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小说笔记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梅妃》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518
颗粒名称:
小说笔记篇
分类号:
I242.1
页数:
49
页码:
14-62
摘要:
本文概括了《莆阳比事》“梅妃入侍”条、《梅妃传》、明至民国小说笔记中的梅妃等。
关键词:
小说
笔记
江梅妃
内容
第一章《莆阳比事》“梅妃入侍”条
第一节“梅妃入侍”条是《梅妃传》的摘录
梅妃的名字,最早出现于由唐入蜀的张泌《妆楼记》:“除夕,梅妃与宫人戏镕黄金散,泻入水中,视巧拙,以卜来年否泰,梅妃一泻得金凤一只,首、尾、足、翅,无不悉备”。①南京师大程杰教授考证认为:这个梅妃与《梅妃传》之本事不相关,但可知梅妃之事至迟在晚唐已见于著述。②
李纲的《梅花赋》记载:梅花“若夫含芳雪径,擢秀烟村,亚竹篱而绚彩,映柴扉而断魂,暗香浮动,虽远犹闻,正如梅仙隐居吴门;丰肌莹白,娇额塗黄。俯清溪而弄影,耿寒月而飘香,娇困无力,嫣然欲狂,又如梅妃临镜严妆。”李纲(1083—1140),字伯纪,福建邵武人,徙居无锡,北宋政和二年(1112)进士,官至丞相。据《李纲年谱》载:宣和三年(1121),李纲转宣教郎,泛大江归在海陵(今江苏泰州)的父亲膝下,作《梅花赋》。马积高的《赋史》448页指出:李纲为人刚正,故作诸赋有一种浩然正气,《梅花赋》等寄托其不合流俗的思想。吴门梅仙,即《汉书》卷六七所载:九江寿春人梅福,字子真。少学长安,为郡文学,补南昌尉,后去官归寿春。元始(1—5)时王莽专政,梅福弃妻子去九江,传以为仙。此后人有见梅福在会稽为吴市门卒。但李纲《梅花赋》中记述的“梅妃”,与《梅妃传》中的梅妃记述,在文字上对不上号。《梅妃赋》中的梅妃丰肌莹白、娇额塗黄、临镜严妆,而《梅妃传》中的梅妃,讥杨贵妃是肥婢,可见自己是偏瘦的,而且“铅华不御得天真”。
晁说之(1059—1129)的《枕上和圆机绝句梅花十有四首》之五:“莫道梅花取次开,馨香须待百层台。不同碧玉小家女,宝策皇妃元姓梅”。①说之,字以道,少慕司马光(号迂叟)因自号景迂,开封人,宋元丰五年(1082)进士,建炎初官至徽猷阁待制,著有《儒言》、《晁氏客语》、《景迂生集》等书。此诗说梅妃是经皇帝策封的,不是碧玉小家女。但该妃姓梅,不姓江,也不知是何朝何帝的皇妃。此诗作于宣和四年(1122)。程杰教授在序言中指出:整组诗22首,多用汉唐宫廷典故,梅妃应属唐室。
此后,就有宋本《梅妃传》的流传。最早收录《梅妃传》的是叶廷圭的《海录碎事》,共六个条目。其中《东楼赋》复出。叶廷圭,字嗣忠,号翠岩,福建瓯宁(今建瓯)人,宋政和五年(1115)进士,40余年间“未尝一日手释卷帙”,绍兴十八年(1148)知泉州,“公余无事,因取而类之”,十九年五月撰成《海录碎事》。南宋郑樵《通志》说:“叶翠岩《海录》葸求典雅,为南渡艺林之冠”。稍后,尤袤的《遂初堂书目》杂传类著录《梅妃传》。尤袤(1127—1194),字延之,号梁溪、遂初,四世祖由福建晋江迁居无锡。尤袤为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宋史》有传。《遂初堂书目》是版本目录的开山之作,《四库全书总目》卷八五·史部《目录类一》说:“然宋人目录存于今者,《崇文总目》已无完书,惟此与晁公武志为最古。固考证家之所必稽矣”。
现存宋本《梅妃传》的最早版本,由李俊甫的《莆阳比事》卷二摘录在《歧公归朝、梅妃入侍》条里。李俊甫,字幼杰,福建莆田人,宋嘉定十年(1217)进士。《四库未收书目提要》说:该书“成于宋嘉定(1208—1224年)间。”该书有嘉定七年(1214)林景良的跋:“仆至郡之三月,李君幼杰来访,出其书一篇,阅之,《莆阳比事纲目》也……凡逾年而书始成,乃锓木以传后”。林景良,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嘉定间以国子博士知兴化军。该书……还有陈谠的序:李俊甫贡士“积十余年心目之勤,厘为七卷书成,适国子博士、三山林公来牧吾郡,李君以其书献。一见叹赏,命书史就抄,给以笔札,不阅月而毕。亲翰抵仆诿以序”。谠遂序之。陈谠,福建仙游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嘉定元年(1208)致仕,封清源郡侯,九年卒。由此可知,准确地说,《莆阳比事》成书于嘉定七年(1214)。
《梅妃传》全文,最早载在明初陶宗仪编的《说郛》旧钞本,鲁迅所见明钞本、涵芬楼原藏九十一卷明钞本均藏北京图书馆。陶宗仪(?—1396),元末明初浙江黄岩人,字九成,号南村,著《南村辍耕录》等,辑前人笔记小说为《说郛》,《明史》有传。此后,阳山顾氏《文房小说》40种第58卷也收入《梅妃传》,但文字比《说郛》本短。这是明代顾元庆编,正德、嘉靖间顾元庆刻本。《说郛》明钞本、《文房小说》本的《梅妃传》皆不云何人撰。明末,桃源居士辑本《唐人说荟》144种所收《梅妃传》,秦淮寓客编、明末心远堂刻本的《绿窗女史》十四卷卷三所收《梅妃传》,别本《说郛》卷三十八;均题唐代曹邺撰。明末,周楫编纂入《西湖二集》第十一卷,崇祯云林聚锦堂刻本。可知:宋本《梅妃传》全文的出现比《莆阳比事》晚了100多年;而题为唐代曹邺撰,更是明末的事。
探寻《梅妃传》的最早记述,现在只能从《莆阳比事》与《海录碎事》入手。
第二节 “梅妃入侍”条辨析
《莆阳比事》“梅妃入侍”条是世上《梅妃传》记述的最初形态。本文据莆田市图书馆康爵抄本参校宛委别藏影钞明复宋本,予以辨析。
一、“上戏名曰梅妃”
梅妃姓江氏,莆田人,九岁能诵二南诗,语父仲逊曰:“我女子,期以此为志”。父奇之,名曰采蘋。(《莆阳比事》梅妃入侍)
二南诗,即《诗经》中的《周南》、《召南》。《召南》有《采蘋》篇,诗义为:水滨采蘋、水中采藻,奉祭宗庙。赞美贵族女子将嫁,告祭祖庙。蘋是多年生水生蕨类植物,可知江采蘋是莆田的水滨某地人。宋淳祐时,兴化知军林希逸建黄石城山三先生祠,淳祐十年(1250),刘克庄写碑记,祀在黄石讲学的莆田人林光朝、福清人林亦之与陈乐轩。陈乐轩“因读诗《采蘋》有悟,改名藻,字元洁”。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载:“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刘克庄的《〈黄孝迈长短句〉跋》把《诗经》的《周南》、《召南》直接视为小词的源头,这在词学史上还是第一次。
开元中,高力士使闽,以选入侍,大见宠幸。(《莆阳比事》梅妃入侍)
《海录碎事》“梅妃”条说:“高力士使闽粤”。旧、新《唐书》与《资治通鉴》、《高力士外传》等书均无高力士使闽粤、明皇宠幸江梅妃的记载。《高力士外传》撰于唐大历年间,是郭湜笔录高力士亲口所述。
程毅中、程杰等专家认为,唐大中年间(847—859)已有《梅妃传》初本。前蜀时张泌的《妆楼记》有“梅妃”条。莆田民间一直流传:高力士到莆选秀女时,采苹逃避时滑倒,全身沾满污泥,她只得到河边洗污泥,才注意到自己长得这么漂亮,遂被高力士选中。而不是原来丑,洗污泥后才变好看。详见1986年江金泉、吴金泉、林如求的《梅妃别传》。
妃能属文,自比谢女。常淡妆雅服,姿态明秀。(《莆阳比事》梅妃入侍)
晋朝谢安侄女谢道韫聪慧有才辩。天雪,咏曰“未若柳絮因风起”。世称为咏絮才。《晋书》载入《列女传》。唐人始在写梅、雪飘飞时明确比喻。如张说《幽州新城作》:“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性喜梅,所居栏槛,悉植之,榜曰梅亭;梅开赋赏,夜分尚顾花下不能去。上戏名曰梅妃。(《莆阳比事》梅妃入侍)
隋唐之际,中国历史气候进入“第三个温暖期,①北方颇多植梅的记载。竺可桢《中国近5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②指出:唐时,“国都长安无雪、无冰。第八世纪初期,梅树生长于皇宫”。南方的梅要远远多于北方。初、盛唐时,张九龄《和王司马折梅寄京邑昆弟》诗喻梅为“南国树”。安史之乱以后,咏梅诗作增加,杜甫流寓巴蜀、荆湘时,是唐代大诗人中第一个写梅较多者。诗人始以佳人喻梅花高洁的品格。如杜牧《梅》:“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皮日休《行次野梅》诗喻为“玉妃”:“好临王母瑶池发,合傍萧家粉水开”。罗邺《梅花》诗称吴越多梅、北方王侯无缘得识,潜含了梅花与富贵花——牡丹相抗衡的意义。
二、八赋
有兰、箫、梨园、梅花、凤笛、玻璃杯、剪刀、绮窗等赋。(《莆阳比事》梅妃入侍)
《海录碎事》卷十九“八赋”条也载此八赋。《梅妃传》则为七赋(《兰》、《箫》合为《萧兰》)。
兰花,俗称草兰,又名春兰,一茎一花。一茎数花者俗名蕙兰;开于秋季者以产于福建,故称建兰。
箫,古箫即排箫,编排竹管为之,大者23管,小者16管。见《元史》礼乐志·二·登歌乐器·竹部。
梨园,开元二年(714)起唐玄宗相继选乐工、宫女数百人,教授乐曲于梨园、宜春园、别教院、小部音声,亲自订正声误,号“皇帝梨园子弟”。见《新唐书》礼乐志·十二。
梅花,果木,早春开花,色有红、白二种。果实味酸,立夏后熟。生者青色,叫青梅;熟者黄色,叫黄梅。古代用作调味品。《诗·召南·摽有梅》载:“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书·说命》下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林逋(967—1028)吟咏梅花,开了宋人顶礼膜拜梅花的先河。继孔子之松、陶潜之菊、唐时牡丹之后,梅花成为宋代具有象征意味的国花。
凤笛,据《宋书》乐志·一,古笛为竖笛,即后世的箫。则凤笛即凤吹(笙箫等细乐)。唐代王维《奉和圣制御春明楼……应制诗》有句:“遥闻凤吹喧,暗识龙舆度”。
