄慨偏安。张炎《词源》说:“词人咏梅,唯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林诗“曲尽梅之体态②”,陆词《卜算子·咏梅》借梅喻诗人品德,白石此词则促进个人品格与身世盛衰之感。
南宋庆元(1195—1200)以来,“举世皆咏梅,无论山林之士,虽市朝之人,莫不有作③”。“人人共说梅花好④”。江湖士人特别着眼于梅花的“清”。如赵汝燧《汪丞招饮问梅》有句:“含香嚼蕊清无奈,散入肝脾尽是诗”。嘉定三年(1210)至六年知安溪县的莆田人陈宓,《赋梅堂十首》,其五有句:“只知风骨清于玉,敢把精神看作花!”其五有句:“造物全将素作华,牡丹哪得号真花⑤”!
南宋中期起,梅花成了完美无缺的全德形象:“天边差有雪堪亚,世上更无花敢清①”;“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②”。
第三节 南宋后期(1225—1279)刘克庄诗咏江梅妃
一、理宗比附唐玄宗
宝庆元年(1225),南宋的内乱频繁,且京东河北54城复入蒙古,梁成大、莫泽、李知孝排斥名贤殆尽,时人目为“三凶”。此后内忧外患不断。三年,蒙古灭西夏。绍定四年(1231)八月,蒙古攻宋,五年,蒙古与宋合议伐金。六年,理宗亲政。端平元年(1234)正月,蒙古与宋联军攻入蔡州,灭金。次年六月,蒙古南下攻宋。达今蜀、甘、湖北、安徽、河南等地。三年四月,理宗以开衅蒙古下诏罪己。淳祐五年(1245)南宋大造战舰以固江防。十一年起,蒙古军又攻宋。十二年,临安大火,诏求直言。宝祐元年(1253),蒙古军攻陷大理、招降吐蕃。五年,蒙古军大举攻宋,达今蜀、武汉、长沙等地。开庆元年(1259)闰十一月,贾似道私请划江为界,奉币乞和。忽必烈引兵北还。景定元年(1260),忽必烈登基元世祖。五年十月,理宗卒,度宗继位。
南宋逐渐走向灭亡,理宗屡被喻为乃至自比唐明皇。
癸丑(1253)元夕,理宗呼妓入禁中,侍郎牟子才奏谏:“此皆〔宦官〕董宋臣辈引诱,坏陛下30年清修之操”。子才作《高力士脱靴图》,宋臣怒谓上曰:牟骂官家,“彼谓陛下为明皇、阎妃为太真、臣为力士,而以太白自居”。自此上不悦。理宗时,宋臣在禁苑改荷亭为梅亭,上愈称赏之①。
元代无名氏《宋季三朝政要》载:宝祐三年(1255),臣珰董宋臣,逢迎上意,起梅堂、芙蓉阁,招权纳贿,无所不为。时人以“董阎罗”目之。阎妃怙宠,马天骥、丁大全用事。无名子书八字于朝门曰:“檐马丁当,国势将亡②”。丁大全,后任相。宋代陈世崇《随隐漫录》载:姚勉述敕《祭阎妃文》曰:“五云缥缈,谁叩玉扃?”上曰:“朕虽不德,未如明皇之甚也③”。
莆田人刘克庄以诗描述和评论了《梅妃传》。淳祐十年(1250)的《梅花十绝答石塘二林》三叠之五,有句:“三郎方爱霓裳舞,珍重梅姬且素妆”。宝祐元年(1253),克庄题诗《唐二妃像·梅妃、杨妃》,赞扬梅妃“宁临白刃死,不受赤眉污”。到《冬夜读几案间杂书,得六言二十首》之十七,就描述了翠华西阁的临幸梅妃:“三郎怕肥婢知”。到景定五年(1264)的《诸公载酒贺余休致水村农卿有诗次韵》之八,继续评述此事:“论定会盼银信召,眷浓漫妒玉环肥(自注:梅妃目太真为肥婢)”。咸淳四年(1268),刘克庄有《读〈开元天宝遗事〉一首》,批判的矛头直指唐玄宗:杨、梅“二妃未免遗恨,三郎可煞无情”。次年,刘克庄逝世前作《梅妃》,叹息:“吹彻宁哥笛,梅妃未必闻”。
咸淳九年(1273),樊城失陷,元军三路攻宋。十年,恭帝继位。德祐二年(1276),元军攻陷临安,恭帝降,端宗继位。景炎三年(1278)末帝继位。祥兴二年(1279),左丞相陆秀夫背负末帝在崖山投海,南宋亡。
二、“梅之德遍天下”
南宋中后期,在咏梅中大用理学观点的是魏了翁(1178—1237),《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诗有句:“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白四檐声”。魏后贬渠阳,在古梅下立读易亭①。“傍梅读易”后成咏梅事例,意寓理学家的仁者意度、名教之乐。
南宋后期,园林之中植梅盛行,“所至必种梅,殷勤发培滋②”。文人嗜梅自标、梅格比德者越来越多,江湖派诗人无不借梅以自重。刘辰翁(1232—1297)《梅轩记》载:“数年来,梅之德遍天下”。赵春谷梅亭曰“东风第一”,贾秋壑梅亭曰“第一春③”。
“南宋以来,遂以咏梅为诗家一大公案④”。刘克庄,本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属今福建)人。他是真德秀的弟子,朱学传人,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刘因《落梅》诗被史弥远免去建阳县令,之后十年间,朝廷压制言论,理宗竟因此“诏禁士大夫作诗⑤”,但刘却逆潮流而上,反而与梅花结下不解之缘,共写123首咏梅诗、8首咏梅词,寄托了傲骨清芳。陈衍《石遗室诗话续编》卷四指出:“梅花诗作者太多,甚难出色。林和靖、陈简斋、刘后村,皆以早生千百年,好语被其捷手先得矣”。林和靖,即林逋。陈简斋,即陈与义。刘后村,即刘克庄。
诗人们还咏梅而痛吟南宋的国运。
吴文英(1027?—1269?),字君特,号梦窗,又号觉翁,四明(今宁波)人。其《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通过看梅而歌咏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履斋即吴潜,知平江(苏州)。
苏州名园沧浪亭,为韩世忠别墅。下阕痛感南宋苟且偷安,呼唤国家的振作。
高观国,生卒年不详,字宾王,山阴(今绍兴)人。以“题太真出浴图”作《思佳客》词,作者从画中看到“天宝梦,马嵬尘。断魂无复到华清。恰如伫立东风里,犹听霓裳羯鼓声”。感慨北宋的灭亡与南宋的下场①。其《满江红》词大为感叹:“十万江妃留醉梦,二三沙鸟惊吟魄②。”
由于奸相贾似道当政,莆田人陈文龙(1232—1277)于德祐元年(1275)参知政事任内愤而乞归,经三湘而赋《清凉居士》诗,有句:
解柄归来日,骑驴岁月长。
闲居仍感慨,烈士托清凉。
莼菜深机远,梅花傲骨强。
寒心图自处,灸手让人忙。
他自喻为梅花傲骨强,会回到皇帝身旁继续为国效力③。
在宋遗民中,梅花是忠国大节的象征与遗民悲情的寄托。抗元兵败后,谢枋得的《武夷山中》有句:“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宋恭帝赵顯《在燕京作》哀吟:“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王永波《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一文④指出:两宋时期的咏梅诗人与咏梅作品,既是前无古人,又为后少来者。主要原因是:唐人崇尚肥美故喜爱牡丹,宋人推崇清瘦所以特衷梅花;梅花在宋代得到大面积的栽种,为文学家提供了创作素材,如张道洽作梅花诗三百余首①;两宋党争激烈,战争频仍,大批志士或被贬谪或遭罢官,大都借梅花不畏严寒、不惧冰雪的精神为寄托。
黄杰著《宋词与民俗》一书,96页统计:《全宋词》、《全宋词补辑》中专咏花卉54种。其中第一位咏梅1157首,第二位咏荷173首。咏梅词不但数量占花卉词的绝大多数,而且名家辈出、组词众多。一套《全宋词》中,咏到杨贵妃的,均未旁及江梅妃的故事。
宋代文献中单从审美艺术角度对花木品评记述的专著,唯梅独有。即:华光道人的《画梅谱》一卷,言画梅之技法诀窍;张滋的《梅品》,品梅之精神境界“梅花为天下神奇,而诗人尤所酷好”;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写梅花百图,各缀五绝而赞;画家赵子固画梅自成一家,作梅谱二卷,叙述画梅法式;黄大舆编《梅苑》十卷,收载由唐至宋南渡期间的梅词。
第四节 明始梅妃的神灵化
一、梅妃形象通过元代剧坛走向民间
北宋元丰元年(1083)莆田县的木兰陂筑成,设立林墩陡门,此后,天华□村地域才露出浦岸,吴姓等逐渐徙居此地,并设立里社浦口宫②。南宋后期,莆田人刘克庄虽是江湖诗派的领袖,但其吟咏江梅妃的6首诗却未在元代诗坛产生影响。主要原因是其后期著作未能立即刻版印刷而流传到社会上,直到清乾隆时编修《四库全书》,也只收录其早期诗作等的《后村集》五十卷(淳祐九年〈1249〉林希逸序)。
南宋嘉定七年(1214)成书的《莆阳比事》,卷一《乌石官职、莆阳朱紫》条载有莆仙两县的著姓,但未有江氏。清道光黄石《江氏族谱》濙公条,载:“宋将迁鼎,梦皇妃示之曰:‘盍居海东,其宁乎’?于是卜居宁海之东。其厅事林环状元题句曰:‘宁海桥横江水聚,城山峰、济阳居,遂为肇迁始祖。’”元元统二年(1334),龟洋寺僧越浦募建宁海桥,并于桥北建吉祥寺。
莆田人林环(1375—1414),字崇璧,号纲斋,明永乐四年(1406)状元,预修《永乐大典》,为《书经》总裁官,两为会试考官。有《纲斋集》十卷。可知,南宋逐渐南迁并灭亡后,莆田的宁海桥于元元统二年(1334)建成,汀州济阳派的江濙随后才迁居宁海桥之东的天华□村地域;为江氏在莆仙的始祖。此后,该地域人口增殖,衍为东华村、垕江村(浦口宫所在地)。
元代的梅妃文坛,主要集中于戏剧与诗词两方面。
元代剧作中,有关汉卿的《月落江梅怨》,题义自明,应是以梅妃为主角,可惜剧本已佚。但在戏剧舞台上,以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最著名,梅妃是配角。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认为该剧是元曲冠冕,此后影响了《长生殿》等作品。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是总集元剧天宝时事诸作的大成者,是白朴《梧桐雨》以后的作品,现存只有辑本,虽然无法窥其全貌,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下册仍推崇为“伟大”的作品。
元初的段克己(1196—1254),有《雪梅》诗咏道:“风流谁似李三郎,不记仙姿委路旁。天上人间无觅处,风流罗幂只闻香”。前句风流即三郎李隆基,后句风流应指翠华西阁事件中的江梅妃。
诗坛上,多把梅妃混为杨贵妃。如马祖常(1279—1338)的
《拟唐宫词十首》之八、之九,各将两人的典故揉在一起:既是梅花“寿阳妆”,又养雪衣女、“偷将玉笛送宁王”;“妾身不怨命如萍”,却又“银河七夕度双星”。马祖常,字伯庸,延祐二年(1315)进士,官至御史中丞。
福建长乐人高棅(1350—1423)编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的《唐诗品汇》,卷五十五录有《谢赐珍珠》,仍把杨贵妃与梅妃混为一人。
