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江东《江氏族谱》辨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梅妃》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54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江东《江氏族谱》辨误
分类号: K291.57
页数: 9
页码: 100-108
摘要: 本节记述了江东《江氏族谱》的辨误,其中包括了《江氏族谱》抄本概貌、12代采蘋及以前多误、16代舜居妻载《八闽通志》、17代江瑫夫妻合葬鹅脰等。
关键词: 《江氏族谱》 辨误

内容

一、《江氏族谱》抄本概貌
  魏晋时,世家大族均有家谱,以标其血统“高贵”,并得世代做官。一些出身寒门的士子纷纷傍附名门望族为族裔。到唐末五代时,“诈冒资荫”之事时有发生,一些破落的缙绅家族子孙常把朝廷颁发的证明其官爵、后世可据以自称氏族的“告敕”出卖,买者可以假冒望族姓氏而牟利。后唐庄宗时,有次审查“告敕”,1200多名考生中竟有十分之九涂改了“告敕”。可知,攀龙附凤之风已成私家私谱的一大弊病。宋代的族谱,都由私家编修。南宋,郑樵《荥阳郑氏家谱·序》载:“今闽人称祖者,皆曰光州固始。实由王绪举光、寿二州,以附秦宗权,王潮兄弟以固始之众从之。后绪与宗权有隙,遂拔二州之众入闽。王审知因
  其众以定闽中,以桑梓故,独优固始。故闽人至今言氏谱者,皆云固始,其实谬滥云”。①方大琮《跋方诗境叙长官迁莆事始》一文也引此并赞同郑樵的观点。②
  颛顼帝玄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汝南安阳县江亭,属今河南)。鲁文公四年(公元前623年),楚国灭江国,子孙遂以江为氏。③唐末至宋代迁入闽西客家区的江氏济阳派,多由江西入汀州,有万里公等。④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人大科教文委主任江国兴是江东人,他提供的道光抄本莆田江东《江氏族谱》无书名。在版印江氏族谱书笺中手抄56页。共有三部分内容。一是“江氏历代昭穆世系”,共列出第一代汉等35代,含江梅妃。二是“江氏历代名人”,共列出万里公、濙公等17人。三是“荣庆祠”,有:联句、道光年间正月春祭祭文式、中元节秋祭烧纸祭文式。
  二、12代采蘋及以前多误
  道光抄本莆田江东《江氏族谱》“正月春祭祭文”说:“济阳荣庆,丕焕丝纶。锦江廓族,蔚起人文”。可知莆田江氏属于济阳派,由汀州衍传而来。“江氏历代名人”载:“濙公,字尚洄,宋将迁鼎,梦皇妃示之曰:盍居海东,其宁乎?!于是卜居宁海之东。其厅事林环状元题句曰:宁海桥横江水聚,城山锋,济阳居。遂为肇迁始祖”。但“江氏历代昭穆”中未列入濙公。只列第一代汉,字汝广,观察使,居固始;第二代德,大中大夫;第三代有潮,司马;第五代戚,司马;第六代起,参军;第八代峰,承事;第九代嵋,刺史;第十代渚,追封正议大夫;第十一代仲逊,字惟恭,封镇国将军。其中未当官的,笔者未列出。