唐代所说的玻璃,大抵是天然水晶石一类,有各种颜色,非后世人工制造者。参见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四一·六波罗密多经·七·颇胝迦宝、《政和证类本草·玻璃》。玻璃杯,是来自国外的饮器。《觥记注》载:文帝时突厥献玻璃七宝杯,唐玄宗以酌李白。乐史《太白集序》也载:白进清平调词三章,太真妃持玻璃七宝杯酌酒领歌意。到宋代,玻璃制作的饮具仍极罕贵,多为上层社会及富人所拥有。①宋代还以玻璃喻梅。如徐玑(1162—1214)《梅花》诗有句:“是谁曾种白玻璃”。
唐代诗人孟浩然(689—740)《咏早梅》诗有句:“少妇曾攀折,将归插镜台。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唐末诗人韩偓《夜深》诗有句:“恻恻轻寒剪剪风,小梅飘雪杏花红”。该联把剪剪风与梅花连在一起。天祐三年(960),韩偓再辞诏而入闽,以莆田人黄滔为闽中文坛盟主。《剪刀赋》的文学素材应源于这些诗句。宋嘉定十四年(1221),刘克庄《和方孚若瀑上种梅》五首之二有句:“素芳林下超群匹,繁蕊枝头巧迭双。陇月照时霜剪剪,涧风吹处水淙淙”。该诗也把梅花与霜剪剪联系在一起。
唐代王维《杂诗》咏:“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梅花是思乡之情的寄托,与绮窗联在一起。
三、斗茶
上尝与妃斗茶。顾诸王曰:“此梅精,吹玉笛、作惊鸿舞,一一光辉,今斗茶,又胜我矣”。(《莆阳比事》梅妃入侍)
梅有仙气,始自唐代。《全唐诗》863卷《仙》载观梅女仙的《题壁》诗:蜀州郡阁有红梅数株,方盛开。有二妇人,高髻大袖,倚阑而观,题诗于壁: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花有两般。
凭仗高楼莫吹笛,大家留取倚阑看。
北宋后期,汝阴人王铚撰《龙城录》,托名为唐代的柳宗元撰。①王铚,字性之,绍兴初官迪功郎,权枢密院编修官,得高宗赏识,诏改京官,晚年遭秦桧摈弃,避地剡溪山中。《龙城录·赵师雄醉憩梅花下》说:隋开皇中,赵师雄遣罗浮(属今广州),天寒日暮在醉醒间,憩仆车于松林内酒肆旁舍,一个淡妆素服、芳香袭人的美人出迎,与语并至酒家共饮。有绿衣童子,笑歌戏舞。师雄酒醒后在大梅花树下,上有翠羽啾嘈相顾,月落参横,但惆怅而已。这就是赵师雄在罗浮梦遇梅花仙女的典故。文人在对梅花的记、咏中,由观梅女仙发展到梅花仙女,《梅妃传》则喻为梅精。
唐代李白咏诗有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落梅花》即名曲《梅花落》,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及引《乐府解题》载:汉横吹曲魏晋以来传有十八曲,其中《折杨柳》、《梅花落》以羌笛为主奏乐器,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辞。南北朝以来,文人咏笛多以这两曲为代表,渐渐地羌笛、笛曲与杨柳、梅花尤其是梅花有了固定联系。②南朝宋时的鲍照、梁时的吴均、陈时的后主与徐陵,隋时江总等所作乐府,都有《梅花落》。唐大角曲中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与梅有关的词牌,还有《江梅引》;《容斋随笔·先公诗词》说:绍兴七年(1137)始歌《江梅引》词,不知何人所作。还有《望梅花》、《一剪梅》、《梅花引》,是南戏曲子中出于唐宋词者;还有《梅花酒》,是越调过曲,同于元杂剧曲名者。
惊鸿,惊飞的鸿雁。形容体态轻盈。三国时曹植的《洛神赋》载:“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载:舞者,乐之容也,或如惊鸿、或如飞燕。唐时,吴郡韦太守得泰娘,教为歌舞伎。韦擢尚书而携至京师。元和(806—820)初,韦尚书逝于东京。贞元九年(793)进士刘禹锡有诗《泰娘歌(并引)》,咏及泰娘“舞学惊鸿水榭春,歌传上客兰堂暮”。可知,《惊鸿舞》在唐京贵游间流行;此后,人们也喻为轻盈的舞蹈。大中(847—859)后,以诗而仕的李群玉赋诗《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有句:“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宋时,以惊鸿指代美人,陆游《沈园》诗之一有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斗茶,即比赛茶的好坏。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把茶末放在水釜中煮饮。以斗茶为代表的宋代饮茶,把茶末放在盏中调成糊状,再以沸水冲之。斗茶,最早在福建建安一带流行。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写闽北斗茶盛况,有句“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宋人《江邻几杂志》记载了苏轼与蔡襄斗茶的故事。
仙游人蔡襄有感于茶的“烹试,曾未有闻”,而总结建安人的斗茶习俗,著《茶录》“上进”皇帝。从此,斗茶传入皇宫。此后风靡全国,晁补之赋诗有句:“争新斗试夸击拂”,以至于“风俗移人可深痛”。北宋末年,宋徽宗著《大观茶论》,对斗茶加以总结与提高,称之为“盛世之清尚”。南宋时甚为普及,形成了社会谚语:“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①综上可知,仅斗茶一项,就可看出现在流传的《梅妃传》,是宋时改定的。
妃应声曰:“草木之戏,误胜陛下,设使调和四海,烹饪鼎鼐,万乘自有宪度,贱妾何能较胜负耶?”上悦。(《莆阳比事》梅妃入侍)
北宋蔡襄《茶录》已言:“臣退念草木之微,首辱陛下知鉴,若处之得地,则能尽其材。……伏维清闲之宴,或赐观采,臣不胜惶惧荣幸之至。”《梅妃传》则由“草木之微”衍为“草木之戏”。古人调味,先要用盐和梅,故《尚书·商书·说命》下称:“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商王武丁命傅说为相,希望他治国要像以盐、梅等调鼎和羹那样恰到好处地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好比梅花结出果实。
南宋初期以后,文人们常对“和羹”之事卑抑乃至否定。史浩(1106—1194)的《水龙吟·次韵张大梅词》有句:“算功高调鼎,不如竹外,一枝斜好”。张镃(1153—1221?)的《玉照堂观梅二十首》其七有句:“从来嫌用和羹字,才到诗中俗杀人”。姚勉(1216—1262)的《声声慢·和徐同年梅》有句:“冰姿皎然玉立,笑儿曹粉面何郎。调羹鼎,只此花余事,说甚宫妆”。
刘克庄(1187—1269)的《梅花十绝答石塘二林》二叠其一有句:“且须怜意着芳洁,才说和羹俗了渠”。正如陆游所说:梅格在“一丘一壑”的气节,而“和羹”之事只是“余事”,惜有功名之意。由此可知,《梅妃传》以“和羹”为荣,应是南宋初改定的。
“宪度”(《莆阳比事》梅妃入侍),《梅妃传》为“心法”。
四、《东楼赋》
会杨妃有宠。迁于上阳东宫,作《东楼赋》以自寓。一日,上在花萼楼,命封真珠赐妃。(《莆阳比事》梅妃入侍)
上阳宫在东都洛阳。花萼楼在西京长安(今陕西咸宁县东南)。开元二年(714),唐玄宗以旧邸为兴庆宫(即南内),后于西建花萼楼、南建勤政殿。花萼,源于《诗·小雅·常棣》,取兄弟亲爱之义。玄宗登花萼楼,可见宪、薛、申、歧诸王诸弟邸第。玄宗在西京,封真珠赐在东都的梅妃,还说得过去。但《梅妃传》衍为:梅妃迁居上阳东宫后,玄宗召至翠华西阁重叙旧爱;次早,杨贵妃闯阁怒妒,小黄门送梅妃步归东宫。这就是天大的笑话了:玄宗自开元二十四年(736)十月从洛阳迁回长安后,再未去过东都;若把梅妃召到西京幽会,她怎能步归东都?
开元二十六年(738)随侍玄宗、天宝四年(745)册封贵妃的杨玉环专宠后,六宫佳丽往往被潜配上阳宫。中唐诗人白居易有新乐府《上阳白发人》:
……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雪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
江梅妃的形象,实际上是众多上阳白发人的艺术概括与典型塑造。《东楼赋》是她们的集体控诉。《海录碎事》卷十九与《莆阳比事》相同,也记为《东楼赋》,《梅妃传》、弘治《兴化府志》则为《楼东赋》。《海录碎事·东楼赋》比《莆阳比事》增加了一些文字,这些文字在《梅妃传》里详作增改:
以千金祷(寿)高力士,求[词]人拟[司马相如为]《长门赋》[欲邀上意]。力士[方奉太真,且]畏太真(其)势,不果(报曰“无人解赋”。)[妃]乃[自]作《东楼赋》(《楼东赋》)。
圆括号内为《梅妃传》的相应字。方括号内为《梅妃传》所增字。
五、《一斛珠》
妃不受,以诗谢曰:“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湿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真珠慰寂寥”。上得诗怅然,令乐府谱为新声,名曰《一斛珠》。(《莆阳比事》梅妃入侍)
《海录碎事》卷十六《歌曲名门·一斛珠》中比《莆阳比事》增加了一句:“会夷使至,封珍珠一斛赐妃”(而《莆阳比事》则是真珠)。后加“会夷使至”、“一斛”等字,均为《梅妃传》沿用。需注意的是,高力士“生于夷狄之国”①,故乡岭南潘州(今广东高州)。《梅妃传》说:高力士使闽粤,选采蘋侍玄宗,而岭表使贡荔枝、夷使贡珍珠,这里的岭表使、夷使应都指广东一带。详见下文所引《岭表录异》上、《莆阳比事·缣酬大梁、珠叙合浦》。