莆田人洪希文(1282—1366)《种竹》诗有句:“不妨更了岁寒计,早晚栽松兼种梅”。在梅妃的故乡,没有发见吟咏梅妃的诗作①。
但武安人胡袛遹、平江人胡天游,各有一诗咏及江梅妃。
可知整个元代的诗坛,多数诗人认为梅妃即是杨妃。这里的原因值得探讨。笔者初步认为:南宋前期宋本《梅妃传》问世后,一些文人据以改编为诸杂砌《梅妃》、杂剧《月落江梅怨》与《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大受观众欢迎。而正统文人仍质疑梅妃的存在,因此在元诗中多把梅妃混为杨贵妃。换言之,宋本《梅妃传》中的梅妃,是依靠戏剧的力量而走向民间的,而且得到了老百姓的赞赏。此后,梅妃的形象才明确与杨贵妃区别开来。
二、明弘治时梅妃落籍东华
明初,东华至遮浪间有海堤,东华村内含华堤(海堤所在地)、华中、华东三片;由于海堤外延,在东华村西的垕江村又称巷东村②。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兴化知府岳正有诗《无题四首追和元马伯庸韵》,其三有句:“宫婢貌难当万乘,玉环心不在三郎”。感叹宫婢江采蘋的容貌留不住三郎唐玄宗,而三郎专宠的杨贵妃却心不在三郎。
莆田人黄仲昭(1435—1508)纂的《八闽通志》刊于弘治三年(1490),卷八十六《拾遗》载:江梅妃是莆田人,这是沿袭《梅妃传》的说法。13年后,同是黄仲昭纂的弘治十六年刊《兴化府志》,卷四十七则说:江梅妃是莆田东华人。同书卷十三有《浮萍》条,这是莆田人周瑛(1430—1518)纂的。该条引唐朝高供奉的《(本草)采萍(时日)歌》,一说江东人呼萍为藻;二说不同时间所采之萍有不同的治病功效;三说萍可加工为食物;四说,采蘋以供祭祀。
此后,郑岳(1468—1539)的《莆阳文献》卷六沿袭江梅妃是东华人的说法,该书撰于嘉靖四年(1525)。
嘉靖元年(1522)以后,收录《梅妃传》的《顾氏文房小说》传入日本。1597年以后,朝鲜半岛的诗人柳潚、南龙翼均咏及梅妃。
早在南宋,刘克庄的《贺新郎·端午》词就认为莆田的端午节赛龙舟是“争旗鼓”的游戏,不是讨好谗蛟怒龙。明弘治《兴化府志》载:端午竞渡达五天,民众乐为之,官府禁不了。万历四十六年(1618),《莆舆纪胜》卷七载有隆庆五年(1571)余一鹏的记事:七月二十日当午大雨,双龙从东角外海拥至大孤屿前,其一飞升;另一涌至大孤、小孤之间的华江潭中,所历禾树、草藻皆无损。九五(皇帝)在天,是飞龙;九二在田,是见龙。以后老百姓传为唐玄宗送江梅妃归乡,东华江潭是“神龙窟穴也”。余一鹏,字朝举,莆田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广西按察佥事。此后,何乔远的《闽书》卷二十四也引用这条记载,传播得以扩大。明万历年间,“神龙”两次显灵,东华民众
祈龙护乡,端午竞渡越加热闹,遂成兴化府有名的龙舟村。乾隆十六年(1751)“神龙”再次显灵。因此东华村拥有“专利”,共有4艘龙舟,赛会时间长达3个月,为闽地乃至南中国之最。
隆庆五年(1571)余一鹏的这条记载,为江梅妃的神灵化奠定了基础。万历十年(1582)左右创作的《惊鸿记》传奇,说江妃美于杨妃,守正俟死而无误国之罪,是天下女子的姣姣者,因此歌词品题以寄哀。唐玄宗、江贵妃的前身各是孔升真人、西王母侍女许飞琼。江梅妃既然是仙女下凡,六年后的万历十六年,福州举人徐熥就创作《荔支假梦》小说①;说江梅妃推荐的侍女福州十八娘也因得幸于唐玄宗,而在福州城东报国院成仙。《惊鸿记》还首说太上皇返京后接梅妃入宫,升为贵妃。此后,康熙时的《隋唐演义》、乾隆时的杂剧《梅妃作赋》,也衍说梅妃是贵妃。
唐玄宗幸过的贵妃、妃、侍女等都可以成仙,民间基本上接受了这种说法。如明代莆仙戏《江梅妃》后段说:安史之乱时梅妃欲自尽,得仙人张瓜老夫妇救居仙境,后与太上皇团圆。张瓜老即八仙之一的张果。张果在唐朝武则天时已数百岁,而宋《高道传》一书,才有张果乘纸白驴的记载;此后,张瓜老的情节得到扩充,形成清初莆仙戏小折戏《张瓜老》,演绎张瓜老八十成婚携妻骑白驴仙去的故事。
第五节 清前期的双线发展
一、对《梅妃传》的发展
吴志达著《中国文言小说史》,663至664页指出:《梅妃传》是描写唐玄宗腐败的宫廷生活、揭示玄宗后期由治至乱几乎使唐王朝覆灭原因的传奇名篇。梅妃具有高雅脱俗的美,自尊自①载《幔亭集》。
重、善良温柔。作者同情梅妃而贬杨妃。篇末的议论,对以往的女人祸水之论表示异议而批判了明皇的罪恶本质,颇精辟,发前人之未发。明《惊鸿记》据此传改编,清《长生殿》采用了该传的部分情节。
康熙七年(1668),王晫《看花述异记》摹仿牛僧儒《周秦行记》,自记在山阴(今绍兴)沈氏园梦遇古代各妃主:夫人总隶天下草木花卉,其中梅妃司梅,还有司花女袁宝儿、永新、杨贵妃、薛琼琼、红线女、弄玉、绿珠、念奴等人①。该文旨在以爱花之心爱美人、以爱美之心爱花。这是全国小说界首称江梅妃死后成仙。
康熙十年(1671)的《天宝曲史》以《梅妃传》为基础,把江梅妃塑造得更贤:玄宗赞梅妃为“宫中之良友”,梅妃忧虑安禄山大有跳梁之意,杨国忠不是宰相之才,玄宗兵甲无备、信任非人,单为一介肥婢的杨贵妃;国事甚危。梅妃死于安史之乱。该戏对以梅妃为主角的李、杨、梅戏影响很大。
大文人王士禛,康熙十一年(1672)以前有《骊山怀古八首》之三与《减字木兰花·咏梅妃》,均以《梅妃传》为基础吟咏梅妃。由于他是清初的诗坛领袖,梅妃的故事得以在诗词领域扩大了影响。
1674年,朝鲜半岛状元出身的著名作家金万重咏诗《读班婕妤、梅妃故事,感而赋之》。
康熙二十三年(1684),褚人获创作小说《隋唐演义》,共100回,总括了此前的梅妃故事并加以塑造,说蕊珠宫仙女下凡为隋炀帝的侯妃子,自尽后转世为唐玄宗的梅贵妃,安史之乱后与玄宗团圆,此后回归天庭。该书确立了历史小说的独立地位,广为流传。此后的文坛据此增衍。如莆仙戏《秦国祯》,即由此改编。
《隋唐演义》出版后,传入朝鲜①。此后还有韩文写本。《隋唐演义》流传到日本后,村田通信等人编译为《唐玄宗军谈》20卷。康熙五十三年(1714),《唐诗品汇》也传入日本。雍正三年(1725),《兴化府志》传入日本。乾隆七年(1742),《全唐诗》始传日本。二十年,日本大阪书林编辑一本中国《小说字汇》,收录《西湖二集》、《隋唐演义》等。乾隆年间,《唐诗品汇》还传入朝鲜。其中均有收录梅妃的故事。
康熙二十七年(1688)脱稿的《长生殿》,对《梅妃传》作了改动:梅妃在翠华阁与玄宗重续旧情,因被杨贵妃闯阁而“忍气回来,一病而亡”。该剧在以杨贵妃为主角的戏剧中是典范。清人凌廷堪誉为:自明以来400年,是以梅妃为配角的李、杨、梅戏曲的“中流砥柱”。此后也确实流芳千古。
名列乾隆三大家的袁枚、赵翼都有诗咏及江梅妃。乾隆后期,江苏人程枚根据《梅妃传》,创作传奇《一斛珠》,凌廷堪认为:程枚亦如洪升,“不废元人绳墨,诚斯道之功臣”。乾隆六十年(1795)成书的《小豆棚》,收入《十八娘外传》,这是山东人曾衍东所写,他仕宦闽粤20余年,由嗜荔而忆及明万历时闽人所写的《荔枝假梦》小说,遂予抄录。
二、江舜居始迁巷东村
顺治时,河南人周亮工的《闽小记》以画作的神品、能品、逸品喻闽中海鲜及全国美女:江瑶柱逸品,以冷逸胜并梅,“江瑶柱产涵江,癖梅妃子亦生其地,其妃子之玉骨乎!”其《竹枝词为胡彦远纳姬赋》有句:“莫羡江蘋黄石好(江蘋,莆之黄石人)”。黄石,与涵江相邻;清初截界,因此《闽小记》泛说黄石人江采蘋是涵江人。与此同时,莆田诗人纷纷揽胜,林尧英的《杂忆二首》之二称:黄石东华有“江妃堤”。陈延彬的《江妃村》称东华江梅妃“故宅只荒苔”。东华大村包含华东、华中、华堤三片,均在木兰江(溪)之东,游谦征的《江妃村》遂称东华为“江东梅媛村”。诗人“踏遍前村又后村”,寄兴而赋诗。
乾隆二十二年(1757)成书的《莆田县志》,卷二说:东华“沟中有田如鹅脰,田中有石一片,至今相传为江梅妃祖坟”。实际上,这是江瑫与妻子吴氏的“合葬鹅脰”坟①,江瑫的母亲林淑贞载入明弘治《八闽通志·列女》、清乾隆《莆田县志·列女》。可知江瑫是明弘治时人。这个鹅脰坟,到乾隆《莆田县志》时传为江梅妃祖坟。乾隆三十七年(1772)刊本的《莆风清籁集》载有郑王臣的诗和《兰陔诗话》,则衍为江梅妃骨葬墓。建宁人朱仕玠《过江妃故里》四首之一有句:“青冢魂归同寄恨,莆阳端不让荆门。”
《莆风清籁集》卷五十一载郑王臣的《过江妃村》诗五首及《兰陔诗话》,说江梅妃故居在江东村(不是14年前乾隆《莆田县志》说的东华村)。
道光黄石《江氏族谱》说江冬(江国舅之子)由东华始迁江东。此说有误;而是同谱所载,是明弘治前江舜居迁巷东(江东),娶林淑贞,舜居年20(遗腹子瑫未逾月)而卒,淑贞养孤鞠子,有司奏立孝节坊在垕江(巷东),周方伯书,皇清特旨崇祀节孝祠,春秋致祭。子瑫,以孝而官族其家,娶东华吴氏,合葬鹅脰,生两男。
垕江村,是元始的地名,明初又称巷东村,到清代乾隆时,巷东因在木兰溪入海口,而又成为海港,遂称为港东村、江丹村。周方伯,尊称周瑛(1430—1518),莆田连江里(今黄石镇)清江村人,官至四川右布政使。弘治初,周瑛因母丧回乡守制,此后不再出仕,弘治十四年(1501),与黄仲昭同修《兴化府志》,黄负责人物志部分,其余部分均由自称“莆阳拗史”的周瑛写。由于周瑛是地方史志专家,又与江舜居同是黄石人,遂题垕江村的林淑贞孝节坊。弘治三年(1490)《八闽通志·列女》说:江舜居20岁卒(遗腹子瑫未逾月),林淑贞寡居抚子攻举子业,养舅,舅卒时81岁。清乾隆《莆田县志》载:弘治三年以后,有司奏旌其门,并请旨崇祀节孝祠。以此推断,江舜居约是宣德至天顺年间(1426—1464)从东华迁至巷东,为江氏在巷东的始祖。因此,林淑贞的贞节坊立在巷东。舜居以后第七代的孟淮,号梅谷,始修族谱。到清乾隆时,就衍说江梅妃的故居在港东村。
元元统二年(1334)宁海桥建后,江氏迁宁海东岸的江濙与明弘治三年(1490)《八闽通志·列女》所载的江舜居及妻林淑贞,相距155年,约7代(每代20年左右),代系传衍可靠。
第六节 清中期以后的传播
一、清中期“梅妃是部民”
明万历四年(1576),巷东村重建浦口宫,入奉并主祀玄天上帝。清嘉庆十八年(1813)再修浦口宫,江东江氏参与捐修。浦口宫增加陪祀江梅妃与江国舅,“更新合殿神像,丹楹刻桷,金碧辉煌①”。莆田人郭尚先(1785—1832)《江妃村》诗有句:“秋风团扇班姬怨,夜雨淋铃蜀道难①”。喻江梅妃为汉宫的班姬,因被赵飞燕夺宠而怨。而唐时的李白己喻杨贵妃为赵飞燕,宋时乐史的《杨太真外传》引此典故。这时,郭尚先在浦口宫里看到江梅妃的神像,旁有团扇分侍。江东村还衍有“三郎洋民田”的名称,三郎,即排行第三的唐玄宗。江兰官续修江东的《江氏族谱》,其子江宗高创建江东荣庆祠,有正月春祭、中元节秋祭等仪式。浦口宫有春祭、梅妃诞辰、梅妃中秋赏月日三个宫会。
