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浦口宫的宫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梅妃》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55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浦口宫的宫会
分类号:
K291.57
页数:
10
页码:
169-178
摘要:
本节记述了浦口宫每年有三次宫会活动,均有演戏,其中包括了里社接年与春祭、梅妃诞辰、梅妃的中秋赏月日等。
关键词:
浦口宫
宫会
江梅妃
内容
浦口宫每年有三次宫会活动,均有演戏等。
一、里社接年与春祭
正月初四为接年日,这与腊月的小年相对应。
东汉《四民月令》载:“腊明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贺君师”。春秋时大概已有小年祭灶神的风俗了。《论语》载:“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宋代范成大《祭灶诗》咏道: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上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少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男儿酌献女儿避,酌酒烧钱灶君喜。……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兮。
这种风俗一直衍袭。
乾隆《莆田县志》载:“腊月二十四日各家拂尘。是夕,言百神有事上帝,具蔬食、米粿,画幢幡、舆马、仪从于楮上,焚而送之,至正月四日乃迎而复之,于‘祀社’尤谨”。
李嘉谟《莆田风俗记》说:接年日即迎神日。俗例有“为菩萨乞草”,由儿童捧神像敲锣鼓,结队在里社境内按户募柴;下午由新嫁娘或年轻妇人捐送香火钱,儿童则将娘妈头上所插之花赠送一朵,谓可早生贵子,即“娘妈请花”。黄昏在社庙前叠柴燃烧,即《仪礼·觐礼》的“祭天燔柴”,俗为“烧火烟柴”,各家行接神祀礼,并将社庙前未烬之柴钳返家,谓“挟火宝”,寓意财如火发①。
最早的浦口宫,就是里社。
早在明弘治《兴化府志》“岁时民俗·正月”条中,已载:“乡社祈年(各社会首于月半前后集众祈年醮,及舁社主绕境,鼓乐导前,张灯照路,无一家不到者)。莆水南,独方氏、徐氏、邱氏筑坛为社,春秋致祭,不逐里巷遨嬉,其礼可取”。可知,水南(今黄石)的春社祈年,除方氏、徐氏、邱氏外皆舁社主绕境、鼓乐导前,张灯照路,逐里巷游嬉。其中浦口宫的春祭,吸收了江东江氏荣庆祠的春祭仪式。
道光江东《江氏族谱》载:
正月春祭祭文式,维,道光□年岁次□□,正月□□朔越□日□□阳居主鬯世孙□□,率族内子姓人等,谨以清香、清茶、美酒、果爵、素斋、品果、牲礼、庶馐、元宝、冥财,敢昭于荣庆祠本宗历代历位考妣宗亲,祭以文曰:日月递嬗,时值元春,追思木本,謦欬如闻,霜露念切,不缺礼文,敬陈庶席,苾苾芬芬。祖考来格,庇及儿孙,济阳荣庆,丕焕丝纶,锦江廓族,蔚起人文。暨请本宗祠内厝主地主、本宗历代乏嗣男女宗亲伏唯尚飨。
这种春祭,突出了祈生后嗣。清道光以后到20世纪末,浦口宫的春祭衍为正月初四。
浦口宫的春祭,即春社。民国时,宋仁陶《莆俗录遗》载:“春社用仲春择元月,秋社用九月,盖寓春祈秋报之意”。①
据陈文霖的《江东妃与浦口宫》等文记述:浦口宫正月初四斋祀,供桌上排列着13座柑塔,依嘉庆重修的13社捐款数定高低,最高的3座各高6米、底座直径40厘米。新婚夫妇,祈生贵子。晚上乡老、社老等分别焚香跪拜,由法师杯卜生产、人生等的祸福吉凶。此后梅妃等金身巡游。
21世纪初,江国兴的《浦口宫》一文则说②:浦口宫每年正月初三至初七举行春祭。初三晨大吹大鼓,上午垒桔塔。初四新娘晋宫朝拜,盼求龙子凤女。初四至初七连续4天演戏祭祀。初七梅妃等金身巡游,要再化妆粉面,换穿新装。人们把桔塔的桔子卸下,分发各家,以示赐福吉祥安康。此说与1994年浦口宫理事会的说法不同。
1994年中秋,浦口宫理事会的《梅妃史略》一文载:、“历代乡人亦衍袭于每年正月初四与八月中秋举奉春秋二祭祀典。”
二、梅妃诞辰