《海录碎事》卷七·上·妇人门载为“桂叶眉”。《杨慎丹铅续录》卷六“十眉图”条和《宣和画谱》载:唐明皇令画工画十眉图:鸳鸯(八字)眉、小山(远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棱(却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横烟)眉、倒晕眉。这都是开元年间流行的眉式。《集注分类东坡诗》卷十二《眉子砚歌》有句:“成都画手开十眉,横云却月争新奇。”②其中,未提及桂叶眉、柳叶眉。胡无闷女士著《凝香楼奁艳丛话》,卷一《画眉诗》载:唐时妇女画眉,尚阔,故杜甫安史之乱时作《北征》诗,有句“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贞元十五年(799)进士张籍《倡女词》,也有句“轻鬓丛梳阔扫眉”。盖当时所尚如此。谚曰:宫中好广眉,四方且丰额。此说为确,因为唐德宗(780—804)时诏画章敬寺的周昉,所画《簪花仕女图》,其中的仕女眉毛也是又短又宽。许道勋、赵克尧著的《唐玄宗传》第390页认为:天宝年间,眉式时俗发生变化,盛行起柳叶眉。贞元中进士白居易的《长恨歌》描写杨贵妃“芙蓉如面柳如眉”,特点是眉式线条细长、宛如柳叶,是当时的宫眉。《梅妃传》修改者知道盛唐宫廷的时尚眉式,故撰《一斛珠词》,首句就是“柳叶双眉久不描”。
实际上,唐太宗妃徐惠《赋得北方有佳人》诗,已有句:“柳叶眉开发,桃花脸上生”。到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时,明述:“青黛点眉眉细长”,成为“天宝末年时世妆”。此后,如长庆(821—824)时以宫词得名的张祜《爱妃换马》诗,也有句“休怜柳叶双眉翠,却爱桃花两耳红”。开成二年(837)进士的李商隐《和人题真娘墓》也有句:“柳眉空吐效颦叶,榆荚还飞买笑钱”。到宋时“柳比妇人尚矣,条以比腰,叶以比眉,大垂手、小垂手以比舞态,故自古命侍儿,多喜以柳为名。白乐天侍儿名柳枝,韩退之侍儿名柳枝,洛中里娘亦名柳枝”。①宋代,《海录碎事》、《莆阳比事》等书籍,均载为桂叶眉,而《梅妃传》却载为柳叶眉。笔者认为,前两书应是最早的资料,此后由于《长恨歌》的名气越来越大,先进宫的梅妃为了与后进宫的杨贵妃比美,《梅妃传》的写定版本才改为柳叶眉。所以,两说各自流传,如明代的《兴化府志》、《八闽通志》、《名媛诗归》卷十仍沿为桂叶眉,而《西湖二集》等则改为柳叶眉。
隋与初唐时期,梅与柳的搭配最为频繁,几成描写早春的固定套式,为后世所沿袭。如莆田人徐昌图的《木兰花令》有句:“汉宫花面学梅妆,谢女雪诗裁柳絮”,即把梅、柳并提,且与官宦才女相联。
清代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六载:“唐宫殿皆植花柳”。则柳叶眉所喻亦是好的。
但此后,就褒梅贬柳。如北宋时,郑獬《梅花》诗有句:“梅爱山傍水际栽,非因弱柳近章台”。认为梅得山水之清灵,柳则属风尘之地。曾巩《咏柳》诗,贬柳姿为阿谀无骨之相、柳絮如小人得志的张狂。
梅妃是正面人物,《海录碎事》、《莆阳比事》等作桂叶眉是对的。《梅妃传》等书则为柳叶眉,不妥。
《海录碎事》卷十六《歌曲名门·一斛珠》未录诗句。《梅妃传》所录,“污”改为“湿”,“真珠”改为“珍珠”。明洪武时,《唐诗品汇》卷十五所录,“自是”改为“尽日”,“真珠”改为“珍珠”,“慰”改为“与”。《名媛诗归》卷十所录,“污”改为“湿”。《莆阳文献》卷六所录,末句改为“何用明珠与寂寥”。
1986年,林如求从《江氏族谱》中发现《一斛珠》诗异文,首句为“桂叶”,二句为“姿妆”、“污”,三句为“尽日”,四句为“何必明珠慰寂寥”。笔者所见《江氏族谱》,记述第23代孟淮最早修族谱,孟淮约是明末清初人。由此可见,《江氏族谱》中的《一斛珠》诗异文,最早也只能是明末的版本。傅音的论文也指出:《一斛珠》传世的文字要比族谱中的异文更原始、更准确。
一斛珠,唐代曲名,宋人用以入词调。《宋史·乐志·十七》载:宋太宗洞晓音律,亲制大曲十八,其中有中吕调《一斛夜明珠》。
据唐代刘恂《岭表录异》上,蚌类所生为真珠,又名蚌珠;而珍珠是珠玉珍宝。汉代班固《白虎通》五《封禅》说:“江出大贝,海出明珠”。寂寥即寂寞。唐代元稹《行宫》诗曰: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江梅妃的寂寥,道出了所有玄宗行宫白头宫女的悲哀。
至于江梅妃与珠的关联,还有个文学史上的演变过程。
唐时,王适《江滨梅》诗云:
忽见寒梅树,开花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该诗已将汉水神与梅花联在一起。《唐摭言》、《闽川名士传》还说:福建莆田人林藻于唐贞元七年(791)省试《珠还合浦赋》。赋成假寐,若有告者曰:“何不叙珠去来意?”寐而修之,曰:
合浦远郡,溟涨之湾。灵生于彼,宝孕其间。珠之去兮,山无色兮,氛气冥冥,海无光兮,空水浩浩。珠之来兮,川有媚兮,祥风习习,地有润兮,生物振振。
果中第。及谢主司,杜黄裳曰:“叙珠去来处若有神助”。①合浦,属今广东。可知,西汉前的江汉珠佩,发展出了唐代的海浦灵珠。
唐宋时,文人屡喻梅为珠。李绅(772—846)《早梅花》有句:“早梅花,满枝发。东风报春春未彻,紫萼迎风玉珠裂。”南宋时,陈亮(1143—1193)《梅花》诗有句:“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淳祐十年(1250),莆田人刘克庄《梅花十绝答石塘二林》九叠之四也有句:“贵家选色斛量珠,洗尽铅华绝代无。”诗人所咏,梅花比珠还珍贵啊!
六、“葬以妃礼”
后,安禄山犯阙,妃死于乱。乘舆东还,得其尸于温泉池侧梅树下,葬以妃礼,上自制文诔之。(《莆阳比事》梅妃入侍)
梅妃住东都,不可能死在西京边的骊山温泉池。采蘋刚入宫时,还不是妃,《梅妃传》添“戏”字,皇上只是戏曰:梅妃、梅精;《梅妃传》还添“易”字,死后才正式以妃礼易葬。《梅妃传》跋,也只说梅妃是“晦”者的嫔御(等级贱的内官)。梅妃葬于梅树下,引起乡人刘克庄绍定二年(1229)《留山间种艺十绝·梅》诗的自叹:“自怜到死犹迂阔,纯种梅花作墓林。”明代顺天(北京)人岳正(1420—1474),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成化元年(1465)至三年任兴化知府,五年致仕。其《无题四首追和元马伯庸韵》之三有句:“妆成珠赐通宵白,浴罢金酬百饼黄。宫婢貌难当万乘,玉环心不在三郎。”将江采蘋与杨玉环对比。江是宫婢,与唐玄宗在翠华阁重叙旧爱后,被玉环发现而仍只幽居,玄宗只得密赐采蘋一斛珍珠以慰之。玉环得宠,温泉浴罢得酬百饼黄金;但心不在三郎(玄宗)而在安禄山。此诗正可以解释正史中为什么没有梅妃:原来采蘋初入宫时只是宫婢。而正史中,唐玄宗在皇后下设惠、丽、华三妃,此后又封有贵妃(杨玉环)。①
梅妃为何姓江呢?还有文学史上的演变轨迹。江梅之称始于唐,杜甫的《江梅》诗咏江边梅树。宋代范成大(1126—1193)《梅谱》载:“江梅,遗核野生不经栽接者,又名直脚梅,或谓之野梅。凡山间水滨荒寒清绝之趣,皆此本也。花稍小而疏瘦有韵,香最清,实小而硬”。宫梅,则为帝王宫苑、贵家园圃中人工栽培的名种梅花,如重叶梅、百叶湘梅、绿萼梅等。可知,江梅是与宫梅相对应的最清香的野梅。北宋后期江梅作为一个梅花品种逐渐明确起来。如曾几《独步小园四首》有句:“江梅落尽红梅在,百叶湘梅剩欲开”。明代李日华《六砚斋二笔》载:宋时杨补之所居萧洲,有梅树,大如数间屋,苍皮斑藓,繁花如簇。补之日临画之,间以进之道君。道君曰:“村梅耳”。因自署“奉敕村梅”。南渡后,宫人以其梅图张壁间,时有蜂蝶集其上,始惊怪,求补之,而补之己物故矣(元代虞集《虞道园集》以村梅为德寿语,未知孰是)。丁野堂善画梅,理宗召问:“卿所画恐非宫梅”。丁曰:“臣所见者,江路野梅”。因号野堂,见《图绘宝鉴》。①李清照(1084—1151?)在《满庭霜》词中认为“手种江梅更好”,并非生于江边的野梅。
吴感,字应之,天圣二年(1024)省试第五,九年中书判拔萃科,仕至殿中丞,居吴中小市桥,有侍姬名红梅,因以名其阁为红梅阁,尝作《折红梅》词,传播人口。②可知北宋前期,已有吴中梅姬。
江梅妃的命名,似融合了以上的素材。
七、“题妃画像”
后,题妃画像云:“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今世图画美人把梅者曰梅妃,泛言明皇时人,即此也。(《莆阳比事》梅妃入侍)
紫宸是唐代长安大明宫的第三殿,皇帝接见群臣、外国使者庆贺的内朝正殿。
“铅华不御得天真”,北宋大诗人屡有咏及。王安石(1021—1086)《与王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三首》其二有句“不御铅华知国色,只裁云缕想仙妆。”苏轼(1036—1101)《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其七也有句:“洗尽铅华见雪肌,要将真色斗生枝。”清时梁章钜《浪迹丛谈》卷九《华光僧》载:画梅花者,始于北宋僧仲仁,而著于南宋的杨补之。僧仲仁(1053—1123),会稽人,住衡州华光山,又称华光长老。绍兴初,有华光寺僧居清江慧力寺,士人杨补之等与之往来,乃得仲仁之传。杨无咎(1097—1171),字补之,号清夷长者、逃禅,清江人,高宗累征不起,以画梅名,有逃禅词。文人画梅,发展到画梅妃。“梅妃入侍”条坦言:画家笔下的梅妃,是“泛言明皇时人,”并非实指。