嘉庆后期至道光中期,在莆官至县丞的萧重对梅花情有独锺,在黄石建三十六湾梅花书屋,“柴门正对江妃墓”。此时,莆田还有“江妃墩②”。但道光十年(1830),萧从金门解任返莆时,却说仙游梅岭是传说中梅妃的葬地。其他人再未咏及。与此同时,诗人们纷喻江东为梅花村(萧重)、梅妃村(郭龙光)等。
嘉庆时成书的《闽都别记》,120回套袭《隋唐演义》的两世姻缘故事,说闽王王延羲是唐明皇后身,尚贤妃是杨贵妃再世,李红皇后是江采苹托生。与此同时,江梅妃忠君报国的形象深入民间。蓉欧漫叟作有杂剧《莫愁湖江采苹命字》,写一女行为举措像江梅妃,时人遂称为江采蘋。
嘉庆时,寿春人王翙绘刊《百美新咏图传》,其中有江梅妃。
道光四年(1824),英国人托姆斯始将梅妃的《一斛珠》诗直译为英文;七年,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据此意译为德文;梅妃的故事得以传入欧洲。此后,陈铨教授、张威廉教授均认为歌德的译诗最好。
道光前期,兴化知府王广业撰写府署对联: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该联此后名闻海内外。
二、清后期梅妃的文坛地位
道光后期,宦游闽地的山阴人高颂禾与安徽人刘三,见到梅妃像,相互咏诗酬和。江东女性所梳的倭髻俗称为江梅妃的江家妆①。咸丰时,莆田黄石壶塘村人陈淑英始有《梅花亭》诗;同治元年(1862),莆田才子宋际春的《江妃村》诗咏及梅花亭是碑亭。宋际春还评价:江梅妃的词赋可配汉时的“班家”,其《一斛珠》为全闽诗之倡,能抵莆田大诗人的一本诗集;赞千年后的陈淑英应之,江妃之后有嗣音矣。
道光二十八年(1848),载有梅妃像、诗的《百美新咏》传入日本。咸丰元年(1851),法国《亚洲杂志》译介了元剧《梧桐雨》。该剧以梅妃为配角。
同治时,安徽人许奉恩撰写《林妃雪》一文②,说江梅妃原是黄姑之妹,谪满后升天,掌梅花,辖南昌夫人、罗夫人、寿阳公主、林妃雪等人。姑苏太湖厅熊秀才在邓尉山中寻见梅妃的仙宫,与妃雪成就良缘,获赐良多。两月后熊秀才回归人间,绣江妃及群仙像祀之。一年后得见妃雪所生子。熊秀才日以玉杯浇水红梅,十年后与妃雪团圆,各见玄孙后,双双仙去。与康熙初的《看花述异记》相比,司梅的梅妃形象更丰满了,列出了梅妃管辖的许多仙女,并具体描写了其中一位仙女林妃雪下凡后的美满姻缘。
同治四年(1865)至光绪三年(1877),浦口宫重修,共鸠金三千余,其中江氏共捐白金三十两、银十六两。清末,莆田诗人揽胜江东村,誉为梅花村、梅媛村(刘尚文)、才女村(李光荣)、江妃村等;纷纷瞻仰浦口宫,村女们常唱梅妃的《一斛珠》,俗为山歌(林翰)。梅妃被评为承江汉江妃启莆田陈淑英的关键才女(杨端、江大球等)。
光绪时,新安人程羽文的《鸳鸯牒》说:江梅妃俊朗高洁,宜遥配唐朝孟浩然、北宋林逋,“肆癖湖山,共对梅花索句”。评价甚高。五年(1879)版本的许奉恩《里乘》,此后传入朝鲜。十年,朝鲜翻译士李钟泰组织翻译近百种中国小说,其中有《隋唐演义》。十二年起,印尼翻译出版了《隋唐演义》。
宣统时,黑白旗械斗包含龙舟赛会,衍及莆田的东华与江东,发生一起大命案,东华共耗赔10多万金,官府才了事。
三、民国时的梅妃影响
民国初,关佛心的《莆田史话》又有发展,说:梅妃墓在江东,德国人将梅妃的《一斛珠》译成德文。关佛心就梅妃的问题提问:唐时莆田尚未发达,江采蘋却是一个文学家?她人在港东,因何选贡入宫?1923年,德国汉学家佛尔克翻译了元代杂剧《梧桐雨》等。1929年,德国人卫礼贤直接将江梅妃的《一斛珠》从汉语译为德文。20年代,盐谷温将《长生殿》译为日文;《香艳丛书》则传入日本;其中均有梅妃故事。
民国时,蔡东藩的《唐史演义》、许啸天的《唐宫二十朝演义》均述及梅妃。前书没有新义,后书说梅妃流产后病弱,死于安史之乱,太上皇以妃礼改葬在东陵。
民国时,剧坛的梅妃戏中,京剧多以《梅妃传》等为基础,闻名者有程砚秋的《梅妃》。但也有胡编情节的,如《白虹贯日》。其他剧种的更为离奇,如莆仙戏《平三寇》,潮剧《凤凰山》、《唐玄宗游月宫》、《锦香亭》等,脱离《梅妃传》、《隋唐演义》的基础,乱写乱演,这是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黑暗社会后的戏剧悲鸣。
1920年后,鲁迅屡次提及《梅妃传》,认为是宋南渡前后之
作。此后,许多文学家认可鲁迅的意见,如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还有郭箴一1936年著的《中国小说史》第五章第三节。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莆田的壶社诗人纷纷题咏梅妃村。江东荣庆祠的“祠堂香火自晨昏”(萧浚颐),梅妃的《一斛珠》“歌咏遍村中”(陈敬汤);梅妃故事普及,“灯前儿女话梅妃”(林翰);游人纷呈,“踏青人自说梅妃”(游介园);莆仙人甚感荣幸,“八壶清气本乾元,酿出梅精千载魂”(陈耀枢)。
1941年,江东村重修浦口宫。1943年,陪祀于浦口宫的江国舅神像三次出宫祈雨。民国时期,莆田县共有龙舟200多只,经常赛会;其中东华村最多,13只。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梅妃文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代,浦口宫废。但文化界仍关心梅妃。1950年,霍夫曼再译梅妃的《一斛珠》诗为德文。1962年11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经莆,咏赋《途次莆田》七律,有句“梅妃生里传犹在”。1966年,《元曲》俄译本出版,其中有《梧桐雨》。1976年,俄译的《长生殿》问世。两剧都演及梅妃。与此同时,中国旅外的大画家张大千,也有一首《梅花》题画诗,咏及梅妃。
80年代,浦口宫修复,江梅妃始成为主祀,该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与此同时,出现了继鲁迅之后,对梅妃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二波浪潮。择其要者,有:
1981年,林元伯的《梅妃和梅妃故里》一文发表于菲律宾的《东方日报》,叙及梅妃的族人;莆田县政协文史委主任蔡麟发表《从江东话梅妃》一文,考证唐时江东还属海地。1982年据以整理为《江采苹考》短文,发表于《福清师专学报》第一期,赞同鲁迅的观点。稍后,陈瞻岵写作《给江梅妃的来历做一个初步的鉴定》一文,认为方志、族谱、笔记、杂志、小说可证
实梅妃其人。1984年,莆田人、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卢兆荫受莆田市政协文史委的委托,考证并发表《“梅妃”其人辩》一文,指出:《莆阳比事》与《梅妃传》可能同出一源,成型于绍兴之后到嘉定年间。卢先生挖掘了元明清的剧作与地方史志、诗作,指出清人凌廷堪对唐人杜甫《丽人行》“杨花雪落复白蘋”一句理解有误,《梅妃传》与历史事实多相抵牾。江采蘋的身世,类似白居易所咏的《上阳白发人》。梅妃出于后人传奇小说,不一定实有其人①。该文的影响很大,如1992年3月,赵克尧、许道勋合著的《唐玄宗传》第十五章第二节引用卢文,并认为《莆阳比事》是创作梅妃传的蓝本。笔者认为:按时间顺序来说,《莆阳比事》应是《梅妃传》的摘录。
1986和1987年,林如求发见《江氏族谱》中的《一斛珠》诗异文,并与傅音进行了学术研讨;此后,林如求还记录江金泉、吴开泉的口述,撰写了《梅妃别传》,有其独特的价值。1991年,林祖韩执笔《莆田县宗教志》,其中对浦口宫的沿革和江梅妃由陪祀转为主祀作了记述。
1992年,温州人张乘健发表《〈长恨歌》与〈梅妃传》:历史与艺术的微妙冲突》一文,考证指出:宋时,《梅妃传》的产生与福建大有关系。《梅妃传》的出现,是对《长恨歌》的反动,是宋明文化对唐文化的反动。唐肃宗前妻韦妃的命运似嫁接到梅妃身上。该文的影响很大,如1999年,程毅中的《宋元小说研究》一书引用了张文。该书指出:宋代尤袤的《遂初堂书目》首录《梅妃传》书目,李纲的《梅花赋》首咏梅妃,叶廷圭的《海录碎事》首摘《梅妃传》。《梅妃传》是宋代小说的上乘之作。
梅妃资料的译介,主要有以下著作。1984年,马祖毅著《中国翻译简史》一书,209至210页介绍了歌德的梅妃译诗。
2003年,马先生与任荣珍合著《汉籍外译史》第二版,其中介绍了梅妃故事、诗文的外译情况。此外,还有严绍璗1992年著的《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卫茂平1996年著的《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日本大庭修1998年著《江户时代中国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韩国闵宽东1998年著《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之传播》,李锐清1999年编著《日本见藏中国丛书目初编》,等等。
1997年,浦口宫被评为全国300个著名旅游景区之一。2000年重修,2001年1月公布为福建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莆仙人对梅妃的兴趣更浓了,地方报刊上时见文章。如莆田市文联主席许培元2000年6月的《梅妃生里传犹在》一文,认为:梅妃是老百姓认可的人格高尚的伟大女性。福建人民出版社编审李瑞良,2001年在《炎黄纵横》3期发表《梅妃之迷》一文,认为梅妃只能作为传说人物。福建省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榕,2002年3月5日在《福建文化报》发表《江梅妃与“梅妃戏”》一文,简述了从元到今的梅妃剧作。莆田市荔城区人大常委会江国兴2003年4月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梅妃确有其人》一文,反对鲁迅的观点,认为史志、族谱、碑刻中确有梅妃。2007年1月,莆田市律师朱金明发表《刘克庄咏梅妃诗发微》一文,推断《开元天宝遗事》足本记有梅妃。
全国学术界对梅妃的探讨也日益深入。如南京师大教授程杰,2002年著作《宋代咏梅文学研究》,论述了古代至宋代咏梅文学的发展,挖掘出北宋晁说之的吟咏梅妃诗作《枕上和圆机绝句梅花十有四首》之五。他还函告笔者一些研究的线索。南京大学教授卞孝萱,2003年著作《唐人小说与研究》一书,第二部分第二讲介绍了明清的四部剧作,都涉及了江梅妃。此外,互联网上也有一些讨论的文章,此不缕述。2006年4月,程杰教授
应笔者之邀,写作《江梅妃研究·序》,指出晁说之咏梅妃诗的写作时间,考证了最早记载梅妃的是五代前蜀张泌的《妆楼记》。
第十三章 江梅妃为何是莆田人?