21世纪初,有人在莆田地方报纸上发表文章,说江东以正月初三为梅妃诞辰,此后,江国兴、陈文霖的文章则说是正月二十一。
先来探寻正月初三。
据弘治《八闽通志》卷三·兴化府·岁时·元旦载:序拜,是日昧爽谒先祠,飨祀毕,乃序拜,称觞上寿于尊长,然后谒族祠会族。会族,莆世家大族,各有族祠,是日家庭序拜毕,即谒族祠,祠宗祖己,乃与族属团拜,餕余而退,然后出拜姻党邻里。
衍到乾隆《莆田县志》时,贺岁比祀祖的气氛更浓:“元日先夕讯扫室堂,五鼓而兴设香烛,陈果饵酒馔,以祀其先。男子则出拜宗族亲戚邻里,谓之贺岁。”
到道光时,江东手抄本《江氏族谱》的《正月春祭文》载:荣庆祠春祭本宗历代历位考妣宗亲。
可知,江东江氏正月祭祖先的气氛浓于贺岁,但未注明是元旦还是正月的哪一日。《全唐文》卷403录有许子真《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黄永年《“全唐文·杨妃碑记”伪证》考证是清康熙以后的伪作①。该记说杨妃生于十二月,这是暮冬腊月。而宋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江梅妃贤于杨贵妃。笔者推测:江东江氏就从荣庆祠的正月春祭中衍出江梅妃的生月,春阳(春王)月(正月)也确比暮冬腊月有生气的多。起初说是初三诞辰,以后规范为二十一诞辰。
正月二十一为梅妃生辰。这个生日最早源于何时,茫然不知。笔者只能从以下史料中寻求。
(一)梅花节。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三年(1262)进士,以亲老,固辞除太学博士。宋亡,隐居。有须溪集。其《忆秦娥(中斋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词,共四首。之一“烧灯节”,之二“惊雷节”,之三“梅花节”,之四“收灯节”②。
可知南宋时,上元节又称梅花节。该节,此后似衍为梅妃生辰。
(二)天穿节(江妃解佩日)。
《诗·周南·汉广》说:“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诗》之游女,正是出游于江汉之湄的江妃二女。春秋战国时的正月二十一日,交甫在江汉之湄的汉皋向江妃二女请珠佩,·聘之橘柚;二女与之珠佩。才数十步,视之,珠佩及二女忽不见①。此事又称弄珠汉皋。橘柚与请佩,是水滨祓禊风俗的重要事象②。
正月祓禊风俗流传到宋代,庄绰的《鸡肋编》卷上“各地岁时习俗”载:“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之‘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郡中移会汉水之滨,倾城自万山泛彩舟而下,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丝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之祥。”正月祓禊是正月时男女水次偶合求子的风俗。传到宋代的襄阳,则正月二十一为江妃解佩日。
天穿节是纪念女娲补天造人功业的节日。
《词品》载:宋以前以正月二十三为天穿节,今其俗废久矣。其实,天穿节仍然流行,时间不一。有农历正月初七、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的,以二十日为多,是信仰女娲的遗风③。
(三)江汉江妃与江东江梅妃。
江妃二女也是帝尧之女娥皇、女英,即舜妃湘君、湘夫人。
也是周昭王时的延娟、延娱二女,三个“二女”可能存在一定的传承置换关系。
唐时,浙江人刘采春《啰唝曲》(望夫歌)七首之七有句:“闷向江头采白苹,尝随女伴祭江神④”。大历、贞元时诗人于鹄《江南曲》也有句:“偶向江边采白苹,还须女伴赛江神”。两诗均将女江神与“江”、“采”、“苹”相联,这是江南女的祭俗;江、采、苹,即江梅妃。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文坛领袖,有《苏轼全集》等。元祐六年(1091),其《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之五咏道:“春入西湖到处花,裙腰芳草抱山斜。盈盈解佩临烟浦,脉脉当炉卖酒家”。