  仲逊即梅妃的父亲,唐代开元时人,却封为镇国将军。①据查《中国历代官制词典》:镇国将军是明代的爵位,只有郡王诸子才得封。由此推断:江东《江氏族谱》始修于明代。第十一代仲逊若于杨玉环初幸的开元二十六年(738)以前得封,以每代20年上推,则第一代的江汉是梁大同四年(538)时人;若以每代25年上推,则是南齐永明六年(488)时人;均无观察使的官职,而观察使始于唐②。据清代黄本骥编的《历代职官表》载:大中大夫是唐时的四品官,则江德是唐以前人,不可能任大中大夫。承事郎,宋文官,正八品。可知前十一代中,有的官职与史籍不符。不过可知:濙公是迁莆的始祖,于宋廷将南迁时,因梅妃示梦:何不居海东,而肇基宁海之东。宋《元丰(1078—1085)九域志》载:“莆田六乡,宁海、安德二镇一盐仓;有壶山、大海”。可知北宋时宁海是集镇,地处木兰溪下流,与海路相通。宁海之东的“天华□村”,包括后来的东华与江东地域。宁海桥建于元元统二年(1334)。城山即黄石主山谷城山。莆田人林环(1375—1414),明永乐四年(1406)状元。道光时的江东《江氏族谱》未列入肇基祖濙公,代系有错。1986年,林如求的《梅妃别传》说:浙江江氏渔船被风刮到福建莆田三江口,江氏遂定居天华□村。对照江东《江氏族谱》,需进一步查核江氏是由浙江经福建莆田三江口转汀州后再到莆田黄石,还是由浙江经汀州转福建莆田三江口后再到莆田黄石。
  第十一代江仲逊,“世居东华,高祖迁江东,以女贵封妃,封为金紫光禄大夫,莆田诸女尽封孺人,于归俱赐銮驾。娶吴氏,夫人”。
  唐时,金紫光禄大夫为文散官,正三品。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载:宋政和二年(1112)才规定通直郎以上的妻子初封为孺人。唐时没有封孺人。唐诸王的母、妻、妃,文武官一品及国公的母、妻为国夫人;三品以上的母、妻为郡夫人。江仲逊既为三品官,则其妻应为郡夫人。1981年,林元伯的《梅妃与梅妃故里》一文记载:梅妃的父亲江仲逊世代行医,是江氏家族从河南固始入闽后的第十一代,定居江东村是从第八代开始的,现在延到60多代,全村有江氏200多人。①1986年,江金泉、吴开泉、林如求的《梅妃别传》说:江仲逊行医有名,晚上教儿女读书。采苹10岁时,父母双亡。此后,采芹捕鱼、采苹牧鹅。可知,虽然江仲逊追封为镇国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但江东老百姓一直认为仲逊世代行医。他们传说第八代,即承事江峰始开基江东村,有误。族谱里记载第十三代江冬(江国舅之子)始开基江东村,也错。实际上是十六代江舜居始开基江东村,详见十二章五节的考证。
  2006年,林祖韩先生的《江梅妃资料汇编·序》指出:莆田市博物馆藏有一通宋代瓷刻《处士刘公孺人方氏圹志》。其中记载:处士刘昌国,字廷俊,奉议郎刘汝霖之子、左朝散郎刘洵直之兄。昌国应科目不如志,杜门清修,乡间以为古君子。昌国娶白杜名家女、长泰邑大夫方昕之妹,生男3人、女4人,有内外男女孙19人。昌国卒于淳熙三年(1176),享年70。长子至、次子坚,游学相继殁于惠阳。季子棨,事母孝。方氏卒于庆元五年(1199),享年86。六年,刘棨奉二柩葬于寿溪之傍。侄子(洵直子)、承议郎、漳州通判刘榘认为伯父、伯母有潜德,遂刻圹志以昭后之君子。
  林先生举此例认为:昌国只是布衣,妻子却封为孺人;传是唐玄宗允许江国舅将江梅妃遗骨归葬莆田时特赐其家乡妇人皆七品衔,故莆田妇女例封孺人。
  林先生的看法值得商榷,理由如下。
  一是孺的本义是童子,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妻与孥,类也。”《礼记·曲礼》下说:“大夫曰孺人”,即大夫之妻称孺人。《左传》哀公三年,季恒子妻南氏,即叫南孺子。南梁(502—557)时,江文通(淹)的《恨赋》有句:“左对孺人,顾弄稚子”。《辞源》考证指出:孺人是妻子的通称。事隔半个世纪以后的宋政和二年(1112),朝廷改定外命妇封号:通直郎以上初封孺人。但是,社会上仍雅称妻子为孺人,《处士刘公孺人方氏圹志》为例证之一。