第一节 江梅妃是莆田的文化象征
一、蒲、蘋、藻是莆阳海洋文化的基础
朱维干《莆田县简志》八章指出:“自吴兴筑海为堤,以开北洋水利,裴次元筑海为堤,以开南洋水利,莆人始得平土而居之。初仅凿塘开壑,以为救济,继而仁者不惜财、智者殚其虑,作陂筑坝,分引溪涧之水,以灌平原之田,于是南北两洋始成乐土。”唐代吴兴、裴次元分别始筑北、南洋海堤后,莆仙地域扩大、人口增加。宋熙宁八年(1075)至元祐元年(1086)木兰陂筑成,唐代莆僧黄妙应(涅槃)的古谶应验:“水绕壶公山,莆阳朱紫半①”。此后,莆阳丰衣足食,科第簪联。该陂的建造与蔡京有关。《出迅录》载:“蔡襄万安桥成,从弟京请陂莆南。襄曰:‘饶汝为之。’襄临终(1067)戒诸子曰:‘阿叔他日必陂莆南,莆遂为乐土。然阿叔必大贵亦大奸,汝辈当徙居于莆,勿近之’”②。
方天若,字彦稽、仪也、正中子,莆田城关方巷人,绍圣四年(1097)榜眼。初调彰信军节度推官。元符三年(1100)为秘书省正字,蔡京失势,被贬为越州观察推官。蔡京复相后,历任校书郎、泉州通判、福建路转运判官、湖南转运使、知无为军、两浙监司、阁右文殿修撰。方于元丰八年(1082)撰《木兰水利记》,说蔡公兄弟(京、卞)感涅槃之灵谶、念梓里之横流,屡请于朝,乃下诏募筑陂者,蔡公以书招福州义士李宏,李宏倾家财七万缗钱,率家丁7人入莆施工,陂未成而力竭,蔡公复奏募,得黄石14大家共施工七十万余缗钱,毁田4千多亩、雇工40余万而成陂,溉田万有余顷,岁输军需三万七千斛。
就家乡而言,蔡京对木兰陂有功;但就全国而言,他是北宋灭亡的六贼之首。南宋初,莆田理学家林光朝(1114—1178)《木兰即事》诗对比蔡襄与京、卞,评价公正。
济渡清源颂蔡襄,如京如卞亦同堂。
兰水果符兴化谶,功比万安差雁行。
可怜误国翻自误,身窜家流名垂锢。
顿使行人口里碑,尽付当年诸大户。
大户捧诏还自猜,莫是太师嫁祸胎?
谁知财散身随显,何如身剖不藏财。
昨过惠安探遗迹,今过木兰重叹息。
莫云忠佞天懵懵,就此亦堪辨黜陟①。
南宋《莆阳比事》卷四载木兰陂事,一句也未说到蔡京:治平间,有莆田钱氏女始议堰陂,出家资募役。水势冲激,陂成而坏者再。钱不胜愤,赴陂流死。至熙宁间,侯官李长者宏应募而至,陂始成。今陂上有义庙,李长者、钱氏女合祠焉。《宋史·蔡京传》将此事列为罪状之一: “托言灌田而决水以符兴化之谶。”到明弘治《八闽通志》拾遗,引《搜神秘览》附会说是蔡襄兴水利灌民田,引水绕壶公山,而登第者于前为多。可知从宋至明,蔡京家乡的人耻言蔡京,至以从兄蔡襄冒顶募修木兰陂之功。
《莆阳比事》第七卷“田擢瑞蒲”条载:“县旧以田多生蒲故曰莆田。风物赋云:擢瑞蒲于田亩,记其旧也(旧志按:楚辞《天间》云:莆萍是营。王逸云,萍,蒲之地。宋代洪兴祖补注云:‘莆,疑即蒲字。蒲,水草,可作席。’黄长睿云,莆,古蒲字)。”
蒲是水草。此地原受海涝而多蒲,遂称蒲田。《陈书》列传十三《虞寄》传载:宝应败走,夜至蒲田。生蒲之地,即蒲田。蒲田与海争地而立县,老百姓视蒲草为瑞蒲,后名莆田。仙游县、兴化军各是在原莆田县的地域内析分、升建的。兴化俗称莆阳。木兰陂建后,莆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置稳定,鱼米丰收,文化发展,科举闻名。郑玄《诗》笺:“蒲,蒲柳”;即水杨,生于水边,叶似青杨,一名蒲杨。莆阳地名似也源出蒲杨物名。
《辞源》载:苹,同“萍”。《礼·月令·季春之月》载:“虹始见,萍始生”。《本草纲目·十九·草》载:蘋,生于浅水中的田字草。《辞海》载:蘋即苹。正如《莆阳比事》所引:莆萍是营;萍,蒲之地。通俗说,萍,就是蒲(莆)田草。《采蘋》有句:“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古人取蘋、藻供祭祀用。明代,莆田人林有年则说:“萍,无根而浮,常与水平,”故名。梅妃江采苹的诞生,寓涵着莆阳士人辅作皇室、调鼎天下的抱负。
藻,是水草的总称,也指文章、文采。蘋,一云水上浮萍,即藻①。由长乐侨寓福清的陈乐轩,因读书《采蘋》有悟,改名藻,字元洁;继林光朝(艾轩)、林纲山(亦之、字学可、福清人)而在莆田传授红泉东井之学,闻名天下①。乐轩的改名藻,反映了莆阳人家贫子读书、以报宗庙的风气。南宋大文人刘克庄就受教于同乡艾轩、乐轩诸大儒。
蒲、蘋、藻的含义,就是莆阳海洋文化的基础与象征;而梅妃江采蘋,是这些含义的概括体现。
二、江采蘋是艾轩理学的理想女杰
在宋代的儒学复兴进程中,庆历学术是思想启蒙阶段。王安石掀起了北宋政治变革和儒学复兴的第二个浪潮,对儒家以外的诸家学说兼收并蓄,并具体运用于政治变革中;为推行变革、统一思想,力主一道德以同俗。崇宁、大观(1102—1110)以来,蔡京擅权,使王氏新学走向异化,也使宋代的政治与学术进入最黑暗的时期。
林光朝(1114—1178),字谦之,号艾轩,时称南夫子,莆田北高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谥文节。他早年在家乡曾从深于象数的林霆为师,20岁上庠,两次应试不第,在钱塘“闻吴中陆子正学于尹和靖,因往从之,由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②。不久回乡在黄石创办红泉义学。他学通六经旁贯百氏,深得象数之学,专于精讲不喜著书。其教以身为律、以道德为权与不专习词章为进取计。《莆阳比事》卷三载:林光朝以圣贤践履之学为已任,穷经讨古,浩然自得,四方抠衣从学者岁率数百人。陈俊卿说:“莆虽小垒,儒风特盛,自绍兴(1131—1162)以来四五十年,士知洛学而以行义修饬兴于乡里者,艾轩实作成之也”。《纲山集》序称“艾轩流派当时实自成一家。”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东南者,自光朝始①。林希逸说:“自南渡后,洛学中微,朱(熹)张(栻)未起,以经行倡东南,使诸生函咏体践,知圣贤之心不在训诂者,自莆南夫子始②”。朱熹自述:“某少年过莆,见林谦之、方次云③说得道理极精细,为之踊跃鼓动,退而思之,至忘寝食,后来再过,则二公已没,更无一人能继其学矣④”。即绍兴二十年(1150)夏,朱熹赴同安任主簿,过莆听林光朝等人讲学。林、方二人对中庸九经的理解和对儒释之分的认识,启迪了朱熹⑤。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间,莆中名士多出其门。后,七闽士人喜称艾轩。方奏名南宫,时朋友门弟子宦达已多,往往交贺于朝;以其有所抱负庶因仕以行道也。《莆阳比事》卷二载:林光朝,为国子祭酒时会孝宗幸太学,以礼部侍郎李焘执经,光朝奉命讲中庸: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一章。玉音嘉奖,赐三品服。不寻日,除中书舍人。殁后,莆人于淳熙十年(1183)在兴化军城南立祠,申国公陈俊卿撰《艾轩祠堂记》,福建路安抚使赵汝愚书丹,宣教郎朱熹题额。
每岁春秋致祭。并榜其居曰师儒坊。光朝的一传、二传弟子,相继是林亦之、陈藻(乐轩)。福清人林希逸(字肃翁)受学于乐轩,端平二年(1235)进士,知兴化军时在谷城山精舍边筑三先生祠,“俯瞰国清塘,水光山色横陈乎前。”淳祐四年(1244)首祭,主管建康府崇禧观刘克庄撰《兴化军城山三先生祠记》。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卷十六《谈艺六·诵诗》还载:“宋,玉融(今福清县)陈叔盥与乐轩陈藻读《国风》于古寺,至《采蘋》,藻掩卷而泣,顿悟中庸之旨。”
南渡后,由于林光朝的讲学与力行,莆阳士风一变,以蔡京等莆阳裔奸臣为耻;光朝的讲学,还以中庸之旨影响了朱熹、孝宗、陈藻等人。《梅妃传》就是在这种氛围的初期创造出莆田乃至中国理学理想的女杰江梅妃。江梅妃是对杨贵妃的反动,也是对蔡京的反动。日本井上靖所著的《杨贵妃传》也指出:“关于梅妃的结局,曾有个故事流传。——有人认为这是后世编造的故事,以满足读者的目的,可能是把梅妃做为一个悲剧的人物,使她成为杨贵妃的对立面”。
宋代理学,到南宋才繁盛起来,其重要内容之一是忠节观与贞节观;这在《梅妃传》中均得到体现。《莆阳比事》卷二列有《歧公归朝、梅妃入侍》条,歧公陈洪进是北宋初第一个纳土归宋的封建割据者,促进祖国的统一;梅妃故事与之合条,实际上表明莆阳人陈洪进有功于北宋,而不能单说蔡京有罪于北宋。何况说,莆阳人有个江梅妃,在唐时已有功于社稷。
三、忠信民风诞生江梅妃、“寒梅”公
南宋嘉定七年(1214)的《莆阳比事》视乡人蔡京为奸臣。卷四载:崇宁三年(1104)六月,籍元祐党人。莆预是籍者六人:陈次升、朱绂、王回、黄隐、林豫、方适。《耻附秦党、弗诣蔡门》条载:朱宗,字成德,累迁大府卿。是时,徽宗尊宠潜邸之旧、并录其子。宗父绂,旧学之臣;宗不自言,亦无有为宗言者,蔡京同州里,持国柄逾二纪,凡附已者辄跻显仕,而宗终不诣其门。方价,字子严,擢熙宁第,大观(1107—1110)初宰寿之安丰,用翰苑。特荐召审。既至,蔡京以价不肯私谒报罢,寻卒侯官,已而挂冠里居20年,终朝奉郎。陈骥,宣和(1119—1125)间为国子博士,不肯见蔡京而耻为之屈,遂就部再授通判,年62挂冠而归。方轸(慎言曾孙),宏放有文采,以
父通任太庙斋郎时蔡京当国。轸抗章列其过:天下自古为臣之奸未有如京今日之甚,坐是削籍编置海外。
南宋宝祐五年(1257),陈尧道《仙溪志》序:该志“于人物为尤重”,“用则入徂徕圣德之颁,不用则入文德党籍之碑”。刘克庄序:“地以人重,瞻言耆旧,有列于庆历谏官者,有危言谠论、相望于元祐党籍者”。《仙溪志》也把蔡京视为奸臣,不入人物传。而彰传元祐党籍人物:陈次升、朱绂、王回、林豫等人。还有叶确,元丰八年(1085)进士,与朱宗皆蔡京里姻,知京必败,未尝一诣京门。后欲以苏州守与公,令人约一见,然后报行,公翛然挂冠(终河北提举),后京果败。
宋朝外患频仍,兴化军仕人英勇抗敌,不乏英豪。兴化县人,有武状元、凤翔府正将薛奕在永东城(今陕西米脂县东)抵御西夏,于元丰五年(1082)牺牲。靖康元年(1126)金军南下,仙游县人、京畿部队正将林师豫在封丘牺牲;承节郎叶顗在汴京东北牺牲;湖南茶陵县令林子立募兵2000人勤王,在湖北荆门奋战牺牲。莆田县人,有河南少尹兼西京留守阮骏抗金,建炎元年(1127)冬牺牲。真定府路马步军副总管陈淬拒金,妻孥8人遇害,知恩州后,陈淬与长子、从子于建炎初牺牲。副中书侍郎林冲之靖康使金,不屈而被拘十六年至死。建炎元年,李富筹资募兵3千人隶于韩世忠部,迎立宋高宗,任殿前制干,因上恢复长策而忤秦桧,左迁承信郎,连三疏,不待报而归。
南宋《仙溪志》记有仙游的不少梅景。卷一《官廨》载:县治厅之东曰东圃,旧名梅圃。花木青葱、亭台爽垲,皆公余游息之所。尉厅西有轩,植双梅于前,曰梅林。其北思贤堂之前有熙春台的旧址,向北有古松数十株,夹以梅、竹,气象幽雅。刘克庄于端平元年(1234)赋词《又,陈尚书生日》,称赞莆田人陈卓尚书“公似寒梅,向层冰积雪,越样清奇”;“仙溪前辈相望”
中,又似蔡襄、陈次升、叶颙等人。陈卓,字立道,绍熙元年(1190)进士,端平二年(1235)书枢密院事。未几辞,乡居16年,卒时86岁,平生不营产业,葬事不能具,谥请敏。蔡襄(1012—1067),宋代名臣,曾任三司使,朱熹评为“芳名不朽,万古受知”。陈次升(1044—1119),曾列入元祐党籍,卒赠太中大夫。叶颙(1100—1167),孝宗时任相,清廉公正,卒赠少师。
当然,刘克庄本人也是爱国忠臣。《后村先生大全集》中,他多次批判权奸蔡确、秦桧、丁大全、史弥远、史嵩之等人。甚至10多次驳回皇帝对史嵩之奖誉的“成命”,尽管皇上再三调解,刘仍抗旨到底而遭贬斥。
总之,南渡以来,莆阳士风大变,视蔡京为耻辱,而彰扬正人君子。此后形成了民风:“十室之中,必有忠信①”。在这样的风气中,先是推崇江梅妃,此后又彰扬“寒梅公”陈卓尚书与仙溪前辈蔡襄等人。
第二节 欲还荔城以清白
《梅妃传》以梅、茶为主要素材,实际上反映了复杂的感想:荔枝是美好无辜的,虽然,唐荔为杨妃所污、莆荔为宋徽宗与蔡京所污,但不能因此牵累荔城莆阳,该地不是也出了个嗜梅、茶的贤妃——江梅妃?
