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乾隆中期的转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梅妃》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54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乾隆中期的转化
分类号: K291.57
页数: 5
页码: 96-10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江梅妃乾隆中期的转化,其中包括了梅妃祖坟衍为梅妃墓、故居由东华村变成江东村等。
关键词: 乾隆时期 转化 江梅妃

内容

一、梅妃祖坟衍为梅妃墓
  莆田人郑王臣编辑《莆风清籁集》,收录兴化地域从古代至乾隆前期的诗歌,乾隆三十七年(1772)刊本。卷五十一载有郑王臣《过江妃村》诗五首,其五为:
  金枣银蚕葬故乡,梅花犹绕墓门香。
  马嵬原上生秋草,红粉成灰剩锦囊。
  (林佳玑《木兰竹枝词》:闻道江妃虚有墓,梅花灰尽鹭鸶飞。自注:相传江妃父请妃骨归葬,以妃好梅,墓上种梅数十株。鹭鸶宿焉。今墓在田中。李商隐《马嵬》诗:自埋红粉自成灰。乐史《杨太真外传》:上幸西蜀,妃从至马嵬,六军不解围,使高力士赐妃死,缢于佛堂前梨树下,瘗西墩外一里许道北坎下。后,上密命中官潜移葬,肌肤已消释,惟胸前锦香囊在焉。)
  乾隆《莆田县志》卷二说:东华沟中有鹅脰田,田中有一片石,“至今相传为江梅妃祖坟。”郑王臣引林佳玑《木兰竹枝词》:“闻道江妃虚有墓,梅花灰尽鹭鸶飞”。梅妃祖(宗)坟变成了梅妃墓,而且分别是“相传”、“闻道”,没有确证。问题在于《莆风清籁集》卷三十八载有林佳玑七首诗,却没这首《木兰竹枝词》。林佳玑,字衡者,号履斋,顺治中诸生,有《东山集》二卷。游介园《莆田历代诗话》载:值闽中乱,林佳玑游吴越间,与姜如须、吴梅村、全孝章、朱彝尊定交。梅村赠诗曰:夹际草荒书满屋,连江人去雁飞田。及佳玑客死连江,人以为诗谶云。
  清乾隆二十五年《清诗别裁集》录朱彝尊《送林佳玑还莆田》诗:
  高楼置酒觞今夕,愁听骊歌送行客。
  摇落深知羁旅情,飘零况是云山隔。
  林生磊落无等伦,凤雏骥子谁能驯?
  一朝慷慨辞乡里,几载饥寒傍路人。
  平生崔嵬好奇服,流离耻作穷途哭。
  往往诗歌泣鬼神,时时谈笑惊流俗。
  林生林生骨相奇,昂藏不异并州儿。
  看君富贵当自有,不合憔悴留天涯。
  高秋别我闺中去,行李萧条惨徒御。
  客舍清江万里船,乡心红叶千山树。
  九里湖边传翠屏,谷城山下俯清冷。
  寒风江路兼山路,落日长亭更短亭。
  嗟予分手天南远,惆怅河桥送君返。
  远客休辞行路难,高堂应念还家晚。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嘉兴)人。康熙十八年(1679),以布衣召试博学鸿辞,官翰林院检讨。由上可知,林佳玑返莆前,梅村、彝尊等有赠诗,但他未抵莆就客死连江;即死在彝尊之前。彝尊逝年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林佳玑在康熙四十八年前咏诗说:听说江妃骨归葬东华,墓上种梅。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佳玑所咏江妃墓,在乾隆《莆田县志》成书之前近百年;而县志只说是江妃祖坟。考证一下郑王臣的自注,可知是伪托林佳玑诗句的转述。林说:闻道江妃虚有墓;郑就说:相传江妃父请妃骨归葬。林说:梅花灰尽鹭鸶飞;郑就说:以妃好梅,墓上种梅数十株。鹭鸶宿焉。实际上,郑的诗句与伪托林的《木兰竹枝词》所咏还有更早的出处。
  墓上种梅,源自《莆阳比事·梅妃入侍》:“得其尸于温泉池侧梅树下,葬以妃礼”。
  金枣银蚕,是殉葬品。