郑午昌的《中国画学全史》载:入宋始,皇帝嗜画,甚至取士兼试,开从古未有之局,拔召称旨入画院者,往往以能精意人物画者为主,敕撰《宣和画谱》。南宋时高宗御题画作以提倡,虽外患严重而画道不衰。而小幅,宋以前人都不作;自南宋以后始盛。①南宋宝祐元年(1253)时,兴化军人刘克庄有诗《唐二妃像·梅妃、杨妃》。可知他看到了两妃像。据查《旧唐书·玄宗杨贵妃传》:“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太上皇自蜀还京后,作《王文郁画贵妃像赞》。②而梅妃像,经查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邓椿《画继》、刘道醇《圣朝名画评》、李豸《德隅斋画品》、米芾《画史》、董由《广川画跋》、无名氏《宣和画谱》、周密《云烟过眼录》;元代汤允谟《云烟过眼录续集》、汤堂《画鉴》、庄肃《画继补遗》、夏文彦《图绘宝鉴》;明代《天水冰山录》、《铃山堂书画记》;清代厉鹗《南宋院画录》等书,均无。可知并非名画,似出于兴化军籍画家之手。梁桂元《闽画史稿》38页至40页载:两宋的兴化画家,有陈文顼(958—992),仙游人,陈洪进之子,登州刺史;蔡襄(1012—1067),仙游人,权三司使;蔡懋,字子坚,蔡襄子,会昌尉;蔡京(1047—1126),仙游人,世人目为“六贼之首”;蔡卞(1058—1117),蔡京弟、王安石之婿,熙宁三年与蔡京同举进士;徐少高,莆田人。虽均未见他们画江梅妃像的记载。但最有可能是南宋徐少高所画。因少高善写真,曾为同乡名人刘克庄作肖像画。克庄有《庚戌(1250)写真赠徐生》一跋,谓其技为一郡冠。
八、叶石林与朱遵度
此传,叶石林得之朱遵度家,乃唐大中二年七月所著云。(《莆阳比事》梅妃入侍)
《莆阳比事》一书各条记载一般都登记出处,而“梅妃入侍”条的出处既未题篇名,也未注著者。叶石林(1077—1148),名梦得、字少蕴、号肖翁,南宋藏书家和文学家。原籍吴县(今属江苏),居乌程(今浙江湖州),绍圣进士,南宋初知福州,官至户部尚书;学问博洽、精熟掌故,有著作多种。但著作中未见“梅妃”。叶氏效楚辞《橘颂》体而作《梅颂》一篇,谓梅于穷冬严凝之中,犯霜雪而不慑,毅然与松柏并配,非桃李所可比肩。朱遵度是五代南唐(937—975)时青州(治今山东益都)人,隐居不仕,好读书藏书,俗称万卷,著有《群书丽藻目录》。而《梅妃传》究竟是唐大中二年(848)七月谁著的呢?此时朱遵度还未出生。
南宋时,“梅妃入侍”条录入者怎知叶石林去寻找一二百年前(南唐时)朱遵度的后裔而得之?而朱遵度究竟得之于100多年前(唐大中二年)谁的著作?录入者隐之。明代陶宗仪(?—1396)编《说郛》,采汉代至元代人作品600多种。该书明钞本《梅妃传》,内容较《莆阳比事·梅妃入侍》详细。跋增曰:“惟叶少蕴与予得之。”这个“予”与叶少蕴是同时人,“予”“略加修润”《梅妃传》。1928年,鲁迅编《唐宋传奇集》时,考据认为:“年代远不相及,何从同得朱遵度家书。”传、跋均同一人伪叶、朱,“非真识石林者之所作也。”“自云与叶梦得同时,则南渡前后之作矣。”明末,桃源居士辑本(144种)的《唐人说荟》专集唐人传奇小说,所收的《梅妃传》题为曹邺著,“亦明人妄增之”。“唐宋史志亦未见著录”。“做《梅妃传》的人提起叶少蕴,一定也是宋人”。①曹邺是晚唐诗人,桂州(今桂林)人,官至洋州刺史。
鲁迅之论,此后成为一家之言,至今还争论不休。程杰的《江梅妃研究·序》认为:正文与跋文的作者各有其人。
第二章 《梅妃传》
第一节 《梅妃传》正文辨析
《梅妃传》与《莆阳比事》“梅妃入侍”条比较,增有几段文字,以下予以辨析。
一、玄宗的后妃与兄弟诸王
江父仲逊,“世为医”(《梅妃传》)。明弘治《兴化府志》衍说江家“世为医”。《隋唐演义》79回则说江仲逊是秀才。
长安大内、大明、兴庆三宫,东都大内、上阳两宫,几四万人,自得妃,视如尘土。宫中亦自以为不及。(《梅妃传》)
大内,是皇宫的总称,唐代白居易《和刘郎中学士题集贤阁》诗有句:“傍闻大内笙歌近,下视诸司屋舍低。”唐大明宫,亦谓东内,内有含元、宣政、紫宸三殿。玄宗常居东内,故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兴庆宫是玄宗的旧邸,亦谓南内;太极宫称西内。长安、东都,均无独称的大内宫。唐代白居易《长恨歌》有句:“后宫佳丽三千人。”杜子美《剑器行》亦云:“先帝侍女八千人,”皆言其多。自汉至唐玄宗时,开元、天宝年间的后宫宫嫔最多,“大率至四万”。①唐玄宗多情多欲,有王皇后、杨皇后。刘华妃(追赠)、赵丽妃、钱妃、武惠妃(追赠皇后)、杨贵妃等;正史中无江梅妃。②
“笔不可描画。”(《梅妃传》)。陈继儒(1558—1639)的《辟寒》卷一“梅妃”条衍有此句,极言梅妃之美。陈继儒是华亭(今上海)人,字仲醇,号眉公、麋公。著作甚多,乙未(1595)四月二十一日,写有《〈海录碎事〉跋》。
“《萧兰》”赋(《梅妃传》)。萧是植物,即艾蒿。兰是兰花或兰草。北宋时,张咏有《萧兰》诗,曰:“种萧芳兰中,萧生兰亦瘁。他日秋风来,萧兰一齐败。自古贤者心,所忧在民泰。不复梦周公,中夜独慷慨。”但《辞源》没有“萧兰”这个词目。
是时承平岁久,海内无事,上于兄弟间极友爱,日从燕闲,必妃侍側。上命破橙往赐诸王,至汉邸,潜以足蹑妃履,妃登时退阁。上命连宣,报言:“适履珠脱缀,缀竟当来”。久之,上亲往命妃。妃拽衣迓上,言胸腹疾作,不果前也,卒不至,其恃宠如此。(《梅妃传》)
唐玄宗的兄弟诸王:汝南郡王隆悌,睿宗第六子,长安(701—704)初拜尚乘直长,早逝。睿宗追封为隋王。申王成义,改名撝,睿宗二子,开元十二年(724)十一月病逝,追赠惠庄太子。歧王范,睿宗四儿,开元十四年四月病逝,追赠惠文太子。薛王业,睿宗五儿,开元二十二年七月病逝,赠谥惠宣太子。宁王成器,改名宪,睿宗嫡长子,让太子位与隆基,开元二十九年十一月病逝,追谥曰“让皇帝”。此外,还有高宗第六子章怀太子的第二子守礼,与睿宗诸子同禁宫中十多年,后封邠王,开元二十九年逝。①唐玄宗的兄弟中,并无所谓的汉王。
二、“二人相嫉”
会太真杨氏入侍,宠爱日夺,上无疏意。而二人相嫉,避路而行。上方之英、皇,议者谓广狭不类,窃笑之。太真忌而智,妃性柔缓,亡以胜。后竟为杨氏迁于上阳东宫。(《梅妃传》)
卞孝萱《唐人小说与政治》113页考证:开元二十五年(737)十二月武惠妃死,二十六年十月,玄宗在温泉宫初幸杨玉环。天宝四年(745)八月,册封玉环为贵妃。唐代正史虽无江梅妃的记载,但江梅妃也与梅花文学的发展有关。
梅花很早就与后宫的典故联在一起了。旧本《宋书》载:“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之华,拂之不去。皇后留之,自后有梅花妆,后人多效之”。五代时,莆田人徐昌图《木兰花令》词始明确使用此典。入宋后,此事渐成咏梅的常典。谢眺(464—499)《咏落梅》也将梅花与宠妃、君恩联系起来。有句:“亲劳君王指,摘以赠南威。”“日暮长零落,君恩不可追。”南威是战国晋文公时的美女,此指宠妃。
由于梅花是冬去春来的第一花,诗人们赋其屡遭嫉妒:“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艳阳”;②“莫讶玉颜无粉态,百花中最我先开”;③“似畏群芳妒,先春发故林”;④“洗尽铅华见雪肌,要将真色斗生枝”;①“承恩不在貌,谁敢斗香来?”;②“自知孤洁群心妒,故着微红伴早春”;③“预报春消息,花中第一枝”。④
以各种美人喻梅花,唐代文人已有作品。宋代,最初是以杨贵妃的美貌喻梅花。北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庆历二年(1042)进士,官至荆国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两任执政、倡导变法,有《王安石全集》等。其《西江月·红梅》词有句:“真妃初出华清池”;《次韵徐仲元咏梅二首》之一有句:“额黄映日明飞燕,肌粉含风冷太真;”之二有句:“肌冰绰约如姑射,肌雪参差是太真。”王安石均把杨贵妃喻为梅花。陈与义(1090—1139)《梅》诗有句:“一阵东风湿残雪,强将娇泪学梨花”。以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梨花一枝春带雨”为典,把梅花与杨贵妃的故事相连。周必大(1126—?)的《在秘书省馆中次洪迈红梅韵》诗也喻为杨贵妃,有句:“初疑太真欲起舞,霓裳拂试天然姿。”绍定(1228—1233)进士方岳的《梅花》诗也有句:“大士定中蒙素衲,太真浴起却红绡”。以杨贵妃形容梅花的素雅艳丽。
莆田人刘克庄(1178—1260)的《汉宫春·秘书弟家赏红梅》有句:“还似得、华清汤暖,薄绡半卸冰肌”;以杨贵妃浴罢喻梅花的娇艳光鲜。此词约作于淳祐十年(1250)以前。到淳祐十年的《梅花十绝答石塘二林》三叠之五,梅花就专喻梅妃,而与恶妒的杨贵妃划开界线了:“半卸红绡出洞房,依稀侍辇幸温汤。三郎方爱霓裳舞,珍重梅姬且素妆”。
玄宗把两妃比方为舜妃女英与娥皇,但议者认为晚年的玄宗没有舜的德行、杨贵妃不是舜妃一类的人,而窃笑之。《梅妃传·赞》曰:玄宗“晚得杨氏,变易三纲,浊乱四海,身废国辱”。跋曰:“盖明皇失邦,咎归杨氏,故词人喜传之。梅妃特嫔御擅美,显晦不同,理应尔也。……惜乎史逸其说,略加修润而曲循旧语,惧没其实也。”自南宋始,梅妃就屡被喻为舜妃,并与江妃故事逐渐融合;详见九章二节。
三、翠华西阁事件
后上忆妃,夜遣小黄门灭烛,密以戏马召妃至翠华西阁,叙旧爱,悲不自胜。继而上失寤,侍御惊报曰:“妃子已届阁前,当奈何?”上披衣,抱妃藏夹幂间。太真既至,问:“梅精安在?”上曰:“在东宫”。太真曰:“乞宣至,今日同浴温泉。”上曰:“此女已放屏,无并往也。”太真语益坚,上顾左右不答。太真大怒曰:“肴核狼籍,御榻下有妇人遗舄,夜来何人侍陛下寝,欢醉至于日出不视朝?陛下可出见群臣,妾止此阁以俟驾回”。上愧甚,拽衾向屏假寐曰:“今日有疾,不可临朝”。太真怒甚,径归私第。上顷觅妃所在,己为小黄门送令步归东宫。上怒斩之。遗舄并翠钿命封赐妃。(《梅妃传》)
这一段记述,漏洞有两点:
一是地点矛盾。在辨析《梅妃入侍》条时已略述了。翠华,即翠羽饰于旗杆顶上的旗,为皇帝仪仗。白居易《骊宫高》诗有句:“翠华不来岁月久,墙有衣兮宫有松”。唐代东、西两京的宫殿建筑,未有翠华西阁。这次召幸,一说在东都洛阳,因有句:“己为小黄门送令步归东宫”,东宫,即梅妃被贬的东都上阳宫。但据《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上从容谓高力士曰:朕不出长安近十年”,胡三省注:“开元二十四年上自东都还,自是不复东幸”。开元二十六年杨玉环始得宠于玄宗;此后,玄宗未再去东都。二说玄宗在西京与梅妃重叙旧爱,因有欲到骊山“同浴温泉”、应“视朝”的记述;但矛盾的是梅妃远在陕西的西京怎能步归河南的东都?