一、唐时闽荔“幸免涴”
早在唐时,荔枝已与祸国的杨妃挂上钩。杜甫(712—770)《病橘》诗有句:“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唐代,李肇的《唐国史补》载:“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于蜀,故每岁飞驰以进”。据明代徐兴公《笔精》卷六《唐贡荔枝》与《全唐诗》卷三〇七记述:鲍防,字子慎,襄阳人,天宝末举进士,大历(766—779)中为福建观察使,明皇诏马递进南海荔枝,七日七夜达京师。鲍作《杂感》诗记之:
汉家海内承平久,万国戎王皆稽首。
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
五月荔枝初破颜,朝离象郡夕函关。
雁飞不到桂阳岭,马走先从林邑山。
甘泉御果垂仙阁,日暮无人香自落。
远物皆重近皆轻,鸡虽有德不如鹤。
是知贵妃所食荔,实出南海。鲍在贞元(785—804)时工部尚书任上致仕①。善属文、尤工诗。
杜牧(803—852)的《过华清宫绝句》之一,有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新唐书·杨贵妃传》载:“杨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杨太真外传》载:“力士以罗巾缢(贵妃)于佛堂前之梨树下,才绝,而南方进荔枝至”。
兴化军人蔡襄,嘉祐四年(1059)著成《荔枝谱》,是现存中国第一部荔枝专著。该书记载:荔枝,唯闽粤、南粤、巴蜀有之。唐天宝中,妃子尤爱嗜,涪州岁命驿致。洛阳取于岭南,长安来于巴蜀。虽曰鲜献,而传置之速、腐烂之余,色香味之存者亡几矣。是生荔枝,中国未始见之也。九龄、居易虽见新实验今之广南州郡与夔梓之间所出,其精好者仅比东闽之下等,是二人者亦未始遇夫真荔枝者也。闽中唯四郡有之:福州最多,而兴化军最为奇特(兴化军陈紫为天下第一);泉、漳时亦知名。按:①《笔精》卷六。
妃子,指杨贵妃,涪州,即今四川涪陵县。
北宋欧阳修(1007—1072)有《浪淘沙》词①,说唐贡荔源自五岭:“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李纲《荔枝赋》则道:“开元之末,妃子最怜。万里驿致,来自蜀川。死百马于山谷,望一骑而嫣然。荔枝则遇而天下病焉。”《初食荔枝四绝句(所居报国有十八娘荔枝)》之四咏道:“南海何年贡荔枝,知音千古有杨妃。
华清赐浴娇无力,一骑红尘初到时”。李纲认为贡荔既源于蜀州,也来自南海。
可知据唐人记载,杨贵妃所食荔枝,出于南海;到宋人记载时又包括蜀地。
总之荔枝成了杨贵妃的代名词,使得宋代的正直士人耿耿于怀。绍定六年(1233),刘克庄在《和南塘食荔叹》中抨击了杨贵妃:“在昔唐家充岁贡,吟讽何止杜陵翁。南穷交州西蜀土,快马驮送如飞龙。绛裳冰肌初照眼,玉环一笑恩光浓。惟闽以远幸免涴,一颗不到温泉宫。”刘克庄高兴的是:唐时,闽地家乡的极品、上品荔枝未岁贡帝京,一颗也没有被祸国的杨贵妃沾污。
二、宋徽宗的荔枝诗谶
宋代,梁克家《三山志》载:大中祥符二年(1009)开始岁贡干荔支6万颗、煎荔支百三十瓶、丁香荔支煎三十瓶。到庆历(1041—1048)初,福州知州沈邈以道远不可致,减红盐之数而增白晒者,兼令漳、泉二郡亦均贡②。
苏轼(1036—1101)赋词《减字木兰花·荔枝》,咏及闽地的贡荔:“闽溪珍献。过海云帆来似箭。玉座金盘,不贡奇葩四百年。轻红酿白。雅称佳人纤手擘。骨细肌香,恰似当年十八娘(《荔枝谱》载:福州城东报国院有十八娘荔枝)”。由此看来,徽宗朝以前闽地己贡生荔。
徽宗时,艮岳阳华门夹道种有荔枝80余株,熟时赠大臣每人二枚①。政和(1111—1117)初,闽中贡连株者,移植禁中。次年结实,不减土出。道君有御制诗。群臣皆应制焉②。宋《三山志》卷三十九土俗载:宣和(1119—1125)间,以小株荔枝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赐二府宴,御诗云: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子丹。
琼液乍凝仙掌露,绛苞初绽水精丸。
酒酣国艳非珠粉,风泛天香转蕙兰。
何必红尘飞一骑,芬芬数本座中看。
据清代沈初的《西清笔记》,可知是:结实的荔支栽在瓦器里,过福州水口后续以闽中水日以溉,到京师移植后,摘下鲜吃。
宋徽宗在禁苑植荔,结实而赐燕帅王安中,御诗云:“葆和殿下荔枝丹,文武衣冠被百蛮。欲与近臣同此味,红尘飞鞚过燕山”。此后,金军南下、北宋灭亡。明瞿佑《归田诗话》卷中引此首荔支诗,并按:“盖用樊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支来’句意,竟成语谶”。王安中(1075—1134),阳曲人。宋代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载:王安中交结蔡攸,引入禁内,太上赐宴。上出示郑后簪玉花,安中赋诗有句:“神仙宫里骖鸾女,来侍长生大帝君。”太上大悦①。
开封人晁说之(1059—1129),有《荔枝送郭圆机戏作》,也感叹此事:
祸根妃子尝珍嗜,今日何须有荔枝。
玉树后庭那结实,也能亡国更堪悲。
荔枝一骑红尘后,便有渔阳万骑来。
郭令诸孙今得味,却同羯鼓逞诗才。
郭圆机,名执中。与晁说之常有来往,载于《全宋诗》21册晁说之集中有酬和诗57首。
三、“荔枝花发差平等”
北宋时,李纲《畴老见示荔枝绝句次韵》赞曰:“炎月南闽丹荔子,绛绡微皱裹明珠,金盘数颗已堪赏,何况莆阳十万株②”。南宋《莆阳比事》卷七载:今,莆阳荔枝遂为天下第一。有咏莆中景云:一日两潮鱼蟹市,万家六月荔枝天。莆阳的俗称荔城。在宋时已赫赫有名。但荔枝原被借喻为杨贵妃,忠直士人此后一直致力于恢复荔枝的名誉。如莆田人方慎从,字惟之,登景德(1004—1007)第,守嘉州日曾于公圃手植荔枝,赋诗有:“留取清阴待子孙”之句。大观(1107—1110)中,曾孙禧以殿中侍御史持节蜀部,巡历至嘉,父老尚有能诵其诗为禧贺者③。
建炎四年(1130),李纲《客南初食荔枝二首》之二也叹道:“买地城南种荔枝,每留核付守园几。但祈四海兵戈息,会见开花著子时④”。
蔡京掌权期间,向徽宗进奉兴化军的极品荔枝——陈紫。美国人高洛甫教授在广州岭南大学讲授农艺果树课程,其荔支种植著作中,有幅“陈紫荔支绣香囊”的插图,并说明绣香囊系蔡京用以装放荔枝进贡徽宗的。该囊用全丝编织,呈椭圆形,正面右侧绣徽宗书写的瘦金体“陈紫荔支绣香囊”七字,“御书”印章一枚。左侧绣着一簇簇紫红色荔支垂挂在碧树绿叶间,树梢停着一只凝神窥视的喜鹊。可谓书、画、绣三绝。此外,香囊装放荔枝时选用特等香料作为防腐剂进行保鲜;用香囊包装荔支(唐宋时香囊渐成仕女、美人专用品);这都是蔡京的发明。该香囊现藏华盛顿艺术博物馆,可以见证兴化陈紫荔支上贡朝廷、蔡京与微宗间的互相勾结①。
南宋在绍兴初始贡生荔枝,至二十四年(1154)罢②。宋时太学除夜各斋祀神,用枣子、荔枝、蓼花三果,盖取“早离了”之谶③。
刘克庄看过《梅妃传》或《莆阳比事》后,宝祐四年(1256)咏《荔枝二首》,之二为:
寂寂南州少物华,有园池处只梅茶。
荔枝花发差平等,不问贫家富贵家。
该诗有助于我们理解《梅妃传》为何以梅、茶为主要素材。
兴化军仕人闻名北宋的,有名臣蔡襄,蔡襄著《荔枝谱》、《茶录》等。闻名南宋的,有绍兴八年(1138)状元黄公度,黄公度遭秦桧迫害而一再贬官,大咏梅花而寄托情怀。
寂寂南州的梅、茶,与杨妃欢笑的荔枝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但南州的荔支是平等的,不分贫富家而开花结果;刘克庄似乎知道同乡蔡京向徽宗进奉陈紫鲜荔的秘密,才有此咏。
第三节 江梅妃是城山梅的体现
福建莆田谷城山,宋时以梅闻名。城山梅在文人吟咏中,逐渐形成江梅妃的人格象征。这个形象是如此的美好,因而是桂叶眉;而杨贵妃只配是她的奴婢。
一、由孤山梅到城山梅
唐天祐元年(905),明经进士、浙右监司朱〓因(906年)白马驿变而入闽,提举石阜仓官,因家于今黄石地区,为莆田朱始祖,辟园种梅千本,这是史载莆仙地域最早的梅花①。唐室后裔的李富,宋元丰八年(1085)生于兴化军城的梅山,该山因梅而得名,其母遂舍该地百余亩为佛刹,崇宁二年(1103)赐额“梅林佛国”。
兴化军文人敬佩林逋。如庆历四年(1041)蔡襄赋《经林逋旧居二首》。绍兴五年(1135)郑厚与从弟郑樵赴考时,拜谒林逋的故居及坟地,郑厚咏诗《林和靖墓》,对南宋统治者弃贤亲庸而偏安表示不满。
兴化军文人的敬仰由林逋的孤山之梅衍及故乡的城山之梅。城山,又名谷城山、青山、国清山,高146米,距郡城6公里。山上有石城、石岩、呼月台、兴云洞,竹隐、松隐、梅隐3个精舍。宋理学家、国子监祭酒林光朝(1114—1178)在松隐岩讲学时,“莆中名士多出其门”。该山风景秀丽,除了松、竹,还有“梅树数千株,每花时望如积雪,香闻数里”,为莆田24景之一“谷城梅雪①”。山麓有保瑞灵光法堂,创于唐天宝年间②。山下有碧波荡漾的国清塘,唐创。兴化军文人以谷城山与国清塘为旅游胜地。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郑耕老《游国清塘》诗咏道:“涌金门外尽菰蒲,四月行人客上都。六月国清塘上望,依稀身更在西湖。”郑六月游国清塘,想起四月在杭州涌金门及西湖的情形。嘉定(1208—1224)时,以父陈俊卿而荫授南安监税的陈宓赋《城山松隐岩》,有句:“谷城岩穴似飞来,十里水光镜面开。”“每到西湖吟咏处,令人偏忆故山梅”。陈宓咏赞谷城山像杭州飞来峰一样奇特;每到西湖咏梅时,就会想到故乡谷城山之梅。
江梅妃的故里,在谷城山附近。如果说林逋是孤山梅的象征;则江梅妃是城山梅的体现。道光黄石《江氏族谱》濙公条载:“宁海桥横江水聚,城山峰、济阳居。遂为肇迁始祖”。因此,城山是济阳派江氏迁居莆田黄石后的风水山,城山梅则是江梅妃的象征。
江梅妃的形象,在咏梅中逐渐清晰。兴化军文人也参与其中。
蔡襄(1012—1067)有词《好事近》,把京宫与江梅联系了起来:“瑞雪满京都,宫殿尽成银阙。常对素光遥望,是江梅时节。如今江上见寒梅,幽香自清绝。重看落英残艳,想飘零如雪。
”
崇宁五年(1106)特奏名方惟深《和周楚望红梅韵》,赞咏红梅的仙骨与艳美:“清香皓质世称奇,试作红装更自宜。紫府与丹来换骨,春风吹酒上凝脂。”宣和仕人黄彦辉的《古寺》诗中,则出现了“容易江梅老岁华”的形象。
黄公度(1109—1156),绍兴八年(1138)状元,他反对奸相秦桧的和金误国政策,十五年在秘书省正字任上被罢官,后又贬任广东肇庆府通判。秦桧病死后,他才于二十五年回朝,寻升吏部考功员外郎,未及一年就英年早逝,年仅48岁。赠二品、正奉大夫,朝野哀悼,岭南“郡人像而祠之”。公度因被罢官、贬官,感触很深而屡咏梅花,其《一剪梅》词中,拟人的梅花愿与霜雪为友,不愿受“人间莺蝶”(小人、恶势力)的欺侮,寒风中“嫣然一笑”领春归。其《眼儿媚·梅词二首和傅参议韵》以寒梅自比,既使处于贬地岭南,零落憔悴、无人珍惜,也不改初衷。