  鹭、鸶均为水鸟,涉水主食水生动物。宋景定五年(1264),刘克庄《诸公载酒贺余休致水村农卿有诗次韵》之八,咏曰:“论定会盼银信召,眷浓漫妒玉环肥(自注:梅妃目太真为肥婢)。溪边鸥鹭偷相语,只怕先生又下矶(自注:张乖崖有‘失脚下鱼矶’之句)。”鸥,即水鸟。
  张咏(946—1015),字复之,号乖崖,自称九河公,濮州(属今山东)人,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官至知陈州。赠左仆射,谥忠定。《宋史》有传。《乖崖集》中有寄傅逸人诗八首。
  傅逸人,即傅霖,张乖崖少时与青州(属今山东)人傅霖同学,咏中第后,多次求隐而不仕的霖不可得,作忆霖诗《寄傅逸人》(卷五),曰:“当年失脚下鱼矶,苦为明朝未得归。寄语巢、由莫相笑,此心不是爱轻肥”。乖崖曾自言:“吾不为轻肥为官”;因此室中无侍婢,服玩之物闃如。张咏与傅霖等隐士逸人关系密切,常怀辞荣隐居之思,但一因朝廷信任、仕途顺利,二因有“为明朝”发挥才干的思想,所以仕宦达30多年。巢即巢父、由即许由,传为尧时隐士,尧欲让位于二人,皆不受。
  江妃墓有鹭鸶宿、飞的景观。由清初衍到道光时,原莆田县丞萧重的《探梅二首,拟请画者写作图,邀同人题咏》诗之二有句:“江妃墩外鹭鸶飞,一带人家住翠微”。①咸丰时,陈淑英《梅妃村怀古》四首之四也有句:“江上鹭鸶飞过处,不胜清怨日边来”。
  江妃祖坟转化为江妃墓,是老百姓美好的想像。嘉庆举人、福清人郭龙光的《宋宫人斜》诗有句:“梅妃村近夜相语,望帝魂归春不归”。咸丰时,莆田儒妇陈淑英《梅妃村怀古》四首之三有句:“一死贞魂何足恨,却怜归骨哭双亲。”但莆田人说法不一,如李光荣的《江梅妃村》四首之一有句:“江干鹅脰祖先塚”。陈维新《江妃村》也有句:“鹅脰遗坟留古迹,此间曾否葬江妃?”
  二、故居由东华村变成江东村
  乾隆二十三年(1758)刊本的《莆田县志》卷一《舆地》载:东华,“江采蘋生此”。卷二《古迹》载:“江梅妃故宅,在东华”。卷三十一《列女传》载:“江梅妃,东华人”。
  谷城山下人、乾隆贡生郑王臣官至兰州知府,他编辑的《莆风清籁集》收集兴化地域乾隆前期及以前的诗歌,乾隆三十七(1772)刊本。
  卷五十一载江采蘋《一斛珠》诗。诗后,郑王臣的《兰陔诗话》简引《梅妃传》并予述评,又说:“妃故居江东村,予尝赋诗凭吊,附录于后,用慰贞魂”。附有郑王臣《过江妃村》诗五首,此处录前四首。
  南国佳人住水村,春潮寒碧浸离根。
  蘼芜犹作□腰色,一道青青直到门。
  舞罢惊鸿逸态生,红绡衫子称身轻。
  可怜不及霓裳好,能使青骡万里行。
  (乐史《杨太真外传》:杨妃醉中舞霓裳羽衣一曲,天颜大悦。东坡诗注:明皇乘青骡入蜀。)
  寂寞长门叹翠眉,珍珠一曲擅清辞。
  不堪更问南来使,道是涪州贡荔枝。
  东坡《荔枝叹》:天宝岁贡取之涪。)
  一幅霜绡态尚新,空从画里唤天真。
  如何宛转歌长恨,不记楼东作赋人。
  (陈鸿《长恨歌传》:白居易作歌言:明皇念杨妃,命方士致其神。)
  从以上四首诗可知:郑王臣春游江东:第一首,水村即江东。乾隆《莆田县志》卷一《舆地》载:“港东,对港曰港西”。此后海港淤浅,遂称为江东、江西。离根既草根。蘼芜是芎穹苗,一种多年生的草,该草长满了路面而直通梅妃故居。二首,惊鸿舞指代江妃、霓裳舞指代杨妃。三首,珍珠一曲即梅妃的《一斛珠》诗;涪州贡荔而杨妃欢笑,唐时杜牧已有句。四首,长恨歌写杨妃,楼东赋为江妃作。
  同是乾隆成书,仅相隔十四年;梅妃故居却由《莆田县志》的东华变为《莆风清籁集》的江东,这跟江氏由东华迁居江东有关。

知识出处

江梅妃

《江梅妃》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江梅妃的研究成果及资料汇编。有关梅妃的记载散见于史志、诗词歌赋、小说笔记与戏剧中,为了进行系统的研究,笔者收集整理了六年,终成此书。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梅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