已把解佩江妃典故与梅花美人融合;梅花与整个自然同幻为美人(芳草等为裙腰),有如当年的卓文君。李正民,字方叔,江都(今扬州)人,政和二年(1112)进士,有《己酉航海记》、《大隐集》等。其《和同院蜡梅三首》之一也把江妃的典故融入梅花诗中。有句:“曾笑江妃粉面光,化工端为拂娇黄①”。曹勋(1098—1174),字功显,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宣和五年(1123)赐同进士出身,官至昭信军节度使,加太尉,有松隐集。其《虞美人》词中,咏梅融入江妃故事:“风流贺监栽培好。梅最妍姿巧。娟娟占得入时妆。秀影横斜香并、彩鸳鸯。汉皋解佩当时遇。绿满经行处。如今清梦已惊残。赖向君家窗户、得重看②”。
南宋时,辛弃疾(1140—1207)的《生查子·重叶梅》也把梅花与江妃相联:“主人情意深,不管江妃怨。折我最繁枝,还许冰壶荐”。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萧德藻《古梅二首》之一有句“湘妃危立冻蛟脊”,以舜妃比喻梅花。姜夔(约1155—1209)的《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有句:“九嶷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舜帝死葬今湖南省宁远县南的九嶷山女英峰下,娥皇、女英二妃哀而亡,相思血泪染红梅花。李菜老,字周隐,号秋崖。据《新定续志》,咸淳六年(1270)任严州知州。其《高阳台·落梅》词融入江妃故事,有句:“断肠不在听横笛,在江皋解佩,翳玉飞琼①”。德祐(1275)时沿海制置司参议官陈允平的《花犯》也有句:“烟江暮、佩环未解”。反用江妃与郑交甫之典,喻梅花没有寄托处。莆田人刘克庄的《沁园春·梦中作梅词》,也喻梅花为湘妃、昭君:“似湘娥凝望,敛君山黛,明妃远嫁,作汉宫妆②”。黄子行,号蓬瓮,修水(今江西省)人,寓籍分宜。有蓬瓮寐语,今佚。其《西湖月·探梅》词也融入江妃故事,上阕咏道:“初弦月挂林梢,又一番西园,探梅消息。粉墙朱户,苔枝露蕊,淡匀轻饰。玉儿应有恨,为怅望东昏相记忆。便解佩、飞入云阶,长伴此花倾国③”。
文人的增衍,江汉江妃的事实就嫁接到江梅妃的身上,又见三章二节。清时还有:浙江海盐人张宗橚(约1700年前后在世)《琐窗寒·珍珠梅篱间盛开》词有句:“解佩携来,梦绕湘皋无准。想惊鸿、舞罢妆残,楼东一斛愁瘦损④”。道光前期,原莆田县丞萧重从金门返莆重游,《望梅》诗有句:“辛勤鹊爱巢,惭愧珠还浦”。《梅花渐放次望梅韵》也有句:“仙人萼绿华,下降江妃浦”。
江梅妃诞辰日,正月二十一比正月初三晚定。
明弘治《兴化府志》载:正月“乡社祈年(各社会首于月半前后集众作祈年醮,及舁社主绕境,鼓乐导前,张灯照路,无一家不到者)”。而将月半前后规范到二十一日,这就符合了从江汉江妃发展到江东江梅妃的历史轨迹。笔者认为:这是宋代襄阳正月二十一的天穿节流传下来,结合上元梅花节,又与浦口宫的乡社祈年、江氏荣庆祠的春祭相融,以后附会为江梅妃的诞辰。
三、梅妃的中秋赏月日
八月中秋,一直衍为浦口宫的秋祭祀典。这是1994年中秋时,浦口宫理事会的《梅妃史略》一文记述的。不过,江东的中秋,指的是八月十六。21世纪初,有人在莆田地方报纸上发表文章说:八月十六是江梅妃忌日;由于八月十五是中秋,因此十六晚上作重秋。钱奕新主编的《莆田黄金旅游新干线》一书159页则说:八月十六重秋,南塘赏月。这样说,当然文雅。也就是说:江梅妃只有生日,江东江氏回避了她的忌日,只说八月十六是梅妃赏月日。
《周礼·春官·龠章》载:“中秋夜迎寒”。早在中唐时,卢仝的《有所思》已有句:“天涯娟娟姮娥月,三五二八盈又缺。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十五、十六的月夜,有情人两地相思,把窗前的新梅认为情人。与此同时,中秋赏月之风已盛。中唐时,莆田人女婿的欧阳詹,有《长安玩月诗》。
晚唐时,诗人开始引入“月”的意象来写梅。如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李群玉《人日梅花,病中作》、温庭皓《梅》、皮日休《行次野梅》;以月色的皎洁来写梅花的白洁冷艳①。