嘉定十四年(1221),刘克庄(1187—1269)因《落梅》诗被贬官八年。南宋后期,刘克庄等人的梅花百咏唱酬最负盛名。莆田一带士人先后和作者20多人。宋末叶置《爱日斋丛钞》记:李伯玉缜,号万如居士,有《梅花百咏》,后莆田林子真同子常合赋梅十绝句,刘克庄喜其有志,为和韵至十叠。二林遂成百梅卷。一时骚人名士,相踵用韵。《后村先生大全集》十七卷《梅花百咏》卷也记此事:淳祐十年(1250)作。李缜,字伯玉,晋江人,官至福州通判。刘克庄妻兄林公遇(寒斋),长子同,字子真;次子合,字子常。
二、梅妃应是桂叶眉还是柳叶眉?
谢安侄女道韫聪明有才气。《晋书·列女传》载:下雪时谢安问:“白雪纷纷何所拟?”安兄子郎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从东晋始,咏春写景诗中,梅、柳以得春之早经常联袂出现。如五代时,莆田人徐昌图赋词《木兰花令》,有句:“汉宫花面学梅妆,谢女雪诗栽柳絮。”
唐时,有章台柳的典故。天宝十三年(754)进士韩翊《章台柳(寄柳氏)》咏:“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柳氏,即韩翊妾,有《杨柳枝(答韩员外)》:“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到北宋时,崇梅贬柳。如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北宋崇宁四年(1105)后,为开封府一官,赐章服,能文工乐府,有小山词。其《鹧鸪天》词有句:“梅蕊新妆桂叶眉。小莲风韵出瑶池①”。曾巩《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郑獬《梅花》诗也有句:“梅爱山傍水际栽,非因弱柳近章台”。杨柳被视作阿谀无骨之相,如小人得志的张狂;杨柳所属是风尘之地、水性杨花。到南宋时,民间认为梅聚柳离。江南谣云:“柳絮飞时话别离,梅花开后待郎归。梅花开后无消息,更待明年柳絮飞②”。
兴化军文人中,刘克庄嗜梅的感情维系了终身。嘉定十四年(1221),建阳令刘克庄赋诗《落梅》,有句:“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宝庆三年(1227),监察御史李知孝、梁成大诬为谤讪时政。绍定元年(1228)刘克庄解任。刘克庄《杨补之墨梅跋》记述:“予少时有落梅诗,为李定、舒亶辈笺注,几陷罪罟。后见梅花辄怕,见画梅花亦怕,然不能不为补之作跋。小儿观傩,又爰又怕,予于梅花亦然”。李、舒制造乌台诗案构陷苏轼,这里借指为史弥远奸相构陷刘克庄而被人称三凶的李知孝、梁成大、莫泽。
刘克庄咏梅寄情。嘉定十七年(1224)《梅花五首》之三有句:“不信西湖高士死,梅花寂寞便无诗。”“君今定作梅花主①”,“翁与梅花即主宾②”。绍定二年(1229),其《留山间种艺十绝》甚至吟出:“自怜到死犹迂阔,纯种梅花作墓林(梅)”。端平元年(1234)刘克庄复出,在《病后访梅九绝》之九中慷慨万千③:
菊得陶翁名愈重,莲因周子品尤尊。
后来谁判梅公案,断自孤山迄后村。
之一咏道:
梦得因桃数左迁,长源为柳忤当权。
幸然不识桃并柳,却被梅花累十年。
(邺侯咏柳云:“青青东门柳,岁晏必憔悴。”杨国忠以为讥己)
邺侯即李泌,原句载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二,诗话中“必”为“复”。刘梦得左迁事,见孟棨《本事诗·事感第二》。奸相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堂兄。因此,刘克庄主张谢道韫的雪诗不应咏杨柳而要咏梅。淳祐十年(1250),克庄《梅花十绝答石塘二林》二叠之七咏道:
江左风流属谢家,诸郎如玉女尤佳。
如何雪里同联句,不比梅花比柳花。
由上可知,兴化与闽地文献《莆阳比事》、《八闽通志》、《兴化府志》等书中的梅妃,都是桂叶眉,不是柳叶眉。原来,柳与梅相比,是如此的不吉利。1986年,林如求的两篇文章探讨了梅妃的桂叶眉,并引唐时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张萱《虢国夫人图》、周昉《簪花士女图》予以印证。
三、海棠只配是梅花的奴婢
唐时,李白《清平调》诗三首有句:“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李白以名花比喻杨贵妃的美貌。北宋时,乐史(930—1007)的《杨太真外传》载:唐玄宗说杨妃醉时,似“海棠睡未足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两任执政,倡导变法,权倾天下。其《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三首》之二有句:“不御铅华知国色,只裁云缕想仙装。少陵为尔牵诗兴,可是无心赋海棠。”之三有句:“婢娟一种如冰雪,依倚春风笑野棠。”均崇梅花、贬海棠。
嘉佑进士苏轼《海棠》诗,引用《杨妃外传》典故,以杨贵妃醉喻海棠花。淳熙进士任希夷《海棠》诗也用这个典故。宋代著名女诗人、浙江人朱淑真《海棠》诗也以此作比,有句:“胭脂为脸玉为肌,未赴春风二月期。曾比温泉妃子睡,不吟西蜀杜陵诗。”
梅花与海棠相比,也有宋廷的背景。宋《武林旧事》卷七载:淳熙三年(1176)十月二十二日,孝宗会庆圣节。从太上(高宗)至后苑梅坡看早梅,又至浣溪亭看小春海棠。
吴潜(1196—1262),字毅夫,号履斋,德清人,嘉定十年(1217)进士第一,曾官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庆国公,判宁国府,改封许国公,赠少师。有《履斋诗余》。其《满江红·二园花卉仅有海棠未谢,五用韵》词,有句:“问海棠花,谁留恋、未教飘坠。真个好,一般标格,聘梅奴李①”。
萧泰来,字则阳,号小山。临江人。绍定二年(1229)进士,有《小山集》。其词《霜天晓角,梅》,咏曰:“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清绝。影也别。知心唯有用。元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该词也认为,梅花不能与海棠共说。
嘉定十七年(1224),刘克庄《黄田人家别墅缭山种海棠,为赋二绝》之二说:海棠是富贵花,“海棠妙处有谁知,全在胭脂乍染时。试问玉环堪比否,玉环犹自觉离披。”离披即散乱,出自《楚辞·九辨》。宝庆元年(1225),其《熊主簿示梅花十绝,诗至,梅花已过,因观海棠,辄次其韵》再和十首,之八还有句:“莫将花与杨妃比,能与三郎作祸胎。”三郎即排行第三的唐玄宗。淳祐十年(1250),刘克庄在《梅花十绝答石塘二林》九叠之九中再次评论:
和靖终身欠孟光,只留一鹤伴山房。
唐人未识花高致,苦欲为渠聘海棠。
该诗叹道:东汉时,每当给人当雇工的梁鸿归家时,贤妻孟光就举案齐眉、恭敬尽礼。可惜,林和靖终身没有活生生的梅妻,只有“鹤子”陪伴。后唐时,冯贽编《云仙散录》,其中《金城记》有“梅聘海棠”的说法。刘克庄认为夫妻之义要匹配;只有主奴关系,才能显示梅花的“高致”雅格,而海棠不配为其妻。在刘克庄的眼里,海棠即杨贵妃:“一种穠纤态,三郎未必知。浪将妃子比,妃子太浓肥①”。
但是,其他文人的看法不同,如黎廷瑞(?一1298),字样仲,鄱阳人。咸淳七年(1271)进士,官肇庆府司法参军。入元隐居不仕。有芳洲集三卷,词附。其《秦楼月·梅花十阕》之八上阕咏道:“花孤冷。海棠聘与花应肯。花应肯。海棠只是,无香堪恨①”。
第四节 梅妃文化的发展
一、唐王室与部下后裔的寄托
南宋李俊甫《莆阳比事·唐家遗裔》载:唐家遗裔迁居兴化军的,有蔡王尉八代孙李丹,唐时莆田令,遂家;宋时其裔多登科第。江王元祥后裔陇西公楚圭(云麾将军)自南安徙居兴化,为西平李;李富是楚圭次子游击将军尚炅之后,避武氏乱,经南安、游洋入莆。李翔,尉莆田,遂家,子孙多居军城。唐开元名宰相宋广平有著名的《梅花赋》。宋的刚毅秉赋、名臣风范,被视为梅花品格的精髓。广平的玄孙宋骈,以闽观察判官迎大父易就养,寓居兴化军城小西湖等地,为宋氏入莆之始②。宋骈后裔宋增佑(1881—1955),字仁陶,著《宋仁陶日记》,1936年12月25日载:制《广平家乘志略》8章并叙一篇,本日脱稿。
唐王室与部下后裔的情怀,寄托于江梅妃这个形象。
据《梁溪集》行状载:李纲的祖先出自李唐宗室,为建州刺史者卒官因家焉。太平兴国四年析建州置邵武军。因此,李纲的吟咏多与唐开元天宝时事相连。李纲虽为蔡京之流荐引,但一生主战,与叶梦得有诗文酬唱。李纲惜宋璟《梅花赋》失传而予补作,把梅妃形容得栩栩如生,
晁说之(1059—1129)是中眷第五世,晁补之(1053—1100)是东眷第五世,哲宗绍圣党祸起,晁说之、晁补之俱落党籍。补之的外甥叶梦得深得蔡京器重,但补之没有攀亲结贵。政和七年(1117),叶梦得与晁说之、苏过等12人结许昌诗社,唱和甚欢;直到宣和元年(1119)。晁说之在咏梅中继李纲之后也喻为梅妃。
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号石林居士,乌程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徽宗时因蔡京荐举,累官龙图阁学士,知汝州、蔡州,移帅颍昌府。叶梦得尊敬蔡京,但对蔡京的一些作法又敢于“正过”,并不时向一些宦官、贪官“开炮”。他在党争中能保持相对的中立态度;得罪蔡京后被长期弃置不用。靖康之难后,叶梦得发生变化。建炎、绍兴年间,他在建康留守和江东安抚使任上理政有方,为岳飞等人的北伐队伍供给粮饷,对抗金战事作出贡献。文学上也由尊王(安石)抑苏(轼)转向学苏,如《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绍兴十二年至十五年,叶梦得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十六年正月,拜崇信军节度使致仕。叶梦得的藏书有四五万卷,十七年冬毁于火。《莆阳比事·梅妃入侍》跋说:《梅妃传》是“叶石林得之朱遵度家”;《梅妃传》跋则说:“惟叶少蕴与余得之”,“略加修润而曲循旧语”。宋朝官至吏部尚书的韩元吉《叶少保挽词六首》之二称:叶梦得“门生满天下”。这个“略加修润而曲循旧语”的“余”应是叶梦得的门生。叶梦得著述见于历代著录的有55种402卷;但现存著述23种114卷中没有述及梅妃。
宋本《梅妃传》的改定,除了咏梅文学的发展外,还有杨妃小说的发展,这在11、12章中已有阐述。而江梅妃是莆田人,也值得探讨。
二、杨花与萍、蘋实出一体
古人早就把杨花与浮萍(蘋)联在一起。《埤雅》载:“世说杨花入水化为浮萍。”《尔雅·释草》载:“萍、蘋,其大者蘋。”可知,杨花和萍、蘋,虽为三物而实出一体。唐代杜甫《丽人行》有句“杨花雪落复白蘋”,后代有人理解为玄宗时杨妃与梅
妃的故事。