  二是宋代有作碑谀墓之习。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称:“近世行状、墓志、家传,皆出于门生、故吏之手,往往过实,人多喜之,率与正史不合”。刘榘是淳熙八年(1181)进士,嘉定八年(1215)官至工部尚书,未几致仕,有《刘尚书集》三十卷。嘉泰(1201—1204)间,他没有盲从社会上的谀墓习气,则客观评价:伯父为古君子,伯父与伯母有潜德;这些足以昭后之君子。可知,刘榘的圹志并未说方氏的孺人是封赠所得,林先生的封赐之说只是推测。
  三是“唐玄宗特赐莆田妇人皆七品衔、故莆田妇女例封孺人”的说法没有依据。《通典·职官·内官》载:“凡三代之制,诸侯之妇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唐时没有封孺人。莆田存“唐古田令朱公妣敕封恭人肖氏墓”碑可证。宋时,孺人不是七品衔。据《续通典·职官·文散官》载:宋制,通直郎从六品;命
  妇随夫之官称,孺人也是从六品衔。又查《清通典·职官十八》,到明清时,七品官妻封赠孺人。可知,明清时孺人才降为七品衔。
  莆田诸女“于归俱赐銮驾”。銮驾是天子的车驾,若赐于莆田诸女乘归,是违反封建礼制的。谱中的“高祖迁江东”未明指,不过据13代“冬”条所载,即是江国舅三子始迁江东地域。冬,不是江仲逊的高祖;而是孙子。这条记载,肯定有误。祥见下目。
  第十二代“采芹,册封国舅,官都察院御史,忠于帝室,赐食庙祭,道号普济真人,历著显迹,前明代隆武十一年乙未显神运米救饥,至今乡民崇祀浦口大宫,娶夫人郑氏,子春、夏、冬”。
  明初才设都察院,职责是考察官吏。江国舅什么时候封为普济真人,不详。但说其隆武十一年(顺治十二年、1655)显神运米救饥,可知是从这年起才有显灵记载,此后才入祀江东浦口宫。浦口宫内江国舅帐前悬块匾额,是明代龙泉知县郑阳复题诗:“身后救饥运米功,脱靴舟上显神通,木魁四姓收麾下,浦口春秋报赛崇”。“文化大革命”后,由里人陈鹤新书。龙泉县位于今浙江省西南部,与福建省相邻。清乾隆《莆田县志·卷十三·选举》载:郑阳复为明万历十三年(1585)乡举,字懋春,府学,龙泉知县。此诗的矛盾之处在于:清乾隆前期以前,江梅妃的故居在东华村,与江东村的浦口宫无关,何况说江国舅。其二,江梅妃与江国舅是清嘉庆时才陪祀于浦口宫的,道光江东《江氏族谱》抄本载:嘉庆时江宗高创江东荣庆祠,也可参证。明代万历时的郑阳复,怎知清代嘉庆时浦口宫的报赛江国舅?其三,郑阳复的题诗与清道光江东《江氏族谱》相互矛盾。
  第十二代“采蘋,唐皇妃,上阳东宫正一品,号梅妃,殉
  节,赐葬祀庙”。
  《旧唐书·后妃传上》载:玄宗于皇后之下立惠妃、丽妃、华妃三位,为正一品;天宝四年(745)复立杨玉环为贵妃。只有上阳宫,没有上阳东宫。《福建文学》副主编林如求1986年11月22日在《再谈〈一斛珠〉异文》一文中指出:“但我却比较相信族谱的记载,倾向于史有梅妃其人。”
  《江氏族谱》载:“妃被选时,示梦其父曰:鹊噪今朝树,灯开昨夜花。果然音信至,及第在东华”。但却系在第十代渚(采蘋祖父)条下,而未系在第十一代仲逊(采蘋父)条下,可知这是明显的错误。
  三、16代舜居妻载《八闽通志》
