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东华村的大潭石和鹅脰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梅妃》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54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东华村的大潭石和鹅脰石
分类号:
K825.6
页数:
5
页码:
92-96
摘要:
本节记述了东华村的大潭石和鹅脰石,其中包括了大潭石考证、鹅脰石相传为梅妃祖坟等。
关键词:
东华村
江梅妃
大潭石
鹅脰石
内容
明代《闽书》“东华溪”条记载:“石贯江里”。这源自万历《莆舆纪胜》“华江”条:“奇石夹辅”。清乾隆《莆田县志》又衍为:“东华,有大潭石贯其底,江采蘋生此”(卷一)。“江梅妃故宅,在东华。沟中有田如鹅脰,田中有石一片,至今相传为江梅妃祖坟”(卷二)。直到清同治时,陈池养《莆阳水利志》卷一“水道”仍引《闽书》:“东华溪,石贯溪里,唐梅妃是里人也”,并加“按:东华前大沟,南洋诸水汇流,潭深莫测”。
一、大潭石考证
古人最初是住在石洞中,保护自己并用石块狩猎、击果而谋生。史籍记载:“禹生于石”、“石破北方而生(禹的儿子)启”。于是,人类出现了灵石信仰、神石信仰。唐大历五年(770)四月十四日莆田县令郑押在县衙中堂立有“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石铭,这是灵石信仰的一种形式,此后传到全国各地,事载宋代李俊甫《莆阳比事》与王象之《舆地纪胜·碑目记》。乾隆《莆田县志》所载的东华大潭石、鹅脰石,是灵石信仰的又一表现形式。寓意是:东华地有灵石奠基,与别地不同,因此生皇妃、有贤龙;人民祈其保护该地免受水害,这跟莆田的水患有关。明嘉靖十三年(1534),东甲遮浪海堤砌石附土堤,但至清顺治十六年(1659)的125年间,又决、溢7次。其中顺治十六年台风,东角海堤尽坏。十八年截界,界墙自宁海东畔至塘下,界外尽是海荡。康熙八年(1669)展界斗南、东埭等9乡,同时筑内堤由大龟屿经东埭至邹曾徐一线。二十一年起复界,修复土堤。三十年溢堤。雍正十三年(1735)起,募修石堤。此后,乾隆二年(1737)报竣,十二年溢堤;十六年水涨、十七年溢堤、十九年溢堤;但与以前的水患相比,次数少了、为害轻了。①
清初,东华龙对家乡的护佑,记载在乾隆《莆田县志》卷三十四“祥异”条。乾隆十六年(1751)春旱,五月雨雹。五六两月又旱,七月已刻雨,至午刻止,东华沟水暴涨,原因是:“有龙乘黑云上升”布雨,并保佑东华的物产:龙“挟舟置坡上,指爪所及,瓦屋飞坠数十步不坏”。
陈明辉的《记“龙舟之乡”——华东村》②记述:早在清初,该村农民就建造4艘龙舟。一到农闲,年青人无事可干;所以每年从端午节开始,直到中秋节止,几乎天天都在进行划龙舟活动,锣鼓之声不绝于耳。每年还要举行几次龙舟赛会(俗称“请船”)。各乡、村被邀的龙舟多达数十艘。东华村此后衍为华东、华中、华堤3村。经查福建沿海各地方志,莆田竞赛时间最长,由明弘治时的5天延达清初的3个月。而龙溪只三四日①、厦门只10多日②。
大潭石、鹅脰石是记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现,莆田南洋平原的底下都是岩石。例如华中(原属东华)、后朱尾(属井后)石坑,开采出许多石料。③
二、鹅脰石相传为梅妃祖坟
鹅脰,即鹅颈。明弘治《兴化府志》卷五十三《水利》记载:兴福里有鹅脰埭涵,与东山陡门配套;连江里有鹅脰庵,位于东山斗门至宁海桥南岸海堤间。乾隆《莆田县志》卷二《海堤》载:万历十六年(1588)起,东角民众种蛏而害堤,三十年,耆民方道宣等呈告知县张联奎,张知县踏勘审知:兴福里有东山陡门及水则、慈圣门口埭木涵、万安石埠埭大木涵。邹曾徐三姓种蛏海外,非得淡水不肥,遂又开私涵而擅管陡门水则。三姓富而百姓病。张知县予以治理,举公正8名管理陡门和水则,非古涵而私开的水涵尽行堵塞④。三十一年起,知县蔡善继接着处理“追帖退佃,然旧佃种蛏如故”。“本乡吴量定等复养鸭万群,蹂踏淤泥,土虚基圯,累经居民佥告,本府赏惩而故习未改”。可知禁而不止,鹅脰埭涵、鹅脰庵地名因养鸭牧鹅而起;截界后,此风又从兴福里、连江里海堤,衍至堤内的东华,这是由东角、遮浪移民带去的。
同治间陈池养《莆阳水利志》卷五引《莆田县志·祥异》记述:康熙二十一年(1682),民复故里,东角遮浪以长堤未能兴筑,于东华大孤屿后渐筑内堤开垦。乾隆二十二年(1757)成书的《莆田县志》卷一《里图》、卷二《海堤》载:复界70多年后,东角、遮浪两乡人仍在东华、大龟屿筑内堤、垦农地,尚未返回故里。可见,他们也带去了种蛏、放养鸭鹅的习惯,并衍出了鹅脰田的地名。乾隆《莆田县志》卷二《古迹》遂载:东华“沟中有田如鹅脰。田中有石一片,至今相传为江梅妃祖坟”。1985年,陈瞻岵撰写《给江梅妃的来历做一个初步的鉴定》一文,记述:“江东村附近有一片田,像鹅头似的向河沟中伸出,上面有片石涌起,传说是江氏始祖的祖坟。子孙在清明、重阳鸡鸣报晓间去扫墓,到宁海桥边致祭;仪式特别”。
经查道光时莆田的《江氏族谱》,鹅脰田(石)是莆田江氏第17代瑫与妻吴氏的合葬坟,在明弘治以后。不过,这倒成了江梅妃的后辈坟地了。实际上江梅妃祖坟在田中,是江采蘋的蘋字字义。据《辞海》:蘋是水生植物,茎横卧在浅水的泥中,四片小叶,象“田”字,也叫“田字草”。明弘治200年后,乾隆《莆田县志》卷二《古迹》将江瑫与吴氏的合葬坟鹅脰田(石)衍为江梅妃祖坟。
民间传说江梅妃少时在家乡饲养鹅鸭。江东村边有一片田形如鹅池,其中有块鹅窝大的土堆,名叫“鹅目”,传说就是梅妃放鹅时被高力士追赶而摔倒的地方,醒来后抹去脸上的泥巴却变成美人。①这个地方,位于浦口宫南面木兰溪的下游,后人称为美人湖。20世纪50年代后,由草绳桥改建为江东大桥。80年代初,乡人吴玉仁花钱铺路,以示纪念。90年代末改建为码头。
知识出处
《江梅妃》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江梅妃的研究成果及资料汇编。有关梅妃的记载散见于史志、诗词歌赋、小说笔记与戏剧中,为了进行系统的研究,笔者收集整理了六年,终成此书。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梅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