二是情节失实。据《晋书·刘毅传》附《刘迈》,戏马是驰马取乐。夜遣小黄门灭烛,密以戏马召妃;明代《惊鸿记》则衍为梨园戏马,这都是文学描写。唐代宵禁极严,宫殿门由禁军守护,每天早晚启闭均以击鼓报时为号。若夜开禁门,需事先奏报中书门下核准。仅有破例的一次是:天宝五(746)七月某夜,玄宗准开崇仁、安兴二坊门与兴庆宫等禁门,由禁军护送被遣的杨贵妃回宫。①再则,贵妃闯阁未经准许而入玄宗寝处、于预何人侍寝等,这都是违反后宫礼制的不可能发生的事。稍违礼制,就被处置。如《旧唐书·杨贵妃传》载:天宝“五载七月,贵妃以微谴送归”。《资治通鉴》也载:五载七月,“妃以妒悍不逊,上怒,命送归”。第三,天宝四年八月,杨玉环册封为贵妃。《资治通鉴》天宝五年七月条载:“后宫莫得进矣”。“天宝五载以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②可知,玄宗对六宫有美色而被贵妃贬置别所者还有偶尔临幸,贵妃知道后“妒悍不逊”,才被谴归一日一夜。而天宝九年二月,杨贵妃因妒媚而语侵上,又被谴归。《唐玄宗传》369—376页考证指出:八年十月至九年正月,玄宗、贵妃与诸姨在华清宫住95天,二月一返回兴庆宫就发生谴归贵妃事。这与三姨虢国夫人的夺爱有关。中唐诗人张祜《集灵台》之二咏曰:“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涴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第一次迎回杨贵妃时,玄宗宴请贵妃及三个姐姐。①而第二次迎回杨贵妃时,仅赐秦国夫人和杨国忠两家。可知,杨贵妃妒的是虢国夫人。而韩国夫人似对杨贵妃的回归后宫无功,因此未赐。第四,复底而着木的鞋为舄,梅妃不可能仅穿袜而步归东宫。
妃谓使者曰:“上弃我之深乎?”使曰:“上非弃妃,诚恐太真恶情耳。”妃笑曰:“恐怜我动肥婢情,岂非弃也?”(《梅妃传》)
唐玄宗《王文郁画贵妃像赞》说:贵妃“生平雅容”、“尔颜类玉”。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天宝三年十二月条载:“太真肌态丰艳”。中唐诗人元稹《会真诗三十韵》写崔莺莺之美,也有句“肌润玉肌丰”。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366页指出:盛唐以丰硕为美,骂人鲜有诋肥之语。自宋以降,转以瘦弱为女性美,才有诋肥为丑的含意。
四、《楼东赋》及岭表驿使
《楼东赋》有句:“苦寂寞于蕙宫,但凝思乎兰殿”;“空长叹而掩袂,踌躇步于楼东”。兰殿即西京花萼楼,开元十八年(730)八月初五,玄宗在此大摆酒宴,百官庆其“千秋节”,玄宗赋诗《千秋节宴》,有句“兰殿千秋节,称名万岁觞”。蕙即蕙草或蕙兰,西京没有蕙宫,可知这是虚写的冷宫。季在春天,有句:“信摽落之梅花,隔长门而不见。况乃花心扬恨,柳眼弄愁,暖风习习,春鸟啾啾”。《诗经·摽有梅》描写待嫁女望见梅子落地,引起青春将逝的伤感。时在月夜,有句:“楼上黄昏兮,听凤吹而回首;碧云日暮兮,对素月而凝眸”。凤吹,即凤笛。其中,有对《一斛珠》的详细写照,如“玉鉴尘生,凤奁香殄。懒蝉鬓之巧梳,闲缕衣之轻练”。玉鉴即玉镜,凤奁即梳妆的镜匣。“温泉不到,忆拾翠之旧游;长门深闭,嗟青鸾之信修”。拾翠,拾取翠鸟羽毛为装饰品,后指妇女春游景象。长门,汉武帝时陈皇后阿娇失宠,贬置于长门宫;此处借指自己遭贬。有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忆昔太液清波,水光荡浮,笙歌赏宴,陪从宸旒。奏舞鸾之妙曲,乘画鹢之仙舟。君情缱绻,深叙绸缪。誓山海而长在,似日月而无休”。后两句,明代《惊鸿记》据以衍为《梅亭私誓》一出。有对杨贵妃的控诉:“奈何嫉色庸庸、妒气冲冲,夺我之爱幸,斥我乎幽宫?”有对现实思考后采取的行动:“思旧欢之莫得,想梦著乎朦胧。度花朝与月夕,羞懒对乎春风。欲相如之奏赋,奈世才之不工;属愁吟之未尽,己响动乎疏钟”。俗以农历二月十五为百花生日,号花朝节;与之对应的月夕,特指中秋夜。梅妃想仿阿娇请司马相如那样的才子写赋来邀上意,高力士却说“无人解赋”。只得自己动手,但愁吟未完、晨钟已响。
值得注意的是:何逊(472?—519?)《咏早梅诗》已咏及长门赋典故:“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应知早飘零,故逐上春来。”兔园即梁武帝赐建业(今南京)刺史萧伟所居的芳林苑,却月观、凌风台是苑中景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到蜀郡临邛县(今四川邛崃县地)置酒舍谋生。该诗表达了睹梅惊时、伤春怨逝的情绪。唐代诗人杜甫联此而咏《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后,此诗大有名气,成了后世咏梅的典故之一。
太真闻之,谓明皇曰:“江妃庸贱,以度词宣言怨望,愿赐死”。上默然。(《梅妃传》)
明末《西湖二集》第十一卷沿此情节。
会岭表使归,妃问左右:“何处驿使来,非梅使耶?”对曰:“庶邦贡杨妃荔实使来”。妃悲咽泣下。(《梅妃传》)
刘向《说苑》卷十二载:越使诸发,执一枝梅遗梁王。可知,折梅赠人是南方人很早就有的习俗。陆凯,字敬风,吴郡吴(今苏州)人,官至左丞相,陆凯自江南《赠范晔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陇头人指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南朝宋文史学家。一枝春,代称梅。自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载此诗后,这个典故屡被咏梅文人所用。明代《惊鸿记》第五出衍为:各处节度使、守令官员每年均贡梅。清初《天宝曲史》第七出改为:梅妃未敢轻扰驿递梅花,而杨贵妃才进御,就扰西蜀贡荔。
白居易作《荔枝图序》云:“荔枝生巴峡间”,采摘后“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隐指贵妃所嗜荔枝不可能来自岭南。稍晚的李肇在《唐国史补》里则说:“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襄州人、天宝末进士鲍防,大历中为福建观察使,其《杂感》诗也有句:“五月荔枝初破颜,朝离象郡夕函关。燕飞不到桂阳岭,马走皆从林邑山”。象郡在今广西崇左县境;汉函谷关,在今河南省新安县东北、洛阳的西边。北宋蔡襄于嘉祐四年(1059)成书的《荔枝谱》,两说并存:荔枝,“唐天宝中,妃子尤爱嗜,涪州岁命驿致。……洛阳取于岭南,长安来于巴蜀”。涪州,即今四川涪陵县。
南宋郑樵《通志·乐略第一·荔枝香》载:明皇幸骊山,杨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故名《荔枝香》。张中宇著《白居易〈长恨歌〉研究》①,251—266页考证指出:《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记》记“长生殿”、“长生院”,隋书、五代史、宋书均未记。“长生”为佛、道常用语,唐代“长生殿”、“长生院”涉及位尊、大多相对年高或已逝的后妃、帝王或神殿,为唐时尊者逝者居所的一种通称,含有祈祥、颂祝等意义。从开元十五年(727)起,唐玄宗几乎年年临幸骊宫,一定早就建有寝殿,不可能在15年后的天宝元年(742)才建长生殿作寝宫。《明皇杂录》逸文说:“六月一日,上幸华清宫,是贵妃生日”。但唐玄宗只在冬天去华清宫避寒,没在六月去。清康熙以后伪造的许子真《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①说杨贵妃十二月生。但荔枝盛夏才熟,冬日未熟;因此郑樵所载有误。小部即小部音声,小型乐队,约30余人,乐工均在15岁以下,置于天宝中。
五、梅妃葬于温泉池侧
及东归,寻妃所在,不可得。上悲谓兵火之后,流落他处,诏有得及,官二秩,钱百万,搜访不知所在。(《梅妃传》)
清初《天宝曲史》26出略述其情节,但没赏格。《新唐书·杨贵妃传》载:玄宗“赐诸姨钱岁百万为脂粉费”。与此相比,玄宗对寻找梅妃的赏格不成比例。北宋苏轼《读〈开元天宝遗事》三首》之三曰:“瑟琶弦急衮梁州,羯鼓声高舞臂韝。破费八姨三百万,大唐天子要缠头”。可见,玄宗的出手远远不如秦国夫人柳氏。
上又命方士飞神御气,潜经天地,亦不可得。有宦者进其画真,上言似甚,但不活耳。(《梅妃传》)
《隋唐演义》九九、一百回衍为:玄宗东归后,把避居庵观的江梅妃接回宫。不久,梅妃仙逝。杨通幽道士受命寻知:梅妃原是天上蕊珠宫仙女,两番谪落人间,己归蕊珠宫。《天宝曲史》第26出衍为:“偶于内侍家得娘娘手画自己小像以献”。
读之泣下,命模像刊石。(《梅妃传》)
《唐史演义》第57回沿袭。
后上署月昼寝,仿佛见妃隔竹间泣,含涕障袂,如花朦雾露状。妃曰:“昔陛下蒙尘,妾死乱兵之手,哀妾者埋骨池东梅株旁。”上骇然流汗而寤。登时令往太液池发视,不获。上益不乐,忽悟温泉池侧有梅十余株,岂在是乎?上自命驾,令发视,才数株,得尸,裹以锦裀,盛以酒槽,附土三尺许。上大恸,左右莫能仰视,视其所伤,肋下有刀痕。(《梅妃传》)
《天宝曲史》第26出略述此情节。太液池,在西京西内,见《开元天宝遗事》卷下《解语花》、《望月台》两条。温泉池,在西京骊山,因温泉而建汤泉宫,开元十一年(723)改为温泉宫,天宝六年(747)扩建为华清宫。
第二节 《梅妃传》“赞”“跋”辨析
一、唐玄宗其人
赞曰:明皇自为潞州别驾,以豪伟闻,驰骋犬马鄂、杜之间,与侠少游。用此起支庶,践尊位,五十余年,享天下之奉,穷极奢侈,子孙百数,其阅万方美色众矣。(《梅妃传》)
李隆基(685—762),唐睿宗李旦第三儿,2岁封楚王。6岁时睿宗被废,赐姓武。7岁时,楚王生母窦氏惨死,外祖父贬官、外祖母及三个舅舅流于岭南;李旦诸子降为郡王,其中隆基为临淄郡王,均幽闭于深宫。圣历二年(698),辞去皇嗣的李旦被封为相王;诸子离开禁宫居住。17岁时,隆基及兄弟随祖母武则天到长安,二年后回洛阳。神龙元年(705)正月张柬之等五王政变,诛灭二张,武则天退位,中宗既位。次年,中央机构从东都迁回长安。三年七月,太子重俊政变,诛杀武氏集团,攻打内宫失败而被杀,相王与太平公主受牵连。景龙二年(708),24岁的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次年回京。四年六月二日,中宗被韦皇后与安乐公主毒死。七日重茂(中宗四子)登基,即少帝。二十日,在太平公主的合谋下,隆基率兵诛杀诸韦及亲党。次日,迎相王辅少帝,隆基为平王。二十四日,少帝让位与睿宗。二十七日,立隆基为太子;随之,姚元之、宋璟升任宰相,平定八月的重福(中宗次子)叛乱,为中宗时期各种冤案平反。四个月后,武则天女儿、睿宗亲妹妹、镇国太平公主策动易置东宫,未果。