  《江氏族谱》载:江国舅三子冬(第13代)迁居江东地域,到第16代舜居“娶林氏,公年20遗腹子瑫未逾月而公卒,氏养孤鞠子誓不易心,有司奏旌孝节之门,有坊立在垕江,周方伯书。皇清特旨崇祀节孝祠,春秋致祭,子姓例陪祀受胙”。明弘治《八闽通志》卷七十二《人物·列女·明》也载:“林淑贞,莆田人。年18嫁为江舜居妻,生子瑫,未逾月而舜居卒。时姑已没,舅老且病,夫兄复远戌,家无应门五尺之童。林氏日夜勤纺织,以资奉养,舅年81而终,凡棺衾之属必尽其心而无所苟,不逾年复脱簪珥葬焉。瑫稍长,即遣郡庠攻举子业。乡人皆贤之”。乾隆《莆田县志》卷三十一《人物·列女传》则载:“林氏,舜居妻,年18生子瑫,未逾月而舜居卒,养舅鞠子誓不易心,有司奏旌其门”。《八闽通志》卷十五、弘治《兴化府志》均未见林淑贞孝节坊。可知:明弘治时,乡人赞扬林淑贞,弘治后“有司奏旌其门”。第16代林淑贞为明弘治时人(《八闽通志》成书于1489年),与第11代江仲逊(唐开元〈713—741〉时人)相距776年,每代相隔120多年。可见,该谱第16代以前
  的代系讹漏甚多;古人多有遗憾。清乾隆拔贡、福建建宁人朱仕玠,有《过江妃故里》诗四首。①其一有句“传说江妃旧住村”。其三有句“懊恼史官编外戚,不书名姓慰贞魂”。
  元代的江东地域叫垕江,在东华村西。莆田人陈池养(1788—1859)的《慎余书屋诗集》卷一《江梅妃》诗有注:“梅妃生东华村西,或曰生垕江村,今村有江姓”。这个地域,在清乾隆时叫“港东”②,俗称江东③。清初,江东与东华两村相邻,均在木兰溪(江)的东岸。虽然江梅妃成了江东村人,但直到咸丰时,江梅妃的“东华遗迹未终荒”;除了故居,还有“鹅脰封高对夕阳”④。
  四、17代江瑫夫妻合葬鹅脰等
  第17代瑫,“载志乘,事贞母林孺人尽孝,凡事必请命而行,母尝病,吁天割股者再,里邻以孝闻于官,特旌其家。娶东华吴氏,合葬鹅脰,子二:禹黍、禹文”。可与第16代舜居条记事互相印证。值得注意的是:瑫与妻吴氏合葬鹅脰。这个“鹅脰”,到乾隆后期的《莆风清籁集》郑王臣引林佳矶诗注衍为江梅妃的坟地。
  第23代孟淮。“义复公子,讳潜,别号梅谷,博学善诗,尝修谱系,娶许氏,子五:世佩、世宝、世魁、世德、世信。”第23代与第16代相隔8代,孟淮约是明末清初人。
  第28代逢玉(1583—1655);29代普庵(1608—1691);30代富生(1636—1712),道号文淑,诏赐禄帛、寿官;31代娘哥(1670—1748);32代洪治(1691—1715)。33代兰官(1732—嘉庆时),字唐云,耕读自娱,尝修谱系,娶伍氏,生1子。据说,江东另有一部木刻版《江氏族谱》,保管者至今不肯公示于人,当是嘉庆时由兰官续修明末孟淮(23代)始修的江东《江氏族谱》。而道光手抄本《江氏族谱》,则是从嘉庆兰官木刻版《江氏族谱》中摘抄的,错漏较多。
  1981年,林元伯到江东时,,还在江氏宗祠翻阅过族谱①。1985年,陈瞻岵撰有《给江梅妃的来历做一个初步的鉴定》一文,记述江氏家庙中有《江氏族谱》,“完整的保存着”。族谱载“仲逊原为地方官,其业医是继先人的遗绪”。此后,笔者见到的道光手抄本《江氏族谱》并无这样的记述。1986年,林如求只看到族谱散页,内有《一斛珠》诗等。1993年9月16日的《湄洲日报》3版发表林如求的《梅妃失宠:诗才逊于杨贵妃乎?》一文,说:“前几年,我有幸到梅妃故里采风”,江东村人“搬出江氏族谱”,其中梅妃条下“记录有这首《一斛珠》诗,但文字略有歧异”。笔者所见的道光手抄本《江氏族谱》梅妃条下也未载《一斛珠》诗。可见,林元伯、陈瞻岵所见的江氏族谱即木刻版。80年代初期浦口宫复建,主人还肯将该部族谱公示于人,1986年,林如求就只见散页了。

知识出处

江梅妃

《江梅妃》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江梅妃的研究成果及资料汇编。有关梅妃的记载散见于史志、诗词歌赋、小说笔记与戏剧中,为了进行系统的研究,笔者收集整理了六年,终成此书。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梅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