北宋时,苏轼的《水龙吟,又(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咏道: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①。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②。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③。(原注:旧说杨花入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艇斋诗话》注道:①老杜诗“落絮游丝亦有情。”②唐人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③唐人诗“时人有酒送张八,惟我无酒送张八。君有陌上红梅花,尽是离人眼中血。”
其他文人也这样理解。陈偕,号月境,高邮人,《词综补遗》卷五认为即见于《淮海集》之广陵人陈偕。其《满庭芳·送春》词有句:“榆莱抛残,桃英胎子,杨花已送春归。未成萍叶,水面绿纹肥①。徐逸,字无竞,号抱独子,自称汝阳被褐公,天台(今浙江省)人,少与朱熹为友。其《清平乐》词有句:“争须携手踏青。人生几度清明。待得燕慵莺懒,杨花点点浮萍②。”赵长卿的《小重山·杨花》词有句:“枝上杨花糁玉尘”。“晓来雨过转伤情。铺池绿,遗恨寄浮萍③”。辛弃疾(1140—1207),有词集传世。其《满庭芳·和洪丞相景伯韵呈景卢舍人》有句:“惟有杨花飞絮,依旧是、萍满芳池④”。周晋,字明叔,号啸斋,济南人。绍定四年(1231)宰富阳。其《杨梢青·杨花》词,也有句:“似雾中花,似风前雪,似雨余云。本自无情,点萍成绿,却又多情①”。彭元逊,字巽吾,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二年(1261)解试,与刘辰翁屡有唱和之词。其《平韵满江红·牡丹》词有句:“白日长闲青鸟在,杨家花落白苹中②”。无名氏《西江月》词有句:“春事一溪流水,杨花千点浮萍③”;无名氏《多丽·杨花》词有句:“明朝看,池塘雨过,萍翠应添④”。
杨花与浮萍,对应为杨贵妃与江采萍(梅妃),再因杨贵妃是蒲州人而对应江梅妃为莆田人。是否这样呢?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载:“蒲中逍遥楼楣上有唐人横书,类梵字,相传是《霓裳谱》,字训不通,莫知是非”。
《霓裳谱》因杨贵妃而闻名天下。杨贵妃的祖父,是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父亲杨玄琰,开元初任蜀州司户。蒲州,宋时称蒲中。《全唐诗》423卷有元稹吟《崔徽歌》,序云:裴敬中以兴元幕使蒲州,与河中府娼崔徽相从累月。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高邮人,元丰八年(1085)进士,《调笑令十首并诗》之三有句“蒲中有女号崔徽”。“一见裴郎心似醉⑤”。
宋时,莆田以莆中扬名:王梅溪《谢林虑夺先红》诗有句“莆中荔枝胜闽中”;有咏莆中景云“一日两潮鱼蟹市,万家六月荔支天”。有名士问艾轩曰:莆中子鱼、紫菜最好?艾轩答曰:荔支、蛎房更奇①。据《辞源》,莆,通“蒲”。蒲中就是莆田(莆中)吗?元代,兴化路均未修志。明代,王世懋的《闽部疏》还载:“兴化,古莆中”。直到清乾隆时,《仙游县志》卷五十三·丛谈仍载:“兴化别称莆阳,又曰莆中,原属泉州”。复旦大学历史地理所编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与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8册)均无“蒲中”条。
晋时陆翙《邺中记》载:东晋时后赵石虎建逍遥楼,每猎获珍禽异兽,辄宴于此(在今河北省临漳县)。此地与河南安阳相邻,不在海边。莆田宋代的旧志均佚,绍熙《莆阳志》的永乐大典辑本未记载“逍遥楼”。现存的《仙溪志》是残本,也无逍遥楼。进士、答失蛮人伯笃鲁丁,元至元三年(1337)任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副使,有《逍遥楼》诗②。
身世云霄上,飘然思不穷。
晴山排翠闼,暮霭宓琳宫。
牧笛残云外,渔歌落照中。
蓬莱凝望眼,隐隐海霞红。
可知元时的逍遥楼在海边,而不在内地的蒲州(属今山西省)。伯笃鲁丁应是赴任岭南时途经逍遥楼,而赋该诗的。但宋时的蒲中逍遥楼是否在莆田呢?有待继续考查。
《元秘书监志》卷九载:“伯笃鲁丁,字至道,进士,至正元年(1341)四月由礼部侍郎迁秘书太监。”可知,伯笃鲁丁,即鲁至道。戴良《鹤年集序》举西域诗人鲁至道等12人。杨瑀《山居新话》有鲁至道至正十二年(1352)《挽樊时中参政》、《挽宝哥参政》诗。王逢《梧溪集》有《访鲁至道总管诗》。至道至正时曾任潭州路(属今湖南省)总管①。唐兀氏买住,字从道,广平人,元统元年(1333)进士,保定路安州同知,转松阳县达鲁花赤,有诗《和伯笃鲁丁浮云寺》②。
北宋后期,屡有莆仙人成仙的小说问世。此后,再多一个江梅妃,也就不足为奇了。
北宋后期,崔公度(?一1097)撰《陈明远再生传》一卷,说兴化军人陈明远皇祐四年(1052)病死三日复苏事。三日间,陈进阴府,遵泗洲老僧令而忏悔回生,绝荤信佛、念经为善。同期,无名氏撰《玉华记》,说唐武后时冀州人方氏救疫有功德,上帝召入白玉楼为玉华侍郎,陈与侍女宋道华相恋,皆谪坠人世。方氏托生于莆田,宋政和(1111—1117)初62岁时才为歙州婺源宰,宋氏托生蜀中。一纪后,宋氏先返天,与玉华宫莫真君在方朝散郎病梦中传达上帝召还旨意。方氏醒后遂乞致仕而去。
《梅妃传》成书于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以前,最早摘录于叶廷圭的《海录碎事》一书中,这是叶廷圭(翠岩)知泉州时于绍兴十九年成书的。南宋莆田人郑樵(1104—1162)看过《海录碎事》,在《通志》中评曰:“叶翠岩《海录碎事》葸求典雅,为南渡艺林之冠③”。郑樵既然看到《海录碎事》,也就了解书中所录的《梅妃传》六个条目,他是否见到《梅妃传》原文,不知。《通志》艺文略第三《传记》未收录宋人著作。朱维干《莆田县简志》第一章载:旧志的缺点之一是缺漏,如叶庭珪、陈振孙、戚继光等名人,弘治、乾隆两志均缺如。这三个外地人都对莆田有贡献,叶廷圭在《海录碎事》中自序时署名叶庭珪,他在莆田的史实有待查考;笔者推测他从莆田得到《梅妃传》,而摘录入《海录碎事》一书。
稍后的莆田贡士李俊甫也是唐朝李氏的后裔,他“上考史记、旁摭纪录,下至诸家文集、行实、碑碣、书尺,悉从采掇,询于耆儒、参之故老,积十余年心目之勤,厘为〔《莆阳比事》〕七卷①”。书成于嘉定七年(1214),该书所录《梅妃入侍》条,是对《梅妃传》的摘录。
《梅妃传》、《莆阳比事》最初的阅读面很窄。其中有多种原因。或是手抄本藏之名山、未流传到社会上;或是版印后印数少价钱贵,一般人无缘拜读;或是文人们不重视小说,仍醉心于功名事业。
赵师侠,一名师使,字介之,宋宗室,新淦人,淳熙二年(1175)进士,十五年为江华郡丞。有坦庵长短句。在莆期间,有《满江红·壬子(1192)秋社莆中赋桃花》、《柳梢青·壬子莆阳壶山阁》、《汉宫春·壬子莆中鹿鸣宴》词,后词下阕有句:“先春占早争开。是人间第一,唯有江梅。莆中旧传盛事,六亚三魁②”。他以江梅先春时开花第一,喻赞莆中在绍熙三年(1192)前已出徐铎、黄公度、郑侨三名状元等。师侠还有《诉衷情·莆中酌献白湖灵惠妃三首》、《一剪梅·莆中赏梅》、《朝中措·莆中共乐台》,其中未谈到梅妃。赵的非莆地咏梅词数首,也未赋到梅妃③。
莆田人、南宋大文学家刘克庄(1187—1269),从淳祐十年(1250)起,笔下才屡咏江梅妃。按常理,他以梅花诗而遭贬,对梅花是情之所锺,最关心梅花的一切;他的岳父林景良嘉定七年(1214)知兴化军时为《莆阳比事》写跋;他开禧元年(1205)19岁时在临安补国子监生,到淳祐十年共45年间,因仕途坎坷而乡居26年,最有机会看到《梅妃传》或《莆阳比事》,却未谈到。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他晚年自述所说:余少嗜章句,格调卑下,故不能高。既老,遂废不为。然江湖社友犹以畴昔虚名相推让,虽屏居田里,载贽而来者,常堆案盈几,不能遍阅①。《后村先生大全集》中还屡有记载:他拖欠文债(作序等)甚多,退官一二十年后才还清。
刘克庄是江湖诗派的领袖,由于他淳祐十年(1250)起屡咏江梅妃,梅妃的故事才渐为人知。
值得深思的是,刘克庄的笔下也未说到诸杂砌《梅妃》。笔者在12章2节中推断,诸杂砌《梅妃》约诞生于1147至1206年。由此产生的另一个可能是:刘克庄20岁前,诸杂砌《梅妃》已诞生,只在局部地区演出过,未在南宋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刘克庄这个嗜戏的大文人一直未看到和提及。
三、中国古代的又一大传说
唐至德元年(756)六月十四,将杨贵妃缢死于马嵬驿佛堂。此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就开始流传了。事隔半个世纪后的元和元年(806),白居易、陈鸿根据民间传说,各作《长恨歌》、《长恨歌传》。《长恨歌》的影响最大,因它首次把李、杨的爱情故事从人间升华到灵界。五代时的《旧唐书·杨贵妃传》,在序中始把“邦家丧败”归罪于杨贵妃。宋人对此前的李、杨故事一是予以辩证。如明正统五年(1441)朝鲜刻本《樊川文集》卷二《华清宫三十韵》“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句下,注文引用宋代刘斧撰的《翰府名谈》中《玄宗遗录》1000余字。这段资料他书未见,详述:玄宗赐杨贵妃死,杨据理辨驳,用毛巾蒙脸痛哭,第一次被缢未死,又缢第二次才死。即否认《长恨歌》塑造的杨贵妃成仙的故事。二是事隔390年后,而于绍兴年间改定宋本《梅妃传》,在李、杨故事的基础上增添了江梅妃,形成了李、杨、梅三角爱情故事,并定型为:杨妒妃祸国、梅贤妃忧国的形象。后世,又据宋本《梅妃传》进行艺术加工,衍及小说、笔记、书画、诗词、歌赋、戏剧、音乐、歌舞、史志、民俗、电影、电视等许多领域,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南中国具有幅射力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艺术之一,形成了梅妃文化。改革开放以后的莆田,梅妃文化是继妈祖文化之后的又一个热点。
唐玄宗与杨贵妃、江梅妃的故事流传了800多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因此,既使旧、新《唐书》与《资治通鉴》等史籍明确记载杨贵妃死于马嵬驿,由于杨妃事实上不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人们就一直幻想其死而复生,连学者也推波助澜。如俞平伯1927年11月15日撰写《“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传疑》①,推断杨贵妃可能没有死,但声明“佐证缺少,难成定论,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亦以不废乎?”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中考证认为:杨贵妃被人带往美洲。日本民间和学术界却认为:杨贵妃从上海附近出海,飘至日本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久津,终其天年②。这都是姑妄听之的例子。江梅妃的情况也是这样,她的形象寄托了南宋时兴化军士人的信念、品格、情操等,成为全国人民作为与杨贵妃相对照而喜爱的人物。