景云二年(711)二月初一太平公主迁置蒲州(今山西永济),初二太子监国。五月,太平公主召回京师。八月,玄宗即位。先天二年(713)七月三日玄宗诛杀太平公主及党羽;七月四日,太上皇将军国政刑大事归让皇帝处分。十二月初一,改元为“开元”。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在蓟城(今北京西南)起兵叛乱,十二月十二日洛阳陷落;十五年正月初一自称雄武皇帝,国号大燕。六月十三日,玄宗由长安出逃。十四日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北)时发生兵变,宰相杨国忠等人被杀、贵妃赐死。十五日玄宗继续蜀行,太子李亨分兵北上。七月十三日,太子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称帝,为肃宗。八月十六日,玄宗退居太上皇,在位44年。宝应元年(762)病逝,享年78岁。从登基起,李隆基荣华富贵51年。
许道勋、赵克尧著的《唐玄宗传》382页记载:唐玄宗多情多欲,后宫有王皇后、杨皇后(追赠)、刘华妃、赵丽妃、钱妃、皇甫德仪、刘才人、高婕妤、郭顺仪、柳婕妤、钟美人、虞美人、阎才人、王美人、陈美人、郑才人、武贤仪、武惠妃(追赠贞顺皇后)、杨贵妃等人。玄宗共育59个子女。
二、政治上由“明”趋“昏”
晚得杨氏,变易三纲,浊乱四海,身废国辱,思之不少悔。是固有以中其心,满其欲矣。江妃者,后先其间,以色为所深嫉,则其当人主者,又可知矣。议者谓或复宗,或非命,均其媚忌自取。(《梅妃传》)
卞孝萱《唐人小说与政治》113页考证:据《唐大诏令集》卷四十《诸王·王妃入道》,《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为孙逖撰写。《旧唐书》卷一九0中《文苑中·孙逖传》和孙逖《州司马先府君墓志铭》记载:开元二十四年,拜孙逖中书舍人。二十七年四月至二十九年六月,孙逖丁父忧免职在家。因此,卞孝萱指出:二十八年十月,孙逖不可能为玄宗撰写《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而且,重色的玄宗度杨玉环为女道士,也不可能在武惠妃死后的两年十个月。开元二十六年(738)十月,玄宗在温泉宫初幸儿媳、寿王妃杨玉环。太真度为女道士,“宫中呼为‘娘子’,礼数实同皇后”。①天宝四年(745)八月初六封为贵妃。玄宗推恩杨门:亲兄杨铦,上柱国、正三品;从兄杨锜,驸马都尉、从五品下;从祖兄杨国忠,右相;堂弟杨鉴,尚公主,湖州刺史;3个姐姐崔氏、裴氏、柳氏分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杨家“恩宠声焰震天下”。②玄宗专宠杨贵妃,生活奢侈、怠于政事,杨国忠专断独裁、妒贤嫉能、用人唯亲、厚敛而怒天下,“终成(天宝)其乱”。③安禄山叛乱后,两京失守,杨贵妃一族复灭、江梅妃被嫉而在洛阳死于乱兵,玄宗退居太上皇。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十六日,玄宗在逃蜀途中下罪己诏,称:由于自己“不明”,“致令贼臣内外为患”,“伊朕薄德,不能守厥位,贻祸海内,负兹苍生,是用罪己责躬”。在《幸蜀郡大赦文》中进一步指出:“杨国忠厚敛害时,己肆诸原野;安禄山乱常构祸,尚逋其斧钺”,表示要“荡涤烦苛,大革前弊”。他深思而后悔,追怀开元初贤相姚崇、遥祭开元中贤相张九龄,讥评开元后的奸相李林甫,追封肃宗的生母为杨皇后。
殊不知明皇耄而忮忍,至一日杀三子,如轻断蝼蚁之命。(《梅妃传》)
开元二年(714),玄宗立李瑛为皇太子。李瑛的生母赵丽妃亡故后,武惠妃企图改立寿王李瑁为太子,二十四年十一日诬李瑛与鄂王李瑶(生母皇甫德仪)、光王李琚(生母刘才人)结党欲谋害武惠妃及寿王并指斥玄宗。玄宗欲废3人,宰相张九龄严正反对。张丢官后,武惠妃又指使女婿杨洄诬陷3人及太子兄薛锈谋反,宰相李林甫袒护武惠妃。二十五年四月,玄宗未明真相,废3人为庶人并赐死,薛锈也赐死,太子舅家赵氏、妃家薛氏、李瑶舅家皇甫氏,坐流贬者数十人,株连甚众。这个事件,标志着玄宗政治上由“明”趋“昏”。
奔窜而归,受制昏逆,四顾嫔嫱,斩亡俱尽,穷独苟活,天下哀之。传曰:“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盖天所以酬之也。报复之理,毫忽不差,是岂特两女子之罪哉?(《梅妃传》)
至德二年(757),唐军相继克复长安与洛阳。太上皇从蜀还京途中,肃宗调精骑三千到凤翔,诏将太上皇禁卫600多人缴械,十二月护送入长安。次年二月初五,肃宗改元“乾元”。六月,史思明叛变,此后重占洛阳。上元元年(760)七月,李辅国矫旨迫太上皇由兴庆宫迁居西内甘露殿,予以幽禁。嫔嫱,是古代女官名。太上皇四顾旧时女官,皆无。只由万安公主与咸宜公主侍侯服膳。宝应元年(762),太上皇病逝,享年78岁。
文学作品中,杜甫最早赞许“忠烈”救亡,至德二年(757)《北征》诗,有句“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赞肃宗兴活唐朝,陈玄礼将军兵变诛杀奸臣与贵妃。宣宗大中九年(855),郑处诲撰《明皇杂录》,揭露杨门的“骄奢僭侈之态”,但未把女人当作罪恶之源。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为代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代人们传说贵妃成仙上天,不是“褒、妲”一类的坏女人。五代时,《开元天宝遗事》渲染玄宗宠幸贵妃,但认为她专门享乐,跟专断朝政、犹如“冰山”的杨国忠不同;《旧唐书·杨贵妃传序》说:“玄宗以惠妃之爱,摈斥椒宫,继以太真,几丧天下”,始把“邦家丧败”归罪于贵妃。北宋思想家李觏指出:唐玄宗后期“进用女色,间以谗贼,以紊经纪”,①突出“女色”问题,反映了宋代的伦理观念。南宋本《梅妃传》把梅妃作为正面人物歌颂,而把杨贵妃当作反面人物予以鞭挞;塑造了贤妃与妒妃的性格冲突,进行忧国与祸国的对比,渗入了宋人的封建正统观念。②唐人小说于篇末发史赞式的议论,极简约,寥寥数语,而《梅妃传》之“赞曰”文字颇长,这是宋人的习惯:玄宗“身废国辱”,“是岂特两女子之罪哉?”批判了玄宗。③张乘健《〈长恨歌〉与〈梅妃传〉:历史与艺术的微妙冲突》指出:“自宋代以来,中国的才子佳人文学中的佳人基本上是梅妃型的了。盛唐文化的形象化代表是杨妃;宋明文化的理想化标本是梅妃”。④
汉兴,尊《春秋》,诸儒持《公》、《谷》角胜负,《左传》独隐而不宣,最后乃出。盖古书历久始传者极众。(《梅妃传》)
从此段始,为跋文。
孔子据《鲁史》修订成《春秋》,为编年体史书,叙事多极简,以用字为褒贬。传《春秋》者有三家,《公羊》、《谷梁》释义例,《左传》详事实。汉人称作《春秋》的孔子为素王,故后人称作《左传》的左丘明为素臣。《梅妃传》跋以《左传》为喻,说古书最晚出反而是最真实的。赵文(1239—1315)的《咏梅》诗有句:“欲将素玉相推戴,老向山中作素臣”。以白玉喻梅花;又以素臣喻梅花,实指宋亡不再出仕的节士。
今世图画美人把梅者号“梅妃”,泛言唐明皇时人,而莫详所自也。(《梅妃传》)
前三句与《莆阳比事·梅妃入侍》略同;后一句,《莆阳比事》为“即此也”。梅妃的“莫详所自也”,也反证出:李纲《梅花赋》所描述的梅妃,是对“图画美人把梅者”的比喻;因为他所描述的梅妃,与此后《梅妃传》的内容不同。
盖明皇失邦,咎归杨氏,故词人喜传之。梅妃特嫔御擅美,显晦不同,理应尔也。(《梅妃传》)
《左传》“哀”元年:“今闻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注:“妃嫱,贵者;嫔御,贱者;皆内官”。可知,嫔御是等次贱的内官。南京师大程杰教授考证认为:唐室梅妃,至迟在晚唐已见于《妆楼记》。①
三、《梅妃传》是宋代小说的上乘之作
此传得自万卷朱遵度家,大中二年七月所书,字亦媚好。其言时有涉俗者。惜乎史逸其说。略加修润而曲循旧语,惧没其实也。惟叶少蕴与余得之,后世之传,或在此本。又记其所从来如此。(《梅妃传》)
《莆阳比事》仅记:“此传,叶石林得之朱遵度家,乃唐大中二年七月所著云”。
宋本《梅妃传》这段话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详为叶少蕴(石林)与余得之。宋代学者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传说进行了一些考辩,但叶石林写的《梅花赋》、《石林燕语》等著作,均无涉及梅妃。二是可知是“余”得到张泌“梅妃”、李纲“梅妃”、晁说之“梅妃”与唐本《梅妃传》等的素材后,“略加修润而曲循旧语,惧没其实也”,而改写为宋本《梅妃传》。三是“余”坦言:这些“修润”“其言时有涉俗者,惜乎史逸其说”。也就是说:正史无载,“余”是收集其他素材而改定《梅妃传》的。从跋中可知:宋本《梅妃传》的谬误,是“修润”者造成的。
南京师大文学院程杰教授2004年函告笔者:《梅妃传》更有可能是作于北宋。因为一是斗茶之事北宋初才从福建等地兴起;二是晁说之的诗说到梅妃。可知,梅妃的故事北宋时已为人知。跋言应作于南北宋之交,或南宋初。因为提到绘画中的梅妃画,而现存资料梅妃图应是较晚的事。这个看法,此后程杰教授在本书的序言中有修改。如《江梅妃研究·序》指出:宋本《梅妃传》写定者写了跋文。
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史》,21章指出:“无名氏之《梅妃传》一篇,写江采蘋(梅妃)与杨贵妃争宠见放的故事,无作者名。文中以梅、杨对称而同情梅妃的遭遇,其不满杨贵妃专权之意自很明显。跋者自云与叶梦得同时,可能跋者即为作者,那已是南渡前后的作品了。明人题为唐曹邺作,不可信”。该书1941、1949年相继初版。1957年、1962年相继修订重版。上海古籍社在1982年新一版的基础上,1997年出新二版。程毅中著《宋元小说研究》,第一章二节指出:《梅妃传》在词章上有突出的成就,在“史才”和“议论”方面更有鲜明的特色。虽故事是虚构的,却是宋代小说的上乘之作,对后世小说、戏曲的影响很大。张乘健《〈长恨歌)与〈梅妃传〉:历史与艺术的微妙冲突》一文认为:《梅妃传》隐然以《长恨歌》为敌,是正面的《梅妃传》,也是反面的“杨妃传”。杨妃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梅妃是“无”中生有的。《梅妃传》是力求正统的宋文化对间杂异端的唐文化的反动。以上评论,可供参考。
第三章 明至民国小说笔记中的梅妃
第一节 明末清初的描绘
明代,江梅妃的故事在福建有了发展。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由世间上升到灵界,始于唐朝白居易的《长恨歌》。唐玄宗与江梅妃的故事,由世间上升到灵界,始自明隆庆五年(1571)莆田人余一鹏的东华双龙记载,继之以万历十年(1582)前后的《惊鸿记》传奇。此后,徐熥的《荔枝假梦》衍出唐玄宗侍儿十八娘也成花仙。
万历十六年(1588)举人徐熥写《荔枝假梦》,说:因江采苹之荐,福州人十八娘以侍儿得幸于唐玄宗,马嵬事变后,十八娘归里,居晋安城东报国院,至德三年(758)卒,葬于院旁。
万历中,闽人东海生在报国院梦会十八娘等人。①这个故事,起源于北宋兴化军人蔡襄的《荔枝谱》:俚传闽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嗜吃色深红而细长的荔枝,因而命名该荔为“十八娘荔枝”,墓在福州城东报国院,墓旁有该荔。
万历后期成书的《五杂组》,是福建长乐人谢在杭(肇淛)的笔记。其卷八·人部四·美妇条载:“梅妃宠夺上阳,俊娥情深来梦”。“驿骑双果,绛仙之秀色可餐;珍珠寂寥,梅妃之光辉满座”,均取材于《梅妃传》。崇祯刻本的《西湖二集》小说,是杭州人周楫所撰,其中第十一卷后半段,全取材于《梅妃传》。