北宋时,苏轼的《水调歌头,又(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成为千古绝唱,有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以来,梅月相映成了咏梅热点,常以嫦娥喻梅,月下赏梅成了流行雅会。如赵温之《喜迁莺·咏梅》有句:“琼姿冰体,料莹光乍傅,广寒宫里。”嘉祐二年(1057)进士王观《江城梅花引》有句:“疑是月宫、仙子下瑶台”。宣和三年(1121),李纲的《梅花赋》喻梅花是“吸风饮露,绰约婵娟,肌肤冰雪;秀色可怜”。典出唐代孟郊《婵娟篇》:“月婵娟,真可怜”。江梅妃的《楼东赋》也有句:“度花朝与月夕”。而宋时吴自牧的《梦粱录·四》记载:中秋节,“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
南宋时文人所咏,“月下观梅”的出现频率很高。王从叔《浣溪沙·梅》有句:“水月精神玉雪胎,乾坤清气化生来”。惠端方的《梅花》诗有句:“破镜忽上天,寒影浸瑶阕”。姚宋佐的《梅月吟》有句:“梅花得月太清生,月到梅花越样明”。方夔的《梅花五绝》其三有句:“罗浮仙子月下归”。杜耒(?—1225)的《寒夜》诗,也有句:“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不但要“月下观梅”,还要“月下种梅”。孝宗(1163—1189)时,刘翰《种梅》诗就有句:“惆怅后庭风味薄,自锄明月种梅花”。
唐玄宗中秋漫游月宫,有多种记载。《龙城录》说①:开元六年(718),唐玄宗与申天师、道士鸿都客夜游月宫②。《漱石闲谈》说:唐玄宗与道士罗公远同游月宫③。《集异记》说:唐玄宗与道士叶法善同游月宫。随之,衍为密誓、私誓。北宋时,乐史《杨太真外传》载:天宝十年(751)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玄宗与贵妃在骊山宫仰天感之,密誓“愿世世为夫妇”。元代陈樵《中秋月》诗有句:“瑶台月里可避胡,三郎错路归鱼凫。
《霓裳》月里亲偷得,又怪李謩偷屡笛”。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徐渭(1521—1593)《月宫仙子图三首》之二有句:“试问当年明月里,果然亲得见明皇?”明代《惊鸿记》第二出说:“寒稍清气”时梅开花,夜清月明,唐明皇与梅妃在皇宫梅亭私誓,并赏花赏赋。清初,《隋唐演义》100回衍述:唐明皇与杨贵妃于七月乞巧时在长生殿夜半密誓,杨贵妃死后贬入“北阴别宅”。而江梅妃原是蕊珠宫仙女,因动凡念,谪降人间两世皇宫,临难矢节、忠义可嘉,故重返旧宫为仙女。
元至治元年(1321)进士、吉水人高若凤咏诗《赠相士张月梅》,有句“含章殿是广寒宫,月似梅花梅似月”。既然如此,中秋节的月亮就是最佳的梅花了。明弘治《兴化府志》载:“八月中秋节,佐秋(人家出嫁女子于中秋夜必具饮食馈遗父母,俗呼‘佐秋’)”。乾隆《莆田县志》载:“中秋,士人家置酒酣燕,玩月为乐,每至夜分乃止”。花好月圆,中秋节俗称“团圆节”。村人想象江梅妃回娘家送秋,祭月、赏月;这种寓意比杨贵妃的七夕密誓好得多。如清道光后期,邑人宋际春《江妃村》六首之六咏道:“一抔长系女儿思,鬓鬌唐家样是非,夜夜江东潮自上,月明宁见佩环归(乡村倭髻曰江家妆)①。莆田儒妇陈淑英《梅妃村怀古》四首之四咏道:“一斛珍珠怨恨长,红颜和泪理残妆。归心只托长门月,好把团圆照故乡②”。陈淑英从侄翁大奎《竹素园诗钞》题词之一也有句:“巾帼须眉绝等伦,冰霜节操月精神”。此后,邑人刘尚文《江妃村》三首之一有句:“清词空写风前恨,哀诔难招月下魂”。邑人林津《江妃村》四首之二有句:“可怜明月三更夜,杜宇招魂魂不来”。邑人林及锋《梅妃村》诗有句:“千岁归骨地,魂返月明中”。邑人黄祖汉《梅妃村》诗也有句:“珍珠空买花前泪,月夜应归天上魂”。
月夜思念江梅妃,而中秋月最圆。此后,江东村人就誉为江梅妃的赏月日。
知识出处
《江梅妃》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江梅妃的研究成果及资料汇编。有关梅妃的记载散见于史志、诗词歌赋、小说笔记与戏剧中,为了进行系统的研究,笔者收集整理了六年,终成此书。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梅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