此后,约定俗成,影响扩大。人们也就不想去考辨正史中为何没有梅妃。1928年,连鲁迅这样的大人物予以质疑,也无济于事。其他的人也就不愿去干否定梅妃这种大煞风景的事了。梅妃成了约定俗成的闻名海内外的人物。鲁迅等人的怀疑没有影响她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既然如此,笔者初揭梅妃之谜,也就达到了认识这种文化现象的目的。
梅妃的故事流传了800多年,体现了人类对于明君的期待与才女佐助君王治国并有真挚爱情的理想。莆田市文联主席许培元2000年6月22日在《梅妃生里传犹在》一文中认为:历史上是否有梅妃的争论没有意义,“梅妃是老百姓认可的人格高尚的伟大女性,如此足矣”。笔者认为:梅妃故事,堪列为中国古代的又一大传说。
中国古代的四大传说,是《梁山泊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牛郎与织女》。2004年,宁波、杭州、上虞及宜兴、济宁、驻马店4省6市商定梁祝传说(流传1600年)联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四大传说,各在传说过程中增添了许多优美的情节与故事。以《孟姜女》为例,顾颉刚于1924年11月撰写《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一文①;考证孟姜女故事流传2500年的演变过程。该故事始载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9)的《传》,先锋杞梁在打莒国时死了,齐侯在郊外向其妻吊唁,其妻不以为然,齐侯遂到杞梁家吊唁。到南宋时郑樵《通志·乐略》论及:“杞梁之妻,于经传所言者不过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稍后的《孟子疏》才说杞梁之妻称孟姜。至此,孟姜女怀征夫哭倒长城的故事才定型。
江梅妃的象征是梅花。1903年,慈禧皇太后确定牡丹为国花。1929年,民国政府确定梅花为国花。1994年,全国人大八届二次会议第440号议案“关于尽快评定我国国花的建议”批转农业部办理,中国花卉协会组织成立国花评选领导小组,开始评选。
南京师大教授程杰相继出版《宋代咏梅文学研究》与《梅文化论丛》两书,研究梅花,指出:“生气”与“清气”、“骨气”,是宋人确立的梅花三大象征意义;如今融入中华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之中,成了精神财富(后书16—17页)。
21世纪初,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确定了国花。2005年两会期间,中国著名花卉专家陈俊愉教授等62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联合签名提案(到2007年3月有102名两院院士签名支持),建议尽快把牡丹和梅花确定为中国的双国花。同年9月,中国园艺学会在北京召开全国国花评选研讨会,与会的50多名专家展开讨论,以求缩小分歧选出国花。笔者认为:梅花理应列为中国的国花。拙著即是注解之一。
附注
①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册第五章。 ①程杰《江梅妃研究·序》。 ①《中国小说史略》。 ①载《西湖游览志余》卷十。 ②蔡襄《和吴省副青梅》。 ①北宋郑獬《江梅》。 ②《西清诗话》、《观林诗话》。 ①宋景定《建康志》介夫传。 ②载郑侠《西塘集》。 ①《宋人轶事汇编》卷十。 ①《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之五。 ②《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再和前韵》。 ③载《全宋词》214页。 ④《王直方诗话》。 ⑤崇宁(1102—1106)中自缢死。 ①《三朝北盟会编》卷四九,靖康元年七月十一日。 ②《宋史·蔡京传》。 ③《挥麈录》后录卷二、《汴京遗迹志》卷八。 ①黄以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三二。 ②宣和元年八月御书《神霄玉清万寿宫记》碑,现存莆田市三清殿一块,为全国仅有。 ③宋代洪迈《容斋三笔》卷一四《政和文忌》。 ①载《宋人轶事汇编》卷十三。 ②太学生陈东宣和七年上书所言。 ①载蔡绦《北征纪实》。 ②《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十九,靖康元年二月十八日。 ③《西湖游览志余》卷四。 ④均载《嵩山文集》卷五。 ①载《全宋词》2143页。 ①《三朝北盟会编》。 ②《铁围山丛谈》。 ③载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四。 ④载《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八。 ⑤载葛胜仲《丹阳集》卷八《陈去非诗集序》。 ①《全宋词》2431页。 ②《全宋词》2469页。 ③《全宋词》1072页。 ④《全宋词》1125页。 ①载《南宋词史》4页。 ①《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九。 ②《挥尘余话》,载《宋人轶事汇编》卷16。 ③载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八《记宋宫殿》。 ①载《宋人轶事汇编》卷15。 ②载《宋人轶事汇编》卷15。 ①《宋人轶事汇编》卷15。 ②《归田诗话》卷中。 ③《余嘉锡论学杂著》326—327页。 ①《余嘉锡论学杂著》421—422页。 ① 向子諲《卜算子》序。 ② 《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中册812页。 ①《南宋词史》10页。 ②《宋史》)卷三三《孝宗纪》一。 ③宋代周密《齐东野语》,载《宋人轶事汇篇》卷16。 ④载《西湖游览志余》卷三。 ①载《宋人轶事汇编》卷三。 ①《宋诗鉴赏辞典》1005页。 ②司马光《温公诗话》。 ③刘克庄《(跋)陈迈高梅诗》。 ④赵蕃《书案上三种梅三首》其一。 ⑤载明代嘉靖《安溪县志》卷十。 ①余观复《梅花》。 ②陆游《落梅》其十。 ①载《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卷。 ②载《宋人轶事汇编》卷十八。 ③载《宋人轶事汇编》卷三。 ①《鹤林玉露》甲编卷六。 ②熊禾《探梅》。 ③载《癸辛杂识》别集下“亭名”。 ④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七《郭豫亨〈梅花字字香〉提要》。 ⑤载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 ①载《南宋词史》325页。 ②载《全宋词》1602页。 ③许更生《新发现陈文龙诗摭谈》,载《湄洲日报》2006年11月9日。 ④载《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一期。 ①载《宋诗纪事》卷65。 ②嘉庆《重修浦口宫志(一)》碑。 ①载《续轩渠集》。 ②明弘治《兴化府志》。 ①载《香艳丛书》三集卷三。 ①今存韩国的汉文《隋唐演义》,有12种版本。 ①道光江东《江氏族谱》。 ①嘉庆《重修浦口宫志(一)》。 ①《郭大理遗稿》卷三。 ②《剖瓠存稿》卷十。 ①宋际春《江妃村》六首之六。 ②载《里乘》。 ①《学林漫录》1984年9集。 ①宋代林大鼐《李长者传》。 ②转引自清代《木兰陂志》上册。 ① 载清代《木兰陂志》。 ①嘉靖《安溪县志》卷一《地舆类》草类。 ①1250年刘克庄《兴化军城山三先生祠记》。 ②《宋元学案·艾轩学案》。 ①《宋史》列传192儒林三。 ②《艾轩集》卷十。 ③方翥,莆田人、隆兴元年进士。 ④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八。 ⑤《闽学源流》120页。 ①明《游洋志》风俗。 ①《全宋词》98页。 ②蔡襄《荔支谱》。 ①《铁围山丛谈》。 ②《墨庄漫录》。 ① 载《宋人轶事汇编》卷四。 ② 载《梁溪集》卷十。 ③ 《莆阳比事》卷三。 ④ 载《全宋诗》27册17748页。 ①一舟、元济《蔡京、陈紫、绣香囊》,载《湄洲日报》2005年9月15日。 ②《三山志》卷39土俗。 ③《癸辛杂识》后集“祠神”。 ①《莆田朱氏通谱》53页。 ①乾隆《莆田县志》卷二。 ②明宣德五年(1430)进士林环《保瑞灵光法堂记》。 ①载《全宋词》159页。 ②载南宋陈允平《西麓稿》。 ①嘉定十七年《同郑君瑞出濑溪即事十首》之五。 ②淳祐十年《梅花十绝答石塘二林》一叠之十。 ③《全宋诗》58册。 ①载《全宋词》1855页。 ①《海棠七首》之四。 ①载《全宋词》2270页。 ②《莆阳比事》卷一。 ① 《全宋词》157页。 ② 《全宋词》1151页。 ③ 《全宋词》1217页。 ④ 《全宋词》1282页。 ①《全宋词》1869页。 ②《全宋词》2218页。 ③《全宋词》2463页。 ④《全宋词》2466页。 ⑤《全宋词》323页。 ①《莆阳比事》卷七“乌石荔支、通应子鱼”。 ②《元诗选》癸集上册383页。 ①引自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卷四。 ②载《元诗选》癸集·癸之己·上。 ③引自清康熙时宋思玉《海录碎事·跋》。 ①陈谠《序》。 ②载《全宋词》1417页。 ③《全宋词》1409—1424页。 ①《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六《送谢倅序》。 ①载《小说月报》1929年第20卷第二期。 ②张海英、叶军主编《中国历史之谜》。 ①载《歌谣周刊》第69号。
知识出处
《江梅妃》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江梅妃的研究成果及资料汇编。有关梅妃的记载散见于史志、诗词歌赋、小说笔记与戏剧中,为了进行系统的研究,笔者收集整理了六年,终成此书。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梅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