清初笔记,继续发展江梅妃的形象与故事。如顺治时周亮工的《闽小记》“西施舌”条,比喻蛎房丰姿胜并牡丹,“其太真之乳乎”;江瑶柱以冷逸胜并梅,产涵江,癖梅妃子亦生其地,“其妃子之玉骨乎!”清初截界,黄石与涵江相邻,故周亮工泛言江梅妃为涵江人。从宋始,就有类似的比喻。如:苏东坡《四月十一日食荔枝诗》有句:“似开江珧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注云:予尝食荔枝,厚味高格两绝,果子无比,惟江珧柱、河豚近之”。明代谢在杭《五杂组》卷九载:“江珧柱,惟福清、莆中有之”。清康熙时,江苏吴江人钮锈的《觚剩》续编卷四《味圣》将其与美人比:西子似河豚、赵合德似荔枝、杨太真似玉面狸。“不得已而思其次,则宁波江瑶柱、洞庭杨梅、宜兴柿狐,亦其流亚,然总非宫闱绝色也。”乾隆《莆田县志》卷二《物产》则载:江瑶柱,“中有柱,如玉。味极甘美,昔人匹之杨妃乳”。民国《厦门市志》卷十“物产志”却说:“江瑶柱,一名杨妃舌,产于兴化海”。可见,历代文人的看法不一致。
康熙七年(1668),仁和(属今杭州市)人王晫的《看花述异记》衍说:在山阴(今绍兴)沈氏园,王晫(丹麓)梦遇梅妃与历代妃主的故事。张山老评曰:“丹麓惜花如命,固应有此奇遇。”该园因陆游的故事及多次题咏而出名。陆游母休媳唐婉,唐氏后改适赵士程。绍兴二十五年(1155)某日春游,陆与唐、赵相遇于禹迹寺南的沈氏园,赵致酒肴于陆,陆怅然而赋《钗头凤》词,未久唐卒。绍熙三年(1192),陆游68岁,有诗序云:40年前(实为38年),曾题词沈氏园,偶复一到,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遂赋诗。陆晚居鉴湖之三山,晚岁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75岁(1199)又赋二绝。其二有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见惊鸿照影来”。开禧元年(1205)岁暮,陆81岁,夜梦游沈园,又作二绝,其二有句:“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①
第二节 《隋唐演义》中的塑造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姑苏龚绍山本《隋唐两朝志传》②是现存最早记述隋唐两朝史实、逸闻的小说。其中未叙及江梅妃。此后,万历间刊的钟谷熊大木编集《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嘉靖李大年序);万历四十八年武林书坊刊的徐文长评本《增补绣像隋唐演义》,均未叙及江梅妃。而后世流传最广的,则是褚人获的《隋唐演义》。末署康熙甲子(二十三年、1684)仲春古吴赵澄笔,可知初刻本比褚人获作序本早11年。四雪草堂重订本《隋唐演义》有插图100幅。褚人获(1635—1710),字学稼、稼轩,号石农、没世农夫,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布衣不仕,著有《隋唐演义》、《坚瓠集》等书,与尤侗、洪升、顾贞观等名人文士有来往。
清代,杭州人梁绍壬(1792—1837年之前)的《两般秋雨盦随笔》卷七《隋唐演义》条载:《隋唐演义》叙隋炀帝、唐明皇事甚悉,而皆有所本。叙炀帝事,并见于《迷楼记》、《海山记》、《开河记》。“其叙唐宫事,则杂采刘涑《隋唐嘉话》、曹邺《梅妃传》、郑处海《明皇杂录》、柳珵《常侍言旨》、郑棨《开天传信记》、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无名氏《大唐传载》、李德裕《次柳氏旧闻》、史官乐史之《太真外传》、陈鸿之《长恨歌传》,复纬之以本纪、列传而成者,可谓无一字无来历矣。”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14篇说:《隋唐演义》多本正史纪传,加上唐宋杂说(如《梅妃传》等),“叙述多有来历”,文笔纯如明季时风,浮艳在肤,沉著不足。
柳存仁《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一书116页认为:褚人获出生时,袁于令已63岁。褚成年时,不可能与袁商酌将袁藏唐朝卢肇的《逸史》中两世姻缘故事编入《隋唐演义》。很可能是:褚揑合、创造了两世姻缘故事,而借助于袁的名声。
彭知辉《隋唐演义材料来源考辨》一文指出:《隋唐演义》后44回情节发展是依据宋代朱熹等人编撰的《通鉴纲目》,包括基本摘录、部分摘录、袭用个别段落、敷演史事;后40回的议论性文字多由褚写成,“说教味极浓,是史官文化影响的表现”。①
刘烈茂著《中国分体文学史小说卷》下编,第三章第四节指出:在英雄传奇的历史演义小说中,《隋唐演义》影响较大。作者将隋炀帝、朱贵儿的艳史与唐玄宗、杨贵妃的纠葛虚构为因果轮回的两世姻缘,批判了封建帝王的荒淫生活。该书艺术成就比前代的同类小说高得多。既本于正史,又大胆采用民间传说进行合理虚构、艺术再创造,全书脉络分明、关目连贯、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文笔通畅;最值得肯定的是:作者旗帜鲜明地确立了历史小说的独立地位,摆脱了长期以来视历史小说为正史附庸的观点。
一、梅妃的前身侯妃子
《隋唐演义》说元始孔升真人在太极宫听讲,不合与蕊珠仙女相视而笑,犯戒谪尘,分别罚作隋炀帝的四品夫人朱贵儿、隋炀帝;到唐时,分别再世为唐玄宗、杨贵妃。与孔升真人一笑动了凡念的蕊珠宫另一仙女也谪降人世,在隋时为侯妃子,负才色而不遇主,以致自尽;再转生为梅妃,方了一笑之缘,却又遭妒夺宠;后因临难矢节、忠义可嘉,故得仙媛救援,重返旧宫仍作仙女。
早在宋时,梅已被喻为蕊珠宫仙女。毛滂,字泽民,衢州人,政和(1111—1117)中守嘉禾,有东堂词。其《玉楼春·定空寺赏梅》有句:“蕊珠宫里三千女。滴粉为春尘不住。月华冷处欲迎人,七里香风生满路①。”向子諲(1085—1152),字伯恭,临江(今江西清江)人,自号芗林居士,官至知平江府,有酒边集。其《鹧鴣天·咏红梅》也有句:“此花独步百花饶,蕊珠仙子醉红潮”②。赵彦端(1121—1175),字端庄,鄱阳人,绍兴八年(1138) 进士,官至以直宝文阁知建宁府,有介庵集,不传。咏《鹧鴣天(羊城天下最号都会,风轩月馆,艳姬角妓,倍于他所,人以群仙目之,因赋十阕鹧鴣天)》。之一《萧秀》有句:“有女青春正及筓。蕊珠仙子下瑶池”。“天教谪入群花苑,占得东风第一枝”③。赵长卿,号仙源居士,有惜香乐府九卷。其《江梅子·忆梅花》词有句:“小溪清浅照孤芳。蕊珠娘。暗传香。春染粉容,清丽傅宫妆”④。袁去华,字宣卿,奉新人,绍兴十五年(1145) 进士,任善化、石首知县,有袁宣卿词一卷。其《蓦山溪·次陈帅用曹元宠梅花韵》有句:“蕊珠宫阕,西帝陈嫔御⑤。”喻梅花为西方尊神的侍妾,居蕊珠宫。其《念奴娇·梅》词有句:“蕊珠宫女异幽妍”①。无名氏,《太常引》词有句:“江梅开似蕊珠宫”②。
与此同时,也喻及水仙。苏轼(1037—1101)《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词咏曰:“海上乘槎侣,仙人萼绿华。飞升元不用丹砂。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雷辊夫差国,云翻海若家。座中安得弄琴牙。写取余声归向、水仙夸③。”该词出现了萼绿华与水仙。而范成大《梅谱》喻绿萼梅为萼绿华。有的诗人则将水仙花神喻为江妃。如韦骧(1033—1105),字子骏,本名让,钱塘(今杭州)人。皇祐五年(1053)进士,官至知四明,提举洞宵宫。其《减字木兰花·水仙花》词有句:玉盘金盏。谁谓花神情有限。绰约仙姿。仿佛江皋解佩时④。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官至知赣州、宝谟阁学士。有《水仙花》4首。前二首曰:
江妃虚却蕊珠宫,银汉仙人谪此中。
偶趁月明波上戏,一身冰雪舞春风。
额间拂杀御袍黄,衣上偷将月姊香。
待倩春风作媒却,西湖嫁与水仙王。
水仙,是传说中的水中神仙,一说伍子胥为水仙,又说屈原为水仙。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其旁为林逋祠堂。苏轼《分类东坡诗》卷十《饮湖上初晴后雨》之一、卷二十五《书林逋诗后》,均咏及水仙王。杨万里的诗作将水仙花喻为从蕊珠宫谪下的江妃,欲在西湖嫁与水仙王。由于水仙王庙与林逋祠堂相邻,蕊珠宫的水仙花化身江妃演化成了蕊珠宫的梅花化身江梅妃。
南宋时赵以夫(1189—1256),字用父,号虚斋,福建长乐人,嘉定十年(1217)进士,官至资政殿学士、吏部尚书兼侍读,有虚斋乐府。其《金盏子·水仙》词也有句:“得水能仙,似汉皋遗佩,碧波涵月”。“殷请折伴梅边,听玉龙吹裂”①。该词把水仙喻为江妃,与梅相伴。张炎(1248—),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西秦人,家临安。宋亡,落魄纵游,有山中白云词、词源。其《浣溪沙(写墨水仙二纸寄曾心传,并题其上)》之二下阙咏道:“冷艳喜寻梅共笑,枯香羞与佩同纫。湘皋犹有未归人”②。此词中,水仙、梅花与江妃的故事融在一起。
侯妃子的故事载在第28回。
二、蕊珠宫仙女下凡及梅花绝献等
梅妃的故事从第79回开始。
陈造〈1133—1203)的《洞仙歌·红梅》词将梅花喻为仙女许飞琼,有句:“谁见飞琼巧梳洗”。许飞琼是西王母的侍女,见题为汉代班固撰的《汉武帝内传》。明万历《惊鸿记》传奇第39回衍为:梅贵妃是许飞琼下凡。到清康熙时的《隋唐演义》又演变为蕊珠宫仙女下凡。
《隋唐演义》第79回的新创,还有:
江采蘋生于“闽中兴化县珍珠村”。唐时,闽中无兴化县。唐武德五年(622)莆田第三次立县,圣历二年(699)析莆田西部地置清源县(天宝元年改名仙游县),宋太平兴国四年(979)设兴化军,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但兴化县在山区,不在海边;珍珠村此处仅见。
“江仲逊,字抑之,夫人廖氏,单生一女小名阿珍(采蘋)”。而莆田《江氏族谱》却载:江仲逊,字惟恭,封镇国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夫人吴氏。“吓珍”,也是此处仅见。
“仲逊遣人于江浙山中遍觅各种最古梅,植于庭院,额曰‘梅亭’。采蘋朝夕观玩,遂自号梅芬”。以上均是该书仅见。不过,清时莆田有梅花亭,应典出于《梅妃传》与此书。黄石儒妇陈淑英(1808—1877)有《梅花亭》诗:
长亭美号令人猜,四顾苍茫不见梅。
浅水平桥依旧在,寻春有兴枉徘徊。
“采蘋有《梅亭》、《丛桂》等八赋”。查《辞源》,无“梅亭”、“丛桂”词条。
“赐江仲逊黄金千两,彩缎百端,回家养老”。即:仲逊秀才终身。可知《江氏族谱》说封仲逊金紫光禄大夫、镇国将军,那是《隋唐演义》成书以后修谱人所增。赐仲逊黄金千两,似源出《惊鸿记》19出:梅妃厚酬黄金千两,请杜甫作《楼东赋》。
“岭南刺史韦应物、苏州刺史刘禹锡,各选奇梅五种,星夜进呈”。此处源出明万历《惊鸿记》第五出:几年来,各处节度使、守令官员均贡梅;而岭南太守韦应物迟至今年才贡,不过所贡数十种都是珍奇品种,明皇令置宜春院,而与梅妃共赏。学者们对贡花早有看法,如苏东坡云:钱惟演为西都留守,为置驿贡洛花。识者鄙之,此宫妾爱君之意也。故予《荔枝叹》亦云:“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盖为公惜之也。①
第80回,《隋唐演义》新创有:梅花绝献、荔枝远来。早在明万历时,《惊鸿记》第五出就说:几年来几地均贡梅。清康熙《天宝曲史》第七出改为:梅妃未敢轻扰驿递;杨妃才进御,便西蜀贡荔。
《隋唐演义》记述:宁王醉踢梅妃绣鞋后,与驸马杨回合议而于次日行计:宁王肉袒膝行请罪,杨回密奏玄宗纳杨玉环(寿王妃)。《梅妃传》、《惊鸿记》第七出原说是汉王,虚指。撰于《隋唐演义》之前的《天宝曲史》传奇第二出说是薛王蹑梅妃足后四王合议。史载:薛王是睿宗五子,逝于开元二十二年(734)七月。玄宗宠爱武惠妃长达20多年,远远过于王皇后、赵丽妃、刘华妃、钱妃等人。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武惠妃病逝,立刻追赠为“贞顺皇后”。因此,武惠妃得宠时薛王蹑足梅妃也是虚指。至于驸马杨回合议,源出《惊鸿记》第八出;但正史上驸马杨回是与武惠妃陷害太子李瑛等3人的。
玄宗幸玉环后,梅妃步到南宫,玄宗叫玉环拜梅妃,双方各题诗讥讽。《隋唐演义》的这个情节源自《惊鸿记》第10出。
《天宝曲史》第7出衍为两妃平等相见。三处的诗略有不同,《隋唐演义》的诗与《惊鸿记》的诗更相似。详见戏曲篇。
玄宗叫高力士选梨园最快戏马,密召梅妃到翠华西阁重叙旧爱。《隋唐演义》的这个情节,源自《惊鸿记》20出、21出。
三、江梅妃回归蕊珠宫
第91回,说玄宗逃蜀时欲召梅妃同行,杨妃止之。这个情节,源自《天宝曲史》第20出:玄宗要内侍传知西宫江梅妃“携带同行”,但杨妃背着玄宗向内侍摇手阻止。
第97、98回说安史之乱时的夏天,梅妃自缢,仙人张果命妻韦氏由王屋山天降相救,袖出纸驴让梅妃飞乘而遁居兰阳白云山小蓬瀛修真观,观主是罗公远的族属罗素姑。接着,状元秦国祯所聘的侧室达奚盈盈出家于此。此后,罗公远与叶法善到观,法善赠给梅妃一枝仙梅,四时常开、清香不绝,预言梅妃待重见旧主、享完后福,才身、花同谢;并赠诗预言盈盈、梅妃各自团圆。与此同时,太上皇在蜀中误认梅妃已逝,遂命方士张山人访求梅妃魂魄。张山人遍游三界,俱无踪影。唐军收复两京,秦国祯到修真观寻得盈盈,访知梅妃而奏报朝廷。预言应验:盈盈为国祯侧室,梅妃回兴庆宫与太上皇重聚。
以上情节源自《惊鸿记》28出、36出,但有所增衍。28出说:梅妃出逃,化名吴二娘,蒙悟真师姑收留,避居玄都观。36出说:太上皇还都后,驾幸玄都观,与梅妃相认。到明末的莆仙戏《江梅妃》,衍为:张果夫妇救梅妃居仙境,太上皇回都经马嵬驿时;张果夫妇送梅妃与太上皇相聚。太上皇返都后传位太子,愿与梅妃共老上皇宫。
第99回,说梅妃与太上皇团圆后一段时间,得张果妻韦仙姑托梦:不可久恋人世,要早归蕊珠宫故居;叶法善所赠仙梅亦香减色憔;梅妃遂染病卧床,拒服药而与花同谢归天。太上皇以贵妃之礼殓葬。而说梅妃是贵妃,源出明代《惊鸿记》39出:梅贵妃是西王母侍女许飞琼下凡。清乾隆时《梅妃作赋》杂剧也说“封为贵妃”。
100回,说太上皇着鸿都道士杨通幽游行霄汉,得知梅妃仍为蕊珠宫仙女,而杨贵妃则在北阴别宅受难。此后太上皇辟谷修道,升天为元始孔升真人。早在北宋时,《杨太真外传》已说唐玄宗是元始孔升真人。此后明《惊鸿记》39出续衍李隆基是孔升真人;《天宝曲史》28出,则说太上皇辟谷修道,升天仍为元始孔升真人。
第三节 梅妃故事的传衍
《隋唐演义》问世以后,江梅妃的故事越传越广,情节也逐渐增衍。如山东人曾衍东宦游闽粤20余年,由嗜荔而忆及明代徐熥的《荔枝假梦》,而改写为《十八娘外传》,内容基本相同,收入乾隆六十年(1795)成书的《小豆棚》。福建人何求于乾隆、嘉庆间成书的《闽都别记》,也演义了江梅妃的故事。120回说:闽王王延羲是唐明皇后身,尚贤妃是杨贵妃再世;李红皇后的前生乃江采苹。
同治时,安徽人许奉恩撰写《林妃雪》,收入《里乘》一书。
《林妃雪》一文,说江梅妃本是黄姑之妹,谪满后,上帝命司掌梅花,管领南昌夫人、罗夫人、寿阳公主与林妃雪等人。黄姑,即河鼓星。《玉台新咏·九·东飞伯劳歌》载:“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一说河鼓即牵牛。《汉书》卷六十七载:九江人梅福补南昌尉。后去官归里。王莽专政时,梅福弃妻、子去九江,至今传以为仙。南昌夫人,即其妻、严陵外姑。罗夫人,即羊真人权妻子萼绿华。据南朝梁时陶弘景《真诰》、《运象》载:九嶷山道女罗郁成仙,名萼绿华,晋穆帝时夜降羊权家,赠诗、手巾与金、玉条脱。宋范成大《范村梅谱》载:“绿萼梅,凡梅花跗蒂,皆绛紫色,惟此纯绿,枝梗亦青,特为清高,好事者比之九嶷仙人萼绿华”。元时,张炎(1248—1320)《一萼红·赋红梅》以仙女萼绿华喻红梅。寿阳公主事,见《白氏六帖》卷四“人日”:(南朝刘宋)武帝寿阳公主人日梅花落额上,成五色,后人效为梅花妆。《太平御览》卷九七〇《果部·梅》也引述。咏梅中使用此典的始于五代末,明经及第的莆田人徐昌图《木兰花令》,有句:“汉宫花面学梅妆,谢女雪诗裁柳絮”。①
故事为:姑苏太湖厅秀才熊瑞缥在邓尉山中读书,冬夜二更闻管弦声,而寻见江梅妃等人的仙宫,应诗而得免罪,命坐赐酒而与林妃雪成就良缘。上元夜,江梅妃招待群仙赏梅,群仙纷送妃雪贺礼。梅花落尽后熊生思归,江梅妃等人各有所赐。仙鹤送归,熊与分别两月的妻子团聚。熊生绣江妃及群仙像祀之,将携归物只变卖数件,就得资巨万,成为富家。一年后,羊真人权抱林妃雪所生婴儿给熊生,拿一玉杯瞩熊生日浇水阶前一株红梅,可与林妃雪团圆。熊妻不育,得婴大喜而抚养之。熊生浇水十年,红梅变成白梅,妃雪现身,合家团聚。熊儿17岁入翰林,迎养养母。熊生从妃雪在家辟谷学道,为长孙、次孙各自择偶,等各见玄孙后,双双仙去。
这则故事与明代《荔枝假梦》、清初《看花述异记》有异曲同工之妙。《荔枝假梦》说江梅妃荐福州人王十八娘为唐玄宗侍儿。十八娘得幸于上,安史之乱后归里,寻卒,葬于城东报国院。明万历时,闽人东海生在报国院梦至扶离别馆,得十八娘宴请而赋诗,又得赐物。《看花述异记》说康熙七年(1668)三月十八夜,杭州人王晫在绍兴沈氏园观花,得见江梅妃等诸花神,幸逢歌舞音乐盛会。鸡鸣相别。
民国时,蔡东藩的《唐史演义》、许啸天的《唐宫二十朝演义》,均述及梅妃。
《唐史演义》说汉王接橙时踢着梅妃绣鞋,梅妃怒归。但史无汉王其人。又说梅妃“尸骨肋下,刀痕尚在”,源自《天宝曲史》26出。
《唐宫二十朝演义》说梅妃流产后病弱,死于安史之乱,太上皇用妃子礼改葬在东陵,为新创;而说梅妃是海南人,源自清乾隆时石韫玉的《梅妃作赋》杂剧,该剧说梅妃是“广南人”。当然这是由于高力士选梅妃的讹传。清赵翼说①:高力士本高州冯盎之后,岭南讨击使李千里进之。高州,属今广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莆田流传江梅妃的故事有:《梅妃别传》、《梅妃江采苹》、《镇鼓石狮》等,笔者在史志篇予以考辨。
附注
①载《说郛》卷七十七下,陶珽重辑百二十卷本。 ②载《江梅妃研究·序》。 ①载《全宋诗》卷1211。 ①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册第5章。 ②载《竺可桢文集》。 ①《中国饮食史》卷四286页,徐海荣主编。 ①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三二《四部正伪》下。 ②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三。 ①《梦粱录》卷十九《四司六局筵会假赁》。 ①《高力士外传》。 ②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第七章。 ①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九。 ①《唐六典》卷十二·内官。 ①载《宋人轶事汇编》卷十三·杨补之。 ②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一。 ①第九章《宋之画学》、第十一章《明之画学》。 ②载《全唐文》卷四十一。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十一篇。 ①《文献通考·帝系考》。 ②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382页。 ①载《旧唐书》列传四十五。 ②韩偓(844—923)《梅花》。 ③钱镠(852—932)《百花亭题梅两首选一》。 ④梅尧臣(1002—1060)《梅花》。 ①苏轼(1030—1101)《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其七。 ②陈师道(1053—1102)《蜡梅》。 ③黄公度(1109—1156)《早春红梅盛开有感》。 ④王十朋(1112—1171)《红梅》。 ①《旧唐书·杨贵妃传》等。 ②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诗小注。 ①《旧唐书·杨贵妃传》。 ②《全唐文》卷四一。 ①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 ①载《全唐文》卷四〇三。 ①《太平御览》卷141《皇亲部七·杨贵妃》。 ②《新唐书·杨贵妃传》。 ③《资治通鉴》卷216天宝七载六月条。 ①《李觏集》卷二《礼论第七》。 ②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367页。 ③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634页。 ④《文学遗产》1992年1期。 ①程杰《江梅妃研究·序》。 ①转载于徐兴公《榕阴新检》卷十五。 ①《齐东野语》,载《宋人轶事汇编》卷十七。 ②正德林瀚序与杨慎序,应是伪托。 ①载《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2期。 ① 《全宋词》468页。 ② 《全宋词》667页。 ③ 《全宋词》1006页。 ④ 《全宋词》1213页。 ⑤ 《全宋词》1033页。 ①《全宋词》1029页。 ②《全宋词》2429页。 ③《全宋词》205页。 ④《全宋词》155页。 ①载《全宋词》1794页。 ②载《全宋词》2348页。 ①载《苕溪渔隐丛话》。惟演,字希圣,归宋后,曾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谥文僖。 ①《全唐五代词》518页。 ①:高力士本高州①《二十二史札记校证》上·卷二十·唐宦官多闽广人。
知识出处
《江梅妃》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江梅妃的研究成果及资料汇编。有关梅妃的记载散见于史志、诗词歌赋、小说笔记与戏剧中,为了进行系统的研究,笔者收集整理了六年,终成此书。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梅妃
相关人物